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战国七雄,燕国为何一直不能强大
- 荆轲刺秦王,荆轲是燕国的英雄,还是罪人
-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倾尽一生恢复的燕国到底是哪个燕国
-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 李牧一生最经典的一战是哪里秦国大将樊於期逃亡燕国和李牧有关吗
- 荆轲刺秦王,真的是为燕国吗
-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 为什么赵国不早灭燕国
- 燕国连续攻破七十座齐国城池,为何最终未能灭掉齐国
- 金庸小说中慕容复想要光复的燕国到底属于历史上的哪个燕国
战国七雄,燕国为何一直不能强大
自周武王把燕国这块地方封给周召公算起,到被秦国所灭(约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前222年。),存国800多年。在这8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燕国竟然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经济上,堪称领土广阔的燕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方面不如其它六国;政治军事上,以尚武闻名的燕人竟然在中原争霸战争中声名不显。
其中主要原因,应该是地理因素造成的。
1,因为燕国地处周朝的最北方,这里气候寒冷,发展农业的条件不如其它诸侯国,粮食产量不如其它诸侯国充足。
粮食产量低导致人口规模小,兵源不足。要知道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很消耗人口。人口资源不足是支撑不起频繁的战争的,燕国在人口这一块存在着很致命的短板。
战国七雄,只有燕国、秦国人口不足。商鞅变法时,秦国为解决人口资源的不足,制定了“徕民”政策。商鞅利用秦国地多人少的特点,对东方诸侯国发布“徕民”令:凡来秦国定居的,免费分给土地、房屋,给予赋税和徭役方面的诸多便利。吸引了大量的三晋人口移民秦国,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
秦国有关中地区大量宜垦荒地,可以开发成良田,从而最终解决人口问题。燕国没有这种条件,人口问题始终解决不了。燕国兵力规模因此上不去,没有足够的兵力。想北拒异族与南下争霸同时进行,明显是办不到的。
2,毗邻北方的游牧民族。山戎、楼烦、东胡、匈奴这些异族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它们地处苦寒之地,正处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燕国的文明、富饶的资源对这些落后的游牧民族的吸引力可想而知。这些异族一有机会就发动战争,倾力南向,夺取各种资源。因此,燕国对异族的战争颇为频繁。
与中原诸侯国之间的混战不同 的是,燕国与异族的战争更加残酷,更加消耗国力。
诸侯争霸,大家都是华夏族。胜利者对战败者的投降,往往会大度的接纳,这样可以快速的壮大自己的力量。并且战胜者夺取对方的土地和人口,能快速为自己补血,迅速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因此,胜利者会越打越强。
燕国与异族的战争则不同,只有赔没有赚。败了往往财产会沦为对方的战利品,人只有死亡或者做奴隶的命运。胜利了也没有什么收获,异族手里除了马匹、牛羊,得不到任何的战利品。
3,赵国、齐国对人才的虹吸效应。
我们现在都知道,人们希望自己生活得好一点,会选择经济发展更好的地方就业。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更有吸引力。
赵国和齐国的农业、商业都比燕国发达。邯郸、临淄都是大都市,文化、生活水平很高;齐国还设置了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燕国与赵国和齐国毗邻,国内人才往往会选择到赵国和齐国发展。
燕国在燕昭王时期,对人才高度重视大力引进人才,剧辛、邹衍、乐毅等人都是这时来的燕国。在这些人才的帮助下,燕国着实雄起了一把。秦开带军队大败胡人,开辟了疆土。乐毅带兵南下险些灭掉齐国,齐王仓惶逃亡国外,齐国名将田单拼死抵抗才恢复了齐国。
但是燕昭王去世后,乐毅就到赵国去了。其他人也大多离开燕国,另谋出路。没有人才的出谋划策,燕国很快又回到了平庸的老路。
最后总结起来一句话。与诸侯国相比,燕国粮少、人少、钱少,因此综合战争潜力处于劣势,无法有力度的参与中原争霸。(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荆轲刺秦王,荆轲是燕国的英雄,还是罪人
问题:荆轲刺秦王,荆轲是燕国的英雄,还是罪人?
一、对荆轲要想作好公正的评价,需要比较全面地了解事件的经过。
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代表的是旧奴隶主阶级。旧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形势岌岌可危。
在燕国以太子丹为核心、荆轲为骨干成员的集团开始密谋刺杀秦王的行动。为了能取得秦王信任从而接近秦王,荆轲可谓费尽心思,先是采取卑劣手段取得了秦国叛将燓於期的首级,后又准备了藏有刺杀凶器又特别贵重的燕督亢地图。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荆轲在告别时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尤为壮烈!
