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司马懿有嫡子三人,为何有的人觉得唯独司马干默默无闻
- 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对中华民族有什么伟大的贡献
- 满宠和司马懿是亲家,为何满宠之孙仍被司马昭杀害
- 司马昭与司马师到底关系怎么样
- 司马懿一共有几个儿子,都有什么特点
- 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 胡昭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传位给傻子司马衷,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 历史上司马师死后,为何传位于司马昭呢
- 历史上有哪些“前进一大步,后退一小步”的事件
司马懿有嫡子三人,为何有的人觉得唯独司马干默默无闻
司马懿,字仲达,河南人,三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曹魏的大都督,辅佐过魏国三代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魏国朝政的权臣。其妻张春华,也是河南人,曹魏粟龄张汪之女,另还有三位夫人,伏夫人,张夫人,柏夫人。司马干是司马懿的三儿子,张春华所生。司马干在曹魏时封为安阳亭侯,后进为平阳乡候。建立五爵制后,改封定陶伯,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司马干在次受封为平原王,历任军中郎将,卫将军等职。晋惠帝马衷复位后,任司马干为侍中,太保。永嘉五年司马干离逝。享年八十岁。司马懿共有九个儿子,司马干虽然是司马懿的儿子,但他的确不如他的两个哥哥优秀,况史书还记载他有病史,他的恋尸癖,让人感觉听而生惧,不过他只是对他的小妾而已,也许他的精神是长期的压抑,才会使它变得如此不理智。也许是父兄的杀戮窃取曹魏政权,给他留下心中的恐惧和阴影。现实是很残酷的,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许正是他的退让和默默无闻。最终使他得到平安,活到80高龄。司马家族,最终还是要他的后辈来为司马家族偿还祖先犯下的罪孽。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前辈作恶,折寿后辈,时辰己到,后辈还报!???
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对中华民族有什么伟大的贡献
司马懿家族对中华民族有伟大的贡献吗?有贡献,任何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对当时或者后世或多或少都有点贡献,司马氏家族也不例外,算伟大的贡献吗?不算,我个人的看法是:司马氏家族过大于功。
下面我首先罗列一下司马氏之罪:
- 司马氏不忠。司马懿以三朝托孤老臣的身份,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司马昭杀死魏帝曹髦,司马炎废魏自立,建立西晋。
- 司马懿不仁。曹丕曹叡对司马懿都相当看重,司马懿夺取政权后却大肆屠杀曹氏家族五千多人。
- 司马懿不信。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许诺曹爽只要交出兵权,可保性命。但后来却违背承诺,背信弃义,诛杀曹爽,并灭曹爽三族。
- 两晋统治黑暗。两晋统治期间,朝政黑暗,贪污成风,官场腐败,杀名士,重清谈,门阀制度加剧等级分化,阶级矛盾尖锐。八王之乱后西晋衰落,直接造成后世长达298年的五胡乱华,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司马氏家族之贡献
司马家族灭掉东吴和蜀汉,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西晋统一之后,生产得到恢复,人口增加到三四千万,百姓不再饱受战乱之苦。这是司马懿和他的子孙的贡献。但这种稳定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就因其黑暗的统治而又将天下百姓推向战乱的深渊,而且,比东汉末年的战乱更加旷日持久,带给老百姓的灾难更加严重。
这些,也是拜司马家族所赐。
满宠和司马懿是亲家,为何满宠之孙仍被司马昭杀害
