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

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题是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6 21:31:43 浏览6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黄河源头很小,却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为什么被称作母亲河?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这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地形地貌结构复杂,江河湖泊众多,面积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口,面积世界第三大国,人口总数第一大国。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径流量世界第三大河。黄河我国第二长河,被称作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下面小编先介绍一下黄河情况。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黄河发源于三江源地区,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大量泥沙)。自西向东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原、华北平原等九个省,自治区,在山东省东营注入渤海,成“几”字形,在内蒙古境内冬季出现“冰凌”奇观。黄河支流众多,主要有四大支流:汾河、渭河、洮河、湟水等。众多支流的汇入,使得黄河水流也出现了波涛汹涌的气势。黄河水系作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孕育着两岸的华夏儿女。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黄河流域的作用很大,在最开始的时候孕育了整个华夏文明。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遗址,在黄河流域被发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就是在黄河流域建立起来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在历史上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原”地带。自古流传“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中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在古时,“中原”可以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时地利的优越性,成为许多朝代选择在黄河中游地区“定都”,历史上先后有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充分证明了黄河流域的重要性。黄河流域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还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息息相关。人离开水不能生存,农作物离开水不能生长。黄河水不仅哺育了沿岸华夏儿女,还为华夏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先天条件,因此,黄河被称为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呢,谢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题是什么

这句诗的意思为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出处】《凉州词二首》王之涣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比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的后俩句。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

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诗人描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1.边塞诗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百度百科——一片孤城万仞山

百度百科——边塞诗

黄河变清是好事还是坏事

凡事都有两面性,就连黄河变清也一样。先说好的一面,说明它的上中游水土保持作做的好,治理了水土流失,下游的悬河现象至少不会越来越严重了。坏的一面是,说明干流上的一些水库把大量泥沙拦阻了下来,时间长了这些水库将失去效用。再者,黄河入海口泥沙将不再沉积,造陆作用停止了,以前的土地扩张没有了,而且还会出现海水侵蚀土地现象。

黄河水清了,为什么鱼虾反而少了

近些年,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黄河水多数时间都比较清,有时还是绿藻水,在夏季暴雨季也会出现黄沙水,但是比较少,同时呢黄河里的鱼虾变少了,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黄河水变清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黄河水之所以浑浊是因为中游土质疏松,极易被水流带入黄河,这就造成水混,那么现在为什么会变清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1.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随着国家对黄河治理的支持,在中游很多地区退耕还林,泥沙得到很好的固定,那么进入黄河泥沙的总量就少了。

  2. 修建水利设施拦沙,通过修建大型的水里设施,将沙拦住,那么进一步减少了沙的总量。

  3. 沙子的利用增多,随着近些年黄河沿岸城市化的发展,沙子作为建筑材料得到很好的利用,有统计每年可用掉1亿吨,而目前黄河年均入沙量才有6亿吨左右。

黄河鱼类减少

鱼类的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不光是在黄河流域,在长江以及珠江流域都存在鱼类减少的问题,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1. 人类的活动,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环境的污染,滥抓滥捕等,造成渔业资源的减少。

  2. 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我们知道很多鱼类是洄游性鱼类,但是在河流上兴建水利设施会影响鱼类的生殖洄游,那么就会影响鱼类的繁殖。

  3. 外来物种挤压鱼类的生存空间,有一些大型凶猛鱼类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渔业资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黄河水变清和鱼类减少没有直接的关系,虽然两者的变化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巨大变化。其实无论是哪一条河流,都面临着渔业资源枯竭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加以重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是珠海禾虫哥,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点赞、转发,交流讨论。感谢有你!

