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三国里哪个谋士被高估了
- 曹操帐下谋士贾诩为什么被人污蔑为三国第一毒士
- 三国时期谋臣中谁的能力最强
- 《三国演义》小说里最震撼你的一个人是谁
- 太史慈吕布沮授陈宫关羽赵云六人,曹操最想得到谁
- 妾有情郎无意,沮授为何不离开袁绍另谋出路
- 官渡之战之前沮授和田丰阻止袁绍讨伐曹操,他们的战略是什么
- 沮授乃三国一等谋士,能力不下诸葛亮鲁肃,却为何惨遭横死
- 近代河北有哪些历史名人
- 韩馥拥有谋臣沮授和大将张郃,为什么要轻易让冀州给袁绍
三国里哪个谋士被高估了
三国时期,名将如云,谋士如雨!
曹魏阵营: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司马懿、董昭、刘晔、戏志才、蒋济、满宠、陈群、桓范、杨修、蒋干、卫瓘、钟会、邓艾等人;
蜀汉阵营:诸葛亮、法正、庞统、徐庶、伊籍、马良、马谡、邓芝、黄权、李恢、糜竺、简雍、孙乾、姜维等人;
孙吴阵营:周瑜、陆逊、鲁肃、吕蒙、张昭、张纮、顾雍、步骘、阚泽、诸葛瑾、虞翻、张温等人;
袁绍阵营:沮授、田丰、审配、许攸、郭图、逄纪、荀谌、辛评、辛毗等人;
其他诸侯阵营:吕布麾下的陈宫,盘踞徐州的陈登,董卓麾下的李儒、李肃,刘璋麾下的张松,张鲁麾下的阎圃,刘表麾下的蒯越等人,还可以再加上司马昭身边的贾充。
其实,在上述人物中,有几位大咖并非单纯的谋士身份。
姜邓斗智的姜维、邓艾,身份以武将为主;诸葛亮是治理内政的翘楚,司马懿是政变夺权的典型,这二人还是终极对决的三军统帅;东吴的周瑜、吕蒙和陆逊,都是带领兵团作战的大都督。
因此,这几位人物,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谋士来定义他们的身份了。
回到本文主题,在璀璨的三国谋士阵容之中,有哪些谋士被高估了?
本文列出4位(不做先后排名),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第1位:马良。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这个白眉,就是马良马季常,但马良之才,真的像他的名声那样出众吗?
在《三国演义》中,马良是荆州关羽麾下的首席谋士,但他在襄樊之战中毫无表现,只是陪着关羽下了一盘棋而已。在夷陵之战中,马良曾经建议刘备要多加防范陆逊,还对刘备的连营之举进行劝荐,但都未被接纳,只好将各处营寨画成图本,然后赶到诸葛亮面前去通知请示。
这种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吧。
历史上的马良,有什么表现呢?
刘备在荆州期间,召马良为州从事;刘备入川时,确实把马良留给了关羽,但马良毫无表现。
马良与诸葛亮的私交甚好,当听闻入川阵容已经拿下了雒城,就给诸葛亮写信表示祝贺;此后,刘备就把马良抽调走了,“辟良为左将军掾”。到底是刘备过于看好马良,还是诸葛亮从中起到了举荐作用,不得而知。
后来马良奉命出使东吴,被孙权善加款待,但这个时期吴蜀还处于亲密阶段,属于正常的邦交出使,没有任何难度;相比于邓芝出使东吴,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夷陵之战前,马良奉命去安抚五溪蛮各部(沙摩柯那帮人),完成了使命。此后不久,马良在火烧连营期间战死。
纵观马良的一生,实在看不到任何亮点。
很多人推崇马良,却严重贬低马谡,那么马谡的表现如何呢?
马谡是诸葛亮的参军,深受诸葛亮的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如果马谡没有点真才实学,诸葛亮绝对不会重点培养他。
在南征之前,诸葛亮再次征求马谡的意见,“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而马谡也进献了作战策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可以说,这个建议,已经上升到了大战略的层面,而诸葛亮也遵守、践行了这个战略,彻底平定了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在现有的史料中,马谡仅凭这一计,就能将马良比下去了,甚至强于其他一些知名谋士。
至于街亭之败,并不能全怪马谡,只能怪诸葛亮急于提拔马谡而用人不察。恰如刘备所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个纸上谈兵的谋士,你非让他带兵当诸将,非要让他镇守关乎命运的关隘,他能给你带来惊喜吗?
第2位:徐庶。
演义中的徐庶,属于大牛人物。
在演义中,徐庶一登场,就看出了的卢马“必妨一主”的门道;徐庶初次用计,就让张飞、赵云干掉了吕旷、吕翔;此后,徐庶又上演了三连击,计破曹仁、识破八门金锁阵、计取樊城!
当曹操询问徐庶之才到底如何时,程昱竟然自贬身价地回答道,“胜昱十倍”!庞统献出了连环计,竟然被徐庶一眼就识破了!
总之,演义中的徐庶,就是超一流谋士,很多人还因为他被骗到曹营之后“终生不献一计”而感到屈才!
历史上的徐庶,就没这么风光了。
徐庶出身于寒门,为友杀人后逃到荆州避难,开始折节求学;此期间,他结识了诸葛亮,交情甚密。刘备寄居在新野期间,徐庶慕名来投,“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刘备非常器重他。此后不久,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说诸葛亮是大才,“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然后就是三顾茅庐。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刘备率众而逃,在长坂坡被虎豹骑追上,损失惨重。徐庶带着家眷跟随逃亡,但是母亲为曹军擒获,为了保全母亲的安危,于是辞刘归曹,“先主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徐庶是主动离开刘备的,到底是出于母子人伦,还是考虑到刘备的前景黯淡无光才主动跳槽呢?不好说,可能都有吧。
在曹魏谋士的豪华阵容中,徐庶根本数不着!在曹营中,徐庶没有任何表现,后来的官职也不高。
整体来看,徐庶除了举荐诸葛亮,根本没有任何高光之计!
