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棺木 说法

在农村,为何有些老人五十来岁就制作棺木了有啥说法?古人为什么把棺木放到悬崖边上呢他如何吊上去的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8 17:36:03 浏览3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在农村,为何有些老人五十来岁就制作棺木了有啥说法

记得大概是二十年前吧,也就是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几个木匠,带着墨斗爷子锯子之类的各种工具,在家里就住下来了,一连呆了大半个月,起初以为是给家里做什么家具,后来他们做的东西快成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们做的是两副棺材。

我当时很害怕,就去问我爷爷,爷爷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这是给我和你奶奶做的,等爷爷奶奶去世了,就会睡在这个里面,然后抬到屋后山上的祖坟里,永远的睡在那里。

爷爷跟我说这番话的时候,因为当时我年纪还小,其实是不太懂的。另外当时爷爷奶奶都还不算老,才五十来岁,能上山砍柴砍竹子,也可以下河摸鱼下地种田,身体好得不得了。所以当时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只是有点纳闷,爷爷奶奶现在身体还这么好,为什么就准备做棺材了呢?

许多年后我才明白,这里面有着许多出于现实的考虑。

1、人在五十岁后,身体状态慢慢就会走下坡路,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都会下降,说不好哪一天出个什么急症,人就没了。说实话,我觉得农村里的老人只要到了这个年纪,面对死亡都挺坦然的,所以才会在身体还算健康的时候,早早的考虑后事,比如说替自己先把棺木做好。

2、棺木做好以后,并不是马上就能用。棺木制作的时候一般用的都是湿木,做完后还要上油漆,全部做好以后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置放,一个是风干,二个是让油漆味散尽,这样才能用。所以得趁早将棺材准备好,免得到时候一下子来不及准备,就比较麻烦。在农村,有时候会出现人意外去世的情况,可能很年轻,五十岁都不到的也有,这样子大多数是没有准备棺木的,家里人只能想办法去找人借一副早已做好的棺木,但是绝对不会说马上做一副新的来用,就是这个道理。

3、棺材都得埋进坟里,然后经受土壤的腐蚀,雨水的浸泡,普通木料做成的棺材在地下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腐烂,上好的棺木料子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老人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抓紧时间趁早给自己物色一块上好的棺木料,然后做一口上好的棺材放在家中。不然就算到时候有好料子,临时做的会出现料太沉,不好上油漆等情况,质量上难以保证。这样在料理自己后事的时候子女就会犯难。

许多农村中看似奇怪的风俗,其实大多数都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为的就是在将来发生事情的时候能有所准备,一方便自己,二方便子女,这样走的时候也就可以少一点挂念,欣然的离去。

古人为什么把棺木放到悬崖边上呢他如何吊上去的呢

只是那一区域居民的风俗习惯而已!

就像现在搞大型建筑搭高大架子一样,上去也就变得容易了,甚至就在上面做棺木往上挂。因为古代有钱人过丧事成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过。

为什么棺木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

有一些传统手工制作器物的形状,总让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前人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呢?棺材就是其中的一种。为什么棺材的形状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呢?

一、棺材的结构和造型及民俗

不同地方,在棺材制作上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棺材制作,存在差异比较大些,但是,不管南方还是北方,棺木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的样式是一致的。这里面有什么样的说法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从棺材的结构和造型及民俗说起。

1、棺材的长度

可能是北方人普遍个子比较高,棺材的长度为七尺三。农村老话说:“七尺三走遍天”,指的就是北方棺材普遍采用的长度。而南方人的个子相对矮一些,棺材的长度为六尺三。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别人说出棺材的长度时,因和自己家乡不同,而争论起来。其实这也没什么好争论的,一乡一俗而已,这就是我国民俗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这与我们过去睡的老式床一样,有的地方在制床时,尺寸的尾数要留七,有的地方则尾数为三,还有的则是其他数字。这都是地方风俗,没有对错之分。

