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原子弹

中国是第几个有原子弹的国家?朝鲜战争,麦克阿瑟要给中国投原子弹,为什么杜鲁门不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7 13:03:50 浏览11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中国是第几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回答;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在新疆马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朝鲜战争,麦克阿瑟要给中国投原子弹,为什么杜鲁门不敢

1950年朝鲜半岛战争爆发,其实本身就是朝鲜半岛内部自己的内战,北朝鲜声明是南朝鲜军队非法越过三八线,所以自己才进行反击的,但是苏联解体后解密了这场战争的资料,朝鲜战争是北朝鲜得到斯大林同意后发起的,也就是说在开战之前,北朝鲜是去征求过苏联建议并得到同意的。

南北朝鲜半岛地界划分是1945年美国跟苏联商讨后认定的,以北纬38度线划分,半岛南边由资本主义阵营管,北边由苏联为首的阵营管理,这个分治也成为了两个阵营较量的前沿,同时成为了后来矛盾冲突的最直接导火索,其实这种做法他们也打算用在我们身上,也就是抗日战争结束后南北分治的做法,只不过我们没有让他们如愿而已。

朝鲜战争初期,由于北朝鲜的进攻,使得南朝鲜节节败退,美国支持下的南朝鲜不是北朝鲜的对手,这让美国大失颜面,同时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失败,这种是美国不能接受的,也是不愿意让半岛前沿丢失,这样影响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于是由麦克阿瑟率领十七个国家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队加入朝鲜战争。

美国通过仁川登陆前后夹击北朝鲜的军队,加上北朝鲜军队指挥缺少应对能力,最终节节溃坝一直被压到鸭绿江附近,而在美国加入战争之前,美国就考虑过中国跟苏联参战的可能性,但是美国坚定的认为两国不会跟美国正面碰撞,在美国想一举把北朝鲜全部拿下的想法的时候,我们已经多次对美国发出警告不要越过三八线要他们退回去,但是美国没有当回事。

美国认为我们就算参战也不会有太多部队参战,根本不当回事,那个时候我们为了应对朝鲜半岛局势,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大量集结,在警告无效后,东北边防军改名为自愿军跨过鸭绿江,对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队进行正面较量,美国军队根本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我们两次阶段性的战役打回了三八线附近。

麦克阿瑟感觉丢了颜面,自己的战败让自己的荣誉产生了影响,于是请求华盛顿扩大战争规模,并请求使用原子弹进行威慑,麦克阿瑟对外宣称,为了战争的胜利会使用任何手段,包括使用核武器,而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也在新闻发布会上面表示,美国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

麦克阿瑟其实是想使用二三十枚原子弹投放在中国跟朝鲜边境,制造出来一条核辐射带,阻止我们对朝鲜战场上的军队进行增援以及提供物资保障 ,同时这样做也等于是把战争扩大规模,甚至有可能引发核战争以及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是我们跟苏联没有被吓到,倒是美国的盟友被吓到不轻。

以法国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第一时间跳出来进行反对使用原子弹,当时只有美国跟苏联有原子弹,苏联1949年才有原子弹,我们跟英法都还没有,为什么英法他们那么害怕呢,其实是英法担心这样做引发核战争以及世界大战,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欧洲各国,苏联当时还没有能力把原子弹投放到美国除了阿拉斯加之外的本土。

但是苏联却是有能力对欧洲各国进行直接的打击,这样美国虽然没有事,但是欧洲各国就会收到最直接的攻击,这让他们不可能接受的,于是就是跳出来第一时间反对,美国为了全球战略布局,不得不顾及自己盟友的想法,加上第三世界各国都表示反对,印度便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第一时间跳出来反对使用原子弹,几乎全世界的国家都反对,美国还没有达到挑战全世界底线的程度,于是就没有使用。

当然在后面的几次战役里面,双方一边打一边谈判,麦克阿瑟多次要求使用原子弹,但是都被杜鲁门拒绝了,美国的小弟要求美国不要扩大战争规模,麦克阿瑟不愿意,让欧洲各国跟杜鲁门都觉得麦克阿瑟是一个危险的自私的固执老头,最终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撤职,由李奇微代替,杜鲁门同时通过轰炸机运输原子弹到关岛基地,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表达美国的态度,最终美国并没有使用原子弹,双方最后在谈判桌上结束战争。

不过这次战争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伤亡,我军在武器装备明显落后以及后勤保障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灵活运用战术跟美国周旋,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伤亡的代价把美国打回三八线谈判桌上,而美国在武器装备全面占优的情况下,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最终伤心的离开,其实这场战争双方都打得精疲力尽。

谁是真正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还是钱三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962条回答。