荆轲先交验了樊於期头颅,再献督亢地图。打开地图,匕首露出(成语“图穷匕见”就来源于此),荆轲持匕首刺向秦王,但终未刺中,却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临死之际,竟然笑着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事后,秦王大怒,起兵全力攻打燕国,给燕国以沉重的打击,从此燕国便走上了无法改变的灭亡之路!
二、尽管荆轲有诸多缺点甚至污点,但“国家英雄“的称号当之无愧。
诸多客观原因,上面的讲述没能就荆轲本人的品行作过多介绍,其诸多缺点自然无法显现。但是,其阴险、虚荣的一面还是可以读到的。设计取秦国叛将樊於期首级及临死之际的笑骂均给予了佐证。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掩饰他的英雄光辉!
其实,国家(民族)英雄的定义是比较狭隘的,为维护国家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都可称为英雄,荆轲毫无疑问是符合的!
另外,他出征时的悲壮豪情,行事时的勇敢无畏都是“英雄气概“的淋漓展现!
三、虽然荆轲刺秦直接导致了秦国的大举进攻,加速了燕国的衰亡,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燕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这在故事的讲述中已有所体现。秦王近在咫尺,荆轲准备充分,却竟然没能刺中?这“天意偶然“也许是“历史必然”的预示吧!燕国的灭亡岂能是荆轲背负了的“黑锅“!
(燕子丹等送荆轲/网络)
《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倾尽一生恢复的燕国到底是哪个燕国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天龙八部》里面,慕容复所属的慕容家,是南北朝时候的慕容家族。这个家族一共建立过三个称作“燕”的国家。慕容家族为了复兴祖业,祖祖辈辈想尽办法,用尽阴谋诡计。甚至不惜挑起武林争端,为的就是能够制造天下大乱,成就祖业的契机。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慕容家族到底准备复兴哪个燕国呢?在书中有一个情节,慕容复准备自杀,有一个蒙面人救下他,说他的祖先慕容恪、慕容垂和慕容德何等的英雄,点醒了慕容复,打消了他的自杀的念头。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慕容复的祖先是慕容恪、慕容垂和慕容德。在历史上,这三人是兄弟关系。慕容恪是十六国时的十大名将之一,他所处的国家是前燕。在前燕被前秦灭亡后,慕容家族被苻坚俘虏,但是苻坚对他们还是比较优待的。
像是慕容垂这些人,他不但让他们当官,甚至让他们带兵打仗。淝水之战后,慕容垂率领的人马完好无缺。他护送苻坚回国后,就举兵造反,建立了后燕。
到了后燕灭亡,慕容德率领百官南迁滑台,建立了南燕。南燕后被刘裕所灭。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三个人都是一家人,是兄弟。他们建立的国家,是后人为了区分他们而加的名称。我们作为读者,不要被这些名称给迷惑了。就像我们看三国一样,蜀汉的国号是汉,而有的文学作品打出“蜀”字大旗,就贻笑大方了。
在这里也是一样的,这三位慕容家的人建立的国号都是“燕”。而所谓前燕、后燕和南燕都是史学家给加的号。慕容家族就只承认一个燕国。
因此,慕容复恢复的只是一个大燕国,而不是哪一个被史学家硬添加前缀的燕国。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好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历史的乐趣,请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秦、楚、燕、韩、赵、魏、齐”战国七雄当时的都城,都是现在哪有何依据
秦、楚、燕、韩、赵、魏、齐等七雄,除楚国独霸南方外,其余六国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除楚国在南方外,其余秦楚燕等六国皆在北方。
秦国
秦国对于都城的选择,曾经历过“九都八迁”,其最初的都城在秦邑(今甘肃天水市故秦城),周孝王时期,孝王封秦国祖先非子于秦邑,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而后,周王室东迁之后,秦国日趋强大,逐步东进,其都城也就开始了东徙之路,第一都就是西犬丘(今甘肃天水礼县大堡子山附近),秦侯、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等皆以西犬丘为都,居西垂宫。第二都就是汧(今陕西省陇县东南汧河南岸的边家庄一带),《帝王世纪》载:“秦襄公二年,徙都汧”,汧作为秦都的时间很短,仅十二年,前766年秦襄公死后,秦文公离开“汧”返回西垂,重新以西犬丘为都。
第三都就是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市魏家崖),据《史记•秦本纪》所载,前762年,秦文公率兵七百东猎,从“陈仓渭水道”东进,前761年,“至汧渭之会……即营邑之” ,新都于“汧渭之会”。第四都就是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史记•秦本纪》载:“宁公二年(前701年),公徙居平阳”。平阳为秦都的时间也很短,仅为36年,因平阳地处渭河盆地,地势低洼,且还被夹在渭河、秦岭和凤翔原之间,因此对于秦而言,以此为都,无论是东进还是西守,或向南北发展,其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在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都城就迁出了平阳。
