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元朝没有剃发易服
- 如果清朝没有剔发易服,清朝评价会不会好一点
- 多尔衮为什么要下令剃发易服来给清王朝治理天下添堵呢
- 清朝为什么逼迫中国人剃发易服
- 清朝时剃发易服是不是亡天下
- 清军攻陷朝鲜后为什么不实行剃发易服
- 清军入关剃发易服,但为啥不逼迫汉族学习满语
- 满清剃发易服对于现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 剃发易服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哪些伤害
- 为何当年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不搞剃发易服而大清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推行这个政策
为什么元朝没有剃发易服
元朝的统治是非常松懈的,蒙古贵族们不擅长治理天下,他们更热衷于追逐钱财和美女,打下诺大的地盘只是为了占有更多的财富和美女,对其他的事务不感兴趣。比如元初忽必烈麾下的蒙古将领们在征服中原后居然想把所有的农田都改成草场,就为了多放几只羊,甚至在江南开辟牧场养马,就为了多养几匹马。在文化习俗上也是乱七八糟,有信佛教的,有信喇嘛教的,有信伊斯兰教的,也有信基督教,还有信萨满教的,反正元朝的治理是一塌糊涂。
如果清朝没有剔发易服,清朝评价会不会好一点
当然不会。剃发易服,只是一个丑陋朝代比较易于辨识的标志,一条粗黑大铁链上比较显眼的一环,而已。
以前有句网话叫:永远不要跟一个傻子争论,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到跟他一个水平线上,然后用丰富的经验,轻松地打败你。
这算是网红语里不多的箴言之一了。满清就很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并坚持不懈、一以贯之,把华夏文明的智商、思维水平、格局器宇,拉到和他们一个水平线上,即原始的八旗奴隶制。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我们看见这两句,第一感应该是诙谐有趣,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更完全联想不到恶毒讥讽上去。满清就不同,完全的接受不了,因为这简单两句话,恰恰扎到他们心里最敏感最要命的柔嫩地方,命门。所以识字很了不起吗?老子不识字又怎么了?还就不信了,钢刀在手,看看你们这些识字的认不认识死字!
整个满清统治,其核心就是认准这么一个词:“削你!”请允许我再啰嗦一遍开头的话,剃发易服只是一个标志,一个图腾化的标志。背后还包括一场场一系列的肆虐屠杀、大兴文字狱连续十数年、荒诞的四库全书,封闭沿海贸易,荼毒科技进步,拿下岳飞推崇关羽只为主子不为国,肆无忌惮修改历史,颠覆三观。
你看到学到知道的,只能是我觉得你可以看到学到知道的,世界就是主子主子就是世界,伺候好主子主子赏给你饭吃,八旗子弟的骑马遛鸟玩鼻烟壶吹大烟,就是一个人生命至高享受,所以人生观仰望的最顶端就是抬旗入旗当旗人。种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唯一目的,就是削你,削到比我矮,直到让你趴下来直能看见我小腿,而我能俯视你头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稳固维持奴隶制统治,数十万人对数亿人的统治,所以,任何其他都不重要。
说整个华夏大地在二百年里,都沦为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受害者,似乎有点太过,其实意思也差不多就那样。奴隶桎梏戴久了,仿佛觉得是天生的,该这样的。
作为一个铁铮铮的明证,1644到1840年间,这个曾经才华横溢举世无以伦比的国度,数亿人口,竟然连一个像样的、具备创造性的文学或艺术作品,都拿不出来。
纳兰性德是明末清初人,很明显是读着明朝的书读出来的,因为满清那时根本没书。说到曹雪芹红楼梦,我虽不敢实名举报,但从来抱百分之八十以上质疑,红楼是张岱作品,曹先生从他手里买了来修改的。因为这个时代,基本不可能出个远超同侪的孤本,完全不具备这个土壤。《艺术哲学》里丹纳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不合乎艺术作品诞生的逻辑。而红楼和金瓶梅,却真的像极了一个文化氛围里的东西。
科技更是如此,近三百年里最高成就是翻修布达拉宫。
清代文化人的代表,汉臣,从纪晓岚到曾国藩,都是深陷奴化思维模式的奴隶文人。堂堂伪圣人曾国藩,最高大作竟然是《冰鉴》告诉你怎么琢磨人防备人,真是绝了。清的思想能闪光都在两端,比如明末夜航船金圣叹,民初少年强。中间则是万古黑夜。
跪软了,喳多了,比如一条锁链锁住了华夏,你拿掉剃发易服这一个环扣,它还是一条沉甸甸的锁链。能轻多少,评价会不会好一点?抱歉,不会。
多尔衮为什么要下令剃发易服来给清王朝治理天下添堵呢
有这么个段子:如果你是文化人,千万不要和无赖吵架;如果这样的话,实际上你已被拉低到和他一样的水准,然后被其用雄厚的经验击败。
满清入主中原后的剃发令,就是把中原文明拉低到与他们同样水准的措施,是一项歹毒却很有效的文化奴役战。
满清之前,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要么被同化,要么被赶走
