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医祛痰湿效果好的中药材有哪些
- 血脂高吃脂必泰胶囊好,还是吃阿托伐他汀钙片效果更好
- 白术和什么在一起能健脾胃
- 脾湿和痰湿有什么区别
- 茯苓的产地在哪,有什么疗效
- 泽泻汤的作用
- 戒烟四个月了,嗓子老是感觉有痰咳不出,还有点头晕怎么回事
- 眩晕症怎么养身体
- 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哪些
- 呕吐是什么原因
中医祛痰湿效果好的中药材有哪些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不少人重视补充营养,结果吃了太多的肥甘厚腻,就容易碍滞脾胃,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下降,进而导致痰湿内生,不少人患上了各种慢性疾病,其病机的根本在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因为脾胃为身体的气机升降的枢纽;痰与湿是合并为患,特性总以“重、浊、粘、滞”四字来概括,这里的“湿”是指身体内的湿,“痰”属湿,为津液所生,脾无湿不生痰。今痰湿体质多见,分析其原因,即在脾虚,脾虚生痰,脾虚生湿,进一步说,脾虚是百病之源。
健脾化湿常用的药方主要是:四君子汤,理中汤,二陈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等等。降痰浊的温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此方不寒不燥,除痰化浊。另外要调节饮食,最好多素少肉,尽量不熬夜,调畅情绪,积极运动起来,再加上中药调理。
血脂高吃脂必泰胶囊好,还是吃阿托伐他汀钙片效果更好
高血脂患者如果通过生活调理控制,无法有效的控制好血脂水平,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法控制达标的情况下,合理用药控制血脂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脂必泰还是阿托伐他汀,这两个药物都是控制血脂的常用药物,到底哪个药物效果更好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有的朋友不认中药,要说控制血脂,当然是选第三代的他汀,阿托伐他汀效果好啦,有的朋友不喜欢西药,脂必泰是纯中药制剂,用药安全没有副作用,当然选脂必泰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够理性和科学,这两个药到底功效如何,又该如何选择,看完今天这篇文章,您就能够充分了解了。
分别介绍下这2个药物
先说脂必泰,脂必泰是由红曲、泽泻、白术、山楂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降脂药物,其中主要能够起到降脂作用的是红曲,现代研究发现,红曲中含有天然的洛伐他汀及其同系物,同时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降脂功效成分,因此,脂必泰中红曲同其他的他汀类药一样,同样是通过抑制肝脏的胆固醇合成来降低血脂水平。
除了红曲以外,方中的泽泻、白术的组合源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泽泻汤”,这个方剂的主要作用是健脾渗湿,主要也是针对的是脾运失调所致的膏脂疏化障碍而导致的高血脂问题,而促进消化,针对过时油腻有化食作用的山楂的加入,更是提高了泽泻白术的健脾渗湿功能,进一步的加强了药物对于血脂控制的疗效,可以说这几味药物的组合,正是针对了高血脂的病机而来,有改善代谢,强化降血脂功效的作用。
现代研究也表明,山楂中的黄酮类、三萜类以及有机酸类营养物质,能够有效的保护血管,调节血脂,抗氧化预防血管内皮损伤,降低甘油三酯等多方面的作用,而白术中的亲脂提取物能够较好的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同时白术内酯Ⅰ还就有保护肝脏的功效;泽泻中的化学成分,不但具有降脂效果,还有治疗脂肪肝的功效。
因此,脂必泰不但具有调节血脂的功效,同时对于健脾渗湿,保护肝脏也有一定的功效。
再来说下阿托伐他汀,这个药物我们说了很多了,作为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降脂效果强,作用时间长,用药方面,每天选择任意时间服用即可,对肾功能没有不良影响,还有辅助调节高尿酸的作用,是很好的血脂调节药物,对于控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日剂量选择10mg~20mg,就可以达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50%的降脂效果。
