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军人的地位有多高
- 如何评价隆美尔
- 墨索里尼是德国的累赘吗
- 在非洲,英国人反攻为什么要先暗杀隆美尔
- 德军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后,马其诺防线里的法军结局怎么样了为什么不坚守抗战
- 如何看待隆美尔之死
- 德国名将隆美尔,为什么他的水平只能指挥一个师
- 28天亡国的波兰,靠这项技术打败了德国,你知道吗
- 二战中英法坦克比德国还多,为什么被德国“闪击”了
- 名人自传应该多看看吗,有何好处
俾斯麦时代的德国,军人的地位有多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将领的军事素养和战术水平是很高的,这都与这个国家“崇尚武力,军人为上”的传统是分不开的。从军事角度来说,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将,不仅展示了卓越的战术技巧,而且他们标准的军人风范,让人印象深刻。
隆美尔就是他们其中的代表。他治军严谨,训练出的部队个个骁勇善战、以一敌百;他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倡导“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沙漠之狐”的称号由此而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隆美尔参军入伍,是其父亲“逼迫”的。
从小品学兼优的“学霸”,凶狠的个性是被逼出来的。
1891年,隆美尔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亲更是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长,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一家人倒也过得惬意、富足。隆美尔兄弟姐妹4人,他排老二,这是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位置,反倒让他更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从小瘦弱的隆美尔,很少大吵大闹,喜欢看家里的藏书,尽管性格有些内向,但非常聪明,对人友善。让家人欣慰的是,他是几个孩子中学习最好的,经常得到各科老师的表扬,开家长会是他父亲最开心的一件事,可以得到各类奖状。
按照现在的标准,隆美尔是个标准的好学生、“学霸”。在吵吵闹闹的课堂上,只有他在专心听课,按照老师的进程去思考问题,并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下课后也总是独自默默地回家。“不合群”,让他成为“学渣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一次,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隆美尔回到家里,父亲看到后告诉他:“不能欺负人,但也不能任人欺负,必须讨回来”。第二天,隆美尔去和打他的同学理论,直到对方道歉为止。然而,这种“动口不动手”的做法,显然阻挡不了他人的拳头。
终于,在与同学的一次殴打中,彻底被激怒的隆美尔咬着对方的耳朵鲜血直流,尽管对方求饶、老师劝架,但他就是不松口。所有的同学、老师都见识了隆美尔的“威武”,尤其是他“狼一般”凶狠的眼神。从此,再没有人敢招惹他了。
在父亲的眼中,“书生气”十足的隆美尔唯有身体强壮起来,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于是,不管刮风下雨,每天督促他出去跑步,锻炼身体成了他每天“雷打不动”的科目。当然,在他潜意识中,以凶狠的手段是快速制服对方的有效方法。
与“学渣们”不同的是,隆美尔的理想是当一位工程师。
成绩优异的隆美尔是个标准的“理科男”,对物理和机械有着偏执的喜爱和求知欲,经常找来各种资料学习,并不断地向老师追问相关问题,以至于理科老师们见到他本能地想躲开。不管怎么说,他对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工程师,更加向往了。
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职业规划也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工程师并不是很好的职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让德国的工程师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但社会地位依然不高。说白了,就是穿西装的产业工人,没有多大出息。
与之相比,军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他们享有各种特权,城市街道有军车专用车道;在影剧院的包厢里,只有中校以上军官才有资格坐,甚至在菜市场,都有军人优先通道。所以,他希望隆美尔凭借学习好,能成为一名军官。
作为从教多年的中学校长,尤其是经历了俾斯麦时代,让他更加不希望儿子再做学问,留在小城镇里,而是成为一名军人游走四方、开阔眼界。换句话说,自己卑微的教书生涯,深感军人职业才是最有出息的,并且能给家族带来无上的光荣。
