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国本

嘉靖帝和万历帝都是怠政皇帝,他们怠政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万历皇帝明明可以强制立福王为太子,为什么不这样做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8 00:53:43 浏览1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嘉靖帝和万历帝都是怠政皇帝,他们怠政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

是这样的,嘉靖二十一年,被杨金英几个宮女勒脖子但救活以后,就再也不理朝政了。热衷于练丹,长寿,使奸臣严嵩擅权长达十七年。海瑞气的抬着棺材大骂嘉靖。被逮捕入狱,而且要立即杀了海瑞,后在大臣们苦谏下才作罢。

而万历前十年是历精图治的,他由勤变懒,全面废弃励精图治的标志,也可以说界限是从全面否定张居正开始的。万历嗜酒,好色,贪材。尤其是特别好色,宫中妻妾成群,一天要九嫔,还在宮中挑十个年少小太监供他玩弄,号称十俊。

两人的共同点都是怠政,自私,武断,贪财。但不同点是嘉靖彻底怠政,把朝权全交严嵩,自己练丹信佛和长生术。而万历虽不上朝,却把权紧紧抓自己手里,另外和嘉靖不一样的是特别好色。武断专行,恣意妄为。

万历皇帝明明可以强制立福王为太子,为什么不这样做

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果明神宗朱翊钧“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立福王朱常洵为皇太子、而且抛开内阁等机构直接干了,文官集团又能如何呢?可见,明神宗内心恐怕未见得是铁了心要立朱常洵的!个人认为,明神宗在立储的问题上“纠结”了近二十年,恐怕也未见得真的是在两个儿子之间纠结……

▲明神宗朱翊钧画像

明光宗的出生

明光宗朱常洛的出生充满了偶然性,说白了,他其实就是明神宗ONS的产物。一日,年少气盛的明神宗去给自己的生母李太后请安,无意中看到了朱常洛的生母王氏,结果明神宗“一过性雄激素分泌过剩”、在自己老妈宫中便迫不及待与王氏滚了一把床单,之后……没有之后了!明神宗提起裤子便把王氏忘了个一干二净。

大约十个月之后,王氏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可明神宗早忘了这茬儿了,压根儿不承认自己和王氏那什么过……想要抱孙子的李太后这下急了!索性找来了相关记录,上面白纸黑字写着:“某年某月某日,上于某处幸某某……(此处省略具体细节N字)”面对详尽的记录,明神宗也没法抵赖了,只得认下这个儿子。与此同时,李太后的强势也让明神宗心中颇为不爽!此后,明神宗虽然认下了朱常洛这个儿子并象征性地将王氏封为了恭妃,但打心底里不待见这对母子。其实也好理解,明神宗其实气的不是儿子,而是自己的亲妈!可在那个讲究“以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明神宗有再大的火也不能冲着自己亲妈发,可不就只能把气撒在儿子和他妈身上了……

▲李太后画像

拒绝立储

万历十年,明光宗朱常洛出生。请注意,福王朱常洵生于万历十四年。换言之,在朱常洵出生前的这四年里,根本没有他什么事儿!朱常洛出生之后,文官集团、包括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便开始不断给明神宗施压,请明神宗早定国本!实际上,后来所谓的“国本之争”从这个时候便已经开始了。可明神宗就是不同意,找各种理由推搪……

▲明神宗朱翊钧画像

为什么?是因为郑贵妃和朱常洵吗?必须不是!彼时明神宗怎么就那么确定郑贵妃一定能再生出一个儿子来?除非他未卜先知,不是吗?很显然,明神宗有自己的考量。那段不太光彩的ONS历史或许是一个方面,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明神宗本身也是他亲爹明穆宗朱载坖在裕邸时期ONS的产物……这对于帝王而言,从来都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先上车后补票”、给儿子生母一个名分就是了。

▲明穆宗朱载坖画像

问题的症结主要还是出在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身上。万历十年是明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节点,这一年阴历六月,著名的权相张居正去世了。不久之后,明神宗便展开了对张居正的政治总清算!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甚至近乎被灭门……在万历十年之前,明神宗虽然名为皇帝,可上面不仅有生母李太后和继嫡母陈太后压着,下面还有张居正和权宦冯保管着!日子过得有多么压抑,可想而知。因为手中没有实权,朝中群臣也几乎没有什么人把明神宗这位“小皇帝”当回事。

