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破仑侵俄战争

拿破仑侵俄战争(拿破仑为什么一定要进攻俄罗斯)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6 17:06:55 浏览2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拿破仑为什么一定要进攻俄罗斯

首先,俄国始终是一个威胁,进攻也许是迟早的事儿。从战略地理上看,拿破仑法国居于西欧大陆的中心位置,英俄两国分处其两翼,形成半包围态势。但是尽管英国和沙俄结成同盟,但是不足以动摇法国的地位,当拿破仑在1804年-1809年多次重创普奥陆军、迫使其退出战争之后,缺少桥头堡的英国海军并不能凭本身的力量发动反攻,这就是一个明证。而俄国这边,虽然沙皇跟欧洲其他君主一样想要防止法国一头独大,但是同时他们的结盟也是脆弱的,沙皇不会排斥趁机扩张东欧。实际上从1793年到1807年,三位俄国沙皇在与法国打打停停的同时,完成了对波兰的最大限度瓜分。也算是有好处,所以1810年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的时候,俄国也没吭声。

其次,时机与国际政治。然而国际风云变幻的很快。先是1807年拿破仑进攻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了进一步封锁英国,他的哥哥约瑟夫还当上了傀儡国王。但是西班牙却把法军拖进了泥潭,30万法军陷入西班牙民族主义者的游击战陷阱,最终损失达2/3以上。这边沙皇也开始对法国不满,因为法国试图封锁英国的时候,切断了俄国出口木材和粮食的通道,法国却不愿提供对应的进口额度作为补偿。这就很让沙皇不满。拿破仑又开始觊觎近东和西亚,并利用“华沙大公国”煽动俄属波兰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势必动摇俄国的领土和安全基础。

最后,先下手为强。拿破仑在衡量万局势后觉得,俄国并不能造成致命的威胁,反而应当趁着俄国没有准备来一场“预防性战争”先下手为强,瘫痪俄国的进攻能力、将其驱逐到乌拉尔山以东。

欧洲人为什么不要命地抵制俄罗斯

一战和二战是人类历史上公认的最大规模的战争。

一战。沙俄军队损失330万人,伤亡惨重。二战全球一共伤亡7000万人,苏联损失就高达2660万,整整打没了一代人,到今天也没缓过来。

不禁要反思一下,你说从拿破仑发动的法俄战争到一战二战,好像欧洲这几个国家都和苏联过过招,这沙俄也好,苏联也好,到底都做了啥?怎么总是他挨打?

从法国的拿破仑到德国的希特勒,为什么都要打苏联?苏联为什么这么招人恨,苏联到底是属于哪儿的人?欧洲人不承认他属于欧洲。

我们看俄国人的长相也不像亚洲人。欧洲的面积一共就1016万平方公里。苏联巅峰时期拥有土地2240万平方公里,比两个欧洲都大,其中三分之一位于欧洲,三分之二位于亚洲。如此辽阔的土地是怎么来的呢?

俄国是地地道道的东欧国家,他在公元前起源于波兰地区的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打拼,创建了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之后不断扩大,变成今天的样子。

首先,欧洲人为什么不承认他属于欧洲?第一、先天性歧视。欧洲在2000年历史长河当中,大部分时段由西南欧洲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把握着话语权。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凯尔特人被称为是欧洲的三大野蛮人种。

日尔曼人经过了罗马文明的改造,模仿神圣罗马帝国已经改变不小。凯尔特人没有在欧洲搞出什么惊天大事儿,逐渐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这个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斯拉夫人,如同野草一般旺盛且持续散发着他们眼中的负能量。不仅被西欧鄙视,还恨得牙痒痒。

比较一下我们的近代史的发展,可能就容易理解了。

最近500年,我们要么是和世界愉快地做生意,要么是被列强殴打,甚至是群殴。但尽管饱受欺凌,两次影响世界的大战,我们还都是战胜国,我们处在道义的制高点。

但是俄国却恰恰相反。苏联是从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顾名思义,莫斯科公国就是今天的莫斯科一个大一点的城市,一步步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这么多领导都是人家白送的吗?显然不是。

从沙俄开始,就加速扩张走向海洋。为了攫取欧洲波罗的海黑海出海口,为了争夺欧洲的势力范围,他把欧洲列强,包括波兰、芬兰、瑞典、奥斯曼帝国、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奥匈帝国在内打了个遍,二战是俄国人将红旗插在了柏林城墙上。

