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原君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有哪些功绩?平原君是个什么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5 17:27:13 浏览1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有哪些功绩

翩翩公子平原君是赵国人,名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武灵王的儿子,惠文王的弟弟,魏国信陵君的姐夫。在诸多公子中赵胜最为贤德有才,与战国其他三位公子一样好客养士,门下宾客大约几千人。平原君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经三次离开宰相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地在东武城。

1.古有一笑倾城,但也有一笑致命。

平原君家住高楼,对面刚好是民宅,一天他的小妾看到楼下一个跛脚人打水,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第二天瘸子就来找平原君,要求平原君杀掉嘲笑他的爱妾。平原君假意答应,事后嘲笑那瘸子不知好歹。事情传开后,平原君门客认为他喜好美色不爱士人,所以便纷纷离去。平原君意识到了错误,便杀了爱妾,登门去给瘸子谢罪。门客又陆陆续续回来。

我个人认为平原君杀妾谢罪纯属于沽名钓誉。作为皇权贵族如果平原君家教严格的话,美人也就不会当街耻笑跛脚男人,这也说明平原君人品方面也存在缺陷。虽然小妾有错在先,也不至于死罪。但平原君为了“好客养士”的名誉不得不杀了爱妾。红颜祸水啊,真有点替小妾鸣冤。如果当初跛脚找到平原君时,平原诚心诚意向跛脚道歉,并对爱妾家法处置,我想今天读到的历史定另当别论。说到底平原君还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伤害了无辜的人。

2.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平原君虽礼贤下士,但不善于识别人才。十九人中只差毛遂一人,且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战国末期秦国气势强大,秦王野心勃勃企图雄霸天下。秦国围攻邯郸时,赵王曾派平原君去求援,当时拟推楚国为盟主,订立合纵盟约联兵抗秦,平原君约定跟门下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结果选得十九人,剩下的人没有可再挑选的了,没办法凑满二十人。这时门下食客中有个叫毛遂的人,径自走到前面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让楚国作盟主订下合纵盟约,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一起去吧。”平原君道:“先生寄附在我的门下到现在有几年啦?”毛遂回答道:“整整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能的贤士生活在世上,就如同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锋尖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先生寄附在门下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称赞推荐过你,我也从来没听说过你。”毛遂说:“就请您今天把我放在口袋里吧!假使我早就被放在口袋里,整个锥锋都会脱露出来,不只是露出一点锋尖,应该早就脱颖而出了。”

平原君最终同意毛遂一起去楚国。大殿上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半天不见成效, 这时有胆有谋的毛遂坐不住了,手持宝剑走上宫殿,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以恐吓、激励、唤起仇恨为主题,向楚王陈述合纵盟约的利害关系,终于打动楚王出兵联合抗击秦国。平原君感叹说:“我以后不敢再鉴定人才了。毛先生三寸不烂之舌,强似百万雄兵。我实在是有眼无珠啊!”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毛遂自荐不仅仅告诉我们要勇于自荐,还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更要有“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的耐心,当今互联网时代,这些都是我们身上所缺失的。

3.如果说毛遂一人胜似”平原君”的百万雄师,那李同就是平原君的阿拉伯神灯,给黑暗中的平原君指明生的方向。

长平一战赵国全军覆没,秦国乘胜包围了都城邯郸。赵王为解邯郸之围,派平原君向楚国求救。虽然楚国同意出兵,各国救赵的军队也在赶来的路上,但远水救不了近火,秦国对邯郸的围攻不断加剧,眼看邯郸就要沦陷!对就是沦陷,沦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国破家亡。这时的平原君一筹莫展,恨自己空有三千门客,多是饭桶,!此时,一个小官的儿子李同向平原君提出了散家财招募勇士的建议。平原君听从了他的建议,招募了三千人组成敢死队,由李同率领,向秦军发起攻击。秦军被迫后退三十里,这时各国的援军也赶到了,终于解了邯郸之围,而英勇奋战的李同却为国家战死沙场。