第五都就是雍城(今陕西风翔县),《史记•秦本纪》载:“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秦国于此建都,直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年)才迁出,其建都长达294年,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有19位秦君在此居住,包括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等。第六都就是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前424~前415年,秦灵公为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曾在此短暂建都。第七都就是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武家屯东北),秦献公二年(前383年),为重夺河西之地,献公、孝工皆以此为都,前后共34年。第八都就是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前350年,秦孝公为与六国争夺天下,同时防御六国的侵略,遂迁都于此,随后经战国、秦朝两个时代,共144年。
楚国
终楚国八百余年,楚共有七都,其最初的都城在丹阳(今河南淅川境),周成王时期,熊绎被封以子爵,居丹阳,建立楚国。第二都在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文王时期迁都于此,至前506年,历经400余年,是楚国处于最鼎盛时期的都城。第三都在鄀都(今湖北省宜城东南),前506年,因和吴王夫差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鄀都。第四都在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惠王时期曾短暂迁都于此。
第五都在陈都(今河南淮阳),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都。第六都在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因秦军继续攻进楚境内,为安全起见,楚考烈王迁都于巨阳。第七都在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前241年,为躲避秦国的兵锋,楚考烈王再迁都于寿春。
燕国
燕国的都城较之其余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燕国曾先后有五都,但自燕昭王后,燕国实行“三都”制,即同时存在着三个都城,分别是蓟城、中都和下都武阳城。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姬奭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燕地即燕都。约前697年,燕桓侯即位,因北方游牧民族越发强大,时常袭扰燕国,恒侯被迫迁都于临易(今河北省保定市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乡),直到战国初期燕成公时期,临易依然为燕都,持续了两百余年的时间。
当然,在这段时间中,曾经有一段时间,燕都迁移到了上都蓟(今北京),前664年,因威胁燕国的北方少数民族山戎被齐恒公打败,燕国遂开始着手营建蓟,并逐渐将都城移至蓟,至燕襄公时,蓟完全取代临易成为燕国新都。但到了春秋晚期,随着北方山戎再次变得强大,燕国遂又将都城迁往临易。
前314年,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县南3公里的高陌乡),是燕下都。自燕昭王后,燕国形成三都,即上都蓟,是为燕国宗庙所在;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是为燕国军事重地;下都武阳城,是为燕国行政中心。
韩国
因韩国地处中原,被魏、齐、楚、秦等强国包围, 终其一百七十余年,韩国都未能向周边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所以相比于齐楚秦等国,韩国的国都迁移的并不频繁,先后只迁移过两次都城。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诸侯,自此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前375年,韩哀侯灭郑,为加强旧郑土地的统治,韩国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国
前403年,赵烈侯建立赵国,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赵敬侯即位后,为便于赵国争霸天下,实施北进的国家战略,赵都由晋阳迁往邯郸(今河北邯郸)。前355年,赵成侯二十年,赵国确立双都制,以邯郸为都城,信都(今邢台)为陪都,《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
魏国
前403年,魏文侯建立魏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前364年,为谋得更好的扩张之路,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自此百年都未有变化,《读史方舆纪要》载:“战国时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都大梁”。
齐国
自前1044年,周文王封姜尚为齐侯,建齐国,直至田代姜,除齐胡公时曾短暂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齐国的都城一直都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八百余年都未有变化。
李牧一生最经典的一战是哪里秦国大将樊於期逃亡燕国和李牧有关吗
李牧是战国末期的赵国名将。想知道李牧最经典的一战,先来看看李牧都参加了哪些战事。
一、大破匈奴
在秦王嬴政坐上王位前,李牧常年在赵国的北方和匈奴作战。
从战略上,是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长远战略。
据《史记》记载,李牧在雁门关教习战士骑射,厚待战士。关键还提到“多间谍”,说明当时的李牧非常重视情报搜集。而且,烽火很多,只要看到匈奴马上点燃烽火,军民必须立即躲到据点中,但凡有擅自作战的,斩!几年下来赵国不但没有损失,还误导匈奴认为李牧是个胆小的将领。李牧的兵也认为李牧怯战,甚至连赵王也发火,让人代替李牧的位置。
边关换了大将,开始和匈奴正面作战,正中匈奴的心意,赵军连败,损失惨重!
赵王又想起了李牧,但李牧很有个性,启用可以,但要赵王同意自己的打法!赵王同意。
李牧继续自己的战略,看风景就是不打,匈奴还是认为李牧不能打。边疆的战士拿着钱没事做,都盼望能打一仗!
