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案为何牵连诸多官员
- 清末四大奇案都是哪四大案涉案人员后来怎么样了有没有牵连无辜呢
- 清末四大奇案之太原奇案,最后是如何真相大白的
- 案情原本简单的“刺马案”,为何最终变成晚清四大奇案之首
- 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马案”险些动摇国本,为何慈禧不敢处置真凶
- 古代有哪些恶心、变态的案件
- 清朝末年的“太原奇案”,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案件吗
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案为何牵连诸多官员
这是由清朝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其实不要一提清朝慈禧太后就骂昏暗无能腐败等贬低之词。慈禧当政近半个世纪,如果真是昏庸腐败就不会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大批名臣的出现。虽有八国联军的入侵,也不全是当政者的原因,应是洋人恃强凌弱的结果。
清朝的官员升迁制度是保举制度,凡被保官员出现问题,那保举官员就应负连带责任。大清律对刑事命案的审判也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凡命案终审在刑部。县,府,省,中央刑部一级一级的核准,缺一不可。对命案也是格外慎重,人命关天吗?大清律对冤假错案的纠正也是有一套惩罚机制。并不是人为所能掌控的,就是慈禧为了维护大清律的尊严也不能包庇受到诛连的官员。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若非惊动了慈禧断然不会翻案的。官官相护,官员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这也是一次次复审维持原判的原因,因为牵扯的官员太多,谁也怕这个网破裂。那为什么慈禧定要给杨案翻案昵?是慈禧铁面无私?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慈禧知道杨案是冤枉的她也不会为了一个平民百姓去得罪这么多官员。做为一个玩弄政治的老手绝不会这么做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答案是政治所需!
曾国藩的湘系人马一直是慈禧的一块心病,他们恃功邀宠,慈禧是欲除之而后快,苦于无策。杨案牵扯官员多是湘系官员,慈禧瞅准机会,借杨案打掉湘系官员。又博得为民伸冤的好名声,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杨案是清未四大奇案之一,也是众多冤案中的冰山一角。在官官相护的封建年代能够昭雪实乃奇迹啊!
清末四大奇案都是哪四大案涉案人员后来怎么样了有没有牵连无辜呢
四大奇案分别是: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张文祥刺马案,太原奇案,名伶杨月楼案。
(1)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此案是真正的冤案,説奇一点也不奇,就是当时官官相护,徇私枉法罢了,可怜的是两个当事人,看完他们的故事真的觉得太残忍了。
小白菜是葛品连的童养媳,杨乃武是浙江举人,葛品连旧病复发而死,其母认为是吃了砒霜。
杨乃武曾经检举过知县刘锡彤,因而他趁机将杨乃武和小白菜抓起来,改动杨乃武的口供,上报给杭州知府陈鲁,陈鲁动用大刑,屈打成招,最后定罪,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上报给浙江按察使蒯贺荪。
杨乃武的姐姐去杭州,通过关系将案卷交给军机大臣翁同龢,翁认为疑点重重,上报同治帝,同治帝又面报两宫太后,于是太后下旨令重审此案。
清廷连派官员甚至钦差大臣审理此案,但是当时涉案官员大多是左宗棠的湘军,官官相护,杨乃武和小白菜遭受更惨无人道的折磨,小白菜甚至受到烧红铜丝穿乳的极刑,二人再次屈打成招。
杨乃武的姐姐不甘心,为弟弟鸣冤,1876年,刑部尚书桑春荣审理此案,开棺验尸,证实葛品连是病死,非毒杀,为杨乃武和小白菜平了冤屈。
涉案官员:严重渎职的30多位官员革职查办,充军,100多名官员革职永不叙用。
杨乃武:多次酷刑瘸了腿,时年36岁,但是人生已经毫无光彩,凄惨的靠着养蚕种地度过余生。
小白菜:身体早被酷刑折磨毁掉,出家为尼,法名慧定,悲惨死去。
(2)张汶祥刺马案。
此案算是奇案,不同于杨乃武小白菜的冤案,此案的色彩是“黑”。
要说此案经过,也不复杂,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检阅清兵射箭,回去途中有人喊冤,刺客张汶祥手持匕首,刺中马新贻要害,次日马新贻死亡。张汶祥束手就擒,点名要曾国藩和郑敦谨审理此案,他就会说出实情。
此案的黑点在于:①马新贻作为两江总督,位高权重,护卫严密,张汶祥竟然一击就中,时间地点场合选择的严丝合缝,这显然是有预谋的计划严密的暗杀,而这种针对高层的暗杀,没有高级官员熟知马新贻的日常行动,是很难实现的。
②据张汶祥交代,他参加过太平军,捻军,后来做了海盗,马新贻任两江总督期间,剿灭了他很多同伙,他怀恨在心,又因为他老婆被人拐走,马新贻却不予审理此案,所以他为了泄私愤,刺杀张汶祥。
③慈禧不满意这个结果,命曾国藩和郑敦谨亲自审理此案。
曾国藩称病慢行,慈禧两番催促,他才动身,到了那里只看纪晓岚志怪小说,郑敦谨连审14天,一无所获,只好再次上报给慈禧,这是太平天国余孽的报复行动。
涉案官员:主审郑敦谨本以铁面无私著称,但是将此案上奏之后,未等朝廷批复,就在回京途中辞官归家,曾国藩给他银两,一概不取,自此终身不再为官。
参与会审的江宁布政使孙衣言和营务处总办袁保庆拒绝在审理结案书上面签字。
曾国藩不到一年后病死。
张汶祥:凌迟处死。
(3)名伶杨月楼案.