在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中原文明相对于周边游牧民族,一向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甚至为游牧民族自身承认。因此。古时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即使趁乱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其目的并不是征服,而是要融入。
以令人闻之色变的“五胡乱华”时期为例,那些曾依附于中原、人口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大量启用汉人、照搬了原汉文明的整套理论与架构;甚至政权强大与否,完全取决于学习汉文明的程度。如两个先后统一北方的政权:
前秦,氐人苻坚任用王猛操持国政,全面推行中原制度,迅速使前秦由地方政权成长为吞并前燕等诸多对手的强大王朝,更成为西晋灭亡来首次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北魏,鲜卑拓拔氏在以武力再次统一北方后,于孝文帝时期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加快了各民族融入汉文明的步伐。
其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几代中原政权大部分为沙坨人及其部将建立,但他们已完全融入汉文明之中,几乎没有一丝少数民族特点。
甚至后来的辽国、金国,都是汉化进行的比较深入的政权,但代价也很明显:失去了侵略性后,很快被草原的后起之秀击败。而拒绝全面汉化的元朝,则无法维持政权的持续发展,很快灭亡。
因此,在清朝以前,由于人口及文明上的落后,少数民族入中原,要么接受被同化,要么被赶走。
然而这两条路,满清都不愿意接受,他们摸索了一条新的路子:内核上无奈汉化,但在形式上要捏造自身民族的优越性。
剃发易服,满清统治者打断中原文明脊梁的狠招
满清原为明朝的下属部落,其统治阶层深知中原文明的优越性,甚至他们的发家之路,也是傍着各项汉文明的资源才得以实现。
在趁明朝天灾人祸之际意外的进入中原后,满清统治者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会不会如之前的鲜卑、沙坨一样被完全同化?或者统治几十年后被赶走?
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他们摸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首先,接受汉文明,并根据历史经验教训对其进行强化,比如加强帝王权力、注重继承人培养、避免外戚及宦官参政等等;
另一方面,在象征性的文明元素上,保持满族的领导地位。但我们都知道,作为处于奴隶时代的部落,当时的他们没有什么文明可言。但他们最终在汉人最在意的因素上大做文章:头发和服装。
中华作为礼仪之邦,向来注重外在仪态装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衣服上也讲究汉人右衽、蛮夷左衽,这两项甚至成为区分是否为中原正统的标志。
而满清以武力强迫中原人剃掉头发、改穿衣服,实际上是以这种方式,羞辱汉人的文明优越性,彻底打断信仰的脊梁,沦为被奴役的工具。
如此一来,政权是无比稳固了,满清以绝对少数,实现了对庞大帝国进行登峰造极的统治,但负面作用也很明显:满清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是否从来没有出现过魏征那样的谏臣?是不是少见舍身取义的士大夫?为何西方变革如火如荼之际,大清仍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为何英法、八国联军先后入侵时,很少见全国同仇敌忾御外辱的举动?
道理很简单,当一个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被强行拉低后,势必会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更严重的是,若一朝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坐以待毙的份。
清朝为什么逼迫中国人剃发易服
明朝时期,东北女真各部落的发型和服饰都不一样。所以当时只须看一下女真人的发型与服饰,就大体可以判断出,此人来自哪个部落。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女真人平时的服饰与发型也没统一。只要不着官吏服,平时穿着与发式,全凭个人喜好。
努尔哈赤归天,皇太极继位。皇太极为了树立个人权威,也为了控制域内其他族裔,于是就搞起了“剃发易服”。尤其是那个大辫子发式,据说是皇太极发明的,其意为削平四夷,一统江山。
而皇太极此举遭到了后金民众的强力反对,据说连女真人内部都出现过暴力抗争。皇太极花了不小气力才镇压下去,而后又将国号,由后金改为清。
纵观“剃发易服”其实并无太大意义,在清朝入关前就引发过社会动乱,但是清政府没引起重视,反而认为汉人丶蒙古人…,剃了发后就回不去从前了,只能死心塌地的做清朝子民。
清朝入关后,非但没吸取“剃发易服”引发不必要的暴力反抗的教训,反而采取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野蛮血腥的高压手段,强行推行“剃发易服”。并因此而造成了毫无意义的血腥杀戮,也给清朝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后人诟病。而清朝至始至终也没有进行过反省与反思。
