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东林党,甚至还偏爱阉党
- 为何说是温体仁让明朝彻底的陷入危机之中
- 古代的通房丫头如果长得入男主人的眼,有没有可能取女主而代之
- 历史上的温体仁是一个怎样的大臣
- 温体仁为什么被写入《奸臣传》呢
- 如果温体仁活到1644年是南逃,自尽还是留辫子
- 如何评价崇祯年间任职最久的首辅温体仁
- 《大明权力场》中说温体仁是明代第一奸臣,明代第一奸臣不是严嵩吗
- 国内史学界不少人认为袁崇焕是被冤杀的,可毛文龙又有何人神共愤的过错被杀呢
- 泽连斯基是乌克兰的民族英雄,为何很多投降派网友对他恨之入骨呢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东林党,甚至还偏爱阉党
东林党是敢出卖民族利益的,因为谁当皇帝都没关系,只不过是换个人下跪。阉党和皇帝就不一样了,他们保不住江山利益,是要去死的
为何说是温体仁让明朝彻底的陷入危机之中
不能把明末的危机归于温体仁一类人。封建制度发展到明朝也是帝国余辉,各种矛盾的出现预示社会秩序、国家制度、人文思想、体制结构不能有效的适应当时的时代背景,多种矛盾交织而成的危机非一日而成,这是封建制度的始然,落后的性质决定国家、民族的方方面面。当时的上层毫无自知,八股文毒害的社会精英毫无良策,扯皮扯蛋,不知民生,不知国情,此为时代的悲剧,也不是换个朝庭能解决的,满清也是如此。
古代的通房丫头如果长得入男主人的眼,有没有可能取女主而代之
想都别想,别说是个通房,就算是个良妾,想要跟正妻平起平坐都是做梦。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常有妾室得宠欺负正室的情节,可在真实的古代,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所谓的“三妻四妾”是个错误的说法,因为古代咱们施行的也是一妻制,而在妻外还有很多的妾,不过妾也分成多种,比如说通房丫鬟,但这些全都与妻不能相提并论。
很多人以为,古时候的人能够随便纳妾,实际上那是错误的,从先秦时代开始,妻妾之别就已经出现,妻子就是主人,而妾,就是奴婢。
娶妻是一件复杂而且十分讲究的事情,三书六礼明媒正娶,因为妻是主人。
但是妾就完全不同,古代妾室入门被称作是“纳”,说白了只要花钱就可以,不需要什么仪式性的活动,就像是买东西一样。
长久以来,古代有良贱不婚的规矩,正妻都是从清白人家迎娶的,越是高门显贵,对于门第的要求也就越高,而妾,往往都是那些贱籍、罪籍等出身的人家的女儿。
从南北朝时代开始,就在法律之中明确说明了妻妾之间的区别,妾乃贱流、妾通买卖。
在古代人的眼中,妾虽然可以服侍家里的主君,但是她们与家里的奴婢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甚至于比起那些没有身契的奴婢,妾的地位还更低一些。
即便是正儿八经的良妾,一旦成为了妾,那就是奴婢,是家中主君与主母的奴婢。
在古时候,家里的主君主母可以随便处置打发妾室,将其送人、卖掉、甚至直接打死,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也并不违背当时的法规,也足可见妻妾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人们娶妻,是为了操持家务,生养子嗣,而纳妾,主要是为了子嗣还有愉悦,甚至于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做“娶妻娶贤,纳妾以色”。
妻子所生,乃是嫡出子女,而妾室所生就是庶出,即便是庶出子女,也要称呼嫡母为母。
因为个人感情方面的原因,古代未必不会发生家里的主君偏爱妾室而冷落正妻的情况,但就算是这样,妾室也别妄想着能够取代正妻,哪怕与其平起平坐。
明清之前,扶正妾室为妻属于大罪,叫做“妻妾失秩”,违反的人要被罚款、杖责、流放,而就算是到了明清可以扶正,但也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大多数人为了名声也不愿意做。
现在有人误以为,古时候的人想纳妾就纳妾,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历代对于纳妾也是有相关限制的,比方说商贾等不得纳妾,没达到一定条件也不可以纳妾。
