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哥华地震 哪个

加拿大温哥华的富人居住在哪个区?温哥华这个城市怎怎么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7 06:36:39 浏览30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加拿大温哥华的富人居住在哪个区

说白了就是两个地方!

西温哥华:房子单价最贵的区域,所聚集的人群非富即贵即贵…但是部分因为学区的问题,在那边租房,还有部分是吃房租的!

为什么富人都往哪边跑,就是因为背山面海,还安静,过来的道路也只有狮门大桥,可谓是占据一方呀!

说句题外话喔,西温特别豪华的房子,里面经常就只有一个人女人,不知道为什么(^^)

温哥华-西区(温西):房子均价最贵的区域,集DT、UBC、Oakridge…万千宠爱,学校顶尖的居多,交通便利,邻近机场,三面环海,真的是最美西海岸!这个区域基本都是高净值人群和大亨,因为在温西呆过就知道,最好最舒服,最方便的地方还尊属温西,反正我是买在温西。

温哥华这个城市怎怎么样

提到加拿大的城市温哥华,大家可能马上想到的就是(英国经济学人)或世界其他权威机构多次把它评为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城市,想到的是冬季奥运会的举办地,想到是在它那英吉利海滩举行的包括中国,意大利,美国,,,,,在内的一年一度的仲夏国际焰火比赛,想到的北美著名的龙舟大赛节。当然,也免不了想到它那昂贵的房地产。然而,当我踏入温哥华的一霎那,我就被这美丽的城市吸引住了!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覆盖在绿茵下,它的绿化无可比拟。新鲜的空气,温和的气候,干净的街道,鲜有那大城市的拥挤的交通。给人一种安静,舒服的感觉。一旦住下来,它的便利和舒适,它的千姿百态更让人着迷,流连忘返。不是吗?它近乎四季如春,一年的平均温度在二十度左右。最热的夏天,偶尔会到三十度,持续也仅仅一个星期。冬天也偶有鹅毛大雪,然而,它也迅速被随之而来的雨所溶化掉,少有厚厚的积雪。冬天如有零下温度,也鲜少超过十天。冬天的降雨量或许多些,时间长些(10月~3月)。然而,它换来的却是四季长青的景象。如果你喜欢樱花,那街道两旁那艳丽盛开的樱花会让你惊叹不已,误以为身处富士山下呢。这美丽的城市既有出海口,又有穿城而过的淡水河,还有山上的滑雪场。冬季滑雪,夏季潜水,钓鱼,游艇,应有尽有!说到便利,不得不提它那便利的交通。一下飞机,走出温哥华国际机场,就可换上轻轨,到达大温哥华地区的各个城市。便宜而快捷!公共汽车也在各个轻轨站有接驳,无处不到。对了,作为一个吃货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它的美食了,称它为世界美食之乡也不为过。就在温哥华的南边,有一个聚集了几十万华人的新兴城市叫列治文。城市虽小,却集中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种地道的风味小吃,还有日本料理,韩国料理,越南餐,泰国餐,印度餐,马来西亚餐,尼泊尔餐,可谓应有尽有。不一定要坐车,就是步行也可以走街串巷,找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如果想吃西餐,既可以在附近的西餐厅,又可以在赌场和酒店里的西餐厅里享受得到。无需花上很多的时间,又价廉物美,色香味俱全。想起来就吞口水!像我这个曾经在北京,上海,洛杉矶这些大都会住过的人,相对而言,我真心被温哥华的便利和舒适,以及它的美食吸引着!大家有机会,欢迎到温哥华一游,一定不枉此行!

为什么温哥华的轨道交通不放在地下

温哥华的轨道交通叫做skytrain,翻译成中文叫做天车,主要运行线路有两条,四通八达。为什么不建造在地下呢?一个原因是这样节省成本,投资较少,另一个原因是温哥华有时会地震,建造在地面之上比较不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

对于华人来说,西雅图,温哥华和波特兰哪座城市更适宜生活呢

我喜欢温哥华这个城市。温哥华和西图雅气候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温哥华的华人比西雅图的华人要多。在温哥华的时候,感觉不会特别想家,哈哈。讲真的,我觉得我在国内能吃到的东西,在温哥华都是可以吃到的,除了一点点奶茶,温哥华这边没有~

温哥华的房价倒是比西雅图的房价要高一点,不过温哥华距离西雅图不是很远。想要旅游的时候可以在过去,生活在西雅图就不必了。温哥华的话,最主要还是喜欢生活节奏没有那么快节奏,比较缓慢,舒适,环境也比较好。经常下班约约活动,周末的时候一起去旅游,玩,参加活动等等,感觉生活很充实,很开心。温哥华的大学UBC也是排的上名的学校。西雅图的工作机会倒是比温哥华要多。

个人感觉哈,波特兰的人感觉比西雅图要更友好一些,但是饮食方面还是更习惯温哥华这边的。

是移民温哥华好,还是移民蒙特利尔好为什么

个人和身边朋友切身体会,温哥华是个气温适宜,华人团体广泛(普通话,粤语应用范围广),餐厅美食多元化的地方(中国餐厅比其他地区多出几倍),并且温哥华在最新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排行中排名第六。唯一需要克服的是长达6个月多的雨季(11-4月),这也侧面反映出温哥华冬天气温不会太低。而蒙特利尔是个文艺清新小城市,具有法裔文化传统,法兰西情调规模略小的城市,法语居民占多数,所以英语和法语必备。冬天气温会在零下甚至有达到过零下40多度的时候。不少华人在蒙特利尔住一段时间都会选择来温哥华,所以个人感觉还是温哥华更适合华人居住。

加拿大的温哥华的气候如何

最近这几天,温哥华在下雪,很多地方的雪很大,就拿这次的雪来说一下温哥华不同区域的气候情况~

虽然都是在温哥华,但是很多人有发现有的家门口甚至没啥雪、有的家门口有一层薄薄的积雪、有的家门口积雪有5厘米10厘米、有的家门口甚至有20厘米!

