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可告缗 罪己诏

千古一帝汉武帝晚年为何发“罪己诏”?有人说在历史上,酷吏总是死于酷吏之手,对此你怎么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10 18:35:53 浏览6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千古一帝汉武帝晚年为何发“罪己诏”

公元前89年,68岁高龄的汉武帝,从长安来到新疆轮台,行程达2880多公里,所为何来?但绝对不是专为下“罪己诏”而去的,想想这数千里的路程就不难让人明白。事实上,就是想听听、想看看轮台的屯田事宜,好为远征西域做个准备。

当时,大农令桑弘羊与大臣田千秋等官员联名上书,建议汉武帝加大屯田力度,扩充轮台、渠犁等地的屯田规模,以保障西征大军的粮草所需。

对于汉武帝此行的目的,桑弘羊等人早已了然于胸。所以,当汉武帝一行来到轮台屯田之处,便针对巩固征讨西域的胜利成果,维护西域商路畅通等方面,充分准备了功课,那就是加大屯田的力度。

然而,汉武汉原本实施的征伐扩张的执政理念,却在此时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果断驳回桑弘羊建议,并将一直实施的征战扩张国策,调整为休养生息的内治国策。同时,下诏自责:“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史称《轮台罪己诏》,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帝王罪己诏。大意:由于自己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百姓的生存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心中甚感愧疚。所以,从现在起,将效仿文景之治,与民休息。

由此可见,汉武帝在出发之时,依旧坚守着自己征战扩张的执政理念。之所以会在到达轮台时,才提出了自己调整国策的理念,极有可能是其在长达数十日的路途中,思虑再三的结果。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汉帝武帝下定决心,调整治国方略的?

最重要的一条:社会动荡已起,国家危亡已显。

一是:汉武汉在位54年,修建茂陵的时间就长达53年。所耗人力、财力等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二是:全国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被用于宫廷改建、新建,巡游、求仙等私欲行为。

三是:由于征用大量壮年进行征战,造成大片土地荒芜,官民皆贫。

四是:税赋连年增加,百姓压力山大。

因此种种,国内出现大量百姓流亡,盗寇四处。纷纷发生百姓武装反抗官府的事件,而且连杀不禁。

据史料记载:仅关东一隅,一次性就曾出现过200万流民的现象;另有记载:“寇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意为:有些地方盗贼之多,已然截断了官府的交通要道,官民尽皆难以通行。同时,时有农民起义发生,社会秩序已显现极度动荡的状态,国家犹如浪潮中的小船,随时都处于危亡的关口。

为了解决匪患问题,汉武帝还专门组建了一支秘密机构(如同明朝时的东厂),即: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直指绣衣使者等。可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隐于民间,专门探听和平定各地武装叛乱以及农民起义。

可以说,汉武帝末年,社会秩序已经极度恶化。

所以,极有可能是因鉴于此,一向乾纲独断、固执己见的汉武帝才会进行深刻反思,最终做出自污其身、自损其名的“罪己诏”一事来。毕竟,江山大于个人荣辱。

此后,为表自己 “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的决心,以及“由是不复出军。而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的悔过之意。随后,拜田千秋为丞相,并封其为富民侯,以彰显自己与民休养生息的决心。同时,汉武汉幡然省悟,遂将宫中方士尽皆赶出宫外,不再相信长不死之事,不再听信神仙一说。

天汉三年,再次发生匈奴入侵雁门关的边情。但是,此时全国处于修养生息的状态,已无兵可派。为此,汉武帝征发牢狱中的犯人,以参战可赎罪、立功可受爵为条件,令其抵抗匈奴大军。不曾想,这些上阵的犯人多为敢死之士,虽然战死人数高达六成以上,结果却是一战大败匈奴,胜利而还。

事后,有人将汉武帝同始皇帝进行比较,二人皆好奢华,皆好征战,皆好长生,但结果却是“秦亡,而汉兴”。之所以有此结果,皆因汉武帝晚年能够醒悟之故,能够将继承人汉昭帝托孤可用之人。

也因此“罪己诏”,不但全面调整了汉朝的治国方略,还使危亡关头的国家政权转危为安,更为之后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说在历史上,酷吏总是死于酷吏之手,对此你怎么看

汉武帝时候是中国酷吏最多的时代!太史公在史记中专门为酷吏做《酷吏列传》。统计有十大酷吏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

其实汉景帝时有一个更牛逼的酷吏郅都,汉景帝庶长子刘荣被郅都逼得自杀狱中,窦太后知道长孙被逼死狱中勃然大怒欲治罪郅都,后郅都被景帝安排到雁门太守,匈奴敬佩郅都的节操威名,竟退兵雁门,后郅都被窦太后所杀,匈奴人再次进犯雁门!

