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蒿柳养蚕技术成熟吗怎么样
我只知道桑树叶能养蚕。小时候家里都用桑树叶喂蚕。其他树叶没有听说过。
养蚕怎么控制温度,有哪些养蚕经验分享吗
谢谢邀请回答
蚕是变温动物,环境温度高低的变化直接影响蚕的发育生长,所以蚕的养殖一定要让蚕的体温保持在其适宜生长的范围内。
蚕在幼虫期正常发育的生理适宜温度为20~30℃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比较好,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加快。如果生长环境在15℃以下时,蚕活动会变得呆滞,生长缓慢,如果温度达到35℃时伺育龄期反而会延长。所以20℃以下或30℃以上温度都不适宜蚕正常生长。
养蚕大棚有保温、增温效果,但大棚养蚕更多的是要注意如何降低棚内温度问题。因为在伺育期时间段内只有少数的晚间跟晚秋季节硼内温度较低时,才需要适当提升棚内温度和土温。
养蚕大棚降温主要措施有
1. 揭膜通风
气温较高时揭膜通风是常用也是有效的降温办法。最常用的方式是大棚设置通风带或通风窗口,利用棚内外温度不同造成的压力差,进行通风降温处理。通风面积根据降温具体需求而定,如果需要降温幅度大通风面积就大一些,反之通风面积就小一些。
晚秋蚕与春夏蚕的温度调节期相反,春、夏、早秋蚕养殖期要加大通风量,要预防高温危害,晚秋和中秋蚕的后期外界温度下降时,应注意夜间保温措施。
2. 减少大棚光照强度降低棚内温度
采用加装遮阳网的的方式,减少阳光直射,降低棚内温度。
3. 棚顶喷水或四周灌水降低温度
棚顶可以喷水,水滴不但可以使光线折射并吸收的作用,使直射光变成散射光,减弱光照,而且水本身温度较低,可以很好的起到降温的效果。大棚四周灌水也可以降低大棚温度,对调节棚内温度有辅助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能为你养蚕提供帮助,欢迎大家对回答留言、评论,关注“果都印象”一起讨论三农问题。
为什么古代中国出产丝绸,古代西方却不能出产西方不养蚕吗
华美到极致的布料
丝绸这东西大抵算上天赐给华夏人最美好的礼物,你能想象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华夏先民就已经在生产丝织品了吗?很多时候吐槽机甚至会怀疑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养蚕取丝的传说是真的,总归应该有个聪明的先民迈出了伟大的一步。
在东西方贸易兴起的时候,这些丝绸成了最抢手的货物,古罗马帝国为了避免黄金外流,甚至立法禁止男性穿丝绸衣服,然而毫无作用。为了取得丝绸的秘密,他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向东方远行。
事实上华夏确实对丝绸的秘密很珍视,足足保持了几百年才渐渐流传出去,最初是在公元前200年随移民传到朝鲜半岛,又经过对马海峡去了日本。向西的传播则明显滞后许多,虽然印度自称公元前300年就会养蚕,但他们的丝绸明显质量不行。
西方其实也产丝绸
欧洲国家养蚕抽丝可以追溯到公元552年,有传说是东罗马帝国的几个僧侣把蚕种放在中空的手杖里带了回去,吐槽机本人不太相信这个说法。蚕可以带回去,与之配套的桑树种植和饲养技术没法带的,我觉得大概率还是通过印度自然传播过去的。
欧洲的环境不太适合养蚕,大抵也就意大利和法国南部一些地方能够成功制作丝绸,这帮哥们借由这玩意儿发了大财,只是因为生产成本太高,他们制作的丝绸卖价比中国运输过去的还贵,竞争力不怎么强。
而且在织布这个领域里欧洲的技能树点的有点歪,我们做丝绸取其轻滑艳丽,这帮哥们就是喜欢往厚了织,热那亚的天鹅绒曾经是西地中海最华美的布料,至于法国混纺的塔夫绸之类的也不算轻薄。顺便说一下,英格兰也曾经尝试种桑树,然而不太成功,所以他们更喜欢羊毛织物。
丝绸在西方的没落
晃荡到工业革命前后,西方的丝绸产量其实提高了很多,成本下降也不少,但是棉纺织品的盛行让这帮人没太把丝绸彻底工业化。说来也是有趣,1845年开始欧洲的蚕宝宝们开始生病,而且愈演愈烈,大面积死亡。
长期萧条后法国人夏多内伯爵又发明出人造丝,这玩意的造价比天然丝低太多,一票工业党自然兴高采烈的冲进这个领域,种桑养蚕那么费劲的事儿没人再做了。就这样,丝绸产业在欧洲逐渐没落下去。
欧洲丝绸产业没落后,生产重心自然再次回到了东亚,中国与日本迅速填补了这个空白,目前咱们国家依然是世界第一大丝绸生产国,每年生产总值接近10亿美元,是第二名印度的三倍以上。
总结起来吧,古代西方是可以出产丝绸,自然也是会养蚕的,只是他们的技术落后华夏很多,丝绸的制造成本高得吓人,故此没能普及。扯淡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