这时李牧发现时机渐渐成熟,于是挑选战车,战马,精良的战士,加紧军事演习。然后放纵牧民,到处放牧。匈奴小股入侵,李牧让士兵诈败,让匈奴抢掠牛羊和百姓。匈奴得利,单于率主力大举入侵。
李牧已经预备好了战场,正面列阵迎敌,奇兵左右夹击,打败匈奴十万骑兵!接着破东胡,降林胡,单于遁逃,匈奴十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二、肥之战
赵悼襄王元年,赵悼襄王继位,派乐乘代替廉颇的位置。廉颇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出走到了魏国。李牧打败匈奴后,接受赵王的命令攻打燕国,接连获胜。
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八年后,秦国攻赵,斩首十万!这是长平之战后的又一次惨败。
秦军乘胜攻击,一路深入赵国的后方,逼近邯郸,形势极为危机。
赵国一时缺少良将。攻击估计这时的匈奴威胁暂时解除,赵王敢于让李牧带精兵南下。封李牧为大将军。
李牧避其锋芒,采取廉颇的战术,高垒深沟,消耗秦军,秦军使用当时白起的打败赵括的招数,想引诱赵军出战,李牧不是赵括,并没有中招,而是等待时机,奇兵出击攻破松懈的秦军。被封为武安君!
番吾之战
两年后,秦军兵分两路进攻赵国,主力走南路攻邯郸南部,一路向北袭扰邯郸北部,企图两面夹击。李牧在邯郸南面,依托长城和漳水形成僵持,然后果断在南部要塞,留守少量兵力,集中兵力北上一举击败邯郸北部的秦军,然后挥师南下,气势如虹,秦军知道北路败走,李牧稍一反击,秦军随即撤军。此时的李牧成了秦国消灭赵国最后的障碍。李牧向南进攻,韩魏不敢向北!
邯郸之战(打了一半被诛杀)
大势所趋,李牧只能暂缓秦国的入侵。前229年,秦王使王翦进攻赵国,此时赵国国都已经迁到柏人。秦军兵分多路进攻赵国。李牧、司马尚领兵抵挡。
这时的秦国还是忌惮李牧的。正面战场想要打败李牧十分困难,于是正面进攻的同时,还在另外一个战场发力。这个战场赵国没有什么抵抗力,秦国买通赵王近臣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要造反,赵王助攻秦国,下令赵葱代替李牧。李牧为将一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作风,让赵王更加坚信李牧将要造反。于是设了圈套杀了李牧,和岳飞被害风波亭有的一比!
随后赵国灭亡!
后世评价“李牧在,赵国存,李牧死,赵国亡!”
总结下来李牧的三场大战都很精彩。
破匈奴放长线钓大鱼,有足够的战略定力。能够打败十万强悍的骑兵,绝对是经典战役。为后来打败秦军铺垫了很好的北方环境,赵国能够调动他们的“北境之王”,集中全国的力量对付秦国。
肥之战,不用说,打败锋芒正盛的秦军,李牧凭借此战,被封为“武安君”可想而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
番吾之战,极为精彩,因为李牧面对两面夹击不慌,展现了定力,分析形势,果断集中优势兵力,打败稍弱的北面敌人,使两面受敌的形势得以转变。虽然最终因为秦军败退没能形成大捷,但这场战役应该最为精彩!
樊於期出逃于李牧应该无关 。因为史料没有记载樊於期和李牧之间有什么联系!或许在秦赵之间的战争中樊於期参与了其中,但当时的主将不是他!
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史记》记载是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亡燕国的。
(文/一世嘉文 图片来自互联网,侵权必删!)
