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帽

宋代官帽的两个“大翅膀”,真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官帽和狮子头区别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7 21:13:20 浏览25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宋代官帽的两个“大翅膀”,真是为了防止“交头接耳”吗

是的。宋代官帽的发明专利所有者赵匡胤端座金銮宝殿,下面臣僚利用间隙交头接耳,老赵尊严受到影响。下朝后,左思右想,发明出两个大翅膀的官帽来。你要说悄悄话根本不行,帽翅容易戳到对方脸,你要面对面,哪其中一人必须屁股对着皇上。哪是大不敬的死罪。所以,这个两个大翅膀的官帽实行后。还真杜绝了朝堂上的悄悄话现象!

官帽和狮子头区别

官帽和狮子头纹路不同、产地不同、尖不同。

1、纹路不同

狮子头纹路点网结合,两棱角下垂,如旧时衙门门前石狮子的鬃毛;官帽纹路为点网状,两棱宽而平直,尖顿而圆润,曾有官帽在手,要啥啥有的传闻。

2、产地不同

狮子头核桃的产地主要集中在京津冀三地;官帽核桃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天津、山西和北京的部分山区,具体为:河北涞水县,天津市蓟县,山西大同广灵、灵丘,北京密云等地。

3、尖不同

狮子头尖短而顿,尾紧而方棱条宽而正大多为两棱,有粗纹、细高桩、矮桩之分;官帽一般有大尖,尖的部位向下的坡度较大,向下的趋势较明显。

扩展资料:

文玩核桃的其他品种

1、虎头

虎头核桃特点为桩高,凸起大,分布均匀,棱条宽而直,纹路以点网状为主,上色快,挂磁快,色泽以深咖啡为主。虎头是手疗,微雕核桃的佳品。

2、公子帽

公子帽核桃的边从正面看比较胖、宽”,横向发展的趋势明显,比较圆、饱满,弧度较大,边明显比一般的核桃宽。公子帽边宽一般要比高度大,就是通常说的矮桩。公子帽核桃在帽类核桃里一般都是矮桩的。

由于双棱高,形状低矮,放于掌中端详,形似京剧中书生相公戴的帽子,故称公子帽或相公帽。明清时期为核桃中的极品,被王公贵族所垄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审美情趣的变化,这一品种已大众化。但公子帽的形状,色泽,以及上浆,挂磁的快速,深受玩家们的推崇。

3、鸡心

鸡心有好几个品种,很多人习惯把矮桩的鸡心叫做桃心,但最近几年因为嫁接的鸡心很多,所以很多老的品种都见不到了。鸡心纹路网状多见,纹理大较疏,顶较顿,底大而平。有的地方也产密纹的鸡心但不多见。 老人喜欢鸡心核桃的较多,握着的感觉比较舒服。

北官帽椅和南官帽椅有什么区别

官帽椅因其形似古代的管帽而得名。官帽椅分为南官帽椅和北官帽椅。

北官帽椅和南官帽椅的区别

北官帽椅因搭脑、扶手皆出头,又名为“四出头官帽椅”,简称“四出头”。

南官帽椅与北官帽椅相比,在于搭脑与扶手都不出头,做成软圆角,故又称为“四不出头官帽椅”。其用材或圆或方,或曲或直,背板通常做成“S”形线,搭脑仍向后凹进,因主要流行于南方,故名“南官帽椅”。有的南官帽椅把座位的前缘加宽做成六角形座面,有六足,脚足之间安装管脚枨,北方叫“六方椅”,南方叫“六角椅”。视觉上与乌龟的背部很相似,故又名“龟背式南官帽椅”。

清式管帽椅与明式官帽椅的区别

1.清式官帽椅的椅背与座面垂直,背板垂直,椅背和扶手多做成屏风式;明式官帽椅的椅背略向后倾,背板多为“S”形曲线。

2.清式官帽椅椅腿足间采用“四面平”式管脚枨,装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明式官帽椅多采用“步步高”式管脚枨。

