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昆虫是动物吗
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其基本特点是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三对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
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昆虫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
蝗虫 食用其成虫或幼虫,各种蝗虫包括蚱蜢均能食用。用带树叶的枝条扑打, 或用塑料薄膜平铺在地上将蝗虫驱赶到薄膜上,因薄膜光滑蝗虫无法逃跑易于捕捉。
蝼蛄 食用其成虫,徒手捕捉,或在夜间用灯光引诱。 蟋蟀 食用成虫,徒手捕捉或用树枝扑打。 螽斯 又叫蝈蝈,捕捉方法与蟋蟀相似。 家蚕、柞蚕 主要食用蛹,系家养昆虫,野生的不易遇见。 蛾类 包括天蛾、刺蛾、夜蛾、螟蛾各种蛾类,由于其幼虫体表多长毛,外貌丑陋,一般多选择吃蛹。
蝶类 各种蝶蛹均能食用,幼虫子较蛾类幼虫而言,大多数种类不长毛,也可食用。 白蚁 食用成虫和卵,寻找蚁穴掘取。白蚁分为生活在树木中和土壤里两大类型,树牺的白蚁体色纯白,食用没有异味。而地牺白蚁多为棕褐色,食用时有 一点怪味。 蚂蚁 食用成虫、幼虫、蛹、卵,寻找蚁穴掘取,或用食物诱捕。
食用蚂蚁要特别注意蚂蚁中臭蚁科的种类有毒,不可食用。臭蚁个体小,尾部上翘,有异味,易与其它蚂蚁区别。 蝉* 食用成虫,用树枝扑打或用胶杆粘。在南方一些山野的河滩边有时可见到饮水后死亡的蝉大量聚集在一起,可以收集。 蜻蜓 成虫、幼虫均可食用,成虫用树枝扑打,或胶粘,也可用网捕。
幼虫用网具在水中捕捞。 负子蝽 食用成虫,用网具在水中捕捞。 石蚕 食用幼虫,幼虫生活于溪流中,用丝将几块石头粘在一起构成牺身之处,徒手在水中捞取石蚕的石窝,捉取幼虫。 天牛 食用幼虫,幼虫生活在木材里,蛀木为生,选择多虫眼的枯树枝将其划开,寻找幼虫。
螳螂 食用成虫、幼虫,用手直接捕捉成虫或幼虫,螳螂卵也可食用。 龙虱 成虫、幼虫均可食用,用网具在池塘、河流里捞取。 蜂类 包括胡蜂、黄蜂、蜜蜂,食用成虫、幼虫和蛹。找到蜂巢后用火烧死成虫后,才可收集幼虫和蛹。收集蜂类即使用火烧也有被蛰伤的危险,要选在夜间进行,多准备几支火力猛然的火把,同时将自己的头、手用厚衣服或其他物品保护起来。
除了萤火虫,还有什么虫尾部会发光请回答者带上图片谢谢
具有生物发光能力的动物。在动物界的分布是分散而无系统,涉及的门类有:原生动物(夜光虫、Pyrocystis、发光放射虫);腔肠动物(线形美螅、仙游水母、燐海鳃Pennaluta phosphorea、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obesa Moroff、燐瓜水母);纽形动物(...
什么是辐射对称
辐射对称又可以分为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
描述某种动物身体结构地术语,辐射对称地动物是指沿任何一个包含中轴线的平面都可将其身体分成相同两部分的动物。较原始而低级的生物体制。生物通过主轴可形成许多对称面。如放射虫等一部分原生生物、水母等腔肠动物,是对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的适应。
体制是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动物躯体各部分在排列方式上的某些规律性。其进化趋势为:不对称→球辐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球辐对称:沿任何包含某一点的平面一都可将身体分成相同两部分,或者说有无数条交于一点的中轴线。如放射虫、太阳虫等原生生物。
两辐对称:只有两个包含中轴线的平面(而且多是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可将身体分成相同两部分,其他包含中轴线的平面均不能将身体分为相同两部分。见于海葵等,因为其口旁具有两个相对的口道沟而成两辐对称。
猿人是鱼进化来的吗
(35亿年前细菌化石)
感谢小秘书邀请。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界定相关概念—— 第一,所谓猿人,是指生存于300万年前左右的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吗?或者,是指生存于180万年前的直立人类群吗? 第二,题目中说到的鱼,是指生存于4.1亿年前“志留纪”的总鳍鱼类吗? 如果这两条都可以确定,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猿人既是鱼进化来的,又不是鱼直接进化来的。
为了能够表述清楚,可能文字会稍长,先请谅解。
从脊椎动物的进化路径来说,鱼类是猿人的祖先。
科学家们,已经排列出地球上动物进化的清晰进程表——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大约开始于38亿年前。地球至今存在了约46亿年。
38亿年前之后的10亿年里,地球上只存在着原核生物,其共同特征是——没有细胞核;DNA位于生殖芽体中;没有蛋白质包裹的染色体;不进行有性生殖;细胞分裂是通过简单的裂变或者出芽生殖,没有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细菌鞭毛由鞭毛蛋白构成,而且鞭毛会旋转;细胞很小,有些组成了入侵的聚合体;没有细胞状的细胞器。 在早于27亿年前的元古代,真核生物出现了,不久又出现了多细胞真核生物——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最大不同,是它们具有由膜包裹的细胞核,含有一些分开的染色体。其形成,经历了嵌合体的过程,并获得了各种共生体作为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和叶绿色。科学家们,在早于27亿年前的岩石中发现的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的副产品甾烷,为这个学说提供了确凿证据。
