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官鬻爵 比如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买官卖官的现象,比如汉灵帝时期?中华上下5000年,为什么只有清朝可以明码标价的卖官鬻爵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8 14:41:18 浏览1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买官卖官的现象,比如汉灵帝时期

我国古代买官卖官现象一直存在,为什么呢,第一点是是官官相护,皇帝许多时候是被蒙在鼓里的,许多官员贪腐,买官卖官自然应运而生。。第二点买官的人一般具有一定背景,一般人不敢检举揭发。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国库空虚,比如晚清时期,政府就公开地买官卖官,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然而殊不知这样更加导致腐败滋生,动摇国家统治根基。。综合以上三点,买官卖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华上下5000年,为什么只有清朝可以明码标价的卖官鬻爵

这个问题是我提的,被很多回答者黑出翔了,那我来澄清一下,为什么我要说清朝是上下五千年唯一一个明码标价卖官鬻爵的呢?

没错,其他朝代也有卖官鬻爵的,但是清朝200多年中善始善终不停的卖官鬻爵,他把卖官鬻爵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

我是山西人,山西有很多晋商的大院里面经常都会有一个房间用来供奉祖宗牌位,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祖宗画像全部都是穿着清朝的官服。

为什么呢?因为晋商一大发财,立刻会买个官回来,我在常家庄园的时候看到很多。常家人买官一直买到二品官,三品官,要知道在清朝二品三品这是封疆大吏的水平。如果这些商人准备弃商从官再花点钱,再用点力搞一个实职的总督巡抚,部长,根本不成问题。

清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卖官鬻爵的呢,清朝开始于顺治年间,那么它就从顺治开始。

早在入关不久的顺治六年(1649),户部就以“师旅繁兴,岁入不给,议开监生、吏典、承差等援纳”。

1644年入关,1649年就开始卖官鬻爵,满清在卖官的路上狂奔。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满清卖官了。

很多人认为顺治年间天下未定,有些政策不规范很正常,那么到了康雍乾这些清明太平年月到底有没有卖官鬻爵呢?当然有,伟大的清朝皇帝,怎么可能放弃这一门好买卖呢?

著名的雍正四大宠臣之一的李卫,实际上就是买官出身。身为富二代的李卫,买官出身,后来的人为了为尊者讳。给他编造出了一个街边要饭乞丐的这样一个身世,真是笑话。

到乾隆年间,清朝的卖官鬻爵制度已经成为明码实价的官方生意,价格表如下,喜欢的可以进来看一看

郎中五品官,9600两;主事六品官,4620两;道台四品官,16400两;知府四品官,13300两;同知五品官,6820两;知县七品官,4620两,县丞副八品,980两。

清朝卖官鬻爵的价目表并非一成不变的。到了1900年就是光绪二十六年。这个价格表已经变成了这样。这是跳楼价大减价,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道员四品,4700两;知府四品,3800两;郎中物品,2070两;同知物品1470两;主事六品,1730两;知县七品,1000两;县丞八品,200两。

有数据表明,清朝正途出身,就是考举人和进士,当官的比例并不高。而买官卖官的比例一直达到了百分之二三十以上。

最后把清王朝弄没得,一个是卖官的,一个是买官的。卖官的是袁世凯,他把军政各界都安插了自己的人,掏空了整个清王朝。买官的是盛宣怀,盛宣怀花60万两白银买到了邮传部尚书职位,一个铁路官办改革搞死了清王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把卖官鬻爵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封建王朝,这样的王朝还能统治200多年,真是吊诡!

清朝买官卖官是真的吗,最高能买到什么官

清代卖官已经制度化、经常化了。

清朝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从康熙时期开始出现了卖官制度,被称为“纳捐”。也就是你拿出钱来,就可以买到一个官员的身份。

一开始,清朝是因为一些临时出现的问题而卖官,比如战争,或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什么的,这时才会卖官,这叫做“例捐”。到了乾隆年间,平常的日子也卖官,这叫做“常捐”。

很多的官职,明码实价摆在那里,你掏出银子就能换来顶戴花翎。

不过,清代卖官还是有规矩,大体上有如下几条:

第一、对外出售的都是中下级官职,也就是知府、郎中这个级别是最高了。知府是正四品,郎中是正五品。你想买个巡抚那是没有的。当然了,公开卖高级职务的是没有,私下里卖是另一回事。

第二、对外出售的官职一般都不能立即上任,需要“候补”,也就是排队等候,轮到你了,你才能上任。所以在清朝的史料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候补知县”、“候补道台”这样的人物,那都是花钱买官后在那儿排队的。