冷战时期他还把核弹运到古巴,对准纽约、华盛顿、巴黎、伦敦等西方列强移动的核心城市,西方人都忘不了这些。虽然俄国人不擅胜,但他善战,长期以来,他被打成了寡妇国家,但他都能坚韧地挺过来,并最终取得胜果。这令欧洲感到害怕,到现在仍然刻意地回避他,不愿意与他为伍。

沙俄是最能抢劫欧洲土地的超级爆发户,欧洲面积仅仅1016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现在攫取了427万平方公里,在苏联全盛时期那就更多了。这既令欧洲列强感到汗颜,又有点嫉妒,打心里恨得牙痒痒。但恨归恨,还是打不过。

欧洲国家就一直生活在俄国的阴影里。另外俄国人信仰的是DZJ。与欧洲大多数国家相比,在宗教上它也属于另类,是YJT。

近几百年来崛起的欧洲先后发生了两次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先后曾经出现了一统欧洲大陆的拿破仑和希特勒,接连发动对于俄国的进攻,但都不约而同的折戟沉沙。最终两个统治整个欧洲的军事强人,霸业成空了。

为何拿破仑和希特勒非要攻打位于东欧的俄国呢?对于拿破仑和希特勒而言,在攻打俄罗斯之前,他们就已经将整个欧洲大陆纳入到自己的统治范围。

拿破仑时代,拿破仑带领法国崛起之后,先后将西班牙、普鲁士、奥地利等一众欧洲传统强国一一击败。而二战时期的德国更是使用闪电战,将整个欧洲大陆纳入到了自己的统治范围。

对于希特勒和拿破仑而言,想要真正完成欧洲大一统的梦想,他们的敌人只有两个,一个是孤悬在海外的英伦三岛,一个就是位于东欧的传统大国俄国。但是两个人都清楚,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不但实力强劲,还拥有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

最重要的是英国具有世界第一的强大海军舰队,占绝对优势,成为拿破仑和希特勒进攻英国最大的障碍。因此两位强人不约而同地选择的是:先一步完成统一欧洲大陆的目标,最后整合完整个欧洲大陆的优势资源,再去覆灭英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大佬。

虽然拿破仑和希特勒先后在寒冷的俄国折戟沉沙。但是在发动对俄国的进攻之前,无论是沙皇时代的沙俄,还是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都并没有表现出他可以击败拿破仑和希特勒的实力。

在拿破仑东征沙俄之前,位于寒冷东欧的沙俄只是欧洲的一个二流国家,一直被西欧国家一直当做乡下人看不起。不但制度落后,工业实力也不行。与之相比打遍欧洲无敌手的拿破仑60万大军,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沙俄都不具备击败这支大军的可能性。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希特勒时代的苏联。希特勒为什么敢制定巴巴罗萨计划,除了德国对石油资源的极度渴望之外,也与苏联笨拙的表现有很大关系。二战之前,苏联动员了数十万大军,对北欧的芬兰发动进攻,然而军队人数比人家芬兰全国总人口都多的苏联大军却在芬兰的坚决抵抗下吃了败仗,损失惨重。

苏芬战争当中,数十万苏联大军居然伤亡过半。你说面对总人口不过百万的芬兰。苏联装备先进的大军表现得如此糟糕,自然让希特勒信心大增。而斯大林对于军队从上到下的大清洗,进一步坚定了进攻苏联的决心。

因此,在发动进攻之前,无论希特勒还是拿破仑,这哥俩都信心满满,他们也从来不认为俄国会成为他们一统欧洲大陆的障碍。然而,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地处苦寒之地的俄国军队固然在战斗初期不是法军和德军的对手,但是凭借着坚定的抵抗意志和正确的战略战术,再加上他那个地儿实在太冷了,硬生生的拖垮了两个军事天才。最终与第三帝国一起灭亡

耐心看完,可能就理解了这些欧美国家为什么仇视俄罗斯了。

特拉法尔加海战为何会成为断送拿破仑入侵英伦三岛的噩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法国惨败告终,是有原因的。

为什么双方似乎实力接近,法军惨败,英军却辉煌大胜呢?

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有战舰33艘,其中1艘为当时最大的四层甲板战舰三叉戟号;3艘为三层甲板战舰;其余29艘为两层甲板战舰。此外,还有7艘巡洋舰。战舰中有18艘是法国的,15艘是西班牙的。所装有侧舷火炮2626门,共载官兵21580人。

英国舰队原来共有战舰27艘战舰中,7艘是三层甲板战舰,其余20艘为两层甲板战舰。此外还有4艘巡洋舰和2艘辅助船。合计侧舷火炮2148门,官兵16820人。

表面上似乎法国和西班牙人实力占优,其实恰好相反。

海战中,英国舰队实力明显抢了一大截。

一来,英军军舰总数较少,但巨舰较多,三层甲板以上的军舰有7艘,法国人是4艘。19世纪海战同今天区别很大,还是风帆时代,巨舰无论火炮还是防御力都有很大的优势。1艘巨舰可以对付多艘中小型军舰。