宁成是汉武帝时著名酷吏,为人贪暴残酷,人们畏之如虎,后死于下一个酷吏义纵之手!

义纵是个杀星,到那里都是杀得人头滚滚,杨可告缗,义纵觉得不妥,不懂武帝心术被汉武帝诛杀!

张汤是汉武帝时名臣,也是酷吏,有个典故张汤审鼠,就是说张汤小时候就在刑名上造诣不凡!张汤曾经为了深究罪证与武帝争执,博士狄山因与张汤争论被武帝贬去守烽障,最终死在匈奴兵刀之下!张汤得宠时,丞相位置形同虚设!后来被丞相庄青翟以及许多张汤政敌构陷而死,死后家中余财仅500金,后武帝为张汤平反,并治罪庄青翟等人!

王温舒原本应该是个问题青年,常杀人越货!

王温舒治下经常路不拾遗,每次赴任都杀得血流成河,任河内郡太守时王温舒曾经一口气杀了一万多人,流血十里!

。。。。。。

中华历史上酷吏层出不穷,究其因应该是统治者的帝王心术的需要,推出一个酷吏来推行统治者觉得阻力很大的制度,酷吏杀得血流成河来震慑人心,如果统治者觉得这个酷吏影响到自己的道,就拿酷吏开刀,例如义纵之死!等到统治者觉得酷吏的利用价值被榨干了,很可能拿酷吏开刀,此时又可以落个顺水人情!

汉武帝时代是如何打击商人偷税漏税的

抄录一下白寿彝版《中国通史》:

元狩四年,武帝下令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称为“算缗”。规定:“诸贾人未作贳贷买卖,居邑积贮诸物,及商以取利者,虽无市籍,各以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算一。诸作有租及铸,率缗钱四千算一。……商贾人轺车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责令商人自报财产。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财物没收;有告发者,得没收财物之半,称“告缗”。

再来一段。

因此,这时奴隶主商人的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经济上单纯牟利的范围,对新兴封建制度构成了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与发展封建制度,有必要扶植与发展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于是一个旨在打击奴隶主商人,以废除奴隶制残余和确保封建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抑商政策便应运而生了。

……及武帝之时,除有市籍的商贾不得为官外,又颁布了“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的法令;紧接着又对贾人实行了“等商车”、“算缗钱”和谋取资财税等税制,甚至对已经拥有奴婢与田地者,还通过杨可告缗,加以没收,以致商贾交出的“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最后,又实行盐、铁、酒以官营政策,把商贾从这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中赶出来,还杜绝私铸钱币,除犯法者没为奴隶外,没有犯罪的只要是有市籍商贾,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也以之列入“七科谪”之内,用以罚充戍边。这种“笼天下盐铁,以排富商大贾”的作法,给了奴隶主商人特别是他们中的盐铁商人以致命的打击,从而起到了“鉏豪强并兼之家”的作用,既解决当时的财政需求,也削弱了同地主阶级争夺土地的商贾势力,保证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与发展。

汉武帝时期财经政策调整的实行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举措和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一、历史背景

由于汉武帝连年不断的用兵,加上他兴建豪华宫殿,求仙封禅,耗费了巨大的财富,造成国库空虚、国家财政濒于崩溃的状况。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增加国家收入,他制订并推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政策。

二、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第一,盐铁官营。

盐和铁是古代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两种极为重要的物质,因而,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是获利丰厚的事。从战国到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不少人因此而发了大财,甚至富比王侯。汉武帝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和贩卖,私人不得经营盐铁,否则处以严刑。武帝重用精明能干的桑弘羊、孔仅、东郭咸阳3人主管盐铁官营事项,并在各郡县设立盐官和铁官,有效地保证了盐铁官营政策的执行。盐铁官营实施的结果,为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对解决当时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改革币制。