但身体不好的隆美尔,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能成为一名军人。尽管他的哥哥也成为了一名军人,也丝毫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在“学霸”执拗的性格中,没有什么能改变他的初衷。但父亲的坚持,还是让他知道,“过来人”的经验是宝贵的。
隆美尔勉强同意后,让其父亲大喜过望。于是,开始托关系、给部队写推荐信,目的就一个,希望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尽管隆美尔心里还有一些抵触情绪,但是家族的使命感让他认为,父亲选择的这条路,也许会让自己有个美好的前程。
然而,在德国想成为一名军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时各国的军队最讲求火力突击的作用,因此炮兵在德国陆军中的地位最高。接到面试通知的隆美尔,跟着父亲来到部队,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面试官看到弱不禁风的隆美尔直摇头,并当场拒绝他参军的要求。
他们接连又去了几个报名站,都以同样的理由遭到拒绝。其实,面试官的做法还是能够理解的,一是,德国人的严谨是大家公认的,招收不合格的兵员,一定是追究责任的;二是,隆美尔的体格根本不适合部队,训练关都不一定过得去。
更重要的是,参军入伍的热血青年很多,体格强壮的还招不完,根本不会考虑隆美尔。这样的结果,反而激发了他坚韧的想法:原本还不太想当兵,越不让当兵,越要当,而且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隆美尔坚持和父亲一道,去其他兵站试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父子俩的执着和真诚,感动了步兵团的面试官。隆美尔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军官候补生。刚入部队,周围的战友都对他投去了质疑的眼光,在他们看来,这一定是哪位高官的“后门兵”,战友们的看不起让他如坐针毡。
“学霸”的最大优点就是,一旦发现哪科是弱项,就会千方百计地补上。在部队的隆美尔知道自己的天分不行,身体素质差。于是,在训练时加倍的努力,别人休息他训练,再加上他善于思考、总结,在军事技能方面,表现的一点也不差。
作为隆美尔的上级,发现他是一个可造之材,而且文化方面更是佼佼者,希望他能到正规的军事院校接受理论学习,于是将他推荐到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深造。不过,按照当时德国军队的要求,报考者只有贵族和富家子弟才有资格。
这就是长期垄断军政要职,掌握国家领导权的“容克贵族集团”。显然,隆美尔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好在随着德国扩充军备,军官学校的招收范围扩大到中小资产阶级。这下,隆美尔凭借过硬的军事技能和优秀的文化考试,成为军校的一员。
就这样,隆美尔被父亲“逼”进了军队,并且“小有成就”的上了军校,开启了他丰富多彩的军人生涯。然而,当工程师一直是隆美尔耿耿于怀的事情。每个人最初的梦想,尽管不是最完美的,或者不是最成功的,但它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如何评价隆美尔
隆美尔是二战时期公认的德国三大名将之一,著有《步兵进攻》一书,是优秀后步兵将领,但指挥装甲师成名于北非,用希特勒仅能给的两个装甲师打的英国人狼狈不堪,被誉为“沙漠之狐“,经常以少胜多,英国人被打的晕头转向。须知当时,英国人以几万兵力打败了二十几万的意大利军队,也是比较厉害的,但是,这些英军遇到隆美尔就找不到北了,隆美尔的厉害可想而知,但仅此而己,以后,隆美尔没什么建树,直到服毒自杀。
墨索里尼是德国的累赘吗
假定当时希特勒和美国或者苏联,哪怕英国合伙,
也比猪队友意大利强
德国3000万人,几乎打遍欧洲可见德国战力水平
因此美苏任何一国和德国一伙
那历史就改写了
谁知道希特勒怎么就看重墨索里尼了呢
在非洲,英国人反攻为什么要先暗杀隆美尔
1941年6月,隆美尔的非洲军团由于战线拉得过长,已是强弩之末,以至于围困了3个月的图卜鲁格城,依然没能攻破。远在伦敦的丘吉尔决定趁此机会,实施“战斧计划”给隆美尔“最后一击”,彻底扭转英军在非洲的不利局面。
然而,他精心准备一个多月的“战斧计划”仅3天,就被隆美尔“肢解”并大败而归。他不得不接受这么一个事实:德军久攻不下,不代表战斗力弱。随着苏德战争爆发,占据海、空优势的丘吉尔,决定采取积极行动,解图卜鲁格城之围。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该行动的第一步居然是暗杀。
1941年8月,接任英军中东总司令的奥金莱克,将非洲英军整编为第8集团军,又从英国本土抽调3个师,以及大量的坦克、飞机,加上图卜鲁格城的3.5万守军,兵力已达15万,决定发起第二次大规模的进攻,代号为“十字军”。
在行动前,英军高层也对前段战役进行了认真总结。丘吉尔等人认为,占尽各方优势的“战斧计划”之所以失败,应归咎于隆美尔的高超战术水平。于是,为了保证进攻胜利,决定在战役实施前,对隆美尔进行“斩首行动”,以绝后患。
1941年11月17日夜,利比亚风雨交加,6名英军突击队员,偷袭了隆美尔的非洲装甲兵团司令部。在打死一名守卫后,枪声引起了德军的警觉,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混战,英军一死一伤,其他队员不知去向,这次偷袭行动以失败而告终。
