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会有太监
提到太监,大家可能就会想到魏忠贤、刘瑾、赵高等祸国殃民的大太监。其实,太监制度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制度,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也发挥了很重要的正面作用。
首先说一下太监的来源。中国古代的太监和宫女很多来源于战俘和藩属国的进贡,比如明朝的太监、宫女很多就来源于朝鲜,著名的郑和也是蓝玉攻占云南时带回来的战俘。另外一些太监则来自于中国古代最穷最低贱的一些人以及罪犯家属,比如魏忠贤因为穷而进宫,唐朝的高力士则是犯人家属。
唯一的例外是清朝的太监都是选用汉人。这也是满清取得政权后对汉人的一种压迫和歧视,被统治者的命运肯定不好过。所以清朝的著名太监安德海、李莲英等都是汉人。
其次,古代皇宫里的太监也并非大家在古装剧里看到的那么威风。混出头的太监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太监在皇宫从事的都是一些伺候皇帝和妃嫔的工作,以及皇宫里各种脏乱差的低贱工作,工资少的可怜,一辈子又苦又穷又没尊严。一般人即使过苦日子,也没人愿意去当太监。
太监制度是比较残忍的,也是违背人性的,但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废除这项制度,这本身就说明太监在古代其实是有很多大用处的。
一,防止宫女出轨。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点,这是太监最基础最表面的作用。
二,维护皇权。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身边几乎所有人(除了太监)都觊觎皇位,即使是亲兄弟也不能相信。这样一来,皇帝就需要培养自己的亲信,太监无儿无女,相对于正常人来说,太监对皇帝更加依赖,也更加忠诚。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历史上的好多皇帝为什么不相信有文化的文官,而对没文化的太监却信任有加。
三,防止宫廷政变,维护政局的稳定。
在古代,很多国家都有太监,比如越南、朝鲜、印度、奥斯曼土耳其、古罗马等。但是到了近代欧洲各国的宫廷几乎都没有太监,这也造成欧洲各国贵族桃色事件很常见,贵族男女都很开放,欧洲人对此见怪不怪,还把能够容忍另一半的出轨看成是很有风度。
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利用了多个情夫的帮助,发动政变,逮捕并杀掉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当上了俄国沙皇。
欧洲发生的这种情况在中国是从来就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种事情在欧洲顶多引起决斗而已,不会爆发更严重的事件,而在中国也严重的多。
这当然不只是因为中国皇帝权力大和自私,主要是中国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皇帝的女人如果出轨,那么接下来皇帝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甚至可能导致宫廷政变,进而可能引起内战。对国家的影响太大了。正因为如此,中国为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制定了完备的宫廷制度,太监制度就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太监的存在避免了很多宫廷政变和政局动荡。
明朝的好太监
怀恩(?—?),明中期宦官。高密人。宣德初年,其族兄兵部侍郎戴纶被杀,其父戴希文时为太仆卿,受株连被籍没。他以幼童入宫,被阉割为宦官,赐名怀恩。成化时掌司礼监,怀恩为人正直刚毅,诸阉宦颇敬畏。对时弊多有匡救。成化末年,明宪宗惑万贵妃(万贞儿)言,欲改立太子,他力争不可,被斥居凤阳。弘治初年,明孝宗登基,怀恩被召归,仍掌司礼监。正人贤士一时并进,多赖其力。卒后赐祠额为“显忠”。《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怀恩,高密人,兵部侍郎戴纶族弟也。宣宗杀纶,并籍恩父太仆卿希文家。恩方幼,被宫为小黄门,赐名怀恩。宪宗朝,掌司礼监。时汪直理西厂,梁芳、韦兴等用事。恩班在前,性忠鲠无所挠,诸阉咸敬惮之。员外郎林俊论芳(梁芳)及僧继晓下狱,帝欲诛之,恩固争。帝怒,投以砚曰:“若助俊讪我。”恩免冠伏地号哭。帝叱之出。恩遣人告镇抚司曰:“汝曹谄芳倾俊。俊死,汝曹何以生!”径归,称疾不起。帝怒解,遣医视恩,卒释俊。会星变,罢诸传奉官。御马监王敏请留马房传奉者,帝许之。敏谒恩,恩大骂曰:“星变,专为我曹坏国政故。今甫欲正之,又为汝坏,天雷击汝矣!”敏愧恨,遂死。进宝石者章瑾求为锦衣卫镇抚,恩不可,曰:“镇抚掌诏狱,奈何以贿进。”当是时,尚书王恕以直谏名,恩每叹曰:“天下忠义,斯人而已。”宪宗末,惑万贵妃言,欲易太子,恩固争。帝不怿,斥居凤阳。孝宗立,召归,仍掌司礼监,力劝帝逐万安,用王恕。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卒,赐祠额曰显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