一部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鲁迅先生《狂人日记》里进行了总结。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满宠和司马懿以及满宠的孙子和司马昭之前的亲情关系,在政治利益面前就显得毫无荡然无存了。
司马昭与司马师到底关系怎么样
司马师比司马昭大三岁,能力比司马昭出众的多。在司马懿、司马师没有去世前,司马昭就是一个跟班。而且司马昭当的也是心安理得,服服帖帖。兄弟关系还可以的。
之前写过一篇:晋文帝司马昭——我爹、我哥都死了,天下是我的 可以参考
司马昭(211年—265年),字子上(注意,三国演义里面写的是子尚,与晋书是不一样的)。司马懿第二子,与其兄司马师为同母兄弟。
司马昭的进阶之路
司马昭虽然一直生活在父亲,哥哥的庇佑之下,但是司马昭也有军功啦。即使跟着父亲,哥哥的屁股后面也能捞的不少便宜。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
估计司马师早年也没多少准备,只比哥哥小三岁,自己不用太多努力,做个公子哥也会丰衣足食。历史就是这么的出人意料,公元255年,在父亲司马懿去世四年之后,哥哥司马师也去世了,司马家族的领头羊相继过世,家族的兴衰交给了司马昭。
此时的魏帝为曹髦,早已对司马家族表示了不满。为了夺回控制权,在司马师去世之后,曹髦安排司马昭镇守许昌,不得回京,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曹髦还是太年轻了,没想到这个傅嘏跟司马家是一伙的。司马昭用傅嘏及钟会的计谋,自己率军回京。这都得感谢他哥哥啊,这两位心腹大臣,都是哥哥提前安排好的。带着大军回到了京城,魏帝还能怎样,还能怎样,只能加封:晋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辞让不受。
第二年正月即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就是奏报的时候不需要加自己的名字,之前是臣司马昭,现在直接喊臣就可以了)。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剑履上殿(带着剑上殿,这是很大的权威,也是很大的信任)。又辞让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司马昭还是很实际的,他也知道,现在接受这些还不能服众,因为缺少军功,很快机会来了。
平定叛乱,挟天子亲征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诸葛诞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次起兵联合了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对外联合了孙吴,对内联合了文钦。关于诸葛诞的这次起兵的具体原因,在《三国志》中说的很清楚,诸葛诞害怕了,在毌丘俭被平定之后,诸葛诞害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了。其实,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很难定义为实际意义的造反,因为人家不反对曹魏,反对的是司马。此时在朝中,反司马,就是反朝廷。必须出兵平叛。
可以说司马昭小心眼,也可以说司马昭虑事周全。司马昭在七月出兵的时候,直接带上了皇帝和太后,名义上是天子亲征,鼓舞士气。实际上是害怕自己出门打仗,曹髦在后面搞点什么幺蛾子。说不定诸葛诞还没被打败,自己的项上人头先没了。司马昭用心良苦啊,得到了他老子和他哥哥的真传。
这次平叛没有他哥哥之前打的那么顺利,前后持续了一年,直到公元258年才平定。诸葛诞虽然早先谋划精细,但没能善始善终,自己内部先乱了。反对自己的人都干掉了,司马昭之心该显露了,司马家族之心该显露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打了胜仗的司马昭必须得受到奖励,魏帝以八郡七百里封给司马昭,进位相国,司马昭推辞了九次,没接受。司马昭的这次不接受或许是不满意公爵,或许还不自信,沿用了父亲哥哥辞让的传统。最起码先做做样子,看看其他人的反应。
没接受晋公,司马昭还是做了如下安排:将荆州分为两部分,置二都督,王基镇守新野,州泰镇守襄阳。使石苞都督扬州,陈骞都督豫州,钟毓都督徐州,宋均监青州诸军事。将这些心腹重臣安排在了关键位置,即使没有相国的官位,天下还姓曹吗?