但让隆美尔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英军要偷袭距离前线300多公里以外的司令部?不过,这个地方他确实住过7天,但作为职业习惯,一定会选择接近战场的前线建立指挥部。隆美尔始终没有把这件事与英军的大反攻联系到一起。
第二天,奥金莱克的“十字军”行动开始。隆美尔采取积极攻势代替防御,不仅粉碎了英军的进攻,而且就势展开追击。顿时英军大乱,就连第8集团军司令坎宁汉也差点成了德军俘虏。在隆美尔的计划里,消灭第8集团军成为他的目标。
然而,糟糕的后勤再一次拖了他的后腿。由于装备、补给不足,隆美尔的几个反攻计划都没实现,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一直没有得到补充的非洲军团,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再这么消耗下去,恐怕自己的一世英名和“家底”都将“败光”。
他不得不实施自己军事历程中的第一次撤退。
面对汹涌般的退兵潮,奥金莱克下了死命令,必须反攻。在他看来,德国此时的全部战略重心在苏联战场,而英军又占据海空优势,彻底封锁了德军的后勤补给,坚持就是胜利。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这场消耗中,隆美尔终于败下阵来。
现在,撤退是非洲军团的唯一出路。这对戎马一生、所向披靡几十年的隆美尔来说是第一次,屈辱感可想而知。也预示着,在图卜鲁格城争夺战中,英军笑到了最后,而他不仅承受着官兵们对自己的责难,还要面临着英军的追击。
对隆美尔来说,如何“全身而退”可是一项重要的考验。机械化部队还好些,如何将靠双腿走路的意大利军队也带向后方,是个最大的问题。他安排意军先行撤退,并在撤退路线上布置反击部队,以有限的进攻,迟滞英军的追击。
12月8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德国向美国宣战。这个消息让非洲军团的官兵们为之一振,轴心国的全面进攻开始了,英国人为了远东利益,一定会抽调非洲的英军,正是反攻好机会。他们纷纷表示打回去,但隆美尔不顾各方反对,坚持撤退。
在他的计划中,以大踏步的撤退,拉开与英军的距离,并将非洲军团和意大利第20军部署在两侧,准备对追击的英军实施一次阻击式的歼灭战。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追击中的英军,始终若即若离的与德军保持一定距离。
原来,被打怕的英军摄于隆美尔战术的“狡猾”,不敢拼死追击。但他们还是进了德军的圈套,隆美尔在两个英军旅之间的空隙,大胆实施穿插、反击,4个小时歼灭其第22装甲旅。这让追击的英军再也不敢造次,眼看着德军撤往的黎波里。
非洲军团一个月内几乎毫发无损的后撤500公里,还歼灭对手一个装甲旅。这让撤退中的德军,非但没有士气低落、沮丧的表现,反而因为隆美尔的高超战术,更加崇拜他了。隆美尔将被迫后撤演变成一场主动撤退,成为英国人睡梦中的“梦魇”。
但让英国人不知道的是,隆美尔是个“有仇必报”的角色。
1942年1月,随着日军在太平洋的进攻,德、意两国终于可以在非洲有所作为。当然,德国元首也没有忘记在非洲遭受屈辱的“爱将”,他派出第2航空队对英军的马耳他岛空军基地,实施300次空袭,重新掌握地中海和北非的制空权。
现在,由意大利到的黎波里的运输终于恢复正常,大量的军需物资补充到非洲军团,更让隆美尔高兴的是,新补充的150辆坦克都是先进的Ⅲ型坦克,实力大增。此时,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复仇”,如何迅速攻下图卜鲁格城。
为了保证突袭效果,隆美尔禁止炮兵进行报复性还击;禁止汽车在白天向英军方向运动,要求部队在夜间进行秘密集结;禁止无线电发与行动有关的任何信息,甚至连德国最高统帅部都不知情,更不要说意大利人了。这一次,他要势在必得。
1月21日,总攻开始。让隆美尔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英军“跑得比兔子还快”,尽管就地围歼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以损失3辆坦克的代价,击毁对方近300辆坦克,再次创造了战争奇迹。被蒙在鼓里的意大利人十分气愤,但他不以为然。
隆美尔没有收手的意思,他要不顾一切的进攻,将英军消灭在图卜鲁格城外,不能再出现退兵加入守军的现象。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隆美尔亲自率领一支坦克连冲在部队的前面,愣是截获一个印度师,并很快攻占了班加西,缴获1300辆卡车。
这次胜利,再次让隆美尔成为德国的英雄。当鲜花和赞美再次涌现到他的面前时,随之而来是元首“停止进攻”的命令。但军人的拗性,促使他必须拿下曾经的“伤心地”,一雪前耻。非洲军团经过2个月的认真准备,继续向图卜鲁格城猛攻。