荆轲刺秦王,真的是为燕国吗
荆轲刺秦王,是为燕国吗?当然是为了燕国,但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燕国太子丹与秦王嬴政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俩在赵国同为质子时,就交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候两人都很单纯,没有背负太多的家国负担;当太子丹和嬴政都回到各自的国家时,燕国更加贫弱,秦国一如以往地强大,这两个人的地位就显示出尊卑区别了,燕王也想通过依附秦国,借助秦国力量,在乱世中求生存。
于是燕王又把太子丹质押在秦国当质子,本来合纵连横在战国时期是很常见的邦交策略,但嬴政却不顾交情,没给太子丹的情面,一向自命清高的太子丹顿时感到挂不住脸了,于是设法逃回燕国,当然这只是个人恩怨,犯不上动刀动枪。
当秦国威胁到燕国时,国仇和个人恩怨交织在一起,太子丹决定刺秦王;这时候就是私仇占上风了,绝不是为了燕国的利益;大家想一想,秦国的强大不是一代君主完成的,秦国的目标不是一人订立的,即使刺杀嬴政,还有后来的秦王,无法挽救燕国的命运;太子丹这时候绝对没有想到,如果荆轲真的刺死秦王,秦国一定会报复燕国,加速燕国的灭亡;所以,太子丹刺杀秦王,个人恩怨原因最大,他只是借助燕国这个平台,打着为燕国利益的旗号,报私仇而已。
我们在看看燕国历史,这个国家君主从来就缺少远见的眼光和雄才大略的思维的,在战国时期,每次合纵连横中,燕国都能被轻易分解;为了私仇,燕国可以死咬齐国不放,即使几十年,上百年都不能忘记仇恨,乐毅联合五国伐齐,没啥战略意图,就是想报一箭之仇而已,这也为秦国充当的打手。
燕国在政治体制上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谁强跟谁联合,跟魏国、齐国、秦国、楚国都曾成为联盟,但都没有得到什么利益,反而把邻国赵国给得罪了,燕国在夹缝中生存,其朝秦暮楚的策略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再来看看燕国太子丹的能力,他不具备嬴政那样雄才大略的胸襟,不懂的容忍,他也不具备治国理政能力,一个优秀的继承者会以发展为重,会通过变法改革,会通过人才引进,会通过邦交策略来提高本国能力,来争取未来的生存空间;但太子丹不是这样的人,他太感情用事,他太相信朋友,他甚至认为秦国的命运把握在刺客的手中,这真无知。
总之,太子丹的个人能力,胸襟眼界来看,从燕国复仇历史来看,荆轲刺燕王,绝对不全是为燕国的利益,还夹杂着太子丹的私仇,这也不排除嫉妒心理,同样是诸侯国,同样是太子,在一起的玩伴,为何嬴政就能统一天下,而我太子丹就应该入秦为质呢?心理不平衡,恐怕也是主要原因吧!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950条回答。
其实三国时期,还有几个分离势力,比如辽东公孙家、交趾士家、河首平汉王宋建。
这三个势力的统一特点,就是地处偏僻。
我们一个个来看。
辽东 东孙家
这就是所谓的燕国。
辽东东孙家
辽东公孙家的地盘,大体是今天辽宁省南部和朝鲜北部。
公孙度本来是东汉任命的辽东太守,是合法的官员,一方霸主。
中原大乱期间,公孙度,对其亲信柳毅、阳仪说道:“汉室要灭亡了,度想要与其属下商量谋取王位时机。”
于是,从190年辽东开始实际上独立。
而历代中原王朝没去攻打辽东,只是给与笼络。
比如曹操封其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但公孙度已自以为是辽东王了,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公孙度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任,公孙康死后因为儿子年幼,由弟弟公孙恭暂时代理。公孙恭掌握大权后,不愿意随便放弃,被侄儿公孙渊用武力夺取。
公孙渊时代,认为自己家族已经盘踞辽东30多年,拥有兵力超过4万,实力非常强大,不愿意居于中原君主之下。
公孙渊开始联络孙权以抗衡曹魏,但随后又翻脸,杀死孙权派来的使臣。
曹魏乘机命令幽州刺史毌丘俭攻公孙渊。
但古代除了山海关以后,到公孙渊控制的辽东,有一个长达数百公里的无人区,辽西走廊。
这个地区北面是山地,非常难以通行,南面则是大海,也无法通行,只有狭窄的道路可以通行。
这个道路上有很多沼泽和湿地,大军行军非常不便。
所以,古代想要征讨辽东是很困难的,军粮运输问题就无法解决。
结果237年毌丘俭派大军攻打公孙渊,长久不能获胜,被迫撤退。
公孙渊由此得意,认为曹魏没什么了不起,干脆在当年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
他联络孙权和北方鲜卑,一同对付曹魏。
但这次曹魏派出司马懿对付他。
司马懿分析局势,认为公孙渊刚刚打了大胜仗,此刻一定骄傲自大,防御松懈。