此案是爱情悲剧。
杨月楼是出名武生,虽然人红,但是在旧社会属于下九流,因为和广东的富家千金韦阿宝相恋,商议结婚。为了避免人的非议,二人有正式的媒人,聘书,聘礼等。
惜乎韦家人告官,主审的县令又是广东人,于是二人被活生生拆散。
杨月楼:被判流刑,慈禧大寿大赦天下,杨月楼得以回北京继续演戏,但是心灰意冷,改名杨猴子。(故意丑化自己,算是一种自残式的抗争和愤怒)
韦阿宝:掌嘴二百,被父亲逐出家门。据说被迫嫁给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
乳母王氏:枷号示众十日。
韦阿宝母:羞愤病死。
(4)太原奇案/通州奇案/淮安奇案。
清末四大奇案,前三个是比较公认的奇案,但是最后一个有不同说法。
一种认为是太原奇案。由于此案太奇,导致可信度极低,更像是编造的故事,不在此叙述了。
第二种认为是通州奇案。
这个故事也不复杂,通州有一寡妇和和尚通奸 ,被儿子发现,一生气就逼着女儿和她一起,把儿子杀了,她儿子的老塾师去告状,说这孩子被人杀了,县令因为老塾师无凭无据,就说他诬告。最后老塾师沉冤得雪。这个案子也像是编造的故事。
第三种认为是淮安奇案。
候补知县李毓昌在淮安查赈灾银两,发现有两万多两白银被县令王伸汉贪污,打算揭发此案。
王伸汉伙同李毓昌的仆人将他毒死,谎称他上吊自杀。
李父和李妻喊冤,最后沉冤得雪。
真正能称得上奇案的是张汶祥刺马案,真正冤案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真正爱情悲剧的是杨月楼案,至于最后一个,算是凑数的案子。
清末四大奇案之太原奇案,最后是如何真相大白的
清末四大奇案虽然并称为“奇案”,但其实只有“太原奇案”才是真正的奇案。
因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特大冤案,案件过程并不奇怪;而“杨月楼案”和“张汶祥刺马案”分别是典型的悲剧故事和权力斗争,也担不起一个“奇”字。
但“太原奇案”不一样,它是真的很“奇”。奇到让人怀疑这个案件是不是编造的。
一、偏僻小村惊现一具光头男尸
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山西太原阳曲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村民们在一口水井边打水时,发现水井里打出的水有异样。
什么异样?平时打上来的是水,但今天打上来的是血!
有大胆的村民把头伸进古井一看究竟,发现井里有个东西在水面上一浮一沉。村民们觉得很奇怪,就用带钩子的绳索系到井下,把东西给钩了上来。
结果捞上来一看,不得了,竟然是一具身穿青色长袍的光头男尸,尸体的脖子上有明显的刀伤,像是被人砍死的。
很快,村民就把情况上报给了县衙。县里派下来的仵作(法医)查验后,确认该男子是被人一刀夺命。死者身份则可能是和尚,因为光头男子头顶上有戒疤。但是仵作也不能确定是不是和尚。因为死尸身上的衣服是普通百姓的衣袍,不是和尚穿的服饰。
阳曲县令杨重民知道这个奇怪的情况后,先派人去周边的寺庙盘查。他这一查,果然就有了结果。
古井附近的崇善寺向衙役说,庙里最近确实走失了一名和尚。衙役大喜,就带着方丈到了县衙认尸。方丈看到死尸后,确认死者正是走失的和尚。但是,方丈在确认死者身份的同时还强调,死者是一名游方僧人,是大概半年前从河南来到自己寺庙的。至于死者的个人详细资料,死者是何时从寺庙偷跑出去的,他也不清楚。
二、和尚怪案引出另一件怪案
崇善寺方丈三言两语就撇清了关系,这让县令杨重民很是苦恼。看来想要搞清楚死者的死亡原因,他只能从别的方向入手。
这时师爷跟县令说,尸体身上不是还有一件青色衣袍吗?就从这件衣服入手,先找到衣服的主人。
杨县令听后大喜,便随即命令衙役从死者所穿的衣服入手调查。随后有居民举报,说这件衣服的主人是一个叫莫老汉的老大爷。这个莫老汉平时以开豆腐店为生,为人非常的老实,大家都笑他是“莫老实”。
有了线索,县令杨重民派人找到莫老汉,向他质问情况。莫老汉一看衙役来了,语气就吞吞吐吐,颇为不自然。衙役们感觉莫老汉的神态不正常,便把他押回县衙候审。
