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诩论战 比较 不是

贾诩是不是比较自私,误了张绣?诸葛亮能不能和贾诩比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8 04:40:13 浏览7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贾诩是不是比较自私,误了张绣

贾诩一点也没自私,相反,他洞明天下,妙计迭出,他不仅没误张绣,反而是拯救了张绣。

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东汉末年、三国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贾诩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官拜太尉,位列三公之首,魏文帝曹丕的老师,死后配享文帝庙。

贾诩一生妙计频出,算无遗漏,我认为他才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最厉害的军事战略家和谋士。

早期贾诩跟随董卓,董卓的女婿李儒是当时的大谋士,可惜董卓不听李儒的劝诫,没有处理好与干儿子吕布的关系,最后被吕布和王允设计诱杀,李儒也被杀。

董卓死后,王允执意要追杀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贾诩首次献计就大获成功。

李傕郭汜等听从贾诩计谋,召集董卓残部,反攻长安,用计打败吕布,占领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李傕、郭汜、张济和樊稠等人开始联合执掌朝政。

后曹操领兵护驾来到洛阳,贾诩劝说李傕、郭汜等人投降曹操,二人不听劝,结果被曹操打败,最后被追杀。

贾诩后辗转做了同乡张绣的谋士。他跟随张绣期间,刘表、袁绍和曹操都想拉拢张绣这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贾诩审时度势,认为曹操政治觉悟高,挟天子以令诸侯,占领了战略制高点,名正言顺;况且曹操志向远大,礼贤下士,胸纳百川,肯定会不计前嫌。而且曹操当时正准备与袁绍决战,实力较弱,这时候归降曹操,必会受到重用。

张绣第一次归降时,因曹操霸占其寡婶,张绣听从贾诩计谋,夜袭曹操大寨,趁乱杀死了大将典韦和他的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

张绣觉得再次投降曹操,恐怕曹操记仇,不肯饶恕自己,犹豫不决。听了贾诩的劝告后,张绣率众归顺了曹操。

情况果然如同贾诩所料,曹操听闻张绣来降,惊喜万分。曹操不仅厚待贾诩,对张绣也给予高官厚禄。曹操还让其子曹均取了张绣的女儿为妻,他和张绣成了儿女亲家。

贾诩一生算无遗漏,良谋尽出,堪比西汉的张良、陈平,而且他最后的善终,恰恰说明了贾诩眼光深远,是三国第一大智慧之人!

大家可以假想,如果李傕郭汜等人当时听从贾诩建议归顺曹操,那时候张绣也跟着其叔父张济,那样的话,曹操会提前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他统一北方的步伐也会大大提前,三国进程会有巨大变化。

可惜李傕郭汜等人当时自恃其高,不肯归降曹操,最后战败逃亡,均是死于非命。

张绣信服贾诩,事事听从贾诩计谋,曹操与之交锋,因为有贾诩这位大谋士,曹操也屡吃败仗。

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听从了贾诩建议,再次归顺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张绣力战有功,升为破羌将军。

建安十年(205年),张绣跟随曹操在南皮击破袁谭,再次被增加食邑,加前一共2000户。要知道,当时天下大乱,战乱和瘟疫多,人口锐减,十户才留下一户,曹操手下将领的封邑没有达到1000户的,唯独张绣最多,比别人的封邑多了两倍不止。可见曹操多么重用和厚待张绣。

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征讨柳城的乌桓病逝,被谥为定侯,儿子张泉继嗣。张泉后来卷入魏讽的谋反事件,被视为同党遭诛杀。

贾诩善终,张绣也是善终。说明贾诩的眼光没错,张绣一生都被曹操重用。

所以说,贾诩不仅没有害张绣之意,反而劝说他不要投靠刘表和袁绍,正是贾诩的厉害之处。

后来袁绍被曹操数次击败,羞愤而亡。刘表病中听闻曹操南下,竟然吓死。这两人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张绣归降他俩才是自取其辱。

至于说曹丕怨恨张绣杀死他的长兄曹昂,更是无稽之谈。

曹昂死后,曹操这样对曹丕说,你大哥曹昂战死沙场,你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如果曹昂不死,曹昂必然是曹操的接班人,哪里轮的到曹丕?所以,曹丕感激张绣还来不及,哪里还会杀张绣?