我认为就是钱三强。

自然,原则上说中国没有原子弹之父。因为中国原子弹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但有苏联的大力帮助,也是无数科学家几十年心血的结晶,绝对不是某一个人能够搞定的。

我们熟知的两弹元勋就有: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等著名科学家。

其实美国、苏联、法国研究原子弹也是如此,都是一群精英科学家的成果。

所谓原子弹之父也是存在的,就是在研发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人。

个人认为,这肯定非钱三强莫属。

钱三强除了是巴黎大学核物理博士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是原子弹项目的负责大将,是懂技术科学家中负责把握全局的人。

钱三强1948年带着妻女回国,1949年3月北平刚刚解放他就被重用。

钱三强被周恩来委任去巴黎参加和平大会,其实是去购买用于发展原子核科学的仪器设备。

当时砸锅卖铁筹集了5万美元,全部交给钱三强,足可见组织上对他的信任。

从此以后,钱三强就成为中国原子项目的技术线上重要负责任,起到的是掌门人的作用。

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前期的创建工作时,钱三强就是负责牵头中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研究机构,这是后来原子弹项目的根源。他就是物理研究所所长,诚邀彭桓武、王淦昌等著名物理学家加盟研究所。

由于中国底子差,原子项目需要从苏联学习和接受帮助。

但苏联援助中国原子项目是非常保密的,而又是钱三强负责带队访问苏联。

在被苏方列为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他还是有机会与“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进行数次长谈。

到了1956年主导核武器研究的二机部成立,钱三强顺理成章成为副部长。

需要说明的是,钱三强这个副部长是主管科研业务的,部长和其他大部分副部长并不懂技术。比如部长刘杰因参加革命,连中学也没有毕业,对核技术方面一窍不通,是政工干部。

说来说去,钱三强就是原子弹技术方面的总负责人,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

一份报告文学这么写:这时的钱三强,是科学前沿战场上指挥若定的领军大将,他总是在关键时刻,调配关键人物去解决关键问题。在谋划全局的时候,钱三强总能周密地考虑到布局上还有哪些环节是空白点。他不能让这几个空白点堵塞千军万马的必经之路。

事实证明,钱三强是胜任的。

1960年,苏联停止对中国的原子项目援助,党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

虽然当时中国已经掌握了原子弹的资料和技术,却严重缺乏经验。

原子弹不是二踢脚,独立自主研发的难度非常大,这又是一个大考验。

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又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实际上成为中国原子项目的一号人物。

也就是钱三强的掌握下,王淦昌、彭桓武、王承书、于敏、黄祖洽等人全部担当重任,并不拘一格举荐了邓稼先、朱光亚等大牛。

这些大将整合在一起进行原子弹攻关,终使我国在1964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可见,邓稼先虽然是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就重要性来说同钱三强是无法相比的。

再说通俗点,钱三强是一支军队的总指挥,邓稼先是个大将。但是军队的大将有很多,总指挥只有一人。

其实,对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国外和国内都没有什么争议。

看看这份资料: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6月18日,法国法新社科学赛尔日•贝尔发表文章写道:“人们认为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同一天,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说:“没有哪个国家进展得有这样快。法国爆炸第一个原子弹比中国早四年,但是仍然没有试验氢弹……关于参加这项计划的人物,外人知道很少,但是这个计划很可能是钱三强领导的。”这些消息和电讯,第二天就被转载到新华社编发的《参考资料》上。

我国也是认可的:1999年8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有意思的是,钱三强自己坚决不同意这个称呼:“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决不是哪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外国人往往看重个人的价值,喜欢用‘之父’‘之冠’这类称谓。”

除了认为原子弹是大家的功劳以外,钱三强不愿意自称“中国原子弹之父”也有其他原因。

文革时期,部长刘杰和副部长钱三强都被整的很惨。钱三强被整的一条大罪名就是:“他(钱三强)有严重的权威思想,在党内以专家自居……对党的领导不放在眼里。”

就这一条,钱三强被整的有10年时间无法工作。

中国原子弹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从1957年开始,苏联正式开始对中国进行核技术援助,该年10月15日,中苏正式签署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简称《国防新技术协定》

1955年,苏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设计和建造了一座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主要包括一个7000千瓦的实验性重水原子反应堆和一个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该基地1958年7月建成并移交中方。

1956年5月,苏联派遣了沃尔比约夫率领十几位专家来华,帮助中国培养研究浓缩铀和钚方面的专家,编制培养新的核技术人才的教学大纲,后来也负责指导反应堆的实验。应该说,这些派往中国的苏联科学家还是很尽职尽责的

在提高中国原子能科研能力并培养核人才的同时,苏联帮助中国建立了一整套核工业体系。在这些工厂的建造过程中,苏联不仅提供设备、图纸和技术资料,而且派遣大批专家来到中国