到了阳泉县衙大堂上,莫老汉坦言自己家磨豆腐的驴子借出去了,因此他自己只能亲自磨豆腐。但是他年纪大了,效率低下,便一直磨到了深夜。就在他半夜三更磨豆腐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他开门一看,是一个身着凤冠霞帔的新娘。可新娘一张口,是男人的嗓音,还自称是和尚。和尚说自己不知是被谁穿上了这样一身衣服,无法回去寺庙,想和莫老汉借一身衣服,这套凤冠霞帔就送给莫老汉。于是,莫老汉便将自己的一件青色长袍给了和尚,留下了凤冠霞帔。
听到“凤冠霞帔”这四个字,县令杨重民心中一惊,因为他想起一两天前接到的另一个奇怪的案子——一位身穿凤冠霞帔的新娘的尸体被人莫名其妙的偷了。
三、女尸被窃案
杨县令回忆中的新娘尸体被窃事件,案子的情况也很奇怪:阳泉当地有两个土财主,一个姓张,一个姓姚,张家的小女儿许配给姚家的儿子,两家什么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儿媳妇过门成亲。但就在迎亲的前一天,张财主却突然跟准亲家姚财主说自己的小女儿病死了,想取消婚约。
准亲家家里死了女儿,姚财主也能接受,便同意了张财主的恳求。同时姚财主还好心的说自己第二天会去给准儿媳吊丧。结果第二天姚老财到了张家后,张财主却不让姚财主看准儿媳尸体。这让姚财主觉得很生气,认为张财主是故意想撕破婚约,然后用女儿病死为借口骗自己。于是,姚财主便把张财主告上了县衙。
县令杨重民质问张财主情况,张财主说自己小女儿确实病死了,他亲眼所见。但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小女儿的尸体当晚不翼而飞,他也很着急。说到这里,张财主向县令强调,说有可能是因为女儿的尸体穿着价值不菲的凤冠霞帔,因而被歹人见财起意,连尸体也一起偷走了。
杨县令见张老财不像是在撒谎,就先放了张财主回家,打算有时间了再派人重点查一查新娘尸体到底被谁偷了。
结果就等了一天,莫老汉的供述就把新娘尸体失踪案的一些细节给供出来了。这让杨县令是非常高兴。因为两案成一案,他可以省很多精力了。
四、“凶手”屈打成招
杨县令将古井和尚案和新娘尸体失踪案,两案并联审理。他派衙役跟莫老汉一起去他家里取凤冠霞帔,然后给张财主辨认,张财主在仔细的看了看后,确认这套凤冠霞帔正是他的女儿死时所穿那套。
莫老汉听张财主这么一说,心里顿时踏实了不少。这起码能证明他没有撒谎,这件案子跟他没什么关系了。
但就在此时,张财主却突然翻供,他说自己女儿的尸体不是被人偷走的,而是诈尸自己跑走的。因为他感觉这件事非常不吉利,便假称是被人偷走的。紧接着,张财主开始推测,说自己女儿应该是跑到莫老汉家,莫老汉因见财起意,就捅死了女儿,然后扒下了女儿身上穿的凤冠霞帔。
莫老汉听张老财如此污蔑自己,当即在县衙和张老财大吵大闹。杨县令见两件案子实在太过于蹊跷,就下令退堂,将莫老汉押进大牢,打算择日再审。
不过,杨县令听张老财的一顿胡说八道,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再加上太原知府为了平息民间非议,让杨县令尽快破案,就不断的催促他。于是杨县令也就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把莫老汉认定为嫌疑人了。
经过一番糊涂推理,杨县令认为是莫老汉见财起意,偷走张百万女儿的尸体,并扒下凤冠霞帔,被和尚撞见,遂一刀将和尚也杀死了,然后抛尸水井。
莫老汉练练喊冤,但杨县令不听,命人大刑伺候。莫老实受不住刑,被屈打成招,只得承认自己杀人毁尸。
五、案情峰回路转
杨县令将案件的审理情况上报知府之后,不料想,案情却在此时发生巨大变化。
在结案后的某一天,突然有一个青年男子来到县衙击鼓,为莫老汉伸冤。
击鼓的青年自称是被窃女尸的丈夫,名叫曹文璜。曹文璜接下来的一番话,令在场的人无不惊出一身冷汗。他说莫老汉不是杀人凶手,而且那具被窃的“女尸”也没死,目前仍在人世。
更重要的是!杀死和尚的凶手他认识,是一个吴姓屠户。
杨县令听曹文璜这么一说,顿时糊涂了。被窃女尸的未婚丈夫不是姚家少爷吗?这个曹文璜又是谁?