所以,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以闪电战轻装突袭公孙燕的燕国。
公孙渊并没有戒备,突然发现曹魏大军到来措手不及,惊慌之下派遣数万大军正面对抗,试图继续用持久战拖垮敌人。
老狐狸司马懿却更为厉害,他派遣主力同公孙渊正面交战,随后派遣轻骑兵绕过对方阵地,迂回突袭燕国首都襄平。
公孙渊唯恐襄平失守,急忙命令前方主力回来营救。
司马懿则让部队拖住公孙渊主力,余部猛攻襄平城。此时高句丽王也出兵增援,公孙渊知道大势已去,部下也人心浮动,陆续向曹魏投降。
曹魏围攻襄平,最终将其攻破,公孙渊被斩杀,时间是238年。
至此,辽东公孙家整整盘踞当地长达48年之久,半个世纪。
交趾士家
交趾士家没有公孙家这么牛逼,但也是南方的一个霸主。
交趾士家的地盘,大体是今天的广东、广西两省,还有越南北部。
在东汉,这里都是鸟不生蛋的地方,是偏远地区,同辽东差不多。
交趾士家是当地的门阀豪族,势力非常强大。
他们家族的领袖士燮,在187年被汉朝任命为交趾太守,也是合法的官员。
随后中原大乱,交趾就被士家控制。士家的亲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职,如士燮的三个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
时间大概也是190年。
由于交趾过于偏僻,古代从中原步行到交趾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士家独霸一方,相当稳定。
士燮是个优秀的官员,创业不行,守业还是很强的。
交趾在他的控制下,安定繁荣,没有战乱。中原大乱后,一些汉人为了活命,逃到交趾,因此这里也逐步繁荣起来。
208年赤壁之战以后,士燮明白北方的东吴极为强大,已经不能与其对抗,就开始称臣。
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形式上管理交趾,但实际上地方还是士家控制。
曹操也想方设法笼络士家,但由于地理上不喝交趾接壤,影响力没有东吴那么大。
士燮没有辽东公孙家那么糊涂,他明白自己1万左右的兵力,不足以和东吴作战,所以比较老实。
士燮将儿子送到东吴作为人质,每年对东吴上贡。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派人拉拢士燮,后者坚决支持东吴,获得了孙权的认可,被孙权封为卫将军、龙编侯。
226年,士燮以90岁高龄去世。在古代,普通男人一般就活到50多岁,90岁相当于今天的110岁,堪称长寿至极了。
士燮控制时期,交趾长达36年实际上是独立的。
但士燮死后,他的儿子士徽认为士家在交趾的势力根深蒂固,根本不怕东吴,开始起兵和孙权作对。
东吴立即派出部队攻打交趾,士徽这才发现自己老子士燮的英明。交趾的军队虽是地头蛇,在精锐的东吴士兵面前不堪一击。
士徽兵败出城投降,兄弟6人都被斩首,士家几乎被孙权族诛,只有少数人幸免。
士徽失败后,地盘被东吴吃掉,改为交州和广州。
即便如此,士家也盘踞交趾30多年,但并没有建国。
河首平汉王宋建
河首平汉王宋建的地盘在西凉,面积同上面两个人不能相比,大体是以他的家乡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为根据地得附近地区,几个县而已。
184年黄巾起义以后,中原大乱。
宋扬、边允、韩约、马腾等人借机在凉州起兵叛乱,他们大多数是依靠强悍的羌人武装,战斗力很强。
但中原王朝很快平叛,连续击败这几个家伙。
宋扬由于被大汉通缉犯了诛九族的罪,就改名为宋扬,改为盘踞枹罕,自号“河首平汉王”,改年号,置百官。
由于宋建地盘非常偏僻,得以从184年一直割据到214年,长达30年之久。
因宋建实力较弱,曹操优先对付马超和韩遂,开始并没有对付他。
但211年,马超和韩遂再次骑兵攻打曹操,曹操出兵将其击败,随后追击到西凉。
到了214年,马超和韩遂都被彻底击败,马超投靠刘备去了,韩遂也朝不保夕。
这种情况下,曹操命令大将夏侯渊顺便收拾地头蛇宋建。
夏侯渊派遣张郃率领大军进攻,沿途羌族部落纷纷投降。
宋建试图逃走,但已经来不及了,被张郃大军围住后几天内就被打败,宋建也被斩杀。
宋建的力量薄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也在夹缝中称霸了30多年。
曹操对夏侯渊很满意,赞扬“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孔子)有言:‘吾与尔不如也。’(宋建造乱已经三十多年,夏侯渊一举消灭他们,像老虎般进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孔子)有句说话:‘我与你也不及。’ )”
这就是三国的三个独特割据势力。
为什么赵国不早灭燕国
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虽说与邻国之间有实力差距,但也不是三流国家,各国相互之间虎视眈眈,一旦哪国有什么大动作,其他国家都不会任由其发展的。
