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晋之好

慈禧武则天跟秦晋之好有关吗,你怎么评价这两个人?为什么会说是结“秦晋之好”不是别的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4 19:20:51 浏览4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慈禧武则天跟秦晋之好有关吗,你怎么评价这两个人

秦晋之好,指的是两姓的婚姻关系与两人的婚姻。武则天与慈禧太后处于环境相似,扶助君主体弱多病。但武则天能带领大唐走向繁荣,政绩极好的,武则天时代当政二十一年,政治清明,提倡科学,能破格用人,进一步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共修十九项水利工程,组织军屯,减少军费开支,关中人口稠密,移民十万户,占百万人,解决了关中压力。武则天与慈禧同是女人,一个有惊人的迫力,与有实践能力的女皇帝,一个是昏庸奢侈,享乐祸国殃民,执政推行洋务运动,采用适合生产的君立立宪,伦为千秋骂名。二人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为什么会说是结“秦晋之好”不是别的呢

为什么会说是结“秦晋之好”,不是别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秦晋之好,秦晋之好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是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上有数不清的文化典故。“秦晋之好”只是其中一个。

早在周朝时,就有华夏和四夷的区分。南方部落为蛮,东方部落为夷,西方部落为戎,北方部落为狄。其中戎和狄,主要分布在西方、北方地区。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主要是指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大汉民族为主的七个诸侯国家。在战国七雄周围,秦国和晋国是相邻的两个强国。

晋国周边的少数民族戎、狄部落经常骚扰晋国的边界,抢劫人民财产,甚至杀人放火,给晋国的安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害。因为这些部落人来去无踪,因此,晋国在与他们作战的过程中,一直感觉力不从心。因此,晋国就想到和邻国秦国结盟,共同抵御狄戎的骚扰。如果与秦国联姻后,晋国便可以和秦国一起夹击戎狄,止息动乱。

而对于秦国来说,其实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假如与晋国结盟,不仅能够保持西部、北部边境安全,还可以加强与中原各诸侯国的联系,从而大大提升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两国结盟,对双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可是,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方式结盟,才能使两国保持一种长久的良好关系呢?最终他们选择了高层联姻。

最早是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穆姬嫁给了当时还不是君主的秦穆公。据说,穆姬长得十分美貌,她的后妈嫉妒她,特地怂恿晋献公把她尽快嫁出去。中国历史上称她为秦穆夫人,这就是秦、晋两国政治联姻的开始。

晋献公去世之后,儿子奚齐继任晋国国君。后来,忠于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夷吾的两个大夫杀死了奚齐。夷吾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历史上被称为晋惠公。过了几年,晋国发生了饥荒,便向盟国秦国求援,希望能够购买粮食。秦穆公派人送了很多粮食给晋国,帮助晋国度过了暂时的困难。不曾想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就向晋国发出求救信号,希望晋国也能帮助他们度过危机。

哪成想晋惠公恩将仇报,不但不帮忙,反而认为是个好机会,派出军队去攻打秦国。

公元前645年,晋惠公和秦穆公统帅的军队在韩原打了起来。结果,剧情反转,晋军被秦军打败,晋惠公反倒做了秦国的俘虏。

在秦穆夫人的求情、斡旋下,秦穆公才把晋惠公放了回去,并促使两国在书面上缔结了战略性盟约。

因为不守信用在先,晋国作为战败的一方,将太子圉(yu)送到了秦国做人质,借此来延续两国的友好关系。秦穆公把宗女怀嬴嫁给了太子圉,也同样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晋国未来的国君,延续两国友好关系。但是,这次联姻显然并没有达到双方的目的。太子圉是作为人质留在秦国的,即使秦穆公将女儿嫁给了他,也很难让他对秦国产生好感。不久后,太子圉因为听到晋惠公病重,便偷偷逃回了晋国。次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怀公。

晋怀公是一个无能力的国君,他对内无力平定混乱的局面,对外又无法处理好与秦国和其他各国的关系。

就在这时候,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的晋公子重耳,辗转到了秦国。重耳在这十九年内,一直在各诸侯国之间流浪、奔走,寻求援助,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为了修复秦国和晋国两国原有的良好关系,秦穆公把五个宗女嫁给了重耳,并派军队护送着重耳回到了晋国。

