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周芷若修炼了九阴真经,实力超过灭绝师太,峨眉派为何还会渐渐衰落
一
峨眉派的创派祖师郭襄女侠,是郭靖和黄蓉的二女儿,她家学渊源,亲朋好友都是武林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武林中人艳羡不已的武功绝学在她这里是随便挑着学的。她从小便聪明伶俐,各种绝学都有所涉猎,武功练的极为博杂,也正是这样,在少林寺外,她和少林无色大师比武,出手十招便用上了十个高手的十种绝招,让眼界极宽的无色大师都看不出她的真实身份。后来,觉远大师在弥留之际背诵九阳神功,郭襄便记忆了一部分。也正是靠着这一部分“九阳神功”,她在父母战死之后出嫁为尼,创立了峨眉派。
郭襄女侠仗着曾经的武学底子和一部分九阳神功,使得峨眉派在江湖上大放异彩,成为可与少林武当比肩的大门派。峨眉派二代掌门风陵师太,在江湖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声名,掌门之位便平稳过度给了灭绝师太。
灭绝师太,听名字都太过残忍霸道,一个出家人,应该修身养性,心存善念,而她却整日里心狠手辣,蛮不讲理。她的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导致了峨眉派的衰退。
明教与她有仇,金毛狮王杀了她的哥哥,杨逍强气死了她的师姐孤鸿子,暴了她的爱徒纪晓芙,这样的事,算得上是深仇大恨了。她若是单纯的报仇雪恨,那也不失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可是她为了杀杨逍,让纪晓芙去利用色相迷惑他,然后借机刺杀他。纪晓芙不愿意做这种事情,她便恼羞成怒一掌拍死了自己的爱徒,甚至还要搜寻她的女儿,要斩草除根。这种行径,实在是不配她名门正派掌门人的身份!为了打听金毛狮王的下落,她竟然派人去拦截张翠山夫妇,这简直就是不顾及武当峨眉两派素来交好的情意了啊!
二
在光明顶上,周芷若出完提醒张无忌昆仑派和华山派正反两仪刀剑的奥秘,昆仑派出言质问,灭绝师太竟然护犊子的和昆仑派出言互怼。这种毫无顾忌的和其他门派交恶的事情,简直就是自废人设!要知道行走江湖不仅是靠武功高强,更重要的是武林同道相互帮衬,而她这种刚愎自用,见人就怼的性格,早晚要吃大亏的。峨眉派没有毁在她手里,也算得上是老天开眼了!
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念着当年和峨眉派祖师郭襄女侠的那点情分,处处让着峨眉派,甚至传下了武当弟子不可和峨眉派动手的规矩。峨眉派虽然武当也算有些情义,但确是表面上的功夫。张无忌受了玄冥神掌,张三丰数次写信给灭绝师太,想要把武当九阳功和峨眉九阳功共享,而灭绝老尼竟然连信都不拆就退了回来。这简直就是鼠目寸光啊!峨眉派留下来的武学虽然不凡,但到了灭绝这一辈也不过如此了。峨眉派想要复兴,甚至想要去打屠龙刀和倚天剑的主意了,结果峨眉派到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地步。若是当初能和武当派互同有无,峨眉派不仅能够得到武当九阳功,甚至还会得到张三丰指点,这对峨眉派武学的发展会有重大的帮助。而灭绝师太的目光太过短浅,失去了这一次的大好机会。
灭绝师太的性格偏激,暴躁,强横,残忍,自负。在她还活着的时候,峨眉派在她强大的武力保护之下,还能得以生存。但是当她一命归西之后,峨眉派便没有一个能打的人了,这样的局面,让峨眉派很是尴尬,金花婆婆一人,便让他们差点全军覆没。这难道不是灭绝师太留下的后遗症吗?
三
峨眉派在灭绝手中从顶峰开始向下坡路走,到了周芷若手中,正好走到了下陡坡时期,而周芷若的一系列神操作,直接让峨眉派这辆被灭绝师太折腾的千疮百孔的破车直接散架。
周芷若修炼了速成版本的九阴真经,武功迅速提高,隐隐有超过灭绝师太的迹象。但是,周芷若练了这速成版九阴真经之后,简直是灭绝师太附体,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周芷若为了得到秘籍而杀死了阿蛛,诬陷了赵敏,甚至还想要杀死谢逊,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比魔教还要恶毒!
