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君劢 为民

为啥徐志摩被人称为民国第一渣男?徐志摩有子嗣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7 16:17:03 浏览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啥徐志摩被人称为民国第一渣男

徐志摩出生于经商世家,家境富裕,自小就过惯了舒适的公子哥生活。21岁时就去美国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有欧美浪漫主义情节。

他写的诗很唯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中显现的聪俊灵秀之气,令人心动。就是这样一个给世人描绘“人间四月天”的诗人,却被人称之为民国第一渣男,我也认为他的确是的。

徐志摩18岁就成了亲,他的发妻张幼仪是个大家闺秀,却被徐志摩称之为乡下土包子。徐志摩的诗给了世人留下了很多浪漫多情,可这份柔情,诗人却从未给过他的发妻,在他们的婚姻中,他对她从来只有冷淡。

张幼仪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之后徐志摩就去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1920年的时候,徐志摩收到了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的信,被迫把张幼仪接到了身边。

1921年秋天,徐志摩遇到了林徽因,很快就爱上了她。1922年3月的时候,徐志摩向张幼仪提出离婚,当时张幼仪已怀孕两个月,徐志摩要求张幼仪把孩子打掉。

那个时候的医疗水平有限,打胎是很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人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徐志摩冷冰冰的回了一句:“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这句话由一位丈夫的嘴里说出来,何其冷漠。

徐志摩要求马上离婚,张幼仪不答应,他就一走了之,把张幼仪一个人留在了沙士顿。

当时的张幼仪很害怕,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又怀着孕,实在没有办法,才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在哥哥的帮助下,后来在柏林生下了孩子。

徐志摩对张幼仪的无情,他没有想过他们之间有一个长子,还有张幼仪肚子里面的孩子,他对他们的态度,一点温情都没有。

徐志摩只是执着的认为自己在这段婚姻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他急着想脱离出来,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完全没有想过自己对家庭对妻子也有责任。

徐志摩明知道张幼仪的在国外人生地不熟,在两人还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就不闻不问对方的生活,估计还嫌弃对方肚子里的孩子。这样一个男人称之为渣男,真的不为过。

徐志摩再去找张幼仪时,是想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张幼仪签下离婚协议。

1922年,徐志摩和张幼仪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我们现在婚姻法的规定,妻子在怀孕期间,是不可以提出离婚的,徐志摩的这个行为,的确很自私,他被世人称之为渣男,一点都没有冤枉他。

徐志摩有子嗣吗

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与原配张幼仪有一个儿子,名叫徐积锴;徐志摩与陆小曼没有子女,所以徐积锴是徐志摩唯一的子嗣。

徐志摩原配夫人张幼仪与孙辈在一起

徐积锴生于1918年,父母离婚后,徐积锴由爷爷和母亲抚养。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时,徐积锴只有13岁,由于长期不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徐积锴对徐志摩印象不深,他对父亲的了解主要来自徐志摩传记以及家人和徐志摩朋友们的回忆。

徐家是浙江海宁巨富,外祖张家也是豪门巨族,母亲张幼仪离婚后成为知名金融家。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徐积锴肯定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徐积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大学期间与张粹文结婚。张粹文是一位典型的美女,张幼仪认识后介绍给了儿子,徐积锴对她一见钟情,随即结婚,生下了一男三女四个孩子。

徐志摩的四个孙辈

1947年,徐积锴夫妇赴美留学,徐积锴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张粹文就读于特拉法根设计学院。后来徐积锴获得布鲁克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在纽约港务局做事,是一位有名的土木工程师。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张幼仪带着徐积锴的四个孩子来到香港,后来孩子们去了美国,张幼仪在香港与一位医生结婚。1970年代初,张幼仪丈夫去世,她随即去美国与儿孙团聚,1988年1月,张幼仪在美去世。

徐积锴在美期间,与徐志摩的好友胡适、梁实秋等人来往密切,从父亲的这些朋友那里,他了解了不少关于父亲的往事,对父母的婚姻及父亲的文学和感情生活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60年代,徐志摩好友、著名学者梁实秋出面位徐志摩作品全集,获悉此事后,徐积锴在美国各大学全力搜集父亲作品,并专程回台相助,徐志摩全集的出版,有徐积锴的一份功劳。徐积锴及其后人还专门回海宁为徐志摩扫墓,浙江当地媒体对此都做过报道。

