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儒家思想“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一现象,谈谈您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会墙内开花墙外香?
今天,读苏轼的《贾谊论》,读到“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古时候,凡是才学出类拔萃的人,必定有不和时宜的毛病),豁然开朗,为什么会墙内开花墙外香了。花香溢于外,花型却非常难看。墙内的人因为那难看的花型,连带地也厌恶了那花香的味了。也就明白了,我认为的一些有才华的人为什么老是出不来了。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有才华的人,他们通过上课、写文章等途径,在全国影响很大,外边的人提起来很佩服,但是问起本单位的人,却不屑一顾,什么原因?这个人本身有许多毛病。有的是清高不近人情,有的是性格古怪,有的是不善交际,有的是自私自利,总有一些原因使大家不喜欢他。这个人本质上是不坏的。
如何对待这些人?考量着我们的胸襟和气度。多提醒,多帮助,多宽容是一种方式,敬而远之是一种方式,讨厌污蔑挖苦打击也是一种方式。
这些人自己也要注意,我劝这些人读一读苏轼的这篇文章。这里面还有这些话: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一个人要具有才学并不难,如何善用才学实现抱负,才是真正的困难)。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大凡有道德学问的君子,他要完成高远的目标,就必须有耐心地等待;他想要成就伟大的事业,那就必须有度量地忍耐)。
我们不要一味埋怨别人不重用我们,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完善自我。谁都喜欢、重用那些才学高、品德又好的人!
为何总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越熟悉的亲友越容易产生嫉妒恨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大多数的人,心中对此都有疑惑和不解。为什么越亲近的人越看不得我们的好?但是,这亲近的人中一定不包括我们的至亲,比如父母、爱人、孩子。
墙内开花墙外香,也就是常说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道理是一样的。
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一位祖籍好像是四川的名僧(名字忘记了),他常年在各地弘法,唯独不去自己的家乡弘扬佛法,有人就问他原因,他说:我在他们眼里永远是那个光着屁股满村蹿的野小子,去那里给他们宣扬佛法他们只会当笑话听,还是会回想起我当年的样子,无法对佛教升起敬重之心。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处境好起来的时候,最先对我们产生嫉妒恨的大多是我们身边熟悉的朋友或亲戚,为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因为我是他们熟悉的那个人,这是人性,从古至今都如此,因为我和他们产生了差距,而还彼此相熟。不相干的人各方面越来越好,谁会去真的嫉妒,本来八竿子打不着,又不认识,生活中也没有交集,去嫉妒他干什么?岂不是自寻烦恼吗?
以前我也对此有疑惑?为什么身边人见不得我过得好了?其实反过来想想就很好理解,当我身边的某人过得比以前好了很多时,我是否会真诚替他高兴?还是会因心里产生极大的落差而不舒服?
还有就是,为什么当我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活的更称心,我的父母、爱人这些至亲们是如此的高兴?
说句很现实的话,因为我能为他们带来实在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我过得好了,一切都顺心了,心情喜悦也能让他们舒心,这是精神上的;而物质上的呢,大多数的人在春风得意、风光之时,都不会吝啬对亲人的给予,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至亲不会对我们产生嫉妒恨的原因。
而其他的朋友或亲戚,我们是否能做到也如同对至亲一样的待遇?如果做不到,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送上诚挚的祝福呢?不落井下石、不恶意诽谤就很不错了。
所谓的墙内开花墙外香,本来墙内的花太接近,太熟悉,已经习惯了彼此的味道,反倒闻不到。而墙外的路人们偶然路过,会突然闻到花香也不足为奇。
墙内的花如果突然有一支的香气超出了往常,让同一院落的其它花都感受到了那股浓重的香气袭人,打破了以往同样的心境,又被人们再纷纷夸赞,其它的花心理怎会没有落差?以花喻人,这也属于人之常情,不足为奇。
摆平心态,将心比心,我们就不会对他人在我们好起来时没有给予太友好的态度而在意和心怀芥蒂;也不会因身边人突然比我们高高在上后而产生巨大的妒忌心理。
出上联:墙内开花墙外香,谁来对下联
上联:墙内开花墙外香,
下联:古来圆月古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