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歼灭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什么叫成建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6 23:38:15 浏览19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歼敌人数最多的是哪场战役

大概是因为盲目地照抄某科上的数据,或者是出于某种“YY”的心理,目前许多的网络文章和视频,对抗战期间各战役歼敌数字的夸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里轻松干掉10万、那里随便消灭5万,完全无视日本鬼子的难打和抗日之艰难。动不动就是抗日名将薛岳歼灭日寇10万的论调,按日寇第11军20余万人的兵力规模,以薛伯陵的歼敌速度,抗日战争早在1942年就应该结束了。

笔者坚持认为,薛岳确实可以视为抗战期间,正面抗日战场作战最为积极主动的战区司令长官,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的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经常夸大战果,其实这也是当时国军将领的通病,既有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想法,也有配合宣传上鼓舞民心士气的需要。而日本人也不愿意让太多的伤亡数字,来刺激东京的政府和民众脆弱的心,在战报中大幅压缩战损,于是一个玩命注水,一个拼命缩水,造成抗战期间中日两军的战报数据相差特别悬殊。

在八年全面抗日战争中,将战场范围、时间跨度、动用兵力通通较大的战役称为“会战”,有据可查的是总攻23场大型会战,这其中有些会战的规模是不太大的,比如豫南会战、桂南会战、上高会战等等,每战日军出动的兵力有限,那么无论胜败,中国军队自然也就不可能大量歼敌。真正给日军造成大量的伤亡的,应该是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因此讨论歼敌最多的战役名称,只需要在上述会战中比较即可。

一、淞沪会战。

爆发于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对日本来说,是仅次于日俄战争的惨烈战事,因为在此之前鬼子们并未遭遇过如此顽强的大规模抵抗,会战中日军动用兵力25万余人,而中国军队前后投入战场的亦有70万野战陆军。在三个月的会战中,日军主力第3师团、第11师团和第101师团的战死数量都超过3500人,而第9师团的死鬼达到了5000余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第101师团,经过多次补充后累计伤亡高达15000余人。

目前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是淞沪会战中日军总伤亡约为40000余人,其中战死20000余头,而实际上,如果算上累伤的,也就是轻伤后经过治疗再上火线又受伤的,按照战场上的通常伤亡比例,日军在淞沪战场的战伤数字绝不低于60000人,如果再加上战病的数字、以及在杭州湾登陆之第10军的损失,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伤亡总数,应在90000人左右(死20000余),只多不少(中国军队伤亡超过30万人)。

二、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在1938年6月打响,至日军第6师团先头部队于10月末窜入汉口为止,期间整整历时四个半月的时间,日军动用了九个师团和大批野战补充兵共计35万人,他们宣称战死7000余人、战伤25000人,其实是有很大水份的,这个之前有过专文。因为仅在万家岭和富金山两次战役中,日军抛尸数量就超过了6000名,那么在其他战场上比如大别山南麓,第6师团等部队也付出了惨重伤亡。

因此,综合几个版本的抗战细节研究,武汉会战日军的战死数量当在15000名左右,类推整体伤亡和病患数字应该在80000人左右。徐焰将军根据对日军补充情况、损耗情况的研究,认为这个数字应该在100000人,即伤亡50000人、病患50000人,我们还是保守一点,仍然以武汉会战歼敌80000人来计算。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这应该是数字争议最大的一次战役了,按照第九战区的战报,在1941年12月底到次年1月初的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共击毙日军33900余人、击伤23000余人(俘139人),因此日军伤亡总计57000余人。而日寇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承认的伤亡,仅有10000余人(日军战报则称战死1591人,战伤4412人),双方的差距实在太悬殊了,显然,薛岳的战报是肯定有水份的。

因为在这次会战中,作为牵制性作战的第11军只出动了三个师团外加两个支队,此时日军各师团已完成“三单位”调整,兵力最多者也就在20000人左右,是故日军动用总兵力准确数字为84000人。如果按照第九战区的战报,日本人被毙伤的已经超过68%,也就是第11军的机动力量基本覆灭,那么第九战区30万大军为何不乘胜收复岳阳、甚至直下武汉?这不是扯么。

多方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根据日军主力第3师团的伤亡情况,其实可以基本判断出,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的伤亡在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28000人左右,这已经是个不错的战绩了。

四、长衡会战。

所谓长衡会战,是指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爆发于湖南段长沙和衡阳两个地区的战斗,也就是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和衡阳保卫战。其中在第四次长沙保卫战中,由于第四军军长张德能指挥无方,日军几乎是轻取城池,所以损失也比较轻微,其战斗损失主要是在进攻衡阳时造成的,方先觉率领第10军死战不退,用卓越的守城战术奋战47日,让日本人如临地狱。