第3位:陈宫。
陈宫也是被演义吹高的。
其一,陈宫有谋,但不得吕布尽用,令读者为之抱屈;其二,陈宫宁死不降曹操,又令读者为之感叹,大发怜悯之心;因此,读者总是从感情角度出发,无形中把陈宫的谋略抬到了一定高度。
我们还是看一下历史上的陈宫吧。
陈宫出身于兖州的士族阶级,当时兖州刺史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害,兖州处于暂时无主的状态。
公元192年,陈宫争取到了济北相鲍信的支持,还说服了兖州的别驾、治中等领导阶层,众人统一了意见,将担任东郡太守的曹操引进到了兖州。“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这就是陈宫的说辞与想法,他认为曹操就是安民宁生之主。
但是,曹操为了在兖州稳坐,竟然开始杀伐当地的士族(比如名士边让),让整个兖州充满了恐惧气氛,而陈宫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看法,“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内亦自疑”。于是,陈宫选择了背叛曹操。
公元194年,曹操东征陶谦期间,陈宫就主动撺掇了张邈、张超等人,共同引进吕布、袭取了兖州。陈宫在张邈面前的说辞是,“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亦纵横之一时也”。
但是,陈宫很快就又后悔了,他又撺掇了郝萌(吕布的部将),谋划了对吕布的反叛,不过这次叛乱没成功,被高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扫平了。吕布质问曹性,曹性回答说,“我是受了袁术的蛊惑,陈宫是同谋”,看来陈宫有准备投靠袁术的可能性(这眼光真的是没谁了)。当时陈宫就坐在旁边,面红耳赤,但是吕布认为陈宫是大将,没有治罪,“时宫在坐上,面赤,众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陈宫的行为,总是自相矛盾,归根结底就是识人不明、谋略不足,恰如荀攸的评价,“夫陈宫有智而迟”。
吕布受困下邳时,陈宫献出了唯一的计策,就是让吕布外出驻扎,与下邳成掎角之势。
这个计策高不高呢?不高!他忽略了很多因素。
1.曹军两倍于吕布军;2.徐州有带路党,“陈登率郡兵为军先驱”,而且陈登掌握了吕布的很多机要情报;3.陈宫错误地判断了曹军的后勤补给,“不过旬日,军食必尽”,但是实际情况呢,“太祖堑围之三月”。
试想,如果吕布带着十几二十几天的粮食外出驻扎,肯定要被围困,然后就饿死了!
此外,还有一点,就像吕布的妻子所言,“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
即便是抛却陈宫、高顺不和这一点,只看陈宫此前的两次反叛行为,那么吕布在生死关头,还会再信任他吗?
第4位: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演义中司马徽的这句话,将庞统抬到了天花板的高度;而庞统之死,也博得了许多同情和眼泪。
我们还是看历史上的庞统。
庞统小时候看上去并不聪明,“少时朴钝”,直到司马徽赏识了他,称他在南州士子中无人可比,“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庞统的名声才逐渐远播。
但是,赤壁之战中的连环计,完全是演义杜撰,纯属子虚乌有!
赤壁之战后,周瑜将庞统强行请出了山,“乃逼为功曹”,给了个秘书的职位。次年,周瑜暴病而亡,庞统就离开了东吴阵营,几经辗转,来到了刘备麾下。
最初,刘备让庞统当耒阳县令,但庞统荒废公务,被免官;鲁肃、诸葛亮纷纷为庞统求情,刘备才隆重启用了庞统,“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亲密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入川之战,确实是庞统极力建议的,但有张松、法正这两个带路党与刘备串联在前,再经过庞统的大力倡议在后,刘备才最终拍板决定的。
庞统担任军师,有什么表现呢?
第一点,涪城相会,庞统建议刘备直接挟持刘璋。
“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这条计妙不妙?不妙,恐怕会适得其反,你看刘备怎么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刘备本来是打着抵御张鲁的这个幌子入川的,本来就受到益州士族的反对,如果强行扣押了刘璋,那么益州集团绝对会拼死抵抗,这绝对不是刘备想要看到的。
第二点,上、中、下三策。
当时刘备与刘璋已经正式决裂,庞统献出了三条计策:上策是奇袭成都,中策是先取涪城、再攻成都,下策是打道回府。其实,这就是一些谋士们惯用的套路,出三个方案,领导任选,我不担责!
上策中说“大军卒至,一举便定”,又不是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有那么容易吗?下策中说“退还白帝,徐图之”,那咱大老远干什么来了?因此,庞统的中策,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也是刘备的不选之选,到了刘备那种骑虎难下的局面,换成谁,都会先打涪城。
所以说,客观地讲,庞统的上中下三策,真的看不出有多么高光。
拿下涪城之后,刘备一边奏乐一边热舞,庞统却不合时宜地说了一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当初不是您极力请求攻打益州吗?不是您建议先打涪城吗?现在又说这话?刘备的人设就是仁义,他听到这句话,当场就翻脸了!
在攻打雒城期间,庞统被流矢射死。
其实,在整个入川之战中,刘备才是真正的主心骨,也是最能打的主将,反观庞统,至少在史料记载中,除了那个不成熟的挟持计划,除了那个显而易见的上中下三策,再也没有献计献策的记载。
提名一位,郭嘉。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这恐怕是当今网络上最大的三国泡沫了!
现代一些网友,不读史书,只看劣质网文,或者受到大咖品三国的影响,他们对于郭嘉,一叶障目,迷失在名人效应里面!
客观地讲,郭嘉确实称得上一流谋士,但还达不到逆天的高度!
郭嘉的高光表现非常多,譬如以下:
1.舍袁绍而投曹操,被曹操赞誉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但是,曹操专拣好听的说,比如称赞荀彧是“吾之子房也”,称赞荀攸是“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称赞贾诩是“使我信重于天下者”,甚至赞誉张郃为“韩信归汉”!
而且,荀彧也是从袁绍那边主动跑过来的,而郭嘉还是荀彧举荐的。
2.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坚定了曹操破袁的决心。
但是,荀彧却在早前就提出了“四胜之计”,而且内容与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高度相似;“四胜之计”记载于《三国志·荀彧传》,而“十胜十败论”却记载于《傅子》,到底谁抄谁的,不敢妄下论断。
3.讨吕布,水淹下邳。
演义中,郭嘉说“某有一计,可立破下邳,胜于二十万师”,荀彧立即就追问“莫非决沂、泗之水乎?”