在对华提供研制核武器援助的同时,苏联还在导弹、火箭、飞机的研制方面对中国提供了全面的帮助,使得中国在短短四五年时间里迅速获得了生产和使用导弹的能力,帮助中国解决了防空问题,并让中国在首颗原子弹爆炸之间就拥有了运载和携带工具,使得中国的核武器迅速拥有了打击能力正是在此基础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两年后的1966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携带2万吨TNT当量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试验

中国当年原子弹实验成功后,周边国家与地区有什么想法

我国第1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10月16号引爆的,其实美国和前苏联早就预见到这种情况了,毕竟这两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卫星,对我国罗布泊地区的情况一清二楚。

不过,虽然美苏两国高层早就预见到这种情况,但是他们认为我国并没有发射核武器的手段,也就是说当时我国的导弹还不具备投射到其他国家的能力,特别是像美国这么遥远的国家。

美苏两国早就知道我国的核武器计划

虽然我国原子弹试验成功这件事美国和前苏联的情报部门早就知道,但是这两国的媒体还是做了大量的渲染和报道。

在我国研发原子弹的过程中,美国总统肯尼迪一直想搞破坏,当时美国的高空侦察机和卫星都拍摄到了罗布泊地区的情况,于是开始组织对我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而且还让台湾地区的军队参与。然而在这个计划实施之前,肯尼迪突然遭到了暗杀。

后来上任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并不认为这个时间和我国搞一场战争是明智的,因为当时我国和苏联的关系也非常糟糕。美国看到了可乘之机,认为可以分化苏联和我国之间的关系;而要是这个时候美国对我国发动攻击,势必会导致我国紧紧的依靠前苏联。当时美国的战略博弈对手就是前苏联,而不是我国,所以在大国博弈过程中,我国的核武器研发抓住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苏联对我国的核武器研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我国原子弹能够研发成功,和苏联的援助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赫鲁晓夫对我国的援助,当时他向我国提供了一个核反应堆。不过后来中苏关系变得更糟糕以后,苏联专家开始撤离中国,还撕毁了所有的研究材料。

那时苏联领导层认为,我国在15年之内都不可能研发出核武器。不过让苏联专家出乎意料的是,针对这个问题,赫鲁晓夫竟然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支持我国,认为我国有拥有核武器的资格。

不得不说,前苏联是我国研发核武器成功的巨大帮手。后来中苏关系没有转好,赫鲁晓夫曾一度试探性的和我国接触,因为苏联的战略博弈重心在欧洲,并不想两线开战;孰料我国核武器研发成功之后,赫鲁晓夫竟下台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好转,并开始试探性的接触,这样我国的核武器大国地位被承认。

虽然美国完全了解我国核武器成功的整个过程,但是美国的社会和媒体还是大肆渲染,认为我国是破坏世界和平的力量。不过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向亚洲盟国发出呼吁,表示我国拥有原子弹不会对美国产生大的影响;当然美国也会为亚洲国家提供保护。

由于我国研发原子弹这件事情欧洲国家并不知情,所以我国原子弹爆炸之后,欧洲国家相当震惊,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对此非常的嫉妒,并诋毁我国原子弹;而当时的英国则对我国研发出原子弹不屑一顾,认为我国的原子弹只是塔爆,根本没有能够搭载原子弹的导弹,对欧洲根本产生不了任何威胁。

我国核武器研发成功之后,第一个通知的国家是日本

我国研发原子弹成功之后,第1个通知的国家居然是日本,表示我国研发原子弹完全是自卫,而且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也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显然这是在正告日本,休要像以前那样对华轻举妄动。当时日本首相佐藤荣作向美国总统约翰逊表示,日本也应该拥有核武器。但是美国方面并不同意,只是表示要向日本提供保护。后来日本宣布了自己的无核三原则。

对于亚非拉民众来说,我国的核武器研发成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非洲人民和东亚人民纷纷表示祝贺,而印度和巴基斯坦民众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

不过在这个时间段,美国推出了《核武器不扩散条约》,限制各个国家发展核武器,而且美国和苏联一起推动了核裁军。可见美苏两国是不希望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的。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我国是第4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让美国和苏联的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正因此,这两个国家在这个时候又达成了一致,那就是阻止其他国家获得核武器。