司马昭的这些部署,刺激了年轻气盛的曹髦,260年,曹髦先出手了。决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杀了这个大逆不道的司马昭。曹髦直接带领宫中的卫士、太监、宫女等就与司马昭开干。这些人怎能干的过司马昭啊。打了没多久就被司马昭的部下成济杀死。毕竟是皇帝死了,再跋扈的司马昭也顶不住这个舆论压力,最后只是杀了成济以安民心,草草了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喊出的,太着急了,真得学学司马家的隐忍。曹髦死了之后,在司马昭的安排下,立了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
皇帝都能换了,还有什么好怕的。
辞晋公,受晋王
刚上位的曹奂很是乖巧,加封司马昭晋公,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司马昭这次确实不好意思,刚杀了皇帝,再接受封赏,怎么好意思。从这之后,曹奂先后两次封司马昭为晋公,司马昭都没接受。司马昭在等一个大的机会。
公元263年,司马昭下令攻击蜀汉,打的很顺利,有惊无险,占领了蜀地。中间虽然有邓艾和钟会的插曲,但这些都是小插曲,具体的细节请参考《三国演义》。打赢了蜀国,再给个晋公就小了。
公元264年,曹奂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这次司马昭接受了。这才是司马昭想要的。顺带着还追认了司马懿和司马师为王爵。司马炎为世子。司马炎继位算是名正言顺了,不用跟过继给司马师的兄弟司马攸竞争了。
这之后,曹奂彻底不干了,所有大事都归司马昭,献祥瑞,直接转给司马昭,吴国的使者也直接找司马昭,大家都知道,曹魏要变天了。
时间到了公元265年,司马昭只是顶了个王的称号,但是仪仗都与皇帝别无二致了,称帝似乎要实现了。
司马昭病逝
称帝的事情,似乎司马昭就可以实现了,怎奈何老天没给司马昭这个机会。在一切都具备的情况下,司马昭的大限到了,公元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九月葬于崇阳陵。司马昭被谥为文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之后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亲儿子就是亲儿子啊,司马师再牛逼庙号也只是宗,司马昭和司马懿才是祖。
司马懿和司马师为司马家族打下了基础,司马昭则为后代称帝扫平了一切障碍。历史的接力棒交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
司马懿一共有几个儿子,都有什么特点
司马懿和张春华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人尽皆知,无须多谈;平原王司马干是司马师司马昭的同母弟,活到了永嘉五年(311),寿至80岁;梁孝王司马肜是张夫人(不是张春华)的儿子,赵王司马伦是柏夫人的儿子,西晋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题主想问的应该是伏夫人而不是优夫人。
伏夫人和柏夫人一样,也是司马懿的宠姬,生司马亮,司马伷,司马京,司马骏四子,从为司马懿所生儿子的年龄推算时间,她的得宠应该在柏夫人之前。
司马懿共有九子,其中四个是伏夫人所生,侧面可以证明她的得宠程度。
司马京在晋朝建立之前的嘉平五年(253,此时司马懿刚去世2年)就去世了,年仅24岁;司马骏才干和品德不错,史载其施政仁义,安抚戎汉,深受百姓爱戴,于太康七年(286)去世,时年54岁,追赠大司马、侍中、假黄钺,后世根据其封号和谥号称其为“扶风武王”。
汝南文成王司马亮也是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之一,被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司马玮(按辈分算是侄孙)矫诏杀死。
值得一提的是琅琊王司马伷,司马伷少有才气,文武双全,参与平东吴作战,接受孙皓投降。太康四年(283)去世,享年57岁,被称为“琅琊武王”——琅琊王感觉很熟悉有木有?对!东晋王朝就是琅琊王世系建立的。
司马伷的妻子诸葛氏(诸葛太妃)是淮南三叛最后一次事件主脑诸葛诞的长女,但是因为诸葛诞败亡之时,曹魏法律已经因为毋丘俭事件的余波做了修改,出嫁女子不受父家株连,因而诸葛氏未受影响。
诸葛氏生琅琊恭王司马觐、武陵庄王司马澹、东安王司马繇,司马觐就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之父。
司马家族和诸葛家族的联姻,诞生了新王朝的创始人,这也隐隐成为东晋门阀政治的一种象征,而琅琊诸葛氏,也一度成为与琅琊王氏争竞“姓族先后”、甚至看不起陈郡谢氏的显赫门第。
司马懿的儿子个个龙虎,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一个有人教有人管,另一个从小缺爱且父亲死得早,当然成就会有所不同。
司马懿和诸葛亮,属于旗鼓相当的两个对手,二人各为其主,曾展开过绝伦的斗智斗勇,单论计谋的话,这二人应该不相上下。