关于这个话题,之前多次介绍过,综合几个版本以及中日两方军史学者的研究,日寇第11军在衡阳战役中的伤亡应该在48000人左右,其中战死不低于15000人。日本作家伊藤正德认为日军战死10000余,总计伤亡19000余,这就违反战场常识了,伤亡比例不可能如此接近,通常在一比三、一比四左右,所以这个日本人的话不足信,还是按李玉堂当年问询日军高级军官的结果比较靠谱,那么再加上日军在长沙方向上的损失,长衡会战日军伤亡在50000人左右。

在这四场会战之外,顺便列举一下其他战役日军的损失情况,包括台儿庄大捷的徐州会战,日军伤亡26000余人;上高会战罗卓英所部毙伤日军15000于人;包括余程万死守常德的常德会战,日军伤亡15000余人;王耀武大破日寇第20军的湘西会战,日军伤亡35000余人;至于薛岳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的数量分别为15000人和10000人左右,因为第二次长沙会战等于是败了。

所以你说薛岳将军在抗战中率领第九战区官兵消灭了5到6万日本人,那是基本靠谱的,非得说歼敌10万什么什么的,笔者不认为是在夸耀他的抗日战功,反而是埋汰人家。何应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宣称击毙日军48万余(也不太准确),那么按重庆政府的统一说法,薛岳所部的毙敌数字几乎占到了8.3%(以击毙40000人计),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严重忽略了其他抗日战场中国军民的牺牲和奋战。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全面抗日战争的八年中,歼灭日寇数量最多的三甲战役,分别是第一名淞沪会战、第二名武汉会战、第三名长衡会战,考虑到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出动了70余万人,武汉会战更是出动了110万大军,而方先觉仅仅率领18000人的部队(包含暂54师一部)能够取得毙伤日军48000余的战果,则其单位歼敌数量,绝可名列整个抗战之冠!

战后日本厚生省援护局的资料显示,日本投降前在华阵亡军人总数为:431100人(东北26500人、大陆其他地区400600人),到日本投降以后,这个数字又增加到504100人,而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在各战场(中国、缅甸、印度、太平洋等地)的海陆军死亡人数合计:2121000人,这个数字只能做一参考,因为那个死鬼社的牌位一直在增加。

驻印军在缅北的反攻战役就不计算在内了,那毕竟是在异国战场,而非中国抗日战场上。

什么叫成建制

什么叫成建制?

这个问题,有点冷。

建制,就是军队中建立起来的体制和编制。成建制,就是该作战单位全体人员。在我军中,建制单位从大到小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所以成建制在不同建制单位下指的就是某军全体指战员,某师全体指战员等等。

在战争中,保全建制是非常重要的。

成建制突围。

如果被敌人包围,应该尽量实现成建制突围,否则伤亡会很大。著名的中原突围中,中原军区下属的鄂豫、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7个二级军区和7个纵队,只有皮定均的第一纵队第一旅实现了成建制突围,其他部队都遭遇了建制被打散,但没有被成建制歼灭。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9000多人被国军8万人围攻,新四军第一纵队电台被击毁,付秋涛将军带领2000多人顺利突围,成为皖南事变中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围的部队。

南京保卫战中,大多数国军被包了饺子,不少人死在了江北的码头上,可是就有2支部队实现了成建制突围。这就是粤军部队的第66军和第83军。这两个军能够顺利突围,实在是因为他们服从命令又勇敢。当时唐生智命令黄埔嫡系向北坐船逃离,命令杂牌军向南消耗敌人。没想到,怕死的在长江边上被打死了,只有这两只粤军部队向南正面突围,反而赢得了一片生机。

成建制歼灭。

成建制被歼灭,就是我们常说的成建制在解放军历史上,曾经有两次被成建制歼灭的情况。第一次是湘江战役中,红军34师在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的领导下,掩护中央红剧突围,成了绝命后卫师,伤亡人数达到6000人以上,战后这个师仅剩下第100团团长韩伟、第3营政委胡文轩和第5连通信员李金闪因跳崖被救未亡。

东北亚战场上,180师与军部、兵团部失去联系,选择了分散突围,大部分被歼灭和俘虏。数据显示,后来陆续归还建制的人数近4000人,引起很多人怀疑。

抗日战争中,常德保卫战中的余程万57师,衡阳保卫战中的第十军都是成建制被歼灭了。解放战争中,五大主力如75军、5军、18军、新一军、新六军等都是成建制被歼灭。国军中比较强还最终逃到台湾的,只有52军。辽沈战役中,52军从营口坐船,三个师只有一个师被解放军全歼,另外两个师虽有伤亡,简直基本完整。

成建制投降。

战场上,出现成建制向敌人投降或投诚的事情,其实是一种很丢脸的事。可是这种事,因为我军俘虏政策执行的比较好,敌人成建制投降还是比较多的。

战场上的成建制投降,最典型的就是北平和平解放、长沙和平解放等。不过这真的是一个技术活,没有硬桥硬马的真功夫,真的干不出来。

东北亚战场上,美军步兵第25师黑人步兵第24团C连,在云山以南的一片树林中被我39军包围。这个黑人连,本来在美国就很受歧视,如今直接举起白旗,全体向我军投降。这在美军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抗日战争中,有数据显示,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有上百万向日军成建制投降,这些成建制投降的国军,有的直接就被杀了(南京大屠杀),有的则是编成伪军为日本人效力。其中溥仪的伪满洲国成立时,汉奸军队总兵力8万,有7.5万来自于东北军各部。毫不过分地说,伪满洲国的伪军,其实就是张作霖的老班底。

军事历史上常见的“成建制突围”“成建制歼灭”“成建制投降”就是这些了,你还知道那些故事,快来说说吧!