其实,先征吕布(次破袁绍),乃荀彧的主见;强攻吕布,乃荀攸与郭嘉的共同建议;至于击破吕布的全程,荀攸才是谋主!至于水淹之计,与郭嘉没有任何关系!
4.预言了孙策之死。
官渡之战马上开打,有人传言说孙策会袭取许昌,郭嘉立即断言,说孙策“轻而无备”,极有可能死于小人之手。这个预测,确实神奇!不过,荀彧的预测同样神奇,而且左右了战局走向!
首先,荀攸对袁绍麾下的谋士做了精准的品评分析;其次,荀彧、荀攸都预测了颜良、文丑之死,“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还有一点,荀彧竟然预测到了许攸的叛变,当时曹操因为军中缺粮,想要退回固守,荀彧立即写信,认为时机已经到了战役拐点了,让曹操咬牙坚持以待有变,“若攸家人犯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不几天之后,许攸就带着乌巢情报跳槽过来了!
5.遗计定辽东。
这条计策的核心内容如下:“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这条计策,最终成功了。但是,我们要反思。
曹操扔下辎重,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奔袭二百余里,穿越了荒无人烟、断粮缺水的干旱无人区,士兵饥渴难耐,途中还要宰杀数千马匹,如果中间环节除了任何差池(譬如迷失方向、水土不服等),曹操应该就回不来了!
不得不说,这条计策,太冒险了!如果让夏侯惇、曹仁带队实施,算得上神级战术,但如果让曹操亲自带队,那就是双刃剑,万一不成功,曹魏估计就完了!
6.曹操哭郭嘉。
赤壁战败后,曹操哭着说“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其实,在赤壁之战前,贾诩就开了系统天眼,预测了开战不利,但曹操不听,结果遇到了瘟疫,可以说不战而败。郭嘉这个人,最了解曹操,“唯奉孝能知孤意”,也最喜欢顺着曹操的遗愿行事;如果郭嘉还活着,大概率会积极赞成曹操的决定!
此外,曹操爱哭,在《三国志中》哭了好多次,他哭郭嘉,并不能说明郭嘉多么厉害;在刘备惨败之后,诸葛亮还哭法正呢,“若法孝直在,必能令主上不东行”。
有人说,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高瞻远瞩,快省省吧!
“十胜十败论”,说得夸张一点,就是吹捧领导、给领导打气的鸡汤文,全篇没有任何具体措施和战术;而“隆中对”,却是历史上公认的战略规划的范本,分析了时局形势,给出了具体规划,指出了矛盾所在,有实施策略,有终极愿景。漂泊一生的刘备,得到“隆中对”之后,六年后得以三分天下!
有人说,郭嘉是曹营第一谋士,恐怕不至于吧?
曹操评荀彧,“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曹操评荀攸,“军师荀攸,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也就是说,荀彧主内政,荀攸是军师谋主,根本就没郭嘉什么事儿!
郭嘉只是个军师祭酒。
赵云的翊军将军,被网友用脚踩到了尘埃里,那么为什么郭嘉的军师祭酒,就被网友用手捧到了云端上呢?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要承认,郭嘉确实是一流谋士,而且居功甚伟,但把他捧到了曹营第一谋士甚至三国第一谋士的高度,就明显不理智了!
曹操帐下谋士贾诩为什么被人污蔑为三国第一毒士
谢谢邀请!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贾诩被称为第一毒士,这是有原因的,用现在的话说,贾诩是一个利己主义者,非常精明,在紧要关头,都能用谋计保自己平安无事。所出的计谋都不会失拙,堪比诸葛亮、司马懿、郭嘉之流。其中最主要的计谋,就是献计李傕、郭汜,这一计是被称为第一毒士的主要原因。贾诩原先是董卓的谋士,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作恶多端,贾诩难逃其咎。司徒王允计除董卓,为民除害。董卓死后,王允为了汉室稳定,王允要除掉董卓鹰犬,贾诩在大难临头之际,撺掇李傕、郭汜造反,使京城被血洗,比董卓在时有过之而无不及,王允等忠臣被害,造成了天下大乱,从此,就出现了诸侯竞争的局面,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贾诩这一计罪过不小。如果贾诩不献这一计,历史发展就难说了,最低东汉要延续一段时间。我认为这是人们称贾诩是第一毒士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细想,三国的有名的谋士那么多,哪个不毒,哪一计不是毒计?争地盘,夺天下,不毒还行吗,不毒就只有等死。
三国时期谋臣中谁的能力最强
从功劳来看,郭嘉(给曹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惜英年早逝,不然也许不会有三国之争),荀彧(推荐大量人才,魏国内政无人能及,曹操的“子房”),周瑜(辅助孙策打下江东,赤壁大败曹操,可惜三国神话的时候,他被当了背景墙),田丰(袁绍前期能有资本称雄,他是第一功臣),法正(谋西蜀的功臣,此人才是刘备真正的心腹,可惜死的早,不然即便不能阻止刘备日后东征,也不会被火烧连营),贾诩(真正的智者,既出了谋略,也落了个好下场),诸葛亮(法正死后的蜀国的“脑袋瓜子”,作为少,只攻城略地两三州之地,跟前面几位没法比,但是名气太大),司马懿(败诸葛、平辽东、镇荆州、破东吴,一个奸雄),后面不评了,反正三国智囊团扛把子在前面,其他人都是替补。
《三国演义》小说里最震撼你的一个人是谁
公孙瓒。
公孙瓒之死,让豹眼很震撼,颠覆了豹眼的三观。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出自《刘宽碑阴》 ,《三国志》等文史多作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01
艰难地踏入仕途
公孙瓒本是贵族子弟,但因为母亲出身卑微,他在家族中很没有地位,也得不到赏识和举荐,只得充任州郡书佐小吏。
但公孙瓒并没有因此堕落,反而是逆势崛起,志向高远,加上运气很好,他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他的奋斗经历,是非常好的励志故事。