平原君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这是作为一个领导人所必备的要求,但人才不是空有虚名,更不能因此而沽名钓誉。既然食客良莠不齐,那么领导人就要具有伯乐的眼光善于挖掘人才、识别人才、利用人才。否则,纵有三千门客,也只能成为“吃客”。难怪司马迁评价他为:平原君是一个乱世之中风采翩翩的公子,但是不能识大局,利令智昏。

平原君是个什么人

平原君名字叫赵胜,是赵国赵武灵王的儿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被封于山东诸城,被人们称为“平原君”。

赵胜,礼贤下士,门客达三千人。后来,赵孝成王继位后,拜他为相。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形式危难。赵孝成王让赵胜向魏国楚国求救。赵胜纠集门客挑选人去楚国,门客里有一人叫毛遂的极力要去,毛遂在赵胜家已经吃住三年,赵胜几乎不认识她他。

在毛遂的要求下,赵胜带领说客队伍到了楚国。果然毛遂说动了楚王援助赵国,楚国答应派春申君黄歇带楚军帮助赵国。

邯郸战役是赵国保卫之战,赵胜散尽家资用于抗战秦国,他家里除夫人以下全部编入队伍里去了。邯郸战役经历近三年时间,赵胜的妻子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自己连续写信给信陵君求救。信陵君苦于没有权利调集军队,后来赵胜催促急了。信陵君只好偷了为王的兵符,调来军队去救赵国的邯郸。最终楚国春申君的军队和魏国信陵君的支援部队,与赵国的军队里应外合,打败了秦国。

可以说,平原君赵胜救了赵国。

赵括不如他父亲赵奢的地方在哪里

后世嘲笑赵括“纸上谈兵”,实际上是典型的以成败论英雄。以长平之战时秦、赵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国君的战略意图来看,即使赵奢在世,赵国可能仍会失败,不过一定不会惨败。

因此,对于赵括比赵奢差在哪里,我们不能主观臆测,现结合其父母对他的评价来略加探讨。

打仗态度:谨慎周到的赵奢,轻率冒进的赵括

赵括自幼熟读兵法,理论知识甚至超过了父亲赵奢。但赵奢并不因此就认为儿子是一位优秀的统帅,他的理由如下: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意思是说:行军打仗万分凶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为帅者需抱着如履薄冰的态度;而在赵括看来却如同儿戏,所以如果由他当统帅的话,赵军一定大败。

赵奢的话,反映了中国兵家对于战争的态度:谨慎,《孙子兵法》开篇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一理念也成了指导中国历代军事家的训言,我们看白起、项羽等战神领军打仗,表面上有如水银泻地般酣畅淋漓,却不知背后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俗话说,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这就跟如今我们开车一样,越是老司机,态度越慎重;新手反而大大咧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战略大胆、战术谨慎,赵奢成名的阏与之战,就是秉承这种态度。

在廉颇等一众老将都认为阏与没法救的时候,赵奢却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主动请战;

在出发后,他采取了麻痹秦军的战术,离开邯郸不到三十里就按兵不动,这一待就是28天,甚至旁边的武安被攻打他也丝毫不为所动;

在抓到秦军的间谍后,赵奢客客气气的伺候着,完了还送其返回。秦将真以为赵军被吓破了胆,毫无顾忌的围攻阏与。

赵奢隐忍了这么久,要的就是这效果。他送走秦国间谍后,立即全军拔营急行军,两天一夜到达阏与外围并且迅速的筑起营垒;秦军猝不及防,前来迎战;赵军则抢先占据北山后全线进攻,秦军大败,撤围而逃。

阏与之战,是秦军在商鞅变法后少见的野战失败。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赵奢以超强的耐心与隐忍,把迷惑战术发挥到极致,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雷霆之势直抵秦军背后,最终获得大胜。

而他的儿子赵括却完全相反,在白起的诱敌战术下,他率领的赵军主力丝毫不留退路的全部压上,结果被秦军包了饺子。当然,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秦军的主帅已换成了白起,所以才如此冒进。