再说张绣是在公元207年征乌桓时病逝路上,那时候还是曹操说了算,对张绣正在重用,根本轮不到曹丕说话。

曹丕当时为了争夺继承权,也在拼命拉拢贾诩,对贾诩言听计从,贾诩也不可能让曹丕对张绣动手。

至于后来张绣的儿子张泉参没参与魏讽的谋反案就不得而知。当时此案牵连甚广,连钟繇都因此丢了相国之位,差点被杀。张泉被杀,也属正常。张泉被杀的时间发生在219年,那时候曹操正在汉中与刘备作战,后方极度不稳,拥汉反曹的造反事件层出不穷,况且曹丕是在邺城办理的此案,也说不明白。

张绣武艺高强,据传跟赵云一样同为枪王童渊的徒弟,枪法精湛绝伦。这一点从他偷袭曹操,杀死典韦、曹昂和曹安民可见一斑。

况且张绣归顺曹操后,受到曹操重用。官渡之战立大功,又在南皮协助曹操击败袁谭,曹操对张绣封赏甚厚,封邑待遇比别的将领高出数倍。

因此,贾诩每时每刻都是在真心的帮助自己的主子。无论是李傕郭汜还是张绣,还是最后辅佐曹操、曹丕,无论是谁,贾诩辅保之后就绝无二心,这在三国乱世中亦然实属难得!

所以,贾诩劝说张绣归顺曹操,在当时来看,是最明智之举,并没有误导、伤害张绣之意。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诸葛亮能不能和贾诩比

如果比谁的老婆漂亮,这个不能断定,如果比其他的,姓贾的落败,诸葛必胜!

为什么说贾诩是三国里最聪明的人

易中天品三国:评贾诩为当时最聪明的人,称其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可谓至言! 贾诩还被成为三国最杰出的谋士。

一般人认为诸葛亮最聪明,但是易中天认为贾诩比诸葛亮更聪明。贾诩在战乱年代活了77岁。那时人的平均寿命怕不到30岁吧。 贾诩该走就走,该投降就投降,该寂寞就寂寞。

第一次贾诩帮助两个西逃的败将重回洛阳取得胜利,但是他知道这两个人怕他,敬重只是表面的,就毅然出走,到了另一个地方也是不行,就又出走到张绣那里。如果他不走,可定被杀。功成杀功臣的事屡见不鲜。 贾诩见张绣打不过曹操,就劝张绣投降曹操。

如果打不赢也要打,最后就是失败。或死或落荒,没有好下场。这样投靠曹操这颗大树,虽当不了王但是可以称臣。 投降曹操后,贾诩很低调。不多出主意,闭门谢客,子女不和权贵联姻。这样曹操就不怀疑。

一、贾诩论战

易中天论证贾诩战场用兵之聪明: 为了避免和袁绍决战的时候被其它势力趁火打劫,曹操做出了首先清剿其它势力的战略决策,曹操把第一个需要清剿的势力就对准了宛城张绣,当曹操第一次亲征宛城的时候,张绣问计贾诩是战还是降,贾诩提议投降曹操,于是张绣选择了投降,但是曹操进驻宛城后先是笼络张绣的大将胡车儿,再是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感觉到了耻辱的张绣决定对曹操降而复叛,通过贾诩的谋划,张绣发动了一场偷袭之战,战役结束,曹操损失惨重,丧失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曹操自己也险些命丧宛城。

接下来曹操亲征张绣的时候,因为刘表出兵袭击许昌,曹操不得已退兵,张绣看到曹操退兵想要追击,贾诩劝阻不能追,追则必败,张绣不听,果然战败。当张绣引败兵回来的时候,贾诩告诉他现在可以追击,追击必胜,结果张绣果然战胜了曹操,事后张绣把自己的疑惑提了出来:”刚才以精兵追退军,先生说必败,现在以败兵追胜军,先生又说必胜,这其中的玄机,实在想不通“。 ”曹操既然决定撤退,就必然会亲自断后,将军之兵不如曹操之兵精锐,将军之将不如曹操之将勇武,形势如此明朗,将军岂有不败之理?