在秦国的大力协助下,重耳派人刺死了晋怀公,自己做了晋国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从此,秦晋两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一种非常友好、亲密的关系。两国一直坚持了世代联姻。尽管是一种各取所需的政治联姻,但毕竟对两国政治、经济产生了很好的结果。特别是使两国人民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安居乐业的环境中。人们把这种友好关系称之为“秦晋之好”。

秦晋两家为何会结为“秦晋之好”最后两国彻底翻脸又是为何呢

春秋初期,晋国始终是主宰中原的核心力量。晋国的晋献公是个雄心勃勃的人,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北伐戎狄,逐渐兼并临近诸多小国,收复国家几十个,并扩充军队,晋国很快强大了起来。晋献公晚年崇信骊姬,准备废除太子申生,立骊姬所生奚齐为太子,废嫡立庶的这一事件导致申生自杀,引发了晋国的内乱。奚齐成为国君之后,难以服众,很快被杀。这就导致了曲沃这一支的公族幸存者也寥寥无几了。后来秦国介入晋国的内乱之中,秦穆公先后立申生的弟弟夷吾、夷吾之子公子圉为国君。早年秦穆公与晋献公交好,史称秦晋之好。

一、秦国与晋国的交好是出于特殊原因,但两国也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秦国与晋国的交好是有非常特殊的原因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秦国国君出身寒微,先祖是养马出身,被封到秦地是因为西周衰亡之后,护送东周第一位国君周平王即位有功。秦国为了能够取得更高地位需要攀附周朝宗室晋国。其二就是两者有共同的敌人,就是北方的戎狄,晋国进一步扩张之后,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接壤,秦国和晋国一起讨伐戎狄,从而能够开疆拓土。秦国和晋国是基于这两个因素走到了一起,两者之间虽然有姻亲关系,但也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就是争夺中原的霸权。

当秦国和晋国实力都不够强大的时候,这种矛盾还不明显,但是当两者的实力都逐渐变强之时,矛盾就已经显现出来。不论是晋献公还是秦穆公都是雄心勃勃的人,他们才干过人,虽然有共同利益,但是彼此之间也有防范之心。晋献公去世之后,晋国内乱,秦穆公出手先后立夷吾和夷吾之子公子圉为晋国国君,也就是晋惠公和晋怀公。但当时晋献公儿子中最为贤能和有才干的是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他获得晋国狐氏、先氏、赵氏等最有能力大臣的支持,在诸侯中威望甚高,但秦穆公并没选择重耳,就是怕晋国强大,对自己产生严重的威胁。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但是阴差阳错,晋惠公和晋怀公先后背叛了秦穆公,这让秦穆公懊悔不已,不得不立重耳为国君。为了拉拢重耳,秦穆公将女儿嫁给重耳。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六十二岁即位成为晋文公,晋文公久经磨难,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并且深得国人之心,同时南败楚国,短短数年之内就稳定了国内国外的局势。晋国和秦国相比,在军事实力、地理位置和血统上都更具有霸主的优势。而秦国和晋国相邻,不可避免地为此感到担忧。

二、护送周襄王事件,使秦国对晋国产生很大不满

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和晋国在北边以黄河为界,在南部被崤关、函谷关所隔,在中国古代不论黄河还是崤函古道都是天险,很难逾越。秦国往东发展便不得不经过晋国,晋国像关卡一样完全阻碍了秦国东进的道路。秦穆公为提高秦国的地位,就需要插手中原的事务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恰好这个时候周朝发生内乱,周襄王被撵出国外,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秦穆公决定迅速出兵,护送周天子回国,但是秦国要干涉周朝的事务,不得不经过晋国的领域,所以需要跟晋国借道。