战争中的“全歼”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将敌人全部杀死了吗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究竟算不算被“全歼”?军史学者家和爱好者们始终存在争论,支持者认为该整编师两级军事主官非死即俘,也没有出现成建制战场突围成功的情况,那就应该是全歼!而反对者指出,整74师有三个建制团(第153、第169、第173)和师属榴炮营并没有参加战役,只能算“基本被歼”,更重要的是,该整编师伤亡被俘总数远远未达到定员的90%,硬性指标不够!

关于90%这个量化标准,出自某科关于“全歼”的词语解释,即指“敌军全部或90%以上被歼灭”的意思。孟良崮战役华野共毙伤俘敌32676人(毙伤13000余人),其中包括了顺带消灭的整编第83师的一个团,按该团2000人左右计算,实际消灭整74师的兵力数字应为30600余人。以该师参战兵力32000人核算,华野消灭敌人的比例高达96%,其实已经超过了90%的标准。

至于军事主官情况,整74师的师和旅两级指挥官完全被一勺烩了,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毙命,参谋长魏振钺和副参谋长李运良被俘;整编第第51旅旅长陈传钧、整编第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整编第58旅旅长卢醒战场自杀,另有绝大多数副旅长和团长阵亡或者被俘,漏网的只有在临沂训练新兵和掌握后方部队的副师长邱维达,也就是后面重建的整74师师长。

战役结束后,南京方面对战场情况和整74师的损失细情并不完全了解,第一兵团总司令汤恩伯兀自大吹牛叉,5月17日还在要求其他各整编师全力增援孟良崮以期“中心开花”。期间逃回去的少量低级军官、士兵因级别不够,掌握的情况也不全面,所以蒋军方面无法采信,直到5月19日一名副团长带伤逃到临沂,这才把情况说明白,也就是说,这个负伤的副团长已经是整74师战场逃出的最高职衔者。

而华野缴获的装备包括:山炮野炮28门、轻重迫击炮235门、轻重机枪987挺和长短枪9828支,以及大量弹药物资。笔者查阅了一下整74师自南京投入作战时的装备明细,其中轻重机枪共1169挺(损失率为85%)、长短枪总数约16000余支(损失率为62%),考虑到之前几次战役(比如两战涟水)的战损,以及在孟良崮战役中打坏的枪支,损失比例应该也会突破90%,没有缴获美式榴弹炮也是准确的,因为那12门炮和配属的战车部队留在了临沂。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整编第74师在战役中人员损失超过90%、武器装备损失接近90%,团以上军事主官无一漏网,到底算不算被“全歼”呢?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应该算的,因为这涉及到了部队“编制”和“建制”的细微区别,所谓编制,是指一支部队理论上的额定编成;所谓建制,则是指一支部队实际投入战斗的作战序列,它与编制经常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以当时的整编74师来说,它的编制在1947年4月下旬恢复为“三旅九团”的状态,所以每个整编旅又增加了一个团的番号,也就是整编第51旅的153团、整编第57旅的169团和整编第58旅的173团。但是这三个新编团都是从后方刚刚接收的新兵,并且几乎没有配备重武器,是不具备立即拉上战场的条件的,所以才在后方临沂整训。

换句话说,这三个团还没有正式纳入整74师的作战序列,并不属于其战时建制,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第74师的作战序列只有师部(含直属队)、三个整编旅六个步兵团、以及临时指挥的整83师一个团。而战役结果是,师部和三个旅部被完全摧毁,所属七个步兵团被全歼,没有一个哪怕建制营或者连逃出战场,至于漏掉编制中的一个榴炮营已经无伤大雅了。

因此总体而言,就是整74师所有参战部队全体覆灭,并且包括该师全部的旅、团级作战单位,人员装备损失也超过了90%以上,是妥妥的被“全歼”。南京方面的反应也证实了这一论断,老蒋接报哀叹:“74师的覆灭是无可补偿的损失”,若非视为全歼,咋就无可补偿了?王耀武则是数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声称“74师之失,有如丧父之痛”,这都等于变相承认,那个曾经跟日本人打成1比1交换比的王牌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方的表态则比较审慎,陕北致电华野:“歼灭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而粟裕将军在战后总结报告中指出:“这个伤亡代价是值得的,我们换取了在敌人重点进攻的高峰、在敌人密集的进攻队形中歼灭其一个主力师的巨大胜利,砍掉了敌人一支最强的骨干力量”。注意用的都是“歼灭”而非“全歼”字眼,但是无论这支部队以后怎么重建,军魂都已经不在了。