我国历次原子弹爆炸时间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从1958年决策发展“两弹一星“到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花费了6年时间,随后实用化的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氢弹、人造卫星先后研制成功,“两弹一星“的成就,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就专门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一、第一颗原子弹即为内爆式铀弹美国情报机关根据对我国核爆放射性尘埃等证据的搜集,惊讶地发现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远比他们想象要先进--596是一颗内爆式铀弹,这比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难度都高得多。原子弹一般是指裂变式核弹,铀235和钚239都可以作为原子弹的核装药,根据装药不同,一般把原子弹分为铀弹和钚弹。根据原子弹的引爆方式,又可以将原子弹分为枪式和内爆式。由于分离出来的钚239中都含有一定的钚240,而且使用枪式设计也更容易诱发过早点火,枪式设计只能用铀装药,而内爆式原子弹则可以选用钚和铀两种核装药。枪式原子弹的设计和制造都比内爆式原子弹要求低,但枪式设计对核装药材料的浪费太大。美国空投广岛的“小男孩“就是一颗枪式铀弹,约60千克的铀235装药只有约1千克发生了核裂变,也就是不过1.7%的装药材料发生核裂变,效率极低。内爆式设计的核装药利用效率要高得多,内爆式核弹又有钚239、铀235两种材料的选择问题。用钚239作装药的核弹存在寿命较短的缺点,但钚239分离难度要比铀235浓缩的难度低得多,钚239还有反应截面大,临界质量更小的优势,例如无中子反射层时球形铀235的临界质量是52千克,而钚239只需10千克。由于临界质量更小,内爆式钚弹的弹芯研制起来就更容易些,美国的第一次核试验(也是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内爆式钚弹,投向长崎的“胖子“也是内爆式钚弹。而数十年后的朝鲜,其首颗原子弹也是钚弹。美国情报部门曾认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肯定也会是一颗内爆式钚弹,他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寻找中国的钚239分离装置,从而低估了中国原子弹的研制进度。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不是内爆式钚弹,也不是设计更简单的枪式铀弹,而是一颗内爆式铀弹,这实际上相当于把内爆式钚弹的技术应用在铀弹上,具有极大的技术难度和风险。我国选用了这样的高难度设计也有自己的苦衷--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枪式铀弹需要太多的铀235核材料,我国刚刚起步的铀浓缩工业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借鉴钚弹内爆式的设计,为首次核爆研制了先进内爆设计的铀弹。这种以高超设计来弥补工业能力不足的中国特色,在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中很多时候反而是常态,比如后来氢弹的研制也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颗原子弹“596“这个代号是为了记住苏联在1959年6月撕毁协议,停止对我国核武器项目的援助。二、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2年零8个月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历史上,有一项纪录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速度是五个核大国中最快的。美国作为先行者,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1945.7.15-1952.11.1),它的冷战对手苏联用了约4年时间(1949.8.29-1953.8.12),美国的坚定盟友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1952.10.3-1957.5.15),独立特行的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1960.2.13-1968.8.24)。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仅仅有2年零8个月。现在网上有人认为我国时间短是“后发优势“,但20世纪50、60年代美苏英等核大国对氢弹的研制高度保密,我国没法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数据,同为西方国家一员的法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耗时8年,本身就是对脑补的“后发优势“的最大否定。如果一定要说外国经验对我国有什么帮助,那就是美苏英三国作为先行者,他们告知了全世界还有氢弹这么一种威力比原子弹要强大得多的、采用核聚变原理的核武器,仅此而已。从原子弹到氢弹,美苏等超级大国耗时日久,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路线不明,还有计算量的繁复。虽然1948年英国科学家Klaus Fuchs就最早提出了辐射内爆压缩热核装药的想法,但这一想法美国人1951年才重新发现,这就是著名的氢弹Teller-Ulam构型的核心要素。苏联直到1954年才认识到辐射内爆这一关键因素,并在1955年11月22日成功进行了辐射内爆氢弹的爆炸。另外需要特意指出的是,苏联1953年8月12日爆炸的氢弹使用“千层饼“构型,与其说它是氢弹,不如说是增强型原子弹。如果这颗RDS-6S算氢弹的话,那么美国早在1951年就成功爆炸了这种含有聚变热核材料的助爆增强型原子弹,而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的时间,也可以认为是提前到1966年了。我国氢弹的研制,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就开始了。