▲张居正画像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太后和群臣给明神宗施压,要求明神宗立朱常洛为储。试问,您是明神宗您会如何处置?如果认了,等于是默认了李太后的“权威”仍然有效,不是吗?那些尚未被清洗的张居正一党会如何?自然是全部依附到李太后身边,这是正常逻辑。如果真这样,宣德、正统年间诚孝张皇后与三杨的旧事恐怕又要在万历朝重现了……说白了,明神宗拒绝立储,实际上就是在借此向群臣释放浓烈的政治信号——“我妈现在已经不好使了,你们最好擦亮自己的一副招子,别站错队!”明朝的文官集团虽然是“属驴的”,但脑袋还是相当聪明的、一点就透,这一点当年的“大礼议”便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自此,李太后也算是彻底失势了,这恐怕才是明神宗拒绝立储的真实目的所在。

▲张太后(诚孝昭皇后)画像

储位之争与党争之间的关联

党争对于历朝历代的帝王而言都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存在,皇帝们不喜欢大规模、严重的党争,但“铁板一块”的朝堂更加不是皇帝们希望看到的!保留党争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甚至有意无意地挑起群臣之间的党争,是皇帝们坐稳皇位、牢牢把控权柄的必要条件之一。群臣之间如果没有争斗了,那他们的矛头恐怕也就只能都指向皇帝了……

在张居正被清算、李太后失势之后,朝堂上的形势几乎一边倒。但明神宗也很快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群臣之间的争斗没有那么多了……很显然,这不是明神宗愿意看到的。长此以往,文官集团一旦拧成一股绳、再依附到皇太子身边,恐怕还真够自己好好喝一壶的!就在这个时候,福王朱常洵出生了。而他的出生,恰恰给明神宗送来了最想要的东西。

一方面,明神宗与群臣僵持着、就是不立储;另一方面,明神宗又或明或暗地表达了要立朱常洵为储的想法。很快,群臣便分化为了两个阵营,相互之间斗得不可开交!明神宗的态度则更加让人琢磨不透,他明着想要立朱常洵为储,却又没有彻底清洗朱常洛的支持者,而是一直保持着这种争斗的长期存在,这其实就是明王朝历史上著名的“国本之争”。借助群臣之间的争斗,明神宗把自己想要清洗的朝臣逐步踢出了权力核心、又把自己认为可用的朝臣一步步拉进了权力中枢。经过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拉锯,明神宗的权力已经达到了几乎“说一不二”的地步!早年间文官集团倒逼皇权的情况基本不可能再发生了。这也是为什么明神宗二十多年不上朝,却至死依然牢牢控制着明王朝权柄的原因所在。

到万历三十九年前后,当初的储位之争、群臣之间的党争对于明神宗而言意义已经不大了,“晚年”的他更需要的是权力的平稳过渡。因此,万历三十九年,明神宗果断结束了长达近二十年之久的“国本之争”、正式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强令福王朱常洵之国就藩!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明神宗虽然喜欢朱常洵这个儿子,但他也不过就是亲爹政治棋局上的一枚棋子罢了,该“弃子”时明神宗丝毫不会犹豫。毕竟“嫡长子继承制”才是正道、是明王朝的祖制,没有嫡子也应该庶长子优先,否则后患无穷。很显然,明神宗压根儿就没有打算开这个违反祖制的恶例……

▲明光宗朱常洛画像

最后再说一说明神宗不待见明光宗的问题。自古只有不待见老婆的丈夫、鲜有不待见子女的父亲。明光宗的出生虽然充满了偶然性,但他毕竟是明神宗的亲生儿子!亲爹不待见亲儿子,这并不符合常理,不是吗?很显然,这其实就是明神宗故意为之。原因不难理解,两个儿子都是明神宗政治棋局中的棋子,如果明神宗表现出哪怕一丝对明光宗的中意,“聪明”的群臣们不可能嗅不出味道,全部倒向明光宗几乎是必然的……那么,明神宗的这局政治大棋还有继续下下去的必要吗?要想把棋局下完,明神宗只能表现出对明光宗的极度不待见!如此一来,支持朱常洵的人才会觉得有希望,这局棋才能继续下下去。试想,如果明神宗真的打心底里不待见明光宗这个儿子,又为什么要把皇位交给他?难道仅仅是因为朝臣们的压力?明神宗可不是一个轻易向文官集团低头的皇帝!更何况这还是涉及“国本”的储位之争。

