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既然枪很强,为什么对倭刀那么害怕而不是倭枪呢
- 在日料店穿和服和在日式风情街穿和服有什么区别
- 倭刀既精美又凶猛,明代腰刀是它的对手吗,你怎么看
- 日本的倭刀是怎么来的
- 明代从日本进口又仿倭寇造刀,戚家刀也是属于仿倭刀吗
- 总说日本武士刀源自唐刀,那为何唐刀是直刃而日本刀是弯的
- 明朝真的有大量引进倭刀吗有什么依据
- 从明代仿倭刀制造历史来看,是否证明了雁翎刀的实战性并不强
既然枪很强,为什么对倭刀那么害怕而不是倭枪呢
对于刀的害怕要大于枪的时代,那一定是火枪才刚刚起步的时代。从倭这个字来推断这一定是明朝抗倭时代。首先明朝那个时期,明朝的火器性能要优于日本火器,所以对于倭枪根本就不足畏惧。再加上当时的火枪基本上都是火绳枪级别,那个时候的火器收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例如火药、火绳潮湿就无法射击,再有火绳枪的射速还慢的惊人,能达到一分钟一发就已经很不错了,另外火绳枪发射的弹丸动能还不大,所以只要用金属作为盾牌,基本上火绳枪就被破功了,最后就是精准度极差,一阵巨响之后发现谁都没倒下,在这种情况下谁会害怕倭枪。
相比之下倭刀的威慑就要大多了,要是一个人突然窜到你面前,脑袋上淑个发窘,上身光膀子下身围着兜裆布,然后哇啦哇啦喊着你听不懂的鬼声音,这种玩意儿要是在举个长刀跟你拼命,你能不害怕?
所以说当时并不是怕刀或是不怕枪,而是那个时候的火枪威慑能力严重不足,要是换成后来的栓动步枪你再试试?那威慑力绝对比倭刀大多了。
在日料店穿和服和在日式风情街穿和服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要问这种问题,你是不是心有不甘,还想洗地?
我就这么跟你说吧!
日本人在日本穿和服,等同于你在你家卫生间的马桶里尿尿,天经地义。
日本人在中国的日料店穿和服,等同于你在你家卫生间里的地上尿尿,没人管你。
中国人在中国的日料店里穿和服,等同于你在你家大厅里尿尿,外人不知道,但是父母想揍你,朋友看不起你。
中国人在大街上穿和服,等同于你到大街上尿尿,路过的人都有踹你一脚的冲动,路过的人多了,总有人克制不住,真的踹了你!
倭刀既精美又凶猛,明代腰刀是它的对手吗,你怎么看
再次科普一下!
现在被很多人认为精美又凶猛的倭刀,其实是日本幕末才最终出现的,以打刀为刀型的“新々刀”。这种日本刀的概念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有意识的进行营造和吹捧的结果。
这时候大明都亡了很多年了啊!
至于日本武士在战场上真正所使用的刀,其实是薙刀这样的长刀和野太刀这样的双手刀。
至于打刀跟明代的腰刀一样,都是当时军人的副武器!
在大家都用长矛长刀的战场上,拿把一米长的打刀或腰刀上阵,是觉得自己活得太长想寻死了吗?
至于倭刀和明代腰刀谁更好?这个问题本身也很无厘头。
因为明代本身就大量进口倭刀作为军队腰刀使用。
根据记载,仅第十次勘合船就进口了二万四千一百五十二把倭刀。而仅十一次勘合船输入明朝的日本刀,估计不少于二十万把。
然后明军还有大量使用日本刀条中国刀装的倭腰刀。
那么,都是倭刀,日本人和中国人手里就会导致刀本身有强弱差别吗?或者日本刀条用日式装具或中式装具会改变其本身的金属属性吗?
这妥妥无厘头啊!
至于为啥明军大量进口倭刀呢?
很简单,便宜!
