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军

说到历史上,最被人敬仰的将军,哪些人可以入选?汉朝大将军周亚夫的结局如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9 16:56:44 浏览1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说到历史上,最被人敬仰的将军,哪些人可以入选

历史上最被人敬仰的将军主要有:粟裕将军,徐向前将军,刘伯承将军,邓小平将军,周恩来将军,彭德怀将军,朱德将军,邓华将军,叶挺将军,蔡申熙将军,许继慎将军,李明瑞将军,黄公略将军,邝继勋将军,吴光浩将军,郑成功将军,岳飞将军,戚继光将军,戴安澜将军,张自忠将军,王铭章将军,李家钰将军,杨靖宇将军,赵尚志将军。

汉朝大将军周亚夫的结局如何

周亚夫何许人也?西汉名将,太尉周勃之子,以治军善战闻名于史!

西汉七国之乱,三月即平,周亚夫居功至伟,说他挽救了大汉江山也不为过!

事实上,许多朋友应该对这位大将都不陌生,记得中学时期有一篇关于他的文章:

当时周亚夫驻军细柳营,时逢汉文帝前来视察,各营无不迎接,唯有周亚夫的细柳营让

其吃了闭门羹。士兵称,军营之中,只听将令!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其实此人的治兵和为人非常相似,是一个过于重视原则的人,耿直的态度甚至连君主都不能“开绿灯”,虽然这样的人可以办实事,也可以被领导安排重要的任务,但是不懂得事故人情的他,最终落得了非常悲惨的下场。

周亚夫是在狱中绝食而死的,他的罪名可以称得上是“莫须有”,从君主器重的大功臣慢慢变成“眼中钉”,这位将领因他的耿直而失去了性命。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周亚夫战略决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过他在这个过程中却得罪了梁王。

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却。

当时叛军的战斗力并不比汉军差,而且吴楚骑兵更是天下闻名,所以他在指挥之时就明确的表示不可以正面跟叛军交战,并且跟君主上书请求抛出梁王,让梁王吸引敌人的攻击,自己绕后断了叛军粮道,这样才可以取胜。虽然说后来的战局也跟他预料的一样,但是人家梁王可是被打惨了。

所以梁王从那时开始就跟周亚夫结下了“梁子”。而梁王又是当时太后最宠爱的一个孩子,看到自己儿子这样委屈,太后也不断的给君主施压,他们的君臣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在君臣之间出现间隙以后,周亚夫又卷入了最“敏感”的政治话题-太子之争。立太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利益争斗,而且大臣们也需要考虑君主的想法才能选择阵营,如果贸然“站队”,很可能落不到什么好下场。

可周亚夫对此事的态度就非常不明智了,他几乎不考虑周边的人情因素,以非常强硬的态度反对君主该立太子。不过这时候的景帝已经决心要做这件事,周亚夫不懂得揣摩君主的心意,以至于二人关系降低到冰点。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

周亚夫年岁大了以后,其儿子就要提前准备丧葬之事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陪葬品符合自己父亲的身份。

这个孩子给父亲准备了五百套精致铠甲。这件事情被汇报到景帝那里之时,所有跟周亚夫有过节的人都开始了诋毁行动,最终他被以蓄意谋反罪抓到了监牢之中。

行事磊落的周亚夫接受不了这个罪名,竟在狱中绝食五日而亡。

“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从以上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周亚夫本人是一个过于正直的人,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来说就是情商不高。

这样的人虽然能处理一些事情,但却不是让领导舒心的人,所以他最后能有那样的下场也是很正常的。

能不能通俗的解释一下霍去病22岁就能“封狼居胥”到底多厉害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们有一只军队失联了,为首的就是一位叫霍去病的年轻将领,才二十出头。

正当大家着急他们去了哪的时候,突然一个重磅消息出现了!!!

霍去病直接带着部队干到了M国白宫,用枪指着M国总统,告诉他缴枪不杀。

没有人知道霍去病是怎么打过三八线的,没有人知道这一路的补给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他又是怎么找到去M国的路的,反正最后就打到白宫,还打赢了……

就是这么神奇,就是这么牛!