至于说到“全部杀死”那就是缺乏军事常识和故意搞笑了,解放战争中一般毙伤敌人建制部队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基本就已经解决战斗了,战场更不是屠宰场,各部队还等着用抓获的俘虏补充兵源呐!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说“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

1947年9月间,许世友领导的胶东保卫战打得很不理想,在敌范汉杰第一兵团(亦称胶东兵团,以六个整编师为主,加王耀武守点部队还真差不多是十个整编师的兵力)的疯狂进攻下,胶东地区几乎全部沦陷,用以保持和东北海路联系的烟台和威海两个港口也丧失掉了。仗打的不好的重要原因,就是从诸城战斗开始,未能形成一次真正的大型歼灭战,遂使局面逐次被动。

(整编第9师王凌云)

范汉杰指挥的六个机动整编师,包括整8师、整9师、整25师、整45师、整54师和整64师,其中战斗力比较强的是李弥整8师、黄百韬整25师和阙汉骞整54师,自9月1日起,敌第一兵团分三路大举进犯胶东解放区。范汉杰的战法是“锥形突进,分段攻击”,当时许谭指挥的部队有华野2纵、7纵、9纵和后来组建的13纵,但却分为内外两线兵团,其中9纵和13纵在胶东腹地,之前在南麻战役中伤亡较大的2纵和7纵在外线作战。

谭震林指挥外线兵团的第一战,选择了战斗力相对较弱的粤军整64师,我军集中2纵、7纵和部分地方武装秘密集结于诸城外围,一俟整64师157旅进入诸城县城,立即将其包围发起攻击。然而从9月9日的午夜打到11日凌晨,尽管已经占领县城大部并接近敌旅部,但是由于负责阻援的2纵6师动作不及时,整64师师长黄国梁率领的131、156两旅很快兵临城下,谭震林和韦国清认为继续打下去会陷入被动,遂下令撤出战斗。

(2纵司令员韦国清)

诸城战斗,我军歼敌1500多人,但是尚未能吃掉敌人一个整编旅,2纵和7纵的部分指战员由此情绪不高,甚至要求离开胶东南下随华野主力作战,可见打夹生了的歼灭战副作用有多大,总体而言,谭韦的兵力不足确是主因,实力大损的2纵和7纵加一起,在兵力上对敌人一个整编师也不具备多大优势,所以很难迅速吃掉这股敌人,而9纵和13纵又远在胶东内线。

陈毅和粟裕也于22日致电谭韦首长,指出:“我们认为,此次诸城战役,既缺乏坚持亦未集中兵力”,不久以后的10月5日,许世友直接指挥9纵和13纵在红石山再次截击敌整编第9师,大战三天三夜,虽然将敌人击溃和逐退,但是我军也付出了较大伤亡,始终未能消灭整9师主力。随着更多敌人的到来,至10月20日左右,我军“内线兵团”连同50000多伤员、干部家属和群众已被敌人压缩到海边,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这是胶东保卫战最危险的时刻。

(第一兵团司令范汉杰)

直至10月22日,在9纵的坚决阻击下,内线兵团才利用敌整8师、整9师之间的空隙,强行军180里突围成功,胜利进入大泽山区。在此期间,范汉杰的部队连续侵占我15座城镇,虽然伤亡15000余人,但由于没有一个整编师被歼,敌军仍然占据战场优势,华东局和内线兵团不得不申请撤出胶东转战敌后,可见局势之糟糕。

不过由于在其他战场上,我军不断胜利造成敌人兵力吃紧,以及老蒋认为胶东已经“肃清”,所以自10月底开始,连续调走了整25师、整9师、整54师等部队,连范汉杰也调往东北,胶东也终于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而胶东保卫战前期的失利,根本由于在于没有贯彻主席的军事思想:“1,集中兵力打歼灭战。2,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四个纵队分成两部分作战,虽然期间重创了敌人数个整编师,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战场不利局面。

(2纵司令员韦国清)

对比下之前的孟良崮战役,华野以九个纵队大战敌人十个整编师,以五个纵队围歼四个纵队打援,一举消灭整74师,直接让敌人的进攻破产。歼灭战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被歼的敌军建制直接在战场上消失,即便重建,由于其指挥机关和骨干全部损失,战斗力绝难恢复,另一方面,会给战场其他敌军部队以有力震慑,再不敢轻易冒头,便于我军撤出战斗和转入休整。

但是击溃战就不成了,战役期间无论击溃敌人几个整编师,其骨架仍在,只要完成兵员、武器和弹药的战损补充,它们很快就可以恢复元气并重新投入战场,而其他敌人亦不会因此胆寒,敢于继续寻求与我军决战,那么战场形势就被动了,因为已经付出一定代价的我军,来不及得到休整和补充,战斗力大打折扣。

(7纵司令员成钧)

