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玉成

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人品性格有缺陷吗?为何说陈玉成是太平天国最倒霉的王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5 01:20:42 浏览18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人品性格有缺陷吗

导语:陈玉成勇猛善战,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可是,陈玉成性格缺陷非常明显,那就是:性格霸道强横,不善于团结同僚;自视甚高,看不起别人;一遇挫败,顿时心智大乱,昏招迭出。

陈玉成在太平天国早期就脱颖而出,显示出优异的军事才能。在天京事变之后,陈玉成联合李秀成等人,统一军事行动,取得了三河镇大捷,重挫湘军兵锋;二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中兴了太平天国。

但是,陈玉成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军事统帅。他的性格缺陷也很明显。

一.陈玉成性格霸道,作风强横,不善于团结人,以致其他将领对其敬而远之。
陈玉成成名很早,封爵又高,因此,年少得志,行事作风很是强横,对其他同僚很不尊重。

在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军阀作风也非常严重。他把安徽当作自己的地盘,丝毫不许他人染指。而且还去其他将领的势力范围内抢夺地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玉成跑到李秀成的苏州、杭州,去设置关卡,征收税赋。以致双方太平军互相争斗,都骂对方是“野长毛”。此举严重破坏了太平军的内部团结,在江南百姓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陈玉成一心发展自己的势力,却不愿李秀成等将领发展壮大。陈玉成的老上司韦俊因受天王洪秀全猜忌,被杨辅清逼迫,无奈之下,准备过江去投奔李秀成。

陈玉成怕韦俊一过江,就会壮大李秀成的势力。于是,陈玉成封锁江面,不许韦俊过江。并且攻打韦俊,最终把韦俊逼得走投无路,只得投降了清军。就这样,太平天国失去了一员能攻善守的统军大将。

陈玉成对天国领导层的洪仁玕、林绍璋、蒙得恩等人态度恶劣,甚至破口大骂,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在安庆保卫战后期,明眼人都已经看出安庆已经保不住了。但是陈玉成不愿失去自己的大本营,利用权力,强令其他各部太平军及来援的捻军死打硬拼,在湘军的深沟壕垒和新式枪炮面前,死伤累累。使其他将领大为不平。捻军大首领张乐行就说过:“太平军对人不好”,原因就是捻军在安庆城下伤亡太大了。

二.陈玉成虽然自视甚高,看不起别人;但他自己一遭挫败,就心智大乱,迭出昏招,不听忠言劝谏。最终自投罗网,中计被俘。

安庆失陷以后,陈玉成在皖北仅剩庐州一座孤城。此时,陈玉成要么撤回天京,加入防守天京的军队中,增强天京的军事力量。要么,率领残部撤出庐州,或去荆襄一带,或去河南、陕西,招兵买马,发展实力,另建一处根据地。养精蓄锐,休整一番后,再与清军一决高下。

可是,陈玉成此前从未遭受过严重挫败,安庆一役的失败,使得陈玉成方寸大乱,心智已失,再也听不进去逆耳忠言了。

结果,陈玉成先是派陈得才、赖文光等将领带着三万精兵远征陕西,进一步削弱了自己手中的兵力;接着,陈玉成在湘军四面围攻的压力之下,竞然不顾众将的反对,听信首鼠两端的苗沛霖的谎言,一心要去接手苗沛霖所说的所谓“百万大军”,从而东山再起。

于是,陈玉成从庐州突围,前往苗沛霖的地盘,自投罗网,被苗沛霖活捉,献于清军。

结语:陈玉成虽然有性格缺陷,犯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在敌人的面前,义正辞严,嘲讽敌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尤其是在敌人劝他投降时,陈玉成豪迈地说道:“大丈夫死则死尔,何饶舌也!”

由此一句话,陈玉成那盖世英豪的奇伟形象就跃然纸上,令人无限崇敬。

为何说陈玉成是太平天国最倒霉的王爷

陈玉成绝不是太平天国最倒霉的王爷,他之所以听信苗沛霖的谎言,前往寿州被俘就义,完全是咎由自取,自寻死路。

少年英雄

陈玉成早期可谓是顺风顺水,吉星高照。15岁跟随叔父参加太平军,成为童子军首领。叔父陈承瑢,在太平天国坐第九把交椅,地位仅次于豫王胡以晃,受封为佐天候,所有国政都由他传达上宣,是朝内官的首领,也是杨秀清和洪秀全之间的重要纽带。

正所谓朝中有人好作官,1854年,陈玉成在太平军第一次西征时立下大功,当时国宗石凤魁久攻武昌不克,陈玉成主动请缨,率领500壮士,绕道至防守较为薄弱的武昌城东面,缒城而上,率先登上城楼,为大军入城开辟道路,立下首功。天王闻奏,赞许道“真是英雄出少年”,年仅18岁的陈玉成擢升为殿右三十检点,统领后十三军和水师前四军。1856年,陈玉成跟随燕王秦日纲解除镇江之围。镇江是太平天国在长江以东的桥头堡,是抵御清军的前沿阵地,当时被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的军队重重围困,内外隔绝。秦日纲主持军事会议,决定派人突破围困,与镇江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定期夹攻。

当问到谁敢前去时,陈玉成第一个站了出来,拍胸脯表示必定不负重望。随后乘小船冒着清军的枪林弹雨,成功进入镇江城内。太平军里应外合,内外夹攻,大败清军,解除镇江之围。东王杨秀清赞誉他“陈玉成一身是胆,当年赵子龙也比不上他”。

头号战将

年纪轻轻就受到两位大佬的赞誉,陈玉成由此成为太平天国的头号战将。天京事变爆发后,洪秀全封他为成天豫(爵位),担任又正掌率(职务),与副掌率李秀成共同负责军务,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柱石之一。1858年8月,在浦口破江北大营,大败清将德兴阿部;10月,在庐州附近的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6000余人,悍将李续宾兵败自杀,取得三河大捷。这两场战役的胜利,稳定了天京事变后岌岌可危的军事局面,敌我双方再度进入相持阶段。1859年初,陈玉成率军收复六安州,在庐州城外大败清军,生擒署安徽巡抚李孟群。在庐州护城集,歼灭钦差大臣胜保的马队。洪秀全以功劳最大,封陈玉成为英王。随后,陈玉成配合李秀成于1860年5月取得二破江南大营的胜利,这也是太平天国最后的辉煌时刻。