《明会典》记载,日本进贡的倭刀定价为每把刀宝钞三贯,而另有来自西域的镔铁大刀则定价为每把给绢五疋。而一疋绢可折宝钞一百贯。也就是说,倭刀对于当时的明军来说,真是价格便宜量又足啊!
其实这个世界上永远是便宜无好货!
你用好钢材,精心锻造,自然刀就好。
中国古代一样有优质花纹钢,晋代就有的灌炼花纹钢,流传到民国时代的折花钢,现在依然有存在的马齿嵌钢等等。
收藏界也不乏使用这些花纹钢锻造的精美刀剑。
总之,刀剑这事,没必要自吹自擂,但也没必要自我贬低。在古代,你用好钢,好好锻造就有好刀剑,你舍不得花钱,自然没有好刀剑。
日本的倭刀是怎么来的
所谓倭刀,是指明末到清代使用的一种日本刀。 这种日本刀以劈砍术见长,攻守兼备,多以双手握刀方式使用。 和其他短兵器比较的优点。即: (1)具有用于劈砍的理想形状 (2)材质好,用优质钢材制称 (3)重量轻,使用得手、灵活 最早日本刀的原型是我国唐代时的唐刀。唐刀最早是没有弧度的,在唐代末期时出现了一些带有略微弧度的唐刀。 而后在宋代前后,日本根据我国的唐刀发展出具有独特形状的日本刀,而且大量出口给中国大陆。但是,那时候的日本刀,并不是用于实战的兵器,只是一种供欣赏的艺术品
明代从日本进口又仿倭寇造刀,戚家刀也是属于仿倭刀吗
谢谢邀请啊!
关于戚家刀可谓是声名赫赫。
但其实这个定义是后世民间下的。
明代官方并没有所谓戚家刀的说法。
历史上,戚继光确实仿制过倭刀。不过戚继光仿制的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日本武士刀,而是仿自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大太刀、背负太刀和野太刀——刀刃的长度达到四、五尺的双手刀剑。
《武备志》记载:“则倭奴之制。甚利于步,古所未备”。明朝当时称其为长刀、单刀、或者直接叫“倭刀”。
对此,明代武术家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古云:快马轻刀。今以倭刀为式,刀三尺八寸,靶一尺二寸,则长有五尺。(刃长约120cm,柄长约38cm,通长160cm)”
显然,这个所谓倭刀、单刀就是仿造的日本大型双手长刀。
现代人所说的御林军大刀与“苗刀”就是这款刀。
不过首都博物馆也确实有一款现代国家所承认的戚家刀,即“万历十年(1582年)登州戚氏”款刀。此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刃身上部刻“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刀身开两宽一细槽,小折沿镡,方形铁鋄银装具。
按《武备志》转载戚继光《练兵实纪》中的说法,明代“腰刀造法,铁要多炼,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妙尤在尖。”可见当时的腰刀并非是仿自日本的镐造,而是中国传统多用的平造刀。这款刀本质上还是中国传统的雁翎刀。不过,其血槽(樋)和姿形是受日本薙刀影响的。
这把刀根据考证,明末就已经开始供奉在泉州开元寺。而根据清光绪六年进士王懿荣的诗为证据,“上镌万历十年字,是时公居蓟镇地。登州戚氏岳家军,铸刀初成姓为记。”也就是说这把刀是戚继光北上练兵抵御蒙古人所打造,距离其抗倭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最后,要说一下,在明代军队,这种腰刀在战阵中作用是辅助性武器而不是主战武器。所以,其在军事上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总说日本武士刀源自唐刀,那为何唐刀是直刃而日本刀是弯的
