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韩信几乎对所有的将领都不屑一顾,为什么对李左车以师礼对待李左车有什么过人之处
- 一代名将李左车魂归何处
- 本身是“兵仙”的韩信,为何还对李左车的兵法推崇备至
- 李左车到底是现在的宁晋人还是柏乡县人
- 李左车没有为刘邦出谋策划过吗
- 韩信和李左车谁更厉害呢
- 韩信为何悬赏重金活捉李左车李左车是因韩信之死而自刎的吗
- 兵家怪杰的李左车后来去哪里了
- 李左车对阵韩信胜算几何
- 井陉之战,如果陈馀采用李左车之计,韩信是否还能取得此战胜利
韩信几乎对所有的将领都不屑一顾,为什么对李左车以师礼对待李左车有什么过人之处
我认为韩信对李左车行师礼的原因有三个:一、李左车是名将之后;二、其谋略与韩信有交集;三、对于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攻打燕、齐韩信没有成熟的对策,想让李左车参谋一下。
李左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韩信出于礼节也应尊重。况且李左车也是个军事奇才,和韩信一样有兵书传世。井陉之战他断粮道、抄后路的计策没被采纳,否则够韩信喝一壶的。韩粉儿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即使陈馀听了李左车的韩信也有应对之策。话虽不错,但那样会叠加时间和伤亡成本,不听是最好的结果,韩信的尊重并非作秀。
张耳才能平庸,诸将不解背水之战,韩信在军事上缺少共鸣。李左车的计策能切中要害,说明他和韩信在思考维度上趋同,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交集,拉拢过来没坏处。尤其是下一步对付燕、齐,韩信可能还没有特别成形的思路,想听听李左车的意见。想听真话就要表现真诚,而待以师礼是最诚挚的态度。
李左车有才能却不一定超越韩信,韩信本人对此也持谨慎态度。对于燕、齐二国,李左车的建议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吓唬他们投降。韩信只听了一半降了燕国,对于郦食其已经劝降的齐国,他则依照蒯通的建议选择了出兵。
一代名将李左车魂归何处
李左车是秦末汉初时期的人物,在当时他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在兵法上,他不仅是军事奇才,他帮助赵王歇从而为赵国立下大功,被封为广武君,而且他还著作有兵书《广武君略》,讲述用兵谋略,对后世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那李左车最后魂归何处呢?
李坐车是赵国名将李牧之后,李牧是战国时期和白起、王翦、廉颇并称的战国四大名将。李左车也有军事才能,这多少也是家学渊源吧。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不仅有农民起义,原六国也开始反秦,其中就有赵国,而当时的李左车是效力于赵王歇的,李左车凭着他的军事才能为战国立下很多功劳,他也因功被封为广武君。
后来赵国被韩信打败,韩信闻李左车的大名,所以就悬赏千金捉拿李坐车,当李左车被捉住后,韩信因为李左车的才能,所以就为他松绑,并且对他以师礼相待。
之后韩信又向李左车请教破齐国、燕国的策略,李左车于是提出良策,韩信也采纳了他的计策,最终韩信成功平定齐国、燕国之地。
后来刘邦登基为帝,而韩信因为他的军功,地位和势力也越来越高,也因此让刘邦感觉到了威胁,更加让刘邦和吕后有了猜忌。
而韩信本身就有很高的军事能力,再加上李左车的军事实力,那就更不得了,刘邦为了对韩信有所压制,所以就把李左车从韩信那里调走,让他辅佐太子刘盈。之后李左车就为太子刘盈操练兵马。
而韩信因为功劳、地位太高,就变成了功高震主,最终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后又被杀。韩信死后,李左车于是就远离权利中心辞官而去。后来李左车就隐居山林,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的墓却不止一处。
本身是“兵仙”的韩信,为何还对李左车的兵法推崇备至
韩信出身贫苦,流浪汉从军,对秦二世时期的政治,军事,法律,民生多有所见,阅历广泛。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于从军之后能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探索致胜的规律,智慧过人而且敢说敢干,大胆而又谋略,才能先被范增发现,后被萧何看重,推荐绘沛公。
有志者事竞成,韩信不负沛公拜将台知遇之恩,扫平诸候,战胜楚霸王,当了齐王大将军。
韩信在战争实践中学习战争,善于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大将军的才能出于自学成才,实践本领很强。
同时,韩信又是个好学而不得良师益友的人,当他认定李左车是个能征惯战而且有军事学问的人之后,他怎么能放过这个失之交臂的好时机,想方设法请到自己身边,行拜师之礼,真诚感动李左车,乐得如师如友,多个大参谋长,请教帮办方便,韩信这大将军可当的省心省力,好不自在!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用“兵仙”称呼一下李左车,实不为过。
李左车到底是现在的宁晋人还是柏乡县人
当然是现在的宁晋人了。现有古代石碑为证,石碑在大南里村西北,小南里村东,上书左车故里四个大字。每逢六月十五为小南里村冷神庙会。冷神庙就在左车故里碑的傍边,传说李左车是冷神,还别说,多少年来还没听说过有冰雹下在冷神庙四周,真的有点神噢!