起初,公孙瓒因为相貌俊美、声音洪亮,得到了太守的赏识,邀请他做了自己的女婿。在岳父的资助下,公孙瓒与刘备、刘德然等一起,共同跟随同乡涿郡人、九江太守、经学大师卢植学习。又拜在汉朝宗室、名臣刘宽门下作门生。这些求学经历,为公孙瓒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后来,公孙瓒在涿郡太守刘其(一作刘基)手下任御车。刘其犯法被发配交州,公孙瓒敢于违法乔装成兵士沿途护送。途中刘其获得赦免返还,公孙瓒归来后因为此德行被举荐孝廉,升任辽东属国长史。从此,公孙瓒正式踏上了仕途。
02
威震边塞内外
公孙瓒带领数十名骑兵巡逻边塞,遇到数百名鲜卑骑兵,果断率领骑兵杀入敌阵,杀伤数十人,自己损失过半,但幸免一死。鲜卑人以此为戒,再也不敢轻易越过关塞。此后,公孙瓒被升迁为涿郡涿县县令。
184年,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征调三千精锐骑兵给公孙瓒,让他率领征讨渔阳张纯,立下战功,升任骑都尉。
此时,辽西郡蜀国乌桓首领贪至王在公孙瓒的征讨下,率众归降,公孙瓒因而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进驻辽西郡蜀国。
188年,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在辽东属国石门大战,大败张纯,张纯抛弃妻子儿女逃入鲜卑境内。公孙瓒被丘力居包围,经过激战,双方士卒死伤大半,都粮食消耗殆尽,迫使丘力居远走柳城。朝廷因此诏拜公孙瓒为降虏校尉,都亭侯,又兼任属国长史。
公孙瓒于是统领兵马,守护边塞。他经常率领数十个善于骑射兵士,骑着白马,左右为翼,号称“白马义从”,攻击来犯的鲜卑骑兵。由于惧怕公孙瓒的勇猛善战,鲜卑再也不敢进犯。公孙瓒以强硬的对抗慑服边塞游牧民族,稳定了边塞。
此时,朝廷派遣宗正刘虞出任幽州牧,却主张以安抚政策对待游牧民族,刘虞上报朝廷撤掉驻防军队,只留下公孙瓒统领万余步骑屯驻右北平。由此,公孙瓒与刘虞之间产生了嫌隙。
189年,张纯被其门客王政杀掉,并把首级送给刘虞。刘虞因为安抚游牧民族有功被授予太尉之职,封襄贲侯,不久又迁为大司马。公孙瓒也被升为奋威将军,封为蓟侯。
03
总督北方四州,达到人生巅峰
191年,青州黄巾军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聚众三十多万,欲与黑山军联合作乱。公孙瓒率领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大破青州黄巾军,斩杀三万余人。黄巾军丢弃辎重,奔走渡河。公孙瓒等他们渡过一半时出击,再次大败黄巾军,死者数万,俘虏七万余人,缴获车甲财物无数,公孙瓒威名大震。
公孙瓒好战,这与一向主张怀柔政策的刘虞产生了矛盾,而且不断激化。
193年,公孙瓒击杀刘虞,得到了整个幽州。并挟持了朝廷的使者,强行得到了总督北方幽州、冀州、青州、徐州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势力。
公孙瓒从一个出生卑微的书佐小吏做起,经过几年的南征北讨,屡屡击败企图南下侵扰的游牧民族,平定势力强大的黄巾军势力,立下赫赫战功,不断得到朝廷的奖赏和升迁,最终成为强大的军阀诸侯。
公孙瓒为稳定边塞,平定内乱做出了重大成就,也让自己的人生达到了巅峰。
04
连战连败,一蹶不振。
公孙瓒杀掉刘虞之后,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
公孙瓒的前期作为,还是相当励志的,声誉颇佳。但得到幽州之后的所作所为,就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这恐怕与公孙瓒的家庭出身不无关系,被鄙视、压抑的太久,一旦得势就会有强烈的报复心理。这是公孙瓒先天不足的性格缺陷,也给他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192年,袁绍采纳逢纪反客为主之计,占据了冀州牧韩馥驻守的冀州之后,开始了与公孙瓒的对战。初期交战的结果,双方互有胜负,形成均势。
195年,刘虞的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人率领幽州兵马想为刘虞报仇。燕国阎柔被推举为乌丸司马,召集鲜卑、乌丸等汉、胡共数万人马,与公孙瓒所安置的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河,大败公孙瓒,斩杀邹丹。
乌桓峭王也率领其部落与鲜卑骑兵七千余骑,迎接刘虞之子刘和及袁绍部将曲义,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杀二万余人。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郡各杀公孙瓒所设置的长官,与鲜于辅、刘和联合,攻打公孙瓒。
公孙瓒屡战屡败,于是逃回易京坚守。
两军相持一年多,曲义粮尽退兵,公孙瓒趁势出击,击败曲义,尽得其辎重。
公孙瓒又临易河挖十余道战壕,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土丘上又筑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长,公孙瓒自居其中,以铁为门。把左右的人全部赶走,七岁以上的男人不得进入,只与妻妾住在里面,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在内,以备食用。
公孙瓒又让妇人练习大声,使声音能够传出数百步之外,以此来传达命令。
这个的确好玩,亏得公孙瓒能够想得出来这个妙法,简直就是奇才啊。
公孙瓒与世隔绝,龟缩在城堡里,逐步疏远了宾客,致使身边没有一个亲信,谋臣猛将也渐渐疏远了。从此之后,很少出来打仗。
这让人大跌眼界,那个只带领数十”白马义从“,就敢于跟剽悍的游牧民族交战,驰骋边塞,威震塞内外的公孙瓒,现在变成了连七岁以上的男人都惧怕的缩头乌龟,着实令人震撼。
05
自掘坟墓,引火自焚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传书给公孙瓒,想跟他释和,公孙瓒没有答应,反而增加守备。于是,袁绍大军攻打公孙瓒外围的部属。
但公孙瓒不派兵救援,说:“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待救援而不肯自己力战。现在我不派兵救他们,被困的将士就会自我激励,努力奋战。”呵呵,这个好有道理哦。
等不到救援,公孙瓒的部将或投降或者逃走,很快袁绍就攻打到了公孙瓒的城门前。