黄河长多少千米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黄河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黄河流经9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当中,黄河的全长是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孕育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河流没有之一,每一年带走的泥沙达到16亿吨之多。

黄河每一年带进渤海的泥沙达到12亿吨,其中留下4亿吨的泥沙成冲积平原,不断沉积的泥沙抬高了河床,使得黄河成为了悬河,黄河每一秒的平均流量为2750立方米每秒,黄河经过多次改道,孕育了中华文明,可以说黄河的存在在我们的历史中是最重要的组成,黄河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综合而成。

黄河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是地质运动形成的,形成于6000万年前,由于黄河中游经过黄土高原,才携带了大量的泥沙进入下游,黄河的上游其实河水是非常清澈,由于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被河水冲击带走滚滚而下,直到下游平原地带,水流缓慢,泥沙沉淀,现在的华北平原的形成有黄河的一份功劳。

虽然说黄河是母亲河,但是黄河也发生过无数次灾害,这些灾害给这片土地上造成了无数次伤害,黄河由于是文明起源之一,黄河两岸充满了无数的未解之谜,有太多吸引人的奥秘,黄河两岸埋葬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淤泥之中还有很多历史被掩埋,黄河治理那么多年,现在改变了很多,但是还需要更多的改变。

黄河到底是河还是江江和河有区别吗

很多人看到此问题一般都认为,黄河名字带有河,所以肯定属于河的范畴。另外江与河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毕竟都属于江河径流形态,黄河可以看做是一条江,长江也可以看做是一条河。

江与河分布

其实仔细的甄别江与河还是能够分出区别性的,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说法就是北方地区多为“河”,而南方地区多为“江”,比如南方的长江、珠江、湘江、赣江等,北方地区的黄河、渭河、淮河等。当然也有例外,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松花江也不是称为河,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基本我国水量相对较少的地区称为河,水量相对较丰富的地方称之为江。

江与河文化传说

另外还有关于文化的说法,一种说的是南北方古代民族语言不同,所以在江与河的称呼上也出现了区别性,这属于文化差异。再一种甚至传出江与河的称呼是古人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而最终演化的。其实这些说法仅是传说,科学性有待验证,因为华夏民族历史上河流最先开始都是称之为“水”,汉江、嘉陵江、渭河、灞河古称都是“水”,有大禹治水的说法,而没有没有大禹治江、大禹治河的说法。

江与河科学区分

最为科学的区分,个人认为根据江河的水量以及径流量而定最贴切,基本上一年四季不断流的江河称之为“江”,我国南方大部分河流四季不断。而水量变化大,且经常会因为旱季、雨季不同会出现断流现象的河流称之为“河”,仔细的去甄别我国所有江河,会发现这一说法匹配性非常高。换句话讲黄河流域多为河,长江流域多为江。

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历史上黄河经过了几次改道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历史上黄河比较大的改道有九次。

可以看到,黄河在华北平原横扫了一遍。是为塑造华北平原的主要动力。

“天灾人祸”这个词,表面看起来,是自然和社会两种因素导致的灾害。其实可以归根到“人祸”这一个根源上,因为自然对社会的影响,最终也是通过人类社会诸方面展现出来的。

说起历史上的黄河改道,我们都会知道黄河“善淤、善决、善徙”,除了自然改道之外,历史上的黄河,也有几次人为改道的记载。

一、北宋杜充决河

公元1128年,宋建炎二年,杜充在金军伐宋,攻破开封之时,担任大名府镇守。杜充在面对金军时,幻想以水代兵,于是决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水南流,入泗水,经淮河河道入海。结果巨大的黄河岂是人力所能掌控,洪水滔天,不仅没有阻挡金军,反而使大宋百姓淹死了二十余万。由此也开始了黄河南流的历史。

杜充像

二、蒋介石炸开花园口

1938年,日军攻陷了徐州,并沿着陇海线自东向西推进,为了阻止日军前进的步伐,蒋介石下秘令决开黄河,以水代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在决口之前并没有通知下游百姓,使得下游数十万百姓葬身鱼腹,受灾者可达五百万。