不过,同样是精英人才,二人的后人却在成就上相差甚远,司马懿的后人建立了晋朝,而诸葛亮的后人,则是泯然如众人,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从表面上看,司马懿的儿子们,在成就方面要大于诸葛亮的儿子,毕竟不管怎么说,晋朝是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二人的“努力”下才得以建立的。
那么,为什么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和诸葛亮的后人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简单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双方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同,让各自的儿子成就有了差别。
在家庭教育这方面,司马懿确实做得很好。
司马懿有三个嫡子,均是司马懿的嫡妻张春华所生,其中长子为司马师、次子为司马昭,三子为司马干,而最得司马懿衣钵的,正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二兄弟。
众所周知,司马师曾帮助父亲司马懿成功地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让司马家的势力更上了一层楼,除此之外,他还在司马懿去世后,利用父亲留下来的基础,让司马家的权势,在整个曹魏朝堂之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擅行废立,把魏帝曹芳废黜,改立高贵乡公曹髦,这就是司马师执掌司马家族时期干的事情。
而到了司马昭接过哥哥手中的权力时,司马家族更是在曹魏朝堂上达到了顶峰,把持朝政,说一不二,甚至,还公然弑杀了魏帝曹髦。
这二人,不管是从能力还是在胆识,以及谋略方面,都深得父亲司马懿的真传,并且,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为什么他们的能力会如此“突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得到了司马懿的言传身教。
在我们现代教育中,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一个孩子日后的成就高低,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的好坏就能决定一大部分。
而司马懿,对这一点深以为然。
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出生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刚受曹操的强召,开始担任“文学掾”一职。
众所周知,在最初的时候,对于曹操的征召,司马懿是很不情愿的,最后还是曹操下了死命令,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来到曹操的身边。
但来归来,心里抵触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司马懿就开始了一段“摸鱼”的日子。
什么叫做摸鱼呢?简单来说,就是消极怠工、混日子,而在这一年,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为司马懿生下了长子司马师。
本身上班就是摸鱼,加上有了儿子,初为人父的司马懿,就自然而然的,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教育儿子身上。
司马懿的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奇怪,本身在曹操那里就属于混日子,古代又没有什么严格的考勤制度,因此时间有的是,所以多管教管教儿子,也就十分正常。
况且,司马师还是嫡长子,嫡长子在古代,地位十分特殊,是将来要继承家业的,因此,司马懿必须精心对司马师进行教育。
而在司马懿的言传身教下,司马师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不仅学业相当不错,并且为人沉稳,方方面面也都十分不错。
就连当时的名士何晏,在接触过年轻的司马师之后,也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司马师字子元)是也。”---《魏氏春秋》
能得到名士的如此赞许,足以说明司马师确实不错,抛开他本身就聪敏之外,更多的就是来自于父亲司马懿的良好管教。
同样的,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其大致情况也是如此,司马昭出生于公元211年,比哥哥司马师小三岁,而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虽说摸鱼的日子已经基本结束,但对于儿子的教育,却一直没有放松。
并且,司马昭比司马师的优势在于,他对于政务方面更加娴熟,早年间他曾经在担任洛阳典农中郎将时,通过父亲的指导,纠正了不少之前留下的弊端,赢得的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
