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啥年轻人不太喜欢戏曲,而年岁大了一般都喜欢看戏听戏呢
- 以前的人为什么喜欢看戏,而现代人更喜欢看电影、电视剧,感觉没几个人爱看戏了
- 现场看戏的感受是怎样的
- 你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看戏的场景吗,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社戏中的,到赵庄看戏的,船头看戏的动作描写有哪些
- 如今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传统戏曲会逐渐走向衰落吗
- 俗语说,“会看戏者看门道,不会看戏看热闹”,是什么意思
- 《水浒传》林冲买刀花了1000贯,卖刀的人怎么拿走这1000贯
- 为什么有些人年龄大了就会喜欢听戏、看戏
- 为什么有的人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
为啥年轻人不太喜欢戏曲,而年岁大了一般都喜欢看戏听戏呢
与戏曲相比,流行歌曲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因为年轻人爱时尚新潮,所以更多喜欢听流行歌曲。
戏曲,是溶铸对白,音乐,舞蹈,武术以及表演诸多为一体的综合性传统艺术。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早也是指戏曲而言。其“唱念做打”要的是功底,要的是舞台上的古之神韵。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一个“门道”,一个“热闹”,这两点表现的正是一个人的文化感观,也恰能反映出鉴赏者的文化层次,审美价值,以及对现实生活理解程度的不同或深浅。
年轻人大多不喜欢戏曲属很正常,就像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有生活经验,知道过生活要讲勤俭朴素一样。这是因为老年人经历多了,懂得一切都来之不易,不再看表面现象,要主重问题实际和内涵,总之就是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刻了。
至此,我最后的这有些说道似乎于主题无关,但仔细一想,就已经回答作者的提问了。
以前的人为什么喜欢看戏,而现代人更喜欢看电影、电视剧,感觉没几个人爱看戏了
以前的人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在留声机、电影、收音机、电视、手机出现之前,戏剧恐怕是唯一的文艺活动,所以普遍被人们接受,尤其经常反复观看,对剧情、道白、唱词等熟记于心,很多人还都能哼唱几句,闲遐之时,交谈的话题也多是戏曲之类的内容,它的韵味、表现形式和反映的历史背景,人民大众津津乐道。久而久之,对戏剧也就越来越喜爱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视、手机的普及,人们由戏剧转向了电视和手机,虽然有些老年人对戏曲还情有独钟,但大部分青年人对戏曲感到很陌生,也不喜欢,总感觉哼哼咿呀,没有兴趣,根本就看不下去,听不下去,不管是京剧、评剧、黄梅戏、河北梆子、河南豫剧等剧种,这些年轻人喜欢的是音乐、舞蹈、明星演唱会之类的现代文艺活动。
如今的文艺形式迎合了这一代人的心理状态,生活节奏快,生活内容多姿多彩。当代社会充满着热烈、激荡、豪迈的情调,各种诱惑无处不在,各种歌曲、影视剧、手机APP软件也应运而生,强烈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尽管如此,我认为我们的国粹戏剧,尤其是京剧,一定要传承发扬下去,不能把老祖宗留传下来的好东西被我们丢掉,应该加速普及戏曲知识,从娃娃抓起,提倡唱京剧,保国粹,让祖国的宝贵遗产永放光芒!
现场看戏的感受是怎样的
我爱现场看戏,特别是京剧,音乐会,歌舞剧之类。
假如今天电视上是名角唱戏,那我所在城市的戏院只是二三流演员出戏,那我也宁愿花钱去戏院看戏。
你想,吃完晚饭。就忙着整理下衣服,如是穿着家庭常服,便装之类的,是不能上戏院的。打小父母常带我去看戏,就是受的这类影响。所以最好着正装,时尚流行服。也要修下面,女宾还应化一下装,搭配一下衣服。这是看戏的起码礼仪!
最好提前十来分钟进场,这样可以和前后左右的观众进行一些开演前的交流。评论一下戏单上介绍的演职人员,艺术成就等。
进戏院最好不带饮料,不吃零食。一般戏院都会提供瓶装谈水的!