徐积锴为父亲扫墓

2007年6月23日,徐积锴在美国去世,享年90岁。

陆小曼唯一心愿,死后能和徐志摩合葬,为何徐志摩儿子坚决拒绝

导语: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陆小曼火化后的骨灰,一直无人认领。23年后,陆小曼远在台湾的娘家侄儿,才在苏州建立了一座陆小曼纪念墓。

陆小曼生前想和爱人徐志摩合葬的心愿,终是成了空,因为徐志摩的儿子徐积楷一直不同意!

那些遗失在民国风里的故事,是徐积楷心头永远的痛

徐积楷的小名叫阿欢,1918年出生,那是父母包办婚姻的第三个年头。小阿欢出生没多久,父亲徐志摩就留洋去了。2岁那年,母亲张幼仪也去国外和父亲团聚。小阿欢留在家里,和祖父祖母生活。

长大后,阿欢才知道,母亲去了国外,过上了不堪回首、让人泪目的留学生活。在母亲生下弟弟彼特的时候,父亲逼着母亲签了离婚协议后,就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去了。

母亲在德国独自抚养着弟弟彼特,幸亏有舅舅张君劢的帮助。可是,在彼特3岁的时候,却又意外夭折了。伤心欲绝的母亲在1926年回到了上海,阿欢又见到了消瘦的母亲。

之后,母亲带阿欢去北京念书。

此时的父亲早已回国,整日沉醉在与陆小曼的浪漫中,完全来不及眷顾家里的老父老母,和尚在成长中的阿欢。

1931年11月19日,父亲徐志摩坠机身亡。

13岁的徐积楷和家里的长辈,一起去飞机出事的地点接父亲回家。一遍狼藉的坠机现场,他们找到了徐志摩。

父亲的双手黑紫斑斑,指甲嵌满泥血,面形很惨。应该是飞机坠地的时候,父亲还活着,而且父亲还经历过激烈的求生的挣扎,以至面部有些扭曲。

虽然13年的成长岁月里,父亲几乎都在缺席。但是,阿欢知道,从此后父亲要永远地缺席了。

徐家一直不曾接纳陆小曼

在阿欢的记忆中,自己的祖父就从未曾接纳过陆小曼。

在父亲和陆小曼交往的时候,尽管他们相互爱的很深,祖父徐申如却一直反对。众所周知的原因,陆小曼当时是有夫之妇。

出生在封建社会的徐申如,对儿子惊世骇俗的感情非常反对,甚至不惜以断绝徐志摩的生活开支,来试图阻止他们在一起。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哪怕有万人阻挡,父亲和陆小曼也没有投降!

1931年4月初,徐志摩的母亲病危,徐申如将徐志摩召回。当时,徐志摩想让自己的妻子陆小曼回来侍奉婆婆,却遭到了徐申如激烈反对。祖父说:

“她若来,我即走!“

后来,祖母钱慕英在4月23日去世。

陆小曼一身孝服赶来奔丧,祖父徐申如知道后,派人在半路上阻拦了陆小曼,无论如何也不准她进入徐家的门。为此,父子俩在母亲的灵堂前反目。

再后来,父亲徐志摩罹难,60多岁的祖父徐申如老泪纵横,对陆小曼的怨恨更深了一层,徐家对陆小曼的痛恨更是无以言表。以至徐志摩的追悼会,徐申如都不肯让陆小曼参加。

1944年3月21日,祖父徐申如病逝于上海。两年后,阿欢和母亲一起把祖父葬在了父亲的身边。

陆小曼放任自我的后半生,更是让徐积楷无法接受。

陆小曼本来就是富贵人家的娇娇女,空有一身才华。在丈夫徐志摩离世之后,不再日日交际,也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为了生存,陆小曼和有妇之夫翁瑞午一直同居。翁瑞午不仅有爱人,还有几个孩子。这种剪不清理不清的混乱关系,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虽然徐家不待见陆小曼,但陆小曼是徐志摩名义上的妻子。在徐积楷看来,这种公然和有妇之夫同居,就是对父亲和徐家的一种伤害。

人人都有婚姻自由,陆小曼也有。既然陆小曼在后半生选择了跟别的男人, 那就可以说,她陆小曼已经不再是徐志摩的妻子好多年了!