士气高涨的非洲军团再一次包围了该城,在各个方向上进行强攻,终于打开突破口涌向城区,俘获了2.5万英军。隆美尔和他的部下都激动地未合眼睡觉,一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更让他惊喜的是,他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要知道,在德国元首统治的12年间,只有戈林被授予“空军元帅”,而隆美尔是第二位,这一年他才51岁,终于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隆美尔的战绩喜人,但授予“元帅”,也与两人的密切关系分不开。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德军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后,马其诺防线里的法军结局怎么样了为什么不坚守抗战
用马后炮的观点来看,马奇诺防线貌似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事实上,法军在整个法兰西战役中虽然败得一塌糊涂,但马奇诺防线却并没有被攻破。直到贝当向德国请求停战后,防线内的守军仍然在坚持抵抗。
马奇诺防线不是简单的几座炮台,它是一个立体化的防御体系。用官方语言来概括,它是一个拥有六千个永备工事(平均每公里正面布置十五个),每一个公式都用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构建的,不可能攻破的防线。
用文字很难表述清楚,图片会更直观一点。
从正面看,防线是稀稀拉拉的几座碉堡。从背面看,每一座碉堡群的后面都有几十米的纵深工事。
防线的大型工事(Ouvrage),顶盖和墙壁厚度达到了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也有300毫米,均能抗两发420毫米臼炮炮弹的直接命中。
从地表看,貌似只有一个碉堡。实际上碉堡下面却拥有几十米深的地底工事。
当然了,如果仅仅是如此,马奇诺还称不上不可被攻破的防线。因为再坚固的堡垒,如果只是消极防御,最终也会被攻克。按马奇诺本人的构想,在防线内还要驻扎十几个师的机动部队,用于实施战术反击。但因为构建工事的建设消耗了大量的国防预算,被法国媒体一通批评。截止到二战爆发前,马奇诺防线内的机动部队不到十个师,只有预计的一半兵力。
但是就算是如此,德军也没有敢进面向马奇诺防线发动猛攻。只是以17个师组成的C集团军群,在马奇诺正面佯攻,主要目的是牵制防线内的法军机动部队,不让他们增援到其他战区去。
法兰西战役爆发后,以一百三十个师组成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四国联军差一点就被德军包了饺子。法军总司令魏刚,以残存七十个师的兵力布置的魏刚防线,也被德军轻易攻破。
德军以近百万的兵力直扑法国首都巴黎。法国政府全无抵抗意志,任由德军扑来,不做任何抵抗。当德军到达巴黎远郊时,法国政府从巴黎逃往图尔,紧接着又迁到了波尔多。法军按照魏刚的命令,不战而弃守巴黎。
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
(德军对“魏刚防线”发动大规模进攻)
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时,马奇诺防线的法军并没有接到这个通知。停战协定生效六天后,要塞的守军仍未收到消息。德军向守军广播法国政府投降的消息,守军认为消息是假的,用炮弹予以还击。
此后,德军以A集团军群和C集团军群,两个集团军群的兵力,向马奇诺防线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筑垒区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两个集团军群前后夹击,法军第2、第3集团军群,被合围在阿尔萨斯和格林南部,除少数逃往瑞士外其余全部被歼。
失去了所有侧翼保障的马奇诺防线,除了一些地段的中小型工事被德军突破,所有的大型工事(Ouvrage) ,一个也没有被德军攻破。一些工事的战斗,持续到了维希政府成立后,才奉乔治将军的命令,主动向德军投降。
从1940年5月至7月,德军向马奇诺防线持续进攻了两个月,并没有突破防线。守军在工事的掩护下,也并没有吃亏。马奇诺防线的问题不在于单向的防御能,它只是不够长罢了。
至于守军在法国投降后没有继续抵抗?
因为马奇诺防线的侧翼、腹地已经全部被德军攻陷了。工事内的法军,弹药给养需要工事外的支持。没有身后的后勤保障,单靠马奇诺防线是不能坚持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德国正在挺进巴黎时,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主动向希特勒示好,表示愿意出动三十个师的兵力进攻法国的南部。
希特勒表示深受感动,还特意关照,让意大利盟友推迟三天进攻。待德军消灭法军的主力之后,意大利人再进攻法国,让意大利盟友打的轻松一点。
结果没想到墨索里尼这个不要脸的,一直等到法国投降后,才下令意大利西部集团军进攻法国南部,明摆的就是落井下石。
(进攻法国的意大利军队)
法军本以为停战,战争就结束了。没想到停战之后,意大利人又来了。顿时,法国南部的南方集团军群情激奋!(法国南部的军队并没有参加对德作战)
意大利的西部集团军显然没有德军睿智。德国进攻法国,还知道绕到马奇诺防线的后面。意大利人,居然傻到直接在正面硬钢阿尔卑斯山防线。(法国在意大利的边境线上也修了一条防线,称为阿尔卑斯山防线,也叫小马奇诺防线。)
(进攻法国的意大利军队)
墨索里尼认为法军不堪一击,自己以五倍于法军的兵力,法军必然一击即溃。岂料,法军凭借工事拒收,意大利人打了一个星期硬是没有突破一道工事。其中圣路易斯大桥保卫战,法军只有八名守军,硬是抵挡住了意大利五千人的进攻,意大利死伤八百人左右,还是没能攻破大桥的法军堡垒。