晋文公当然也不会放过“护送周天子”的机会,于是强行介入,直接接手周朝事务,将秦国拒之门外。晋国也因为成功平定周国内乱,护送周襄王归位有功,而受到周襄王的嘉奖和诸侯的拥戴,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原诸国的霸主。秦穆公渴望成为中原霸主的道路就这样被自己亲手扶上位的晋文公所阻挡,秦穆公为此痛恨不已。至此,秦晋之间就结下了难以解开的死结。不过当时的秦国实力根本不足以跟晋国抗衡,也只能忍气吞声,所以“秦晋之好”的姻亲关系上蒙上了阴影。

三、秦国打算攻打郑国,增强实力,被晋国偷袭,两国彻底交恶

但是晋文公在位八年后,于公元前628年就去世了,秦穆公倒是比他这个女婿多活了七年。在晋文公去世的前不久,郑国的国君也去世了,当时秦国在郑国的间谍秘密通报秦国,希望秦国发兵,里应外合,一举灭了郑国。春秋初期的郑国也是强国,虽然后来衰落逐渐依附于强大的晋国,但是仍然居于中原核心位置,并且临近周朝都城洛阳,因此受到各大强国的重视,秦国如果能够拿下郑国,便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影响力足以跟晋国相抗衡。可是发兵要经过崤函古道,还要经过周天子所在的洛阳,上千里的路程,肯定不可能保密的,而且还有晋国守在隘口,此去定然凶多吉少。

但是灭掉郑国的收益太大了,并且秦穆公受尽了被晋国压制的委屈,急于占据郑国来实现“中原霸主”的雄心。于是,秦穆公不顾众臣反对,发兵郑国。然而,正如秦国的蹇叔所料想的那样,这次远征被泄露了,郑国有了防范,秦兵不得不赶紧撤回秦国。秦国秘密发兵的消息传到了晋国,这下子可惹恼了晋国的君臣。首先,晋国国君作为秦穆公的女婿刚刚去世,秦穆公却不通知晋国,发兵经过晋国,这就是极度失礼。其次,郑国和晋国是同宗,都是姬姓,不告知晋国就讨伐郑国,这更是对晋国的羞辱。而且两年前,秦穆公曾和晋文公一起讨伐过郑国,后来秦穆公偷偷撤兵,而今又来讨伐郑国,这根本就是反复无常,言而无信。

于是,晋国君臣决心发兵消灭秦军,暗中派军队尾随秦军。当秦军走到崤关这一带,也就是现今的河南省西北部洛宁县境内,攻击了秦军。这地方地形非常险要,旁边都是山涧,只有非常窄的小道,秦军很快就全军覆没,统帅也被俘获。秦穆公面对这样的惨败,痛哭流涕,悔恨交加,后来又组织全国的精锐部队讨伐晋国,但是并没有获得什么好处,反而因战线太长,补给困难,不得不撤回秦国。

结束语

这场战役完全改变了春秋的格局,秦穆公由此认识到有晋国存在的一天,秦国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中原的霸主。从此之后,秦国放弃了东进的设想,转而励精图治,向西发展,打败西戎,占据了广袤的西部陕甘一带领土,扩充实力,并且联合楚国对抗晋国。吃了一个大败仗,也不全是坏处,若不如此,秦国怎能下定决心向西发展呢?若不向西发展又怎能最终一统天下?

而楚国想进入中原也不得不与晋国发生冲突,因此春秋时期有一两百年的时间都是晋楚两国争霸,争夺郑国、宋国这块河南中东部的核心战略要地。而晋国作为中原大地上真正的霸主,持续了一百多年,也正是因晋国才造就了春秋的这种局面,那就是以晋国为中心性的强国,齐国、秦国、楚国、吴、越为边缘性的强国。这种局面一直由晋国主导并维持着,当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之后,这种形势才被打破。

古人常说“秦晋之好”,那陕西和山西谁最能代表北方的面食,为什么

陕西面食和山西面食应该各具特色吧。我是山西人,我和许许多多的山西人一样离不开山西的醋,更离不开山西别具特色的煮面。下面我就说说山西面食吧。

山西的面食按工艺分为三大类。

(一)蒸制面食。如:馒头,花卷,包子,悠面栲栳等。

(二)烹制面食。如:麻花,油条,油糕油餅等。山西人吃蒸制面食和烹制面食通常在早饭和晚饭。

(三)煮制面食。煮制面食是将白面或拌部分粗粮(豆面,高粱面,莜面,荞面等)和好后,通过擀,拉削,剔,擦,压,搓等几十种不同的手法做成花样繁多的揪疙瘩,刀削面,剔尖,擦尖,河捞,搓鱼等。或炒,或炖,或煨味道不一而足纷呈百味。