比如温哥华列治文西温因为靠海,下雪比较少,积雪相对困难。海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那么降雪概率越大、雪化的也越难。靠近内陆的城市,雪大,气温低,温哥华市半数以上的区域海拔都在50米以上,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安全的高度。

除了Downtown、Downtown以东、Kitsilano、Arbutus,和南面的Marine Drive、Marpole区外,都是相对“海拔安全”的位置。

UBC区域 —— 平均海拔100米

West Point Grey区域 —— 平均海拔85米;

Shaughnessy区域 —— 平均海拔83米;

Oakridge区域 —— 平均海拔91米;

从Cambie以东,几乎整个温哥华东区 —— 平均海拔90米以上。

温西的西侧海拔最高,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它们很靠海,但却积雪不少的原因~不过,就在海边的Point Grey、Kitsilano又是另一回事了。总之,温哥华的积雪情况只能说一般般,极少会有雪灾。

北温的滨海地区海拔在15~50米之间,想积雪也很难啊!而往北去的话,北温的大多数区域海拔都在百米以上,最北部的山地居民区海拔甚至超过300米。这就没辙了,离海近又怎样,积雪跑不了,没雪胎的话甚至出不了家门啊。

列治文不存在任何一个社区,海拔高度超过10米。而在三号路、Knight、Terra Nova这些区域,海拔居然只有1米,几乎和海平面齐平。这……可能雪灾吗?列治文人从不担心雪灾,但会担心地震海啸。

相对最高的位置在列治文中部,从Garden City到Lulu Island的一个片区,海拔在6~9米之间。这已经是列治文海拔最高的居民区。但,想积厚厚的雪,依然不大可能啊。

大家熟悉的渔人码头,海拔在2~3米左右,而YVR机场的海拔是4米。

三角洲居民区的海拔一般都不到4米,和列治文情况类似,雪灾的概率微乎其微

本拿比,绝大多数地区的海拔都在50米以上,半数以上地区的海拔超过70米,不乏超过百米的区域。外加已经相对内陆,所以这几天本拿比的雪,那是相当的大!

海拔最高的位置,当然是超过340米的SFU区域,山下的居民区海拔也在200米以上。呃,这也是为什么一下雪,SFU就停课的原因,确实上不了山啊!

整个Mertotown到东部的High Gate、包括东本拿比,平均海拔都在100米以上。而Metrotown商场海拔高度更是超过130米,积雪是没得跑的~即便是最靠近菲沙河的位置,也有20米左右的海拔。

高贵林、高贵林港是典型的山城,海拔波动特特别大。

素里除了在河滨区域和南面的高尔夫区域外,几乎全城的海拔都在80米以上,而且高低起伏不大,整个城市比较平坦,不像温哥华、本拿比、高贵林高低起伏。处在内陆加海拔挺高,积雪那是必然的。

和素里靠的很近,海拔却截然不同,地形到兰里区域时又“凹陷”下去。尽管在内陆,兰里西侧的海拔居然只有5米左右,核心区也不过10多米。只有在东侧和北侧才有50米以上的海拔。不过问题依然是:兰里完全处在内陆了,想远离积雪困扰是不可能的~

在温哥华买别墅还是买公寓

首先温哥华大部分的別墅都有永久土地使用,当然原住民的土地或者其他特殊区域的土地除外。长远来说,这里是说最少10年的期限,别墅的升值潜力会比公寓(condo)和城市屋(townhouse)会高不少,一般来说最少30-50%。越是靠近温哥华老区的土地越值钱,当然也要考虑具体位置。除了别墅之外的其他土地所有权,一般是2个个体以上的独立产权,土地使用权属于所有业主,在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整体变现处置没那么灵活,需要得到75%或者80%以上的其他的人同意才能改变整体土地以及地上副作物的用途,在大部分所有权人同意才能够资格去政府申请。别墅适合有大家庭,或者将来会变成大家庭的,也会长期有家人大部分时间居住。现在有些地方的别墅还是有很大升值空间,投资现金流上,优势不大,也不便于管理。

其次很多人也会考虑较新的公寓或者是城市屋,相对同区域的别墅还是便宜,为了交通生和生活上的方便。业主缴纳物业费,物业管理公司负责解决公共部分的所有维护和维修。适合短时间居住,多地游走的候鸟迁徙家庭。或者是海外投资者,单位投资收入会高别墅不少。很多旺区,两房月租金可达3000加元,相当于15000左右人民币。

当然每个家庭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仔细分析自己的短期需求和长远规划,找个靠谱的物业投资顾问,做个详细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