▲明神宗朱翊钧画像

说白了,无论是文官集团,还是明光宗朱常洛和福王朱常洵、包括朱常洵的生母郑贵妃,都让明神宗给玩了,他们不过就是明神宗政治棋局上的棋子罢了!为了巨大的政治利益,明神宗也只能牺牲儿子和孙子们的利益了。明熹宗朱由校之所以沦为“半文盲”其实也不能全怪他祖父明神宗,明神宗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明光宗即位仅仅一个月便挂了,不是吗?理论上,如果明光宗没有那么早挂了,他还是有大把时间来培养明熹宗的。真要是那样,明王朝和清王朝的历史或许就真的要改写了。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明熹宗朱由校画像

同样是几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的区别在哪里,二人谁的能力更强

千年历史爷孙瞧,二三十载不上朝。

而今相媲功论看,上下分明一目了。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启清历经276年的一个朝代,从朱元璋称帝到朱由检亡国,共传十六帝分别为: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明惠帝朱允炆(建文)、明成祖朱棣(永乐)、明仁宗朱高炽(洪熙)、明宣宗朱瞻基(宣德)、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天顺)、明代宗朱祁钰(景泰)明宪宗朱见深(成化)、明孝宗朱佑樘(弘治)、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明穆宗朱载垕(隆庆)、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明光宗朱常洛(泰昌)、明熹宗朱由校(天启)、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而这16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朱厚熜嘉靖和他的孙子朱翊钧万历皇帝,在位时间分别为45年和48年,他们二人不上朝的时间分别达到25年和28年。成为明朝乃至历史上的一个热议。同样是常年不上朝,他们之间存在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爷孙俩究竟谁的能力更强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几方面内容来为他们做个比较:

一、成熟程度不同

嘉靖从小经历过波折,对社会和人性看得更早、更深也更清,上位时已近15岁。对古代的男子而言,15岁的年龄无论是从身体,还是心理都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对朝廷多少有了一定把控能力。

万历从小生活在宫中,大概在9岁上位。而这个年龄还只是个孩童,只能靠太后和辅政大臣来帮忙决定朝廷大事。时间长了后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因而他缺乏像嘉靖那样果断办事的风格。

二、体态形貌不同

说相由心生,从嘉靖和万历的相貌上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人生不同点。嘉靖脸型清瘦,一副寡恩无情的面容,这把他能独自处理朝廷大事,对待人事残暴的特征显示出来。而万历脸型清圆一些,没有嘉靖的残暴,但肌肉不够舒展,这是和他在处理朝廷大事受到大臣们的掌控有关的,也难怪他不想上朝。此外万历皇帝还有足病,走路不俊,总体形态不及嘉靖。

三、性情暴弱不同

在性情上嘉靖要比万历更加阴狠暴虐。嘉靖为求长生不老,一直在设法炼制大力丸。而制丸的药引来自于宫女身体血物,宫女们若有小许错误就会遭受责打甚至被虐待致死。为此嘉靖曾遭到手无缚鸡之力的宫女行刺,行刺失败后所有涉嫌参与的宫女被全部处死。另外嘉靖还重用大奸臣严嵩,严嵩父子仗着皇帝宠信,在朝堂之上胡作非为,打击异己、陷害忠良,这跟嘉靖的不作为是有直接关系的。此外嘉靖为了给父亲个名号,由于大臣和他意见不一,爆发了大礼仪之争,导致了左顺门惨案。嘉靖将一百多名官员押入诏狱严刑拷打,直接打死大臣十六位。

而万历皇帝就没有嘉靖残暴了。万历想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但大臣们不同意,折腾了十五年无果后,无奈的万历皇帝只好选择罢工。虽然罢工不上朝荒唐,但他并没有为此杀人,在暴虐上远逊于嘉靖。

四、不上朝原因不同:

嘉靖不上朝原因: 嘉靖刚上位时很有明君姿态。比如打击权臣和世勋势力,制裁二十四衙门权力,重用贤臣,彻查皇庄和世勋庄园,仿制西方火炮以增强大明国防力量等。但在大礼仪之后,逐渐对文官集团失去信任,开始沉迷炼丹修仙不再上朝。

万历不上朝原因:万历继位初期靠千古一相张居正改革变法,但是改革维持了十年后就因张居正病逝不了了之,万历亲政后也废除了新政。随后为立太子发生了国本之争,万历帝想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却被大臣集体以祖制为由反对,最终立太子失败,万历帝在心灰意冷后开始了二十多年的不上朝之路。

