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当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不过“精华”与“糟粕”的标准都是人们主观制定的,不同时期人们有不同看法。
因为“糟粕”都是不符合现实社会要求的,甚至阻碍社会发展的。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我们都提倡“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过去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现在提倡“不嫁文盲汉,不娶文盲妻”,说法虽然有点过分但群众都理解接受,都积极送孩子读书。过去人们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这样做叫“家暴”,家长得住监,群众都理解接受了,认为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而“精华”都是流传千古,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民群众都愿接受的。如“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现在依然有生命力。“官大不压街坊,儿大不欺爹娘”,现在谁做不到,肯定会早早入监改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依然被人们赞颂!
社会是螺旋形前进,有些文化在某个时间对人们有激励支撑作用,人们当然都会追捧点赞,在某个时间影响了社会进步,人们当然要改造甚至抛弃,这样的社会才是进步的社会,这样的民族才是进步的民族!
“废医验药”能完成对中医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吗
中宣部11月16日最新树立的“时代楷模”,中科院上海药研所的王逸平研究员,本质上讲就是废医验药的楷模。
他主持研发的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据说在稳定性冠心病治疗方面效果优于丹参注射液。
虽然,也有人说,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不过就是丹参注射液换了一个名字。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毕竟投入了大量研究,找出了可能的作用分子。
也就是说,彻底抛弃了传统中医关于中药性味归经的理论,转而用科学的方法探讨丹参治疗心血管病有效化学成分的作用,是典型的废医验药。
虽然,有人指出,目前的研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以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可信的临床试验验证。但是,毕竟朝着废医验药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是当之无愧的废医验药的时代楷模。
当然,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种新的中成药品种,都是践行废医验药思想的成果。
这下,以方舟子为代表的所谓“废医验药”派,应该高兴了吧。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我来说,具体有以下的做法。
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好的,这个首先要区分开来。就好比,我们每个人的饮食习惯,有的明明知道不利于健康还是要吃它。那么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元素。
如涉及到孝文化,有个典故,叫黄香暖席,说的是古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为了父母在冬天能睡个安稳觉,自己提前去把被窝暖好,再让父母休息。
这对于今天的我们和孩子来说,完全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
对于这种形式主义的孝道,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实践都已经毫无余地了。所以,我们做大人的,已经了解了,就不会再去让孩子遵循了,到对于尊老爱幼还是要坚持下去。
简单说,我们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否真的适合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