兵败如山倒

二破江南大营后,陈玉成的好运气似乎到了尽头。湘军围攻安庆,陈玉成先是采用“围魏救赵”的计划,率军千里奔袭,直逼武昌,却在黄州停下脚步,转而向鄂西北进军。安庆告急时刻,陈玉成率军回援,联合捻军和天京援兵,与湘军展开殊死搏斗,却屡屡不能取胜。最终安庆于1861年9月失陷,陈玉成因救援不力被革职,率部退守孤城庐州。

陈玉成颇有当年项羽不渡乌江的气魄,因安庆失陷,感觉无颜面见天王,计划是让部下扶王陈德才、启王梁成富和遵王赖文光等人到河南、陕西招兵买马,夺回安庆,一雪前耻。1862年初,清将多隆阿进逼庐州,陈玉成因分兵前往河南、陕西招兵,局势危急。奏王苗沛霖派人乔装成乞丐,送信给陈玉成,表示愿将手下四旗人马共一百二十万人交由英王指挥,并说“孤城独守,兵家所忌。以英王盖世英雄,何必为这股残妖所困”。

陈玉成表示赞同,召集众将商议此事,众人认为苗沛林反复无常,不可轻信。可心高气傲的陈玉成哪里听得进去,“本总裁自用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虽虚心听受善言,此次你们所说,大拂我意”。于是血战突围,直奔寿州。陈玉成之所以听信苗沛霖的谎言,除了心高气傲之外,还和一个人脱不了干系。这个人名叫余安定,是陈玉成先前派驻寿州的联络人员,陈玉成不知道余安定早已叛变,与苗沛霖共谋他的项上人头邀功。陈玉成一到寿州,便被逮捕囚禁,送往清将胜保大营。胜保劝他投降,陈玉成大义凛然,痛斥“败保”有何颜面让他下跪,并表示“大丈夫死则死耳,何绕舌也”。恼羞成怒的胜保气愤难平,不仅霸占了陈玉成的绝色美妻,而且于押赴进京的路上,在河南延津将他杀害,年仅26岁。陈玉成的牺牲是太平天国的重大损失,从此忠王李秀成一人独撑危局,疲于奔命,却难挽颓势,两年后,天京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彻底宣告覆灭。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陈玉成为什么要派陈得才北上河南和陕西

安庆失守后,退守庐州的陈玉成为了扩军,让陈得才等人北上“远征”招兵,这支远征军未归,陈玉成败亡。

我认为:陈玉成的安排是正确的。但人心离散,使得一切正确的安排都变得毫无意义!

何以重振?太平军内部的讨论


安庆失守,陈玉成部精锐损失惨重,何以重新振作,太平军内部进行过认真的讨论。

赖文光建议:北连张、苗捻军,以巩固天京西面战场,我军再出奇兵进取荆襄,不出半年,我们又会重新兵多将广,可以重新恢复皖省,这是上策!

可是,陈玉成没有采纳这个计划,而是让陈得才、张乐行等人往北招兵。

赖文光感叹道:“这是英王自取祸亡”!

事实上,赖文光的建议并非更好。

所谓的北连张、苗:张乐行参与安庆保卫战,捻军兄弟伤亡惨重,何以依靠?


至于苗,首鼠两端,时叛时降,依靠他无疑是饮鸩止渴(英王最后也被他出卖而死);

而进军湖北,是被反复证明过的无意义之举。陈玉成此前曾数次进入湖北作战,并无效果!

总的来说,当时并没有更好的建议出现,去北方扩军,几乎在所必行。

请军攻势放缓,太平军获得调整时间

火烧眉毛,太平军还能从容讨论,得益于请军进攻的调整。


攻破安庆后,曾国藩以湘军趁胜追击,一直打到离天京仅200里处。

由于湘军进展迅速,战线拉长,要把守安庆、无为等各处,兵力不足,因此,曾国藩令曾国荃回湖南再募兵,放缓了进攻步伐。

同时,辛酉政变后,曾国藩被委以苏、皖、赣、浙四省重任,并以左宗棠协助浙江军务,曾国藩既要负责下游形势,又需调整力量,安排下游战事,以应对发展迅速的李秀成。

而对于庐州方向,曾国藩委托给了多隆阿。


以当时实力对比而言,多隆阿部尚不具备绝对优势,因此,陈玉成获得了短暂的调整时间!

天王神助攻,陈玉成人心涣散

为何要远赴北方募兵呢?就近招兵不好吗?

安庆失守,对太平军精锐损失惨重。但是,由于太平军在安徽的基础较好,陈玉成如果妥善处理,确实还有复振之机。


可是,洪天王因安庆失守震怒,下令剥夺陈玉成职权。同时,为了方便募兵,滥封陈玉成部将为王!这些当了王的部将,也就纷纷不听英王调遣,各自为政了!

陈玉成不但失去了协调各部之便,同时,各部纷纷自行募兵,陈玉成也失去了在安徽组织重振的空间!

北方起义形势好,可迅速扩充军力

1861年前后,淮南地区的捻军积极协助安庆保卫战,损失惨重,但是,淮北、河南各地捻军的斗争已入高潮。

而张乐行,在捻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因此,让张乐行到淮北发展,召集捻军兄弟,对陈玉成来说是重新壮大兵力的唯一途径!


此时,捻军与太平军已联合作战,遵奉天王,但听封不听宣。

联络不畅,计划失败

从计划来看,陈玉成似乎并没有明显失误。

庐州于1861年5月15日沦陷,而陈得才等人1860年11月就已北上,已出发半年多。

庐州尚有3、4万兵,城大河宽,攻破不易。多隆阿自2月22日开始进攻庐州,到5月15日破城,历时接近3个月。

不管是半年时间用于招兵,还是3个月时间来救城,陈玉成留给陈得才的时间都是充裕的。

但是,由于通讯受阻,陈玉成一直联络不上陈得才,陈得才军也“进军神速”,一路远走!


最终,陈玉成无所依靠,只得轻信苗沛霖,走寿州,被苗沛霖出卖!