比如英军多艘军舰围攻四层甲板战舰三叉戟号,花费整整1个半小时的炮击,三叉戟在战死245人,负伤173人,才失去战斗力投降。

如果法军再多几艘这种巨舰,战争结果可能就不同。但实际上,英国的巨舰更多。

二来,英国战略战术和法国区别巨大。

19世纪,法国海军的作战观念落后,仅仅是作为陆军的掩护部队,协助陆军登陆、封锁敌人海上补给线而已。

这次之所以法军舰队出港,只是拿破仑下令海军司令维尔纳夫领舰队出港支援法国卢俊攻打那不勒斯。

法国舰队并没有真正的争夺制海权的意识,这是海战惨败的根本性原因。

法军舰队平时在下风口列阵,炮击英国军舰的风帆和锁具,唯一的目的是自己能够迅速开溜,不让英国人消灭自己。

相反,英国海军则强调制海权,这同他们是岛国分不开的。

英国军舰炮击对准敌人军舰的船身和甲板,务必要求击沉或者重创敌舰,杀伤敌人水兵。

这些问题,导致了法军开始同样在下风口列阵,准备作战不利时就开溜。然而海军司令维尔纳夫突然想起拿破仑还有命令,必要时可以打垮英国舰队。

于是,海军司令维尔纳夫在下令驶向下风口的1分钟后,又命令占据上风口迎战。

而整个舰队转向花费了2个小时,导致舰队全部混乱,被英国人借机痛击一番。

另外,由于法军的传统炮击风帆和锁具,导致法国和西班牙人也有2626门火炮,最终却没有击沉或者击毁任何一艘英国军舰。

三来,英国和法国海军官兵数字相差很大。

当时两军的武器装备没有代差,但官兵素质却有代差。

英国海军军官多是职业军人,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主帅纳尔逊12岁加入海军,打了一辈子仗。此次他在第一线指挥,站在枪林弹雨的甲板上毫不畏惧,最终中弹战死。

相反,法国海军军官多是贵族出身,在之前大革命中被杀得精光。新提拔的军官严重缺乏经验,刚一开战军官自己就非常惊慌。尤其是炮战激烈以后,双方甲板上都血肉横飞,这些军官更是失去了指挥能力。

最高级军官指挥问题也很多:当舰队被英军分割开来,双方陷入混乱时,法军总司令维尔纳夫也只是简单下达“各自为战”的命令,使各分舰队完全不知所措。位于前卫的分舰队在其他分舰队被攻击时,居然也一直按兵不动,机械地等待维尔纳夫的具体命令。

就水兵来说,英国水兵训练严格,实战丰富。法国水兵则很少实战,训练也不足。开战前法军舰队遭遇小型风暴,一些水兵竟然晕船到无法站起,这还能打仗吗?

维尔纳夫在战前曾写道:“同样恶劣的气象条件,对纳尔逊毫无影响,我们却不行。”

在实战中,英军火炮不但精度高得多,射速是法军2倍。

同样面对莫斯科危局!斯大林和库图佐夫为什么采取截然不同的策略

这个问题让库图佐夫和斯大林都非常不爽:什么叫“截然不同”?面对拿破仑和希特勒,我们是投降了还是咋的?因为守不守莫斯科这种无关紧要的细节就质疑领导人的能力,你这是对战斗民族的侮辱!

当然,冲动归冲动,很多差异还是无法回避的,比如拿破仑不是希特勒,沙俄也不是苏联,库图佐夫更不是斯大林。所以,他们采取截然不同的抵抗方式完全没有问题。

但问题是莫斯科是俄国的首都,作为国家根本,关系到亿万民众的信心,不是说丢就能丢的。这一点斯大林做得很好,那么库图佐夫有什么想说的呢?静夜史认为两位统帅之所以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1、国家实力天差地别

库图佐夫和斯大林之所以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依靠的祖国,有着完全不同的两幅面貌。

库图佐夫时代,虽然沙俄从彼得大帝开始就不断向西欧学习,社会发展取得空前进步,领土扩张也一日千里,但“噬土成性”的俄罗斯,始终是靠“吃土”膨胀的贪吃蛇角色。

因为没有激烈而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更没有改天换地的工业革命,沙俄始终以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帝国而存在,是名副其实的落后农业国。

拿破仑之所以在沙俄折戟沉沙,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沙俄穷得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极大迟滞了拿破仑帝国的进攻锋芒。