从“剃发易服“,就可以看出清朝是个不知反思,不会变通的王朝,只会因循守旧,所以后来遇到外部挑战时,不知变通,不知灵活应对,只能被动承受,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国家政策也可能会有时效性的,一旦政策与现实相冲突,就应该及时调整或者直接废除。如果过于保守,死抱着不合时宜的国策不放,轻则受到不必要的损害,重则亡国。
清朝时剃发易服是不是亡天下
清朝是滿人建立的,屬於少數民族,依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
至於《剃發與易服》是新統治者的強制行為。
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中滿族也就逐漸漢化……
清军攻陷朝鲜后为什么不实行剃发易服
提问者问“清军攻陷朝鲜后没什么不实行剃发易服?”很显然是把剃发易服和清军攻陷李氏朝鲜的时间搞颠倒了。剃发易服是顺治元年清军入关之后才推行的一项“国策”,而清军攻陷李氏朝鲜是在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
天聪元年,刚刚登上汗位的清太宗于是年正月初八正式对李氏朝鲜宣战,命阿敏、济尔哈朗兄弟和代善的儿子岳托等人率师入朝,拉开了清军进攻李氏朝鲜的铁幕。之后,清军如入无人之境,李氏朝鲜根本无力招架,时任李氏朝鲜国王举族逃往江华岛避难。最终,李氏朝鲜被迫求和,除了永绝明王朝一条,李氏朝鲜同意对后金入质纳贡、去明年号、约为兄弟之国。自此,李氏朝鲜名义上从明王朝外藩变为了清王朝(时为后金)外藩。
崇德元年,清太宗去汗号称帝,清太宗为了使称帝更加“名正言顺”,“指示”外藩李氏朝鲜上表劝进。但是,李氏朝鲜非但不同意上表劝进,而且其国王还拒见清使、不接受其来书。清太宗正式称帝时,李氏朝鲜使臣甚至还公然拒绝跪拜,将清太宗彻底激怒。是年,清军第二次进攻李氏朝鲜。在清军的铁骑面前,李氏朝鲜再一次一败涂地。崇德二年正月,李氏朝鲜不得已再次举白旗乞降。这一次,清太宗对李氏朝鲜没有第一次那么客气了,强令李氏朝鲜去明王朝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改奉清王朝为正朔,按时上贡,并送质子二人入清。自此,李氏朝鲜正式成为清王朝外藩。
也就是说,清军第二次攻陷李氏朝鲜是在崇德二年。彼时清王朝对占领区还没有剃发易服的政策,甚至对其内部八旗也没有明确严禁蓄发、着汉服的规定。更何况,无论后金时期还是清王朝时期,清王朝对李氏朝鲜一直都没有领土要求,要的只是李氏朝鲜改换门庭、奉清王朝为正朔,对清王朝称臣并断绝与明王朝的关系而已。换言之,清王朝并没有像后来入关之后对待明王朝国土一般将李氏朝鲜国土视为己有,而是和明王朝一样,将李氏朝鲜视为外藩。因此,清王朝对李氏朝鲜的政策是相当宽容的,只要李氏朝鲜对清王朝纳贡称臣即可,不仅没有强行要求其剃发易服,甚至连李氏朝鲜君臣仍然着明式服饰也没有强令更改。
那么,剃发易服又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在清王朝攻陷李氏朝鲜多年以后了。顺治元年,清王朝入关,正式拉开了一统天下的铁幕。但是,最初摄政王多尔衮实际上也没有让汉人剃发易服的想法。而且,提出“剃发易服”这个建议的也不是满洲人,而是汉人,他就是汉奸孙之獬!投降满清的孙之獬为了向新主子表忠心,剃掉了自己的头发、换上了旗装。上朝之时,孙之獬自以为剃发易服了,便准备站入满班,孰料满臣根本不接受这条狗,将其踢出了满班。灰溜溜的孙之獬不得已又站回了汉班,可是汉臣们见他剃发易服也不干了,又将他踢出了汉班,搞得孙之獬非常狼狈。孙之獬不愧是条狗!见如此,索性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让汉人“剃发易服”。说得那叫一个好听,而且是说给小皇帝清世祖的:“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多尔衮一听,有道理啊!为了彰显满洲入主中原,多尔衮于顺治二年强令全国汉人限期“剃发易服”、违者重罚,于是便有了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说。
顺治二年,距离崇德二年李氏朝鲜投降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而且,李氏朝鲜作为外藩,清王朝并没有以国土视之,自然也就没有强制要求其同时“剃发易服”。更何况,清军入关之后,面对明王朝广袤的国土,心中早已有了更大的念想,哪还有工夫惦记李氏朝鲜那苦寒之地?你们爱咋地咋地吧!于是,此后的二百余年里,中国人拖起了长长的辫子,而李氏朝鲜却依然留着明式发型、穿着明式服装,直到清末日军占领李氏朝鲜,一直如此……
清军入关剃发易服,但为啥不逼迫汉族学习满语
学习满语就得写满文,就会和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完全隔离开。这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不是满清能接受的。
早在剃发易服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心存抵制的,即便是勉为其难留了这个难看的发型,在大多数人看来,仍然是一个耻辱的标志。
清初附属国来朝拜的时候对这多有描写。
话说清朝初年,我大清国力强盛,万国来朝,其中不乏华夏文明圈的属国。这些国家的使节来北京觐见清朝皇帝的时候,因为他们的服饰还是明朝的服饰,所以街上的百姓看到故国衣冠,都垂下了眼泪!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可能在今天人们看来,剃发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搞个非主流发型觉得很酷。别人看了顶多说两句闲话而已!