一点个人看法:陈得才的私心

个人认为,陈玉成的计划未成功,并非在于通讯不畅,陈得才个人企图自立的可能很大!

当时,淮北、河南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就近召集大军的可能很大!同时,多隆阿早已攻破舒城、桐城,逼近庐州!

6个月的时间,即使陈得才没有接到陈玉成的信,他本人难道对庐州的危局就没有认识吗?


而陈得才出兵后,一路向西跑,一直到庐州失陷,都没有掉头回去的意思。

很可能,陈得才离开庐州后,就已准备在开辟新根据地(4月,庐州还未失守,陈得才组织了会攻南阳的战役),自己干了!

天王滥封诸王后,陈玉成部下多人心离散,不听调遣。陈玉成原本指望自己的堂叔能靠谱一些,早些募兵回来救援。可是,陈得才远出,整整6个月不曾回头来救,可见:洪天王滥封王,已使太平军人心离散,完全不能统一。

这样的情况下,即使陈玉成、李秀成再有才能,又有什么用呢?

好制度,让坏人变好;坏制度,让好人变化!不可不鉴!

怎样评价历史上的陈玉成

世人评价陈玉成,多着重一个“勇”字,而评价李秀成,多侧重于一个“谋”字。其实,二人应该恰恰相反,一句话,OOC了。

下面,小编就选取二破江南大营前这个时间段,看一看陈玉成是如何的足智多谋。陈玉成的足智多谋,不但表现在与清军厮杀的战场,还表现在太平天国的政权内部。

二破江南大营之前,天京十分危急,用李秀成的话说,那是围的象铁桶一般。然而,因为陈玉成正在天京西线与湘军作战,一时无法移动。所以李秀成强请出京,找皖南的杨辅清、刘官芳、黄文金等人帮忙解京围。

李秀成走后,1860年1月31日,以张国梁为首的江南大营破浦口沿江垒卡二十余座。

2月1日,江南大营克江浦,九洑洲,天京再次合围。

2月10日,李秀成部自芜湖到南陵,陈玉成依旧在西线与湘军作战。

2月19日,以湘军收复潜山为终点,陈玉成与湘军作战以失败结束。

2月22日,李秀成至广德,陈玉成西线与湘军作战结束后休整。

2月24日,江南大营克天京寿德洲、七里洲、上关、下关。太平天国天京守将纷纷和清军联系,约为内应。

李秀成自广德率领轻骑入浙江。陈玉成依旧在西线修整。

3月6日,与湘军交战结束后的第16日,陈玉成出现在东线战场,然而,他并未援救岌岌可危的天京,而是来到滁州城外,开始攻打这座城市。当时,滁州是太平天国叛将李昭寿的地盘。

3月7日,李秀成从小道向杭州进发,手下人马估计为6、7千人。

3月11日,李秀成到达杭州武林门。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3月13日。李秀成于杭州城外遍插旗帜,以做疑兵。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3月19日,李秀成依靠一千三百五十人的先锋部队占杭州。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3月23日,江南大营张玉良抵达杭州武林门。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3月24日,李秀成以围魏救赵之计得逞,布疑兵撤离杭州。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4月8日,李秀成在建平主持会议,与会者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陈坤书、黄文金、吴定彩、李远继、赖文鸿、古隆贤。会议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召开,共商二破江南大营大计。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成功的大会。会后,各路援军开始作援救天京的动员、准备。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4月10日,建平会议结束,各路人马进援天京。陈玉成继续打李昭寿的滁州。

4月21日,陈玉成撤围滁州,准备进援天京。

4月26日,陈玉成渡过长江。

4月29日,陈玉成出现在天京战场。

5月6日,在各路援军齐心合力的攻打下,江南大营崩溃。

二破江南大营图

看完这个时间表,大家恐怕会有一种不同以往感受吧!

以谋略著称的李秀成,却敢于仅仅带着几千人马就去攻打杭州。在路途中,为保全后路和声东击西,他不得不几次分兵。最后,攻打杭州的先头部队只有一千三百五十人。在做这件事之前,李秀成可是不知道自己能够成功的。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即使杨秀清在世,也从未敢去派人攻打。一句话,李秀成是和部下拎着脑袋去挑战的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说完李秀成,我们再看一看一贯以“勇”字著称的陈玉成。在天京最危难的时刻,他没有敢于带领几万人马开赴天京城外,而是以攻打李昭寿为名在滁州一带观望了46天之久。如果以游戏来比喻二破江南大营,那么解京围是主线,打李昭寿是副本。不打李昭寿,丝毫不影响主线任务。直到知道援军到达天京附近,陈玉成才恰到好处的渡江,以游戏比喻,是不是有种“神补刀”的感觉呢?

在陈玉成的加盟下,各路太平天国援军顺利的完成了二破江南大营的任务。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李秀成是在雪中送炭,而陈玉成则在锦上添花。

行文至此,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对陈玉成有了新的认识。通常人们心目中的陈玉成勇敢、单纯,仅仅是个将才。但在真正的历史上,他复杂的多,也聪明的多。即使身在太平天国这样复杂的大单位,他依旧能够脱颖而出,除了自身业务能力,即军事才能过硬外,处理上下级及其同事之间的关系,他也是一把好手。

为什么皖北告急,陈玉成却派陈得才西征这一策略是否是错误的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退守庐州。不久,又遭清军围困。在这种情况下,陈玉成却又派陈得才等以三万兵远征,这是何故呢?