五、当政懒散程度不同

嘉靖皇帝是极其聪慧且有政治抱负的。虽然他因有个修道炼丹的喜好影响了上朝被人议论,但他为了掌控朝政大权,并没有脱离朝堂,基本上大多数的奏折还是由他亲自批阅。因为他的权力欲很强,就算不上朝,也坚持在批阅奏折,在家“选筹帷幄”搞定一切。 当然不上朝也耽误了很多正事,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所以后来遭到海瑞臭骂。

相比而言,万历在对朝廷的执管上就不及嘉靖了。由于国本之争造成他和群臣的对立,干脆选择了不上朝以示对抗。但不上朝后万历对奏章的批复就懒了,而且也不愿意授权大臣或宦官批复,于是朝廷的政治处理能力就差了不少。

六、政绩不同:

嘉靖帝时代,东南沿海倭寇之患愈演愈烈,几十个倭寇大闹南京城,北方的蒙古不断侵边,在嘉靖29年时蒙兵兵临北京城下,成为自土木堡之变后的又一次都城被围,在这种情况下嘉靖帝重用了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通过一系列南征北战将南北威胁打压到最低,保持了国家政治的稳固统治。

万历帝虽二十多年不上朝,但功绩也不错。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就是维护国家疆域统一的三次大战,其中一征就是著名的抗倭援朝之役,以晚明对战强盛的日本,前后只投入数万兵马就将日本死压在朝鲜,维护了国家统一,稳固了中国东亚的地位,使日本老实了二三百年。(但万历末年的关键战争萨尔浒之战却因用人不当而失败,从此金、清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七、爷孙的唯一相同点:

两位皇帝虽然有各自不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没有大权旁落,虽然都不上朝,但二人始终一直是国土的真正决策者。

万历因国本之争,赌气几十年不上朝,为何他能在位那么多年

万历是明朝皇帝,明朝皇帝有一个很大特征就是虽然宦官当政但是中央权利牢牢的锁在皇帝手中,群臣对皇帝的影响力已经很小了,所以即便万历多年不上朝,也没人能把他怎么样。

明末党争对时局的影响有多大

影响很大,有多大呢?因为党争明朝没了。

明朝是封建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但关注度确没有满清的高(其中缘由不作讨论)。明朝自成组朱棣之后整个体系就出现混乱,皇帝不相信大臣而相信宦官。很多寒窗苦读的人却要接受阴阳人的指挥!自然反抗、镇压此起彼伏,内耗不断了,国家耗光了又如何抵御外敌呢?

如果明朝没有覆灭,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国社会是否还会像清朝末年一样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形

如果明朝不亡,从感情上来说,我也希望明朝这个汉民族建立的王朝能挡住西方列强的入侵,但理智的看这是不可能的。

1,俄罗斯进入黑龙江流域的时间是明末,并非清朝,我想此时的大明肯定不会关心黑龙江流域的归属。

大明不亡,意味着它能击败后金和蒙古的进攻。所以,俄罗斯人到来之后所面对的就是满族和蒙古人,俄罗斯与满族、蒙古的战争与大明有关系吗?可以参考两宋,俄罗斯大概率会击败蒙古人和后金,成为我国北方又一个庞然大物,分界线就是长城。

2,唐亡之后,汉民族已经有一千年没有进入西域(新疆)了,如果俄国人进入西域,大明也不会在意,就像李鸿章认为新疆对于帝国来说并不重要。

3,同样,西藏与大明的关系,只是名义上的藩属。

当大英帝国进入西藏之时,明朝那些只知道党争的东林党们会出兵西藏吗?不可能的。

于是,在西方列强面前的大明面积大约就是300多万平方公里,与当时的英属印度(包括巴基斯坦、缅甸)差不多。

4,我国被西方列强入侵,当然并非国土面积小,是因为科学思维的缺失导致的文明代差。而在这一点上,明清没有本质区别,也与我国面对西方的是清朝还是明朝无关。

牛顿出生于公元1643年,明亡的前一年。

当西方列强进入工业时代时,我国依然处于小农经济时代。幅员辽阔的清朝尚有周旋的余地,而一旦我国只剩下长城以内的地区,便更容易沦为殖民地,境遇可能只会更差。

所以,我常常想,清朝在西方列强到来之前一统汉满蒙回藏,长远来看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幸事。要知道乾隆在1759年灭了准噶尔汗国,而这一年距离鸦片战争不过80年而已。

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看看《红楼梦》里给出的答案。

《红楼梦》第八十回

那么王一贴给出的药 是什么药呢?