2、棺材的外表颜色

从棺材的表面颜色来看,北方棺材有两种色调,一种是黑色,一种是红色,俗称为黑板和红板。红色是为高寿老人准备的,代表喜丧。南方棺材为里红外黑,也就是棺材桶子的漆为红色,表面的颜色一律为黑色,俗称为黑板。

过去还有一种颜色,棺材不上漆,俗称为白板。我国南北民间都有,但只能看成是一种特殊情况,过去农村,只有殇亡、处极刑等特殊亡故之人,或者极其贫穷之人才用白板。

3、棺材的构件

棺材总共由四种构件,六块板子组合而成,即盖、底、墙、回组成,上面那块称棺盖,两边的称“墙”,下面的那块称底板,前后横板称“回”,前头的称“前回”,后脚称“后回”。

这个“回”字有双重含义:一是从表面上来看,横木板位于上盖、下底、左右墙的之间,且向内凹进去一些,因此外形看上去很像汉字中的“回”字。二是棺材的“回”,就是亡故之人的两道门。有亲人盼着亡灵回家的寓意。按照我国民间迷信说法,先人去世埋葬后,灵魂会经常到家里走走,这样才能顾家和顾子孙后代。民间逢年过节在家祭祖,就是把先人请回家中。实际上,这表现了亲人对亡故之人的思念之情,和无法割舍的血脉之情。

一副棺材通常共用原木十件,俗称为“十筒子”,也称“十刮子”,也就是一件原木为一“筒”或一“刮”,一种方言上的差异。盖子、底板分别由三件原木组合而成,两堵墙各由两件原木组合而成。“回”主要用树蔸的短段做成,也就不算在内。这些组合都是用榫卯咬合,两头的“回”也是用榫卯咬合的。一副棺材做成后,不能钉一颗钉子。

4、棺材的封盖

北方棺材给棺材盖留了钉眼,封盖时用钉子钉上;南方棺材则在棺材盖和桶子之间做成榫和卯,即榫头、卯槽(也称榫槽),封盖时用榫头对准卯槽推进去,再有皮纸贴在盖与桶子之间的缝隙,这样就完全密封起来。

南方棺材的这种榫卯制作原理,与南方木房屋建造的榫卯原理一样。木房屋建造全部用榫卯咬合和穿梁,也不用一颗钉子。

南方习俗,棺材钉上铁钉,被视为对亡故之人的深仇大恨,人死后也不放过。因此,棺材封盖时非常忌讳用钉子钉,如果钉上钉子,子女被视为忤逆不孝。

棺材制作也与房屋的建造一样,讲究树木的摆放顺序,不管是棺盖、棺墙,还是棺底,木头的根(树蔸),要放在棺头,木头的梢头(树尖),要放在棺尾。这就像建木房子一样,不管是立柱子还是装修墙壁,树根部要朝下,树的梢头要朝向,顺序不可颠倒。

5、棺材的形状

棺材形状是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有头有尾。棺头俗称前头,棺尾叫后脚。前头就是高而宽的一端,后脚是矮而窄的一端。

棺材俗称寿材、寿木等,民间又普遍称为长生、老木、老屋、寿屋、千年屋。其中称老屋和千年屋,在南方农村很普遍。

也就因为民间将棺材称为“屋”,棺材的外形,特别是盖子也就做成屋顶的形状,中间高出两边,中间为“屋脊”,两边为瓦檐。过去,民间在坟墓前立碑,有一部分与民居大门或牌楼浓缩形状,俗称“五角碑”,主要是大部分这种形状的门有一个顶,四个屋檐翘角。民间认为这就是阴宅的“大门”,那土坑里的棺材就是阴宅的房屋。

6、棺材男女有别

棺材有男人的棺材和女人的棺材之分,一般来说,识别男女棺材,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前后横板上贴有“寿”和“福”字来区分男妇棺材。贴“寿”字为男人的棺材,贴“福”字为女人的棺材。

然而,这也不是识别男女棺材的普遍标准,只是一些地方的习惯做法。有一些地方,不管男人的棺材还是女人的棺材,讲究“福寿双全”,通常在棺头的“回”上贴“福”字,在后棺尾的“回”上贴“寿”,这样做好的棺材也就算是“福寿双全”了。