后来法军以六个师发动反攻,意大利惧怕法军的南部集团军群反扑。墨索里尼下令后撤,意大利军队又退回去了。从这场法国和意大利的小战役也证明了,以二战当时的攻坚能力来说,正面硬钢马奇诺防线是不现实的。
如何看待隆美尔之死
隆美尔和白起很相似,都是天才军事家,都不被自己的老大信任。
白起很专业,所说“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完全可用来指导两千年后攻打莫斯科的拿破仑和希特勒。而且作为战神,不只能预见所胜,也能预见所不胜,预见不胜亦是胜。然而,在专业与野心的角逐中,前者沦为牺牲品,专业的白起被代表野心的应侯范睢赐死。
二战时德军指挥官隆美尔能预见所胜,能制胜,连丘吉尔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隆美尔也能预见不胜,他觉得从专业角度出发,纳粹德国发动的战争没有前途,因此企图中止战争。可惜,他如白起一样,被代表野心的希特勒赐死。
德国名将隆美尔,为什么他的水平只能指挥一个师
1941年初,“投机分子”墨索里尼趁欧战之际,将战火引向了非洲,但自不量力的意大利军队不但没有捞得一点好处,反而被英军一路追着打,光俘虏就有13万人。眼看着最后的落脚地也岌岌可危,不得不求助于“小兄弟”——德国的帮忙。
而德国元首正在忙于入侵苏联的准备工作,既不想管意大利的事情,但又不得不管。于是,决定派自己的“爱将”隆美尔去非洲,不仅体现了对非洲局势的重视,而且也相信爱将的能力和忠诚。意外的是,隆美尔并不打算按照元首的命令行事。
他一踏上非洲大地,就以快速的行动改变战局。
作为德国非洲军团司令的隆美尔,来到非洲后,看到了满脸惊恐的意大利士兵,以及准备打包回国的意军将领,心中的蔑视油然而生。按照元首的指示,非洲的德军归意大利人指挥,但他根本就没有对他们言听计从的意思,依然我行我素。
尽管第5轻型装甲师只有一个团多一点的兵力到达非洲,但他决定立刻投入进攻。一个月后,德军已推进了770公里,这样的战绩,让隆美尔飘飘然了,他制定了一个新的征服计划。然而,元首一面颁发给他一枚橡树叶勋章,一面命令他不再进攻。
让善于进攻的战术家停下来,那就不是隆美尔了。在他看来,撤退中的英军显然对突如其来的德军,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给对方任何反应的时间。他决定不听命令继续前进,又过一个月,隆美尔已推进到了1600多公里外的德尔纳。
至此,隆美尔在2个月的时间内,彻底扭转了非洲战局,取得了骄人的战果。不仅打出了德军的威风,也让他成为英国人眼中最难缠的德军将领,送给他一个“沙漠之狐”的绰号。当然,隆美尔的胜利除了进攻战术运用得当外,一些外在因素也是关键所在:
首先,英国人轻敌。在反击意大利军队的过程中,英军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对于德军的增援,他们准备的并不充分,尤其是隆美尔在兵力没有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就敢进攻,完全出乎了英国人的预料。更何况,军事素养极高的德军,战斗力远超英军。
其次,英国人调兵去希腊,致使兵力不足。原来,1941年3月,30万德军进逼南斯拉夫,一下子让巴尔干的局势紧张起来,为了保住英国利益,被迫将北非的英军主力抽调到希腊,致使没有足够的兵力拦阻隆美尔前进的脚步。
更为重要的是,英国早已破解了德国安全性极高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也就是说,英军掌握了德军的“一举一动”。但从不按命令行事的隆美尔,反而让自己的行动更具隐秘性,出乎英国人的意料,经常被打得措手不及,只得慌乱而逃。
然而,图卜鲁格争夺战,也暴露了隆美尔战略意识的缺陷。
图卜鲁格城是利比亚西北部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是隆美尔进入埃及的必经之路。如果绕开它,不仅要多走一段沙漠弯路,而且它的存在对德军的补给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不过在他看来,守军一定会在猛烈的攻势下,坚持不了多久。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该城对于英国人来说更重要。由于英军主力被抽调到希腊,在非洲的兵力也极为有限,一旦图卜鲁格城失守,德军将长驱直入、毫无顾忌地冲向埃及,严重威胁英国人赖以生存的“苏伊士运河”,丘吉尔命令必须死守。
一路败退的英军与图卜鲁格城的守军,共计3.5万人,依托坚硬工事阻止了德军进攻。尽管隆美尔通过空运,将第15装甲师也投入了战斗,也仅仅只是向前推进了6公里,两军最终形成“拉锯战”。这也充分说明了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意识。
一是,德军的战略重心是入侵苏联,不可能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非洲战场,所以才有了让隆美尔“守住现有防线,不要轻易进攻”。然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隆美尔,虽谈不上搅局、添乱,但没有大局观,也让自己处境艰难。
二是,过分强调进攻,忽视后勤重要性。2000公里的战线,再凶猛的战斗力也会像“强弩之末,不能穿缟”一样,没有后续力。结果只能是攻击不力,再加上恶劣的天气,生病和营养不良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官兵们怨声载道,士气锐减。