让我们回到那个时刻,分析其中原因。

安庆失守后,南方已无援助

安庆之战,太平军各部及南下捻军都损失惨重,“精锐尽丧”。不但安徽战场岌岌可危,淮南捻军的基地定远也难以坚持。

安庆之战,太平军“精锐尽失”,损失惨重。

洪秀全勃然大怒,免去了洪仁轩的军师之职,自己亲自上来操作。

可是,洪秀全情急之下的一连串操作,使得陈玉成的形势进一步恶化了。

洪秀全为了方便招兵,滥封诸王,使得陈玉成部下很多人都封了王,陈玉成调度不灵。

安徽战场的太平军本就损失惨重,兵马无多,却又各自为战,指挥不灵。

北方造反形势良好,招兵条件优越

与之相对应的是:此时北方的造反形势良好。淮北捻军军力很强,发展迅速;而河北、山东等地得造反此起彼伏。

北方捻军等起义部队此时发展迅猛。

而且,这些造反部队都摇尊太平天国。尤其是捻军,与太平军长期联合作战,已经在名义上加入了太平军。

陈玉成退守庐州,本就是为了“广招兵马,早复皖城”,自然需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有利形势。

因此,陈玉成先派马融和、捻军张乐行部北渡淮河,召集淮北捻军。

随后,又派陈得才、赖文光等四王率部向西北发展,招募军马,再图回援。

尚有回旋余地

事实上,此时的陈玉成虽然困守庐州,但尚有回旋余地,即使形势不利,也未必不能坚持。

尽管清军围困甚紧,但陈玉成仍有回旋空间。

庐州往北,有马融和的太平军,再北,有捻军;往东,有巢湖吴如孝,再东,是李秀成。

因此,陈玉成的意图,是以庐州为点、皖北为面,长期坚持。有利,则图恢复安庆;不利,也可撤出庐州周旋。

陈玉成进退有据的想法为何最终失败呢?

人心涣散,军令不行,陈玉成败亡

陈玉成的初步想法是尽可能坚守庐州。

庐州危急时,陈玉成于正月初五、正月十四、正月二十五,三次致书陈得才配合作战。

早在正月十四,陈得才就已经会和了河南捻军,实力得到增强,已经在攻南阳等地。如果见信配合,是有机会解救庐州的。

太平军内部彼此不配合,陈玉成被迫投苗沛霖。

但陈得才一路远征,并未回援(有说法是陈得才未收到信件)。

见庐州难以坚持,陈玉成执行B计划,决计东行巢湖,会和吴如孝。

陈玉成知道,“合肥已失,巢湖必难坚持”。特意致书吴如孝,要求他坚守到陈玉成抵达。

但吴如孝在军力尚完好的情况下,先退出巢湖。陈玉成东退之路被断。

无奈之下,陈玉成只得往寿州投奔“反复无常”的苗沛霖。最终遭到出卖,被俘就义。

可见,如果在太平军军令严整的情况下,以陈玉成的部署,即使不能守住庐州,但全军覆没、兵败身死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可是,太平军早已不是杨秀清时期军令严整、令出必行;也已不复三河镇之战前后,团结一致、协同默契了。

太平军的西北情节

建立陕西根据地的想法,太平军由来已久。

早在广西时期,洪秀全的谋士胡孝先就曾提出,入关中,据咸阳以制天下。

在长沙撤围时,太平军也拿出了两套方案:如在益阳、岳阳能招募水师,则取金陵为业;如募不齐水师,则出河南、入关中。

即使到了天京失陷的绝境,洪仁玕、李世贤等人依然想会和江南各军及捻军,取关中为业。

可是,人心涣散至此,取哪里为业又有什么紧要的呢?

同样,陈玉成以陈得才部远征的想法,如果在人心团结的情况下,不失妙招。但在人心涣散的环境下,任何决策都已经挽回不了局势了。

安庆失守是陈玉成指挥无能导致的吗

导语:安庆失守,确实是因为陈玉成的指挥无能造成的。

1860年,关系到太平天国命运的安庆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其实,清军对安庆一直都是志在必得的。早在1858年秋季,湘军就在曾国藩、胡林翼的指挥下,发动了志在攻陷安庆的战役。只是因为湘军悍将李续宾孤军深入,在三河镇遭到陈玉成、李秀成的伏击,全军覆没,导致了整个战争局面大变,已经对安庆形成包围的清军不得不撤军而去。

但是,1860年这一次可就大不一样了。此时,李秀成正在攻打江南大营,陈玉成亲率主力前去助阵;安庆城中仅留下守将叶芸来所部两万兵马;因此,安庆周边地区,太平军的军事力量并不强大。

曾国藩、胡林翼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此时正是攻取安庆的大好时机,所以,他们不顾清廷要求救援江南大营的严令,一心要发动夺取安庆的战役。

1860年夏天,曾国藩、胡林翼集结了水陆湘军5万多人,从湖北出发,大举进攻安徽的太平军。湘军接连攻陷太湖、潜山、石牌等地,兵锋直逼安庆。同时,曾国藩派弟弟曾国荃率领一万多湘军,包围安庆。

曾国荃带领士兵,在安庆城下昼夜不停地挖掘壕沟,修建了几道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这些工事的建成,既可以抵抗陈玉成大军回来解围,又可以防范城中的太平军出城攻击。

陈玉成率部从江南回来,想要打退湘军,给安庆解围。但是,在湘军的顽强抗击之下,各路前来救援安庆的太平军都是伤亡惨重,无力再战了。

就这样,湘军的“围城打援”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但给各路太平军予以巨大杀伤,而且还达到了此役的战略目的:攻占安庆,窥视天京。

安庆保卫战的失败,给陈玉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从此,陈玉成就步步错着,最后走上了覆亡之路。

可以说,安庆保卫战是陈玉成从巅峰跌入谷底的一战。在安庆之战中,陈玉成屡犯错误,使自己的战役指挥显得极其无能。

在安庆保卫战中,陈玉成犯下了这么一些错误:

1.争夺地盘,长期逗留江南

李秀成二破江南大营时,陈玉成的任务是配合牵制清军,应该只是起到个辅助作用就行了。

结果此时的陈玉成军阀思想作风非常严重,他也羡慕江南的富庶繁华,不愿让李秀成独占江南,非要强行分一杯羹。陈玉成的部下与李秀成的部下四下争夺地盘,甚至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

正是因为陈玉成迟迟不率主力返回安徽,曾国荃才能够从容不迫地督率湘军深挖壕沟,修筑坚固的工事。而这些抢修出来的工事在日后让陈玉成吃尽了苦头。

2.优柔寡断,放弃攻取武昌

号称当世勇将的陈玉成,身率数万大军,一路进军很是顺利,已经快要抵达武昌城下了,而武昌城内只有几千惊慌失措的清军,城中的清廷官员吓得都要自杀了,这是多么好的战机啊。如果是杨秀清、萧朝贵这样的将领,肯定是要立刻对武昌发起攻击的。