汉初以来,币制混乱,私人、郡国皆可以铸造铁币,因而导致了这样的后果一方面铸出来的钱质量低劣,规格不一;另一方面,有的贵族官僚、富商大贾通过铸钱而富比天子,对中央构成威胁。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武帝下令严厉禁止私人及郡国铸钱,把铸币大权完全收归中央,国家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株钱,作为唯一流通的货币,以前私铸的钱币运往京师销毁。这样,币制混乱的局面得到制止,朝廷又获得了可观的铸币之利。由于五铸钱的面值与含铜量相符,大小轻重适宜,自武帝中叶起至隋代的数百年间,它基本上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

第二,“算缗”“告缗”。

缗”是指用绳子串起来的铜钱,一千钱一串,称为一缗。所谓“算缗”,是指向商人征收财产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了算缗令,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一百二十文),手工业主资产凡四千钱抽税一算,商人的车,每辆征税二算,对财产数量申报不实的,罚戍边一年并没收其财产。由于商贾大多对其财产呈报不实,武帝又下达告缗令,重奖揭发者,明确规定,告发商人隐匿财产而属实的,可得到该商人全部财产的一半。当时,他任用杨可主管告婚事务,重赏之下,人们竞相告缗,告缗之风遍及全国,人称之“杨可告缗遍天下”。这样一来,全国中等以上的商人大多数破产,朝廷却因此而发了一笔横财。

第四,“均输”“平准”。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举的建议,实行均输平准政策。所谓“均输”,就是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将各郡国输往中央的贡品,除部分供应京师需要外,其余运往行市高的地方去销售,卖得的钱交给中央政府。这样,既减少了运输的不便,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平准”,即在都城长安设置平准官,统管各地均输官运到京师的货物,除供朝廷需用外,根据长安物价涨落的行情,“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达到平稳物价、增加朝廷收入的双重效果。

第五,汉武帝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尤其是他十分关注的对象。他起用徐伯等水利工程家,修建了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等有名的灌溉渠道,使关中大量的农田得到了灌溉。汉武帝还亲自指挥了黄河决口的堵决工程。

如何看待昭宣中兴

历史上王朝盛世比比皆是,很多皇帝往往是励精图治,开彊扩土,然后开创王朝盛世,但是西汉的昭宣中兴却显得有些低调特别。为什么呢?因为昭宣中兴特别亲民,做的事情深入百姓人心,比如:重视民命,百姓减负,稳定粮价。下面聊一下个人看法。

一.重视民命

生命可贵,汉宣帝自已曾经遭受过冤狱之灾,深刻体会百姓遭受冤狱的无奈及惨状,感同深受,并下决心整治刑狱,以重视民命。

首先,汉宣帝亲自审理了许多重大刑狱案件,起到表率作用,并从现有律法上直接减少许多酷刑处罚。

其次,改进西汉刑狱体制,专门设置专门官吏来审核刑罚轻重是否适当,设立廷尉平处理疑案及平反冤狱,并把各个地方的刑狱作为官吏的任免考核指标。

最后,定期派官吏巡查各地的刑狱情况,及时处理滥用刑罚的官员。

二.百姓减负

古代百姓赋税负担沉重,昭宣中兴强调轻徭薄赋,为百姓减负。

1.特意把国家的苑囿或地方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百姓耕种,让百姓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

2.减租减税,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地方,免除三年的租赋。同时,减收全国老百姓的算赋钱,1算减30钱。

三.稳定粮价

民以食为天,昭宣中兴时,设立常平仓以解决了百姓民生问题。当时西汉的大部分百姓以种田为生,如果粮食太便宜种粮百姓赚不到钱,挫伤百姓种粮积极性,也导致百姓更贫穷;如果粮食太贵,有许多百姓买不起粮食,百姓生活艰难,社会容易动乱不安。设常平仓,国家高价收购处于不合理低价的粮食,再以合理低价卖出,既稳定粮食价格,又保护百姓利益。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