这2个药物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对比
虽然目前为止,并没有大规模的临床数据来对比这两个药物之间的降脂效果,但还是有小范围的临床试验来对2个药物之间的血脂调节效果,用药安全性方面进行了对比的,也可以对我们的这个问题作为参考数据,现在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项对比阿托伐他汀和脂必泰疗效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显示,一组患者服用日剂量480mg的脂必泰,每日2次,而另一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剂量,每日一次,服用8周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有明显的下降,下降幅度没有明显差异;在服药4周后,脂必泰组甘油三酯水平有明显下降,而阿托伐他汀组下降不明显,但服用药物8周后,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都有所下降,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如果这2个药物降脂效果对比的话,常规剂量的脂必泰与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的日剂量的降脂效果类似。在用药安全性方面,服用脂必泰组的发生肌肉痛肌酸激酶升高的发生率为3.0%,而阿托伐他汀组为8.9%,而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脂必泰组6.0%,阿托伐他汀组11.0%。因此,从用药安全性上来讲,脂必泰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略低于阿托伐他汀组,但由于病例样本数并不大,上述数据仅供参考。
通过上述临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是脂必泰是中药就没有不良反应风险,也是不对的,其红曲中含有的天然他汀同系物,同样有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肌肉痛,恶心等方面的不良反应风险,因此,在服用脂必泰进行血脂调节时,同样也要注意用药安全性的问题。
对于脂必泰和阿托伐他汀的选择,给大家以下几个小建议:
1. 对于轻中度的高血脂问题,在加强生活调理干预的前提下,可以选择脂必泰或低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服用都是可以的。
2. 对于高血脂问题较为严重,需要服用高强度降脂药的情况,可以选择高强度的他汀服用,比如阿托伐他汀40mg,瑞舒伐他汀20mg等,但同时也要注意提高降脂强调带来的副作用发生率的增加,如果身体耐受性良好,这样服用没有问题,但如果出现用药安全性问题,不妨选择低剂量的他汀+脂必泰的方式来加强用药安全性。另一项临床研究显示,10mg阿托伐他汀+脂必泰的降脂效果,与40mg的阿托伐他汀对照组降脂效果无显著差异,但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
3. 对于服用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朋友,服用脂必泰同样也要注意用药安全性风险,但通常发生率较低,对于服用他汀不耐受的朋友,选择脂必泰+依折麦布的组合也是很好的选择。
4. 脂必泰除了具有降血脂作用以外,在调节代谢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和优势,在用药上,对于脾虚问题导致的高血脂,以及有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问题的朋友,服用脂必泰在降血脂的同时,对代谢调节也会有一定辅助效果。
白术和什么在一起能健脾胃
白术是属于补气药,甘、苦,温,归脾胃经。白术既善补气健胃、燥除脾湿、利水,又能止汗、安胎。
应用于脾胃气虚之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脾虚水肿,痰饮。表虚自汗。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
白术补气健脾宜炒用。
白术有很好的健脾作用。脾喜温燥,而白术能够燥除脾湿。能够满足脾在病理状况的需要,补气健脾,消除脾虚而伴有湿浊内停的情况。
健脾养胃可以用白术和山药配伍。山药益气健脾,甘平,可补脾胃之气。白术健脾补气。两者配五,既可健脾,又可以养胃。
健脾祛湿可以用白术和茯苓相配伍。茯苓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以利水渗湿为主。白术以健脾燥湿为要。两药配伍使用一渗一健,可健脾除湿,利水消肿。