可是陈玉成呢,却在苦苦询问李秀成大军的消息,接着又被英国人巴夏礼一顿忽悠和恐吓,就率领大军扭头回去了。

尤其这样,还不如别进军湖北,直接去安庆决战呢;那样的话,还能让太平军将士们保存点儿体力哩。

放弃“攻占武昌、围魏救赵”这一战略计划,只能说陈玉成是昏了头啦。

3.以己所短,攻敌所长

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战斗力严重下降,擅长野战的太平军也就是陈玉成所部了。但是,擅长野战的陈玉成在安庆城下却陷入了阵地战。

而湘军在其统帅曾国藩的灌输下,最善于扎硬寨,打呆仗。也就是修筑坚固工事,与太平军打阵地战。

由于安庆是陈玉成的大本营,一旦丢失,陈玉成将进退失据。所以,陈玉成心急如焚,率领太平军猛攻湘军的阵地。在湘军精心修筑的深沟壕垒面前,太平军将士死伤惨重,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4.自己保存实力,却逼着其他各路太平军去死打硬拚

后期的太平天国里,各地将领俨然就是一路军阀,个个私欲膨胀。作战时,一心只想着保存实力,根本就不顾大局。

陈玉成也不例外。

从武昌撤回后,陈玉成把手下最精锐的骑兵部队留在湖北境内休整;仅仅带领大批步兵部队前往安庆作战。

缺乏骑兵的助阵,陈玉成所部及各路援军吃了很大的亏。

湘军猛将多隆阿的马队在“围城打援”中大显神威,打得陈玉成、林绍璋、杨辅清、吴如孝等太平军将领狼狈不堪。

而在安庆失陷已成定局之时,陈玉成却强令前来增援的太平军和捻军发起死亡冲锋,在曾国荃的铁桶阵前成为活靶子,死伤无数,却也无济于事。

因为大家都伤亡惨重,所以太平军各将领及捻军张乐行等人都很气愤,从此,陈玉成有难,大家都不愿意帮忙了。

5.只争一城之得失,全不顾三军将士之安危

安庆是天京上游唯一的屏障,又是陈玉成的老巢,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是,在已经无力回天的情况下,有必要去作无谓的牺牲,白白断送那么多太平军将士的生命吗?

伟人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伺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陈玉成在安庆失陷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不但不设法接应城中守军突围,反而还督率各路援军死打硬拚,一味浪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太平军的军事力量损失巨大,而安庆也被湘军攻陷了。从此,湘军完全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结语:综上所述,安全失守,完全是陈玉成的指挥无能造成的。

李秀成不救陈玉成是忘恩负义吗

事实上,就算李秀成想救,也恐怕是回天无力了。

李秀成和陈玉成自起兵以来,互相扶持,无数次的大战威正四海。特别是天京事变后,他们合作的三河镇大捷,两度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更是展现了二人的军事才能,打的曾国藩几次想自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人的合作无间。那么为什么李秀成在陈玉成被困庐州后,对陈玉成的求援视而不见呢?我们要站在当时的大局来看。

首先,当陈玉成被困庐州时,李秀成在与大清和洋人组成的长胜军激战而自顾不暇。而当时陈玉成是有实力撤退的,因为他没有叫派往西北的陈德才,赖文光回援,并且他自身已经突围出庐州,到达了寿州。所以李秀成根据判断做出了没有支援的决定。

其次,安庆之战大清朝压上了国运,将领,人员,武器装备都是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清朝动用最多最精良的。湘军,淮军水陆并进,把安庆围的水泄不通,当时洪仁玕,黄文金,杨辅清等也源源不断冲击湘军大营,可惜都未能救出陈玉成,这种情况下,李秀成在主力又被牵制在上海周围,出兵救援也肯定是无功而返。

最后,陈玉成实死于叛徒之手。1962年,陈玉成突围至寿州后,苗沛霖设下埋伏,诱捕陈玉成并送给清军。被捕到被杀,这个过程只能说是陈玉成自己判断失误而造成的。

所以说,陈玉成之死有多种原因造成的,叛徒出卖是最主要的,战略失误是次要的,与清朝实力差距更次要的。因而把杀害陈玉成的罪名强加在李秀成身上,无疑是不公的!

同为太平天国双星,清军为什么要劝降陈玉成

谢谢邀请,因为陈玉成被俘虏时,太平天国并没有完全灭亡,所以需要陈玉成去瓦解太平天国,所以清军会劝降陈玉成。而李秀成虽然投降了,但是李秀成被俘虏时,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已经被攻破了,所以同样都是太平军首领,李秀成会被清军杀,而陈玉成会被清军劝降。

太平天国后期大将陈玉成,为何在死战时无人救援如何评价此人

看一看陈玉成在安庆失守前后的遭遇,我们就知道,导致这位英王孤立无援,最终不幸就义的,正是此时太平天国最高层的“神操作”。

李秀成奔袭千里,原路返回

李秀成和陈玉成,是太平天国的两根顶梁柱。在天京事变,石达开出走后,正是这两人默契配合,才重新振作了太平天国的局势。可是,随着两人盘子越打越大,彼此之间的配合,不再如从前一般默契了。

在原先商讨的安庆解围办法中,李秀成、陈玉成各率军分进合击,攻击武汉,迫使清军撤安庆之围。可是,两只人马分头跑了一大段之后,都各自掉头返回了。

本来,数千里的分进合击,彼此配合出现问题,不算低级失误。可是,李秀成千里奔袭后,原路返回时,却始终避开清军。

在江西,大军数十万,遭遇到鲍超后,扭头就撤了。

李秀成军曾经三次直接迫近空虚的祁门大营,只要稍微进攻,就能“擒贼擒王”消灭曾国藩本人,连曾国藩本人都调整情绪,准备受死了。可是,李秀成却虚晃一枪,转头走了。

在赵烈文后来的回忆中,李秀成当时没有想打硬仗帮忙解围的打算,李秀成说:我一开始以为安徽的敌人好打,结果不好打,我又以为湖北的敌人不强,结果也不好打,我就回江浙了。

李秀成奔袭数千里,却尽是滑头伏,始终不敢与清军大部打硬仗。

陈玉成死战,李秀成虽然积极行动,却不愿损失自己的实力来出死力救援,陈玉成孤立!