我只知道陕西的小吃很好吃,没去过陕西不敢妄加评论。

两家结亲,常说结成“秦晋之好”的含义是什么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最宏大的一个时期,总跨度长达400年。其中春秋时期200多年,战国时期约200年。是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诸侯争雄”的风云时代,它的复杂、纵横、交织,比三国更深,也是作者最喜欢的一段历史。

风云诡谲、邦国争雄,每个君主的背后都有一串交织着的故事,或谲诈、或雄起、或衰落;每一段时光,都凝萃着智慧,沉淀着文化,或哲思、或感悟、或成败。

以春秋战国事迹为背景,千百年来流传下了数以千计的成语故事。比如:退避三舍、完璧归赵、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等。其中还有一个“秦晋之好”,最是耐人寻味。

在近代,秦晋之好主要指的是男女之间的婚姻。作者记得小时候看到结婚的时候,很多家的对联横批上,都会用到“秦晋之好”这4个字!

看到“秦晋之好”,了解历史的朋友,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种政治联姻。

政治联姻,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比如汉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唐朝时,2次与吐蕃联姻;甚至康熙时期,还将蓝琪儿远嫁葛尔丹,以达到政治的目的。

那么,秦晋之好,到底说的是什么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烽烟迭起的时代。

纵观春秋战国历史,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力非常强盛,与楚国,齐国,并成为三大强国。而当时的秦国远处甘肃荒凉之地,非常弱小,中原的几大强国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后来,到了秦穆公时期,秦穆公为了与中原结好,就想与当时强大的晋国联姻,于是他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其实,最原本的“秦晋之好”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但是后来还有更多的秦晋联姻,把这个成语诠释的更加丰富。

话说,晋献公到了晚年,年迈昏庸,要将小儿子立为国君继承人,还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引起朝中动荡。这时候他的另外两个儿子看见形势不妙,分别开始逃亡。

一个叫夷吾的儿子,逃到了梁国;一个叫重耳的儿子,逃到了翟国。重耳大家都很熟悉,他后来登基之后做了晋国的国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动乱平定之后,夷吾脑子比较聪明,就去找秦穆公,他许给秦穆公五座城池,秦穆公保他做了国君,是为晋惠公。等做了国君之后,夷吾却变卦了,没有给秦穆公割让城池。

秦穆公念着晋献公“秦晋之好”的情意没有追究。没过多久,晋国遭灾,找秦国借粮,秦国也慷慨的给他了。可是晋惠公夷吾却不很不厚道。

两年之后,秦国旱灾,晋惠公不但不救,反而出兵攻秦,一场大战,秦军大败晋军,连国君晋惠公也被俘。后来在伯姬公主(秦晋之好嫁过来的公主)的求情下,秦穆公才作罢。

晋惠公回去之后老实了,不仅把以前许诺的城池割让给了秦国,还派太子圉到秦国做人质。后来秦穆公为了笼络太子圉,把自己的女儿坏颖嫁给了他,这也可以算作“秦晋之好”的联姻。

晋惠公死后,秦穆公将太子圉护送回国继位,是为晋怀公。

谁知道太子圉回国后,和他爹年轻时一个脾气,很快就和秦国闹翻了脸,最后老婆也不要了,把怀颖赶回秦国,对秦国来说,这可谓是奇耻大辱。

秦穆公这会真是气的要死!但是也没有办法!这时候有臣子提议:公子重耳还在外边飘着,何不让公子重耳取代了晋怀公的位子呢?

秦穆公一寻思,也是。于是令人找到了重耳,又把怀颖许配给了他,并扶公子重耳登上王位,这就是著名的晋文公。从这也可以看出,晋文公的这个机会,可以说真是“捡”回来的!

