本文目录
- 王阳明心学,格物致知你是怎么用的
- 我们经常说: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到底什么是心学,什么是理学
-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一句话概括
- 王阳明心学有什么实用价值
- 王阳明“心学”的“心”确指什么
- 王阳明的心学和存在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道理,不引经据典,说出自己的认识
- 心学对于现实的意义是什么
- 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格物致知你是怎么用的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是跟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的文化圣人。
对于王阳明心学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能猜想:其心学意思大概是说世间所有物和理的存在皆存乎心,心里感知到的是什么样子以及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那就是那个样子以及那样发展的。但个体的人的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却是千差万别,为了防止一些人把一知半解的感知当作真理,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概念,也就是要求大家尽量多尽量全面的认识和感知事物,以此来判断事物本来是什么样子以及是怎样发展的,即防止偏差。开始他以为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获得“天理”。
后来,他又进一步想,这么辛苦去认识并感知事物以致获得“天理”,有啥用啊?这样,他又引入“致用”的概念,既然已经认识并感知了真理,那得拿来用啊,而且就要往有益于人们的健康生活方面,即要往好的方面用。于是,又引入了“良知”的概念。即开始,他了心学是“格物致知”获得“天理”,后来进一步发展成“格物致用”获得“良知”。
这么猜测,不知道能不能沾点边。恳请各位师友留下金玉良言赐教!非常感谢!
我们经常说: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到底什么是心学,什么是理学
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思想都是在儒学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属于新儒学。下面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什么是理学?什么是心学?
一、儒学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在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出现之前,儒学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是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至圣先师”孔子创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指引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思想潮流,但儒学仍有其先天存在的局限性。在孔子之后,儒学的发展基本分成了六个派别,分别是以孟子为首的大同派,以李斯为首的小康派,以董仲舒为首的天人感应派,以孟子、告子为首的心性派,以荀子为首的考证派,还有以司马迁为首的记篡派。这六个派别经过创立和发展,最后大同派、小康派、考证派、记篡派在历史的洪流中慢慢的泯灭,只有天人感应派和心性派在中国思想体系中生根发芽,慢慢强大起来。
儒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能为天下太平的统治阶级服务,但当社会处于战乱状态时,儒家思想就发挥不了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巩固封建阶级统治的作用。比如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思想就全面压制住了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汉朝风光了数百年。当魏晋五胡乱华时,儒家的思想就失去了作用;当隋唐一统时,儒家思想又重新立在朝堂之上;当五代十国动荡时,儒学又被踢到了角落里。总体来说,儒学只有在社会统一和平时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社会动荡时,儒家思想不能帮助统治者建立和平统一的社会。
到了杯酒释兵权的北宋皇帝赵匡胤上台,他深知自己是通过武力政变上台的,所以对武力进行强烈的压制,而鼓励文化、文人在统治层面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样,儒学又一次作为统治者统一思想的重要工具,再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理学、心学是怎么诞生的
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之后,他们的思想为统治者服务,而不能从根本上限制统治者。因此当汉武帝穷兵黩武之后,董仲舒用“天人感应”的方法去限制皇权,根本就达不到目的,汉武帝从心底就不买“天人感应”的账,也不认为做了坏事上天会惩罚自己。到了北宋也是这种情况,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大力开展变法改革的时候,儒家的保守派如司马光、程颢、程颐等人被全部贬谪到洛阳,他们的儒家思想也制约不了宋神宗变法改革的决心。有了汉武帝的经历,儒学再用“天人感应”来制约皇帝,肯定会被嘲笑的。于是在洛阳的这帮人,就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了,延伸和升华出新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以司马光、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邵雍等理学六君子为首的,用士大夫的精神将儒学、道学、佛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的一门新学派——理学,理学就这样出现了,它对当时士大夫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程颐、程颢在理解老师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关于”无极“
的理论又有了共同点和分歧,两人都认为”无极“即是”天理“,”天理“的对立面就是”人欲“,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简单的打个比方:“天理”就是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去,这就是“天理”,但是像有些女性朋友想保持美丽,整天做美容、做拉皮、打玻尿酸,这就是“人欲”,是违反生长规律的。两人的分歧在哪呢?程颢认为人性本善,天理就在心中,只要在自身下功夫就行了,而颐则认为光在心上用功还不行,还要依靠外界的力量达到“格物致知”。
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并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开创了自己的理论,形成了“程朱理学”。而另一位哲学家陆九渊则深入研究程颢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心学”。无论“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的“心学”,都还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范畴内,朱熹的思想行为准则就是抑制人欲,多读经书,知性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而陆九渊的思想行为准则是以静坐为主要形式,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