心灰意冷的部将

客观的说,安庆解围战中,还是有很多部队参与救援安庆的。杨辅清、陈得才、赖文光,都积极参战。

可是,在安庆沦陷后,各部众都逐渐离去了。毕竟,安庆失守,可惜是可惜,但是,重新整顿力量,或者布置新的防御,或者开辟新的战场,日子总还是要过的。

陈玉成,此时的计划是:到湖北德安一带,重新招募力量,扩充实力,再图恢复。

可是,此时,陈玉成各部部将都已经心灰意冷,都不愿意执行这样的计划。

无奈之下,只能好言安抚部众,组织部队退守庐州(合肥)。准备联络后方,补充力量,建立新的防御系统。使得清军不能顺江东进,威胁天京。

天王断了陈玉成的后路

此时,洪秀全跳出来添乱了。他担心安庆的溃兵会东下,危害太平天国的地方秩序。因此,下达了封锁令,封锁了江面,不允许安庆方面的部队东西。

同时,他剥夺了陈玉成的职权,不允许他东返。

本来,在大败之后,陈玉成的部众就已经开始出现了人心离散,陈玉成好不容易”温言“劝回了军心。可是,在这件事情后,陈玉成威信尽失,愿意服从他的部队越来越少了!

如果不是被自己领导坑惨了,陈玉成又怎会把摇摆不定的苗洓霖看成最后的希望。

陈玉成曾只差几天就有条活路,可是,吴孝如的退却,把最后的活路堵死了

陈玉成在经历洪秀全的神操作,无力再战后,十分生气,决心死守庐州,以死来尽”愚忠“。

不过在清军兵众的攻击下,陈玉成被迫只能后退。此时,陈玉成还有最后一个计划:向东,投奔李秀成。

此时,唯一的后路就是去巢湖。可是,巢湖此时也在遭到清军攻击。陈玉成知道,合肥丢了,巢湖一定也不好守。于是,让人告诫吴孝如:坚持几天,等我来了,一起再退!

陈玉成的心思是好的,可是,人心是靠不住的。吴孝如听出了另外一层意思:合肥一定丢了!合肥丢了,我还守个毛呀!于是,领军退出了巢湖!

在寿州,被出卖

由于太平天国各位王爷们实在不靠谱,陈玉成东去之路被断,只得北上寻找”友军“,暂且容身。

陈玉成选择了投靠苗沛霖。苗沛霖,原本就是当地造反的势力,他性格诡谲,经常在太平军和清军之间来回摇摆。

可是,陈玉成曾经多次帮助苗沛霖,在陈玉成的努力下,苗沛霖还被封了太平天国的王。陈玉成觉得,再怎么着,也不至于被出卖吧!

果然,投奔寿州时,苗沛霖派人出城热情相接,在陈玉成等人入城后,苗马上关门放狗,抓住了陈玉成等人。

若非洪秀全处置失当,陈玉成职权被剥夺,又怎么会孤军周旋?

英勇就义

在陈玉成被捕后,捻军首领张洛行曾经积极策划营救,他们准备在苗沛霖押送陈玉成路上解救。可惜,没有成功。

在陈玉成被捕后,胜保想尽办法劝降,都遭到了陈玉成的辱骂。胜保只得将陈玉成押送去北京,在途中,接到朝廷圣旨,就地斩杀了陈玉成。

陈玉成其人

陈玉成,眼睛下面有两道疤,人称:四眼狗。他骁勇善战,富有谋略。自幼跟从太平天国的童子军,武艺精湛,攻武昌时率先登城,勇冠三军。年纪轻轻,十九岁就做了检点,”三十检点回马枪“的套路屡试不爽,屡建奇功。只身出入镇江,立下天京解围战的首功;”三河镇大捷“威震天下,封王时才二十四岁。

到他牺牲之时,才刚刚二十六岁。短暂的一生,波澜壮阔!

总的来说,在天京事变后,天京城中没有了总揽一切的高人。洪秀全搞搞理论忽悠人还可以,真协调一切才能不足。因此,早期,无法有效协调好李秀成、陈玉成的军事协作;到了安庆失守,又断人后路,剥夺陈玉成职权,使得陈无法有效协调各军,孤立无援!

当陈玉成被害时,李秀成感叹”我无助矣“。陈玉成本人也曾说:”太平天国没有了我,江山去掉一半了!“

最高领导不行,部下再多英勇之士,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干事业,一定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最高领导。太平天国后期,在地方上,陈玉成、李秀成都是杰出的人才,一世英雄。可是,在中央,无论是草包洪仁达、洪仁发,还是未经战阵的洪仁轩,都才不配位!

因此,天京事变后,无论表面上太平天国的声势有多强,都是外强中干,随时会覆灭了!

太平天国除了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还有哪些名将

太平天国运动历时十四年之久,席卷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一度有推翻清政府的趋势,一些外国政府甚至已经做好承认太平天国为合法政府的准备,不过最终因为其内部发生内讧,再加上,太平天国领导层缺乏高瞻远瞩的的目标和纲领,完全靠拜上帝教来维系组织,在清政府和各方势力的围剿下,功败垂成。但在太平天国与清廷作战期间,涌现出一大批英勇善战的将士,也谱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其中有不少令清军闻风丧胆的猛将,除了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萧朝贵等统帅外,还有不少人也可以说不愧为一代名将!比如林启荣、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罗大纲、黄文金等。下面我们简单的一一介绍:

第一位林启荣,我认为他无论是作战能力还是对太平天国的忠诚,都值得隆重介绍一下的,他是太平天国首义的广西“老兄弟”,也是太平军中最可靠的那一批将士之一,属于东王杨秀清的部属,因其作战勇敢,颇受杨秀清的器重,后被升为殿右十二检点,1854年起镇守九江,因功被封太平天国“贞天侯”。

林启荣的英勇战绩主要是在防守九江时,他从1854年奉命守九江,到1858年九江陷落的近五年期间,林启荣率部与湘军激战中,先后击毙提督以下官兵不下一万人,给湘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林启荣的战绩在太平军中也被人广为传颂,有歌谣唱:“东镇江、西九江,两江坚固若金汤;东有吴,西有林,吴林精壮是栋梁。”