第三、候补官员是没有俸禄的,不领工资,只是有一个官员的身份而已。很多候补官员为了早日得到实缺,还得另花一笔钱。

第四、如果你钱少,还想当官,那可以捐个监生。捐了监生就相当于买了个文凭。你有了这个文凭,可以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排队等候当官——当然只能当基层的小官。捐监生价钱比较低,因此掏钱的人很多。雍正年间,曾经对国子监一万名监生进行考试,结果有9500人不及格,其中有六千人干脆交了白卷。

第五、捐官的人一般都不会得到提拔重用,晋升到一二品大员的,还都是正牌科举出身。清王朝在这方面倒是也不糊涂。

历史上珍妃到底有没有卖官鬻爵呢有什么依据呢

珍妃“卖官鬻爵“这件事已经是定论了,而之所以珍妃会铤而走险,做出这般蠢事,这跟珍妃花钱大手大脚有关系。

珍妃是原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于光绪十四年(1889)和姐姐瑾妃,以及隆裕皇后一起被选为光绪帝的老婆,是光绪仅有的两个妃嫔之一。

根据清史稿记载,当时珍妃是每个月300两的例银,但是她本人年轻爱打扮,对手下的小太监出手也极为阔绰,太监们都乐得对其奉承。结果每月的例银早早就花光了,又是不够。

于是在其堂兄,也就是当时礼部侍郎志锐的授意下,珍妃开始参与卖官的勾当。

根据当时的监察御史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记载,珍妃当时卖官鬻爵是这么操作的: 先由其堂兄志锐选择目标、拉拢“客户”,然后串通奏事处太监打听官缺,再同内外官员沟通传达、开价收钱。最后由珍妃向光绪吹枕头风,出具人事调动的政令,那么这笔买卖就算做成了。

那这件事是怎么暴露的呢? 当时有个叫做鲁伯阳的人行贿珍妃、志锐两人“四万金”,拿到了上海道台的位置。但是晚清的上海道台,一需要手段,二需要有跟洋人周旋的经验本事,可是一个土财主怎么会有?结果上任没多久,就被两江总督刘坤看出了猫腻,奏报军机处,已经摸清了来龙去脉。

再加上当时案发的还有四川一个木材商人玉铭,却做了四川盐茶道,这种不符合规矩的升迁,也被捅上军机处。

这才最终惹的慈禧震怒,珍妃也不知是脑子坏透了还是懵逼了,居然顶撞慈禧说: 败坏祖宗家法的自有前头人,妾怎么敢呢,“此太后之教!” 这才有了后来的投井被杀。

华山老奴有诗云:

鬻爵杖笞留杀机,

西巡长安终投井。

是是非非有公论,

空为珍妃喊冤情。

又有诗云:

手抚伤臀心胆寒,

鲜血淋漓笞痕斑。

感谢慈禧心眼好,

只打屁股未打脸。

汉朝皇帝为何热衷于卖官鬻爵

因为能短时间聚集大量的财富和物质,说白了就是弄钱。

卖官鬻爵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卖官,一个是鬻爵。

汉朝基本上沿用秦的二十级爵位制度,汉文帝时,《史记 平准书》记载: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於是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戍边的将士缺乏粮食的时候,汉文帝就用粮食换爵位,最高的都能达到18级大庶长。

汉景帝时,《史记 平淮书》记载:上郡以西旱,亦复脩卖爵令,而贱其价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县官以除罪。遇到大旱,汉景帝还改了卖爵位的价格,给粮食换爵位,而且给钱粮还能赎罪。

汉武帝时,发动对匈奴作战,耗费大量的资源和金钱,而得到的荒漠、草原,对于农耕文明来说,一毛不值,汉武帝财政逐渐困难,于是开始实行鬻爵,这政策明码标价,直接用钱购买,也解决了一部分燃眉之急。

汉文帝、景帝、武帝也只是特殊时期,用鬻爵的方法,得到金钱和粮食,在短时间内绝对有效,可能并不长期实行。

到了东汉桓帝、灵帝,卖官和鬻爵并行,卖官鬻爵基本上成了明文规定,一遇到天灾人祸就马上卖官鬻爵弄钱。再加上东汉腐败太严重,也成了敛财的工具。

《后汉书 宦者列传》记载: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曹操的爹拿一亿钱买了个太尉当当,这够腐败的,就差不能买皇帝当了。

西汉时只是为了军国大计,特殊时期才想到鬻爵,基本不卖官。东汉灵帝时,性质变了,他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敛财,才想到卖官鬻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