——

第二个例子更简单:

大概二十岁的你,带着八千虎狼之师,直接干倒东京,然后在富士山山顶插上五星红旗。

年仅19岁,霍去病的功绩,凭什么能成为以后历代将军的毕生追求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中,年少有为的小将诸如岳云、周瑜等,往往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称颂。但是在少年将军中有资格执牛耳者,当然还要属为大汉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

霍去病的出生极具传奇色彩。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中的一名侍女,而他的父亲则是平阳县的一个普通小官吏。他的父亲当然不敢承认自己与公主的侍女私通,这件事要是流传出去很可能自己就会丢掉乌纱帽,搞不好还要坐牢。

所以霍去病就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相认,而母亲不过是一介侍女,无论怎么看都很难说霍去病将来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天佑英才,奇迹很快降临到了刚刚年满周岁的霍去病身上,他的姨妈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

卫子夫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独立谥号的皇后。所以卫子夫进宫后很受汉武帝的宠爱,可怜光彩生门户,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很快就被汉武帝升为了侍中。

卫氏家族很快就改变了命运,但是没有人想到的是,被改变命运的不只是卫青和霍去病,还有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原王朝面对匈奴的攻守形势。

到了霍去病诞生的时候,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几十年的积累,到了武帝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军事上汉军战斗力不断提高,尤其是汉军的骑兵部队不断得到强化和训练,汉武帝时期是中国从车站到骑兵作战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迫不及待的要改变对匈奴的方针,扭转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在战略计划上,汉朝根据匈奴内部的特点,采取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在人才上,诸如李广、韩安国等老将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习惯了面对匈奴的防守战术,不太适合担任大规模进攻的指挥官。

因此,汉武帝将选才的目光落到了一批冉冉升起的青年将领身上,霍去病的舅舅卫青正是这批青年将领中的佼佼者。汉武帝元光五年,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和李广、公孙贺等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分兵多路攻击匈奴。

卫青在这四人之中辈分最小、威望最低,但是一战下来,其他各路汉军都是无功而返,悻悻而归,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被匈奴俘虏,好在他武艺高强,成功脱逃。而第一次领兵出发的卫青一鼓作气直捣匈奴腹地,斩杀700匈奴人获得胜利。

汉武帝一看此情此景,对自己的大舅子刮目相看,封卫青为关内侯。卫青指挥的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汉朝开国以来面对匈奴首次主动进攻取得的胜利,可以说一扫长期以来汉朝面对匈奴的颓势局面,为以后汉朝的反击打下了基础。

从此之后,卫青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屡屡出征,战功卓著,硕果累累。而霍去病在舅舅建功立业二等过程中渐渐长大,从小耳濡目染父辈威名的霍去病精于骑射。虽然年少,但他和其他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富家子弟不同,他渴望像舅舅一样立马扬刀,扬威异域。

终于,元朔六年,汉朝和匈奴打响了漠南之战。当时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汉武帝封他为嫖姚校尉,随军出征。到了战场之上,血气方刚的霍去病一再请战,于是卫青亲自挑选了骁勇善战的800精锐骑兵,划归霍去病指挥。

初披战袍的霍去病并没有任何带兵打仗的经验,但是他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带领800健儿脱离大部队,在茫茫大漠之中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的踪迹。结果霍去病长途奔袭的战术首战便告大捷,斩杀敌军2000多人。

匈奴单于的两个叔叔一死一降,霍去病率领的部队大多全身而返。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龙颜大悦,当即封他为冠军侯,赞叹霍去病勇冠三军。

这一战对霍去病和整个汉军来说意义非凡,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就展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对于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天才来说,一次胜利带来的经验是丰厚无比的,从此之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思想成为了霍去病乃至汉军的作战准则,并在之后的对匈奴的作战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是汉军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一代名将横空出世,这位大汉朝最耀眼的明星刚一出场,就以其势不可挡的姿态,充满新意的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昭示了汉匈战争的转折。汉军横扫大漠、称雄塞外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初战告捷令霍去病脱颖而出,在下一次的军事行动中,霍去病成为了汉武帝点将的首选。当时的汉武帝渴望打破汉匈双方的胶着状态,希望能够采取一次军事行动,彻底击垮匈奴人。放眼满朝诸将,最能贯彻汉武帝思想的,无疑正是这个不世出的天才少年。