脾虚症,可以用白术和人参、茯苓、甘草配伍使用,也就是四君子汤。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本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均可补气健脾。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茯苓渗湿健脾为佐药。炙甘草甘温调中,为方中使药。
我是中药药剂师,左岸繁华似锦。请大家关注我!如有中药方面的知识需要解答,大家可以私信我。
脾湿和痰湿有什么区别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中医学中的脾湿与痰湿应该如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很多人搞不清楚,朱大夫结合中医专业知识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①脾湿也叫做脾湿证,形成原因是外感湿邪或者脾虚不能运化水液而形成湿邪困脾,多表现为湿邪影响脾胃的症状,例如胃脘不舒,便溏腹泻,包括胃肠感冒表现为湿阻中焦,出现恶心呕吐,湿邪侵袭皮肤关节,形成的关节疼痛肿胀等,脾湿致病范围较广,不局限于上述病证;
湿之中人,入皮肤为顽麻,入气血为倦怠,入肺为喘满,入脾为湿痰肿胀,入肝为胁满而肢节不利——《古今医鉴》
②痰湿又叫痰湿证,因脾胃功能失调,水液不能代谢,停滞于脏腑某处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痰湿可阻碍脏腑经络气血运行,引起诸多病症,例如慢阻肺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痰饮阻肺,出现咳嗽痰多,舌淡厚腻;;脑中风和精神类疾病表现出痰蒙清窍,出现头痛眩晕,意识不清,昏迷等。
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明医杂著》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液”,在病因的刺激下,脾不运化,水液停滞就是脾湿,湿邪日久聚而成痰,便是痰湿,所以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脾湿是痰湿的开端,痰湿是脾湿的进展加重,脾湿证多为脾虚受病为主,痰湿证则是脾虚进展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发。请注意,二者均是中医学中的“证”,证的概念是疾病发展的阶段,不特指某种疾病,也就是说无论何种疾病,表现出脾湿证或痰湿证的表现就可作为辨证治疗的依据。接下来,我们详细的谈谈脾湿与痰湿的形成原因和区别之处。
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景岳全书》
★脾胃失调是痰与湿形成的基础
- 中医认为”脾喜燥而恶湿”,意思是脾主运化水湿,保障日常饮食中的水液和人体的津液正常分布代谢,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因长期的生活在潮湿的环境或饮食生冷油腻,过饥过饱,或思虑过度情绪不畅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受阻,津液水液运行不畅,停滞在脾胃就形成了脾湿证。所以,脾湿的病理基础是外感或内伤造成的湿邪困脾,症状表现为:
- ①湿邪阻滞,脾胃升降失调,因外感湿邪,起病急,多见于胃肠功能紊乱或者胃肠感冒时,出现干呕恶心,腹泻水样便,湿性重浊,见周身困重,头胀头沉,舌淡苔厚腻,脉浮滑;
- ②因饮食,情绪影响,脾不运化,湿邪郁滞,出现慢性反复性胃胀,胃部不适,干呕,周身困重,由于湿性粘腻,可见大便粘腻,排便不爽或颜面下肢浮肿。上述问题多发生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人群中。受个人体质影响,阳盛热性体质的脾湿,湿邪随阳而化热,形成湿热,症见形体肥胖,口中粘腻,咽喉堵塞,大便粘腻,皮肤出油或发生湿疹痤疮,头昏脑胀,小便短黄。阴盛寒性体质,脾湿随阴化寒,形成寒湿,症见胃脘冷痛,得热缓解,手足不温,大便溏泄。
湿病有外因、内因之不同,湿热、寒湿之各别——《杂症会心录》
- 脾湿证长期存在,湿邪聚而成痰,就会形成痰湿证,由于“肺主通调水道”和“肾主水液”,二脏与脾同时参与水液代谢,肺肾失调可出现或加重痰湿,痰湿一旦形成后,虽气升降,可走行到脏腑经络,引起诸多问题。注意,脏腑失调造成的痰是中医学中的致病因素之一,不单指咳嗽咳出来的痰。
例如:
- ①痰湿阻肺,多发生于于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患者表现为源源不断的痰,长期反复的咳嗽痰多,色白而粘,可伴有胸闷气短,痰阻呼吸,可喘粗,同时也常伴有肺脾肾功能失常的表现,如脾虚的腹泻便溏,腹胀,肾虚的腰膝酸软尿频,具体情况要根据个人表现辨证分析。