而林启荣的英勇善战在湘军中也是非常有名,因为九江对于太平天国非常重要,是天京上游的屏障,所以湘军曾国藩对九江也是势在必得,多次派兵围困九江。由于湘军在九江多次吃了林启荣的亏,都对到九江与林启荣作战非常畏惧,甚至当时在湘军中流传着几句话“听说打九江,两眼泪汪汪,早点写遗书,泣别爹和娘。”可见林启荣对湘军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天国的内部发生了非常大的巨变,器重林启荣的杨秀清被杀,太平天国内部四分五裂,如一盘散沙,各位将领都在寻求自己的盘,扩充自己的势力。因为九江已成为湘军的眼中钉肉中刺,防守十分困难,就有人劝林启荣撤离九江,另寻他处,但被林启荣拒绝,他深知九江对天京的重要性。林启荣为了防备湘军攻城,他在城内囤积粮米,并组织战士种粮、种菜,精心修筑工事,做好湘军随时来攻的准备。

1857年初,湘军大举围攻九江,参与攻城的是杨载福的水师和李续宾所部,都是湘军中以凶悍著称的主力,而林启荣守军只有一万余人。湘军李续宾部刚刚取得武昌攻坚战的胜利,所以势头正盛,李续宾希望一鼓作气拿下九江。谁知,在激战六天六夜,湘军死伤众多的情况下,攻城没有任何进展,无奈之下,湘军只得扎下大营准备做持久战。 1857年1月30日,湘军悍将鲍超在率部进攻长江北岸的小池口时,在伤亡200余人,自己也负伤的情况下,不敢再轻易强攻。

1857年4月,陈玉成率部从皖北进入湖北,攻击北岸围攻九江的湘军,进援九江。林启荣的形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不久安庆陷入围困之中,陈玉成又不得不返回了安徽。陈玉成退回安徽后,九江就更加孤立,处于湘军的保卫之中。湘军胡林翼指挥杨载福和李续宾采用火炮日夜轰击,最终攻陷九江外围的小池口,截断了九江的粮道。1857年10月,湘军水师彭玉麟率部来援,最终在湘军优势的兵力保证下,攻陷湖口,使九江完全成为了一座孤城。

湘军对九江城的围攻从1858年1月开始,采取挖掘隧道放置炸药的办法,林启荣发现湘军的企图后,多次派人对湘军进行干扰,但由于湘军有强大的水师配合,最终湘军在隧道放置大量的炸药,将九江城的东门和南门轰塌,在两个月内,湘军仅使用的炸药、炮药就近百万斤,可见战斗之惨烈。林启荣率部在缺口处湘军展开肉搏战,一度将缺口堵上。到了5月18日,李续宾再次用炸药将城东南处轰塌近100余丈,大批湘军攻入城中,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援军赶来,林启荣率领太平军将士与湘军展开巷战,死伤将士的鲜血流进长江,江水都变成了红色。最终林启荣和17000余名太平军将士全部战死,为太平天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林启荣在九江被围困期间,多次向天京求援,但因为刚经历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内部一片混乱,石达开又从天京出走,所以一直没有等到一兵一卒的援军,而后来出走的石达开率部距九江近在咫尺,也没有对九江进行救援,最终导致九江陷落,林启荣等天国将士陨落在九江,实在是可惜。林启荣在战死后,被追封为勤王。李续宾在攻陷九江之后,找到林启容的尸体,剖开一看,胃里全部是青草和树皮,没有一粒米,说明当时林启荣所处的形势是多么困难,曾国藩曾经说:“林启容之坚忍,吾辈不能及也”。可见连敌人都对林启荣非常佩服。

第二位林凤祥、李开芳,之所以将他们两个放在一起,我认为,他们两人从始至终都是最佳搭档,好像“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一样。他们也都是广西的老兄弟,参加太平军后,隶属于萧朝贵部,担任先锋,本身萧朝贵就是太平军的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李开芳更是先锋中的先锋。李开芳在随萧朝贵奔袭长沙时,一路上屡立战功,被升为金官正将军。在长沙战役失利后,李开芳作为先锋和林凤祥一起连克岳州、汉阳和武昌,攻下了第一座省会城市,武昌的丢失,令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等地方官或自杀或被杀达数十人,清廷为之震动,将钦差大臣徐广缙革职。

1853年2月9日,李开芳和林凤祥、胡以晃为先锋率部沿长江两岸前进,沿途战无不胜,清军九江的驻军,闻风而逃,太平军兵不血刃取得九江。随后又沿江东行,击败安徽巡抚蒋文庆,占领了第二座省会城市安庆。1853年3月7日,太平军先锋部队兵临南京城下,8日,李开芳率部占领了雨花台制高点,并发起了第一次攻城。在李开芳和林凤祥、罗大纲的指挥配合下,太平军与3月20日,攻下南京城,两江总督陆建瀛被杀、江宁将军祥厚自杀。

我们看,在太平天国早期,所有的大战基本上都有李开芳和林凤祥,可以说他们为太平天国早期开创的良好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1853年6月8日,林凤祥和李开芳又担当大任,奉令开始北伐,由已担任天官副丞相的林凤祥和担任地官正丞相的李开芳、春官正丞相的吉文元为北伐统帅。他们沿途击败前来围堵的清军,转战豫、鄂、皖三省,给清军不小的打击。最后他们渡过黄河,攻取怀庆府,在山西境内连克多处城池,转而进入直隶境内,连克顺德、柏乡、赵州、栾城、藁城、晋州、深州等地,对清政府的都城北京造成了极大的震动,许多王公大臣都在准备跑路。

但由于他们孤军深入,缺少后勤保障,最终在僧格林沁的围剿下,弹尽粮绝。林凤祥与李开芳经过商量后,决定分兵两路,向南撤离,并准备迎接由天京赶来的援军,可是由于援军遭到清军的围堵,在失败后,返回了天京。等待援兵无果的北伐军,只能是边战边退,寻机突围,林凤祥在东连镇被僧格林沁击败,2000余太平军牺牲,林凤祥被押解到北京后凌迟处死。而李开芳在分兵后,情况也不容乐观,在冯官屯被僧格林沁包围,为了保全手下将士,李开芳采取诈降的办法,向僧格林沁投降,被僧格林沁识破,李开芳也被押解到北京后凌迟处死。