元狩二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武骠骑将军,独自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进攻匈奴人。这是霍去病首次带领大军团实际出征作战,他终于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进行运动战。在他之前,没有哪一次战役的哪一位将领采用过这样的战法。

霍去病在六天之内转战五个匈奴部落,长驱直入、高歌猛进,避开了匈奴主力的正面防御,悄悄沿着焉支山,向东疾驰一千多公里来到了皋兰山下。在皋兰山下与匈奴军展开激战,这是霍去病军旅生涯中最为险要的一战。

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没有采纳任何的战术,以少打多,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和胶着。一场大战下来,霍去病一万精锐只剩下了三千余人,而匈奴方面损失更加严重,两位匈奴王战死沙场,两位王子被俘虏。霍去病斩敌八千,还缴获了匈奴用来祭天的礼器,收获颇丰。

正是通过这样一场战斗,匈奴真正领略了汉军的勇猛,汉军也切实体会到了匈奴的实力。霍去病的军队从此形成了勇猛顽强,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强悍风格。霍去病经此一战,奠定了自己大汉第一名将的地位,在军中的威望甚至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

由于第一次河西战争的胜利,汉武帝决定趁热打铁,在同一年的夏天第二次发起了河西战争,意图完全剪除盘踞在河西的匈奴势力。这一次,霍去病担负起了汉军主攻的重任,加之李广张骞等名将随军出征,汉军阵容可谓十分强大。

可是负责策应的汉军不是被包围就是在大漠之中迷失了方向,霍去病只得再次孤军深入,与匈奴作战。在祁连山一战中,霍去病所部斩杀匈奴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五人,大小阏氏王子五十九人。这一战,霍去病到底率军多少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以肯定,霍去病此次战斗依然是出色的以少胜多。

匈奴在祁连山一战中大败亏输,不得不退到焉支山以北,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到河西走廊从此牢牢的掌握在了汉朝手中。匈奴人对于少年将军霍去病的大名闻风丧胆,无人敢与霍去病对垒。而此时,霍去病年仅十九岁。

河西之战后的秋天,被霍去病一再击败的匈奴二王想要投降汉朝,于是汉武帝派遣霍去病来到黄河边受降。要面对这样一个对匈奴人来说如同梦魇一般的角色实在是让他们感到尴尬和恐怖,霍去病当时领兵一万人度过黄河与匈奴人相望。

而这个时候,不知是何缘故,匈奴军中发生了大规模的哗变。千钧一发之际,霍去病只带领数十人马冲入匈奴军中,下令匈奴统帅斩杀哗变军士。匈奴将领此时完全有机会将霍去病扣留或是杀死,但是这名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用气势镇住了匈奴王爷,叛乱很快便被镇压了下去。

到了这个时候,汉匈双方都明白,决定两国前途命运的决战就要到了。

元狩四年,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调集了十万骑兵,随军战马十四万匹,步兵辎重队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

汉军原计划有霍去病直接进攻匈奴伊稚斜单于,但是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已经东去,于是汉军改变作战计划,兵分两路被进,正是因为如此,霍去病失去了与单于交战的机会,碰上了匈奴的左贤王所部。

因为错失了单于主力,霍去病憋了一肚子气,终于找到了发泄对象,这个时候的霍去病已经率领了一支无敌之师,面对匈奴大军一顿猛冲。这次战役,霍去病以阵亡一万五千人的代价歼敌七万,俘虏王爷将军不计其数。

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日的蒙古肯特山一代,在这里,霍去病在狼居胥山进行了祭天仪式,像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就此成为了中国武将千年来追求的梦想。霍去病为了追杀单于,率军一路打到了北海,也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方才撤军班师。

另一方面,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取得了大胜,单于仓皇逃窜,经此一役,匈奴漠南无王庭,汉朝北方的忧患被彻底解除,这一年,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所谓时势造英雄,霍去病这个天才中的天才生逢其时,靠着他无与伦比的军事能力,成为了中国毋庸置疑的闪耀名将。