不能迟到,不用闪光拍照。尊重原创,尊重版权。特别是是西方演出团,非允许是不能拍照,录音录像的。更不能站起来或是跑到台前照相。除非是戏院特定的影像专业人员。否则你的设备越好,越令人生厌,看戏的人千万不能去做这无品味的蠢事。
当我们听到最后一次提示音或响铃后。舞台灯亮起,大幕席席拉开,观众席灯光暗了下来,演出正式开始。
这时观众最好与演员一同入戏。千万别“老朱,怎么才来“?“走路还是挤的公交“!“我是自己开车来的,找车位乱了半天“的胡咧咧!所以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的。
当名角出场或是戏剧出彩时,观众都要报以热烈的掌声,甚至叫好喝彩的!在正式的大戏院看戏,演员不会主动要求观众鼓掌叫好的,那太廉价也太无品味了!掌声完全是用精彩的表演来博得的。比如京剧的打出手,兵器下场,耍锤使鞭,出剑入鞘,翻打扑跌等高难动作,都会是掌声一片。你的持续鼓掌,有时往往换来演员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你更多的回报与礼遇!试想看电视与电影,是无这种和谐的观演交流的!在屏幕前你就是拍疼手,人家也无法与你交流!
当然也不是什么戏演到精彩之处都要鼓掌叫好的。比如交响音乐在精彩之际你拍起了巴掌,那后面的音符还能听清吗,特别是弦乐中的轻声部。如需鼓掌,一般指挥都会示意你的。交响乐队的主唱演员是需你用掌声完全送入后台的。返场音乐与献唱,是需要你有节奏,持续的掌声去争取!
演出中最忌观众中途退场,因为这太不礼貌了!一般戏剧,音乐在中场都进入了叙述篇。比如京剧中在这时都是安排了大段的原板,慢板。交响乐中也多是进入了变奏曲,慢板或小步舞曲,如歌的行板,或是交响音画(交响诗)。不太会欣赏的人这时多会离场。可是内行这时都沉浸在满满的艺术境界中。所以这时离场对观众与演员都是不尊重的!
剧场也最忌喝倒彩,特别是演员忘词,台步错乱,失手时。都不要鼓掌,喊叫。等演员纠正或是用其他方法补救后,就应报以热烈的掌声,以资鼓励。
当剧终时,观众应起立向演职人员致谢。这时去找喜爱的明星,献花,交流,问候都是正常的事!
那些狂喊烂叫,跺脚扔东西,嗑瓜子,丢手巾板的臭毛病,都是以前不文明看戏的习惯,与现代大戏院庄严的艺术气氛格格不入。是早已被摒弃了的东西。所以现代文明的观众,绝不应该去学习!
剧场文化是文化中的文化,是补质的高雅文化(有别于贵族文化)。所以不管你是什么人,都是要尊守一定的欣赏要求与欣赏习惯!
所以这看戏的过程也就是看戏的感受!
你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看戏的场景吗,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老家农村都会演戏,有演《白毛女》的,有演《红灯记》的,也有演《智取威虎山》的,也有演《打金技》的,也有演《陈世美》的。
大都是有些唱戏天赋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排练的,为的就是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那时公社里和大队上都很支持,出钱出力购置服装和乐器等。有的服装和道具买不到就自己动手做,有时制作的还真的是那么回事。
那时年纪小好奇心强,只要听说哪个村晚上演戏,就三五成群的结伴去看,就是步行个十里、八里的也不感觉累。我记得当时我们村里就有这么一群爱演戏的人,排练的是《白毛女》。你别说,演的还真象模象样,引得十里八乡的人来我村看戏。
那时戏台搭在村小学院子里,高高的方土台上搭起棚来,晚上掛上几盏汽灯,照得通亮,很是飘亮的。台下都是看戏的人群,本村的在家拿长条橙坐,外围站着的基本上是外村来看戏的。
到现在我还能记起戏剧《白毛女》中的几句台词来,“北风那个吹,雪花儿那个飘,…年来到“,“人家的姑娘有花戴,你爹我没钱难买来,扯了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等等。(原创)
阅读后,记得点赞呀!
社戏中的,到赵庄看戏的,船头看戏的动作描写有哪些
船头看戏的动作描写有
1、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2、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
3、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
4、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
5、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6、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扩展资料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
小说的第一部分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那里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
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
通过“我”在京都看京戏栅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诫友好、平等和谐的人情人际关系的向往。
如今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传统戏曲会逐渐走向衰落吗
鄙人已在今日头条之“京剧会衰落吗》一文问答过了。主要观点是:少数小剧种会,一些大剧种也会不那么红火,但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不会,这些剧种正处上升势头。特别是豫剧,己成为第一大地方剧种(见《中国传统文化100问》(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在专业剧团(220个)与业余剧团(4000多家)、专业演员队伍(1万多人)、分布地域(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观众群(《中国戏曲》据全国文联提供数字3亿,笔者认为至少两亿五),等方面,都是最多的。
俗语说,“会看戏者看门道,不会看戏看热闹”,是什么意思
谢谢圣邀,这是一个非常有脑的问题,说的是懂行者与外行者,入门不入门的事,也是灵活与笨者的一句教诲语。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复杂的技巧,对于一些演技和多种行业的技术,有些人一看就看出门道来,立马自己能动手学习,随时就能产生出相英的东西来,另有一些人只是看了些热闹,还有一些人看的是满头污水,一窍不通。这只是表明一些人与人的聪明与灵活,入门和不入门的区别,,?