而基础设施如此落后的沙俄帝国,自然也不可能有超强的战争动员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所以面对拿破仑帝国的大军压境,烧掉莫斯科,依靠恐怖的战略纵深将其拖垮是最适合的选择。而且,沙俄的落后生产力也决定了硬拼只能被拿破仑打倒在地难以翻身,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库图佐夫深深懂得脚底抹油对跑步的巨大功效。

但苏联不一样,从1924年斯大林接过苏联最高统治者的权杖开始,这个雄心勃勃的领导人就带领苏联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仅用了10年时间便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的综合国力更是达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如此强大的工业实力,使得斯大林在面对纳粹德国的疯狂进攻时,有更多抵抗的资本。虽然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进行了恐怖的“大清洗”运动,严重虚弱了苏军的战斗力,但莫斯科以西的战略纵深依然存在。

不仅如此,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缔结互不侵犯协定之后,斯大林趁纳粹德国横扫西欧,开始在东欧构建“东方战线”,随着苏联陆续吃掉波兰东部、芬兰的萨拉、贝柴摩、卡累利阿地峡、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及比萨拉比亚等地,对德国土纵深进一步扩大,虽然将人头送到了德国的炮口之下,但客观上也给德国闪击苏联造成了一定的迟滞作用,为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赢得了时间。

2、政治意义举重若轻

库图佐夫虽为俄国名将,但相比于拿破仑仍是云泥之别;斯大林虽为苏联大元帅,但相比于希特勒也依然是半斤对八两。

可以说无论库图佐夫还是斯大林在面对各自的对手时,都无法在智商和情商上实现碾压,二人唯一能够托付的,就是俄国的巨大国土纵深,以及总是偏爱侵略者的酷寒天气。

当然,对于莫斯科,斯大林虽然军事能力不突出,但决心意志无可挑剔。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斯大林“誓与莫斯科共存亡”的决心,才有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辉煌胜利。

而之所以放着更加恐怖的国土纵深不要,死也要死在莫斯科,静夜史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此时的莫斯科不仅是苏联的首都、亿万国民的信仰支撑,更是斯大林个人威信的核心所在。

库图佐夫时代,俄国首都是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莫斯科作为俄国最大的城市,虽然政治地位重要,号称第二首都,但终归比不上圣彼得堡,所以库图佐夫忍痛割爱时,其实也没有那么心痛。

但斯大林不同,此时的苏联虽然仍有将近万里的国土纵深,但几乎都是难以生存的林海雪原。20多年前白军是怎样冻毙在西伯利亚的斯大林再清楚不过。因为出了莫斯科,斯大林几乎没有了抵抗的空间,所以做好最坏打算的斯大林不是到西伯利亚打游击,而是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

从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到1941年9月底莫斯科会战爆发,苏联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损失了超过300万军队,失去了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了1/4的人口。而令斯大林异常崩溃的是,苏联的工业几乎全部布置在乌拉尔山以西的东欧地区,所以正如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对红军指战员说的那样:“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

失去莫斯科,苏联不仅会因为这一交通枢纽的沦陷而陷入瘫痪,整个苏联军民的士气将遭受致命打击。更要命的是,对莫斯科保卫战负主要责任的斯大林,地位将会因莫斯科保卫战的失利而摇摇欲坠,而一旦斯大林倒下,意志崩溃的苏联距离亡国灭种也就为时不远。

所以,库图佐夫可以将莫斯科烧掉,而斯大林则只能在莫斯科等待被敌人烧掉。而无论怎么成灰,俄国抵抗外来入侵且永不妥协的决心都是值得肯定的。

也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让敌人畏惧和尊敬,而不是NBA球场的座无虚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俄罗斯帝国为什么一直致力于领土扩张

因为扩张是一种习惯,跟吸毒一样,难以戒除。

今天的俄罗斯,领土面积达到空前的1707万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领土大国。而在更早时候的沙俄和苏联时代,国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20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和整个北美洲相当。

而在更早时期的15世纪,俄罗斯还只是东欧平原上以莫斯科为中心,面积数万平方公里的公国。

从莫斯科公国,到俄罗斯联邦,400多年时间里,俄罗斯领土扩张400多倍,和俄罗斯竞争的国家很多都被打回原形甚至彻底灭亡,而俄罗斯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那么,为何俄罗斯热衷于领土扩张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地理位置先天不佳

俄罗斯的最大特点就是冷,即使领土面积广大,纬度也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要高。

所以,寻找温暖的土地和暖水港是几百年来俄罗斯人的不懈追求。

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的扩张开始加速,继击败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后,俄罗斯并未满足,而是向其他方向继续努力着。