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领导下,我国开始氢弹理论探索,在原子能研究所内设立了“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黄祖洽担任组长,组员包括蔡少辉、刘宪辉和萨本豪,后来何祚庥也加入。为了增强轻核理论组的研究力量,组长黄祖洽多次向钱三强建议,调来了理论专家于敏。1961年1月12日经钱三强约谈后,于敏加入轻核理论组并担任副组长。当时全组只有十一二个人,而且当时我国核武器研究重心是突破原子弹的工作,国内唯一的一台万次电子管计算机95%的工作量也用于原子弹理论计算,连组长黄祖洽主要精力都在原子弹上,于敏承担了轻核理论组的主要研究和组织工作。由于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原子弹的研制,于敏和组内成员不得不主要使用计算尺进行计算,在数年的工作中解决了大量的基础理论问题。于敏以他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能在复杂纷乱的现象和数据中理出头绪找到关键,在氢弹研制许多关键性问题上,于敏都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氢弹之父“。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氢弹的工程研制迅速在1965年初提上日程,代号“1100“工程,这个代号意义是1吨左右、100万吨当量的氢弹。不过氢弹研究毕竟十分复杂,虽然早在1963年我国已经突破了助爆增强型原子弹的原理,但氢弹原理直到1965年7月仍然没有获得关键突破。为此不得不计划先进行一次或多次助爆型原子弹的爆炸,根据试验反馈增强对热核聚变的了解。1965年10月于敏在做学术报告的过程中,理顺思路认定提高热核聚变材料的密度是氢弹研制的关键。提高密度靠炸药是远远不够的,只能靠原子能,他经过几天的分析和思考,想出了减少原子弹爆炸能量损失,提高压缩能量利用率的精巧设计结构,并进一步提出了两个模型。11月初,于敏等人经过计算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于敏等人提出的氢弹原理基本思路,使用原子弹维持热核材料自持聚变的条件,为此氢弹包含初级和次级两个部分,原子弹引爆部分称为初级、扳机或引爆级,而热核材料发生巨变的部分称为次级、被扳机或氢弹主体。从此我国氢弹研制走上快车道,1966年5月9日我国第一颗助爆增强型原子弹爆炸成功,为氢弹理论研究提供了实测数据,用于改进氢弹扳机的设计。1966年底,我国首颗氢弹核扳机和被扳机设计冻结,进入制造阶段。1966年11月28日我国进行了一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当量12.2万吨TNT,其实较真的说它从原理、材料和构型上看,都是一次成功的氢弹试验,只不过它只是作为氢弹原理的验证试验而不是正式准备的第一颗氢弹,并特意限制了爆炸当量而已。1967年6月17日,我国使用图16轰炸机空投完成首颗氢弹的爆炸,爆炸当量330万吨,标志着“1100“工程最终获得圆满成功。三、两弹结合试验与核武实用化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存在质量巨大的问题,实际威慑能力很有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就曾被西方媒体戏称为“有弹无枪“。为了尽快实现核武器的实战化,我国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其速度和成就同样惊人。1965年春节刚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就下达了空投原子弹的试验任务,由于原子弹质量很大,当时只能使用图16轰炸机进行。2月18日,空军独立四团进驻西北机场,开始用水泥训练弹代替原子弹进行空投试验,按照要求空投的原子弹必须突破100米大关,而在第一个月训练的最后一次空投中,机组就意外达到了35米的精度。后来虽然出现试验弹投偏的问题,但机组成员找到了偏差原因并解决了这一问题,4月份的空投试验中达到了96米精度。5月14日图16机组携带空投的圆形原子弹,上午9时59分空投成功,雷达测量显示原子弹距离靶心只有40米,顺利完成了我国首次原子弹空投试验。图16空投原子弹突防能力并不强,威慑能力同样有所不足,而核弹道导弹到今天仍然有足够的威慑能力,主要核大国的核威慑,都是建立在核弹道导弹的基础上。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由于安全性等考虑,实际的核导弹试射很少,多数国家都是导弹和核弹分开进行试验,装载真正核弹头的弹道导弹飞行试验,有且仅有两次,其中一次就是我国的“两弹结合试验“。1966年10月2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著名的弹道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这次试验也是我国历次核试验保密性最高的一次,我国使用东风二号甲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从酒泉发射中心发射,目标为新疆罗布泊试验场。两弹结合试验携带了真实的原子弹弹头,虽然飞行全程不太远,但都位于我国国土上空,试验压力极大。为了进行两弹结合实验,兰新铁路停运,导弹飞行沿线河西走廊数百万居民紧急疏散,而酒泉发射中心的发射阵地上也只剩下7个人。上午9时导弹成功发射,经过9分多种的飞行,原子弹弹头准确在罗布泊的靶标上空爆炸,我国两弹结合试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两弹结合试验不仅有力的反击了外国“有弹无枪“的嘲笑,也在60年代恶劣的国际环境下,表达了我国使用核武器捍卫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当年西方媒体时不时传出消息,苏联密邀美国一起对我国核武研制基地进行核打击。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氢弹的实用化也迅速获得突破。虽然东风二号甲使用的还是原子弹弹头,但东风三号中程弹道导弹计划使用的就是新的氢弹弹头了。1969年到1970年,我国进行东风三号的“两弹结合冷试验“,即使用惰性材料代替氢弹初级的裂变材料,它可以模拟导弹携带氢弹弹头的飞行再入和初级爆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东风三号导弹具备作战能力。携带百万吨级当量氢弹弹头、射程2500千米的东风三号导弹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第二炮兵的打击范围和威慑能力,是我国氢弹具备实战能力的标志。