于是,杨县令再次传唤张财主,打算问问张老财到底有多少事情没有交代。可是张老财一看到曹文璜,便矢口否认是其女婿。
杨县令一听张老财这么说,当即怒了,质问张财主到底有多少事情还瞒着自己?害得自己丢了这么大的脸。如果再不如实招来,就大刑伺候了。张老财怕被上刑,就一五一十的说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张老财认识曹文璜,张家的小女儿跟这个曹文璜还是恋人。可是张老财觉得曹文璜只是个穷小子,就不同意小女儿跟他的婚事。打算把女儿嫁给姚财主家的儿子。
但是呢,痴情的张家小女儿宁死不从,就在丫环的帮助下,与曹文璜私奔了,打算去投奔交城县令陈砥节(曹文璜朋友)。可是两人连夜出逃,非常潦倒,张家女儿体力跟不上,眼瞅着就走不动路了。
就在无可奈何的两人走投无路时,看到一家亮着灯,就敲门求助。也是巧了,开门的人正是深夜磨豆腐的莫老汉。二人向莫老汉说明原委后,莫老汉同情他们的遭遇,便好心的将自家毛驴借给了两人代步。
张财主接着交代,他说当曹文璜和小女儿前脚私奔后,他怀疑二人是不是逃到了大女儿的家后,就带着家丁到大女儿家里找人,可是却找不到。但他在跟大女儿交谈时,发现大女儿言谈举止之间含糊其辞,显然是有什么秘密。并且大女儿还时不时的瞧向墙角的衣柜,这让张财主感到很奇怪。认定大女儿把小女儿藏进了衣柜。
于是乎,张老财就认定小女儿在衣柜中,让人把衣柜抬回了家里。心里有鬼的大女儿不敢制止,只得任由父亲将衣柜抬回张府。回到家里后,张财主命令家丁撬开衣柜上的锁具,却没有发现小儿女,而是发现衣柜里面藏着一个被闷死的和尚。很明显,大女儿不守妇道,与和尚偷情,恰巧被老父撞破,慌张之间把和尚藏身衣箱,然后心里有鬼。
为了不让大女儿的丑闻外漏,同时也为了搪塞姚家,张财主便谎称小女儿暴病身亡,给和尚穿上凤冠霞帔,置于灵房。打算第二天神不知鬼不觉的把和尚埋了。
岂不料半夜时,和尚从昏迷中苏醒,家丁以为是诈尸,吓得四散逃跑。之后的事情,张财主也不清楚了。
曹文璜接着张老财的话继续说,他说自己在晋祠遇上了一个吴姓屠户。该屠户酒后向曹泄露了他才是和尚命案中真正凶手。
事情到此,线索已经非常明朗。和尚趁夜逃出张府后。在莫老汉家用凤冠霞帔换了莫老汉一身普通衣衫,打算返回崇善寺。虽说和尚是怎么被吴屠户砍死的还不清楚,但很显然张家小女儿没死,女尸被窃案是子无须有的事情。杨县令的推断完全是错误的,莫老汉应该无罪释放才对。
可是,由于杨县令害怕被追究责任,便故意不追查和尚的死因,继续维持原判,并认为曹文璜也是杀人同犯,将其收监,与莫老汉关押在一起,等待秋后一起问斩。
六、案件真相水落石出
糊涂的杨县令把案卷重新递交到知府,并向太原知府保证无错。于是知府便把案卷递交到了山西提刑按察司。也是巧了,当时曹文璜的朋友交城县令陈砥节正巧升任山西提刑使,他接到案件后,觉得奇怪,就让杨县令重审。
可杨县令认为自己无错,便拒绝了重新再审案件。陈砥节大怒,一连问了四个问题,问得杨县令是背后连冒冷汗。
第一,莫老汉六十多岁了,他的体力能一刀将壮年的和尚杀死?
第二,曹文璜与和尚无冤无仇,他杀和尚的的杀人动机是什么?
第三,张家女儿都是案件的相关人物,为何没有带回县衙问询?
第四,曹文璜供述过一名吴姓屠夫,你为什么不派人查这个人?
杨县令被知府问的哑口无言,只得认命。随后陈砥节亲自过问此案,派人捉拿已经潜逃的吴姓屠户。不久后,潜逃在外的吴屠户被缉拿归案。
押到公堂之上后,做贼心虚的吴屠户一股脑的就招供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原来,同是在那个有着无数巧合的神奇夜晚,那个花和尚居然跑到他的家里,竟然还跟他的媳妇滚了床单。吴屠户回到家里发现自己的老婆与和尚有染,便怒火中烧,抽出杀猪刀,将和尚一刀杀死。
杀人后,他也慌了,便趁着天还没亮,将和尚的尸体投进古井中,连夜逃跑。
至此真相大白,吴屠户被押进死牢,被判秋后问斩。杨县令糊里糊涂,草菅人命,被朝廷革职。而莫老汉和曹文璜无罪释放。最后曹文璜和张家小女儿有情人终成眷属。
以上,便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太原奇案”的全过程。
这个案件的奇怪之处在于,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一个晚上。并且,曹文璜的朋友陈砥节怎么就那么巧合的从交城县令提拔为山西提刑使了呢?所以说,这个案件的真实性令人质疑。远不如“刺马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以及“杨月楼案”来的真实。
案情原本简单的“刺马案”,为何最终变成晚清四大奇案之首
清朝四大奇案是指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冤案、太原奇案、张汶祥刺马案,这四个案件,案情复杂、过程曲折,至今仍为世人所相争论,统称为清末四大奇案。
刺马案是第一大悬案,具体背景是这样的,1870年8月22日(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清朝两江总督马新贻检阅完军队,于傍晚回到督府(今南京玄武区总统府)侧门,充军犯张汶祥突然冲出人群喊冤,接着掏出匕首刺向马新贻。第二天,马新贻不治身亡。