李左车没有为刘邦出谋策划过吗
应该是没有。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千古名言就出自李左车之口。
李左车是战国名将李牧的孙子,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不少功劳,因功被封为广武君。
刘邦出汉中还定三秦,直捣项羽的都城彭城,之后被项羽大败,一溃千里,逃到荥阳才站稳脚跟,然后刘邦与项羽在正面战场作战,另下令让韩信带兵北进,平定整个黄河以北,解除汉军的侧冀安全,进一步打击支持项羽的势力,以为最终击败项羽而定下战略。
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当时的赵国国君是赵王歇,军事统帅是陈馀,李左车是陈馀手下的谋士,当时李左车就向陈馀献计:韩信远道而来,又是孤军深入,可以在狭窄的井陉口布下重兵防守,同时派出一支军队袭击韩信的运粮部队,据城而守,避而不战,不用多久,就能击败韩信。
可是陈馀不听,陈馀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没有采用李左车的计谋。
在之后进行了井陉之战中,韩信一面背水列阵,一面另伏奇兵,先诱敌出城,再夺城易帜,大败赵军,陈馀毫无反抗之力,于乱军中被杀,赵军全军覆没。
正是因为此战,韩信听说了李左车的计谋,在战后韩信以千金求俘虏李左车,并以师道对待李左车,向李左车请教破齐、燕两国的计策。
李左车向韩信献计:建议先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抚赵地,犒赏将士,摆出一幅准备攻打燕国的态势,同时派出使者游说燕国投降,待燕国臣服后,再派人出使齐国,这样燕、齐两国就会不战而降。
韩信采纳了李左车的计策,使得燕国臣服,之后又准备攻齐时,刘邦夺了韩信和张耳的军队,又派出使者郦食其去游说齐国投降,郦食其成功完成了游说任务,齐国已答应投降,但韩信却仍然出兵攻齐,拿下齐地。
韩信巨大的军事才能引起刘邦的猜忌,为了扼制韩信,刘邦将李左车从韩信身边调起,将李左车调到太子刘盈身边,让李左车教刘盈学习练兵,当时的太子刘盈留守荥阳,李左车便在荥阳城外的山上教刘盈操练兵马,而这座山日后被命名为广武山,广武是李左车的爵位之名,为了纪念李左车,这座山以李左车的爵位来命名。
当时的刘邦是在前线与项羽作战的,长年累月在外作战,根本就极少回到荥阳与太子刘盈待在一起,况且当时刘邦已经开始宠信戚夫人,与吕雉及刘盈的关系都比较疏远,而李左车是辅佐太子刘盈的,基本上就没有见过刘邦几面,更不可能为刘邦出谋划策了。
当时在军中为刘邦出谋划策的有张良、陈平等人,刘邦也用不着李左车,只是出于制衡韩信的目的才调走李左车的,韩信被吕雉杀害后,李左耳也辞官回家,之后的事迹不详。
韩信和李左车谁更厉害呢
韩信是打出来的军事家,战略家,将军,兵仙。李左车只是一个谋士。谋士只要出谋划策。而韩信不仅要谋,还要断,还要考虑粮草,行军布阵,人事安排。还要统御手下,军令如山。李左车的位置相当于张良的位置,但远远没达到张良的级别。
而韩信可谓领兵作战将军统帅中的佼佼者。
韩信为何悬赏重金活捉李左车李左车是因韩信之死而自刎的吗
李左车这种生卒、身世、经历一盖不详、来无影去无踪之人,极有可能是虚构的人物。
其来源是《史记·淮阴侯列传》,可以韩信攻赵都是围绕李左车展开,除了《淮》你找不到其他正史有李左车的记载,甚至《史记》中同时代其他人的传记都没有提及。
按照《淮》所说其为赵国建立了不小的功勋,其与韩信较量前的应该已经声名显赫才对,然而要探究其早期经历,没有!