也有一些地方把福和寿两字倒过来贴,即棺头贴寿,棺尾贴福。这种做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还有一些地方,不在两头的“回”上贴福寿,而是在棺盖上正中央贴福或寿。

另一种是通过棺头盖子高低来判断男女的棺材。如果两副棺材摆放在一起,棺头盖翘得高,线条雄壮的,为男人棺材;棺头盖你低一些,线条比较柔和的,为女人棺材。

二、为什么棺木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

上一节棺材的结构和造型以及与民俗相关的民俗含义。通过上面的讲解,有利于更好理解,为什么棺木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民间棺材的这种形式来由,民俗说法比较多,也都有其理由。这里介绍民间比较公认的两种说法。

1、用整段木头做棺材的说法

古人发明用棺材埋葬先人的时候,因工具条件限制,以及木工技术的限制,人们用整段木头做棺材,就是在木头凿个洞穴,把亡故之人放进去。因为考虑到人摆放在木洞穴内,双肩宽,占的地方宽,双脚并拢时比较窄,占的地方就窄。而树根部要宽大一些,凿开的空间要粗一些,树的梢头要细一些,凿开的空间要小一些。

由此,古人就把亡人的头部摆放在树的根部,把脚放在树的梢头。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具的改进,木工技术的进步,再加上大棵的树木越来越少,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只能用根木头来制作棺材。制作棺材时,仍然仿效独根木头所做的棺材形状。直到现在,有土葬的地方仍旧如此。

这种说法比较客观,也得到了现在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现在一些人没有山区生活的经验,认为砍下一棵大树后,锯成一段一段的木头,总是根部要粗一些,梢头要细一些。实际生活中还真不是都是这样的。

对一些比较高大笔直的树木,砍伐后,按现在国标锯成2.2米长的原木,除去第一段和尾梢的几段外,中间的几段,根和梢的粗细没有差别,对没经验的人来说,还真分不清哪头是根,哪头是梢。如果锯开木板,就更加分不清了。

过去,一些山区木匠师傅,一般通过木的纹理来辨别木板的根和梢。如果连木板的纹理都不能辨别出来,也就出不了师,永远只能做帮手。要说在给人家建房子的时候,把木板装倒了,返工时间小,还会成为笑谈。

远古时代地广人稀,这种高大笔直的木材还是很多的。因此,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一定靠谱。

2、民间神话传说

在我国民间,有一个传说,远古时候,人们靠狩猎为生。有一个部落的首领,是狩猎能手,善射箭。为了保族群的平安,致力于驱除虎豹。有一次,首领为了除了一些伤害过他们部落多人的恶虎,他跟踪老虎越过了九十九座山岭,趟过了九十九条河流。最终老虎被首领逼上了悬崖绝壁,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与首领展开殊死搏斗,最后,老虎和首领在搏斗中,一起坠下了悬崖。

当部落人们找到首领的时候,老虎摔死在大树下,而首领则被挂在树上,脚朝树梢,头朝树根,也牺牲去了。但是,他的双眼睁得很大,注视着地上的老虎。

部落的人把首领带回家,把挂着首领的那棵树也砍回家,并用这棵树做成棺材。人们把首领放进棺材的时候,按照首领牺牲时的方向摆放,脚朝树梢,头朝树根。从此以后,这种做法形成习俗,流传至今。

有的人说,这个英雄首领是伏羲,也有人说是后羿,还有很多种地方人文始祖的说法。

在长江流域一带,人们则认为是梅山神张五郎。有的说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狩猎高手,有的说是来自现在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裔,还有的说就是来自山东泰山。不管是哪儿的人,张五郎是梅山区域(现在湖南雪峰山脉区域)本领高强,屈指可数的猎人。故事梗与上述故事大同小差,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为民而死,死后倒挂在树上,入棺的时候,脚朝树梢,头朝树根。