最终赵军45万精锐一战尽灭,东方头号军事强国从此一蹶不振。虽然有双方国力差距的原因,但赵奢把战争看得太容易,绝对要承担头号责任。

对待将士:赵奢大气,赵括吝啬

在赵王任命赵括为主将时,赵母曾比较过他们父子俩的巨大区别:

赵奢为将毫无架子,平时所获得的赏赐全部分给将士,因此打仗时军士无不舍身搏命、奋勇争先;在接到出征命令后,赵奢丝毫不管家事,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前线。

但赵括完全是另一种风格,盛气凌人的他,令将士不敢仰视;赵王赐给的奖赏,他全部带回家,并且到处物色有升值潜力的田宅。

因此,赵母认为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完全是两种人,担不起改变长平战局的重任。

平心而论,赵括的上述方式并不一定就是错的。赵奢与将士打成一片,与军事奇才吴起很像;赵括的高傲与严格,则与西汉天才霍去病有几分相似。赵军粮草断绝46天而不崩溃,体现出赵括治军有他的独到之处。

但当时赵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与霍去病时不同,他的等级分明治军方式,也许并不适合实际需要。不然,为什么秦国会费尽心思的施展反间计,怂恿赵王用赵括替代廉颇?

其实,史书中对于赵奢、赵括父子的介绍甚少,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完全是依据他俩截然不同的领军结果。但当时的毕竟具体情况,我们现在无从得知;赵国长平之战的失利,也许有很多因素。但无论如何,总指挥赵括首当其冲,很不幸的担当了背锅侠。

对于当时赵国如何才能反败为胜,或者退而求其次,如何全身而退,后世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有效的答案。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对赵括指指点点,如果换一种形势,也许他会成长为一代名将。

如何评价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51年),嬴姓赵氏。此君乃是典型的超级官二代。其父就是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而他的兄长亦是赵国国君惠文王。在其兄长惠文王与其侄孝成王之时拜相。他还是四君子之一,魏国信陵君的姐夫。放在明朝这位仁兄可是实权王爷+内阁辅臣。另外其还豢养了千数门客,虽在四君子之中数目最小,可其门客的质量却是比其他三位高出太多。诸如毛遂,李同,公孙龙,魏齐,赵奢,邹衍等等。具都是一时仁杰。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仁兄的生平典故进而看看此位仁兄。

①.为客杀妾

出自《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喜门客,某日一个瘸子从其家门口一瘸一拐的路过,正巧其爱妾在楼上看到此景,不由嗤笑了一声。这个瘸子听到她嘲笑自己,很不乐意。于是第二天一早便到平原君家中请求杀了这个嘲笑自己的姬妾。平原君假意答应,事后却嘲笑瘸子不知好歹。没过几日便把此事丢到脑后。其家中门客看平原君出尔反尔,爱美人不爱名士,纷纷竞相出走。而后平原君意识到自己错误,经门客指点处死爱妾,后又重新给瘸子赔罪,其府下门客才纷纷回来。

从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平原君平日家教不严,没有管教好姬妾,虽然那瘸子也着实有些不知好歹,但是平原君当众应答,事后却不讲信义,以至门客纷纷出走。而后为亡羊补牢诛杀姬妾,从中亦能看出平原君是个为事不择手段之人。

②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当时秦赵大战,白起率领的秦军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大敌当前,平原君亲率二十名文武俱全的门客入楚求援,结果选来选去也只选中十九位门客。这赵胜也是个死心眼,非要挑选二十人才要出发。这是我们的主角毛遂出场了。只见他往平原君身前一站:“先生欲往楚国求援,门下不才,欲同先生一同前去。”平原君对他没有印象,便问道:“你来我府上几年了。”毛遂答道:“三年”。平原君摇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先生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答道:“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听到此言便带上了毛遂,入楚之后毛遂没令平原君失望,在其他门客哑口无言之际,毛遂慷慨陈词,甚至于胁迫了楚王,最终敲定了求援事宜,解除了邯郸之围。

从此事平原君意识到自己没有识人之明,回到赵国之后,清减了大半宾客,并说了此下之话:“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③.举荐赵奢