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再回来和父亲葬在一起呢?

徐积楷的心里是怨恨陆小曼的

徐积楷长期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他的思想应该与祖父徐申如不同。他对陆小曼的怨恨也与祖父有区别。

也许,在长大的阿欢心里,对父亲与母亲的婚姻,对父亲与陆小曼的爱情早就释怀了。后来,徐积楷在书中慢慢地了解了父亲,知道父亲是个很热情,对朋友很真心的人

尤其是父亲留在世间的作品,和父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力,都让徐积楷觉得自己的父亲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在美国,徐积锴和父亲的老友胡适、梁实秋等人常常有来往。

他目睹和父亲同辈的人,在新的社会制度下颐养天年,他多么希望自己才华横溢的父亲还活着呀!

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徐积锴忍不住说:

“我觉得,我父亲命太苦!”

在他看来,父亲追求自己的爱情没有错。但是,陆小曼挥金如土,害得父亲为了生计身兼数职,四处谋钱,长年累月在京沪两地疲惫地奔跑。

陆小曼作为妻子,不仅没有在生活上照顾好父亲,还让父亲为了满足她奢侈的生活而把命送断了。

毫无疑问,父亲娶回的陆小曼,不是个好妻子,不过是个败家子罢了。

三少说:

不能是站在徐家的角度,还是站在做儿子的角度,徐积锴都不愿意将父亲和陆小曼在一起合葬。

因为,他无法说服自己。

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后来怎样了改嫁了吗

离婚之后的张幼仪,怀着巨大的精神上的伤痛投靠了自己的二哥,看透了面善心狠白眼狼(张幼仪完全可以如此称呼徐志摩)的丑恶嘴脸,经历了名存实亡之婚姻的不幸,本已心灰意冷,而幼子的夭折,让善良的母亲张幼仪遭受的哀伤无以复加,痛定思痛后,张幼仪已经把感情看得很淡了,不再于风花雪月中打捞温情,不堪的过往,让其随风而逝吧!

她毅然决然地走上另一段不同的人生路,潜下心来,在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回国后,一刻没闲,先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声名鹊起后,出任了商业银行的副总裁,还担任过某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在忙忙碌碌中慢慢地淡忘了生命中遭遇的不愉快,完全彻底地走出了前丈夫徐志摩给带给自己的阴霾。

可以想象,这时候的张幼仪在经济上是独立的,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带来了人格上的独立,作为学识渊博的女性,在那个时代能当名校教授,银行副总裁人和服装公司的经理,不唯有学富五车的渊博知识,尤应有过人的智慧与胆识,可想而知,在职场上的张幼仪是很优秀的女性,个人能力与林徽因、陆小曼应在伯仲之间。

随后,久经职场风雨的张幼仪又去了香港,在香港认识了苏纪之——曾是自己的邻居,职业是中医医生,也是陪伴她过完后半生的男人,二人永结奏晋之好,儿子也举双手赞同。

1976年她故地重游,去过德国,众所周知,这异国他乡,是她和旧爱徐志摩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人生际遇难测,年轻时的愿景终没实现,她孤单地在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前伫立良久,不免唏嘘感叹,这一年张幼仪已67岁了。

待第二任丈夫苏纪之去世时,张幼仪到大洋彼岸的纽约定居了,1988年,张幼仪病逝,享年79岁。

在中国近代史上,“科玄之争”是怎么一回事儿

1923年至1924年由张君劢、丁文江之间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的辩论而引发的一场论战。张君劢主张科学于人生观无能为力;丁文江、胡适坚持科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梁启超、范寿康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全部,理智的部分可以由科学解决,情感的部分非科学所能解决,还有部分关于天命、四柱八卦的观点;陈独秀等人主张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问题及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