公孙瓒派遣儿子公孙续向黑山黄巾军求救,又想亲自率军冲出重围。最后接受长吏关靖劝谏固守待援,企望袁绍粮尽退兵。
199年,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赶来救援。公孙瓒与公孙续约定以放火为号,夹击袁绍,但被袁绍截获了书信。袁绍将计就计,设伏兵击败了出城攻击袁绍的公孙瓒。公孙瓒又回到了城内,再也不敢出来了。
于是,袁绍挖掘地道到了城楼下,毁坏公孙瓒的望楼,逐步进攻到公孙瓒居住的中央土丘。
公孙瓒料定必败无疑,于是杀掉了妻妾、姐妹等妇人,然后引火自焚。袁绍割下了公孙瓒的首级,派人送往许都。
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的公孙瓒,就此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豹眼读过许多三国的人物传记,像公孙瓒这样的奇葩人生,还真没有见过,这令豹眼大为震撼。
公孙瓒也曾是很有作为的战将,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最后却堕落到了这种地步。
究其原因,在豹眼看来,还是卑微的家庭出身导致了公孙瓒性格的缺陷,过度的自卑心理致使其产生了强烈的报复情结。看似是胸有大志,其实是狭隘的人生理念作祟,只想出人头地,作威作福。一旦实现了这个目标,就变得寡恩少义,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报复一切,一副小人得志的丑态。
再次面对困境时,就失去了以往的斗志,而是以消极颓废的心态面对,与世隔绝,听天由命。
公孙瓒前后截然相反的处事态度,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是其本性使然。
仔细品味这段历史,对于感悟人生,确立正确的三观,很有教益,值得深思。
太史慈吕布沮授陈宫关羽赵云六人,曹操最想得到谁
太史慈箭术无敌,勇猛无比。曹操曾经积极诱降太史慈,但未能成功。
历史上的太史慈,堪比“美髯公”,而且确实勇猛无比,箭术无敌,史书称之为“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太史慈的人生历程,与《三国演义》中基本一致;有所不同的是,太史慈在赤壁之战前就病逝了,根本没有演义中后来的大战张辽、死于乱箭等桥段。
公元193年,太史慈北海报恩。在出城突围时,按照演义的描写为,太史慈被黄巾贼八面围定,只见他“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贼众见太史慈勇猛,因此不敢来追,任由他突围而去。
《三国志》:“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
公元195年,太史慈与孙策大战于神亭岭。太史慈身后只有一位曲阿小将跟随,而孙策身后却有黄盖、韩当等十二位猛将。太史慈毫不畏惧,与孙策进行了一场猛恶单挑;孙策抢走了太史慈身后的一支短戟,而太史慈也夺取了孙策的头盔。在双方部队赶到后,二人罢战。
《三国志》:“慈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得慈戟,慈亦得策兜鍪。”
太史慈被孙策用计生擒后,诚心归附,并提出回去重整兵卒,并承诺可以带回刘繇部下的万余部众;在得到孙策允许后,太史慈约期而返。因此事,太史慈以信义著称于江东。太史慈的归顺,在一定性质上,属于带队加盟,给予创业初期的孙策以极大程度上的支持。因此,太史慈的政治地位,比东吴的“江表十二虎臣”,都要高出一截。
在与孙策共同讨贼期间,有一贼将在城楼上怒骂孙策,以手指指点点,骂声不绝。太史慈在孙策面前炫技,引弓射之,一箭将贼将的手腕贯穿,反向牢牢钉在柱子上。楼上楼下,三军见了,无不喝彩。
《三国志》:“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城楼上的柱子)。”
太史慈在江东红得发紫,且名声传到了许都。曹操听到了太史慈的威名,就给他寄了一封信,信封中并没有只言片语,除了几片当归外别无他物;曹操的意思即委婉又很明显,就是要招降太史慈,希望太史慈能够“当即归来”。
《三国志》: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其实,曹操帐下名将如云,他并非对于太史慈有多么渴求,他只是在挖孙策的墙角。
此时的曹操,正在和陶谦、吕布、张绣等人打的不可开交,背后还有袁绍虎视眈眈,他根本无暇顾及长江对岸的孙策;但曹操又不甘心坐视孙策逐渐壮大,就寻思着以挖墙脚的战术来瓦解孙策的成长,比如,曹操还曾派出蒋干去试探周瑜,但无功而返。
同样,太史慈也根本不为曹操所动。
吕布反复无常,狼子野心。曹操之于吕布,必除之而后快。
吕布的人生历程,与演义中基本如出一辙(只是没有貂蝉等相关情节)。吕布受到董卓的诱惑,杀死丁原,拜董卓为义父;又受到王允的唆使,杀死董卓。此后,吕布被李傕、郭汜等人击败,投奔袁术遭拒,就投奔了袁绍;又受到袁绍的猜忌,无奈去投奔张杨。在曹操替父报仇、攻打陶谦时,吕布偷袭兖州、占据濮阳。
在与曹操血战两年后,吕布最终一败涂地,转而去投奔徐州的刘备;在刘备讨伐袁术期间,吕布又乘机偷袭了徐州。此期间,吕布与隐忍处世的刘备相爱相杀,曾经多次交战,也曾经时而交好,吕布还通过辕门射戟,化解了纪灵的进攻,让刘备缓和了窘境。
《三国志》: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
此后,吕布又击破刘备,还俘获了刘备的妻子,而刘备只能跑去依附曹操。从吕布反复无常的表现来看,他就是一只暗藏獠牙的毒蛇,谁与他亲近,谁就可能在睡梦中变身农夫。曹操对于吕布,不仅恨透骨髓,更看透骨髓;在正史上,曹操对于吕布的评价是,“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正因如此,曹操对于吕布,是必须要剿除的。在与袁绍决战前,曹操听从了荀彧、郭嘉等人的建议,决然要剿除吕布。在曹操猛攻、刘备策应的合围情况下,吕布最终众叛亲离,在水淹下邳城后,吕布最终被生擒。
在曹操面前,吕布表示想要投降,并对曹操说,我已诚心归降,您为主公,我为大将,天下不足虑也。曹操竟然貌似有点迟疑,咨询刘备的意见,刘备比张飞还要深恨吕布,就对曹操说,您忘了丁原、董卓是怎么死的了吗?曹操深以为然,于是将吕布绞死,然后枭首。
《三国志》: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于是缢杀布。
其实,曹操心中,吕布必须处死;曹操之所以询问刘备,只是在看刘备的态度。曹操对于吕布,绝无半点犹豫之心!因此,吕布之死,是必然的!