《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话说原本只是一个税官,到平原君辖地收税,平原君家臣拒不缴纳,并且暴力抗税。赵奢依法惩办数人,平原君知晓此事后大发雷霆,想要处置 赵奢,而后赵奢用道理说通了平原君,平原君觉得赵奢不畏强权,是大才,于是便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赵奢而后也成为了赵国名将。

这个故事体现了赵奢的不畏权贵,而平原君身为赵国国相带头不纳赋税,虽其后举荐赵奢,也不能成为其罔顾国法的因由。

④.义救魏齐

出自《史记 范雎蔡泽列传》。话说那范雎在秦国为相,秦国秦昭襄王得至范雎的仇人魏齐在平原君府上为客,秦昭襄王骗平原君入秦,强行扣押了他,并且让他遣人回国把魏齐送到秦国。未成想这平原君也是信人,拒不交人,并且还欺瞒了秦王。秦王大怒之下便遣使入赵。赵孝成王怕事,便派人包围了平原君府邸,魏齐无奈出逃。后经相国虞卿之手窜逃至魏国,欲借信陵君进而前往楚国。信陵君不想惹事,不愿接纳。其门下门客侯赢给他做通了思想工作。正当其想接纳魏齐之时,那魏齐也不知是怕连累故主还是不愿再流窜,竟是自杀了。而后孝成王用他的头颅换回了平原君。

从此事能看出平原君在身陷囹圄之际仍不畏生死,保护门客。说明其待下着实守义,不惧强权。

⑤.以城换田单

出自《战国策 赵策四》。燕国用宋国人容蚡为相,进攻赵国。孝成王用赵国三县五十余邑换取齐国抗燕名将田单为相来抗击燕国。赵奢对此举不甚满意,向平原君进言建议赵王取消这个计划,改任自己为将。平原君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而后虽赵国于战事之中取得小捷,攻下燕国三座小城,可是却有些得不偿失。

这则记载并没有明确说明这个主意是谁出的,但是不难发现丝丝缕缕都有平原君的影子。他没有听从赵奢的建议,恐怕也是为巩固自身地位。

⑥.长平之战、邯郸之围

长平之战起因便是上党城之事。其时秦韩交战,韩国战败,秦国让韩国割让上党郡。但是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便遣使入赵欲将上党郡七十邑交于赵国。赵国平阳君赵豹虽然反对,但是平原君与赵王却贪图上党郡,便接纳了下来,秦王大怒之下与赵国大战,这便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初期赵王遣大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原意以守待攻,不料赵王令其进攻,最终廉颇败北。而后赵王昏招频出,竟让赵奢之子赵括换下廉颇,终致长平之战惨败,赵国精锐俱被秦军屠戮殆尽。

长平之战战败直接导致赵国国都邯郸被围,在邯郸保卫战中,平原君终于发光发热,积极周旋。促使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后又带着毛遂入楚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在援兵未到之际,散尽家财,招募死士,与国同处。最终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综上所述,同为四君子之一,平原君比起孟尝君着实要好上许多。虽说其资质平庸,目光短浅,馊主意不断。但是他能虚心纳谏,总能找到正确的意见。且他礼贤下士,拳拳爱国,知人善任,向赵国举荐了赵奢此等名将。名家巨头公孙龙,阴阳家邹衍具是其府下门客。而且其能统筹邯郸保卫战都能说明其人之能。

而平原君亦是四君子少有得善终之人,“其后与赵具亡”足以说明一切。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相互之间见过面吗

战国四大公子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人,因为他们礼贤下士、招养门客为国效力又是王族公子才被称为战国四大公子又称战国四君,这四人中除了孟尝君田文年龄大以外,其余三人年纪差不多大,生卒年间隔也不大,最后去世的是黄歇,他是被李园兄妹杀死的,他们彼此知道的可能性很大!