日本的刀一开始也不是弯曲的形状,而且并非真的就源自唐刀,比唐朝更早的时期,日本刀就已经受到影响了,而且直刀一直存在于日本刀中,只是人家后来造这种东西了。
最早影响日本刀的其实是朝鲜刀,这些刀都是仿中原制式的武器,但又带有地域特色。
直刀传入日本后,经历了单手到双手,直刀变弯刀的一整个发展过程。
简单的说,平安时代之前的刀是直的,平安时代开始日本刀慢慢变弯,也开始变长,并且根据本地的军队、武功需求进行了发展,还吸纳了少数民族的风格。
平安时代的“名将”坂上田村麻吕,他曾被封为征虾夷大将,奉旨第二次攻伐虾夷。
日本人明确记载了当时“朝廷军队”用的是“直刀”,而虾夷人拿着一种叫“蕨手刀”的弯刀,这种刀的刀把头不同于汉环刀那样的圆圈,而是个蝌蚪状的弯头,像卷曲的蕨类植物一样。
受蕨手刀影响,后来出现了一种刃长50cm的,被称为“毛抜形刀”的长刀,后来发展成为平安中期以后的特色“毛拔形太刀”。
这种刀身微微弯曲,学习了蕨手刀的模样,在刀把上方进行弯曲,而非后来的日本刀那样在刃腰弯曲,据说这样更适合双手劈砍和马上作战。
坂上田村麻吕的刀叫“骚速”,也是把直刀,就是上图那把,藏于兵库清水寺(这庙就是他修的)。
日本人此战大胜,之后又来了第三次征讨虾夷,将之彻底平定。
但战争中直刀发生了很多问题,许多官兵表示,“刚刀”过直,斩人后的手感很硬,而且太脆了,容易折断,用起来不如“蕨刀”舒服。
田村麻吕抓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人进入日本内地后反而不堪压迫四处作乱,逃散后又到处劫掠,将蕨手刀等虾夷刀剑传了出去,与日本刀的直刀祖先们发生了融合。
总体上来说,日本刀存在一个:蕨手刀-毛拔蕨手刀-立鼓柄刀-毛拔太刀-太刀-打刀的演变过程。
它们的刀刃也存在性质分化,分为:镐造、平造、切刃造、片切刃造、冠落造、菖蒲造、鹈首造、诸刃造。
田村麻吕佩用的大刀被京都的鞍马寺留存了下来,刀鞘有“武用の黒漆”,被认定为当时的“官給刀”,这是把直刀。
被清水寺供奉的古刀一共有3把,刀装已经不见,但刀条还在,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都是直刃刀,这是继承自奈良时代形制的武器。
所以日本有种说法认为,直刀到弯刀,是一个随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的发展的过程。
上图是平安中期时代的金错铭直刀,采用了典型的切刃造型,这种工艺我们经常在汉剑和复制唐刀上看到。
这把刀的主人是藤原秀乡,在940年因为平将门之乱成为镇守府将军,此时已经是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了。此外,藤原还有使用“毛拔形太刀”。
然后还有个神异的“布都御魂”,这把刀通常被人理解为弯刀,然而藏在茨城鹿岛神宫中的日本“国宝师灵剑”(又称布都御魂剑)实际上是把又窄又长的直刀。其长度为2.23m,是现存的直刀最大的。
在日本历史中,神武天皇在东征时陷入困境,但在布都御魂剑的神威下得救,即位后创建了鹿岛神宫。
此外,日本的武士刀,使用了一种叫“敷土烧刃”的制造方法,以至于形成了弯曲的武士刀。
敷土法造刀时,用泥土敷在叠打号的刀条上,糊成厚厚的一坨,然后将刃部的敷土减少减薄,再放到炉子中烧,继而淬火,形成刀身上硬度、韧性不同的区域。
简而言之,敷土法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刀身与刀刃不同的热处理性能,而创造出的一种技术。
熟练的日本工匠,能通过敷土烧刃让刀身自然弯曲。由于薄薄地涂了烧刃土的刃区冷却速度更快,刀身便会发生收缩,产生弯曲。
这种因为冷却速度发生的金属变态弯曲可能会反复发生两次,由于转变成马氏体的刃侧的膨胀比刀栋侧的膨胀还要大,所以刀最终会朝栋侧方向弯曲。