齐国灭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宋国在当时是除战国七雄外最强盛的国家,土地富饶,是各大国之间的缓冲区,齐国吞并宋国,就好比自己独吞了一块蛋糕。其他国家必然会借此理由征伐齐国。而且齐国常年征战,经常与邻国结仇。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五国伐齐。
同理,即使赵国已经有了能灭掉燕国的实力,它也不可能如愿以偿,因为此时的战国正处于一超多强的平衡局面。秦国的实力已经非常强盛,如果赵国吞并燕国,无疑就是打破了这个平衡局面。各国自然不愿意再出现一个可以并肩秦国的强国。
而且赵国的经济和人口大郁分布在南方。秦、魏两大强国,也都在赵国的南边,首都邯郸离魏国仅仅只有几十公里,所以它的主力部队一定在南方,而燕国处于赵国的东北方,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其他国家一定会趁虚而入,从而再上演一出“五国伐齐”。
燕国连续攻破七十座齐国城池,为何最终未能灭掉齐国
燕国内乱的时候,齐国曾经趁乱攻入燕国,并在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终激起燕国百姓的反抗,两年后无奈撤退。
燕昭王即位后,对齐破国都之耻念兹在兹,为了复仇,他向天下人才发出招募令,于是乐毅(自魏国)、邹衍(自齐国)、剧辛(自赵国)等人齐聚燕国。经过二十八年的埋头苦干,燕国的国力变得蒸蒸日上。
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湣王,齐湣王是个野心勃勃的人,为了称霸天下,他四面出击。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在函谷关大败秦军,然后吞关宋国,自称东帝。在南方割占了楚之淮北,西侵三晋,并欲兼并王室,自称天子。齐国的狂妄引起天下诸侯之不满,于是燕国利用这个机会联络各国,最终与各国结成了攻齐联盟,燕国是当然的盟主。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并佩赵国相印,统率燕、秦、楚、韩、赵、魏等六国军队攻齐。联军迅速渡过黄河,挺进济水。齐国以触子为主将,达子为副将,率军仓促出动,在济水之西迎战联军。齐军上下离心,士气低落,一触即溃,一路败退回临淄。
取胜后,乐毅安排秦韩两国先行撤军,魏军南攻宋地,赵军北取河间,乐毅亲率燕军长驱直入,直捣临淄,意图一举灭齐。双方在临淄城下展开交战,齐军大败,临淄城破,齐湣王出逃至莒,最终被以救齐为名的楚将淖齿虐杀。
燕昭王听说燕军攻破齐都之后,非常激动,亲自到济水慰劳军士,并封乐毅为昌国君,全面主持齐国事务。为笼络齐人人心,减少齐人的敌对情绪,乐毅占领临淄后,废除苛政,减轻齐民税收,并约束军队严禁抢掠。随后兵分五路,左军渡过胶水,进占胶东、东莱等地,右军沿济水进占阿、鄄,前军沿泰山向东攻取瑯琊,后军沿北海出击干乘,乐毅将中军镇守临淄。短短六个月的时间,燕军就拿下了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尚未被攻克。
此前在燕军攻打安平时,在临淄担任一个小官的田单正在城中,他预料齐军不是燕军对手,安平肯定会失守,于是提前安排族人准备好出逃的车辆,并用铁皮将车轴头包住。城破之时,城中民众争相驾车涌出城门,车子互相挤撞,车轴都被碰断了。而田单一族因为早有准备,全部安全出城,逃到了即墨。
不久,燕军就将即墨城团团包围,齐即墨大夫率军出击,不幸殉国。城中百姓商量后认为田单这个人头脑不简单,于是就拥立田单为主将,带领他们抵御燕军。 田单上任后,将自己的族人和收容的残兵共七千人作为守城的中坚,积极构筑城防工事,加固城墙,深挖护城河。在田单的带领下,即墨全城军民上下一心,齐心抵抗,致使乐毅一年的时间都没能攻破小小的即墨城。
眼见硬攻不行,乐毅又改变策略,下令解除对即墨的包围,并把军队撤到九里之外扎营,城中百姓出城燕军也不加干涉,甚至百姓遇到困难燕军还会帮助他们。可即便这样,即墨百姓也还是不肯屈服,三年过去了,乐毅仍然没能占领即墨城。
一战轻松攻破齐国七十余城,三年多时间却没能攻下一下小小的即墨,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于是,燕国上下都传言乐毅之所以不占领即墨,其实是故意的,他是在收买齐国的人心,然后自己做齐王。对这些传言,燕昭王一概不予理睬,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乐毅。
不过,随着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和燕惠王的继位,乐毅的日子开始不太顺心了,因为燕惠王做太子就看乐毅不顺眼。田单得知燕惠王跟乐毅不太对付后,马上派人潜入燕国,四处散步流言,扬言乐毅之所以不攻克即墨,其实是以攻齐之名掌控军队,然后做齐国的国王。其实小小的即墨城,燕国随便派个将领说就能轻松将之攻破。本来就对乐毅有所怀疑的燕惠王听到这些流言后,马上安排骑劫去齐国接替乐毅。乐毅知道自己在燕国已经失宠,于是将军队交接后便去了赵国。