太史公说平原君“利令智昏”原因是因为平原君贪图上党十七邑吗

平原君赵胜为挽回门客,杀了自己的宠妾;他贪图上党郡,致使45万赵军被坑杀;他为保邯郸,散尽家财,组建敢死队,为韩魏联军争取时间。

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五十万秦军进发赵国长平,想要一雪上党郡归赵之耻。赵国不甘示弱,派五十万大军布于长平一线,百万将士在此上演了战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战。

经此一役,赵国四十万士兵被秦军坑杀,白起一战封神,成就杀神威名,而军力原本与强秦不相上下的赵国,国力一落千丈,再无问鼎中原的可能。

很多人都认为,长平之战的爆发,平原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司马迁更是用“利令智昏”来评价他,斥责其贪图冯亭献城的小便宜,招致长平之战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的大祸。

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而不同于司马迁的批判,荀子则认为他是能解国之大患的辅佐能臣。

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战国四公子之一,礼贤下士、广纳贤良而得美名,流传于世。但是,与其他三位相比,赵胜又似乎显得能力平平,目光短浅

那么,平原君赵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长平之战的爆发真的是因他而起的吗?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这一切,都要从秦将白起率军围困韩国上党郡开始说起。

谏纳上党,长平之祸

公元前263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领二十万秦军进攻韩国上党。此时的韩国已是国弱兵疲,在秦昭襄王看来,上党郡已是待宰的羔羊,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秦军将上党郡围困得水泄不通,而城内也早已乱作一团。此时,上党郡守冯亭正在草拟一封献城投诚书,不过,他投诚的对象并不是起兵来犯的秦国,而是盘踞在北方的强国赵国

赵孝成王接到冯亭的投诚书后,开始犯了难。如今,上党已经是秦军的囊中之物,可冯亭却要将上党献于赵国,一旦接受,就等于是与秦国为敌。

可是,上党郡物产丰饶,军事战略地位更是尤为重要。收下上党不仅可以扩充赵国的版图,更是能增强国力,与秦国一战也未为不可。

其实,赵孝成王对上党郡早已垂涎已久,此时更是直接送到了嘴边,这到嘴的肥肉没道理不吃啊。思量再三,他找到了叔父平阳君赵豹商量,却被赵豹一口拒绝了。

赵豹认为,上党郡这块肥肉没有那么好吃,对赵国更多的是有害而无利。于是,心有不甘的赵孝成王找到了平原君赵胜赵胜贪图上党的十七座城池,建议赵孝成王接收上党郡。

根《东周列国志》记载:

发百万之众,而攻人国,踰年历岁,未得一城。今不费寸兵斗粮,得十七城,此莫大之利,不可失也。

虽然,赵孝成王决定接收上党郡,可是他也担心这一决定会招来秦国的大肆报复。思来想去,他决定派遣老将廉颇镇守上党郡,以退秦军。

此时,白起的二十万大军正在城外排兵布阵,准备一举拿下上党,却突然接到了秦昭襄王紧急撤兵的命令。

原来,秦国丞相范雎得知了上党归赵的消息后,开始劝说秦王撤兵,他认为赵国军力强盛,此时硬碰硬绝对讨不到好处,不如暂时避其锋芒,休养生息,等时机成熟了再与之一战。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秦军厉兵秣马两年,终于等到了机会!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命白起为将,倾全国精锐之师五十万向赵国长平进发,一雪上党归赵之耻。面对秦国的五十万雄兵,赵国也不甘示弱,同样派出五十万大军,布于长平一线。

一时间,长平兵甲遍布,百万将士将在此上演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

长平一战,四十五万赵军被秦军坑杀,白起因此成就杀神威名。平原君赵胜则因贪图小利,劝说赵孝成王接收上党,由此激怒秦国引发了长平之战而遭受世人非议。

公元前259年,秦国乘胜出击,由五大夫王陵率领二十五万秦军挥戈东进,围困邯郸,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攻灭赵国

此时,邯郸城内,平原君赵胜已是忧心如焚。长平之战,赵国一败涂地,此次秦军更是来势汹汹,有直取邯郸之意,赵国危矣。若想保住赵国社稷,只能联合其他诸侯国合纵抗秦。

合纵的意思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这是战国时期弱国惯用的军事手段。在战国中后期,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燕、楚为了壮大国力,时常何总联合,共同对抗秦、齐两大强国。