因为纳妾比较麻烦,所以古代人另外想办法,于是乎通房的概念产生了。
那些比较富裕的人家,却又达不到纳妾标准的时候,就会在家里豢养很多的歌姬、舞姬与丫鬟之类,照样能够伺候他们,生下的子女也算作是庶出。
但是,通房的地位比起妾室更加低下,古代的妾好歹还要去官衙签订文书,也算是比较正规的商品了,而通房连个妾室名分都没有,其处境到底多么悲催可想而知。
古时候的正经人家,如果与妻子和离或者休妻,或者妻子去世,当家主母的位置空出,那也轮不到妾室上位,因为主君会另外迎娶新的妻子,称作续弦或者继室。
一旦成为了妾,那就基本永远都是妾,基本上是没有希望可以改变的。
晚清时期,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去世,袁世凯想要将其葬入祖坟,却被其兄长袁世敦拒绝,因为袁世敦是正妻所生,而袁世凯生母只不过是个妾,就算袁世凯当时是直隶总督也没法子。
古代有句话叫做“宁为农人妻,不做富人妾”,因为妻妾差别太大,连妾尚且不能与妻抗衡,也不可能取代妻子地位,就更别说无名无分的通房丫鬟这种货色,取代正妻?想都不要想。
历史上的温体仁是一个怎样的大臣
温首辅当然利害了,他在崇祯朝真是大名鼎鼎,非比寻常。今天很多人吹嘘明朝内阁制度,首輔被说成国务总理一样,实际上却差得太远,可是人云亦云多了,就当成真了。温当了八年首輔,崇祯朝无人能比,当日他还未上高位,却能在崇祯面前说话,他力主杀袁崇焕,为他同乡毛文龙报仇雪恨,却把唯一能抗清的人杀掉,也为了打击東林党人,温是浙党中坚份子,和魏党也可合作,罗织一堆罪名杀害袁崇焕,就是温在政壇一大杰作,今天很多无知喷子人云亦云,说什么袁该死,相信温公泉下有知,也会很高兴吧。
温体仁为什么被写入《奸臣传》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为什么《明史》会有《奸臣传》。
从北宋欧阳修、宋祁撰修的《新唐书》开始,“正史”体例中多了《奸臣传》这门类传。对于奸臣在历史中的作用,《新唐书·奸臣传》赞语云:
木将坏,虫实生之;国将亡,妖实产之。故三宰啸凶牝夺辰,林甫将蕃黄屋奔,鬼质败谋兴元蹙,崔、柳倒持李宗覆。呜呼,有国家者,可不戒哉!可以看出在天命史观的影响下,奸臣被《新唐书》编者视为国家衰乱过程中一个推动因素,而非根本原因。其产生仿佛是像树木生虫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不过“有国家”的君主,还是可以努力辨别出奸臣,扭转衰乱的趋势。
从此以后,用奸臣的作为来解释“天命”如何实现、政权如何衰乱,就是旧史家的一项常规武器了。《明史》里除了《奸臣传》,还有《阉党传》,记载的是阿附作恶宦官刘瑾、魏忠贤的官员。《奸臣传》里记载的都是“内无阉尹可依”而在外朝中结党营私的官员。
(北宋士大夫欧阳修。《新唐书》中奸臣传的设立可能就出自他的观念。)
那么具体到温体仁,他就非常符合《明史·奸臣传》的标准了。首先他担任阁臣是在崇祯朝,也就是亡国前夕;其次他谈不上多么勾结宦官;再次,《明史》对崇祯皇帝本人的品行评价是比较高的,需要用用人不当来解释政治的失败;最后,他在世时就名声极差,被视为朝廷的大恶之一,之后逐渐被定为崇祯朝两大奸臣之一。
早在温体仁弹劾钱谦益科场案之后,就招来巨大恶评。据文秉《烈皇小识》,崇祯二年时,他和一同质疑钱谦益的周延儒、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侍郎申用懋一起被称为“四凶”。等到了周延儒再次入阁的崇祯末期,温体仁又和杨嗣昌、薛国观、谢陞四人并称“四凶”:
周辅延儒灵颖善对,尝召对,上云:“近日科道横,如杨枝起一疏荐四十二人,是用人不在铨部,只在科道。若杨嗣昌、温体仁已物故,薛国观已赐死,谢升已处分,何王士鑅疏又云四凶?”(李清《三垣笔记》)十几年间“四凶”换了三个,温体仁依然在列。
清初人开始撰述崇祯朝的历史。贰臣曹溶的《崇祯五十宰相传》中,将温体仁、周延儒、薛国观、杨嗣昌四人合传。张岱《石匮书后集》中,温、周、杨三人合传。已显示出史家对这几人共同特点的注意。不过在雍正元年王鸿绪进呈的《明史稿》中,尚未将温、周二人打入奸臣传,而是二人合为一列传。到了雍正末年修成的《明史》中,二人才正式进入了奸臣传。
为何温体仁的名声如此之差呢?