骑劫到任后,立刻对即墨发动围攻,不过在即墨军民的抵抗下,一时之间没有进展。田单秘密派人到城外散步谣言说,齐国最怕割鼻子、挖祖坟。骑劫听说后,马上将城外齐人的祖坟全挖了(田单这招够损,反正他不是即墨人,再怎么挖也挖不到他的祖坟),俘虏的齐军也全部割了鼻子后放回。骑劫满以为这样可以吓破齐军的胆,肯定不敢再跟燕军对抗。
这时,田单将守城的精锐士卒全部换下,安排老弱、妇女等守城,使骑劫错误认为城中青壮年大部分都已伤亡,齐军已经不堪一击。随后,田单安排人与燕军联系,假装要献城投降,并让城中的富家偷偷送钱给燕军,恳求燕军破城之后保全他们。这些举动,让骑劫认为城中百姓已经没有了斗志,于是便放松了警惕。
就在骑劫坐等齐军投降之际,田单却在紧锣密鼓地布置反攻准备。他收集了城中的一千多头牛,在牛角上扎上锋利的尖刀,牛身上披着五彩龙纹的外衣,牛尾巴绑上渗透油脂的芦苇,然后命人在城脚挖了几十个洞,直通城外;又挑选了五千名精壮勇士,扮成神怪模样;令全城军民备好锣鼓以便出击时呐喊助威。
到了约定好向燕军献城的那天夜里,田单命人点燃牛尾巴上的芦苇,驱赶它们从挖好的洞中冲向燕军,五千勇士紧随其后,全城军民敲锣打鼓大造声势。毫无防备的燕军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天神降临,于是四散而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骑劫也在混乱中被杀死。
随后,田单率齐军展开反攻,一路之上,齐国民众纷纷响应,沦陷燕军之手的七十余城很快便重新回到了齐国手中,燕国的灭之梦彻底破灭。
以壮声势。燕军从梦中惊醒,以为天神降临,四散逃亡,死伤无数,骑劫在混乱中被杀身亡。田单奇袭获胜后,立即大举反攻。齐国民众纷纷响应,很快便将燕军逐出国境,沦陷的七十余城重新又回到了齐国手中。
齐国之所以能够凭借小小的即墨复国成功,完全是因为田单的足智多谋,太史公就在《史记》中对田单大加赞美:“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夫始如处女,適人开户;后如脱兔,適不及距:其田单之谓邪!”
金庸小说中慕容复想要光复的燕国到底属于历史上的哪个燕国
历史上的燕国(公元前1044年一公元前222年丿是非常有名的,存在了八百多年,是周武王弟姬奭的封地,都城蓟(今北京),燕昭王时国力最为强大,公元前222年被秦将王剪所灭。燕国疆域大至包括今天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中都,山西东北部一角。燕国是华夏人居住最北部一线,华夷混居民风强悍,是春秋战国时期强国,厚泽深仁。后世许多割据政权建立燕国,许多人称燕王,比如宋代太监童贯,明初燕王朱棣。金雍大侠小说巜天龙大部》中的慕容复口中念念不忘的大燕应该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慕容燕国中的前燕(公元337年一公元370)。
西晋末期,內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趁八王之乱,开始称帝建国。鲜卑人分成许多部落,其中的慕容鲜卑生活在辽西一带。冀州刺史刘昆扶持慕容鲜卑参与军阀混战。慕容鲜卑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和汉人,实力开始强大。公元337年,东晋封慕容皝为燕王。慕容家族的人长得漂亮,武功盖世,军事才能卓著。
慕容皝打败了后赵20万军队,又灭了冉魏,开始进入中原。称帝建国,史称前燕。公元370年,前燕末帝慕容暐同权臣慕容垂产生矛盾。前秦军队在投降的慕慕容垂带领下灭了前燕。前燕存在了33年,户口千万,国力强大,深得人心。慕容氏子弟为复兴“大燕“进行了前仆后继的复国运动。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国家四分五裂。慕容垂回到祖先发迹的地方复兴燕国,史称后燕(公元384一409)。慕慕容垂是慕皝的儿子,大燕国的正统传人。为了同西燕争夺正统灭了同姓。
后燕同新兴的北魏产生冲突。参合坡之战失败后累况俞逾下。公元3.98年,慕容德同皇帝慕慕容宝产生矛盾,率几十万人在滑台称帝,建立燕国,史称南燕(398 ̄410),南燕末帝慕容超是慕容燕国的最后一个君主,后来被北伐的东晋大将刘裕俘获,送到建康斩首。
北燕(409一436)是后燕权臣汉人冯跋废掉后燕末帝建立的国家,被北魏和高句丽联合灭国,北燕和慕容燕国没什么关糸。慕容家族复国运动走近尾声。
巜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时代,“大燕国”早就亡国六百多年了,早已物是人非,鲜卑人已被历史的风沙吹尽,他想复兴大燕纯属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