- ②痰湿阻胃,多发生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患者,表现为形体消瘦,肠鸣,肚子里咕咕叫,中医形容为“辘辘有声”,腹泻便溏,舌淡苔腻,脉滑。
- 此外,痰湿阻于经络,可引起皮下结节,痰湿阻于咽喉,可形成梅核气,痰湿阻于心,可出现失眠多梦,心悸等等。由于引发的病证较多,具体情况还是要根据患者情况加以辩证。
-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脾湿证日久,伴有肺脾肾功能进一步失调,就会产生痰湿证。而痰湿所产生的病证情况更为复杂,虽是脾湿证的进展,证候却较脾湿证严重,这也是二者的区别之处。
★脾湿证和痰湿证的区别
- 二证相同之处可均有脾胃失调引发,均以湿邪为主要矛盾,区别之处可总结如下:
- ①病情特点不同:脾湿证,因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或外感湿邪,例如中暑,胃肠感冒时,属起病急,发病快,当然了,这种情况痊愈的也快,因情绪,长期的饮食不节形成的脾湿,可发病缓慢,治疗恢复的也较慢;而痰湿证多是脾湿加重而来,多发生于各种慢性基础性疾病,如慢性胃炎,高脂血症,甲减等病证中可表现为痰湿,所以,痰湿一般无急症,均是慢性疾病表现。
- ②累及脏腑的不同:脾湿涉及的脏腑以脾胃为主,痰湿,可涉及到肺脾肾等脏腑失调,可也阻塞脏腑经络,引起多种病症。
- ③调治方法的不同:脾湿以健脾燥湿为主,也可醒脾化湿或利水渗湿,总是以健脾为根本方法:痰湿必须辨别由哪个失调的脏腑引起,因脾则健脾,因肾则补肾,因肺则调肺,不可见痰化痰,化痰是治标的办法,不符合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路。
夫痰之生,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逮而生者;有因多食肥甘茶酒而生者;有因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肾虚水泛为痰者——《临证医案指南》
★专业总结
脾湿与痰湿均是中医学中的证型,证型是发生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的阶段,二者虽都有“湿”的字样,湿邪均因脾胃虚弱,不能运化代谢水液津液所引发,但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脾湿一般病情较轻,发病部位以脾为主;痰湿病情较重,痰湿可由脾湿进展加重而来,多提示肺脾肾等脏腑失调,不局限于脾胃。临床上,二证均可发生于多种慢性疾病,例如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但脾湿可由外感湿邪引起,例如受潮湿环境影响,出现急性湿疹,或中暑后的暑湿感冒(胃肠感冒),而痰湿基本是发生在慢性疾病,还可侵犯经络皮肤,形成肿块结节。
保养脾胃要合理饮食,定时定量,注意避免忧思,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要适当运动,劳逸结合,规律睡眠,如无法辨别身体健康情况,可正规就医或咨询专业的中医给予指导。
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茯苓的产地在哪,有什么疗效
茯苓
【科属与别名】
茯苓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处方名: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
茯苓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等的树根上。外皮部称茯苓皮,近外皮部的淡红部分称赤茯苓,内层白色部分称白茯苓,菌核中间抱松树根而生者称茯神。中医过去曾分为四味药。据说现已合并都作为茯苓一味药。
朱砂拌茯苓名朱茯苓,由于朱砂为汞类药,有毒,已淘汰。
【性味、功效与主治】
味甘,性平。功效: 利水化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湿停滞;食少闷胀,恶心、大便溏薄;痰多咳嗽;以及心悸失眠等病症。
【传统方剂】
(1) 五苓散(《伤寒论》) 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2) 茯苓汤(《原病式》) 茯苓、白术,治疗湿泻。
(3)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治疗痰饮病。
(4) 其他 在许多著名的各类古方中都有茯苓,如二陈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五皮饮、胃苓汤、防己茯苓汤、桂枝茯苓丸等,都作为配伍药使用。