由此就可以看出,不管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他们的综合能力都是相当不错的,而他们能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司马懿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管束,因此,他们在后来才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而反观诸葛亮的后人,情况就和这个大不一样了。
诸葛亮一共俩儿子,一个叫诸葛乔,一个叫诸葛瞻,不过,诸葛乔原本是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儿子,是过继给了诸葛亮。
并且,诸葛乔死得很早,在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时就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所以,诸葛乔抛开不说,我们单说诸葛瞻,诸葛瞻出生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四十六岁了。
那么,这个时期的诸葛亮在干什么呢?简而言之,当时的诸葛亮很忙,特别忙。
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四年,诸葛亮也在刘备的托孤中,成为了蜀汉最忙的一个人,朝中大小事务,不管是人员调动还是官员任免,几乎诸葛亮都会过问。
并且,在诸葛瞻出生的一年前,诸葛亮已经开始了北伐的艰巨任务,并且还是亲自带兵北伐。
因此,从里到外和从外到里,当时的诸葛丞相忙得不可开交,其工作强度之大,已经远超我们现代的007和996。
工作上忙,自然就缺乏陪伴诸葛瞻的时间,至于教育,那就更谈不上了。
当然,并不是说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没有进行教育,而是当时诸葛亮的位置,决定了他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给了工作,所以,也就做不到像司马懿那样的言传身教和管束教育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诸葛瞻,自然也不会像司马师和司马昭那样具备很强的能力。
并且,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对儿子将来的成长很重要,诸葛亮和司马懿虽说都擅长谋略,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用谋略为公,一个则是为私。
因此,他们的这种风格,同样也在影响着下一代,而诸葛亮的克己奉公,也自然传给了儿子诸葛瞻。
所以,诸葛瞻小时候虽说十分聪明,还得到过诸葛亮的赞赏,但从秉性上来讲,他就和司马师、司马昭二人本质上就不同。
除此之外,在诸葛瞻七八岁的时候,诸葛亮就因为鞠躬尽瘁去世了,而还是黄口小儿的诸葛瞻,自此没了父亲,同时也就没有了人教育。
后来,还是后主刘禅收养了诸葛瞻,将他抚养长大,还把女儿嫁给了诸葛瞻。
刘禅是什么样的水平,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而经他之手抚养出来的孩子,水平就是说破天,也高不到哪儿去。
因此,诸葛瞻的一生十分平淡,长大后娶了蜀汉的公主,之后在老丈人刘禅的关照下一路升迁,虽说身居高位,却并没有什么出色表现,甚至还颇有些”言过其实“。
最后,诸葛瞻战死在绵竹,临死前,曾拒绝撤军保命,坚持要守卫绵竹,虽说死得惨烈,倒也没有辱没了武侯之后的威名,这也是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
通过上述对比,就能够明显看出,造成司马懿的儿子和诸葛亮的儿子成就区别很大的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家庭教育,一个是有时间也有精力言传身教,另一个则是把身心都献给了国家,忽略了对儿子的教育,并且又在儿子幼年时去世,因此才形成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
说完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家庭教育,我们再来谈谈”龙虎“和”草包“。
若是单论个人事业成就的话,司马懿的儿子确实比诸葛亮的儿子要强得多,但问题是,难道这就要成功?这就是所谓的”龙虎“吗?
我认为,这并不是,成功的定义,不是像司马家那样的。
司马家族通过几代人,处心积虑地篡夺了原本属于曹魏的政权,建立了自家的王朝,其行为本身就属于”乱臣贼子“。
当然,胜者王败者寇道理也并没有错,但司马家的所作所为,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吃相太难看。
从司马懿开始,就开始打曹魏的主意,要知道,司马懿能在曹魏朝堂上身居高位,是曹老板给他的机会,也是曹丕给他的信任。
但他却不顾君臣之谊,妄图改朝换代。
有道是前有车后有辙,在他这种”言传身教“下,司马师自然也走上了权臣之路,并且还将司马懿的精神发扬光大,干起了废立皇帝的事情。
到了司马昭那就更过分了,他开启了史上首次臣子公然弑君的先例,当街杀了魏帝曹髦。
单是这父子三人的所作所为,就已经够为人所不齿,如果这叫做所谓的龙虎,把这定义为成功的话,那让那些呕心沥血,一心为国的人情何以堪?