三、阳明心学的诞生
在明一朝,理学就是天下思想的总根,每个人无论思想还是生活,都不能脱离理学而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的诞生,打破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理学思想的总纲,他就是王阳明。王阳明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族,老爹王华是状元,给他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王阳明小时候非常的聪明,也非常的调皮执拗,他只要认定一件事,就会很痴迷,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行。他有惊天的志向,立志要做“圣贤”,古往今来敢这样立志的人屈指可数。
从小王阳明就开始学习和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说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因为明朝科学发展的局限性,王阳明根本参不透事物内在存在的道理。比如他用六天的时间端坐在竹子面前去格竹子的道理,结果把自己看晕了,也没有格出道理在什么地方,于是他就发现了朱熹“格物致知”是有问题的,可是问题在哪,他根本不知道,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这样,王阳明从11岁立志开始,不断地在兵法、辞章、养生、佛学、道学,甚至是玄学方面查找解决“格物致知”的方法,可怎么也找不到通往大门的路径。在此期间,他娶妻、赶考、落榜、再学习、再落榜,直到27岁时,才终于进入仕途,但是他依然没有迈入“格物致知”的大门。到了32岁时,王阳明已经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艰难行进了21年,他实在想不通了,就放弃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开始和朋友湛若水一起在北京举办培训班,讲解自己的“身心之学”。
到了这里,如果没有什么意外 ,也许王阳明就这样一辈子当官讲学了。每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产生,总要伴随着磨难,王阳明也不例外。他不幸卷入了朝臣和宦官之间的斗争,被撸官下狱后又发配到了贵州龙场驿。在这个极度艰险的地方,王阳明不断的总结和审视自己一生的历程,不断思考朱熹的“格物致知”,终于在公元1508,也就是王阳明36岁的时候,他在贵州龙场驿突然顿悟,被称为“龙场悟道”。悟出的道理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就是说圣人之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心中与生俱来就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良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自己才能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只要遵循自己的良知,就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的“知行合一”的境界。
综上所述:无论是阳明心学还是程朱理学,都是在儒学的基础上,根据历史的不断变化,为适应形势的需要而创新发展出来的,只不过理学和心学是将士大夫的精神和儒学、道学、佛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归根结底还是儒学。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一句话概括
首先要知道王阳明心学其实就是儒学思想文化形成的学说。而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大学》“致知”和《孟子》“良知”相结合而形成了王阳明心学核心“致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然明觉,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也就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
良知也就是通过自我道德修养,从而来合乎天理来体现良知。
上面这些都是书面语的解释。而现实社会中,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中真实的“良知”,就是做人应该要“诚实”和“本分”,这实际上就是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王阳明心学有什么实用价值
有用的,王阳明的心学包含了很多东西,儒家所言的正心修身都在其中,学习心学从小的方面说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方向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立业的理想人生。
王阳明“心学”的“心”确指什么
浅谈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最近这些年火了。他可能也没想到,五百年后,在中国依然刮起了一股“阳明风”。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被后人尊之为圣人。何为圣人?要立德、立言、立功,缺一不可。阳明先生做到了。
何谓德,用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可以完全概括他,“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国家的安稳而努力拼搏的,正所谓,他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智慧的一生。立功呢?功立得太多了,平定了江西赣南数十年的匪患(今天江西赣州的崇义县,就是他取名并设立的),平定了南昌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然后到两广又陆续平定了一些匪患和叛军。
立言呢,这是我们谈的重点,创立了心学。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所以近代、现代、当代的很多政治家都推崇他。为什么呢?知行合一,把自己心里想的,与行动保持高度统一,能做到不容易。所以要修行,要修心。何谓心呢?阳明心学中有四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体,就是良知啊。良知是啥,知善知恶,写得多好。我们经常听到的教导说,做人要有良知啊。其实这句话的出处在这。那格物是啥?格的就是不好的思想,比如贪念、浮燥的欲望啊等等,通过修炼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
总之,阳明心学最重要突破,是将人性的内心进行了解放,不再受缚于以往的理学,成为后世诸多政治家推崇的思想,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受他的影响所致。
王阳明的心学和存在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一听这话,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正宗的唯心主义思想,心外无物的话,那我这一刻手里拿的手机是什么,它不是在我心外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不看手机,是不是意味着这个手机就已经不存在了呢?