叫“疗妒汤”。“妒”即“内斗”。

《红楼梦》第八十回: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刻见效的。”宝玉道:“什么汤?怎么吃法?”王一贴道:“这叫做‘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搪,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晨吃这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宝玉道:“这也不值什么。只怕未必见效。”王一贴道:“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明年再吃。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

一边是满清的入侵,另一边是各掌权者的鼠目寸光,明争暗斗。更有利欲熏心,阿谀奉承,不切实际之谈的东林党人和明朝遗老!

比之满清的入侵,这些无休无止的内斗,加上东林党人和明朝遗老们的治到死的“药”,实更为可恨!

王一贴的药,根本就是空谈救国。

宝玉要寻的药,也只是一剂只能治到亡国灭种的药。

南明之亡,实亡于内斗与东林党及明朝遗老的神助攻!

王一贴其形象,也是作者对那些不以恢复明朝社稷为大计,每天只打着自己的算盘,利欲熏心,目光短浅的南明掌权者的批判,是对那些只知道阿谀奉承,以及不切实际之谈的东林党人和明朝遗老的热辣嘲讽与无奈!《红楼梦》第八十回:说着,宝玉焙茗都大笑不止,骂:“油嘴的牛头!”。

宝玉之大笑,真不如说宝玉之大哭!

《红楼梦》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以假为真,以真为假,难以评说。

骂王一贴是“油嘴的牛头!”多么贴切!

这种人,不就是葬送“大明”的牛头马面吗?

《红楼梦》第74回探春语:“可知这样的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大明之亡,可悲!可叹!

王一贴的“药”,乃亡国灭种之药!

正如文中所说:死了还妒什么?

是啊,死了还斗什么斗?

作者:真真假假红楼梦

明朝的衰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笼统来说,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在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之时,因为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搞得明朝差点南迁,成为下一个南宋,还好有于谦出来力挽狂澜。

但明朝真正由盛转衰并非是明英宗时期。

因为当时明朝建国七十余年,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到了英宗时期虽然有些盛极而衰的意思,但土木堡之变并非像北宋靖康之耻那般,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拥有优势的情况下,年少的英宗估计英雄书籍看太多了。所以主动出击妄想成为新的英雄,结果水平太次了,主动出击成为了主动送人头,所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但明朝并没有彻底衰落,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这只是一次战役的失败,并非波及全国。

宋安之认为,明朝的这种衰落的开始,在于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时期。

首先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那便是古代的官场腐败程度。一般来说,官员尤其是地方官是代天子行事的,大家试想今天的地方官员腐败问题,再想想监察力更为落后的古代,如果官员腐败成为风气,官场一片黑暗,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快要完蛋了。

以京师大官来说,一位大员有腐败,就意味着下面小官腐败了一大片。

而所谓新的王朝建立,其实就是与地主阶级的妥协罢了。帝国初期是新兴的,经历过一段时间沉淀,就会形成官员与地主阶级的互相勾结,所谓的明君,基本上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打压这种勾结,来使压制这些势力的成长,最大程度上的使其敬畏朝廷敬畏律法。

那么一般什么方法合算呢?

那就是大力反腐反贪。

比如说明穆宗继位以后通过京察,清理了一批贪官污吏,使朝野风气为之一振,可惜这位皇帝只在位了几年。还有清朝乾隆在位晚期,是公认的国力开始走下坡路时期,腐败严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到了咸丰继位以后,为了刷新吏治,甚至不顾“议贵”的潜规则,同意肃顺将一品大员柏葰处斩,使得清朝此后二三十年的官场贪腐风气有了很大改观。

以这个角度来看,宋安之认为,明世宗嘉靖帝这位明朝在位第二长的皇帝,就是他在位的45年,将官场风气搞的是乌烟瘴气的。

并且他久居深宫炼丹,不只是依重严嵩这个大奸臣,还经常抬高一个打压一个,埋下了党争萌芽。

到了万历帝时期,因为争国本之事,这位奇葩皇帝是一连二十多年不上朝,虽然主导决定了万历三大征等大事件。但小事不抓,不仅是导致了党争,各党是党同伐异,使东林党一党独大。还使官场腐败风气越演越烈,帝国的根本已经被动摇了,所以万历帝死后看似历经泰昌、天启、崇祯三帝,但就时间来说仅仅24年明朝便亡国了。

所以以这个角度来说,宋安之认为明朝是在明世宗嘉靖帝时期开始真正的衰落。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万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是怎么统治明朝的

明朝那些事里面,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朝廷居然还可以正常运转,这个绝对是个奇迹,也是明史爱好者孜孜不倦的话题。

万历皇帝为什么28年不上朝?