四、弹头小型化技术接近美国最先进水平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数据,我国首颗原子弹质量为1550千克,而东风二号导弹的原子弹弹头质量据推测也有500千克,至于某型号氢弹弹头重量更是高达2吨多,这也意味着只用使用图16/轰6等大型轰炸机或是使用大型弹道导弹才能投掷这样的核弹头。东风四号和东风五号作为大型远程洲际导弹,投掷大当量热核弹头也没有问题,但我国正在研制中的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巨浪一号就实在无能为力了。随着巨浪一号的研制,我国核武器的小型化,在20世纪70年代也提上了日程,并陆续取得辉煌的成就。我国第二代战略导弹配套的第二代核弹头使用了先进的气体助爆技术。根据上文氢弹实际上都包括一个原子弹扳机,而这个原子弹当量一般要数千甚至上万吨,自然质量很大。氢弹的小型化关键是初级的小型化,现代氢弹的初级使用的是助爆增强原子弹的方式,增加了少量聚变材料助爆。助爆方式分为固体助爆和气体助爆,我国的东风五号等第一代氢弹使用固体助爆,美国情报机构猜测其质量达到3吨。1976年9月26日我国固体助爆初级试验获得成功,同年11月17日,东风五号氢弹弹头的全当量爆炸试验成功,这次500万吨当量的核试验也是我国当量最大的核试验。我国巨浪一号导弹的弹头同样使用固体助爆方式,但由于质量低于1吨,其爆炸当量也较低。在此基础上我国进行核弹头小型化的研究,第二代核弹头通过使用气体助爆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核弹头的体积和质量。我国在美苏核武器设计接近极限,积极推进全面禁止核试验的阴影下,1986年由邓稼先等两弹元勋起草报告,并得到中央批准,决定在国际社会压力加大前,加快核武器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研制了非球形构型的气体助爆初级,非球形构型可以令洲际导弹的圆锥形弹头质量降到最低。根据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技术情报部门的主管Danny Stillman和考克斯报告的说法,我国的非球形气体助爆初级设计水平很高,接近了美国最先进的W88核弹头的水平,这也是1999年美国抛出的考克斯报告中指责我国偷窃美国技术的“重要依据“。考克斯报告还认为中国偷窃了中子弹的技术,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成功进行了中子弹的爆炸试验。考克斯报告发布后,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称,我国已经掌握了中子弹技术。根据官方媒体更晚的报道,1984年12月19日我国进行了第一次中子弹原理试验,1988年9月29日最终完成了中子弹试验。五、我国核试验总体费效比最高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中,还有一个或许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细节,那就是我国是五个核大国中核试验次数最少的国家。截至1998年5月底,美国进行了1032次核试验,苏联和俄罗斯进行了715次核试验,法国进行了210次核试验,英国进行了45次核试验,而中国也仅进行了45次核试验。考虑到英国后来核武器完全依赖美国,我国核试验的费效比当之无愧是最高的。我国的45次核试验,其中包括23次地上核试验和22次地下核试验。根据Danny Stillman的说法,尽管中国并未加入《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但我国在历次地上核试验中一直尽力减少核试验产生的辐射尘埃。1980年10月16日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大气层内核试验后,彻底转向地下核试验方式,此时我国已经通过二十余次核试验完成了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从东风二号导弹到东风五号导弹等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用了不到20次核试验,就突破了核弹头小型化的关键技术,在核武器设计的核心技术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确保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后我国核威慑力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不过话说回来,我国核试验次数最少也带来一些隐忧。我国核武器的中后期发展最慢,核武器技术不仅远远落后于美苏,也很快被法国后来居上,突出表现在我国是最晚突破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的国家,也是最晚研制分导式多弹头技术的国家。美苏两国数百上千次核试验中,主要是为了满足种类繁多的从战术核武器到战略核武器的各种核弹头的研制,其中既有数吨重的百万吨级到千万吨级大当量核弹头,也有数千克的核炮弹或核空空火箭,美苏大量核试验还用于摸清核武器设计的“极限“,这些试验数据对日后展开计算机模拟核试验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数量有限的核试验主要用于研制很少的几种战略导弹核弹头,计算机模拟核试验可能缺乏足够的数据。还有一个问题是,在老一代参加核试验的科学家们老去后,可能会缺乏设计全新核弹头的经验和能力。当然即便是美国,在签订《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也发现计算机模拟有无法代替实际核试的地方,也缺少能够研制新型核弹头的年轻人,中国存在的问题其它国家也同样面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后,美俄等国家开始进行亚临界试验,这种核试验中并没有实际核爆炸,因此规避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此外主要核大国还纷纷发展各种核试验模拟设施,如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中国的神光等激光核聚变研究装置。美国还在圣地亚实验室建立了专门的Z装置用于核武器研究,中国九院去年刚刚通过鉴定的聚龙一号装置也有同样的用途。未来核武器研究和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的科学家们仍然奋勇直前。