陈宫多次叛变,忠诚度极差。曹操处死陈宫,毫无留恋之心。
历史上的陈宫,最初就是曹操的下属。讨董之战后,在曹操收取兖州的过程中,陈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立下了大功。演义中的“捉放曹”,有其历史原型,但并不是陈宫。
公元194年,在曹操征讨陶谦期间,吕布乘虚而入,袭取兖州;而该事件的始作俑者,正是陈宫。陈宫被曹操留守东郡,但曹操前脚刚出发,陈宫后脚就叛变了,他鼓动陈留太守张邈等人叛乱,迎接吕布进入兖州为主;一时之间,兖州境内数郡皆纷纷倒戈而归附吕布。如果不是荀彧、程昱死保鄄城、范县等三城,曹操几乎无家可归。曹操经过两年苦战,终于击败吕布;陈宫被迫跟着吕布逃亡徐州,依附了刘备,此后不久,吕布就将徐州占为己有。
公元196年某夜,郝萌(演义中吕布八健将之一)突然造反,攻击吕布所在的下邳城;吕布惊吓之余,逃到了高顺营寨内。郝萌的部下曹性反正,而高顺又迅速灭了郝萌,吕布才稳住心神。吕布问曹性,郝萌为何造反,有同谋吗?曹性照实回答说,郝萌受到袁术的蛊惑才造反,陈宫是同谋。这已经是陈宫第二次叛变了!但吕布认为陈宫是智囊,就没有问罪。
公元199年,曹操水淹下邳城,宋宪、魏续等人生擒吕布,开城门向曹操投降;陈宫、高顺也被曹操生擒;此后,张辽率众投降。在白门楼上,曹操再度劝降陈宫,但陈宫不为所动,慨然赴死。曹操动容,流泪相送,但陈宫始终没有回头。陈宫死后,曹操善待了陈宫的家人。
《三国志》: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
此外,曹操还直接下令斩杀了高顺(吕布的死忠、搞瞎了夏侯惇的眼睛)。曹操下令将吕布、陈宫、高顺的首级送往许都彰功,然后下葬。
其实,对于陈宫这种有多次前科的惯犯,曹操绝对不会留他。曹操之所以“泣而送之”,只是在做个样子给人看,以体现自己宽宏大量的爱才之心。
沮授是超级人才,与曹操为旧识。曹操努力争取未果,斩之。
沮授最初是韩馥帐下的冀州别驾,在袁绍赶跑韩馥、夺取冀州后,沮授就跟了袁绍。在袁绍账下,沮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帮助袁绍夺取了青州、并州等地,并且大破公孙瓒、夺取幽州,堪称功勋卓著。因此,沮授被称为“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实际上是河北军团的二号人物。
沮授为袁绍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实用性超强的战略意图,譬如奉迎天子以得天时、三年疲曹的战略方针、反对诸子分立以消除隐患、乌巢护粮等等,但都不被袁绍采纳。可以说,沮授之才,决不下于荀彧、郭嘉,只可惜他跟错了主子,袁绍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借用某著名台词)。官渡之战败北后,袁绍溃不成军,仓皇逃回河北;沮授来不及过河,被曹操生擒。
在曹操面前,沮授大叫“不降”。曹操说,袁绍无谋,不听您的话,您何必执迷不悟呢?沮授不为所动。曹操看到沮授心如铁石,就非常可惜地感叹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曹操没有处死沮授,而是殷勤厚待;但沮授试图密谋逃回河北,曹操大怒,斩杀之。
《三国志》: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
对于沮授,曹操是努力争取的,即便是明知争取不到,也要表现出礼贤下士的做派,这与对待陈宫的方式颇有类似。沮授逃跑,曹操就不客气了,大家都看到了哈,我对他仁至义尽,他还要逃跑,这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其实,曹操帐下的超级智囊已经够多了,荀彧、郭嘉、荀攸、程昱等人,哪一个也不比沮授差,曹操还真不缺他沮授这一号人物。
关羽乃“万人敌”,又心怀忠义。曹操极力争取关羽未果,纵之归刘。
关羽被演义神话了,华雄、文丑、车胄、蔡阳等人,都不是关羽斩杀的。然而,正史上的关羽,是不折不扣的“万人敌”,阵斩颜良、水淹七军甚至刮骨疗毒,都是三国时期天花板级别的战力表现,称关羽为三国战神,毫不为过!
公元200年,刘备袭杀车胄后,曹操率大军征讨。刘备败逃袁绍,关羽被曹操生擒。此前,刘备、关羽、张飞依附曹操时,曹操就深爱关羽的人才,因此,在关羽被擒后,曹操对关羽格外高看,任命为偏将军,并处处优待,赠送金银珠宝以笼络其心,甚至答应并允许他以后去寻找刘备。
《三国志·关羽传》: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演义中,曹操派张辽去探听关羽的态度,这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关羽对张辽说,我深知曹丞相对我的厚爱,但是我与刘备誓同生死,不能背信弃义,我是坚决不会留下的,但为了报答曹丞相的厚意,我必须立下功劳,才能离开。曹操听了张辽转述的原话后,对关羽大加赞赏,称之为“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因此,曹操更加高看关羽,还教育麾下诸将要向关于学习。
白马坡一战,关羽在乱战中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过去,于万军之中将颜良亲手斩杀。关羽这种阵斩敌帅的神勇表现,无出其右,似乎只有张辽的阵斩蹋顿能够相提并论。
《三国志·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鉴于关羽的辉煌战绩,曹操对他更加厚待,想尽一切办法挽留。但关羽封金挂印,留书告辞,向袁绍方向奔去。曹营诸将很多人都想追而杀之,但曹操因与关羽有言在先,不能失信,所以制止了诸将。曹操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演义中,曹操为争取关羽下了血本;而历史上,曹操为争取关羽也做了诸多方面的工作。关羽的武力,在曹营绝大部分武将之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超级猛将;对于这样的人才,曹操是费尽了心思想要留住。
然而,对于个别人才的得失,曹操更看重信誉,因此,曹操最终纵虎归山。但事实证明,这是曹操一生中较为致命的一个错误,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被逼到几乎想要迁都。
赵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与曹操没有任何交集!曹操之于赵云,无任何想法!