历史上的万历帝,是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钧10岁即位,在位共计48年,是大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帝不上朝的原因主要有3点。

第1:张居正事件

当朱翊钧10岁即位的时候,因为年幼,基本都是首辅大臣张居正在主政。

张居正任内阁首辅10年中,不仅主持着国家大事,还是皇帝朱翊钧的老师。

在朱翊钧的心底,张居正不仅是自己人生的导师、还是拥有惊世才华的国家栋梁、公正无私的大改革家!

张居正死后,关于他奢侈浮华的生活被翻了个底朝天!

老师的言行不一、深深地刺痛了年轻的万历皇帝的内心,直接影响了他对朝廷群臣的态度。

第2: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即明神宗册立太子事件。

围绕着到底是立皇长子朱常洛,还是立爱妃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的问题,各派争吵了大约15年!

无数大臣也因之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自己也身心交瘁、自己的爱妃也悒郁不乐。

通过这件事,朱翊钧感到了自己虽然贵为天子,却始终被群臣所制,甚至和大臣闹掰。

于是,朱翊钧逐步对朝政失去了兴趣,开始怠政。

第3:万历皇帝有严重的足疾

1956年,考古专家对万历皇帝的明定陵进行了发掘。他们惊奇地发现:300多年后的万历皇帝,在棺内依然是蜷曲的痛苦状态!

这充分说明,万历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从他的尸骸中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左腿比右腿短了一大截!原来,万历皇帝竟然是个瘸子!

皇帝,乃九五之尊。如果每天上朝,走路一跛一拐,自己在大臣们面前不是没有一点形象?

所以,他干脆选择不上朝了。

大明朝会制度的变化

大明的朝会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到明成祖时期基本完善。

早朝,是朝会制度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是皇帝固定接见大臣的一种形式。

洪武时期,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加强了皇权的集中,大小事都需要皇帝一人决断。因此,这就要求皇帝各方面的素质都很高!

朱元璋、朱棣这些老成的帝王还能撑得住,而那那些年幼的皇帝,如何适应呢?

而且,明代早朝还太频繁,其礼仪的性质远远大于行政的意义,类似于现在公司每天的晨会一样!

所以,大明的皇帝大都是早期勤于早朝,后期怠于早朝。在明英宗时期,还对早朝上臣子上奏的事件数量,作出了明确的限制。

这一点,大大地削弱了早朝的政治功能!

等到万历帝的时候,早朝制度又有了质的变动。直接减少了早朝的次数,改为每月三、六、九日上朝,每月上朝九次。

随着早朝制度的逐渐废弛,万历皇帝也逐渐厌倦了那些言不由衷,事不由心的浮夸的一面。

加上自己的腿疾日益严重,终于,万历皇帝渐渐懒得去上朝了。有人专门统计了下,总共是28的年时间未上朝。

不上朝不代表不处理朝政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描写唐玄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温香软玉在怀,从此无心早朝,直到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六军不发无奈何!

万历帝与唐玄宗不同!

他28年未上朝,大明王朝在整体上并没有发生大的暴乱,国事仍旧一切如常!这一切,与大明王朝成熟的政权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当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后,又设置了内阁。历过大约50年的时间,大明王朝完成了内阁议政,以及皇帝决策、部院执行的文官政治体制。

此后,明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增大,地位赫然比肩真正的宰相,甚至可以压制六部。这么大的权利,是不是皇权就架空了呢?

当然不是!

明朝除了有完善的内阁制度,还有票拟制度。

正常情况下,官员上奏折,奏折交与内阁,经内阁讨论后发内阁拟票,即内阁拟出的处理意见,再由太监呈报给皇帝。

由皇帝批复同意或不同意(此举叫批红) ,皇帝同意则盖章下发实行,不同意就发回重新由内阁议定。

“廷议—票拟(内阁)—批红(皇帝或司礼监)—封驳(六科)—执行(六部)”,这个就是处理朝政的大致流程。

内阁也从之前比较空泛的议政形式,到批答票批比较实在的议政行为!所以,内阁议政被纳入了决策的程序之中!