如果在法国,他的名字叫拿破仑;如果在罗马,他的名字叫凯撒;在中国,他的名字,叫霍去病。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译文是什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解释: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自《木兰诗》。

原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注释: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程昱不是谋士吗为何却被称为将军

看到将军这个词,很多人心中的印象就是:关于、张飞、赵云这样的猛将,必定骑马舞枪,上阵冲杀,然而,三国中,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可以领兵打仗,至少守个城池、打个伏击什么的,非常好使。比如:刘烨、荀彧、程昱、钟繇等等。

这是管理学当中的机构设置与岗位职责的问题,名字叫做将军,只是“职称”,但具体的事务,看个人的本事而定。有了将军这个职称,是定级别、工资的(也就是俸禄),做谋士,是他的岗位职责。

在行伍体系中,区分职位高低,难道文武之间的区分,需要两套制度?这样子,对于小兵来讲,怎么区分呢?武将分为将军、校尉、军曹长,文臣分为大师傅、二师兄、三师弟?这不乱套了么?

再说,行军打仗,讲究的是观察天文地理、排兵布阵、令行禁止、勇气当先,文人手上拿把刀,是不是一定干不过小兵啊?在大兵团作战的时候,脑子比体力更加重要。在古代,很多文人也是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儒家讲究有:礼、乐、、书、数“这六种技能,其中射、御都与军事技能相关,并不是弱不禁风好吧。

比如诸葛亮,就做过军师将军的职位,可那时候,刘备还在,轮不到他带兵打仗。再比如郭嘉,做过军师祭酒,看名字,是不是成天吃吃喝喝、吟风弄月?实际上,祭酒是一种职称,也就是一把手的意思。郭嘉的正式工作,除了出谋划策,还要负责清点各地的府库钱粮,必要的时候,他也可以拿刀去砍人。

很多人在读古代文献的时候,容易将爵位、职位、品级、实务混为一谈,比如两汉时期的大将军,在西汉的时候,大将军真的是具有实权的领军大将,而到了东汉末年,大将军成了一种荣誉称号,比如杀猪的何进也可以被封为大将军,是不是很搞笑?到了袁绍与曹操对峙的时候,曹操干脆自己写了一封诏书,把大将军这个称号,让给袁绍了,是不是很奇怪?

在很多时候,一个人可以身兼数职,比如某人是地方刺史,管理地方政务,同时也是校尉,管理地方军事,这在人才匮乏的年代,实在是太平常了。

看小说、古代文献,不要脸谱化,需要设身处地替当时的人们考虑一下下。

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骤

简单来说,看时代。

大将军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武将封号,始于战国,直至清朝,但不同的时期的大将军职权相差极大,有的只是高级武职后缀,有的却是军队最高统帅甚至军政一手抓,拜大将军的步骤也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汉朝以前:庄严隆重

“将军”一词的意思就是统军者,春秋时期列国常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说明他们一军之帅的身份,并不是正式官名。

到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把将军当成正式官名,并且出现了前将军、后将军、上将军这些职务,常以上将军为最高军事武官,比如白起就曾是秦国的上将军。

大将军在战国时期是不如上将军的,但这一情况在秦末出现了逆转,因为日后统一天下的汉国,将大将军定为最高军事武官,其核心事件就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他想把韩信叫过来给个大将军印就差不多了,可萧何觉得这样太无礼,为了表示对韩信的尊重,一定要按照礼数来,选个良辰吉时,事先斋戒,然后封坛拜将,这样才行。

萧何本人不是儒生,这套规矩也不是他现创的,显然在此之前正式的拜将流程就是如此。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而不是上将军,可能是因为项羽曾经当过上将军,而上将军的翻身,要等到隋唐了。

汉朝:使者送印

西汉前期大将军并不常置,只在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韩信在垓下之战后被刘邦剥夺军权,封为楚王,显然已经卸任汉朝的大将军;七国之乱时,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叛乱平定后即解除。