非也非也,心学表面上看似唯心,实则是“心物合一”,不存在谁先谁后,心与物同存,物成化于心,心载物遵道而行,事事物物各归其位,自自然然,一切本来如一,勿需人为刻意去干预。这种境界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更别提怎么去操作才能体验得到这种心灵境界了。
心外无物,这个世界通过某一隐秘的规则呈现到你面前,而你只需要处理好自己那一颗心灵就能以不变应这多变的世界,如此至简至易,但由于凡夫过去世所染污浊习气过于厚重,断离了与事物之间最妙不可言的连系,处理不好与外物之间的阴阳并济关系,烦恼不停地滋生,所以要想真正融入到万事万物的运行方向,与物遵理同行,实属难上加难。
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道理,不引经据典,说出自己的认识
王阳明的心学说到底是儒家学派的一个分支,儒发端于孔孟,在传承的过程中被演化,到了陆九渊那里就出现了心学“心即是理”,所以对人生真理的认识上,不是向外求,转而向内求了,这就是世界观的认知方向上发生了改变,所以就反对程朱“格物致知”,提倡“致良知”,也就是格心,世事诸理皆于此心,但在格心的过程中,深受道家及佛家的影响,所以后世哲学在研究王学多以“主观唯心主义”论之。
我们说阳明心学,有般若的思想,有禅宗的影子,也有阴阳之道的倪端,这些也不为过,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都会博学旁家,吸取精华。
但是王阳明在晚年为何把自己的著作付之一炬呢?实际上其向内格心方法上从整体框架上并没有超越佛教的认识论,但在实践的方向上则摆脱个人而基于社会,这种适用范围上作了调整只是儒家根基文化使然。
王阳明,一个仕途顺利的青年才俊,因为得罪了权势而被贬,再用儒家的学说使其也摆脱不了个人的苦闷命运,为了精神上的解脱,就必然对佛、道两家的学说进行解析和觉醒,但是,佛道两家的个人解脱的定格并不能完全满足其所受儒家文化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而儒家的所谓穷则独善其身的虚伪更满足不了王阳明,所谓的龙场悟道,只是在佛道的发动机的驱使下,用儒家的方向盘驶向个人的人生目标。
所以王阳明的“心即理”也好,“知行合一”也罢、或者“致良知”,都是在儒、释、道文化的融合后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析的产物,为读书人创立了一个即可像佛道两家那样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感悟,又能出世建功立业,可谓鱼和熊掌皆可以兼得理想天国。
然而从历史上来看,这种心学除了能给人以理观上的觉悟,而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无大的帮助,以至于后来的泰州学派发展阳明心学,演化成为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被正统道学家目为异端邪说。
心学对于现实的意义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最值得学习的就是“知行合一”,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这句话揭示了很多人的缺点,也指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但却始终没有建树。什么原因呢?就是缺乏行动。
记得有个“两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富裕一个贫穷。他们都想去南海。按说富裕的和尚,更有条件先去南海。但顾虑重重,始终没有付诸行动。而贫穷的和尚,说到做到。一年后很快从南海回来。这更说明了:只有行动才是完成一件事的唯一途径。
现实生活中,很多像“富裕和尚”这样的人。万事只是挂在嘴上,缺乏行动。不成功,也就是自然的了。天上不会掉馅饼。
王阳明的心学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谢邀答题,谢谢!
首先肯定,阳明先生乃是中国文化史上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阳明心学绝非唯心主义。
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内涵是“知行合一”,主要论据是“我心正在”。我心正在干什么?无论您干什么,只要您有心,有灵魂,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否则就是行尸走肉。这就充分肯定并强调了“知行合一”的合理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论点和论据,怎么可能是唯心主义呢?
阳明心学源于儒学,但又胜于儒学,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且阳明老人家还在儒学的基础上揉入了道学和佛学。儒学本身就是唯物的,不存在唯心的论调。虽然佛学可能存在着唯心主义因素,但道学崇尚的是“道法自然”,绝无唯心主义成分。
阳明心学与唯心主义的区别,虽然二者均以“心”为主题,但唯心主义有“心”却“无知”,而阳明心学则比较注重“知”的重要性,有机地把“心”与“知”结合起来,这个“知”,给我们的思考和行动指明了方向,可以作为我们人生指南。
阳明心学,千古之学!晚生在此谨向他老人家在天之灵,致敬!
谨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