国难当头,赵胜也想到了合纵抗秦的办法,于是,他向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修书一封,请求他能劝说魏王发兵支援赵国。

可是,正当魏国派遣十万大军前来支援的时候,秦昭襄王却威胁赵王,直言魏国若是救援赵国,那下一个灭国的便是魏国,魏王胆怯,只好命十万魏军驻扎的魏赵边境,以作观望。

面对魏国的迟疑,平原君赵胜不得不求助另外一个盟友楚国。但是,自从白起率军横扫中原之后,楚国也畏惧秦国的虎狼之师,想要楚国出兵救援也难如登天。

为此,赵胜决定亲自出使楚国,希望能说服楚王发兵救援。

毛遂自荐,合纵抗秦

这一天,平原君命府中的众多门客齐聚一堂,他想要从这些人中挑选出二十位谋略过人的上客组成智囊团,随自己出使楚国。

可是,任他挑来选去,也只有十九个人符合要求,余下一个人怎么也选不出来。就在赵胜犯难之际,队伍末尾一个穿着朴素的年轻人站了出来。

年轻人朝着赵胜拱手道:“公子,在下资历浅薄,本不该与各位前辈抢这次机会,但是,现在既然人才不够,不知公子可否算上我一个?”

年轻人名叫毛遂,是平原君府上的门客,确切地说,应该是下客。平原君有门客三千,他将这些人分为三个等级,上客、中客、下客

上客可以直接面见主公,诉诸己见,为主公出谋划策,生活上备受礼遇;中客则可以替主公跑腿办事,生活上也是衣食无忧;而下客则出身贫苦人家,投身府门只为一口饱饭,所以不得重视。

赵胜见年轻人俨然一副下客的模样,不由有些疑惑,毛遂见状,便又说道:“公子,在下毛遂。”

平原君是第一次听说毛遂的名字,不由细细地打量了一番,仍然没有任何印象,于是拒绝道:“先生想必刚入门下,初来乍到便愿意帮我排忧解难,这份心意我心领了。”

毛遂闻言,说道:“公子,在下投入您的门下已有三载了!”

平原君听完,心底更是有些看不起毛遂,直言道:“先生,所谓贤能之士处在这个世上,就如同尖锥放在囊中,尖端立现,先生入府三年,我却从来没有听过先生的大名,先生的才能恐怕不能服众啊!”

毛遂听完平原君的一番话,不禁笑了笑,反驳道:“如公子所言,尖锥放在口袋里锥尖一定会显露出来,可假如锥子还没有被放进口袋中呢?毛遂今日自荐,恳请公子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囊中,我定会捅破口袋,锋芒尽露!”

毛遂的一番豪言壮语让平原君颇感意外,一个投身府门三年,无人问津的下客,何以能说出这般狂言,他不禁有了些兴趣,思虑再三后,他决定让毛遂跟随他一起出使楚国。

这便是毛遂自荐的典故,毛遂身为下客却敢于自荐,可谓胆识过人,可这也映射出了平原君赵胜的另一面,他虽然礼贤下士,却没有识人之明。

这一点,在他另外一位门客公孙龙身上可见一斑。公孙龙深得赵胜的赏识,十分擅长诡辩之术,离坚白就是他著名的论点之一。

他认为,一块坚硬的白石,眼睛是看不出它的坚硬的,只能靠手触摸,可是用手摸却不能分辨他的颜色,只能感受到它的坚硬,所以这世上只存在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

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诡辩论点!