这也是河南1942大饥荒的始作俑之事,从此黄泛区这个词,成为河南、安徽、山东等地一个永远的痛。

花园口决口后的河南灾民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黄河水暴涨为什么不排入大海

黄河水暴涨只能出现在上中游。

因为,只要黄河上中游出现洪峰,它们一定会被龙羊峡、公伯峡、李家峡、刘家峡、三门峡、青铜峡、沙坡头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工程等拦截调峰,不会迅速通过下游入海。

这是因为,黄河中下游是一条悬在天上的悬河,不能允许它出现巨大洪峰,若因此导致黄河大坝决堤,那对于两岸流域的生命财产将是灾难性的。

所以,黄河上中游出线洪峰,一定要人为拦截分洪,防止黄河下游抗洪压力太大。

若黄河中下游出线特大暴雨,则只能暂时淹没黄河两岸低洼地区,因为这些洪水水位低于黄河河面,无法通过黄河干流泄洪,也就不会出现黄河中下游洪峰(这就是今天河南郑州遭遇特大洪水的原因。)

黄河水能排入大海是人工干预的结果。

黄河承担了中国12%人口、15%耕地、60余个城市、和众多能源化工基地供水。黄河水逐渐不够用了,在 20世纪中后期居然出现断流。

在20世纪60年代,黄河入海的年径流量为575亿立方米。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锐减为187亿立方米。

20世纪70年代起,1972年至1999年间,黄河频繁出现断流,1997年,黄河出现史上最长的断流,长达226天。

黄河断流对下游生态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到了2000年,随小浪底水库工程完全发挥调水调沙的作用,加上黄河水利委员会加强用水调控,黄河流域加强节水农业推广,黄河才再也没有出现过断流。

所以,不用担心黄河水暴涨。

因为黄河流域整体是缺水地区,黄河水暴涨,中国有足够的水利枢纽工程收集截留它们。

也不用担心黄河下游会出现大洪水直泄山东东营入海,要关心的是,黄河下游决不能再断流。

有人说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治理黄河导致的,这是真的吗

趣谈答案:元朝灭亡和治理黄河没有直接联系,却有间接联系。治理黄河更像是催化剂和导火索,眨眼之间把元朝推向了深渊,并且拔掉了最后一根稻草。

一场罕见的大雨

至正四年西历一三四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

这句话记载于《元史》卷六六当中,我们单纯的把这句话摘出来,无非就是一个天灾罢了。但是请注意:天灾的年代是元朝,而不是拥有高科技的现在。这就意味着在封建王朝老百姓需要凭借单纯的人力,来抵抗二十天的大雨。

可能大家很难想象:一个地区下二十天的大雨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于是我们再次摘录《元史》章节当中的一段话来详细看一下。

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毛堤

简单翻译一下:黄河水突然涨了起来,这些都不是关键点,关键点在于决堤了。在此之后又有若干次决堤,决堤的形式相差不大,我们不做过多阐述。

可以这样说:因为下了一场大雨,所以黄河水暴涨,因为黄河水暴涨,所以决堤了。而与之相对应的,黄河水并没有流到渤海湾,为什么没有流到渤海湾呢?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流向了四面八方。

并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

这些城市是元朝的城市,如果我们把这些城市与当时的地图对等的画一个圈,就会发现:有那么大(自行脑补)。而这么一个大的区域全都遭受到了水患,以至于老弱百姓全都流离四方。

治水很出力

既然有了水患就需要治理,而在治理的之前就出现了一个小问题,这个小问题我们下一个章节继续说。

我们先要把治水的总体数据拿出来看一看,整个元帝国对于这一次水患一共出动了多少人?又用了多长时间?当我们拿出对应的历史文献发现:先后动用十五万的民工,并且用了数月才完工。

十有三路民十五万人

把十五万人聚在一起是一个大工程,尤其是在元帝国执政的时候。

一来元帝国执政之初展开了大杀戮,很多百姓并没有参与反元战役,但依旧被元帝国给杀掉了;二来元帝国对于百姓的奴役制度是从自己之前在草原上的奴役制度拿过来直接借用的,根本没有和咱们华夏文明做对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元帝国和当时的农民处在两条线路的状态。

可即便如此,紧赶慢赶,终究是把这个黄河水患给解决完毕了。

诡异的一次对话

还记得在上一章节当中我们曾经提到过:元朝在面对水患的时候,突然之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嘛?那么这个小插曲究竟是什么呢?