但是,内阁的票拟需要经过皇帝的批红,才能最终成为决策, 最后由六部去执行。

在《大明王朝1566》的第1集里,嘉靖皇帝躲就在幕后听内阁大臣们讨论。然后,他用敲钟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而在万历时期,首辅大臣必须依赖太监送达批红,才能执掌大政,比如:张居正与冯保。

因此,这一特殊的制度,使得皇帝即使不上朝,也可以处理国家大事。当然,没有人能够夺了他的皇权,更没有人能够废了他的皇位。

万历帝不上朝的28年间,都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史书一般认为,万历帝怠政总长达28年。实际上,万历彻底怠政开始于1600年,长达20年。

在万历帝怠政期间,发生了三次大的远征,分别是1592年的朝鲜之役,1592年的宁夏之役和1598年的播州之役。

三场战争的胜利,是万历当政48年政绩中最大的亮点!不过,在稳定大明边疆的同时,也严重消耗了明朝的财力。

除此之外,东林党之争的影响也不小!

东林党争是万历帝在位期间的一项严重败坏朝纲的事件,起因源于万历38年的一次人事变动。

当时,内阁缺人,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主张颇有政绩的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遭到了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的摸黑和漫骂!

之后,朝中的各种势力,集中攻击渐渐兴起的东林党派。

万历46年,即历史上的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

在战事日益紧张的时候,长期在深宫中的明神宗,好像终于感到了边疆的危机!怠政有些转变,但改变不大。毕竟,老年的万历帝已经力不从心了。

第2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大明帝国对女真族在战略上从此转为防守。

客观地说:

万历帝在位的前期,因为有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以及张居正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万历帝执政初期的热情,使整个大明王朝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甚至于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开创了历史上“万历中兴”的局面。

万历帝怠政,虽然没有宦官之乱,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奸臣当道,朝内党派之争也有所控制。

但是,由于万历帝怠政时间长,在后期大明王朝的中央政府,几乎陷入了瘫痪的状态。

《明史·神宗本纪》中说: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

三少说:

万历帝28年不上朝,却成了大明帝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崇祯皇帝那么勤勉,日夜操劳,最后把命交给了一颗歪脖子树!

看来,做皇帝是门很深的学问!

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1592-1598年的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的战斗力十分惊人。尽管在指挥上出现了不少失误,但他们还是自始至终压制了日军。

然而,仅仅20年后,在面对崛起的八旗时,明军的表现却一落千丈,屡战屡败。

短短20年,为何变化如此之大呢?

短暂的复兴时刻

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时,雄心勃勃,要“征明”,以为可以轻易征服大明。

秀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不只是狂妄而已,事实上,按照早年倭寇入侵时的表现,大明确实已经不堪一击了。

一些浪人就能搅动大明东南,秀吉公的大军那还不横扫天下?

然而,当秀吉发起征朝鲜的作战时,大明却已经赢来了短暂的复兴时刻。

首先,是募兵制的发展,使大明的军队素质得到了迅速恢复。

当初倭寇能横扫东南,大明无力阻挡,是因为大明过去的卫所制已经衰落,承平日久,军户不堪用。

因此,自嘉靖年间开始,谭纶、戚继光等人为代表,开始以募兵来应付危机。

募兵中所组建的新军队,没有军户那些乱七八糟的陋习,素养极高,因此,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其次是张居正变法。