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这个称谓有了一点变化,虽然它仍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之上,但却跟最高的行政官职有了勾连,这源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

鉴于相权过大,汉武帝开始让自己身边的亲信参与决策,分享丞相的行政权。这些人直接对皇帝负责,不需经过丞相,被称为中朝,而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则是外朝,朝政大权逐步由外朝转入中朝。

一开始,中朝的首领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他的职务正是大将军。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卫青率领三万骑兵进攻匈奴,大破匈奴右贤王部,俘虏小王十余人,匈奴人一万多,牲畜达千百万头。得到捷报,汉武帝应该是欣喜若狂的,立刻派人加封卫青为大将军,这是对其战功的褒奖,不过于礼仪来说,已经简略得多。

大将军是军职,所管多为军务,虽然卫青的建议常被汉武帝采纳,但一向谨慎的他并不经常插手内政,此时大将军还算不上中朝领袖。

霍去病崛起后,汉武帝特设大司马,加在卫青和霍去病两人身上,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视为平级。卫霍二人都善于明哲保身,并不恋权,直到汉武帝去世,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当政,权力远超丞相,大将军才真正成为中朝领袖。

《文献通考》载:“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

之后西汉的最高行政官就由丞相变成了大司马大将军,汉成帝后期将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大将军被废置,大司马成为最高行政官。

东汉初年大将军改为在三公之下,汉和帝时期窦宪任大将军,因为勒石燕然的功绩和外戚的权势,百官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

东汉的大将军开始也不常置,常常是战乱需要或者奖励战功,而且担任者多为外戚,比如汉安帝时期西羌叛乱,外戚邓骘率军出征,班师后出任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也正是汉安帝坏了规矩,始终以外戚耿宝为大将军,且常年在京师处理政务,汉顺帝时期皇后的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位同三公,大将军走向了西汉大司马的位置了。

东汉开始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比如开国功臣景丹为骠骑大将军,还有建威大将军、中军大将军等等。

汉朝以后:诏书任命

汉末以后战乱频繁,将军号泛滥成了白菜,大将军也不再具备唯一性,东汉开创的冠号法被发扬光大,各种大将军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横空出世,南北朝时侯景更是自封宇宙大将军。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将军已经从唯一的最高武职贬值成了高级武职的尾缀。隋朝时,大将军是统率禁军高级将领,唐朝时被改为了二把手,位居上将军之下。同时从唐朝开始,大将军是武散官的最高级,虽无实权,但听着很威风。

宋朝时大将军已经成为空衔,再无统率军队的权力。但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现象又出现了反复,明清时期又像汉朝那样,在战争时期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作为统兵者的后缀,比如徐达、冯胜都担任过大将军,清初豪格也曾为靖远大将军,也都是战后即撤。

很显然,汉朝以后大将军先是从中央到地方,接着又从地方到中央,但职权的变化,基本昭示他们不再需要封坛拜将这种繁琐的程序。

国军将领杜聿明简介

杜聿明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追随蒋介石。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校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

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指挥收复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 1933年以副师长身份指挥长城古北口对日战斗。

激战三昼夜,歼敌2000余人。1937年,杜聿明受命组建国民党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1937年5月,首任装甲兵团团长。8月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7月任第200师师长。

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使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受到重创,歼灭日寇4000余人,击毙敌旅团长,获昆仑关大捷。

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在解放战争时期被蒋介石视为股肱,堪称救火队长。

奔波于辽沈、淮海两大主战场。1945年10月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指挥所部进攻东北解放区。1948年8月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

旋回徐州任原职。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所率各部全军覆没,于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俘。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1961年3月,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

1964年被特邀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1981年病逝于北京。

“擒贼擒王”,唐朝将军张巡是怎样在士兵中准确找出敌方首领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尹子奇第二次和张巡交手的战例。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领妫州、檀州及同罗、突厥、奚族等兵,与杨朝宗部会合,以十几万大军向睢阳进攻。