根据华野的战史来看,在敌阵中若想全歼一个整编师,至少要集中五个以上的纵队,才能完成歼击、打援和预备队的有效部署。胶东保卫战之前的南麻战役,也是由于粟裕手中兵力不足,才让胡琏的整11师逃出生天,因此胶东保卫战我军仅有四个纵队,又未集中使用,当然很难全歼敌人一个整编师,进而扭转战局。

所以华野“七月分兵”虽然协助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但是也造成了相当的损失,几次战役都没有打好,这也是我军转入战略反攻以后,随着野战主力部队杀入外线,势必造成解放区内线兵力不足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胶东保卫战最困难的9月16日,军委特意致电华东局,要求必须坚持在胶东,不求打胜仗,“只要不打败仗就好,一个月至多两个月,局势就会变好”,从其后的战争进程来看,这一判断惊人地准确!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这个话题几乎涉及到了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廉颇、李牧和王翦,还有战国四君子中的三个,当然还少不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毛遂自荐的毛遂等等一系列在后世如雷贯耳的名字。

长平之战的关键人物有白起、范雎、廉颇和赵括。

秦国之所以能赢,一方面是秦军有能征善战的战神白起领军,另一方面是因为赵孝成王赵丹的昏聩,中了秦相范雎的离间计,阵前换帅,启用了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替代了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

说到这里,插个曲,知道范雎的人并不多,但如果说起成语“睚眦必报“,知道的人肯定多,这个成语就和范雎有关。

这个实际能力连自己的母亲都看不上的赵括,果然葬送了廉颇好不容易才稳固下来的防线,不但自己被秦军所杀,还连带手下45万赵军将士被白起坑杀。

要知道,白起征战一生,死于他手下的六国军人,少说也有100万之多,仅长平一战,就占了近二分之一。

当时赵国的人口也就300万,一下子失去近50万青壮年,可见这次失败给赵国造成的冲击是多么的巨大和深入骨髓,可以说是元气大伤,没个十年二十年根本恢复不过来。

当然,白起还是讲点人性的,把240名乳臭未干的赵国士兵放回了赵国,算是给了赵孝成王一点点薄面,也给长平赵军留了点血脉。

本来,按照白起的计划,应该是乘胜追击,趁赵国还没有醒过来劲,一鼓作气拿下赵国都城邯郸,这样赵国也就完了,白起也可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但是,白起只是武将,左右不了秦王和秦国的政治。

可笑的是,秦国范雎用在赵国的反间计,这个时候又被赵国反手就甩到了秦国范雎自己的身上。

秦国丞相范雎

原来,见秦军势大,惊恐万状的韩国和赵国立马聘请苏秦的族弟纵横家苏代去咸阳游说范雎,说哎呀你看,这个白起现在功劳这么大,如果他再拿下邯郸,那就更如日中天了,到时候,丞相您的地位恐怕就会动摇啦,您愿意处于白起之下吗?再说,这仗打来打去,秦国也没有占多大便宜,不如叫赵国割地求和,这样咱秦国不但打了胜仗,还得到了土地,而没有仗打,白起也立不了新功,您的位置也稳当,何乐不为呢?

要说苏代还真是个人才,句句入心,几句话就打动了范雎。本来这个范雎吧,还算公心为上,但面对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还是被动摇了。于是后面我们就知道了,范雎给秦昭王灌了点鸡汤,大王啊,你看这仗打的,虽然我们胜利了,但也死了不少人,十几万呢,再打下去士兵就疲沓厌战了,我们也需要休养生息,现在赵国愿意割地求和,不如,就这样算了吧?

于是,赵国就暂时活了下来。

活下来,才有机会,赵国的机会来了。

那么秦国打的是赵国,韩国慌什么呢?不慌才怪,不光韩国,魏国楚国等等没有一个不慌的,唇亡齿寒,如果赵国死了,下一个就轮到他们了,所以他们必须联合起来,单打独斗都不是秦军的对手。

长平之战的耻辱,反手就被赵国还了回去。

秦军一撤,赵国却耍赖不想割地了。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昭王意识到了不对,不能够再留赵国活下去了,它必须死!

于是,秦昭王就派白起领兵出征。但此时的白起,因为长平之战后的遭遇,已经有些心灰意冷,并不愿意再打仗了,就称病拒绝了。

没办法,只好由王陵领军攻打赵国。开始还挺顺利,不久就把赵国都城邯郸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围是围了,但秦军就是打不下小小的邯郸城。为什么呢?很简单,邯郸已经是赵国最后的退路,已经是退无可退了。

赵国人一看这退不退都是死,还不如拼命一搏打它个鱼死网破呢。于是,整个邯郸城都动员起来了,上至国君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都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秦军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了。

要说自赵武灵王开始的胡服骑射等等军事改革不是白给的,虽然这几年赵国损失惨重,但军队和人民的战斗力、战斗意志还是相当可观的。

战国时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更是散尽家财,把自己家里的妻妾都编到了军队里面保卫邯郸城。