如此偷换概念,混淆视听的一个人居然受到了赵胜的重用,可见赵胜并不是一个能知人善用的人。所以,毛遂跟随了他三年,没有被重用,也并不奇怪。

不过,赵胜还是有优点的,他从善如流,虚心纳谏。他曾为了留住门客,杀了自己宠幸的美人。

一日,平原君府门口有一个瘸子路过,被平原君的宠妾嘲笑,瘸子认为受到了侮辱,要平原君杀了宠妾。平原君假意答应,事后却嘲笑瘸子不知好歹。

平原君的这一举动让门客们觉得,平原君只爱美人不爱士人,于是纷纷出走。平原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门客的劝谏,杀了美人,给瘸子赔罪,门客才慢慢又回来。

据《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也正是平原君虚心接受错误的态度,给了毛遂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

仗义疏财,保卫邯郸

这日,平原君带着精心挑选的二十位门客来到楚国,请求面见楚王。大殿之上,平原君开门见山,请求楚王派遣楚军救援赵国。

可楚王也不愿意与秦国对立,于是以楚国连年灾祸,国力微弱为由拒绝了平原君的请求,让他向燕、韩、魏等其他诸侯国求援。

可事实上,楚国处于中原腹地,方圆千里,精兵强将,如果连楚国都不愿出兵,坐山观虎斗的话,其他诸侯国更不会出兵,如此难成合纵抗秦之势。

为了能说服楚王,平原君耐心地与楚王分析利弊,不停地游说。可平原君费尽口舌,游说了整整一天,楚王还是顾忌秦国,害怕会遭到报复,迟迟不愿答应。

此时,等候在殿外的毛遂按捺不住了。出行之前,平原君曾交代过,若是说服不了楚王的话,必要时也可动用武力逼迫楚王答应,毛遂思及此,便不顾阻拦冲进了大殿。

楚王见毛遂佩剑而来,不由大惊失色,随即下令要处置毛遂,可毛遂却也不甘示弱,握住剑柄道:“大王之所以敢处置毛遂,不过是仗着楚国之众,可如今我离您只有十步之遥,若是毛遂想取您的项上人头,不知是大王的千军万马快,还是毛遂的剑快!”

楚王听毛遂说出如此狂悖之言,也不敢轻举妄动,厉声道:“你擅闯大殿,到底所谓何事?你若说不出来,我定不饶你!”

毛遂见事情有转机,于是说道:“大王,我们此番前来就是为了恳请您能够发兵援赵。当年,商汤紧靠七十里地成为天下之主,周文王依靠百里之地让诸侯臣服,而楚国方圆千里,强兵百万,这便是称霸的资本。当年,他白起率领几万人就敢大举伐楚,一战攻取鄢郢二都,再战焚烧夷陵,这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啊,难道大王您就无动于衷吗?”

楚王听了毛遂的一番话,内心有了动摇。如此深仇大恨,他怎么可能会忘呢?可是秦国的力量过于强大,楚国远不是它的对手,若是引火烧身,定会带来灭顶之灾。

毛遂知道楚王的顾虑,于是又劝道:“大王有忧虑是自然的,但是也需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如果赵国被灭,那么韩魏两国必然见风使舵,归顺秦国,大王又怎知下一个不会是楚国?”

毛遂的意思很简单,若是赵国被灭了,楚国便会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既然横竖都是祸,不如与赵国联盟,保住了赵国也就是保住了楚国,合纵抗秦不仅是为了赵国更是为了楚国。

毛遂的一番话让楚王茅塞顿开,随即答应平原君发兵救赵。而毛遂也因为说服楚王一事,被平原君拜为上客,成为赵胜最重用的门客之一。

就在楚国同意出兵的同时,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不顾魏王的反对,暗自窃取魏国的虎符,率领驻扎在魏、赵边境的十万大军火速赶往邯郸救援。