【主要成分】
茯苓主要含多糖类茯苓聚糖和三萜类茯苓酸等成分。
1. 多糖类
主要是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的93%。其合成衍生物有茯苓多糖(即茯苓次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尿素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
2. 三萜类
有茯苓酸、乙酰茯苓酸、松苓酸、齿孔酸、茯苓素。
3. 其他
尚含麦角甾醇、树胶、蛋白质、卵磷脂、胆碱,无机物钾、钠、镁、铁、钙、磷等。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茯苓醇浸液腹腔注射家兔,慢性试验连续5日,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但急性试验利尿作用较弱,而对大鼠小鼠试验不显示利尿作用。
许多实验指出,茯苓的利尿作用在健康人和动物不明显,但可增加水肿患者尿液的排出,对肾炎水肿,茯苓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茯苓素具有与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体内试验能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因此,茯苓素可能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并是茯苓的有效成分。
茯苓利水渗湿功能与影响机体水盐调节机制有关。茯苓素对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茯苓素对该酶的激活作用可促进机体的水盐代谢功能。
2. 免疫增强作用
茯苓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体内体外试验均能明显增强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体外试验可使淋巴细胞毒性增强20~28倍。使免疫球蛋白IgG含量显著上升。
茯苓素对接触性皮肤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
3. 抗肿瘤作用
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和茯苓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茯苓多糖对生长迟缓的移植性肿瘤抑制作用尤为显著。茯苓素与CTX、5-Fu等化疗药同用,可明显增强疗效,提高抑瘤率。
茯苓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是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茯苓多糖和茯苓素能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DNA的合成。茯苓素能抑制癌细胞核苷转运,高浓度时使癌细胞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监视系统而抑制肿瘤生长。
4. 其他
(1) 对胃肠功能影响 茯苓浸剂对家兔离体肠肌有直接的松弛作用;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可使胃酸降低。
(2) 保肝作用 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小鼠中毒性肝炎及其代谢障碍明显减轻,ALT下降。连续给药可明显增加肝脏再生速度。
(3) 抗炎作用 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和继发性炎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改善了大鼠的全身症状。
(4) 镇静作用 茯神煎剂腹腔注射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小鼠肝匀浆细胞色素P450含量减少,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的中枢抑制作用。
(5) 茯苓尚有降糖作用。
5. 体内过程
3H茯苓聚糖小鼠灌胃尾静脉取血,作放射性分析,所得药时曲线符合开放二室模型。
【临床应用】
1) 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水肿腹水。
2) 治疗胃肠炎轻症。
3) 治疗体虚乏力。
4) 治疗消化道癌症以扶正抗癌。
5) 治疗失眠轻症。
【剂量与用法】