在少林寺屠狮大会上,她先是纵容宋青书用九阴白骨爪杀死多人,又纵容门人用霹雳雷火弹杀死胆敢和峨眉派作对的人,这样的行为直接犯了众怒,令无数的江湖人士愤愤不已。
后来,周芷若竟然在如此的公开场合,说要免除武当派传下来的那个“武当门人不能和峨眉派动手”的规矩。这样肆无忌惮,这样目中无人,这样气焰嚣张,这样不可一世,这种种的所作所为,已经让峨眉派成为了屠狮大会的众矢之的。这就有点像是慈禧太后公然向八国联军宣战一样不自量力!
若想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周芷若已经变得疯狂入魔,她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复兴峨眉派反倒是加速了峨眉派的衰退。
所以,正是由于灭绝和周芷若这两代掌门人的性格缺陷,导致他们冲动占据了理性,甚至做出了种种错误的决定。灭绝和周芷若是峨眉派衰落的罪魁祸首。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三国后期,蜀国明明已经无力北伐,为何姜维搭上性命也要北伐呢对此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
曾经的翩翩美少年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里面简略地记载了姜维的生平以及北伐经历(该书一贯如此),说他“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所谓郑氏乃是郑玄,是一位精通古今经文,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古今经文之争的儒学大家。姜维在学习郑学同时,也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衣钵传人,乃是一位文武兼修的英雄。
姜维二十七岁因为受到魏国方面的怀疑而投靠蜀汉,后随诸葛亮五次北伐,因诸葛病故而暂时偃旗息鼓,后成为蜀汉后期唯一的顶梁柱。
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之后,夏侯霸投靠蜀汉,得到魏国详细情报的姜维于是开启了“九伐中原”(史书记载前后共11次,夏侯霸来了之后9次)的举措。
战阵上的烈烈英风
说是九次北伐,其实可以称之为九次边境冲突更加合适。鉴于蜀汉在刘禅和黄皓等人的折腾下国力江河日下以及自身权利所限,姜维每次调动的兵力少不过数千,多不过数万,虽然给予了魏国极大的打击和震撼,却丝毫不能对魏国潼关以西地区造成实质性威胁,反而无端消耗了蜀国仅有的国力,为后来的亡国埋下了隐患。
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大半,逼入洮水者无数,斩首万余,垒尸数里。王经引败兵百骑,奋力杀出,径往狄道城而走;奔入城中,闭门保守。--《三国演义》
在公元255年的北伐中姜维先在洮西大败王经,杀死魏军数万,然后马上被邓艾郭淮包了饺子,五千精锐的虎步中军被用来垫后而全军覆没。
按理说,姜维应该知道他主持的北伐比他的师父要更加艰难,那为何会执着地一次次向强大的魏国发起冲击呢?
初,姜维诣亮,与母相失,复得母书,令求当归。维曰:“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西晋《孙盛杂记》
诸葛亮的衣钵传人
第一,知遇之恩。如同刘备对待诸葛亮一般,姜维深受诸葛亮的恩惠,孔明丝毫不介意姜维的降将身份,带着他南征北战并给予了极大地信任,姜维也完全继承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将师父的遗愿作为了自己的目标。不光是“九伐中原”,甚至于刘禅高举降旗准备动身当“安乐公”的时候他也未曾放弃复国的梦想,诈降之后策反了钟会,可惜最后功亏一篑。
第二,侥幸心理。虽然是诸葛亮的嫡传弟子,但与师父生平谨慎的风格截然不同的是,姜维用兵极为大胆,看他打仗都是心惊肉跳的。这样的战术对于队友的配合度和对手恰到好处的智商都是要求极高的,因此胜负参半不足为奇。
既然喜欢弄险,姜维也有全取关中的幻想,不过蜀国的国力不允许罢了。
乐不思蜀的刘禅
第三,内部因素。诸葛亮死后,蜀汉人才凋零,庙堂在蒋琬费祎死后逐渐被小人把持,尤以宦官黄皓最为突出。姜维曾想杀掉黄皓,但为刘禅所阻。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姜维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
高平陵事变之后的司马懿剧照--《军师联盟》
第四,外部因素。同时高平陵事变之后夏侯霸的投靠也让姜维产生了魏国“天下有变”的幻觉,计划乘魏国内乱之际而浑水摸鱼。但没想到出生世家大族的司马氏控制力和向心力如此强大,魏国丝毫没有分裂的迹象。
第五,国家战略。打篮球有一句话“守是守不住的”,虽然地形险要,但蜀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往往容易滋生奢靡腐化,军队战斗力在和平年代的退步令人吃惊。后世平定蜀地往往一战而定,东晋桓温甚至凭七千士卒就打成了目标。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而姜维则是忠实的践行者。
总而言之,姜维的北伐既有两代实现“兴复汉室”的梦想和执着,也有飞蛾扑火一般去主动牺牲的决然和担当。
然而,魏国方面于国力而言,甚至可以一边休养生息一边与蜀国周旋,于将帅而言,邓艾钟会都是仅仅略逊于姜维的存在,何况魏国人才鼎盛,能够独当一面的如郭淮、陈泰等人何其之多。
蜀汉后期的优秀将领已然寥寥,唯有王平,张翼,以及降将夏侯霸等,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跟诸葛亮一样,姜维一人要肩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有时还要面对失约的胡济这样的猪队友和扯后腿的黄皓,这仗其实是没法打的。