1643年,沙俄侵入黑龙江,将魔爪伸向黑龙江流域。随后在1685年遭到清朝反击,被迫签订《尼布楚条约》,退出黑龙江。但俄罗斯寻找太平洋出海口的目标没有改变。1860年《北京条约》,俄罗斯如愿取得外东北共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将朝鲜半岛以北所有海岸线全部夺走。

不过俄罗斯在太平洋上仍旧没能找到合适的暖水港,来自北太平洋的千岛寒流使得北纬43°08′的海参崴依然在每年有三个月时间的冰冻期。于是俄罗斯又将目标瞄准了更南方的旅顺。虽然三国干涉还辽后日俄战争让俄罗斯退出东北,但直到1954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还想通过建立中苏联合舰队的方式觊觎旅顺。

在黑海方向,俄罗斯的扩张就更加猛烈了。从1676年开始,俄罗斯和垂垂老矣的奥斯曼帝国在黑海周边前后进行了12次战争,一直持续到1921年土耳其独立。不过沙俄在黑海周边的扩张并不顺利,特别是土耳其海峡始终在土耳其的手中,再加上英法等国家的干涉,俄罗斯依然被牢牢锁在黑海。

时至今日,俄罗斯最自由的港口居然是北极圈中的摩尔曼斯克,这是因为北大西洋的存在。剩下的大部分土地,俄罗斯依然处于冰天雪地中。

今天的俄罗斯,尤其是远东地区资源丰富,但历史上这里是其他民族没有欲望征服的区域,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扩张近乎白捡,这使得俄罗斯国土面积空前广大。

所以直到今天,俄罗斯依然在想尽一切办法向南推进。

2、领土扩张生存有道

历史上的俄罗斯,虽然尚武,但不善战,虽然扩张势头猛烈,夺得的土地很多,但俄罗斯在历史上取得的胜仗确实不多。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俄罗斯历史上因农奴制导致的落后状态紧密相关。

因为俄罗斯国土面积太过庞大,使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吃掉它。而英法等传统欧洲列强在国力上又远远强于俄罗斯,这就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

虽然俄罗斯打不赢西方列强,但西方列强同样难以彻底消灭俄罗斯。虽然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俄罗斯也有一颗膨胀的心。

因为继承自蒙古的扩张传统,俄罗斯从扩张初期就建立起了权力高度集中的独裁体制,这使得俄罗斯相比于西欧国家缺少动力;再加上自基督教分裂,俄罗斯将东正教作为国教后,俄罗斯一直不被西欧国家接纳,这让地位尴尬的俄罗斯长时间接收不到西方国家的发达信号,俄罗斯在农奴制度的枷锁下龃龉前行。

这样一个缺少活力的国家,缺乏先进的生产力因素,俄罗斯只能通过抢夺他国实现财富的增值,比如鲸吞西伯利亚后获得海量的毛皮。

最重要的是,当扩张领土成了俄罗斯的习惯,俄罗斯就会陷入领土扩张的循环中难以自拔。历史上的俄罗斯,但凡领土扩张,必然相对兴亡。反之,当失去领土,俄罗斯就会一蹶不振。

普京曾说:“俄罗斯的边界没有尽头”。领土扩张已经融入了俄罗斯的血液,成为俄罗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所以,领土带来的巨大收益,以及领土扩张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塑造,使得俄罗斯成了噬土成性,无土不欢的国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历史上哪些战争是由于战略错误,虽然赢得战役最终却输了战争的

号称“顾百顺”的顾祝同在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期间,除了跟新四军搞摩擦比较在行以外,就没跟日本人打过几场像样的仗。日寇驻华东的第13军也确实对缺乏战略价值(至少在他们看来)的闽浙赣山区没有兴趣,正面抗日战场八年中,双方唯一的一次大型战役“浙赣会战”,顾祝同却是打的乱七八糟,然而却有意外收获。

(顾祝同)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侵华日军在长江中下游盘踞着两个战役兵团,其一是司令部设于武汉的第11军,它是制衡国军第五、第六和第九战区的野战精锐部队,高峰时期拥兵七个师团另四个独立混成旅团近30万人马。第11军是以机动和进攻为主,中日两军之间的23次大型会战中,由第11军单独发动的多达11次,另有两次也进行了配合作战,其中就包括浙赣会战。