3.清式官帽椅的纹饰与明式官帽椅丰富华丽,工艺也更加精湛。但由于重装饰,以致结构上没有明式官帽椅科学。

历史上,和珅官帽顶上的顶珠真的价值1.3亿吗

值,很值。1.3亿已经算很低的价格了。

清代官员,九品十八级。和珅升任正一品是在乾隆51年,当上了四殿二阁的大学士。乾隆在执政第60年禅位,然后又训政了3年,和珅这个正一品当了12年。

很多人都知道,清代官员,正一品的顶子是红宝石——那仅限于“朝冠”。

题目的图片上,和珅的打扮就是朝服朝冠,这种朝冠的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和珅这个是金的,上面镂刻花纹。

其实除了朝冠,官员还有一种“吉服冠”,那个顶子没有宝石,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没有宝石,总不能拿空气卖1.3亿。

朝冠,单从宝石的价值来说,价值已经超过1.3亿。

顶子宝石的规格是有规定的,和珅这个红宝石顶,长一寸一分,径四分,这个叫“裁衣度”,此外还有“量地度”和“营造度”,简单说吧,这个正一品红宝石顶,长3.905厘米,粗1.2~1.42厘米,并不大。

单纯以红宝石的价格来算,清代所用的红宝石是产自南亚,贡榜,也就是今天的缅甸。现在的红宝石价格,高品质的自然红宝石,大约是8万元RMB左右1克拉。

而红宝石顶,其实明显可以看到,它并不是最高品质的红宝石,但从体积来看,我也不知道这该算多少克拉,但绝对是世间罕有了。

但在红宝石行,关于红宝石,它不是1克拉多少钱2克拉翻一倍,而是翻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大家都认为,5克拉是个门槛,超过5克拉的红宝石几乎都是有价无市,太罕见了,属于神级品,价格极为高昂。

这个红宝石顶,就算它不是最高品质——毕竟最高品质又这么大的红宝石世界上可能根本不存在——从它的体积重量来讲,何止一两个5克拉。

2016年,有个缅甸鸽血红宝石的戒指Ratnaraj,在香港拍卖,当初估计是1250万美元,最后不含佣金的成交价是1020万美元,折合RMB大约6600万。但是它才多大?10.05克拉而已。

而红宝石顶,虽然宝石品级肯定不如戒指这个,但是从重量上是数倍碾压它的。只合1.3亿RMB已经很便宜了,正常来讲,2.5亿左右才差不多。再加上它的历史价值,直接说它的价格是3亿也不算贵。

所以,你说和珅的红宝石顶价值1.3亿,太正常了,而且从其应有的价格来看还很便宜。

卖不到那么高的价,主要是因为没多少人买得起。但平心而论,1.3亿的价格就是一个大便宜,只不过这个便宜,是升斗小民们永远没机会捡到的。

为什么港片和大陆片的清朝电影的官帽不一样

香港的不严谨,大陆的也不严谨。其实,清朝皇帝和官吏有三套不同的帽服,一套是朝服冠,又分为夏、冬朝服冠,官员的夏朝服冠就是陈道明版《康熙王朝》里吴三桂戴的那种,实际上帽沿上应该饰有一颗珍珠的,和陈道明戴的皇帝夏朝冠形制相似,如下图:

而大臣的冬朝服冠,就是《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珅戴的,如下图:

其实,剧中上朝时,只有和珅的这个装扮弄对了,其他大臣包括纪晓岚在历史上也必须这么穿的,否则说是君前失仪。可惜现在的编剧都不懂。大家平时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清朝官员的帽子,其实是另外一套,叫吉服冠,就是平时戴的。而且,戴吉服冠是不会加上披肩的,披肩是戴朝服冠时才能加。

所以,像剧中大臣们戴冬吉服冠,加披肩的穿法在清朝是不伦不类,如果一个官员要这么穿,那只会被别人嘲笑连衣服都不会穿。

这张图片里,御前侍卫们统一穿吉服袍(就是有斜线海水江崖的),外罩补服(就是胸前背上的图案),戴夏吉服冠(仔细看帽沿上还饰有珍珠),佩腰刀。而且御前侍卫是最低是五品以上,级别相当于知府,就是今天的厅级市长,帽子上是有花翎的,而现在影视剧里,御前侍卫帽子上都没有花翎,是大错特错。御前侍卫穿黄马褂是因为他们是天子近臣,需要衬托君威。一般人都当不上御前侍卫。像和珅就是御前侍卫出身,还格里,尔康也是御前侍卫。