但是,在清朝初年的时候,人们的想法却复杂得多。数千年来华夏文化教育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将头发搞成那样无异于杀头一样。
秦朝商鞅变法的时候,为了防止军营内有人私斗。于是定了个军法,参与私斗者要剃掉一部分头发。在今天人看来平淡无奇的惩处,却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从此秦军怯于私斗,勇于公战!
三国时候的曹操在行军中战马受惊踏践了麦田,按照军法要杀头,但鉴于曹操是三军统帅于是割下了一部分胡子,结果传为美谈!
可见须发在古代对华夏人的意义。
剃发易服激起了民变。
所以,清朝的剃发易服,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抗。最著名的就是江阴城十几万百姓,抵抗数十万清军的围攻,坚持了81天之后,几乎全被杀死仍然没有屈服。
人们的激烈反抗,让满清被迫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就是所谓的十从十不从!
剃发易服都让人们这么反抗了,如果满清让汉人学习满语,完全让中华文明和这片土地上的人隔离开。那么,过不了几年他们可能就得回东北继续打鱼去了,或者连打鱼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怎么可能强迫汉人学习满语呢。
满清剃发易服对于现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统计,满清剃发易服政策,共造成了当时4000万至8000万的汉族无辜贫民的死亡,相当于当时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大大超过我国抗日战争军民死亡总人数,其罪恶可谓罄竹难书。
代表性的就是江阴人民因拒绝剃发易服抗清事件,满清实行屠城政策,进行江阴大屠杀,武力镇压,造成20多万军民被灭门。
江阴人民抗争到最后一人,最后留下“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泣血名言。
要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变了汉人传统发型。
二是增加了汉满民族隔阂。让部分汉族同胞至今对此仍耿耿于怀,对满清贵族的罪恶记忆犹新。
三是深刻影响了后世国民性格。由于满清实行血腥大屠杀,强力推行剃发易服与愚民政策,强化奴化意识,让其统治下的国民,精神日益麻木不仁,国民素质日益低下,那个曾经自信满满而又温文尔雅的华夏民族从此难见,也让国民日益缺乏创新意识与进取心,国民劣根性大大强化,从精神上打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附录外国人对明清两朝人的评价:
一、明朝:
曾德昭是耶稣会士,1613年到达中国南京,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记载“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二、清朝:
引用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话来看便一目了然:“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们衣衫褴褛甚至裸体……我们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抢着吃”。
明朝官服
清朝官服
明朝服饰
清朝服饰
明朝服饰
清朝服饰
明朝服饰
清朝服饰
剃发易服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哪些伤害
清朝入关初期,没有要求归顺清廷的明朝官员和老百姓剃发易服。降臣孙之獬为了取悦,满清的统治者,主动剃发易服,并向摄政王多尔衮提议,汉族官员、百姓全部剃发,清廷正式下诏书,要求全国官员百姓十日内剃发,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一直以来信奉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遭到了老百姓的强烈反抗。在抗清反剃发斗争中,嘉定百姓是最坚决和英勇的,被残酷血腥屠杀,在1645年的六月十三、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被疯狂屠杀三次,史称嘉定三屠。
在执行剃发令的过程中,老百姓是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的,尤其是江南的百姓,不是说简单的改变风俗而已,剃发令从本质上来说,剃掉的绝不只是头发,剃掉的是汉族的反抗之心,让汉族彻底臣服,作为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在统治汉族这样一个人口庞大的民族,是有恐惧心理的,只有彻彻底底的征服汉族,从内心和灵魂深处,才能让满清统治者稍感安心。
为何当年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不搞剃发易服而大清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推行这个政策
在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古各大汗心中,中原人就如同待屠的牛羊,不足为虑,它们宋人当年柔弱无比,无血性,低人一等,蒙古王公皇族们没有那种意思,汉人和汉民们就是三六九等的名词,不足挂齿,成吉思汗说过,攻占它们的城池,强占它们的女人,睡便它们的妇女,吸食她们的奶汁,还有什么比亡国灭种更惨烈的。蒙古帝国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也注定了他们不会长治久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海纳百川,忍耐正积累着崩山呑海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