其二就是司令部驻扎上海的第13军,通常情况下仅辖四个师团和两个混成旅团,虽然也指挥着一大批汪伪军,但作战序列中没有一个甲级师团,却要警备江南江北的大片占领区。因此第13军在战略上一般取守势:江北主要与新四军在苏北缠斗,江南则主要警戒顾祝同的第三战区,既然战线僵持,所以自1937年底杭州沦陷后,顾祝同的小日子过得悠哉悠哉。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正是因为日军的压力较小,顾祝同才有精力和兵力,在1941年发动“顽南事变”,干起了同室操戈的罪恶勾当。本来如果顾祝同足够努力的话,应该与新四军配合不断骚扰或反攻宁沪杭地区,即便不能收复重要城市,也会迫使武汉第11军抽兵回援,从而减轻其它战区的军事压力,结果是敌不动他也不动,将近五年的时间用四个字评价他就是:“不干正事”。

1942年初,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正是顺风顺水,美英盟军丢盔弃甲,日本军部开始酝酿攻入川渝彻底打垮蒋介石政权的计划,参谋本部为此拟定了“五号作战”的进攻方案。该计划以第11军和华北方面军为作战主力,将“中国派遣军”的总兵力由61万增至97万,从而集中八个以上精锐师团从川东和陕西分头攻入,最后在成都平原完成会师,其用心是非常险恶的。

(曾任第三战区参谋长的黄百韬)

不料1942年4月18日,发生了美军杜立特尔中校率领16架轰炸机空袭东京的事件,尽管损失不大,却把天皇吓得够呛,让军部大为栽面。而美军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母起飞之后,已经无法再折返母舰(为防日本舰队攻击,航母放飞之后即掉头南撤),最终选择了在浙江衢州等机场降落,因为这里仍然在第三战区的控制之下。

日本人恼羞成怒,把正在筹备的“五号作战”抛在一边,立即组织发起了旨在摧毁浙东丽水、衢州和江西玉山等三个机场群的“浙赣会战”,不仅要求第13军倾巣出动,还命令第11军抽兵配合。“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认为这完全属于冲动型作战,会极大影响“五号作战”的实施,故而申请延期,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也持反对意见,但都被参谋总长杉山元一一驳回:“放下一切,立即摧毁浙江的机场”!

(畑俊六)

畑俊六对大本营的瞎指挥愤愤不已,在日记中写道:“此次军部对该作战之所以卖力,是由于总长平时一向上奏天皇夸耀国土防卫万无一失。。。”,而阿南惟畿也在日记中抱怨:“由于美军小规模空袭而进行浙赣作战,却使今秋对重庆必要的大规模攻势无法发动”!日本军部的战略短视让前线将领颇不以为然,但是命令却必须执行。

1942年5月15日,得到补充加强的日寇第13军出动六个师团,第11军奉命派出两个师团,在第13军司令官泽田茂中将的统一指挥下,向浙赣交界的第三战区发起猛烈进攻。顾祝同在战役之初向保定同窗薛岳学习,也搞什么“后退决战”,将战区主力后撤集结在衢州周边,以正面死守和两翼侧击的战法试图决战。

(杜立特尔的飞行员们)

然而仅仅三天衢州即告失守,第三战区各部完全陷入混乱,6月7日丢衢州,6月14日失上饶,月底再弃温州,顾祝同一败涂地。浙赣会战历时四个半月,应该说日军基本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并且对浙江、江西和福建地区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破坏,以17000余人伤亡的代价干掉了顾祝同70000余人,另屠杀无辜百姓20余万,鬼子之罪磬竹难书。

然而在战略上却极尽愚蠢之能事,不得不因此中止了入侵川陕的计划,我们知道,1942年美国人自身难保,尚无力对重庆政府进行大规模军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是最艰难的时期,浙赣人民的牺牲,换来了这一年度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及至1943年以后,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屡战屡败,大量吞噬着日军的兵员与物资,已经无力向西继续深入(豫湘桂会战也只是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目标并非重庆)。战败的日本人在战后的检讨中也承认:这一次突然进行的作战,无论对推动四川作战,还是对扩大清乡工作,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果四川作战已决定进行,就无须进行浙赣作战,而应于昭和十七年(1942年)6月发起西安作战。。。云云。

日本人永远是战略上的矮子,尽管意外发生的浙赣会战,今天想起来仍然一身冷汗。

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进攻俄国,最后仅剩3万人,战败原因到底是为何

最直接的失败原因是在莫斯科战役里面,拿破仑没有把对方的主力全部歼灭,这是最直接的败因。

拿破仑这一生战功赫赫,征战整个欧洲鲜逢敌手,运势一直都保持的不错,直到碰到那个俄国老军人,然后拿破仑整个人生就全部栽了。

当他兴奋地率领自己的军队远征沙皇俄国,并且打到莫斯科,终于咬住对方主力,对方主力也不肯退让的一个地点以后,双方展开决战,本来全县都已经快要击溃对手了,结果对方的主力硬生生从他眼皮子底下跑走了,而且把整个莫斯科烧的寸草不生。