简单讲,元朝有一个丞相,这个丞相的名字叫脱脱,他发现黄河水患便积极主动的要求治理,而这个时候元朝有另外一批官员(请注意,另外是一批官员)他们阻止脱脱治理水患。

如果大家作为一个普通人,并且用普通人的思维延续到元帝国的时候,大家就会发现:脱脱真的是为民着想、为皇帝着想、为天下着想,而那一批臣子狗屁不如,他们拿着俸禄不干任何人事。毕竟黄河都决堤了,如果短时间之内不赶紧把黄河水流引入渤海的话,对于黄河两岸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灾难。为朝为政的官员,怎么可以不为老百姓着想呢?

但真实的历史给我们上了一课,因为有的时候为老百姓着想就是不为老百姓着想,而不为老百姓着想,就是为老百姓着想,在元朝尤其是这样。

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具体规划的教程,这个教程告诉我们:元朝是怎样治理水患的。

首先治理水患需要三种东西,第一种东西叫做人,第二种东西叫做钱财,第三种东西叫做粮食。为什么我们把人叫做是一种东西呢?主要源自于元帝国的统治思想,把所有的老百姓分成了一二三四等,而汉人和南人分别是第三等和第四等。针对于此,可能某些老百姓在元帝国的思想认知当中连东西都不如。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需要详细阐述,元帝国是怎样解决这三个物件需求的。

  • 缺人怎么办?

大家要知道,但凡是动用大型的工事、大型的建筑都需要大量的人,而这一部分人有有一部分是直接从监狱里面拉过来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就地征调。

那么我们单纯的探讨就地征调,元帝国是怎么征调呢?答案是直接征。元帝国似乎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单纯的是把所有的老百姓归纳归纳、收拢收拢放在一个地方,并且告诉他们:从今天开始你们每天要干什么,每天要工作多久,至于薪酬福利等等问题从来没有谈过。

简单讲的话,这一群老百姓全都是被迫来到这里去修黄河的,而元帝国并没有给他们应有的福利,也没有应有的报答。

  • 缺钱怎么办?

我们在上一个小环节当中讲到了缺人怎么办?而在这一个环节当中则会告诉我们:缺人的同时能够带来钱财的额外盈利。

很简单,大家都要去征徭役,而很多人又知道一旦去征徭役,很可能是活着回不来了,既然活着回不来,就得想尽一切办法去逃命。

有一部分人背井离乡,直接一溜烟儿的跑到大山沟子里面过原始人的生活,只不过这一部分人一旦被抓住下场是很惨的,而另一部分人则动起了歪心思,通过贿赂元帝国的官员、通过贿赂元帝国的执法者,然后让自己的家族、让自己家里面的男丁不用去做徭役。

于是元帝国之前缺的钱有了,而且这一部分钱还可以补贴上下官员,大家都有的捞。

  • 缺粮食怎么办?

针对于缺粮,元帝国做了两个举动,第一个举动是把老百姓家里面的粮食通通的拿过来,咱们见过朱元璋这部电视剧或者与朱元璋相关的传记就会发现:朱元璋的父母都是饿死的。可即便是饿死的,在饿死的前一天,当地的官员还要让他们强行纳粮,如果不纳粮的话,把他们的种粮都要抢去。

这样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有那么一点点的夸张,可也仅仅是一点点的夸张而已。部分元帝国的执法者甚至比这些人还要过分,还要令人作恶。