睢阳是江淮的要隘,一旦失守江淮也就保不住了。

张巡立即率兵3000多人于睢阳太守徐远回合,兵力增加到6000多人。

面对十多万敌人,张巡坚守城池,苦战16天。

期间敌军仗着人多势众,疯狂攻击,曾经一天攻打20多次。

但最终结果是敌人被杀2万多人,尹子奇大败逃走。

地处进入江淮的要冲,万一失守,江淮一带便不保。

尹子奇第一次失败后,并不死心,在3月再次率领重兵包围睢阳。

这次尹子奇知道短期不能获胜,开始进行长期围攻作战。

双方从3月开始激战数月,睢阳城内粮食不多,张巡被迫多次主动出击,试图击败尹子奇。

然而,尹子奇兵力上有十倍优势,所以虽然连连失败,但仍然保持围攻的态势。

张巡无奈之下,试图杀死尹子奇本人,让敌军因为主帅被杀而群龙无首。

但尹子奇也很狡猾,他怕被张巡发现,平时并不穿主帅的服饰,伪装成普通军官。

当年是古代,连纸张都没有发明,信息传播落后。

张巡不认识尹子奇的相貌,张巡部下也没人认识尹子奇。

辨认不出尹子奇,就无法攻击。

张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命令一批士兵,全部用蒿草削作箭头,射向敌军。

敌军中箭以后,发现没有受伤,惊讶的发现箭头是蒿草做的。

敌人士兵很高兴,认为唐军的箭支就要用尽,立即向军官报告。

军官大喜之下,忘记了掩饰,多人直接去找前线的尹子奇汇报。

见几个普通军官围着一个人,张巡判断这就是尹子奇。

他命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拉弓射杀尹子奇。

南霁云用强弓猛射一箭,正中尹子奇左眼。

尹子奇受伤后,倒地不起,全军大乱。

张巡便率唐军将士趁势出城,差点生擒尹子奇。尹子奇带伤败逃。

尹子奇第二次攻打睢阳,就这样失败了。

其实这种擒贼擒王,就是今天的斩首行动,瘫痪敌人的指挥中枢,是非常有效的。

文天祥诗“昔趋魏公子,今世霍将军”这个魏公子和霍将军各指的是谁

魏公子是指的是战国后期,魏国公子魏无忌,是魏王的弟弟。他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后被封为信陵,被后世称为“信陵君”。

魏无忌时期,正是魏国走向衰弱时期,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广揽天下英才,光养食客就有几千人。他曾曾两次在军事上击败秦军,挽救赵国和魏国的危机。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典故就是讲的公子魏无忌的事迹。

公元前260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反间计,导致赵国大败,四十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后来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情况万分危机。赵国丞相平原君之妻,魏无忌的姐姐多次写信求助魏王和魏无忌。可是魏王慑于秦国的威胁,不敢真去救赵,表面发兵,实际采取观望态度。

魏无忌在得不到魏王支持的情况下,只好率领自己所养的宾客,凑齐一百多辆战车前去支援赵国,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临出发时魏无忌去见侯嬴,侯嬴贡献妙计,利用魏王宠姬如姬窃取到了虎符,又向信陵君推荐高人朱亥,辅佐他。最终,击退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诗中的霍将军是指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霍去病。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打歼灭战。17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战争大获全胜、功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使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战后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文天祥的诗中之所以提到这两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当时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文天祥毅然北上,准备用言辞说服元军撤退,却被元军扣押。可是当时极力赞成文天祥的陈志道等僚属都纷纷散去,只有曾经劝阻文天祥此行的杜浒坚持陪伴在文天祥的身边,文天祥有感于杜浒有如信陵君那样仗义品德和霍去病那样的英勇无畏,遂写此诗相赠。

昔驱魏公子,今事霍将军。

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

黄沙扬暮霭,黑海起朝氛。

独于君携手,行吟看白云。

都说世态炎凉,但总有一些人不离不弃,始终如一守护友情、亲情和家国情怀,不惧危险牺牲,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世人应该学习的典范。锦上添花者大有人在,可是雪中送炭却很少有人去做。趋利避害虽然是人之长情,但绝不是大丈夫所为,说得偏激一点就是势利小人。但愿这个世界上雪中送炭的人多一些,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曾经的友情、亲情和家国情怀。

  •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