刺马案为什么奇怪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奇怪。
第一,刺客张汶祥得手太容易。
马新贻早在咸丰三年(1853年)就开始操练军队,并于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屡立军功,一路升职到浙江巡抚。
升任两江总督后,马新贻当即组织了2500人的亲军。遇刺当天,马刚从校阅军队的训练场回来,身边警卫重重。
凶手为何没受到阻拦,仅以一把短兵就直击马新贻要害,此为第一大疑点。
第二,案件审理太拖沓。
案发后,当地江宁知府和县令进行初审,向清廷上报“张汶祥杀人也许无人主使”。
朝廷不予采信如此模糊的结论,下令江宁将军再审,同时派遣曾国藩主持审理,曾却借口眼疾未去。
后清廷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主持审判,并特别强调要查出幕后主使。然而张之万也拖了一个多月才赶到江宁,去了之后仍坚持原判:张汶祥背后没有主谋。
朝廷表示:“不足为信。”加派刑部尚书和曾国藩一同审理此案。
刑部尚书郑敦谨,刺马案结束后,他和参与刺马案审理的刑部官员全部弃官回乡
由此可见,清廷的反应速度和重视程度都很到位,但是官员们却不断搪塞。
转眼已到来年1月,清廷不再催促查案,姗姗来迟的曾国藩终于拿出了最终定论:同意初审。
先后几十名官员参与、审理长达半年之久的刺马案,最终毫无进展。此为第二大疑点。
第三,犯人张汶祥作案动机不明确。
张汶祥本是一名军流犯,即被判处流放并承担军役的犯人。地方政府为了防止这些人造反,对他们的犯罪行为通常呈默许态度。
案发前,张汶祥以经营高利贷为业,实际上就是一名贪腐官员保护下的罪犯。
马新贻为官二十几年,惩治了成千上万的罪犯。张汶祥对他不满,聚众起义更为符合常理。且张汶祥行刺时,曾说“养军千日,用在一朝”,足见这次刺杀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此为第三大疑点。
此案最后在审理了半年后,甚至直隶总督与刑部尚书联合会审,审判结论却依然是张汶祥因个人恩怨行凶,没有幕后主使,刺马案就这样不了了之。
最终清廷无奈接受,判了张汶祥凌迟,摘心之刑。
据后世猜测,此案可能是慈禧与湘军曾国藩的政治斗争,最后双方妥协,不了了之。
刺马案后来还被编成传奇戏文,还成了影视剧《投名状》的蓝本。
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马案”险些动摇国本,为何慈禧不敢处置真凶
一
1870年7月26日,刚刚从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两年的马新贻在参加完阅兵式后,在回府的路上,被伪装告状的张文祥一跃而起,一刀刺中要害。很显然张文祥动作娴熟,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第二天马新贻就在府邸去世。
刺杀成功后,张文祥并不逃跑,他把刀一扔,扬天大笑:刺客就是我张文祥,一人做事一人当,我没有同伙,不要胡乱抓人,我大功告成,现在就可以跟你们走”。
江宁将军魁玉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把张文祥押到官府审问。张文祥回答他: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为天下人除一恶贼。说完,任凭严刑逼供,他就不再吐一字。
除了晚清的革命党之外,清朝从来没有出现过刺杀两江总督这样的大案。迅速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全国,就连慈禧太后听到这个消息也大为震惊,先后派了几拨人去严加调查。
二
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回民,和李鸿章是同科进士。两个人后来又同时从安徽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家,走进了满清政府的中枢。如果马新贻没死,后来的成就有可能不在李鸿章之下。
马新贻从闽浙总督调任两江总督,本来是一件好事,毕竟两江是朝廷赋税重地。表面上看这次平级调动,实际上却可以说是升职。但他并没有表现出兴高采烈的样子,相反垂头丧气,如丧考妣。
根据马新贻的儿子马毓桢的回忆,在接任两江总督前,马新贻曾经进京觐见慈禧太后,出来后,莫名惊恐,举止失常,大汗淋漓,就连朝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按照官场的常态,马新贻应该拜会军机处和各部堂官,让他们以后多多照应自己。但他没有,他迅速回了一趟自己的老家山东菏泽,拜祭了一下自己的祖坟。然后他对自己的两个哥哥说:我此去吉凶难料,万一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声吞气方能自保。