更为重要的是,在英军完全掌握地中海地区海、空权的情况下,一味地向前突击,遇到的困难会更大。比如,德军拿下了班加西港,离图卜鲁格城很近,可以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但因为惧怕英国海军,只得在2000公里外的黎波里输送人员、物资。
这些摆在面前的困难,隆美尔不是没有看见,而是从心底里不愿意去管,他曾经说过:“提供给养是总参谋部的事情”,可见其战略意识之差。从这个方面看,隆美尔也就是能指挥一个军或一个师的水平,授予元帅衔,确实是给的高了。
当然,这些不妨碍他是一位卓越的战术家。
图卜鲁格城被围,始终牵扯丘吉尔敏感的神经,为了改变北非的不利局面,他决定实施“战斧计划”,对围城的德军进行反攻。于是,英军准备了300多辆坦克,240多架飞机,而隆美尔只有150辆坦克和130多架飞机,显然处于劣势。
但他在法国战役中,早就有了对付英国坦克的“妙招”,那就是用88毫米高射炮可以在1800米的距离上,将英国最结实的坦克“打瘫”。隆美尔将仅有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分散部署在前线,并命令第15装甲师插入英军侧翼。
这一战术,一下子掐断了英军进攻的后路,顿时陷入混乱,不得不返回原出发地。丘吉尔精心准备一个月的“战斧计划”,仅3天便“土崩瓦解”,损失100多辆坦克,而德军只损失了20辆。此战,让隆美尔的声誉再次达到顶点。
3个月的围城战,一度让隆美尔的名誉扫地。人们纷纷质疑他的战术水平,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加肆意污蔑、落井下石。当广播里宣告非洲大捷的消息时,人们重拾对隆美尔的崇拜之情,他再一次成为新闻媒体追逐的目标。
更让隆美尔高兴的是,这一壮举得到了德国元首的赞赏,晋升他为上将军衔。短短2年功夫,隆美尔从一名“不入流”的小中校升为上将,这让德军总参谋部的将领们大为不满。于是,提议设立非洲总司令部,从而限制他的自由。
但这样的伎俩自然遭到德国元首的拒绝,他将非洲德军部队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下辖3个装甲师,由隆美尔出任司令。同时,在非洲的意大利军队也交由他指挥。也就是说,隆美尔成为非洲德、意联军的总指挥。
看来,隆美尔不愧是元首的“宠将”,尽管他没有很强的战略意识,在非洲为所欲为,不按命令行事,让部队处于困难的境地,但不埋没他在战术上的造诣,并在职务上得到迅速的提升。这恐怕在德国,只有隆美尔才有这样的“特权”和“殊荣”。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8天亡国的波兰,靠这项技术打败了德国,你知道吗
1943年,隆美尔离开了他征战两年的北非。不过,和他当初势在必得的精神头比起来,此时的离去,多少有些伤感和不甘。糟糕的后勤补给,让他“壮志未酬”,而始终不在状态的意大利人,让他既鄙视,又痛恨。
隆美尔很多次在公众场合,对散漫的意大利人进行抨击。在他看来,非洲军团的补给运不上,以及每次进攻都不顺,很有可能是他们向英军提供了情报。殊不知,出卖情报的恰恰是一名德国人,隆美尔冤枉了意大利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说起。
1918年,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国家的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好在德国的工业生产十分发达,涌现出了很多发明家,亚瑟·谢尔比乌斯就是其中之一。他利用现代化的电气技术,发明了一种能够自动编码的机器。
这个机器由键盘、转子和指示器组成,乍一看像老式的打字机,但这个复杂精致的“盒子”,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密码机。谢尔比乌斯为它申请了专利,并取名为“恩尼格玛”,意思是“哑谜”。但它售价3万美元的价格,让人很少问津。
1923年,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德国军方对这款密码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试验,效果十分满意。谢尔比乌斯的工厂开始为德军批量生产“恩尼格玛”,并成为二战中德国上下公认的、不可破译的密码机。
对战后德国一直不放心的英国人,始终密切地监控德国方面的通讯。意外的是,1926年德国使用“恩尼格玛”后,再也获取不了新情报了,直到1931年,事情有了转机。一个化名艾斯克的德国人,向法国情报部门提供了“恩尼格玛”的资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德国人的哥哥就是德军通讯总长,而他本人就在密码处工作,由于对社会的不满,经济拮据,靠出卖情报,获取了一万马克。然而,法国人始终破译不了,再加上他们认为受“限制”的德国没有太大威胁,于是放弃并将资料转手给了波兰人。
与法国不同的是,作为在历史上经常被瓜分的波兰,却时刻关注着西边的德国和东边的苏联,因为他们始终对波兰“不怀好意”。也正是这种“居安思危”的想法,让波兰人十分重视情报工作,法国人送来的资料,让他们找到了破译的突破口。
打仗不行的波兰人,破译密码技术却是领先于世界。
按照两国军事合作协议,当法国人把从德国人那里买来的情报交给波兰后,他们如获至宝,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成立密码局,找到国内顶尖的数学家开始攻关,尽管取得不小的进展,但德国人一换密码本,他们就要重新来过。