邯郸城里同仇敌忾,秦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

这还不算,赵国派出去搬的楚国与魏国的救兵也打了过来。

毛遂自荐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毛遂。这位平原君的食客,虽然平时不显山露水的,但在出使楚国搬救兵时大放异彩,不但说服楚王派春申君黄歇领军支援赵国,也留下了“毛遂自荐“这个让自己名垂青史的成语。

至于魏国的救兵,信陵君魏无忌一出“窃符救赵“,协助赵国完成了邯郸破秦的艰巨任务。

这一仗,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个闪亮登场,三国斗秦,惊世之举和不世之功让人佩服。

这一仗,赵国赢的是哀兵必胜,赢的是内有斗志,外有援兵。

这一仗,不但断送了秦军30万人马,一代战神白起也因为秦昭王的猜忌,不得不自刎身亡,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老将廉颇再出征,打燕补血,赵国重生

赵国虽然在保卫邯郸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那也是惨胜,损失非常大,最起码青壮年男丁死伤殆尽。北方的燕国一看,正是薅赵国羊毛的好时候。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不知死活的燕王就派兵进攻赵国,妄想捞取好处。

但这个时候的赵孝成王长了个心眼,就把老将廉颇请了回来,老将军啊,国难当头,可堪军国大事的,还要靠您啊。

要说廉颇这个人为什么后世评价那么高呢?自然是他对赵国的忠心耿耿,虽然长平之战被伤透了心,但国家需要的时候有人义无反顾,这就让人敬佩了。

小小的燕军,面对久经沙场的老将,哪里是廉颇的对手。几仗下来,不但把燕军的首领杀的杀,捉的捉,甚至还围困了燕国的都城蓟。

这下子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燕王慌了,赵国军队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不得不割地求和,把五座城池送给了赵国才躲过一劫。

赵国一看,这活不错啊,虽然和秦军作战损失不小,但还可以从燕国这里补偿嘛。尝到甜头的赵国于是隔三差五就去燕国转一圈,收获颇丰。后来甚至还把这个主意打到了魏国的头上,这个时候的赵国早忘了当年魏国是如何支援自己抗秦的。

慢慢地,失血严重的赵国,又满血复活了。

守边塞,斩匈奴,李牧奇功盖世。

此时,该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出场了。

也许有人会奇怪,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的时候,大名鼎鼎的李牧在哪里呢?为何没有存在感?

其实,这个时候的李牧正在边关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匈奴对赵国的威胁就如悬在头上的剑,李牧大军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就算长平之战失利和邯郸之围最危险的时候,赵孝成王都没有动调回边关军队的心思,可见李牧当时处境的严峻性。

那么,面对凶猛如虎狼之师的匈奴,李牧是如何做到大破其十万精兵呢?这就是李牧的过人之处了。

作为一代名将,李牧早就把敌我双方的优劣势搞得清清楚楚。匈奴的优势是骑兵,来如风去无影,劫掠一番就跑了。而赵军呢,则以步兵为主,虽然早已经实施了胡服骑射,但毕竟不是草原民族,在根本上还是有所差距的。

要想取得对匈奴作战的胜利,就得另辟蹊径。李牧采取的策略很简单,那就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固守不战。而且对敢于主动出战的将士,李牧则给予惩罚。一时间,大家都很不理解,但李牧也不解释。

当然,李牧也没闲着,一边让士兵吃好喝好,一边让他们苦练杀敌本领。

就这样过了好几年,匈奴算是没从李牧这里捞到啥好处,还被折腾得不轻。但赵国这边却不干了,李牧你这是干啥?是不是怕匈奴了?就连赵王都派人训斥李牧胆小如鼠。

但李牧对这些诋毁和闲言碎语根本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他有自己的算盘。

一看李牧根本是油盐不进,愤怒的赵孝成王干脆撤了李牧的职务,换了一名大将取而代之。

这名接替李牧的将领是谁,史书上没有说,但绝对是一个不了解匈奴、只知道讨好赵王的角色。这货一上任,就开始和匈奴硬碰硬,匈奴来了就出兵迎战,跑了就追,几次三番下来,损失惨重。

醒悟过来的赵孝成王一看不是这回事,就赶紧重新启用李牧,要不然边关都被匈奴打残了。

李牧也不含糊,用我可以,但打仗这事我说了算,我还是老办法,行就干,不同意就另请高明。

没门,赵王也就同意了,反正边关交给你了,咋行你就咋整。

重新走马上任的李牧,对待匈奴的战略还是老三篇:避战、吃饭、练箭!

这下子可把这些天天吃得饱饱的将士们憋得快疯了,将军,咋还不打啊,都急死我们了!打,当然要打,要不然天天让你们吃得这么好干嘛?