说到香港早期电影里,清朝的官帽都搞错了,像下面这个:

周星驰和徐锦江戴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既不是吉服冠,也不是朝服冠,因为朝服冠顶上是有顶座的,而不是顶珠,(顶座)如下图:

这些就是官员冬朝服冠的顶座。

这是官员夏朝冠,帽沿上还有一颗珍珠。

如果要问香港的为什么那么特别,可能和大陆一样,对这方面不重视,都没过多考究,就为了省事,然后降低道具成本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们日常看到的那种形象了。

清代官员官帽的珠子,有人说价值连城,到底值多少钱

清代官员帽子上的顶珠是分等级的,从顶珠就可以看出来此官的高低级别。清代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为水晶,六品为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为阴纹镂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以上可见,这些顶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价值最高的也没有价值连城一说。辟如红宝石,一般的价格在几万到几十万左右,至于低级别的金珠,其价格也就在现黄金价的几倍而已。到了清中后期,由于国库空虚,一至六品全部用琉璃代替,用不同的颜色区分等级,七至九品为铜鎏金。

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这个有什么作用

这种犹如在脑袋两旁,插了两根长长的棍子一样的官帽,称之为“长翅帽”。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尤其是涉及到宋朝的古装片,我们都会看到,宋朝的官员官服有一个和其他朝代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在官帽上有两根长长的耳朵,猛一看去,就好像在脑袋两旁,插了两根棍子一样。

这种犹如棍子一样的耳朵,是宋朝官员官帽上独有的标志,称之为“长翅帽”,与其他朝代官员的帽子区别极大,对于这种宋朝独有的官帽设计,其作用还有起源,相关的各类说法有很多,说的最多的,就是这种官帽,是宋太祖赵匡胤所设计的。

据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成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而原来跟随他东征西讨的老伙计,却没有马上进入君臣的角色,因此就在上朝时,在底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而坐在宝座上的赵匡胤,觉得很没面子,他在上面说着话,下面却开着小会,这就让他有点下不来台。

因此,他就设计了这种官帽,特意把帽子的两侧加长,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大臣们在上朝时,不交头接耳,能认真听他说话。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做不得真,古代大臣们在上朝时,不像我们如今单位开会,畅所欲言,甚至领导说的不对还可以提出意见,古代哪怕是抬头直视皇帝,就属于大不敬之罪,分分钟就能把你拉出去砍了,因此,皇帝在宝座上,下面交头接耳,视皇帝为无物,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长翅帽的设计,也就不是赵匡胤所为,但确实是宋代独有的一种官帽特征,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更远的,甚至可以到三皇五帝时期。

官帽是帽子的一种,而我国古代帽子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在华夏始祖黄帝时,就发明了帽子,当时的帽子,只有官僚统治阶级才能使用,而帽子在当时的作用,并非是防寒和保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起到装饰和标示身份的作用。

也就是说,只有王公大臣,才有资格戴帽子,带上帽子,就意味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权力,在当时,帽子被称作“冠”和“冕”。

随着朝代更替与时代发展,帽子的款式以及制作帽子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但帽子象征着地位和权力的标志作用却一直没变,而随着帽子所形成的,象征着官僚秩序的冠冕制度,也逐渐的细化起来。

到了东汉时期,考虑到场合以及礼仪等问题,包括民间各阶层的成年男子,也开始佩戴帽子,不过那时候,还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帽子样式,大多以佩戴头巾为主。

当然,古人们为了彰显身份的不同,即便是佩戴一块简简单单的头巾,也有不同的款式和样式,除了受各类文化的影响之外,像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外来民族的进入,头巾的样式,同时也受到了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

而到了隋唐时期,传统的头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佩戴需求,于是,在头巾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新的品类,就是我们熟知的“幞头”。