为什么现在中美英法俄不能继续造原子弹

题主的说法有些问题:美、英、法、中、俄不能继续造原子弹,这是错误的说法。五常是世界上唯一五个合法拥有核武的国家,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还有半岛的国家都属于非法拥有国,这四个非法的都能造,合法的五常又怎么会不能造?再有一个问题是:原子弹只是属于核武器中的一种,另外,五常都在继续造核武,只是核弹头数量没怎么增加。
氢弹爆炸,绚丽吧?那意味着——死亡

现在,五大常任理事国不再继续扩大核武规模,也就是说不再随意增加核弹头的数量,绝非是“不能继续造”,完全是两个概念。那东西就像我们吃的感冒药一样是有期限的,过期就不能用了。不造,怎么保持核弹头数量?五常里英、法、中的做法是保持现有的核武数量,对核武进行改进、升级;而另外“两常”俄罗斯与美国则是签了《削减核武条约》,在想办法降低核弹头的保有量,根据条约两国的核弹头减至2200枚。

美、俄削减核弹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数量太多,早已经超过了实际需求,加之维护费用太高,削减至一定数量就成了这两国想做的事。俄罗斯核弹头数量有7000枚,美国拥有6900枚。1000枚核弹就能毁灭人类,要那么多有什么用处?根据美国发布的信息,美国一年用以维护核武的费用就高达400亿美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两方面的原因加在一起,两国一拍即合,都同意削减核武器。

因为恐怖的核平衡,反而使得世界上很难出现类似于一战、二战这样的世界大战了:核大国之间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开战的后果,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承受。英、法、中采取的策略就是确保拥有二次核反击能力,使敌人不敢妄动。核武改进、升级方面包括:提高弹头的突防能力、提高分导多弹头数量、精确打击能力,提高发射平台的生存能力、增加其隐蔽性、多样性等等。依现在五常的核武突防能力来看,现在的反导体系根本没什么用处:不过就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至于拦截成功率?还远达不到实战的要求。

题主的这个问题是错误的,也就不存在为什么了。可以把题主的问题改成:为什么这几个国家不再多造核武器?

答案很简单:因为没用,没这个需要。核武只是一种战略武器,起到的是威慑、吓阻作用,并不具有实用价值——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把核武投入战场,后果难以想象。核武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核武却是万万不行的,不仅要有核武,还得保证它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确保它随时能用的状态,要让潜在的敌人不敢乱动。
日本是唯一遭受核打击的国家

能够确保具有绝对的二次、三次核打击能力,能够保证可让敌国根本无法承受这个损失,并让敌人知道你有这种能力,这就足够了,再多就是浪费。你能灭掉我,我就能让你终身残废——既能达到“止战”的目的,又不用投入太多。

至于有人说是因为《核不扩散条约》,五常才不再继续造原子弹,这就是扯淡:那不过就是一纸协约而已,在国家利益、国家安全面前,那就是一张废纸——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因为一个协约而置国家利益、国家安危而不顾,至少五常中还没有。

中国研制原子弹用了多久

美国是第一个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国家。当使用《纽约时报》的“曼哈顿计划”时,可以看出美国也认为工作量很大。中国在60年代末正式开始研制原子弹,并用了四年时间才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

国内的文章通常说,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的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的,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的时间确实是世界上最短的。

主席的决定是研制两枚炸弹和一颗人造卫星,聂帅负责具体实施,总理则负责全面协调。

但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时间并不短。中国于1954年发现了铀矿,开始有了发展核武器的想法。

1956年,赫鲁晓夫需要中国的支持,因此,这段时期苏联对华援助的质量得到了显着提高。

1956年10月15日,中国与苏联签署了《关于在中国生产新型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建立原子能综合产业的协定》。

原子弹的研究与开发是一个涉及广泛领域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的专家,而且还需要材料,制造等领域的专家。它还需要组织和协调人员和机构的各个方面。

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他们是当时的中国顶尖科学家。

中国氢弹的发展几乎与原子弹的发展并行。 1963年左右进行了理论研究,因此中国在氢弹上的进展相对较快。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采用的铀是怎么来的是外国援助的吗

没有人会援助你制造原子弹所需的铀,想要制造出原子弹这样的大杀器,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自己炼,只有自己能炼出铀来,才有用不完的原子弹。