贤相张居正,通过丈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国库收支基本平衡,财政状况大大改善。

同时,通过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大明也建立了强大的野战兵团。

戚继光、李成梁等人通过募兵所建立的军队,也成为大明抗倭的主力。

丰臣秀吉这个时候企图“征明”,算是一脚踢到了铁板上···

因此,万历朝鲜战争中,尽管大明在指挥上也出了不少洋相,但明军所表现出的雄厚战力,依然挫败了秀吉的野心。

然而,这样的复兴局面,却是短暂的。

募兵之殇

大明军力的这次复兴,得益于募兵制的推行。

募兵制,虽然短期内替大明恢复了军力,但却足以使大明统治者警惕。

募兵制下,兵为将有,容易形成大将拥兵自重的局面。

戚家军、李家军,这些响当当的名号不仅仅只是荣誉,更是令统治者警惕的危险。

大明为了避免出现兵为将有的局面,对募兵制做出了调整。

即:募者一官,统者一官,彼此不相照应。

如此,尽量避免兵为将有的局面出现。

然而,这却毁了募兵的战斗力。

募兵者只管募兵,以后兵能不能打仗不关他的事,所以,他只管草草招人,应付了事。

当初,戚继光募兵时,多是“乡野老实之人”,如今,所募者多是“游食无赖之徒”。这些人今天在这个营当兵,领了工资就逃走,跑到另一个营当兵,只想着混饭吃,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这些暮东朝西的士兵,又给统兵将领开了财路。

反正每次发了军饷就会有一群人不见,不如多报一些人。

本来是30个人混饭吃,我只要上报有50人来混饭吃,不就多领了20人的军饷了?

于是,“挂虚冒饷”,盘剥士兵司空见惯。

当初,卫所兵腐败了,募兵顶上,如今,募兵也腐败了。

大明可以依靠的,只有戚继光、李成梁时代留下的老本了,一旦老本报销,就“举天下之兵,不足以人战守”了!

辽东强兵的没落

而辽东强兵的老本,也确实消耗殆尽了。

辽东强兵,是李成梁一手组建的。

当年,已经年满40岁的李成梁大器晚成,深感时不我待,作战身先士卒,以优厚待激励三军,“锐意封拜,师出必捷”,打造出了一支朝气蓬勃、战斗力强悍的李家军。

然而,功成名就后,李成梁却奢侈无度,沾染了一堆官场坏毛病,使李家军的朝气也渐渐消失。

1581年,李成梁去职。

李成梁去职期间,“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驰”,这种大环境下,李家军手下的将官自然也“暮气难振,又转相倍克,士马萧耗”。

1591年,李成梁自镇辽东。

然而,年事已高,又已沾染一身坏毛病的李成梁,不再是当年那个“锐意封拜”的中年人了,加之土蛮去世,开原、广宁马市复开,辽东战事渐少,因此,军队没有得到整顿。

此时,李家军还剩下以早年部曲为核心的精锐部队。

万历朝鲜战争,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皆率军参战。

李家军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碧蹄馆之战,李如松一度陷入日军重围,“官军丧失甚多”。其中,李如松、如梅的李家家兵损失惨重。

因此,在此后的征战中,李家军的精华损失殆尽。

李如松在与土蛮的作战中中伏战死。

李如梅也在袭击镇西堡的作战中,“血战重创”,死伤惨重。

“至是,父兄故部曲已无复存,而如柏暨诸弟放情酒色,亦无少年之锐”。

萨尔浒之战中,赋闲二十年的李如柏领兵为一路,然而,这支军队,与当年的“父兄弟部曲”已不再是一回事了。

战争指导能力持续退化

从万历朝鲜战争到明清战争,大明的军力确实在迅速衰退。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之八旗,大明仍有拿得出手的能战之兵。

只萨尔浒之战,刘綎、杜松等人的军队其实在正面作战中都不错。

萨尔浒之败,倒不是明军将士一触即溃,而是明军在战役指挥上的错误,使明明兵力占优的明军每每要在不利情势下展开作战,自然失败!

此后的明清战争中,大明依然能组建战力强悍的军队。

关宁铁骑、天雄军等足以与八旗一较长短的军队。

然而,大明统治者在战争指导上昏招迭出,使这些精锐无法发挥,有的军队在内部矛盾中报销(如卢象升的天雄军),有的军队则最终成了对手的帮手(如关宁铁骑)。

这种指导下,纵有雄兵,也无能为。

募兵制变形,以及张居正去世后朝政的迅速混乱,使大明“造血功能”丧失,仅剩下一些“老本”可以吃。

而这些“老本”,也随着优秀将领的离去,连年战争的消耗而损失殆尽了。

因此,明清战争爆发时,明军的战斗力比万历朝鲜战争时出现了不小的退步。

而大明在战争指导能力上的退化,则使明军每每在不利战略形势下仓促与敌人交手,战斗力难以充分发挥,使军力看起来更不堪一击了。

此后,大明仍不伐能人志士,能够新组建强大、能战的军队。

然而,由于大明的战争指导能力持续退化,大明虽不断涌现出精兵强将,但却难以挽回其最终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