  • 层层剥皮

元帝国对于黄河进行大范围的修缮,进行了大力度的拨款,而这一部分金银钱财,从上级官员到中级官员到基层官员:层层剥皮。

至于到最后究竟有多少银两是用在修整黄河上,谁也不晓得。但是老百姓们很难过,为什么老百姓很难过呢?因为他们没有粮食吃了。

让老百姓饿着肚子干活,这就已经成了一个导火索。

这一次我们就不难理解,如果在我们再一次回到元帝国,再一次面对这样困境的时候,不得不发出一个感叹:不修黄河要比修缮黄河更好。因为脱脱尽管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却不是一位优秀的实践家,他根本不知道元帝国已经腐朽得不像样子了。

一个民谣的诞生

  • 可怜的老百姓

在前文当中我们已经讲过,老百姓们是被强行征调过来的,他们没有话语权,没有自由决策权,甚至连来或者不来都没有选择权。

更可怕的是这一部分老百姓是被随机拉拢过来的,一抓就抓了十五万,把这十五万人安排在这样的破地方,就很有可能发生动乱。但是元帝国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有足够的魄力,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这些复杂的现象。

之所以他们有足够的魄力,是因为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马背上的民族,哪怕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已经腐朽,哪怕骑了若干年已经变得老朽不堪了,但是他们仍然认为:这些普通老百姓是不敢反抗的。

  • 一个小小的歌谣

就这样,老百姓被抓起来,并且强迫他们进行劳动。而在黄河修缮完毕之后又把他们随意的安置,根本不去管理他们,就导致这一部分老百姓变成了流民。

历史上的流民有多可怕,我们可以看一下明朝末期崇祯执政的时候:一大伙一大伙的流民,就不难发现元帝国正在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但是在这致命的错误之上,还有一个小歌谣,这个歌谣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而这个民谣如果往前追究的话,主要是弥勒佛降生人间,天下大乱的宣传语。而弥勒佛降生人间天下大乱的宣传语,与此同时伴随着另一个物件的诞生,这个物件叫做明王。而明王又不是单独出现的,它有着自己的教派叫做:明教。

好了,封建王朝的老百姓就稀罕这玩意儿、就迷信这玩意儿,现在这玩意儿主动的摆在了明朝老百姓的面前,老百姓们即便不躁动也难了。

紧随其后的便是斩白马乌牛起义,在紧随其后,就是韩山童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叛乱。当然,这件事情最终以一个不可预测的方式走向了历史的拐点,并且最终的劳动果实是被朱元璋拿到的。针对于这一点,咱们不作过多的阐述。

历史的真相

通过上面的阐述和详细的论证,我们不难发现:因为修黄河,所以把老百姓强行会聚在一起,把老百姓强就会聚在一起,就有了油水可捞。而捞完油水之后便不管这些老百姓,于是就出现了明教、就出现了义军、就出现了小明王,所以当这一连串的变化出来之后,整个元帝国已经扛不住了。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并不是。我们之前也说过:这仅仅是一个催化剂,这仅仅是一个导火索,在这个催化剂和导火索之前还有着一个致命的问题,这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元帝国本身已经腐朽落寞了。

  • 皇帝频繁更换

大家都知道元帝国执政也就90余年,可是在这90余年里面皇帝频繁更换。

这样的皇帝频繁更换,这样的皇帝短时间之内大范围的调换,往往就会造成政局的不稳、政局的动荡。而这种政局的动荡在元帝国末期的时候越发频繁,皇帝的更换也越发的快。

之前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皇帝权力的分散图,会发现:正常情况下,皇帝手中是牢牢掌握着权力的,但是把正常情况刨除在外,还有一部分非正常情况,那就是权力并没有在皇帝手中,而是在其他的臣子手中。一旦皇帝的权力在其他臣子手中就会出现权力的争夺,包括皇帝和臣子、皇帝和后宫、皇帝和宦官之间的权力争夺,一旦出现了权力争夺,就很容易出现大混乱。