这个的匈奴呢,也被李牧不打只跑、而且还时不时扔点诱饵的策略搞得膨胀得不得了,自认为可以秒杀赵军了,就放松了警惕,开始大摇大摆地向赵军腹地进击了。

李牧呢,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而且这样的机会一般人李牧都不告诉他,这也是为什么李牧遭质疑的原因,但也是李牧能够出奇制胜的所在。

这不,终于有一天,膨胀得无边匈奴单于,在赵军数千军士佯败的引诱下,大举进入了李牧早已经布好的包围圈里,被赵军结结实实地扎了个大口袋。

战神李牧一声令下,只见15万英勇善战的赵军将士在一千多辆战车的掩护下,以一万多骁勇的骑兵为先导,向已经成为瓮中之鳖的匈奴发起了致命的冲锋。

刹那间,刀光剑影闪烁,匈奴军血流成河。

打运动战匈奴有优势,打包围战阵地战,匈奴只能等死。一仗下来,杀得是天昏地暗,十万匈奴军被消灭殆尽,只有狡猾的单于带着数十骑逃跑,不久就郁郁而终。

干掉了匈奴以后,李牧率军一鼓作气,灭了周边另外几个和赵国作对的胡国,如襜褴,东胡,林胡。

此后,十余年,匈奴远遁,不敢骚扰赵国边境。

李牧大破匈奴之战,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官方记载的大规模兵团级的破击匈奴之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至于后世西汉等朝代,在对付匈奴的策略上,都多多少少借鉴了李牧成功的战略战术。

战国四大战神,赵国有其二,为何还是被秦国灭了?

赵国最终被秦国灭了,一方面是历史大势,另一方面,也是赵国自己做的,摊上了二杆子傻国君赵悼襄王赵偃,还有奸臣郭开。

本来嘛,这货他爹赵孝成王已经够二了,弃用廉颇导致45万赵军被秦军坑杀,后来还知道重新请廉颇出山,一下子干翻了燕国,用李牧打残了匈奴,赵孝成王也算二并快乐着,干出了点小成就。

赵孝成王死后,他的儿子赵悼襄王就是个二傻子兼智商缺陷,摊上一个这样的混蛋君王,也说明赵国的气数已尽,再多的廉颇和李牧也救不了场。

我们看看这货上台后干的好事。

本来嘛,他爹赵孝成王已经让为赵国重整旗鼓立下汗马功劳的廉颇代理了相国职位,但他一上台便免了廉颇的职务,派乐乘去取代廉颇。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那是因为他一直看不上廉颇,一个老头子有啥了不起的,还有可能是想夺回廉颇手里的军权吧。

廉颇也不是省油的灯,想想自己一心一意为赵国考虑,反而被排挤,气不打一处来,带上自己的老伙计们把这个乐乘打跑了,当然自己也待不下去了,就跑到了魏国,当然跟随他的那5万精兵也跑了,不和赵国玩了。

没有了廉颇的赵国,就开始了被秦军压着打的痛苦历史。屡战屡败的赵国国君这个时候想起了被自己逼走的廉颇,但心里又没有底,毕竟廉颇年纪是真的大了。于是就派人去看看廉颇老人家的饭量如何,这就是著名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来历

要说廉颇在魏国也并没有得到重用,毕竟他是赵国的老臣,魏国国君自然是不信任他的。

心灰意冷的他也想回赵国重新效力,一看赵君派人来考察,当场就满血表现,别看我年纪大了,身体没有问题,能吃能战!不信您看。

于是在使者面前那是大吃特吃,胃口极好,一餐饭吃下一斗米、十斤肉,这是啥概念?想象不到吧。饭后老将军还披挂上马,那可是威风凛凛,雄风犹在啊。

可怜的廉颇老将军,为了能够回去效力,也是拼了。所谓的国君虐我千百遍,我待国君如初恋,也不过如此吧。

使者看了很满意,这老爷子风采不减当年,老爷子您等着我回去给国君汇报一下。

谁知道一转身,这使者就把廉颇给卖了,对赵悼襄王说,哎呀廉颇老将军很能吃,饭量不错,可就是和我说话的一会儿功夫,就去厕所拉了三次!

就这一句话,断送了廉颇重出江湖的希望。郁郁不得志的廉颇,只好远走楚国,在84岁高龄时离开了人世。

这个杀千刀的使者为什么要埋汰廉颇呢?原来这和赵国的奸臣郭开有关。这货素来与廉颇不和,就借机贿赂了这个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不能让赵王重新启用廉颇。

他的目的达到了,赵国也快完了。果然是宁得罪君子,不能犯了小人啊。

这个小人郭开,在祸害了廉颇以后,还没有完,又开始祸害李牧了。

此时的四大名将,白起已经死去,廉颇也告老远走他乡,就剩下各为其主的王翦和李牧了。

随着秦国统一六国战争的展开,秦军开始再度进攻赵国。在打了一系列败仗、损失十万兵马以后,招架不住的赵王迁(也就是赵幽缪王,赵悼襄王的儿子,此时赵悼襄王已经死去)赶紧把李牧从边关调了回来。

李牧的回来,让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李牧深知秦军锋芒正盛,必须避开,待秦军懈怠以后,再寻机歼敌。