林凤祥和李开芳可以说是太平军中出类拔萃的战将,他们为太平军早期取得的大好形势立下大功,为太平天国的建立以及发展贡献很大,在太平军中他们也是经次于首义诸王的功臣。林凤祥死后,被追封为求王,李开芳被追封为靖王。

第三位胡以晃也是早期参加太平军的广西老兄弟,是太平天国中唯一的一位武秀才,幼年学武,有一身好武艺,据说他曾上省里应武举考试,武艺出众,因尾场考弓箭时,用力过猛,硬弓折断,他的手臂也被扭伤,导致名落孙山。在他参加太平军后,作战勇敢,在1853年5月,胡以晃奉命率部西征,他率部攻克安徽和州。6月,攻占安庆;10月,胡以晃所部攻取集贤关,接着攻克桐城、舒城。

1854年1月,胡以晃率部攻占庐州,并击毙安徽巡抚江忠源,因功晋封为豫王。1855年,在太平军西征失利后,杨秀清令石达开前往主持江西前线的军事行动,胡以晃也随石达开出师九江,在石达开的指挥下,大败湘军水师,取得湖口大捷。随后,胡以晃又随石达开转战湖北,再回江西后攻克新昌、临江,但是,胡以晃不久病死在临江。

第四位罗大纲,广东揭阳人,原来是广西荔浦、永安一带的天地会首领,在金田起义后,加入太平军。1851年9月,罗大纲随前军主将萧朝贵攻打永安,并担任先锋。他采用声东击西战术,攻下了永安,斩杀了清军平乐协副将阿尔精阿和知州吴江,为太平军占领第一座州城立下大功。1852年4月5日,罗大纲奉洪秀全之命率2000敢死队员,乘夜冒雨,一举攻破清军重兵防守的号称“铁打天下第一闸”的古苏冲,捣毁了清军的兵营、关卡20多处,缴获了火药10多担和其他无数军用物资,为太平军永安突围战的胜利再次立下了第一功。

此后,罗大纲和秦日纲统领太平军的水师,转战长沙和湖北,参与攻克武昌 、安庆、巢湖、南京等地,可以说所有的大战都少不了罗大纲的身影。1853年3月31日,罗大纲和副将吴如孝奉命从水路攻取镇江,在夺取镇江后,罗大纲在沿江新筑城墙6里,建炮台6座。1853年5月,清军向荣企图趁太平军北伐、西征之际偷袭镇江,被罗大纲先发制人,在观音山重创清军,并派遣精兵直扑清军大营,致清军大败,钦差大臣向荣也因此被革职。

1854年,罗大纲被调到安庆,随后又率部到江西配合石达开与湘军作战,先攻克饶州,又在石达开的指挥下取得湖口大捷,参与对武昌的攻击,取得三克武昌的战绩。1855年罗大纲返回皖南,在攻打芜湖的作战中负伤牺牲。后世对罗大纲的评价是其用兵“剽迅如风,雄冠诸将”

罗大纲在太平军中除剽悍善战,战功卓著外,更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有独具见识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外交才能,他在镇江时,曾亲自照会英国公使,要求其“和洽中外,通商不禁”,并警告其勿助满清,勿贩鸦片。而据清廷的《贼情汇纂》中也说:“罗大纲僳悍机警,贼中号为能者,然因非粤西老贼,功在秦日纲上而不封侯王”。可见,罗大纲的战绩在他的敌人那里也是被承认的。

第五位黄文金是广西博白人,早年参加金田起义,他因为英勇善战被称为“黄老虎”。在金田起义后,黄文金先后屡立战功,听到他的大名,连曾国藩和彭玉麟等湘军首领都颇为畏惧。黄文金先后配合友邻部队消灭清“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

在1859年韦昌辉的弟弟韦俊降清,同时将其镇守的池州一并献给了清军,黄文金与古隆贤联合将池州夺回。随后,黄文金率部攻克建德、鄱阳等地,并将曾国藩包围在祁门,令湘军大为震惊,左宗棠和鲍超率领湘军前来救援,在作战中黄文金负伤。1861年,黄文金与谭绍光攻克湖州城,活捉清团练头子赵景贤,黄文金因功被封为堵王。

1864年4月,由黄文金指挥的湖州保卫战,由于黄文金做好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湘军久攻不下,在其他太平军据地连连丢失的情况下,湖州始终坚守如故,令湘军也不得不说“惟堵王黄文金坚踞湖州如故”。湖州也成为太平军唯一仅存的一个大据点。在天京失陷后,黄文金将从广德辗转到湖州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迎入城内,湖州也成为太平天国的临时都城。

黄文金认为湖州已是一座孤城,兵单粮少,四面受敌,“恐难建都立业”,所以他建议幼天王先到江西建昌,然后西上湖北,与扶王陈得才大军会和,先占据荆、襄,再图中原。于是黄文金派其弟昭王黄文英与首王范汝增、养王吉庆元等护送幼天王返回广德。

黄文金与杨辅清等继续留守湖州,并先后击败清军多次进攻,击毙清总兵何安泰,并打伤淮军头目郭松林。在清军大势围攻下,黄文金和干王洪仁玕决定主动弃城突围。黄文金领导的太平军在湖州保卫战中,共打死打伤清军近万人。1864年8月29日,黄文金等人突围至广德,连夜护送幼天王前往宁国,在遭到敌人截击后,转道浙江昌化。9月5日,黄文金在昌化白牛桥,因伤重而死,时年三十三岁。

黄文金为太平天国战斗到最后一刻,无愧于太平天国一员优秀的战将,湖州保卫战也是他极为光辉的一页。

其实,在太平天国的战史上,优秀的将领还有许多,有些将领的表现甚至比上边的几位更为出色,我只是选择了这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简单说一下。比如还有刘玱琳、曾天养、吴如孝、叶芸来、赖文光等人都算的上是猛将,每个人心目中对这些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标准,但不管怎么说,太平天国这些出身草根的将领,能够取得令清军闻风丧胆的战绩,的确是值得令人佩服,虽然他们起义之初的目的可能不同,但都是为了反对封建势力压迫而进行反抗的斗争,起到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