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成就
- 孔子的弟子后来都有哪些成就
- 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 孔子72位贤弟子,成就最高的是哪位
- 都说青出于蓝,为什么孔子的弟子却没有一个超过他的成就的呢
- 孔子有多厉害
- 孔子凭什么能取代周公的文圣人地位
- 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 是孔子成就了山东还是山东成就了孔子
- 孔子和老子的成就一样大吗儒家和道家是华夏文明的阴阳两极吗
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成就
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了平民受教育的先河
在孔子兴办私学以前,受教育、掌握知识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奴隶和平民是没有这个权利的。孔子办学,开启了平民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先河,对启迪民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创设了学校教育这一教育形式
在孔子之前,教育只存在于王室和贵族之间,教育的方式是师徒传授,言传身教,规模非常小,常常是一个师傅带几个孩子,甚至一个孩子。这严重制约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使社会发展非常缓慢。
孔子兴办私学,设教于杏林,弟子三千,创设了学校教育这一形式,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开启教育大众化的时代。
三、提出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许多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等,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就是在今天,仍然对教育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创设了教师职业
孔子创设了学校,做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从此人类发展史上有了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专门的受教者学生,因此,孔子被称为万世先师。
五、确立了中国教育做人和成才并重的教育模式
孔子传教,首重修德,后传知识,即今天的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这就是今天德育为首,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源头。
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鼻祖,因此,他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万世之师”。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圣人”和“万世之师”,当今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的弟子后来都有哪些成就
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不是因为他多么完美,而是因为他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开创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以《诗》、《书》、《礼》、《乐》为内容,采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诲人不倦的方法教育学生,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这些人虽有缺点,但后来都成大器,尤其是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因培育了一个比他完美的颜回,一个政治上比他有所作为的子贡而为后人赞颂。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颜回是孔子最受褒奖的弟子,其集沉静、内敛、理想化为一体,无与伦比,有着自觉自愿牺牲精神,这样的完美,就连一贯爱拿孔子开涮的诙谐幽默的庄子,也恭敬有佳,当然子贡对颜回更是肃然起敬。
子贡是孔子在外流浪14年的最大收获,是孔门最为杰出的成功人士。如果说颜回是“完美版孔子”,是孔子精神的化身,那么子贡就是“实践版孔子”的成功代表。子贡在“立德”、“立功”、“立言”是上无可挑剔的真君子。司马迁评价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可见,子贡是多么的优秀。
风过无痕摄有痕原创,欢迎关注点评转载。
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成就有: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倡导道德教育、提出启发式教育。
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让人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并且透过创办私学,更是打破了贵族对于学校教育的垄断,将受教权的范围扩及到平民百姓。
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从政的君子,他认为学习了若还有能力,就应该去做官惠民,所以在教育上特别重视道德品质修养,一直强调将道德教育放置在首位。
道德教育也这是当下教育较为薄弱的部份,将孔子的道德教育融入当代教育中,便可弥补这部份的缺失。而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为“礼”和“仁”,其中“礼”着重于道德规范;“仁”则着重于最高道德准则。
透过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敢错等方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对应现代教育,即是道德教育与生涯教育的最佳结合,而我们该学习运用的就是其中的精神结合现代方法,制定一套适合现代孩子学习的模式,也顺应孔子的因材施教的理念。
最后再教育方法上面,孔子的教育观是采取“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特别注重启蒙教育、扎实的学习态度,通过温习、新知识的延伸达到举一反三。对应现代的教学方法,极为“启发式教学”,透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在一定程度时进行启发与开导,更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成就奠定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基础,更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借镜,许多的教学方法在当时就已经被实践运用,而现在的许多教学理论、方法也都不谋而合的呼应,可见孔子的教育是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实践。
孔子72位贤弟子,成就最高的是哪位
首先要分析一下这个命题的关键词,才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命题的关键词应该是:孔子、弟子、最高、成就。因为孔子是儒家祖师爷,主张以“仁”为核心价值观的儒家思想,因此,因脉相承,比较他的七十二贤弟子的成就,无疑只能在思想领域比较,不能在外在功利上比较。
孔子曾这样评价颜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在孔子看来,只有颜回最懂得他的“仁”的价值内涵。孔子还曾经对另一个贤弟子子贡这样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孔子不但认为子贡不如颜回,甚至连他自己都不如颜回。
由此可见,在孔门思想上,颜回的思想成就最高。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七十二贤之第一贤人,后世尊其为“述圣”。可惜天不假年,早于孔子两年去世。
都说青出于蓝,为什么孔子的弟子却没有一个超过他的成就的呢
这个问题,只困在孔子与他的众弟子上面,就成了一个绝对命题,无人可以反驳,将会一绝到底。 但是!如果把问题换个角度,换成状元与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命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证明。即:可将历代科举殿试的状元,尽数列出,试问!哪个状元不是老师教的?哪个状元的学术成就,不比老师高?可以试想:状元师徒的成就比较,不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典故,很好的解释与例证吗?