总体来讲是当时的俄国主帅实在是太过于狡猾,将整个俄国的主力全部带出了莫斯科。

无论是希特勒还是拿破仑进攻俄罗斯这片土地的时候,拿下土地这是一层意思,(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并不是主要的目的,他们更多的是追求在俄罗斯土地上面,将俄罗斯人所有的主力军全部歼灭,没有军队保护的土地,那简直就是一个待宰的羔羊。

所以当时希特勒一定要求,在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地区和莫斯科,这三个地方跟前苏联的主力军展开决战,也就是想要寻求机会彻底见面,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面跟自己作对的军队。

不过拿破仑的情况要比希特勒的情况稍微好一点,毕竟当时拿破仑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军队的实力并没有像后来差距那么大,公公之间在前线对决的总兵力人数大致相当,技术水平相差不大,能够调动的物资也差不多等于就是一种平手的境地,就看谁在莫斯科这块儿土地上面能够歼灭对方的主力军,那谁就赢了。

不过嘛,这件事情对于拿破仑来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异国他乡作战,地形地势风土面貌全部都不清楚,很容易让敌人溜之大吉,拿破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在正面几乎快要见面或者击溃沙皇俄国军队的时候,由于自己不降的一个失误导致莫斯科的敌军全线脱逃。

这就很尴尬了。本来自己的军队在他乡作战就已经很被动的,这个时候敌人的主力好不容易跟自己展开一次决战,让对手给跑了,跑了都对手那简直就是放虎归山,与此同时这一场战役没有成功的拿下,也使得俄罗斯这土地上面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也看不起自己或者首鼠两端。此时对于拿破仑来讲远征俄罗斯。已经没有任何目的性,要想在走出莫斯科去把那俄国主力全给找出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法国的军队补给不允许这样。

拿破仑的军队从法国的土地上面千里迢迢打到这里,并不是过来观光游览的,也不是说守着这片土地等着他生产出来粮食,然后自己在吃饭的他过来,其实也就是为了击溃沙皇俄国的信心,这点拿破仑在历次战役里面用了很多次,可是拿破仑这一次没有做到,敌人跑了以后自然怎么说都没道理,毕竟人家主力军队还在那里,跟国际社会也没有办法交代。

这种情况之下自己的补给已经到达极限,此时对于法国军队来讲,只有败退这一条路,再加上对方的军队,逃掉以后又组织起了多股的骚扰部队,将自己的军队的信心彻底击垮70万大军,最后就只剩下3万多人。

拿破仑侵饿的失败,仅仅是因为俄国的暴雪吗

谢邀,这是昭杨为您回答的204道问题

拿破仑的失败当然不是因为暴雪,虽然气候因素是法国远征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但远远不是全部。

把拿破仑的失败归于俄国的冰天雪地,或者是俄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斗志(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其实都是一种政治化的解释。一方面,拿破仑去世后,其形象越加高大,形成了拿破仑神话,他的失误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另一方面,十月革命后,沙皇声名狼藉,导致亚历山大一世和当时的俄国君臣的贡献被有意无意的贬低。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并攻克莫斯科,拿破仑帝国版图到达最大,而1814年,俄军却率领反法联军追击拿破仑,进入巴黎,仅仅两年胜负形势就完全颠倒,可谓近代军事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事件。

首先,拿破仑对俄皇的抵抗意志判断失误,他进攻俄国的主要原因是沙皇推出了大陆封锁,和英国恢复贸易。他远征俄国的想法并非是要完全灭亡俄国,而是希望以战争促使沙皇屈服,因此远征时间规划只有几个月,但这极大的低估了英俄贸易对俄国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俄国君臣的抵抗意志。也正因为如此,拿破仑在占领莫斯科后,还原地等待了一个月,期望沙皇屈服,一直等不到回音才撤退,白白延误了战机,让俄军重新组织。

其次,拿破仑的战术被库图佐夫克制,拿破仑的想法还是复制之前的胜利,组织大兵团会战,一举击败俄军。结果库图佐夫却采取类似游击战的策略,避免正面作战,且战且退,不断消耗法军的数量和耐心,最后获得胜利。