张五郎被后人称为狩猎之神,即梅山神。民间给他雕塑神像,其塑像很有意思,身体倒过来,两手着地,两脚朝天,被尊称为“翻坛倒洞张五郎”。

当然,古代民间有一种信仰,认为英雄是不会死去的,而是变为了神仙,并衍生出诸多神话故事,与上面一种说法并存民间。张五郎的传说广泛流传在长江流域及其他一些地方,其范围扩展到当今十多个省区市,成为过去民间,尤其是山区的狩猎祖师爷。亡故之人入棺,脚朝树梢,头朝树根,就是继承了这一传统,棺材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也是古人仿照树形状。

我国古代,英雄贤人对民俗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事迹往往会演变成一些传统民俗。比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说伍子胥)而设立,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等。还有一些姓氏为了纪念有功于家族(民族)的祖先,也设立了姓氏(民族)节日。比如,湖南湘西、湘西南、贵州黄平等地的农历四月初八节日就是如此,都是为纪念本地英雄而设立。

关于为什么棺木一头高一头矮,一头大一头小的来由,民间还有多种说法,比如,阴宅阳宅同理说,风水阴阳说等,这些说法也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民俗含义。

民俗文化本来就具有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一种民俗的形成,往往因地域不同,被赋予的民俗含义也存在一定差异,不能武断地说谁对谁错,传统习俗本来就不存在标准化的答案。

请问,在农村父母的棺木子女可以亲自去购买吗

在我的家乡大连庄河,凡是有老年人的家庭没有提前准备购买棺材的。凡是家中有老人去世时,都是由其他亲属电话联系当地乡镇丧葬服务商店。他们提供全套的一条龙服务,什么棺材,吹鼓手,纸匠,阴阳先生拉孝的。抬扛的架子,以及抬杠的人员,抬旌的,抬香案桌的,挑幡的,拿花圈的,拿花盆等人员会都是他们提供的。根本就不用提前谁备,而且收的费的价格还不算高。这是高挡位才一万五千低挡是一万二千元,我要的头一挡一万五千这个挡位。

二O一八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我的九十五岁老父亲去世。为了方便省去麻烦我选用一条龙服务,因我父亲年纪较大发送的规格要求也比较高。在我居住的周围也是数一数二的,就这样的规格我才花了还不到三万。

一个地区一个习惯,在我们这个地区从我知事起。就没有家里有老人就提前准备棺材的习惯,听老辈人讲在老民国的时候。有家庭条件较富裕的家庭有这个习惯,家中有老人提前准备棺材搁置闲屋里这个说法。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纯属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请大家评论。

谢谢悟空您的邀请。

感谢广大网友们的阅读和评论。

诸葛亮生前最后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便葬”究竟是何意图

拥有天才大脑的诸葛亮一生都极具传奇色彩。而最神秘的,便是他在临终前放了最后一个大招,以至于他真正的墓地至今依旧成谜。

向天再借十年寿,诸葛亮梦碎五丈原。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倒了。

多年来,他一直为了蜀国的大业殚精竭虑。然而身体不是机器,诸葛亮思虑过多,最终积劳成疾。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也早就算到自己会有命中这一劫。但是,面对眼前的时局,诸葛亮并不想死。

准确地说,大局未定,他还不能死。

这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了,他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已经对峙了一百多天。

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诸葛亮多次想要抢占北原,都未能成功。

本来这次是想激司马懿出战,但他却见招拆招,无论诸葛亮送美女。还是各种激怒式的痛骂,司马懿全部收下,就是不出招。

五丈原无异于司马懿的“地盘”,对他来说,两军对峙个一年半载,也是无所谓的事。但诸葛亮这边的蜀军可是耗不起的,这种长期驻扎,对军粮、士气等各方面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一向心中有泰山的诸葛亮也陷入了极度焦虑。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对蜀汉政权事无巨细的诸葛亮,病倒在了军营之中。

眼看着自己即将油尽灯枯,为了扭转局势,诸葛亮决定用七天的时间,摆下“七星阵”法,向上天再“借”十年寿命。

“七星阵”这道法术,主要就是用七天的时间,守住点亮的七盏油灯。七天过后,若七盏油灯还亮着,那么便成功了。

在大帐外为师傅守候的姜维度过了提心吊胆的六天,眼看着胜利在望,只剩下最后一天。姜维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自言自语地给自己打气:“再坚持一天,只要过了明天,师傅就可以续命10年,我们就能赢了!”