综合统计这11次北伐,姜维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损失方面也是优于魏国。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应该说比起诸葛亮的寸土未得要略微强上一点。魏军也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地小民穷的蜀汉自诸葛亮时代起一直军事压制占据九州之地的曹魏,甚至被迫采取战略防守长达三十多年,这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唯一。
至于北伐中两次败在魏将邓艾手里也是情有可原。以逸待劳,从兵力和补给上全面占优的邓艾能够打败姜维并不值得称道,况且总战绩一点便宜都未能占到。
倘若攻守易形,邓艾能有几分胜算呢?姜维的军事能力绝对是指的肯定的,而绝非邓艾自夸的“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
诸葛亮镶星续命失败
问题出在双方的综合国力对比上,中原鼎盛的生产力令曹魏在诸葛亮过世的十年休养生息里蒸蒸日上,进一步拉大了双方的差距。如同一个相扑选手和一个体操运动员在比赛割肉,少个几万大军魏国完全不会伤筋动骨,而蜀国则一败足以偏瘫。
历史上对于姜维和北伐行为也有许多评价。
郤正著论论维曰:“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在《三国志》中陈寿虽然通过郤正之后肯定了姜维的人品,但对于其“玩众黩旅,明断不周”却是充满不屑,甚至贬低他仅仅“粗有文武”,后来《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也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 为亡蜀张本”。
其实他们也没说错,众多史家对于北伐的行为历来褒少贬多,这甚至可以算上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不同于诸葛亮的是,历史上对于姜维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就如同他的战绩,甚至说坏话的还要多一点。
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西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傅玄
异哉郤氏之论也!夫士虽百行,操业万殊,至于忠孝义节,百行之冠冕也。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败不死难,不可谓节;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御侮之任而致敌丧守,于夫智勇,莫可云也:凡斯六者,维无一焉。--东晋中期史学家孙胜
对于这些评价,读来有断章取义的感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姜维身无余财,亦没有弄权挟主的举动,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忠臣良将的楷模。且自古英雄并非皆以成败论之,姜维之悲壮难道啻于项羽乎?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罗贯中《三国演义》
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西晋干宝
从许多偏正面的评价来看,透露的则更多是一种壮志未筹的惋惜,其实姜维的人生轨迹与其师诸葛亮何其相似呢?比起钟会这种空有才华却毫无政治信仰的人,姜维的忠臣属性可谓坚持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然而他终究不是韩信李靖这样重生未尝一败的军神,复兴汉室也许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外吧。
姜维志在复蜀,不成被杀,其赤心则千载如生。之于蜀,犹张世杰、陆秀夫之于宋耳。但讥其玩众黩旅,以致陨毙,寿岂不知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清代史学家王鸣盛
王氏的评价是相对中肯的,与国家而言姜维就如慷慨赴死的宋末三杰一般义无反顾,并非其“不伐贼王业亦亡”和北伐的艰难,而是个人的品质和操守驱使着他一次次毅然决然的选择北进。
“中流击楫”的祖狄和“闻鸡起舞”的刘琨伟大吗?打的北方蛮族屁都不敢放一个的刘裕厉害吗?不管如何他们也如姜维一般未能完成克复中原的伟业呢。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不意味着死板或愚蠢,更多的是一种悲壮。
在笔者眼中,无论哪个角度而言,姜维都无愧于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没有人能够用所谓的道德去绑架他人坐以待毙,也不能以绝对的成败去给一个历史人物盖棺定论。
能力方面,姜维号称“幼麟”,这在三国中是与卧龙凤雏和冢虎齐名的绰号,虽然貌似力有不逮,但也算是极为难得的水准了。
自二十七岁降汉成为汉臣,五十九岁死于乱军之中,姜维三十二年戎马倥偬,竟不得善终,可谓是也势也,天下兴亡终非一己之力所能改变的,这也许就是诸葛亮和他师徒二人的宿命吧,最后就用下面这首词缅怀他英风烈烈的过往吧。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杜甫《阁夜》
我是专注于别具一格的文史的凉州七里,也可能是全头条当下粉丝最少的黄V,请多多交流,不吝赐教,评论区已经不远了。总之烦请点个赞先,要不再帮我加一个关注吧,反正都已经看到这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