曹操攻打将军,即无失策,又无失利,仓促退兵,必是后方有失,他既然打退了将军的追兵,必定会轻车速进,留下断后的将领和兵众自然不是将军的对手,如此形势,又岂有不胜之理?“当贾诩把其中的奥妙说出来的时候,众将无不折服。

二、官渡之战前夕面对袁绍和曹操对张绣的拉拢,贾诩做出了弃绍投曹的决定

易中天论证贾诩在眼光和政治才能上的聪明: 官渡之战爆发前夕,袁绍和曹操都派出人员前去拉拢张绣投向自己这一方,就在张绣将要选择投靠袁绍的时候,贾诩却制止了张绣,拒绝了袁绍,选择了和自己有血海深仇的曹操。

毒辣敏锐的眼光:当年从土地的规模、人才的数量、州郡的人口、战将的勇猛、兵员的众多、领域的富庶等六个方面,袁绍对曹操都是碾压的优势,一般人都会选择袁绍,但是贾诩偏偏选择曹操,认为曹操一定能够战胜袁绍,这种先见之明,目光的敏锐实属罕见。

政治才能方面的聪明: 袁绍人多势众,曹操兵微将寡,自己这点人马在袁绍那微不足道,在曹操那就是雪中送炭,必被看重,此其聪明之一; 曹操雄图大略,志在天下,即使自己和他有血海深仇,也一定不会计较个人恩怨,反倒会拿自己作为榜样,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宽宏大度和以德服人,此其聪明之二;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政治上占有优势,投靠他名正言顺,此其聪明之三; 通过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的论证,易中天给出了贾诩是整个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没有之一。

关于贾诩究竟是不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个人也是比较认可易中天老先生的这种观点的,因为贾诩一生的任何决策从来没有出现过失误,对人心人性的分析总是那么准确,未曾有丝毫偏差。 就拿投靠曹操来说,张绣完全就是稀里糊涂跟着贾诩的意见走的,但是贾诩却心如明镜,因为他实在太懂政治,太懂人心了,他知道曹操需要什么,争夺天下说到底争夺的就是人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曹操出身宦官之后,有宦竖遗丑之称,打徐州时为了给父亲曹嵩报仇,又对徐州进行了屠城,因为出身的问题,再加上被仇恨冲昏头脑,做出那种丧尽天良的事情,曹操的名声在天下已经臭到家了。

贾诩携张绣的到来,正好能够把曹操的臭名给弥补成一个非常完美的圣人,因为贾诩、张绣和曹操有着血海深仇,他们投降过来后,不仅不杀他们,反而还会更加重用他们,意思就是告诉天下人,我连杀子、杀侄、杀将之仇都能够放下,不去计较,还有什么不能商量的呢!你们投靠我的时候,不需要考虑那么多,我绝对有容人之量! 通过曹操的一句”使我扬名于天下的人,是你们啊“,就能够看出,贾诩对曹操的

在战乱的年代,他能游刃自如,很是不简单。

贾诩在董卓阵营,为何没显山没露水

贾诩在董卓阵营中不显山不露水,说明贾诩自有“以计谋而观其识”,因为他知道董卓“为人不道,做事不思,肆意妄为,好大喜功,忠言不入,必遭后患”,更谈不上有真正谋大事的胸怀格局,所以在贾诩心中是非常清楚董卓为人的“秉性”,与其想说,不如沉默,只有沉稳低调,不轻易与人附和,待随世事而静观其变,隐忍不发,从而找到属于自己所需要的“真正用武之地”再度勃发。我想这就是贾许在董卓阵营中为何不显山不露水的真正原因吧。

陈宫和贾诩的谋略谁更胜一筹

在三国中,陈宫和贾诩二人可谓走上了谋臣的巅峰,或许大家对他们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人生轨迹,看一看他们两个人的传奇人生。

相比于贾诩的知名度,陈宫颇有些名不见经传的感觉,但是这并不是小觑他的理由,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陈宫!