奈何天不遂人愿,眼瞧着第七日的前夕,司马懿忽然发兵进攻。

军情紧急,大将魏延一阵风似地冲进了诸葛亮的营帐,在外守卫的姜维拦都拦不住,魏延大力掀开营帐,身后挟带的风“呼呼”一声扑灭了七盏油灯!

诸葛亮见到眼前的情景,也猜到了情况不妙。他硬抗了六天的身体在这一刻也彻底疲软放松了下来,叹息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违也!”

六天的心血付之东流,一旁的姜维气得浑身发抖,当场拔剑要砍魏延。诸葛亮抬起手,摇头制止:“不关魏延的事,实乃天意也。”

次日,也就是法阵的第七日,诸葛亮溘然长逝,享年54岁。

姜维遵照诸葛亮的遗嘱,秘不发丧。他们强忍悲痛,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样子,缓缓退军。

司马懿军队本来是士气高涨准备一路追击,结果见到蜀汉军帅旗飘扬,看到诸葛亮还是羽扇纶巾、气定神闲地坐在车内,司马懿队伍反而停下了追击的脚步,转而策马收兵返回。

这便是“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有点儿类似于诸葛亮当年的“空城计”。毕竟,司马懿也不能肯定,诸葛亮这回又是唱得哪一出。

遗嘱背后的心愿: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大军平安返回后,后主刘禅痛哭流涕地前来相迎。

姜维跪拜刘禅,随后把丞相临终前写给刘禅的一封信交给了他。

根据诸葛亮临终托付,他希望自己死后被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说是坟墓,其实只需要挖一个洞,能放进棺木即可。棺木中一切从简,除了入殓穿着的衣物,不需要任何殉葬器物。

至于所葬何处,诸葛亮在书信的最后向刘禅嘱托:“派四个壮汉,用拳头粗的绳子抬棺材往南走,绳断时把棺材葬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陵墓。”

像诸葛亮这种大功臣大丞相,死后修建陵墓庙宇都是值得的。然而他这遗嘱上将所葬之地形容得如此草率,让人匪夷所思。

不过这倒符合诸葛亮的风格,生前让人猜不透,死后依旧让人看不懂。

刘禅虽然疑惑,但他了解自己的相父,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于是他便老实遵照诸葛亮的嘱托,按他的心愿来行事。

多番面试后,刘禅选定了四位壮汉,对他们说:“你四人抬着棺材,在汉中定军山一直朝南走,绳断埋葬棺材,回来必有重赏。”

四位壮汉一听,来了精神,抬起棺材就“吭哧吭哧”上路了。

指定了方向,却没有目的地,四个壮汉前面几天倒是腿脚有劲,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渐渐地便手脚无力、心浮气躁了起来。

又过了几天,捆绑棺木的粗壮绳子依旧没有要断裂的意思。四壮汉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心中都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

终于有人第一个开腔了:“咱们都走了七八天了,估计等咱哥几个累死了,这绳子也是断不了,不如咱们将这绳子割断,回去领赏钱去吧。”

其他三人一听,纷纷表示双手赞同,这事情天知地知,只要四人守口如瓶,这事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心动不如行动,四个壮汉很快就用石头磨断了绳子,就地将挖坑,将诸葛亮的棺材埋了。