这一点,我们从年龄上也可以看出来:晋文公受骊姬之乱,在外流亡了19年,做国君时已经61岁了。要不是晋怀公不识大体,惹怒了秦穆公,公子重耳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登基的机会了,历史上也不会有春秋五霸的晋文公了!

读者们,关于“秦晋之好”和“晋文公”的故事,大家还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秦晋之好可以用作婚联横批,哪位精通历史的教授解释一下,谢谢

秦晋之好,是个成语,有典故来历的。春秋时期,秦、晋两国的国君好几代都是互相婚嫁,形成亲上加亲后便互不侵犯,两两都平安发展,无战事发生,人民安居乐业,秦晋皆好,后就借此泛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表示结婚友好同得益得福。

旧时常以和亲政策结束两国敌视与交战,玩弄政治联姻,成百年之和好。秦晋之好的联姻,说来很乱伦,交易肮脏,充满金钱,权势,美色的权谋算计,不细说为好。从国家大局发展,人民安居生活来说,两国实现政治联姻,免除敌对,不再交战,减少伤亡损失,大家都得和平发展,安居乐业,两两大利双赢都好。后人都从中得到启发,常玩“秦晋之好”这一招来息事宁人。两国两姓交恶,不一定要非战不可,那会两败俱伤,渔人得利,其实更好是不战而和,以联姻方式解决问题,男女婚姻,谁不想呢?所以成事以智谋先行为最上。

“秦晋之好,永结秦晋”的由来是什么

秦晋之好诚可彰,家国利益作保障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泛指两家联姻。出自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背后牵涉的却是两个家族,甚至两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在封建专制时代,婚姻是政治的延续,是利益博弈的重要筹码。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但由于晋献公晚年年迈昏庸,性格怪异,要改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这算是第二回合的“秦晋之好”,只不过维系的时间不长。

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这算是第三回合的“秦晋之好”,仍然没能维系多长时间。

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第二年,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成为晋怀公,跟秦国不相往来。秦穆公得知此事后很愤怒,一定要报复晋怀公才行,他听说重耳还在楚地流亡,就派人告知重耳,自己愿意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

于是,重耳带着一批臣子风尘仆仆的赶来了秦国,秦穆公赐了六个女子给重耳当妾,其中有一个就是怀赢。秦穆公说,怀赢是自己最宠爱的女儿,是自己所有女儿中最聪敏的,一定能够帮助到公子。他提到怀赢曾经嫁过晋怀公的事情,觉得很对不起重耳,让重耳背上了娶侄媳妇的不好的名声。重耳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妥,毕竟这可是差了自己一个辈分的小辈,而且怀赢还是自己的外甥女呢,因为秦穆公是自己的姐夫。狐偃、赵衰等人就劝说重耳,让他接受秦穆公的提议,收下怀赢,才能成就大事。其实,秦穆公这样做也是有私心的,他想要利用怀赢控制重耳。

重耳听过臣子们的意见后,决定迎娶秦穆公之女怀赢,将其尊为自己的妻子。秦穆公没有想到重耳会做到这样的地步,他很感动,帮助重耳的决心就更加坚定。

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回到晋国打败了晋怀公,成功当上了晋国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并立刻封怀赢为正夫人,怀赢从此被称为“文赢”。 这是第四个回合的“秦晋之好”,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一点爱情的成分也没有。

“秦晋之好”就没有一帆风顺过,随着国家的政治格局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没有永恒的利益,也没有永恒的“秦晋之好”。说牢固也牢固,说脆弱也脆弱。格局在变,利益跟着变,利益追求下的婚姻又如何能够独善其身呢?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是家族之间的合作,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演变,而非精神实质的传承。

选择爱情的、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一般是不会说结为“秦晋之好”的,他们选择了爱情,不想绑上家庭利益,更不想绑上国家政治利益。而当新人结婚,主持人或证婚人说出“秦晋之好”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两位新人背后的家族,门当户对,强强联合。结婚有家族的利益作保障,同时,家族又希望通过联姻这种方式,让两个家族利益得到巩固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