《水浒传》林冲买刀花了1000贯,卖刀的人怎么拿走这1000贯
问:《水浒传》林冲买刀花了一千贯,卖刀人怎么拿走这一千贯?
这一千贯不但卖刀人沒法用手拿走,林冲也沒法用手从家里拿来交付。
一千贯是多少钱,有多重?
(一吊钱)
过去铜钱一百零八个串一起为一吊,一吊就是老称一斤,等于现在的一斤一两,十吊钱为一贯,一千贯就是一万吊,老称一万斤,现在的称是一万一千斤,也就是五吨半。
(一贯钱)
这五吨半钱,过去的木轮铁皮牛车,要拉五六车。
林冲要雇五六辆牛车把钱从家拉来,卖刀人继续雇这五六辆牛车把钱拉走。半路走到黄泥岗碰到晁盖等人就糟了。
林冲可以兑换成银子交给卖刀人呀!一贯一两.银子似话,一千贯也就一千两,六十二斤半银子,自己用钱搭子搭肩上也走了。
如果兑换成蒜条金子,祆袖里也能拿走。
北宋中后期经济繁荣,买卖昌盛,出现了最初的纸币“交子″,如果这一千贯兑换成“交子″,也就几张纸的事,揣兜里也走了。
反正不能套牛车拉来拉去。
为什么有些人年龄大了就会喜欢听戏、看戏
戏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着几千年来的历史文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用戏剧的形式,对社会的审美、褒贬、扬抑做一个普及宣传。
为什么有些人年龄大了会喜欢听戏,我想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吧:
1:年龄大了,对戏剧的理解更透彻
戏剧不论是历史内容还是现代内容,都是通过剧情表达一种思想,年龄大了,经验阅历深厚了,对戏剧的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共鸣,从中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
2:戏剧博大精深,需要欣赏者有相应的文化积淀
与年龄大的喜欢戏剧对应的是年轻人多喜欢简单、明快的歌曲,因为戏剧成套的表演程式、舒缓的节奏,心浮气躁是无法领略其中之大美的,喜欢喜剧的人年龄大了是表象,其实质是性格趋于沉稳。
3:年龄大了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戏剧不同于歌曲,它是有内容、有情节、有表演的艺术形式,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头至尾的欣赏,搞清楚剧情的来龙去脉,年龄大了,相应的休闲时间更多了,才能保证完整的看完一出大戏。如《秦香莲》中王丞相所言:“听了头不听尾不知他的归根结果,听了尾不听头不知他的起始原由”。
4:年龄大了,难以适应新的娱乐方式
娱乐方式随着电子革命日新月异,但年龄大了接受新事物相对较慢,面对眼花缭乱的新鲜文化娱乐方式,掌握起来有些力不从心,最终还是选择了代表传统文化的戏剧作为休闲娱乐,虽没有电子游戏的参与感,但也不用担心游戏的胜负,完全是放松心情、处身事外的欣赏,更符合年龄大了后那种宁静的生活方式。
不知我的回答提问者认可否?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为什么有的人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
有的人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制作精美,演员的演技个个了得,都把自己深深的融入到角色里。好人演的非常正面,做事光明磊落,哪怕受到人诬陷,也还是坚持自己的主见,不会被任何事情所屈服。坏人演的坏入木三分,让观众看的个个都是蹭恨。好像这些个演员,就是为了这个角色而生的。然后剧情故事衔接步步紧促,故事内容打动人心。
第二个原因就是,看戏流眼泪替古人担忧,这一类人都比较感性,就是大家说的真性情,喜欢感情用事,无论是喜欢蹭恨都放在脸上,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情绪。这类人最大的好处就是真性情,无论是与人交往还是做事,都能彰显自己的个性。虽然为人处世不够圆滑,但是为人正直爽快,也为很多人喜欢。所以这类人,看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很容易融入到剧情当中,为主角的高兴而开心,为主角的难过而难过,完全分不清戏里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