日本人认为,这种弯曲能让刀身的组织储存应力,这样便能让武士刀非常难折断。
明朝真的有大量引进倭刀吗有什么依据
明朝确实大量进口过倭刀
比如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蒋瓛向朱元璋举报,说大将蓝玉要谋反,其证据就是蒋瓛在蓝玉府里搜出上万把倭刀。
结果蓝玉被剥皮处死,灭三族。史载,这次因为一万把倭刀引发的血案,导致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二个伯爵被族诛,一万五千多人被杀。
根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对勘合船(指勘合贸易,也称“贡舶贸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外国商船会载贡品及特产来明朝进行。贡舶必须持有明廷事先所颁“勘合”(执照签证))的统计:
第一、二次勘合船,各带倭刀3000把,
第三次9960把,
第四次30000把,
第五次7000多把,
第六次37000多把,
第七、第八次各7000把
第十次24152把。
也就是说,10次勘合贸易,明朝就正式进口了将近13万把倭刀。这个数量看着是挺大,不过鉴于日本是10年一贡。所以这13万把倭刀是一百年里进口的……平摊下去,其实也没多少……那么大的大明朝,平均一年进口1300把倭刀,算很多吗?
其实换个角度想,勘合贸易是朝贡方主动带土特产来销售的,而不是明朝订单购买,啥订单能等十年?而且日本那个穷地方,当时除了刀也没啥可卖的……
再说在明代人眼里,倭刀属于价格便宜量又足的存在,可能有点类似现在日本人看中国货……明代人眼中真正的好刀是西域的镔铁刀。
比如《明会典》记载,日本进贡的倭刀每把刀价值宝钞三贯,而来自西域的镔铁大刀定价每把宝钞五百贯。而且,买镔铁刀明朝人给的是硬通货——绢,而倭刀明朝人给的是随时会通货膨胀的纸币——宝钞……
这种表现简直就是土豪对穷屌丝说,你带点土特产来也不容易……这东西虽然我未必喜欢和真需要,但怎么也得回赏你一点啊……这点纸片子你拿去慢慢花吧……然后土豪一转头去用真金白银买高档货去了。(以上内容仅限于勘合贸易,冷君皮一下而,其实倭刀的进口和仿制是个复杂的问题,都能写论文了……)
从明代仿倭刀制造历史来看,是否证明了雁翎刀的实战性并不强
恰恰相反,武士刀才真正并不适合战场上使用。
首先武士刀并不适合骑兵使用,武士刀是双手刀,前轻后重,挥舞起来很不方便,日本骑兵也不使用武士刀。
其次,在冷兵器战场,正规军团作战,攻守都非常重要。一般配刀的士兵都是一手持刀一手持盾牌,因此使用的刀基本都是单手刀。而武士刀显然不适合一手持刀一手持盾,面对长枪,弓弩的攻击,武士刀只有挨打的份。
最后,正规军团作战,武器会处于长时间的批砍状态,武器之间的碰撞,武器和盾牌之间的硬碰硬在所难免。这恰恰就是武士刀的弱项,武士刀太锋易折。
所以中国的刀枪都是为适应战场而打造的。而武士刀则是量身打造的。就像武侠小说里,江湖人士的武器跟军队装备的武器是两回事。
这就是日本人遇到大明正规军团往往打败战,而遇到沿海的地方治安部队就非常牛逼。
而戚继光抗倭,实际就是重新训练一支地方部队,他显然无法获得像驻守北方边境部队一样的待遇,无法获得精良的骑兵,战甲,武器,只能自己改造武器。即便如此,抗倭取得巨大成功的戚家军,到了北方战场后,战绩显然不如意,最后全军覆灭,足以说明戚家军其实跟北方的一线部队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对付倭寇那套显然不适合正规军团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