果然不出所料,秦军还是因为疏于警惕给了李牧机会。善于抓住战机的李牧,一举拿下了秦军的老巢,击溃了秦军,解了赵国之围,这就是著名的“肥之战“。

此后,接任秦国国君的嬴政,又派兵和赵国打了几仗,但都被李牧化解了,而且秦军还吃了不少亏。最著名的就是李牧与司马尚配合下的番吾之战,此战的胜利,也是赵军对秦军的最后一场大胜。

这拨秦军失败了,但嬴政并没有放弃进攻计划,于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登场了,开始了他与李牧之间的名将对决。

公元前229年,趁赵国出现灾害国力虚弱,王翦率秦军几十万围困邯郸,来势汹汹,颇有一战将赵国干趴的架势。而此时赵国的当家大将李牧,自然也不是吃素的,携击溃匈奴的威势,和秦军斗得是不亦乐乎。

说是不亦乐乎,实际上是王翦的秦军忙得不亦乐乎。因为李牧还是廉颇对付秦军的老办法,固守不战,任你天天叫嚣,我自岿然不动,你再厉害,能奈我何?

实在没办法的王翦,又想起了前人玩的反间计。我不是打不过你李牧吗?我就找人收拾你。王翦要找的人,自然就是李牧的顶头上司赵王迁。

但王翦和他不熟啊,怎么办?好办,赵国不是还有一个郭开吗,这货以前就祸害过廉颇,这次让他去祸害李牧,想来不会拒绝吧。

这个郭开就是个不要脸的小人,自然很容易就被王翦收买,很快就在邯郸散布流言,诬陷李牧和司马尚意图投降秦军,背叛赵国。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赵王迁的耳朵里。这个赵王迁本就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的老娘出身红楼,哪有教子的素质,所以这个赵王迁根本就是个废材。对李牧的流言蜚语,他根本是不加分辨,立马派人夺了李牧二人的兵权。

李牧对赵国那是忠心耿耿啊,一看这赵王肯定是被蛊惑了,便不愿意交出兵权,就更让赵王猜忌了。赵王迁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耍了个花招,抓捕并杀害了李牧。

一代名将,就这样死在了敌人的离间计上,死在了自己誓死保卫的国君手上。

看到李牧悲惨的下场,同是名将的王翦是不是心里有那么一点点的惭愧?

无论王翦心里怎么想,无论赵王迁怎么做,李牧的死,确实给了王翦剪除赵国的绝佳机会。主将被冤杀,军心涣散的赵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很快邯郸就被攻破,这个昏聩的赵王迁也成了俘虏。等被灭国了,赵王迁才知道自己是被郭开耍了,但世上哪有后悔药。

说这赵王迁傻,不是没道理。他爹和他爷对廉颇和李牧再有意见,最多也是削了兵权,留着性命,以后万一需要的时候还有个念想。这傻赵王迁倒好,干脆是将赵国最后的希望李牧杀了,这不是自己断自己后路吗?

公元前222年,赵王迁的儿子赵嘉被俘,赵国从此成为了历史。

那个奸臣郭开呢,赵国灭了以后在秦国活得很滋润,但这货还惦记着自己埋在邯郸城的那些受贿而来的金银珠宝,于是就雇了几辆大车回到邯郸城把财宝装车运回咸阳。

谁知道,可能是这货多行不义必自毙吧,在开开心心回咸阳的路上,遇上打劫的绿林好汉,被咔嚓了!也算罪有应得吧。

就是可惜了廉颇和李牧这两个被奸臣郭开祸害的盖世英雄,留给后人无限的叹息。

被岳飞歼灭的金军拐子马是怎样的一支军队

金兀术精锐王牌铁甲骑兵。正面冲锋的是铁浮屠,两翼负责包抄的通常是拐子军。共同点是马匹和士兵都穿重甲,不畏刀砍、箭射,且都用锁链连接,具有强大的冲击性。区别连接数量不同,两翼包抄需要快速机动,所以拐子马固定为三匹马连接。而且拐子军都由能骑善射的女真人组成。铁浮屠则可连接更多,就像“平推的墙一样”,战场作用相当于二战的坦克车。

1140年,乘岳飞大军出击之际,妄图袭击西线指挥总部——岳飞坐镇的郾城。金兀术率领15000精锐王牌铁甲骑兵和十万步兵,岳飞仅以几万兵力应战。金兀术精锐王牌铁骑都是三匹马连接,形成拐子军,正面冲锋,岳家军亮出骑兵接地敌,而后步兵在骑兵掩护下冲入敌拐子军中。这些步兵由岳家军精锐背嵬军为主组成,身披铠甲手持刀斧,岳飞命令士兵不得抬头(不惧敌人武器攻击,减少伤亡),低头专注于拐子军马匹没有铠甲包裹的蹄腿关节处,用刀、斧砍杀,只要一匹马倒下,另两匹马也被拖拽倒下,失去战马的拐子军在岳家军面前战力大降。很快15000拐子军几乎全军覆没。岳家军乘胜追击,直扑金兀术的十万步兵,在近身战中岳家军具有很大优势,金兀术被迫撤军。

岳飞取得郾城大捷,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