“幞头”由头巾发展而来,作用和头巾一样,只不过在头巾的基础上,增加了四根起着固定作用的带子。

这四根带子分为前后各两根,前面两根的作用是用以固定前额,以维持古人的发型不变,而后面两根则是垂在脑后,同样也是其固定之用。

为什么要固定呢?在古代,男子的头发都很长,并非向我们现代人一样经常理发,应为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绝不会轻易的将头发给剪去的,因此,长长的头发就需要有东西来进行固定,以防止披头散发,影响仪容。

这一点,与我们现代的女同胞用橡皮筋捆绑头发性质一样,简单的扎起来,就会让人看起来利索很多。

在唐朝初期,“幞头”的样式还比较少,而到了唐朝的中后期,“幞头”的款式就逐渐的完善起来,同时,制作“幞头”的材质,也变得丰富多样,比如有乌纱、黑绢布以及动物皮革等等。

官员们的官帽,在当时大多用乌纱制成,因此才有了“乌纱帽”这种说法,象征着官位和权力。

“幞头”是由前后四根带子组成,以便于固定,而这后面的两根带子,刚开始并不是很长,因为固定也用不了那么长,但时间长了,就有人觉得不好看,于是,就想着把它加长点这样看起来就更为美观。

这就是“长翅帽”的雏形,在经历了头巾、幞头之后,开始向宋代官帽那张样式进行演变。

既然是加长,那么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有的人就觉得,加长一点就成,而有的人却觉得,长多点才看着飘逸,总而言之,各种加长版的“幞头”,层出不穷,反正是人们怎么舒服怎么来。

但无论是后面的这两根带子是长是短,总归还是垂下去的,因为布料是软的,于是就有人突发奇想,把这两根带子,做成硬的,让它是直的,不下垂,会不会更威风一点?

有想法就有行动,很快,有人就做出来这种又硬又直的“幞头”,又被称作“硬幞头”,这就而更加的接近宋代官员的帽子样式了。

这种“硬幞头”,到了唐末,基本上就成为了固定的样式,虽然没有宋朝时期那样长,但款式和造型,已经极为接近和类似。

因此,我们可以就此分析出,这种长翅帽,并非是在宋朝发明的,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到了宋朝,被发扬光大,更为成熟而已。

那么,究竟长翅帽是不是为了防止大臣们在朝堂上交头接耳呢?

答案为不是,长翅帽发展到宋朝,形成宋朝的那种样式,是在之前“幞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宋代人抛弃了唐朝丰富精美的幞头样式,选择这种中庸淡雅的平直幞头,是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之下,必然的选择。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宋代在原本轻便的幞头基础上,加上了两根长长的幞头脚后,就变得笨重起来,如此不实用,究竟是意欲何为呢?

宋代时期,朱程理学逐渐盛行,在理学思想的熏陶下,宋人大多喜好清净淡雅之物,而唐朝的或上或下的幞头,显然不合宋朝人的胃口,而这种平而直的款式,符合宋人们对于淡雅的追求。

同时,笨重的直脚幞头,虽说让行动变得不便,但也更让官员们的行为举止变得端正小心,这也符合宋人心目中的文人学士气质。

所以,这种幞头才会逐渐的大行其道,慢慢的逐渐变得更长,最长的,曾经达到两侧约有一米。

根据留存下来的许多壁画以及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宋代的这种直脚幞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翅帽,并非只有官员才能佩戴,而是上到皇帝,中至官员,下到平民百姓,均能佩戴,这种直脚幞头,在宋代,由于统治者的喜爱,成为了各阶层人民的必备之物。

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街道边售卖头饰的商店中,就出售有“幞头帽子”这类商品,因此可见,宋代时,幞头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饰之一了。

但这种又长又直的幞头,虽说样式符合宋朝人的精神追求,但是却在生活中极不方便,因此,这种又长又直的幞头,也仅仅是在朝堂上或者重要场合才进行佩戴而已。

在日常的生活中,包括官员在内的大多数男子,还是会佩戴相对短一些的翅帽,或者干脆直接佩戴轻便的普通幞头。

而在宋亡之后,这种独特的官帽设计,也就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元朝自不必说,游牧民族肯定不会沿用如此不实用的帽子设计,到了明朝,官员的帽子借鉴了宋朝的样式,但设计的更为实用,帽翅的长度相对于宋朝,也短了很多。