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武器级高浓缩核燃料,即铀-235的话题。

在友好国家中,常常会相互援助一些物资和技术,彼此之间相扶相持,比如说前苏联对建国伊始的我国进行的全方位工业、科技、军事援助。

甚至是不友好的国家之间,为了己方国家利益也会对彼方国家进行援助,比如说二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军事援助。

具有全天候友谊的国家之间还会直接援助原子弹,比如我国与巴基斯坦、美国与以色列。使其不用进行复杂的核试验、建设工程浩大的核工业就能拥有核威慑能力。

下图为提炼出来的丰度95%合金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武器级核燃料,通过机床切削以后就可以成为原子弹的核装药了。

但是,不管是友好国家还是全天候友谊国家,都不会援助对方武器级高浓缩核燃料,也就是制造原子弹所需的铀。

实事求是地讲,当年前苏联对我国进行全方位援助时,的确援助过一些铀-235,只不过这些铀只是援助核试验设施的配套样品,数量大约25克,只够用来做实验,是绝对造不出原子弹的。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采用的铀完全是国产的,也就是我们国家自己炼出来的,那个出产第一颗原子弹铀的矿坑名称为“711矿”,即中核工业金银寨411第一功勋矿,后更名为“711”矿。

它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的金银寨矿区,开矿时生产条件十分艰苦,工人们几乎是搭着窝棚投入到开矿作业中的,为了这第一颗原子弹提供足够的铀,还死了不少矿工。

711矿从1959年开始试挖,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出矿20余吨,同年9月,产量达到了了100吨/月,1963年实现全面投产,次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下图为第一功勋矿711矿1号井前合影的矿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铀-235就是从这口井里的矿石炼出来的,所以1号井又被誉为“功勋井”。

该矿自全面投产以来至1994年停产(2004年宣告破产),一共为国家提供了400万吨优质铀矿,可以说我国的大部分核弹制造所需的铀-235都是从这里的矿石提炼出来的。

不仅如此,国内的核电厂所需的地浓缩铀核燃料、低丰度放射性元器件、高浓缩军用核燃料大都是从这里出产的矿石炼出来的。

所以做为一个铀矿储量丰富的国家以及拥有完整核工业的国家,我国是不需要他国援助原子弹铀的,而且由于产能剩余,用不完的铀矿还曾经进行大规模出口呢。

比如说中核工业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白杨河畔的730矿,它比湖南的711矿更早被发现,还有江西乐安县的721矿,它是全亚洲最大的铀矿,该县也因此获得“铀都”别名。

如果把这些铀矿所提炼出来的武器级高浓缩铀全部用来制造原子弹,可以造出10万颗100万TNT当量的原子弹!巨大的铀矿产量在上世纪还为国家偿还了巨额债务,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外汇。

下图为内蒙古某铀矿出产的高品位铀矿标本,它像极了宝石,内蒙古铀矿储量足够制造300万颗原子弹。

虽然我国是一个铀矿储量丰富的国家,但是铀矿始终属于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自2004年以后,我国就开始逐渐降低国内铀矿开采规模,仅维持着一小部分产能来满足军用核燃料需求。

而大量非军事需求的铀矿则转战国外,比如澳大利亚,这个国家95%的铀矿产能都被我国的中核工业控股了,所产出的优质高品位铀矿几乎都拉到了我国。

很显然澳大利亚铀矿也有挖完的那一天,因此我国核工业企业又开始着眼于投资非洲,比如说纳米比亚铀矿,我在该国拥有100%的铀矿开采权利,别的国家只能眼红,当然这是后话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做为铀矿储量丰富的国家,我国的第一颗导弹所需的铀完全是国产的,没有使用任何国外援助的铀。

第二、做为一个核工业强国,我国不仅能从国内开采大量铀矿,而且还控制了全球几个世界级铀矿,我们永远不缺制造原子弹所需的铀。

新世纪的我们确实从国外大量进口铀矿,但这并不表示我们自己的不够用,只是计划着给子孙后代多留一点而已,这个道理与大量进口石油是一样的。

下图为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铀矿,该国的铀矿特点是蕴藏深度浅、品位高、易开采,铀矿资源仅次于加拿大,加拿大的铀矿公司主要由美国人控股,我们无法插手,而澳大利亚铀矿主要由我国控股,美国人管不着。

原子弹之父是指

原子弹的理论依据是爱因斯坦提出的,即著名的量子理论。

最先研究出原子弹的是美国,即著名的曼哈顿工程。领导人是奥本海默博士,所以美国人称奥本海默博士是原子弹之父。

中国提出原子弹研究请求的是钱学森院士,所以中国有称钱学森是原子弹之父。

但是原子弹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参与的研究人员超过53.9万人。

中国的研究参与人数没有公布,但保守估计不少于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