好在那个化名艾斯克的德国人,在随后的7年间,不断地向法国人提供情报。但到了1938年,他停止了与法国情报部门的合作。因为德、法两国的关系紧张,“于公于私”这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及时收手,更多是为了保命。
德国在入侵波兰前,又对“恩尼格玛”进行了升级,安全性更高。并随着德国撕毁同波兰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侵占了苏台德地区;以及在其国内,反波兰的声浪不断高涨。在此情况下,波兰急需盟友的帮助,去破解“恩尼格玛”。
同时,也希望有朝一日,波兰遭到进攻,盟国可以继续对“恩尼格玛”进行研究。当英、法两国同行看到波兰密码局的成果时,不禁大惊失色,没有想到波兰人在密码破解工作上,比他们领先10年。尤其是英国人,一直苦于没有任何破解头绪。
更让他们高兴的是,波兰密码局将两架“恩尼格玛”仿制品,以及大量的资料,一并送给了英、法同行们。看来,波兰人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做最坏的打算。果不其然,2周后,德军闪击波兰,28天占领其全境。
带着波兰同行的期许,英、法两国开始了继续研究。但糟糕的是,欧洲的局势急转直下,号称拥有第一陆军的法国38天投降。“恩尼格玛”破解工作,只得由海峡对面的英国人来完成了,为了掌握主动权,英国人必须攻克这个难关。
这就是神秘的“布莱切利庄园”。
随着德国在欧洲的肆虐,苦苦支撑的英国人一面积极的防御本土,一面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争取在密码上有所突破,掌握德国人的一举一动,为抵抗德军入侵提供重要情报。所以,英国人对这个“宝贝”,可以说是“爱不释手”、十分重视。
首先,选址很重要。时任英国海军上将休·辛克莱爵士是军情六处的主管,他将布莱切利庄园作为“超级机密”的研发地,这里偏离闹市区,坐落在一片树林里,既安全又保密。更难得的是,距离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不远,便于专家们云集。
其次,征集各类专家进行攻关。为了早日破解,军方可谓是使出浑身数解,召集了一批语言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等,没日没夜地进行密码破解工作。艾伦·图灵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2014年英国出品的《模拟游戏》,就是以他的经历,拍摄的人物传记电影。
更关键的是,“保密、保密、再保密”。为此,核心人员的“吃喝拉撒睡”几乎全在庄园,甚至无线电部因为天线多过于“招摇”,被迁出了庄园。并且要求所有破译的情报,只能由辛克莱爵士口头传达给丘吉尔,不得以任何文字出现。
经过两年的攻关,这个“超级机密”终于发挥了作用。隆美尔一直责骂意大利人的海上运输不利,急需的燃料、补给迟迟运不上来。其实,很多是因为英国人掌握了他们运输的时间和地点,并进行伏击,以致于非洲军团的燃料大多沉入海底。
当然,这也解释了蒙哥马利为什么总是先拿意大利军队“开刀”?因为英国人通过“超级机密”,完全掌握了非洲军团兵力分布的情报。而蒙在鼓里的隆美尔,总是归咎于意大利人的无能和拙劣的表现,甚至怀疑他们出卖情报。
不是空穴来风的是,为了保护“超级机密”,英军在非洲采取每项行动后,都不忘往意大利人身上泼“黑水”,放出话或者暗示,英军取得的成功是意大利人“叛变”说出的。意大利人也因“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懒得解释了。
从严格意义上讲,“超级机密”是丘吉尔手里的一张王牌,甚至对罗斯福也保密,直到美国参战后,才有了资源共享。由于保密措施到位,到了1970年,布莱切利庄园的秘密才被世人知晓,后来成为了一处密码学为主题的博物馆。
隆美尔到死都不知道,让其在非洲步履艰难的,不光是不争气的意大利人与棘手的后勤保障,还有早已被破解的“恩尼格玛”。与其说德军是被盟军的强大实力打败,倒不如是被“自己人”打败,因为那个化名艾斯克的德国人,出卖了德国。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二战中英法坦克比德国还多,为什么被德国“闪击”了
二战德国进攻法国时,就法国一个国家的坦克就比德国坦克多一些,而且吨位、质量都要好一些,更何况还有更好的英国坦克,不过战争不是武器论,武器先进就能取得战争胜利吗?显然不是,德国一战后以古德里安研究的《闪电战》,以隆美尔出版的《步兵攻击》,都是讲诉的如何机动作战,而英法还是按照一战的老套路防御战,比如马奇诺防线就是最典型代表,这制约的英法的战术体系,当然法国被39天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1、德国天才战略家曼斯坦因会见希特勒并献策,以法国认为坦克无法穿行的阿登森林为突破口,这里法国防御最为薄弱,形成了巨大的局部兵力优势!而马奇诺防线和英法组建的比利时防线则是牵制住英法主力就好!这让德国在战略上取得了绝对的先机优势。
2、二战德国的闪电战是典型的利用坦克、装甲车的机动作战,利用坦克为矛头冲锋,然后分割包围,采用击虚与钻隙方案,重点打击英法薄弱环节,取得战争的优势,再然后在英法联军撤退过程中利用装甲师穷追不舍,让其根本无法组建第二条防御线,撤退慢慢变成溃逃,这也被德国将军们戏称为坦克的飙车比赛!