三
那么这一切的反常行为到底是为什么呢?马新贻的儿子在民国时期曾经对别人说:慈禧太后让他调查太平天国胜过金银财宝下落不明一案,并且想方设法削弱湘军军官对江南官场的控制和垄断。
国相曾经说过一句话: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在镇压太平天国最紧要的关头,清政府不得不授予曾国藩便宜之计,让他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4省的军政大权。曾国藩借机把他的同乡和门人派到这四省担任大小官员,实际上控制了这四个省。
1864年当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向慈禧太后报告太平天国圣库里边什么都没有。太平天国推行的是公有制,军队所有的财产统统都要上交到圣库里,由洪秀全亲自分配,实际上就是洪秀全一个人的小金库,里边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
根据江西巡抚沈葆桢的报告,湘军军官从江南运回湖南老家的船只络绎不绝,经常堵塞长江航道。毫无疑问这上边装的全部都是金银财宝,在慈禧太后的心中,这些东西都应该是属于她的。
四
先前是震慑于湘军的强大,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太平天国灭亡后,湘军被裁撤成了一支只有几万人的部队。后来在镇压捻军的战斗中,这次军队被进一步削弱,大部分被合并进了李鸿章的淮军。
枪杆子里出政权,虽然曾国藩造反的隐患基本被消除了,但马新贻被刺杀后,清政府的八大总督中就有三名是湘系军官(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曾经担任过湖南巡抚,后来与曾国藩来往甚密,两广总督毛鸿宾也和湘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仍然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
马新贻接替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就对流窜在江南地区的湘军游兵散勇进行了严厉打击。并且让袁世凯的父亲袁保庆来协助自己管理江防部队,并且迅速改善了江南的民生和商业环境,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一致称赞。
马新贻对湘系军官军官暗地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当然这一切逃不过湘系军官的眼睛。刺杀马新贻不过是双方关系矛盾激化的一种结果,当然整个计划执行的还是非常严密的。
五
在马新贻被刺杀后,有很多个版本的民间传说就出现了。大部分都是说,张文祥原本认识马新贻,马新贻抢占了曹二虎的妻子并且杀害了曹二虎,张文祥不过是为二哥报仇,因此这不过是一场情杀。
实际上明事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不过是有些人散布出来转移视线的。马新贻根本不可能和张文祥有什么来往,他是李鸿章的同科进士,一直以来官运亨通,没有理由和张文祥这样的土匪有来往。
漕运总督张之万被慈禧太后命令协查此案,作为官场的老油条,他知道其中的厉害。一到南京他就住进了魁玉的江宁将军府,经过审讯后,他初步也认为这是情杀和仇杀。
慈禧太后根本就不相信这些,这个老女人虽然文化不多,但明白政治没有真相。随后派出了第二波钦差大臣刑部尚书郑敦谨,这个人被认为是当代的刘统勋铁面无私。并且让曾国藩回到两江总督任上展开调查,但曾国藩迟迟没有启程,就是来到了两江总督府,也是等郑敦谨来一起调查。
六
很明显,他是把自己责任撇清,一直没有提审过张文祥。整个案子前前后后一共审查了8个月,最后的结论竟然是维持原判。铁面无私的郑敦谨竟然在审判时没有多说什么话,这和外界对他的评价判若两人。
原来在他到江南之前,慈禧太后要求他要顾大局识大体,言外之意就是不能让这个地区出现大乱子。最终就只能是对张文祥进行凌迟处死,把他的心挖出来祭拜马新贻。
马新贻的旧部孙衣言和袁保庆根本就不认同审判结果。孙衣言给马欣怡写了神道墓铭,在中间他直言,他已经尽力了,并且他拒绝签字画押,不认同本案结果,但也无能为力。袁保庆更是气愤难平,随后就郁郁而终。
审案大臣郑敦谨从此闭门不出,拒绝曾国藩来送银子和送行。他直接向慈禧太后上了一道折子,声称自己身体不好,回家养老去了。实际上他再也不愿意和曾国藩这样的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了,他认为自己愧对马新贻。
政治永远都是如此,真相就像藏在河底的石头,没有人会真正关注,也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河水,下边的暗流涌动只有当事人知道。还是那句话,政治没有真相,只有表象。
古代有哪些恶心、变态的案件