孔子有多厉害
孔子要活着什么芯片光刻机,他一个之乎就解决,美国闹事他一个者也,天下太平!他就这么厉害!
孔子凭什么能取代周公的文圣人地位
就凭开创教育学堂。教人识文断字,汇编经典文学。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同时这些大家们必然在增添文字上也有贡献。
周公呢?只是对周朝王权分封制,稳定制序有页献。当然也有他的文化贡献,比孔子相差太远了。老子虽能皆密传五千言。比孔子教育扫盲大众化相差太远。所以孔子在教育方面独一无二。受历代皇封祭拜,圣人当之不愧。
孔子的事迹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步入仕途: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出仕修经: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3、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
4、驾鹤西归: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
扩展资料: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是孔子成就了山东还是山东成就了孔子
互相成就。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鲁国,鲁国是周武王弟弟周公的封地,鲁国以今天的山东曲阜为核心地带。
周公制礼作乐、辅佐幼主、平定叛乱,鞠躬尽瘁。在他的封地,他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要求治理好鲁国。
周公讲究礼乐,注重精神上的治国,一定会对鲁国的统治者有深远的影响。孔子生长在鲁国,一定会受到教育,学到践行这些道德准则。从这点讲,山东(曲阜)成就了孔子。
孔子完成自己的理论学说体系,周游列国。希望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专心教育事业,用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教育他人,主要是鲁国人。给鲁国人精神上的指引,给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和印象。
经过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和宋代的新儒家复兴,孔子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尊重。
历代统治者尊孔敬孔,孔子已经成了山东的代名词。提到山东,第一个想到的人是孔子。从这点讲,是孔子成就了山东。
孔子和山东互相成就,让孔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山东因孔子名扬天下。
孔子和老子的成就一样大吗儒家和道家是华夏文明的阴阳两极吗
初看到题目,有些自己的想法,大体看了几条回答,都不在点上。
先来说前半句,老子和孔子的成就一样大吗?
其实当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不妨先抛开后世的攀附,从他们二者当时的情况说起。毕竟,儒家深刻影响中国两千年,严格说也不是孔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做到的,而是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的重新建构和推广下完成的。
所以,我们先回到二人本身的成就,简单谈一谈。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孔子的成就体现在诗、书、礼、易、春秋、《论语》等著作中。《老子》,又名《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极其精炼,全书只有5000多字,而“道”字在书中出现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状态,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源;道常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道是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的规律,还是人生的准则。
孔子年轻时曾拜访老子,向老子讨教学习,后来他广收门徒,开启私人讲学之风,孔子也因此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在个人层面和政治层面上均主张“仁”和“礼”,他的学说建构了中国文化中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完整的道德体系。人道与天道、地道相通,人道中包涵的“中庸”思想,后又演变为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如果说孔子给中国人探寻了一个文明世界该有的入世处世的准则,那老子就给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打开了一个出世的、极其高远、极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在“道”的思想中,宗教中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是没有插足的余地的。当然,我们这里讲的是老子的思想成就,至于后世发展出的道教,那和老子的本意无关。
综上不难看出,在思想性上,老子的成就其实在孔子之上,但在社会性上,孔子的成就在老子之上。知道这就足够了。二位智者,很难真正以一种量化的标准区分一二。
有了前面的陈述,再来说后半句,儒家和道家是华夏文明的阴阳两极吗?显然不是。
在我看来,儒家道家,也可以加上释家,放在一起,是华夏文明的一极,代表了持重、沉稳,而另一极,应该是法家兵家,代表了武功、进取。
一文一武,文能礼仪天下,武能勘定乾坤。文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武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样才能构成阴阳两极,达到文化的平衡。
文化繁荣,武力强盛,阴阳互补,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