陈宫,字公台,在曹操刺杀董卓之败逃往之时救了曹操一命,并为之效力,一手促成了曹操成为兖州牧。在曹操杀害边让等名士之后,对曹操颇为不满,徐州之战曹操大肆屠城,致使陈宫反叛,迎吕布入兖州,自此之后作为吕布的首席谋士转战各地。

在兖州之战中,陈宫对抗的谋士有谁呢?荀彧程昱荀攸以及戏志才,这四人无不是惊才艳艳之辈,相信前三者大家都不陌生,而戏志才与鬼才郭奉孝齐名,实力不容小觑。而陈宫的队友呢?吕布,刚愎自用反复无常之人,并不能很好的采纳配合陈宫的计谋,但是荀彧等人的队友呢?一代枭雄曹操、文武双全的夏侯兄弟、李典乐进,更有恶来典韦,在这样悬殊的实力对比之下,陈宫带着吕布竟然与曹操打的有来有回,且前期优势明显!这难道不能证明陈宫的才能吗?

我们再来看一看毒士贾诩,贾文和。贾诩本是李傕部下,为李傕郭汜定下了反攻长安的计划,之后帮助献帝逃出长安,李傕失败之后投靠宛城的张绣,在曹操讨伐宛城的战斗中,张绣两次使用贾诩的计策击败了已经一统中原的曹操,投降曹操后,潼关之战献离间计大破令曹操无比头疼的马超,最终官至太尉,得以善终。

贾诩与陈宫相似的是,他们都是以个人算计了整个曹丞相的谋士团,而结局确实截然不同,贾诩洗白上岸,而陈宫却身死道消。可以说,在谋己上,陈宫是远远比不得贾诩的,但是二人对阵,却也是难分胜负!

小四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各位看官认为谁更强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曹刿论战》和“贾诩论战”,分别体现了古代战争中怎样的方法论

曹刿论战与贾诩论战这二者中所透露出的兵法方法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剖析。

在《曹刿论战》中关于对战争的见解可以从这一段文字去寻找。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从中可以看出曹刿认为士气对一支军队的战斗力非常重要,一开始双方都是士气高涨,士兵个个杀气腾腾都恨不得一口气吞下对方,此时作为一个高明的将领也就是孙子兵法中说的善战者就应该避其锋芒,避其锐气加强我方的防御能力,等待敌方的攻击,一旦敌方数次攻击都不能取得成效,定然会士气低迷而此时我方士兵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士气比之前更加高涨,只等主帅一声令下,全军必然以雷霆之击向敌军冲杀。这便是孙子兵法所讲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进一步升华便是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身为主帅应该知己知彼将敌方的劣势扩大化,将敌方的优势弱势化,将已方的弱势缩小隐藏,将己方的优势扩大化,使得敌我双方的差距最大化。这时我方以绝对优势攻击敌方的绝对劣势,则必然获胜。当敌方丢盔弃甲狼狈逃窜之时,作为主帅并不是立即追击而是仔细观察敌方的举动细节以此分析敌方是真的大败而逃还是诈败来诱敌深入将我方引入埋伏圈聚而歼之,这与孙子兵法中的“兵合于利而动,不和于利而止”的思想是高度吻合的,军队的一举一动都要以符合我方利益为准则。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做到知彼知己,做到了知彼知己就可以“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

分析贾诩的论战一样要从他对那一次具体战争的论述说起。

贾诩在分析张绣追击曹操军队先拜后胜的原因时说到:“将军你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于是我们可以从这一段叙述中了解到,两军作战,若其中一方撤军,他必然要防止敌方派军队袭击自己的后军,于是他一定会派精兵强将断后,这是用兵的常法,所以你此刻去追击曹操军队必然大败,经此一击后曹操便会放松警惕,以为敌军不会再来了,这也是用兵的常法。人一旦做某件事情失败,短时间内就不会再做同样的事情。正时此刻,曹操军队放松了对我们的提防,此时此刻我们出击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这便是用兵的不常法,也就是兵法中的“奇”。所谓奇正相依,便是如此,没有前面的正,便没有后面的奇。此战的用兵之道与孙子兵法中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一致的。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从敌人意想不到的角度给予敌人意想不到的一击,这样必然打他个措手不及,是谓孙子所说“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