冯梦龙的"三言"小说和凌濛初的"二拍"小说,都有很多恶心`丑恶`变态的案件。小说产生于明代,描写的丑事大都发生在宋`明两代,有一个令人恶心又变态的案件发生在明代。
有个十八岁的女子,娘家姓甄,她长相美丽,为人正直,嫁到一个家底殷实的人家~楊家。夫妻恩爱过了三年,甄氏没能怀孕,丈夫楊某突患急病亡故了,甄氏二十一岁,正值青春,娘家人劝她改嫁,她要为丈夫守孝,立誓说:"我如再嫁人,不在刀下亡,就在绳上死!"娘家人也就不再劝嫁了。
甄氏雇了一婢名花菱陪伴左右,又雇了一个十三岁小厮名贾旺负责跑外采买日常用品,三人过起日子。甄氏家规很严,每晚都要秉烛照看小厮睡没睡觉,也很少岀门抛头露面,整日在花菱陪伴下做女红活。
有一个无业游民姓支(这个姓很少见)名朱,二十五岁,为人奸诈猥琐,娶不上媳妇置不上家业。这天从城东搬到楊家对面一个小铺子旁租了一间瓦屋居住,很快听说了楊家有个寡妇甄氏,年轻貌美,他就想要找这甄氏行不轨之事。甄氏是个正经人,家规又严又不出门,支朱始终找不到机会,日子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
小厮贾旺活泼爱联络人,天天跑外接触各种人物,支朱看在眼里就想在贾旺身上打主意。他利用小恩小慧把贾旺笼络住,两人成了好朋友,这时候甄氏的丈夫已亡故六年了,甄氏二十七岁,小厮贾旺十八了,支朱三十多了,他越来越想在楊家使坏。
他通过贾旺了解到甄氏的生活习惯,出了一个坏主意教唆贾旺,让他赤身裸体躺在床上睡觉不要关门,那甄氏每晚都要掌灯查看房门,看她能不能被贾旺迷惑住走上歪道。这贾旺已经长大,青春萌动,在支朱的教唆下答应了。
甄氏既然家规很严,就应该把贾旺辞掉,另雇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厮才好,否则青年男子和年轻寡妇同处一家也说不清啊。但是甄氏觉得贾旺向来办事利索,家里家外有这样一个老实仆人照看省了不少事,所以就一直这样过日子。
这贾旺赤身裸体假睡,甄氏每晚掌灯照看,只过五天,就被贾旺诱骗上了,女主人和男仆人行上不轨之事。人要变坏挡不住,甄氏为了掩人耳目为了稳妥又把婢女花菱拉下水,三人成了"攻守同盟"了。
贾旺得手了,把实情全都说于支朱,支朱暗暗得意,布下第二张网,让贾旺天天不拉过去和甄氏行不轨,果然后果产生了。
这甄氏嫁到楊家三年沒怀孕,和贾旺私通不久就六甲在身怀上孕了,一朝分娩产下一男婴,甄氏把婴儿溺死,让贾旺去把死孩儿埋掉,并严令花菱不得走漏风声。
贾旺裹着死孩儿出门,恰被支朱堵在门外,他说正要寻找血孩儿配药用,你和主母成事是我的功劳,你把血孩儿给我做酬答吧,贾旺老老实实把血孩儿给了支朱。
血孩儿一到手,支朱就威胁贾旺,让他向主母要一百两银子给他,否则就拿血孩儿去出首,寡妇女主和仆人私通生子那可是重罪,贾旺回去和甄氏一说,甄氏大惊,连连喝斥:怎么能拿死孩儿当礼物送人,这个人是干啥的?
贾旺老老实实交待了他和支主的交往,甄氏无奈,拿出一百两银子让他赶快去把血孩儿赎回埋掉。
贾旺把银子交给支朱,索要血孩儿,支朱嘿嘿一笑,说把血孩儿用石灰醃上了不能烂了,这是血证,你马上引荐我去和你主母相会,如若不然我就去出首,把你们凌迟处死。
贾旺乖乖地引着支朱来到门前,把支朱送进屋里就躲出去了,支朱上前抱住甄氏,一边自我介绍一边要施强暴,甄氏大喊花菱并抄起剪刀要刺,支朱一看没能得逞,灰溜溜退了出去。
甄氏把花菱支走,独自悔恨,一时犯混走上歪道,如今被人抓住把柄,还怎么在世上做人!越想越恨越悔,都是贾旺害了我!正想着,贾旺推门进屋,甄氏怒从心起,抓过剪刀刺向贾旺咽喉,贾旺倒地身亡,甄氏把五尺白绫甩上房梁,蹬上木櫈自缢而亡。
花菱听声不对,过来一看,一个上吊一个倒地,吓得六神无主跑到县衙吿官。县令带人验尸,听花菱把事情叙述完,立刻宣判:女主人和仆人私通,主仆名分已废,定是贾旺言语冲撞令甄氏不忿误伤贾旺致死,自己也上吊自缢了。于是官葬了二人并把花菱官卖,结了案。
支朱见楊家的人都没了只诈来一百两银子,就把血孩儿用蒲包包上,来到江边往江里抛下,恰好被闸口值班之人看到。此人叫梁九,和支朱很熟,就问:"支老弟,你抛下何物?"支朱说,醃了点牛肉块,臭了,抛水里了。说完请梁九上他家喝几杯,梁九说,苏州知府况钟老爷升迁了去赴任乘船马上要到闸口了,我这值班离不开,支朱就回家了。
况钟善于办案,曾办过"十五贯"奇案,替平民申冤,此番赴任乘船沿江而下,这时已来到闸口,正在船舱看书,忽听江中传来婴儿哭声,啼哭之声甚是响亮,一声一声不绝于耳。他掀起窗帘往江中一看,见有蒲包浮在水上,啼声从蒲包发出,他令水手打捞上来。
水手捞上蒲包,打开一看报于况爷:"包里是个血孩儿,石灰醃了,像是死了很久。"况爷一听,心中纳闷:"死孩儿怎会啼哭,内中有异!"命水手把蒲包和血孩儿放于船头,正要发话,恰巧被闸口梁九看到,也很纳闷:"支朱说是臭牛肉,怎么是个死孩儿?"
梁九过来叩头,说是认得蒲包和抛蒲包的人,他叫支朱。况爷一听,立刻令人去密拿支朱,然后领着众人下船去往县衙,到了县衙县令出来迎接,支朱也拿到了。
况钟指着蒲包发问支朱,支朱正要抵赖,旁边梁九指证,支朱只得说:看见血孩儿被狗扒出在道边,就拣起包上抛到江里了。况爷眉头一皱说道:"埋掉死孩是让他腐烂,为甚还要用石灰腌上,定有大事隐瞒,大刑伺候!"