然而,远水救不了近渴,魏国与楚国的援军还在赶来的路上,秦军便已经兵临城下了,王陵得知援军即将抵达的消息后,随即下令,对邯郸发起全面围攻。

此情此景,让赵胜不禁想起了长平之战,只是,长平失守尚不致亡国,而如今,邯郸若是失守,赵国将万劫不复。

在秦军猛烈地攻击下,邯郸粮草尽断,将士们缺衣少食,疲于作战,眼看援兵迟迟未到,瞬间丧失了斗志,甚至有人提出不如缴械投降,以保邯郸。

平原君见状忧心忡忡,当年,长平一战,老将廉颇指挥五十万大军,后方百姓日夜支援,尚且没能保住长平,如今邯郸内外交困,怕是支撑不了多久了。

眼见破城在即,城内一片慌乱,平原君府中也是萧瑟一片,曾经的三千门客也是走得走,逃得逃。就在平原君焦头烂额之际,一位名叫李谈的门客前来求见。

平原君见李谈不愿离开,不由劝说道:“邯郸将破,国不将国,我已为先生们准备好了钱财,先生若是不想沦为秦人的奴隶,还是早些走吧,”

李谈见平原君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劝说道:“难道公子已准备缴械投降,公子怎能如此糊涂,难道秦国大肆进攻,只为夺取邯郸吗?他们的目的是攻灭赵国,就算今日归降,也难逃屠城之祸,当年,四十万赵军命丧长平,公子难道忘了吗?”

平原君如何不知道其中的风险,可是如今城中粮草断绝,将士们支撑不了多久,他也是无能为力,不如赌上一把,也许秦人能放过赵国百姓。

可是李谈不这么认为,秦人彪悍,邯郸城破,赵国百姓不会有好下场,长平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既然都是一死,不若拼个你死我活。

秦军虽然勇猛,但是邯郸也是固若金汤,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只要赵国百姓万众一心,支援前方,等到魏、楚联军一到,邯郸的危机便可解除。

思及此,李谈便劝说平原君道:“如今,邯郸城的百姓已经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前线更是粮草断绝,甚至削木为矛,公子与其将钱财留给我们这些门客,不如将它们捐钱给前线的将士,安抚城内的百姓,定能唤起大家的扛秦斗志。”

李谈的一番话说得平原君无比羞愧,他自认为赵国尽心竭力,可国难当头,他只顾着自己自怨自艾,完全不知前线将士竟如此凄惨,他当即决定散尽家财,支援将士抗秦。

不仅如此,李谈还建议平原君招募一支敢死队。他认为,一味被动地防御死守,邯郸城迟早会被秦军攻破。若是有敢死的勇猛之士主动出击,打乱敌人的节奏,就可为援军争取时间。

平原君采纳了李谈的建议,立刻起草了征兵状。在李谈的组织招募下,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很快就组建完毕了。

没多久,李谈就率领三千死士向秦军发起了突袭。俗话说,人不畏死,以一当十。在敢死队的奋勇进攻下,秦军竟然被击溃,后退了三十里。

就在此时,魏国和楚国的援军也如约而至,最终秦军不得不停兵休战,邯郸之围就此解除。而平原君也凭借合纵抗秦,仗义疏财的壮举在赵国备受尊崇。

最后

有人说,平原君赵胜目光短浅,贪图上党十七座城池,致使秦军挥师长平,四十万赵军因此丧命,长平之战也成了赵胜的人生污点。

也有人说,邯郸保卫战,平原君赵胜仗义疏财,组建敢死队,突袭击退秦军,为联军争取了时间,得以保全邯郸,这也成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相比于同时代其他无才无德,鲜有大志的王公贵族,平原君赵胜可以可以算是贤能。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

诸子中胜最贤。

可是,这依然不能抵消他谏纳上党,引发长平之战的祸事,所以司马迁也批评他:

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但是,平原君赵胜能够知错认错,听取门客的建议,牺牲自身利益保全了赵国,这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尚品德。

战国四公子中,孟尝君田文在封地去世,后世子孙被屠杀殆尽;春申君黄歇被刺客砍下头颅,死于非命;信陵君魏无忌在大梁郁郁而终;只有平原君赵胜得以善终。

与其他三位公子相比,平原君可以算是能力平平,可也就是这样一个平庸的人,他座下有公孙龙、邹衍、毛遂、赵奢为其效命,可见,他担得起贤能之名。

虽然,史料上对平原君赵胜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但是他对赵国的忠诚,敢于组建敢死队的勇气和仗义疏财的豪气不能被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