(1) 药典剂量 9~15g。
(2) 临床常用剂量 9~15g。
(3) 大剂量 15~60g。
(4) 使用方法 水煎服;研末或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
【临床体会】
1. 茯苓的故事
《本草纲目》记载,茯苓在古代有许多传说,《史记》作伏灵,认为松树下面由神灵之气伏结而成。“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茯灵、茯神也。《仙经》云茯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传写之讹尔。”
《本草纲目》又记载,“《淮南志》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龟策传》云: 茯苓在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新雨已霁,天静无风,以火夜烧菟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罩之,火灭即记其处,明乃掘取,入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类今不闻有之。”“时珍曰下有茯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人亦时见之,非菟丝子之菟丝也。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这反映古人认识和采掘茯苓是非常艰难的,并且还带有神秘色彩。
茯苓为寄生在松根上的多孔菌植物,中间有松根,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的菌丝,古代误以为是菟丝子。到明代李时珍时代,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2. 关于茯苓的功效
茯苓有健脾等多种功效,都一一被药理研究所证实。
(1) 健脾和胃 反映的是调节消化功能的作用。
(2) 健脾益气 反映的是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3) 健脾化湿 反映的是调节水盐代谢的作用。
(4) 健脾利水 反映的是利尿作用。
(5) 安宁心脾 反映的是镇静作用;
(6) 调和肝脾 反映的是保肝降酶作用。
3. 关于治疗水肿
茯苓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利水药。利水和利尿是两个意思相似相近而又不同的概念。利水是调节水液,通调水道,去除多余的水液,包括蠲饮、利尿与缓和的泻下。有肺、脾、肾、三焦、膀胱、大肠、小肠等脏腑参与。利尿的意思是增加小便,排出水液,消除肿胀,范围要窄一些。
茯苓健脾利水,调节水液,其利尿作用和临床效果都是很弱的。茯苓单味药水煎服对没有器质性疾病而有水肿的人能提前排尿,尿量也会略有增多。对已经患有心、肝、肾慢性疾病,功能减退而水肿的患者,茯苓单味药是看不出利尿效果的。即使中药复方利尿也是比较弱的。药理提示茯苓具有弱的利尿作用,茯苓素可调节体内的水盐代谢功能。这与中医对茯苓的观察和理解是一致的。
4. 关于治疗脾胃病和保肝
中医传统治疗脾胃病和肝病的许多方剂中大多有茯苓,而且大多作为臣佐药配伍使用的。治疗脾胃病有两种情况,其一健脾和胃,以加强消化功能,属调理康复范围。其二是治疗脾胃病症。对于轻的胃肠道炎症、溃疡,有胃不舒、恶心,轻的腹痛、腹泻,在复方中使用,可协助主药以调节胃肠功能,加强治疗效果。
治疗肝胆病方面如逍遥散,蒿芩清胆汤中,茯苓也是作为臣佐药配伍使用的,调和肝脾,利水化湿。药理提示茯苓多糖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用以加强保护肝功能、调节胃肠功能和利尿。这对于治疗肝胆疾病是符合的。
5. 关于提高免疫和抗癌
茯苓健脾的含意,除了加强消化功能外,还能提高免疫功能。既能提高细胞免疫,又能提高体液免疫功能。其有效成分为茯苓多糖,尤其是羟乙基茯苓多糖。因此在许多中医补益调理的方剂中大多有茯苓。
茯苓又是一味没有毒副反应的抗癌药,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其有效成分为茯苓多糖和茯苓素。所以茯苓是一味扶正抗癌药。
6. 关于茯苓治疗痰饮病
茯苓化痰饮,在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中茯苓似乎是主药。由于《金匮要略》经方上放在第一位,所以一致公认茯苓为君药。可是临床上茯苓是解决不了肺支气管的痰液,胸腔积液的;即使是腹水和水肿其利尿作用也是很弱的,也是解决不了的。方中桂枝的利尿消肿,蠲饮化痰在临床上要比茯苓强多了。实际应用上,应该桂枝是主药,是茯苓、白术配合桂枝。桂术苓草四药,与四君子汤参术苓草四药是相当的。大剂量茯苓其利尿作用可加速水液的排泄,对减轻肺水肿是非常有利的。