总结:

帽子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化,人们赋予在帽子上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但大致相通的是,帽子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身份。地位和权力,这在世界范围内皆是如此。宋代官员独特的长翅帽,是宋代服饰在程朱理学文化影响下的一个具体体现,之所以将帽翅设计的如此之长,正是因为这种既平直又对称的直脚幞头设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具有极大的美感,完全符合宋代的审美观念。

清朝乾隆以后的官帽顶子都是玻璃的吗有什么寓意

在清朝宫廷剧中,可以看到大臣的帽子上都会有一颗不起眼的珠子,当然很多人都会忽视这个装饰,认为这个装饰没有什么作用,其实不要小瞧这个珠子,它是有寓意的,而且正规的说法是官帽顶子。普通人也许对于官帽顶子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但是在收藏界,官帽顶子可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们也可以通过官帽顶子了解到官阶的大小。在清朝乾隆时期,官帽顶子都是用玻璃制成的,那么为什么要用玻璃呢,是不是因为官帽顶子在乾隆时期不受重视呢?

官帽在古代十分讲究,有很多说法,制作上也是有具体工序和规矩的,绝对不能出错。官帽上不仅有官帽顶子,还有羽毛,就是花翎,古代的官员究竟是多大的官,通过官帽就可以一目了然,所以在古代,官帽顶子就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在雍正登基之前,官帽顶子都是用比较名贵的材料制成的,例如会使用珊瑚、宝石等来当做官帽顶子,这样的官帽戴起来相当奢华,而且有面子,可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用如此名贵的材料制作官帽顶子,一定造价不菲,而且有的材料很难找,这对朝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在雍正登基后就对此进行了一些改革。

雍正登基之后将官帽顶子改成了玻璃,这么说来好像官帽顶子就显得不值钱了。其实不然,虽然在当时玻璃确实不如名贵的宝石值钱,但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玻璃在当时造价也比较高,所以选用玻璃来做官帽顶子不算寒碜。而且官帽顶子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明确官阶大小,在雍正看来也不需要用太名贵的宝石。所以从雍正八年开始,一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后,官帽顶子都是用玻璃,而且乾隆皇帝尤其喜欢玻璃,他认为这种来自西洋的材料很轻巧也很神奇,还以玻璃为名写过一首诗。

使用玻璃制作官帽顶子之后,可以直接用颜色来区分官阶,顺序是:红蓝白黄。如果看到官帽顶子是红色的,就表示此人是朝廷重臣,这样的大臣一般深受皇帝的仰仗,权势地位也很高。官帽顶子其实就是为了表示官阶,但也不是所有的官帽顶子都是用玻璃制成 的,因为后来很多高官为了更加体面,会私自将玻璃换成名贵的宝石,只要颜色相同,一般朝廷也不会做出硬性规定。

祖先的官帽,不知道是几品官,能否解答

题主朋友好!你展示的三件物品,第一件是帽顶珠,第二件是手镯(象是矾地翠质),第三件是官帽上的翎管(象是和田白玉)。第一、三件都是清代官员帽子上的用品,翎管大多是玉或翡翠,不体现品级。顶珠不是随便用的,有严格的品级规制。清代官员品级实行的是九品十八级,每品分正品和从品。清朝廷规定:一品顶珠,红宝石;二品顶珠,红珊瑚;三品顶珠,蓝宝石;四品顶珠,青金石;五品顶珠,水晶;六品顶珠,砗磲;七品顶珠,素金;八品和九品,镂空金。朋友这枚顶珠,材质应该是青金石(颜色发淡,档次低些的青金石)。用青金石顶珠的就是四品官员,品级比较高了,你的祖上是清代四品官,距今时间并不太长,家族应该有记载,也应该有碑刻,至少有口口相传。配几张顶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