《史记》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戏剧性的套路,a与b较量,c向b提出1方案,但b没有遵从,结果b输了,然后读者得出结论,如果b听从了c的建议就赢……世事怎么可能那么简单!
司马迁某些手法与其说是史家,不如说是小说家,司马迁称得上是后世那些小说家的鼻祖了。
连是否存在都要打个问号的人物,讨论其他毫无意义。
————————————————————
《史记》中类似的套路还有如下:
【 四年,项羽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曰:“谨守成皋。若汉挑战,慎勿与战,无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复从将军。”乃行击陈留、外黄、睢阳,下之。汉果数挑楚军,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度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大司马咎、长史欣皆自刭汜水上。项羽至睢阳,闻海春侯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锺离眛於荥阳东,项羽至,尽走险阻。】
项籍去打彭越,告诉曹咎不要出战,自己15天就能平定梁地回来。
然后戏剧性一幕又出现了,曹咎不听劝出战结果输了,如果听劝肯定不会输吧,读者这么想……呵呵了,项籍真能15天平定梁地,彭越还蹦哒这么久?不出战对方不能强攻?不出战就不会输?世界上哪有那样的好事?!
尽信书不如无书,多想想为什么,不要作者说啥就是啥。
兵家怪杰的李左车后来去哪里了
韩信一生都不敢叛汉,只因此人没死!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这句千古名言,是出自李牧的孙子李左车。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可惜这位不世出的将才,却因秦国离间计被赵王斩杀。几十年后,他的孙子,竟然也是个军事鬼才,没想到吧?
李左车这个人,三言两语,便可定半壁江山,其智谋和远见卓识,实乃在李牧之上,是为秦末汉初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秦国末年关东六国故地,遍地烽火狼烟,陷入天下大乱。韩信拥兵三十万,坐拥齐、燕、赵整个北方,就是因为李左车的计策。
李左车与韩信相斗相生相克,在韩信死后,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李左车,西汉柏人(邢台隆尧)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末天下大乱,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重建赵国,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 韩信在灭了魏国后,十万精锐士兵,都被刚刚大败的刘邦那个败家子,全部夺了兵权,带到了关东正面防线的荥阳与项羽继续对峙。韩信只得就地招募一万新兵蛋子,拖拖拉拉,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赵国主帅丞相成安君陈余建议,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占据有利地形,高筑堡垒,以逸待劳,与韩信决战。并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
可是陈余却自认为韩信区区一万新兵蛋子,不足为虑,不半渡而击,让对方过了河,再倾巢而出攻打。
韩信8千士兵背水列阵,人人拼死抵抗,再说了,谷口狭窄,赵国20万大军,全都堵在路上,根本就没啥鸟用。另外2千士兵迂回后方,攻下关口堡垒,遍插汉旗帜。赵国二十万大军,竟然被一万汉军前后夹击,赵军二十万大军瞬间崩溃。
韩信此战,1万对战20万,创造了神话,一战而起,收服降兵溃勇,立即坐拥十万大军。
韩信知道,李左车这个人太有才了,用兵如神,赶紧把他抓回来。等李左车到了后,亲自解绑,让他面朝东而坐,以师礼相待,并奉为第一军师。
韩信是何等自负之人?