赵云在演义中也被神话了,被塑造成了常胜将军、无双赵子龙。长坂坡一战,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后,说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然后下令并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汉水之战,曹操在高处望见赵云后,说道“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然后传令各处,“赵云所到之处,不许轻敌。”
其实,历史上的赵云,确实很强,长坂坡、截江夺斗、汉水之战等,都是史实,只不过不想演义中那么神乎其神罢了。比如长坂坡一战,史料中记载如下:
《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
此外,赵云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智将,比如拒绝赵范为寡嫂的求婚,极力劝阻刘备伐吴等,也都是史实。因此,赵云称得上智勇兼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然而,在正史上,曹操与赵云从未有任何交集,曹操也从未表现出来对于赵云有任何想法!
结语:
1.曹操争取太史慈,是想挖墙脚。曹操对于吕布、陈宫,绝无争取之心,斩之是唯一选择。曹操对于沮授,曾努力争取,但有作秀成分,最终还是将沮授斩杀。曹操对于赵云,从未发表任何看法。
2.在曹操心目中,最想得到的人才,还是关羽!不管是演义,还是正史,曹操都是最看重关羽,也最想得到关羽!
本文一切素材参考《三国志》。
妾有情郎无意,沮授为何不离开袁绍另谋出路
首先沮授早年在韩馥手下为别驾,在韩馥让出冀州给袁绍时他曾建议说:“冀州虽然狭小,能披甲上阵的有百万人,粮食可支撑十年之久,为什么要送给一个外来人”?但是韩馥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后来袁绍取了冀州立刻拜沮授为从事,把自己的匡扶汉室,振兴刘汉天下的抱负说给沮授听,并且将沮授比作齐桓公的管仲,勾践的范蠡,以此想要他来尽心辅助自己,沮授听后颇受感动。在韩馥手下得不到重用对一个有远大志向,报效国家,想要匡扶汉室的智者来说是生不如死的,而袁绍恰恰相反将沮授比作管仲范蠡。可试想沮授为何不离开袁绍另谋出路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报答袁绍的知遇之恩尽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袁绍早期听取了沮授的意见除黄巾,破张燕,灭公孙瓒等)。袁绍在战败曹操之后,沮授被俘,见到曹操后大呼不降,曹操仍然厚待,后面密谋逃回袁绍阵营时事情败露而被杀,那么为什么沮授宁死不降曹操的原因之二是属于三国顶尖智者的沮授当时已经看出了曹操内心的远大抱负并不是匡扶汉室而是想要废汉自立,但是对于世代食汉碌,世受国恩的沮授来说内心是极其不愿意归顺曹操,古代一些名士大部分将自己的贞操看的比命都重要,宁愿死也不愿意背负汉贼的骂名,而沮授也不例外!可能在现在大部分的人看来这是愚忠,但是在沮授自己看来这是他自己的信仰(一生所奉)。罗贯中是这样评价沮授:”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凝眸知阵法,仰面识天文。至死心如铁,临危气似云。曹公钦义烈,特与建孤坟“。这是对沮授大智大忠,为所奉不惧生死的高度赞美!
官渡之战之前沮授和田丰阻止袁绍讨伐曹操,他们的战略是什么
袁绍鼎盛之时,甩过曹操几条横马路,兵强马壮,粮草充足,谋士成群。但他表面上宽和,实际上听不进谋士进言,更不会用人。
官渡之战前,曹操粮草已是捉襟见肘。当时沮授和田丰,建议先于曹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逼压曹操俯首称臣,袁绍自以为用不着,打曹操就如小菜一碟。
后来两人又建议坚壁清野,干熬曹操粮草不继,再一击而成。袁绍竟大怒:"扰乱军心"。结果两人一杀一囚。
军心浮动,人心思散。许攸夜投曹操,告诉了乌巢粮草基地,结果曹操雪夜奔袭乌巢,一把火烧了一干二净。战局瞬间大变,不利于了袁绍。
袁绍更是任人唯亲,听信小人,疏远贤士,一盘好棋最后下得全盘大输。
曹操善用人,善纳谋士之计。曹操就是厚待关羽,关羽为他斩了颜良,拔得先筹。而袁绍帐下,刘备早投麾下,他没有很好利用刘备的人脉和价值,想方设法招回张飞和关羽,在战场上先声夺人。两相对照,袁绍用将、用谋士两方面,都已落下风,待粮草焚毁后,双方实力对比已此起彼伏,曹操后来居上占了上风。
袁绍狂妄自大,陷害忠臣;
曹操沉着冷静,重用将士。才造成了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取得官渡大捷!