除了司马父子三人之外,经由他们奠基所创立的晋朝,更是烂到不能再烂。
皇帝一个比一个无能,导致爆发”八王之乱“,最终造成了异族涂炭中原百余年的”五胡乱华“,给中原大地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数不清的杀戮。
而这些,罪魁祸首就是司马懿以及他的儿子、孙子等后人。
曾经在东晋时,晋明帝司马绍某次与大臣王导和温峤聊起晋朝的发迹之路,司马绍就请富有学识的温峤说一说晋朝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温峤踌躇半天不说,身旁的王导接过话头,详详细细的给晋明帝介绍了晋朝的曾经。
从司马懿如何专权,到司马师、司马昭如何架空曹魏,并如何公然弑君,到最终晋朝建立,王导认认真真的给司马绍上了一堂历史课。
听完之后,司马绍捂着脸趴在床上,说了这么一句话:
“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司马绍
就连司马昭都觉得自己的先人所作所为不忍直视,认为这样得国不正的国家不会长久,何况是后人呢?
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又叫做失败?仅从后人对于司马氏和诸葛亮的不同评价,就已经知道了答案。
况且,诸葛瞻再怎么说,也是为国战死沙场,从道义上讲,绝对要比那谋朝篡位的人强得多。
回到问题,司马懿的儿子之所以能有一定的个人成就,是得益于司马懿早期的教育与管束,而诸葛瞻因为从小缺乏类似的教育,并且父亲诸葛亮又去世的早,所以才造成了他并无太大作为,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定义成”草包“。
胡昭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胡昭在《三国志》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传记,他的事迹在《三国志·管宁传》。裴松之注引《高士传》:
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昭虽有阴德於帝,口终不言,人莫知之。所以司马懿和胡昭是朋友关系,胡昭还救过司马懿的命。至于网传的师生关系,我不知道有没有出处,如有,还望请教,我也学习一下。
由“至嘉平二年,公车特徵,会卒,年八十九”,可见胡昭卒于250年,生于162年(古人算年龄算的是虚岁)。而司马懿生于179年,他们差17岁。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传位给傻子司马衷,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司马炎是历史上最昏庸的开国皇帝、他传位给白痴儿子主要是希望聪明的孙子能传承下去!至于后果还是没有想到吧!
历史上司马师死后,为何传位于司马昭呢
司马师没儿子,几个兄弟里和司马昭最亲,能力也是司马昭强,他还能选谁来继承自己的位子?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而且他母亲是司马懿的正妻张春华,按照当时的封建宗法来说,有着“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则。也就是以正妻所生的嫡子优先继承,而在嫡子中又以年长者为尊。司马师就是标准嫡长子,所以司马懿死后,他继承司马懿的位子毫无争议。不过司马师自己没有儿子,所以在他临死前,只能从兄弟里选择一个继承人。
司马懿挺能生的,共有9个儿子,不过司马师能选择的范围其实不大。在司马懿的9个儿子中,正妻张春华所生的有三个,就是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干,其他伏夫人生了5个儿子,柏夫人生了1个儿子。所以司马懿的嫡子只有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干三人,而司马昭是次子,司马干是第五子,在司马师选择继承人时,从宗法来说无疑是司马昭为最合适的人选。
另一方面来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权以后,司马家虽然掌握了魏国的实权,但是还是有不少的反对者。司马师就是在平息第二次淮南之变时受惊吓过度而死,因此他在选择继承人时也必须考虑继承人的能力。
司马昭早年就随父从军,屡建战功,做到了典农中郎将,之后又跟随父亲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师死的时候,已经有45岁,也算是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了。而司马干在司马师死时只有23岁,只是因为出身的原因被封为安阳亭侯,缺乏历练。更糟糕的是司马干为人疯疯癫癫,有精神性疾病,平时又对名利不感兴趣,做人清高,这种人显然不适合来应对此时的复杂的局面。
所以司马师选择司马昭既符合宗法,也符合实际需要,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他的这一选择对于司马家族来说,是正确的。
历史上有哪些“前进一大步,后退一小步”的事件
邓公的改革开放,其伟大的功业不言而喻。这就是典型的“前进一大步,后退一小步”事件。经济发展这一大部不用说了,直接奠定了现代中国富强的基石。无非就是东部先富,然后西部再富起来,其实这也算不上谁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