生平连项羽、刘邦都不放在眼里,区区一个李左车,却让他拜服,可见李左车之才,实在其上。
韩信立马向李左车请教攻灭齐、燕方略。李左车认为,汉军刚打了胜仗,军威在外,但实际上士卒疲惫,不宜再战,如果和燕国、齐国硬战,死伤定多,胜负难料。不如按甲休兵,镇赵安民,派人以兵威说降,齐燕可定。
韩信一听非常高兴,立即采纳,休书一封到北方的燕国,臧荼果然举国归降,不再听项羽调令。
刘邦听说李左车的大才之后,他正愁天下无人能克制韩信。心下大喜,立马下旨,将李左车调到了身边,给太子当老师。李左车便在荥阳城外的山上教刘盈操练兵马,这座山被命名为广武山。
韩信在没有了李左车之后,没办法再靠嘴巴降服齐国,只能率领大军,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平定齐国。战况激烈,死伤很大,这才统一了北方之地。
不过刘邦手上有李左车坐镇,韩信尽管实力雄厚,却终究心有忌惮,坐拥三十万大军,也就只敢自请封了齐王,也不敢公然三足鼎立叛汉。最终帮助刘邦设计了垓下之围,灭了项羽。
6年以后,韩信被吕后杀于未央宫,李左车感觉此生再无对手,寂寞空虚,就辞官隐居了。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而以力战服人,是为下策。李左车为韩信献计献策,以武力作威慑,以仁德服人心,恩威并举,迫使敌人归顺,就是孙子所说的上策。
李左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杰和军事奇才,他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名言,还著有兵书《广武君》,用兵谋略,影响深远。
(我是三生有画一书生,第三只眼读金庸,第六感弹武侠,喜欢就关注哦!)
李左车对阵韩信胜算几何
名将之后,因功为君
如果说韩信的师承不明的话,那么李左车却是名门之后,他的爷爷就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那耳熟能详的名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是李左车的名句。秦末,群雄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
有谋难断,有国难安
韩信伐赵时,李左车曾根据韩信带兵的特点,出过一个致胜之谋,大意是赵军只需要坚守,由自己率精兵三万截断汉军的粮道,便可获全胜。但这个建议并未被成安君陈余和赵王歇所采纳,不久韩信破赵,将成安君陈余杀死并俘虏了赵王歇。
破齐服燕,全胜之谋
韩信出千金悬赏捉拿李左车,不久,李左车被俘,韩信以尊师之礼敬之,并向李左车请教平定齐、燕的谋略。李左车认为汉军已经疲惫不堪,不适合和齐燕的部队正面交锋,那样胜负难料。不如按甲休兵,抚赵安民,以兵威劝齐燕投降,果然两国不战而降,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全胜之谋。
左车之谋,太子之师
之后李左车便一直跟随在韩信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很多奇谋背后都有李左车的功劳。刘邦知道李牧之孙李左车居然在韩信帐下,便将李左车调到自己的身边,让他来辅佐太子刘盈,指导刘盈操练兵马,成为了太子之师。
介绍完李左车的生平,我们回到问题本身,李左车对阵韩信究竟胜算几何呢?鉴于历史上两人真正意义上的交锋,只有韩信伐赵这一次,因此我们就针对这次战斗来分析一下,如果是李左车统帅赵军,那么胜算几何。
制胜之道,随机应变
让我们把赵国当时的统帅和主宰者变成广武君李左车,而不是成安君陈余。按照李左车的谋略,赵军只要坚守不出,并派出精锐骑兵截断汉军的粮道,便可以击败韩信。看上去似乎这个谋略无懈可击,也抓住了汉军的弱点,但现实果真如此吗?