  • 老百姓的等级划分

在元朝执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老百姓并不是平等的,也不是独立的,恰恰相反老百姓是附庸于元帝国的,而且元帝国把老百姓分成了一二三四等级,最高等级为蒙古族,其次为色目人,在最后才是汉人和南人。

这样的等级划分有问题吗?有很大的问题,比如一个蒙古人杀掉一个南人,只需要赔偿几个牲畜就可以解决,可是如果一个南人去骂一个蒙古人、去得罪一个蒙古人,很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而在元帝国执政的时候,有着这样一个极其糊涂的规定:一旦蒙古人欺负南人的时候,南人绝对不可以积极主动的反抗,只能通过官府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这个时候官府又被蒙古人控制的,所以很多南人根本没有办法直接维护自己的权利。

历史启示录

元朝的灭亡可以说是:由治理黄河所引发的导火索,以及在这个导火索的运作当中,元帝国所表现出来的诸多愚钝、糊涂的做法带来的。

但是治理黄河本身是一件好事,也没有办法成为决定性因素,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元帝国的统治出现了大问题,元帝国的制度出现了大问题。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元帝国的统治从来没有把咱们华夏的土地当成他们自己的土地那样珍惜,仅仅是当成了后花园:玩够了,糟蹋够了,拍拍屁股,扭头就走了。这样的一种统治风格,就注定了元帝国的统治不持久、不长远。

郑州新乡融合大提速,要建6条铁路5座黄河大桥,是真的吗

是真的!郑州新乡融合这次的大动作值得所有人关注!

9月20日,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2017年新乡市推进郑新融合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要构建现代郑新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际快速路等郑新融合交通廊道,重点规划建设“5677”互联互通工程:

  • 5座黄河特大桥

新晋高速南延公铁两用黄河特大桥、原阳县官渡黄河大桥、郑济公铁两用桥、安罗高速原阳黄河大桥、封丘黄河大桥

  • 6条铁路

郑济高铁、新焦城际铁路、郑州—新乡—南太行轨道交通、新乡—封丘-开封城际铁路、郑州南—新乡城际铁路、新乡—安阳城际铁路

  • 7条高速

鹤辉高速、新晋高速、沿太行高速新乡段、兰原高速、新晋高速南延、安罗高速、濮阳至卫辉高速公路新乡段

  • 7条快速通道

郑新大道、G107东移、龙凤大道、G230、北沿黄大道、G327、新乡—开封快速通道

郑州地铁6号线会延长到新乡吗?

实际上,郑州新乡对接融合的提法早就有了。去年,新乡向郑州抛出橄榄枝,单方面发布了郑新融城的指导意见,要大力推动新乡和郑州的对接融合。当时还有新乡市官员公开提出,“长江是武汉、上海的内河,黄河为什么不能成为郑州的内河?”

自此以后,位于黄河北岸的平原新区要划归郑州管理的传言便广为流传,不过,因为郑州官方称并没有正式研究过此事,所以,郑新融合的提法一直不温不火。

而在今年6月,河南发布“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求郑州与新乡等周边城市深度融合。如今从这郑新融合的最新方案来看,平原新区应该是郑新融合首站。

为什么要说平原新区呢?因为它离郑州近,距离郑州核心区35公里,车程40分钟。这个距离跟绿博组团、航空港差不多,只不过二者中间有一条天然鸿沟——黄河。

这个新区位于黄河北岸,几乎是郑州至新乡的中间位置,是郑新融城的关键位置和必经之地。

还有网友猜测,郑新融合方案中,提到了一条地铁线“郑州—新乡—南太行轨道交通”,这会不会就是郑州地铁6好线的延长线?

从6号线的线路设置来看,的确是延长到新乡最合理的方案,不过,这也只是网友的分析猜测,目前官方还没有公布这条线路的具体走向。

这些项目建好之后,郑州到新乡的距离大大缩短,期待!

如果觉得有用,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