第三,拿破仑侵俄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欧洲战争,而不是俄法双边战争。拿破仑对于自己在法国和欧洲的统治过于自信,然而事实上他的霸权并非如此巩固,参加征俄的普鲁士,奥地利军队消极出力,在俄军反攻的时候立即倒戈,连法国内部对拿破仑也并非无条件支持,比如法国参议院在听说拿破仑可能阵亡的谣言后,立即有人提出迎接路易十八回国。更不用说威灵顿和西班牙游击队把拿破仑兄长在西班牙的统治几乎完全颠覆,还打入了法国本土。

最后,从未得到妥善解决的后勤问题,拿破仑集结了大军60万,辎重牲畜20万,战马10万匹,需要粮草太多,但俄国不但执行焦土政策,本身也相当贫瘠,道路条件也相当差。即使在夏天,补给都相当困难,更不用说严冬了。

总而言之,严冬只是拿破仑失败的原因之一,真正决定俄法战争胜负的还是双方将帅的判断和战术运用情况,在这一点上,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库图佐夫明显比拿破仑高明。

您的点赞和转发决定我的文章能走多远——让历史照亮现实的昭杨

1812年拿破仑的侵俄战争结果如何

拿破仑失利,部队损失惨重,法军的精锐骑兵全军覆没;炮兵几乎全军覆没

1812年,拿皇的军队由近一百万士兵组成:六十万预备攻击俄罗斯、西班牙战场二十五万人、十万在德国和意大利、四千人在法国本土

参与的征俄的国家有法兰西第一帝国、华沙大公国、意大利王国、那不勒斯王国、莱茵邦联(巴登、巴伐利亚、贝尔格、萨克森、威斯特伐利亚)、瑞士联邦、西班牙王国、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以及丹麦-挪威联合王国

俄国方面仅有两个盟友,英国和瑞典,英国方面派出舰队支援里加守城站,瑞典方面与俄国签订了和平条约,但没有派出支援部队,这个联盟使得俄军从芬兰撤出了俄军,后部分留守芬兰,部分军队隶属于施泰因海尔指挥,并参加了之后的战役

联军的攻击分为三波:

第一波攻击:联军从6月24日起渡过涅曼河开始前进至7月16日,联军突破俄军边境的防守

第二波攻击:7月中旬到8月8日,俄军放弃了德里萨营地,开始向维捷布斯克方向转移之后准备前往维捷布斯克,临走前巴克莱留下了维特根斯坦的2万人守卫可以通往圣彼得堡的道路

第三波攻击:8月8日开始到9月14日,联军攻到圣城斯摩棱斯克附近,9月7日,博罗季诺i战役,14日,联军进入莫斯科

莫斯科期间:俄军在南线的和北线发起反击,对于拿皇的和平谈判,沙皇采取不答复态度,10月14日,拿皇下令撤出莫斯科,19日完成

俄军反击:10月18日,俄军于塔鲁丁诺和波拉茨克同时发起反击,击溃联军,11月21-29日,别列津纳河战役联军损失惨重,但是逃出生天,12月4日,俄军追击到莫洛杰奇诺,1812年战役结束

联军的损失数据有几种:

1.拿皇第一批入俄的大军兵力在44万左右,其中北线麦克唐纳的第十军共32497人,围攻里加;北线乌迪诺的第二军37139人防守大军的左翼,对阵维特根斯坦的俄军,进而北上圣彼得堡;南线施瓦岑贝格的奥地利大军30000-34000人于南线作战;雷尼埃的第七军17189人同样在南线作战,拿皇亲自指挥的中路大军在280000-300000人左右,一段时间后,圣西尔的第六军再次增援北线。

2.中路大军进入莫斯科期时仅仅剩下了95000-100000人。一路杀向莫斯科的路上恶战不断,拿皇得到增援部队,但是损失也是巨大的。

3.联军先后投入的兵力在610000左右。

4.根据克劳塞维茨的记录,联军撤退到维斯瓦河后生还兵力在23000人左右;奥地利和普鲁士军队派出的兵力在50000人左右,最终一共返回35000人,其中普鲁士军队出兵20000余人,生还15000人左右,奥地利大军出兵30000-34000人,存活20000人上下;大军的马匹数量最初是182000匹,来年出俄仅存15000匹,这些马匹绝大多数全部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军队保存下来的,联军的骑兵几乎全部损失;火炮的损失同样是惊人的,1372门火炮入俄,保存下来的仅仅150门,大部分也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军队带回的;

俄军损失的数据有几种:

1.俄国军队因各种原因阵亡15万,另有25万人因冻伤和伤口感染等其他原因而致残。

2.俄军在塔鲁丁诺附近集结的兵力在11万人左右,追击联军12月1日到达维尔诺的时候,仅仅还剩下40000人,其他人不是阵亡,就是负伤或者丧失了战斗力,其中48000人在医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