韩信之所以被称为兵仙,就是因为他用兵飘忽不定,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而随机应变,不局限于常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不按照常理出牌,让对手防不胜防。自古名将都十分关注自己的后勤保障,尤其是粮道。
被敌人截断粮道而导致兵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做为韩信不可能不关注这一点,因此李左车的谋略虽好,对于一般的对手也许可行,但是对于韩信却未必奏效。
固守不战,速战速决
但固守不战之谋却是瞄准了汉军的软肋,汉军远来疲惫急于速战,若旷日持久,赵国的后勤保障源源不断,而汉军的粮草补给子都将成了难题,就算有萧何在关中不断转运粮草,但也终将无以为继。
因此这场战斗的关键在于:汉军益于速战,而赵军于固守,时间阵线拉得越长,对李左车统帅的赵军越有利,对于韩信的汉军越不利。因此韩信破赵的关键在于要绞尽一切脑汁,诱使赵军出战,而李左车则是固守不战,趁汉军远来疲惫无以为继时,一击而成就自己的名将之名。在广武君李左车的心中,只有击败了韩信,才能成就自己的一世声名,不负自己爷爷李牧的名将之名。
从客观条件来讲,赵军的数量是汉军的十倍,赵王如果采取李左车的谋略固守不战的话,汉军就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攻城战就是攻坚战,消耗的只能是人力、物力和实力,韩信纵然有奇谋却没有用处。
独辟蹊径,棋高一筹
前面我说过韩信统兵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随机应变,而不局限于常规。面对赵军的固守不战,其他将领可能会选择退兵,从而减少自己的损失。但对于韩信这样一个人,他不会轻易退兵而会去采取其他的方法。
从后来韩信俘获李左车的情况来看,他充分利用了人趋利避害的本性,策动了李左车手下的人反水。在高官厚禄的诱使下,李左车被其手下出卖,押送到了韩信的面前。同样,面对赵军的坚守不出,韩信也可能会采取类似的策略,李左车搞不定,那就先搞定他身边的逐利之人,从内部分化瓦解赵军。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全胜之谋”,这样的谋略韩信也会,而且韩信不仅善于阳谋也善于阴谋。李左车躲得过韩信的明枪,但却未必防得住暗箭。
因此综合来看,韩信相对于李左车还是更胜一筹,不然李左车怎么会甘心情愿的辅佐韩信成就其成为一代名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井陉之战,如果陈馀采用李左车之计,韩信是否还能取得此战胜利
井陉之战,是韩信担任大将军之后,为刘邦打的第一个有战略意义的大胜战。
此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著名军事家李左车曾经献计陈馀,可惜陈馀不听。
韩信率军平定魏国之后,与张耳一同进攻赵国,陈馀未接受谋士李左车的建议,居然非常轻视韩信的“背水列阵”之法,最后大败而被斩杀于泜水。
那么,如果陈馀采纳李左车的良策,韩信还能取得此战胜利吗?我认为韩信不能胜利,主要还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李左车的谋略不在韩信之下
李左车颇有谋略,他是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著名的谋士,仅仅是怀才不遇而已。
从后来韩信问计于李左车,就可以看出李左车确实是精通兵法韬略的军事家。
- 赵国灭亡以后,韩信曾向他请教计谋,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顺利收复燕、齐之地。
战胜赵军之后,韩信居然悬赏千金,来捉拿李左车。不久,就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
韩信其实非常敬佩李左车,为他松绑后,还让他面朝东而坐,以师礼相待,然后向他请教攻灭齐、燕方略。
李左车认为,汉军士卒疲惫,战斗力已经大减,如果和齐、燕军队硬拼,胜负很难预料。
不如按兵不动,休养生息,培养战力,镇守赵国,安定百姓,派人以兵威,说降燕国,则齐国可以快速平定。韩信采用李左车之计,燕国果然不战而降。
可以看出,李左车确实是精通兵法韬略之人,如果当时陈馀重视李左车的良策,韩信会很被动。
其二、李左车针对汉赵局势,给陈馀的计策确实非常厉害,如果陈馀采纳,韩信可能会陷入两线作战
当年井陉之战,赵军统帅成安君陈馀,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一死战。
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运输粮草,士卒饥渴疲惫,而且井陉这个地方,山谷狭窄,沟壑绵长,军队的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
只要严防死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李左车向陈馀说明两军的优劣,最后,他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迂回到汉军的背后,进而断绝汉军的粮草。
陈馀却自以为是,不听劝告,也不严守井陉,而是坚决主动出击汉军。
后来,韩信迅速挑选2000精锐骑兵,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起来,等待出击。
次日清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
结果,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汉军2000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赵军因此大乱。
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韩信斩杀陈馀,擒获赵王,趁机灭亡了赵国。
假如当时陈馀重视李左车的良策,韩信就会面临两线作战,最后失败的可能就会是韩信。
综上所述,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的著名谋士,他的谋略不在韩信之下。
而且,李左车针对汉赵局势,给陈馀的计策确实非常厉害,如果陈馀采纳,韩信可能会陷入两线作战。
所以我认为,如果陈馀采纳李左车的良策,韩信可能不会取得胜利,还可能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