真核生物自大约27亿年前产生之后,便发生了显著的多样性变化。1998年,马古利斯和施瓦茨(Margulis and Schwartz)这两位科学家,将原生生物划分为36个门——包括变形虫、微孢子虫、黏菌、沟鞭藻、纤毛虫、孢子虫、隐藻、鞭毛虫、黄藻、硅藻、褐藻(有些是多细胞的)、卵菌、黏孢虫(孢子虫)、红藻、绿藻、放射虫等。后续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大约有80个门——门,是生物界的分类层级——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层级。
后来,原生生物分别进化为植物和动物,但在4亿5000万年前,它们都生活在水里。 目前发现的最早动物化石群,是6亿5000万年前的澳大利亚地区埃迪卡拉动物化石群。
动物的进化路径。
从最早的动物到两侧对称动物。 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扁盘动物(Trichoplax),这种动物现在还活着,主要由腹侧和背侧各一个细胞层构成。这种动物通过“游动细胞”实现繁殖。再高等一点的是海绵(海绵动物门),其原生生物祖先可能是领细胞虫。 分子分析表明,动物进化的下一个阶段,即腔肠动物,来源于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的两个门(棘胞亚门和栉水母动物门),都具有放射性对称的形态。它们的胚胎具有两个细胞层——外胚层和内胚层;它们是双胚层。所有其他的多细胞动物(两侧对称类)都是两侧对称的,都有第三个胚层——中胚层;它们是三胚层。
两侧对称类动物的进化。 最早的两侧对称类动物全都是身体柔软的动物。它们爬行在洋底或者其他水域里。由这些早期动物繁衍的其他两侧对称类动物类群可以钻入到所附着的物体中,一方面是为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这种生态环境中所含的丰富营养源。强壮的中胚层肌肉片的蠕动收缩使得它们可以穿过较软的物体。当身体充满液体时,通过体壁上的肌肉挤压身体内的腔,便可以形成推进方式。在有些门中,身体组织间的血液充当了所需液体的角色。在绝大多数其他门中,都有特殊的容纳液体的腔,这就是所谓的体腔,具有体腔,是这类动物的一大特征。这种水压系统由体壁肌肉和体腔组成,提供了蠕动行走所需要的刚性。 动物产生的下一个阶段是从两侧对称类动物中分化出两个种系——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这两种动物形成口和肛的方式不同,因此在体腔形成上也不同,这种分化,是动物非常基本的分化——原口动物由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以及一些较小动物门组成;后口动物是由棘皮动物、脊索动物(其中含有脊椎动物)和三个小的动物门组成。 脊椎动物是从后口动物进化而来的。现在有一种最早的脊索动物——文昌鱼 ,仍然活着,而且形态上和其最古老祖先的形态没什么差别。由于文昌鱼有鳃裂和背索,因此被归为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
最早的脊椎动物的化石很稀少。前些年,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一种5亿3000万年前的脊椎动物,被归为鱼类,科学界称之为“昆明鱼”。无颌鱼(八目鳗和七鳃鳗)可以追溯到5亿2000万年前,现在仍然有活着的类群,而最早的有牙齿的脊椎动物(盾皮鱼)已经灭绝了。 下表,是科学家们排列出的一些脊椎动物纲(爬行类以上)的起源时间—— 从这个角度说,鱼类是猿人的祖先。
猿人和鱼类之间,隔着太多进化环节。
前面说了,最初的时候,所有生命都生活在水里。最早的陆生植物出现于4亿5000万年前;最早的有花植物(被子植物)出现于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 现在高等生物中物种数量最丰富的昆虫,出现于至少3亿8000万年前。 虽然大约6亿年前就出现了脊索动物,但是最早的陆生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出现于4亿6000万年前。不久从两栖动物中产生出爬行动物,再后来,也就是2亿多年前,从爬行动物中产生出鸟类和哺乳动物。参见下图—— 哺乳动物中进化的关键一步,是灵长类的出现。这个名字的拉丁文是Primates,由生物学家林奈提出,原意是“第一等”。后来,日本人将其译为“灵长”——是“众灵之长”的含义。
灵长类的出现也有一个过程—— 6500万年前,出现了普尔加托里猴;6300万年前的达尔文麦赛尔猴;5800万年前的石果猴。但有不少科学家认为,以上这些还不是真正的灵长类,只是“近猴”或者叫“类猴”。
2003年,在我国湖北发现一具化石,被科学家们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大约生存于5500万年前,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灵长类化石。
其后还有中华曙猿(4000万年前);原上猿(3500万年前);埃及古猿(3200万年前);森林古猿(2000万年前);腊马古猿(1400万年前);图麦古猿(700万年前);南方古猿(600万年前)。 南方古猿中的一部分,进一步进化为直立人类群。
(图表选自恩斯特.迈尔《进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