沮授乃三国一等谋士,能力不下诸葛亮鲁肃,却为何惨遭横死
沮授是袁绍手下一个非常重要的谋臣,而且他一度掌握了大部分兵权,可以说是位高而权重了。初期的时候,袁绍还是很听他的建议的,可是后来他与郭图等人不和,这些人经常与他对着干,而袁绍又比较宠信郭图等人,所以慢慢的,沮授就被冷落了。他有时候提了些建议,袁绍根本就不放在心上,甚至存心要反其道而为之。
他多次出了良策,袁绍都没有当回事。事实证明,沮授对于局势的判断是非常准备的,他向袁绍提的那些建议,倘若能够被采纳的话,恐怕也不至于失败了。所以说,沮授不受重用,是袁绍的一大损失。 虽然袁绍不怎么喜欢他,但是他的对头曹操却很喜欢。当他兵败之后,沮授因为来不及渡河,被曹军给俘虏了。他一见到曹操,就大声地呼喊,说自己不会投降的。其实他与曹操,还是有点旧交情的,而且因为他很有才,曹操也非常地赏识他,因此只要他不是一意求死,肯定是不会有性命之忧的。可是在他的心里,却始终自认袁绍的臣子,虽然曹操如此地欣赏他,却也不愿意为其所用。
曹操当时就对他说:“真没想到咱们还能够再见面,袁绍这个人不识贤才,没有重用你,不如你投靠我好了,我一定会重用你的。”但是沮授却说:“我的家人现在都在为袁绍效力呢,倘若我投靠了你,他们一定会被连累到的。我现在也没有别的请求了,只是希望能够速速求死罢了。”曹操见他竟然想要一死了之,非常地吃惊,就赶紧劝他说:“要是我早点得到你,又何愁天下不能平定呢。” 言下之意,就是说你沮授很重要,只要你能够顺,那一定会有很好的待遇的,毕竟在曹操看来,有了他就可以平定天下了。这些话,肯定是有点夸张的,但是曹操这么说,也是希望能够让沮授回心转意,甘愿地投靠自己。曹操是非常爱才的,尤其是像沮授这样的贤士。所以他很希望此人能够为自己所用,但是沮授却一直不为所动。曹操也只能够叹息了,不过他没有像对待陈宫那样,竟然这个人一直求死,曹操还是不愿意杀他,反而赦免了他。
当然了,沮授无论如何,也是俘虏过来的敌人,所以曹操对他肯定是有所防范的。他虽然将其赦免,但是平时仍然会派人去监视他的举动。后来他发现沮授还是一心想归袁氏,这才知道是留此人不成了,于是就狠下心来,将其杀掉了。
近代河北有哪些历史名人
近代河北出现过不少名人,人们比较熟悉的李大钊、佟麟阁、董存瑞、马本斋、王二小等等。过去曾介绍过一些河北名人,这里主要介绍4位河北籍的开国少将。
王之平(1902—1965),开国少将,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人。
大革命时期,他曾在满城、徐水、新城、北平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被捕,西安事变后出狱。1937年8月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
抗战时期,曾任第3军分区政治部巡视组组长,第3军分区后方医院卫生处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百团大战”和晋察冀反“扫荡”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晋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委员,察哈尔军区雁北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参加过解放石家庄、涞水、察南、绥东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察哈尔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河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天津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边疆(1917—1994),开国少将,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人。
抗战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区队长,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他参加过“百团大战”和反“扫荡”斗争,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3旅政治部副主任,64军190师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干部部部长,海军航空兵副政治委员等职。为海军和海军航空兵的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镜如(1914—1999),开国少将,河北省辛集市束鹿县人。
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部统战科科长,769团政治处副主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14团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野战军11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川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干部部副部长,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第三海军学校政治委员,海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柴书林(1913—1995),开国少将,河北省张家口张北县人。
1935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参加“12·9”运动,任北平学生联合会组织部长。
1938年2月,徒步40多天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同12月,参加“百团大战”和“黄土岭战斗”,曾任晋察冀军区3分区20团营教导员,晋察冀边区平北地委敌工部副部长等职。
1945年初,任张北县工委书记等职,组织敌后抗战,率领一支60多人的骑兵小分队,在张北、崇礼一带,寻机歼灭日伪军。同年夏季,苏蒙联军对日宣战,他奉命率骑兵支队与苏蒙联军会师,经谈判,接管张北县城,为坝上草原解放做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冀热察区察北专区专员,冀热察军区冀察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皖南军区池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投身察北剿匪战斗中,给察北匪患以沉重打击,挫败敌人借土匪之名进占察北的阴谋。后率部参加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军区工程兵副主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1964年晋为少将军衔。
你知道的河北名人还有哪些请补充。
韩馥拥有谋臣沮授和大将张郃,为什么要轻易让冀州给袁绍
大家好,我们今天就来说说韩馥为什么要轻易让冀州给袁绍?因为他就是三国中最大的鸽派,刚进职场就被宰割。
如果说三国演义里鲁肃一直以鸽派老好人的面貌示人的话,那么冀州韩馥就是三国里的鹌鹑派。冀州韩馥在所有的军阀中最为胆小怕事,袁绍就看中他这点,开始了场职场宰割行动,先给北方的公孙瓒写信,让他南下进攻冀州,再派心腹策反对方。
“不好了,将军。北方公孙瓒,大举南下,所到之处闻风而降,袁绍又向我们这边行军,将军危矣!”韩馥听到消息,吓的一下子摊坐在地上。
“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韩馥边自言自语,边问谋士荀谌。
“将军自以为宽厚包容之心,比袁绍如何?”
“不如”
“将军自以为,遇危机时,智勇过人,比袁绍如何?”
“也不如!”
“将军自以为恩信满天下,比袁绍如何?”
“还是不如啊!”越说韩馥越没信心,一脸无可奈何。
“将军这三不如,如何守一方冀州,不如把它让给袁绍,袁绍必然感激于你,定会厚待将军,将军也不必再害怕有人侵扰。”
韩馥一向性格懦弱,立马就全盘接受。举家全部迁出州政府,将印信派人送给袁绍。
袁绍进入冀州当州长,给韩馥一个无兵无将的虚职,闲赋在家。一月之后,袁绍任命一个叫朱汉的人,当都官从事,类似城内纠察官的职务。此人和韩馥素有世仇,在袁绍的授意下,集合部队,将韩馥的府邸团团围住,自己手持铁锤,冲进韩府,见人就砸,韩馥的儿子为了掩护父亲逃命,躲闪不及被敲断双腿。
韩馥虽躲过一死,鹌鹑胆早就吓得飞出九天之外,苦苦哀求,我也不要荣华富贵,让我保命就好,放我到陈留的张邈那里,袁绍很爽快的答应了。
韩馥躲到别人家里,但每天都在担心,是否有人要杀他灭口。有一次,袁绍派高干来陈留交接公务,因韩馥的虚职也在宴请的名单之中。高干开始和其他人相谈甚欢,大家都一团和气,就韩馥忧心忡忡。突然高干将陈留郡长张邈拉到一边,在宴会的角落里暗中细语,言语之间又偷偷瞄了韩馥几眼。
韩馥心想“这下完了,无论我躲到哪里?袁绍也不会放过我的。为什么在这官场之中,没有我韩馥的容身之地。原我不求能建功立业,遂让出冀州,后来也不想荣华富贵,就逃到这里,没想到我逃了一路,命运跟了一路,只能一死了之了!”
还没等宴会结束,韩馥就躲到洗手间内,用刻书的刀自杀身亡。韩馥便成了三国中最大最弱的鸽派,刚进职场就被宰割。
想要看完整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讲历史开脑洞,我是非著名自媒体人乔春雨,一个故事开你十年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