两千年前的古人留下的这份医学遗产是非常宝贵的。由于是经典,谁都不允许怀疑。即如苓桂术甘汤,君臣佐使的排列顺序,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也是不允许怀疑的。这是后人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
7. “温药和之”理解的争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这是《金匮要略》上提出的痰饮病一个重要的治疗法则。后人解释为痰饮病的治疗总纲,甚至提出痰饮病必须使用温药治疗。这是对经典的片面理解。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共有14张主方,其中有6张方剂的用药属于温法,6张方剂的用药属于清法,2张方剂是温清并重的。这说明《金匮要略》上是温法清法并重的。由于两千年前古代书简的文字比较简略,写了这点,漏了那点,是常有的,要全面理解其内容。
“温药和之”的理解应为使用温性的温和的中药来调和和保护脾胃,以缓和某些烈性中药的不良反应。如痰饮病篇中用甘草、大枣、白术、半夏、茯苓等温药,以缓和大黄、芒硝、防己、甘遂、芫花、大戟等烈性药的胃肠道反应。
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中就提出痰饮病当以清法为主。他指出,水饮本为寒邪,但为火所蒸,如温泉那样成为热水。这种观点是从临床实践中观察而来的。就以痰饮病的代表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而论,不同的阶段,确实是有寒有热,使用不同的方法,应该是温法清法并重的。‘温药和之’应扩大理解为使用温和的药来调和和保护脾胃,缓和某些中药的不良反应。
温法的六方为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清法的六方为甘遂半夏汤、十枣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温清并重的二方为泽泻汤和大青龙汤。(附方七张未计其内)。
8. 关于安神
茯苓和茯神过去曾一度分为两味药的。安神用的是茯神,现已合并为一药。在著名的安神方剂,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中,用的都是茯苓,并均作为臣佐药配伍使用的。可见其镇静作用也是比较弱的。
泽泻汤的作用
泽泻汤用于治疗饮停在心下的部位、头晕目眩、胸中痞满、咳嗽、吐逆,还有水肿等痰饮支饮证。在喝这种汤的时候要注意紧盯医生的嘱咐。避免不良状况的产生。如果症状得到缓解的话,应当要立即停止服用这种汤。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要生气。
戒烟四个月了,嗓子老是感觉有痰咳不出,还有点头晕怎么回事
戒烟更年期特有症状,习惯就好!哈哈哈哈!
体内有湿邪,肺气不足,找人帮忙按揉按揉颈椎、上背部、内肩胛的原始点,或者用艾炙炙膏肓、肺俞等穴位。
眩晕症怎么养身体
眩晕不是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综合症状。引起眩晕的疾病涉及许多临床科室,包括耳鼻咽喉科、眼科、骨科及内科。主要治疗有以下方面
1.病因治疗
(1)前庭功能尚属可逆损害性眩晕 这一类预后较好,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浆液性迷路炎等。治疗应针对病因,一旦病因解除,眩晕消失,前庭功能可恢复。
(2)前庭功能一次性损害不可逆转的眩晕征 如化脓性迷路炎、突聋、前庭神经元炎等,病因虽除,迷路或前庭功能完全破坏,前庭功能不能恢复,需依靠前庭中枢代偿消除眩晕。
(3)病因难治的前庭功能波动性损害或不可逆性损害 如动脉硬化或高血压、颈椎病导致的眩晕等,治疗效果差。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治疗。
2.对症治疗
(1)眩晕发作时保守治疗 选择最舒适体位,避免声光刺激,解除思想顾虑。
(2)前庭神经镇静药 异丙嗪(非那根)、地西泮(安定)等。
(3)防止呕吐制剂 阿托品、山莨菪碱。
(4)利尿及脱水药 速尿、甘露醇等。
(5)血管扩张药 银杏叶提取物、丹参、川芎嗪等。
(6)激素类 泼尼松、地塞米松。
(7)维生素类 维生素C、维生素E。
(8)吸氧 一般用高压氧或5%二氧化碳混合氧吸入治疗。
3.其他治疗
眩晕症病因复杂,牵涉学科广泛,但有些眩晕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通过复位治疗,达到痊愈,治疗效果好。手术治疗眩晕类疾病必须有明确定位诊断和适应证。
预防