3、英法联军对坦克应用实在太差了,法国认为坦克就是用来掩护步兵作战的,因此将大量的坦克分编在了步兵联队中,法国也有好像6个装甲师吧,法德开战后,法国的战术还是将6个装甲师打乱了跟配给各个步兵师,同样作为步兵的掩护,《隆美尔传》中就对法国的坦克应用进行了嘲讽,“再找不到比法国应用坦克再糟糕的国家了!”这就是隆美尔对法国坦克部队的评价!
4、英法联军的“内乱”,英法联军思想不统一是法国快速败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比利时防线的英法联军,这是绝对的主力部队。在德国突破阿登森林开始席卷法国后,英法比荷联军就发生了矛盾,法国认为应该撤退回去防守,英国指挥官认为应该从海上撤退,避免被包围,不管执行哪一个方案都比最后被逼得敦刻尔克大逃亡要强,但是英法指挥层各抒己见,就这么讨论了好几天没有任何结果,结果自然是帮助德国形成了包围圈,没有支援的英法联军一路撤退到敦刻尔克,可能这时候希特勒担心破釜沉舟的英法联军给予德国装甲师重大损失,因此命令德军围而不打,只是采用飞机进行轰炸,否则英法联军很可能因为自己的争吵而全军覆灭!
5、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法联军的主力全部去了英国,法国军队士气一下子跌入低谷,之后就是德国装甲师将军们的各种飙车表演了,只用了39天,法国亡!
其实攻打法国时,德军的坦克装甲师实力真的很差,大量的1#、2#、3#坦克为主力,4#坦克都是极少数的装备,还有大量的缴获的捷克、波兰的轻型坦克,1#坦克其实就是用来训练的机枪坦克,2#、3#和一些缴获的坦克其实都是一些小“水管”,但是胜在这些坦克轻,会飙车,被打蒙的法国军队基本是一路被子德国穷追猛打,根本就没有任何组建新防线的机会,特别是像隆美尔这种急于立功的将军,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的飙车,甚至飙车飙过头了,后续部队都跟不上,如果不是法国自己方寸大乱,像隆美尔这种冒进必然会吃大亏的,当然这也成就了他“魔鬼师长”的名号,向隆美尔第7装甲师投降的法国俘虏们,就有这个师的7~8倍之多,这打响了隆美尔的名号,当然北非的战场指挥能力更是让其成为了“沙漠之狐”!
名人自传应该多看看吗,有何好处
名人传记
名人传记,记述了名人的一生,其中自有名人之所以为名人的原因,那是我们所欠缺的东西,也是我们看名人传记所要找寻的东西。
看
看名人的一生,
看其如何成长,看其如何反思,
看其如何为人处世,看其如何避免沉沦,
看其如何选择道路,看其如何坚守自我,
看其如何坎坷不平,看其如何永不放弃,
看其如何信念坚定,看其如何有始有终;
有的人伟大,有的人平庸,看这一切过程,其间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思
看名人的人生,反思自己的人生
是否有,太多的错误,我们没有及时反思,以至于它的反复出现,以至于我们的习以为常,以至于那一点一滴都在腐蚀着我们的人生;
是否有,太多的诱惑,我们不去抗拒,顺应之下的沉沦,渐渐失去追逐梦想的动力,甚至忘记自己当初的梦想;
是否有,太多的坎坷,我们没有忍受,在那漫长的等待中,信念动摇,放弃似乎让我们一时松了口气,却在心中落下了永恒的沉重。
行
名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品质可以。
学习名人的品质,学习名人如何做到时时反思自我,纠正自我,一点一滴中改变自我;
学习名人的品质,学习名人如何抗拒诱惑,如何在这欲望丛生的世界中避免沉沦,坚守自我;
学习名人的品质,学习名人如何面对那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如何坚定自身信念,如何永不放弃的坚守,如何有始有终的活着。
做到看、思、行,你的人生正在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