埋了棺材的四人,乐颠颠地拿着割断的绳子,回去向刘禅讨赏钱。

刘禅看到绳索已断,也没有过多怀疑,便赏了钱财,将这四大壮汉打发走了。

四人前脚刚走,后边儿姜维就进来向刘禅汇报军情。

姜维看到交回来的断绳,一眼就看出了破绽。

一般情况下,如果绳索是自然断裂的,那么断口肯定会有很重的磨损痕迹,不会像人为割开的那般整齐。

而壮汉们交上来的绳子,很明显没有过多磨损的痕迹。

他立即向刘婵分析情况,刘禅听罢,觉得有理,便赶紧派人捉回刚才那四位壮汉前来审问。

在刘禅的大刑伺候下,四人承认了造假欺君的事实。

怒发冲冠的刘禅一气之下就将四人杀了头。

发泄怒气一时爽,待回过神来,刘禅便懊恼不已。

因为他忘了问最重要的事情,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了?

看着倒在地上的四个壮汉,再也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了。真相只有老天知道了。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最后的一个计谋,利用的,便是壮汉的偷懒之心。

其实,这也并非是利用。诸葛先生看透的,是人性的本质。

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抬着沉重的棺材步履不停,确实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自然会猜到这四位抬棺者会半途放弃。

另一方面,他太了解刘禅阿斗,阿斗是个不动脑筋的人,他在盛怒之下斩杀四人,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此一来,诸葛亮埋葬何处便成为了老天替他保守的秘密。

也许卧龙先生还是想和当年一样,身在茅庐,不问世事。死后也只想卧在汉中定军山下,不想被人搅了清梦吧。

从此之后,诸葛亮埋葬何处,变成了历史上的未解之谜。

定军山如此之大,山上郁郁葱葱。诸葛亮又力求低调,既不立碑,也不栽树。他完全与大山融为一体了。

读到这里,这个神奇又精彩的故事便讲完了。这段故事来源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和诸葛亮其他神通广大的谋略一样,这个故事同样彰显着孔明先生的智慧和作风。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这些故事的精彩传神也不失为一种艺术的加工手法。

在正史中,诸葛亮确实在遗嘱中表示自己要一切从简的薄葬心愿,也指定了埋葬地点为定军山。但是却并没有要求让人“棺材南抬,绳断便葬”。

从商朝开始,古人便讲究“事死如事生”。通俗解释为,人死了要像曾经活着的时候一样来安排入葬。这就衍生出了殉葬的仪式感,所有生前喜爱的东西,在死后都要随着棺材带到地下。

后来殉葬仪式越演越烈,大量的钱财宝物都统统放进了逝者墓室,更有甚者,用活人殉葬也是大有人在。

而三国时期,这股强盛的厚葬风气却突然来了个急刹车。

不仅是诸葛亮,后来的司马懿、曹操等风云人物,他们的葬礼没有大办特办,一个个都十分低调地推崇薄葬,还对所葬之地做足了保密措施。

这个其实也很好理解。

在三国时期,盗墓行为非常猖獗。就连董卓、孙权都乐在其中。曹操更是将盗墓行为玩成了一站式集成模式,设立了专门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些职务。

非常讽刺的是,曹操本人也无法保证他死后不被别人盗墓,于是他费尽心思造了足足72座疑冢,就是为了掩护自己的真实墓所。

这也难怪诸葛亮只愿长眠深山无人知了!

不过,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诸葛亮就如同史书上的一盏孔明灯,永远点亮在后世人的心中。

农村土葬抬棺木,按风俗一般是多少人抬才正确

这个在我们这里是有讲究的,享高寿,一般指八十到九十九岁(一百岁以上也称九十九岁),必须是三十二人抬杠,前十六人,后十六人,左右各八人,四平八稳。七十到八十岁为高寿,有三十二人杠,也有二十四人杠,前十六人后八人。七十岁以下为享寿,也就二十四人抬杠,六十岁以下和少亡死者,为寿,大都十六人抬扛。

题主说农村土葬抬棺木,按风俗多少人抬正确?这个要按年令计算,十八二十三年轻人是没法和七老八十的老人同等待遇,如果一个年轻人死后雇三十二人抬杠,会被人耻笑,认为享受不起,同样,八九十岁老人死后雇十六人抬扛,也会被人瞧不起。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各人理解不一样,风俗也各说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