由于眩晕症状涉及多个学科、多种疾病,所以在疾病预防方面较为困难。往往眩晕的发作并无先兆,有些诱因尚不确切,如周围性眩晕前庭神经炎,30%有前期感冒病史,推测病毒性感染是其发病因素。但大多数感冒不一定引起前庭神经炎,所以发病前期并无良好的干预手段。中枢性眩晕应早期检查MRI、DSA,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治。
引起肥胖的原因有哪些
非常喜欢这个问题
肥胖简单说就是能量摄入量大于消耗量了
当然引起摄入量大于消耗量会有很多原因
肥胖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先天性的,比如,先天超过8斤巨大儿,就非常容易变胖,而且非常难减
第二,获得性的,就是后天长期大鱼大肉,高热量饮食,烧烤,油炸,反式脂肪酸,饮料,摄入过多
第三,激素性的肥胖,吃过多的类激素的食物
我们平时所说的肥胖大多数是获得性的
脂肪分为脂肪细胞数目,脂肪细胞体积,脂肪细胞间质间水分,成年后脂肪细胞数目基本不变
肥胖最主要的就是脂肪细胞体积的扩大
肥胖的人胃容量大,平滑肌弹性下降,饱腹感降低,所以肥胖的人吃的多,
肥胖的人基础代谢率低,肌脂比低,线粒体少,这样摄入食物,产生的能量低,消耗的能量也低
肥胖的人大多数都有胰岛素抵抗,就是血液里糖多,细胞里缺糖,血液粘稠,红细胞聚集黏连,这样细胞缺糖,而血液里的糖都被胰岛素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了
所以肥胖的人缺能量只能多吃
越吃越胖,越胖越吃
所以总结起来,肥胖的人具有以下特点,
胃大,饱腹感低,缺氧,缺能量,吃的多,吃的快,饿的快,基础代谢率低,肌肉少,血液粘稠,胰岛素抵抗,
对于肥胖的人要想减肥,最主要的是针对两点
一个是,胃容量,
一个是,空腹血糖
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必须调理这两点,这两点不改变,无论用什么方法,减了多少斤,早晚会反弹
呕吐是什么原因
谢邀.
恶心呕吐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
恶心一般为中上腹部不舒服和紧闷想吐的表现.
临床上恶心常伴有出汗、脸色苍白、流口水、血压下降等表现,常为呕吐的前兆.
一般情况下恶心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呕吐.
但有时仅有恶心无呕吐,或者仅有呕吐而无恶心.
呕吐是指胃或者小肠的内容物通过胃的强烈收缩经食管口腔排除体外的一种表现.
恶心呕吐由多种原因引起,而临床上按发病机理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反射性呕吐:
①受到吸烟、咽部发炎或者化脓等刺激导致恶心呕吐
②胃肠道疾病所致的恶心呕吐:如胃肠炎、消化溃疡、急性胃扩张或者急性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等
③肝胆胰脾疾病导致的恶心呕吐:如急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肝淤血
④其他比较常见的疾病
输尿管结石
宫外孕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等等
青光眼等等
2.中枢性呕吐
(1)神经系统疾病
1)颅内感染:如各种脑炎和脑膜炎
2)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等脑卒中等。
3)颅脑外伤:如脑挫伤和脑内血肿
4)癫痫:尤其是癫痫持续状态
(2)全身性疾病:比较常见如早孕、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亢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均可引起呕吐。
(3)某些药物所致的呕吐:如甲硝唑等某些抗生素、抗癌化疗药、洋地黄、吗啡等可因兴奋呕吐中枢而致呕吐。
(4)中毒:急性酒精中毒、急性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鼠药等中毒均可引起呕吐。
(5)精神因素所致的呕吐:比较常见的如癔症、神经性厌食等等。
3.前庭障碍性呕吐
凡是呕吐伴有听力障碍、眩晕的症状患者徐考虑该病所致呕吐.
比较常见的疾病有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的迷路炎
还有我们比较常见在乘飞机、乘船以及乘车所致的恶心呕吐,专有术语叫晕动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商业用途!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用药的依据,不能代替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建议,如有身体不舒服,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