衙役们连打大板带上夾棍,支朱熬不住只得招供,骗来血孩儿诈了点银子。况爷问县令,女主人和贾旺在何处?县令说二人已死,况爷问是谁报的案?县令说是婢女花菱报的案,花菱已官卖了。
况爷说,官卖必在本地,请县令差人去寻找花菱,果然在当地找到花菱。况爷过堂审问,花菱说了事情,况爷指着支朱问花菱:"你认得这个人吗?"花菱说,认得,不知姓名,他上家来要对主母下手被主母赶出去了。
况爷听罢点头说道:"大人死,孩子死都出在支朱身上,你能挺住夾棍你就挺,挺不住你就彻底交侍,支朱你自选吧。"支朱跪下磕头,把教唆贾旺勾引主母,骗过血孩儿诈取银两,持血证想要强暴甄氏全都招供出来。
况钟结案,说道:"一切令人恶心与不耻之事皆出于支朱,待本府上报三法司俟秋斩,县令办案草率回衙自思自责,花菱仍复官卖,梁九作证于案件有助,赏纹银二十两。"
况钟赴任途中,被江中血孩儿啼哭之声吸引从而办了一起令人恶心而变态的案件,惩办了真凶。
清朝末年的“太原奇案”,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案件吗
答:有人误把太原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月楼案、张文祥刺马案并列为“清朝四大奇案”。
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四大奇案”指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月楼案、张文祥刺马案和淮安奇案。
太原奇案没能列入其中,是因为它本身是虚构的,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案件,而“清朝四大奇案”却全部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案件。
太原奇案是很有名的一个晋剧。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只要注意一下,剧中奇遇、巧合是如此层出不穷,就知道其必有伪。
我们来看,案中都有哪些奇遇、巧合之处。
一:太原阳曲县财主张百万爱富嫌贫,闹出了将一女连配二夫的闹剧。
张百万本有金珠、玉珠两个女儿,他倒是用金珠钓了个金龟婿,但这个金龟婿却是个短命鬼,早早病死,撇下了年纪轻轻的金珠。
张百万把玉珠许配给了一富家子曹文璜,但曹家家道中落。张百万改弦更张,未经曹家同意,私下把玉珠改许给家财万贯的姚员外家。
二:姚员外家前来迎亲之日,玉珠逃婚,和小情郎曹文璜私奔。
三:张百万到大女儿金珠家找玉珠,怀疑玉珠藏在一个大红箱里面,因金珠不肯开锁,他命家丁抬回家里,用铁锤砸锁开箱,看到了里面尊坐着一个光头光身的大和尚。
四:原来,守寡的金珠与和尚偷情,竟然东窗事发。
五:箱打开后,和尚气息全无,已在箱中已被闷死。
六:姚员外前来迎亲,张百万急中生智,让人给死和尚穿上玉珠的嫁妆,设起灵堂,对外谎称玉珠暴病身亡,既应付了姚员外的迎亲,又掩盖掉金珠偷人的丑事,更重要的是可以埋尸灭迹,逃脱杀人罪责。
七:夜里,死和尚不见了。
八:两天之后,人们在附近的一口井里发现了和尚的尸体,但他身上穿的不是新娘装,而是一件陈旧的土布衣衫。
九:阳曲县令派人验尸,发现和尚头上有深逾二寸的刀痕,断定他不是被淹死的,而是被杀后丢到井里的。
十:阳曲县根据土布衣衫衣兜里的几粒黄豆,找出了土布衣衫的主人——居住在离水井不远以磨豆腐为生的莫老头。
十一:莫老头因此被认定是杀人凶手,一番严刑拷打过后,被丢下了大牢。
十二:莫老头一口咬定,和尚在凌晨时分到自己家借衣服,当时他光着身子,自称路上遇到强盗,被洗劫一空。
十三:莫老头被捉,曹文璜却到莫老头还驴。他说他和玉珠私奔,到莫家豆腐坊借了一头驴,现在前来归还。
十四:曹文璜在酒店喝酒,遇上了城东屠夫吴一刀。吴屠夫酒后说自己杀了一个和尚,抛尸水井。
十五:曹文璜赶回阳曲,替莫老汉申冤。县令不愿再生事端,把曹文璜定为莫老汉的同伙,一并关押。
十六:曹文璜的朋友陈砥节撞大运,当上了太原知府。
十七:陈砥节听说好友沉冤,复核案件,洗雪了冤情。
原来,那天和尚在箱子里只是昏晕,半夜醒来,偷溜出去,脱掉新娘装,到莫老头家借了身土布衣。在经过吴屠夫家,欲对吴屠夫娘子不轨之事,结果被吴屠夫砍死。
陈砥节对案情的判决结果是:莫老头无罪释放;吴一刀杀人有因,杖责一百;金珠不守妇道,骑木驴示众;曹文璜和玉珠大团圆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