首先,他和许多政治上与东林有关的人士及复社领袖是对立的,而在天启后期魏忠贤迫害东林人物之后,“东林”成为了一块象征道德水平的金字招牌,攀附者众多;其次,温体仁这个人的行事作风,没有人们期待的宽厚忍让的“大臣之风”,而是像讼师一样具有攻击性,先后亲自弹劾钱谦益、文震孟、郑鄤等人;同时,他这人“不市恩怨”,别人上疏攻击他,遭到皇帝惩处,他也只会给皇帝上密揭请求宽大,不会公开上疏让士林知道,因此不易收揽人心。
当然,温体仁保持这种作风,也可以让皇帝看到其无偏无党的孤臣形象,保持对其的信任。越是如此,越让反对者对其愤恨有加,正如曹溶所说:
畏其凶者群起而攻之,惟恐其不去而竟不去。这样看来,随着温体仁在仕途中贯彻其一己之道,同时得来了上赐的荣宠与士林的骂名。斯人求仁得仁,或许他的心中是不以之为憾的吧~
至于旧史家的评骘,本身是在旧史学体系下做出的,今人也不必太为之挂怀,只要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就好了。
如果温体仁活到1644年是南逃,自尽还是留辫子
温体仁(1573-1638)子字长卿,号园峤,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是明朝末年的政治家,也是崇祯时期任首辅最长的阁辅。崇祯三年(1630)以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辅。入阁后他逼迫周延儒引退,自己为首辅,排斥异己,培植朋党,在政事上却消极无为。他对于对付李自成、对于辽东清军的南下都未尝建一策。他推荐的人也大多平庸无能,把本来就千窗百孔的政局搅得不可收拾。后来,他打击钱谦益,还想扳倒司礼太监曹化淳,被后者反戈一击,终于倒台,一年后在家乡死去。
如何评价崇祯年间任职最久的首辅温体仁
温体仁,明崇祯帝朱由检的内阁首辅,崇祯三年温体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阁辅政,崇祯十年,被削职回家,第二年病死家中,做了八年首辅,是崇祯年间任职最久的内阁首辅。 温体仁因举报有功,深得崇祯帝的喜欢和信任,他通过非常手段,找到不利于首辅周延儒的证据,逼迫周延儒引退,自己任首辅。
在政事上碌碌无为的温体仁,整天忙于和人作对,勾心斗角,心狠手辣,对得罪过他的人绝不放过。他每天只知道在崇祯帝面前讨好献殷勤,排除异己,打击政敌。
温体仁为人圆滑,老谋深算,因与抗清名将袁崇焕有点私人小恩怨,不顾清兵以兵临城下,形式十分危急,硬在崇祯帝面前告袁崇焕的黑奖,糊里糊涂的崇祯帝信以为真,逮捕并凌迟处死了袁崇焕,北方大门迅速打开。南方的农民起义发展得如火如荼,温体仁视而不见,没有提出任何的防御计划,被誉为“明朝灭亡第一高手”。
温体仁辅政八年,没有提出过任何提振国计民生的方略,没有建立任何利国利民的功业,是一个十分的庸才。但在结党营私、玩弄权术上确是一个高手。短短几年便将明朝拖进山穷水尽的局面,可谓罪不荣株。
的局面
《大明权力场》中说温体仁是明代第一奸臣,明代第一奸臣不是严嵩吗
谢邀,这个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没看过这部书,不知道书中如何描述温体仁,但是作为明亡的直接参与人,崇祯帝用人也是有问题,并且明史里归他为奸臣传。不过明史是归顺清廷的东林党编写,二十四史里,唯有明史最不靠谱,很多东西还要去查琐碎复杂的明实录。
国内史学界不少人认为袁崇焕是被冤杀的,可毛文龙又有何人神共愤的过错被杀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毛文龙被杀丝毫不怨,如果他是解放军将领早就被处决了。
问题很简单,毛文龙在皮岛拥兵自重,不服从调遣,不听从命令。
袁崇焕曾经几次试过和平手段,限制毛文龙的权力,让他主动交权。
如果毛文龙真的一心为了抗击满清,交出兵权又有什么问题?
当年林彪、粟裕都是统帅百万大军的将领,解放战争结束立即交权。
如果说那是战争结束,抗战期间八路军分头活动,各大军区都有自己的地盘,仍然除了邢仁甫以外,人人都是听从命令,随时可以交出兵权。
而邢仁甫也是和毛文龙一样拥兵自重,结果就是被迅速解决。
对于明朝末期的事情,一码归一码。
崇祯弑杀和冲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杀死袁崇焕是不对的,也是一时冲动的行为。
且不论毛文龙有没有造反的心理,他拒绝交出兵权这一点,足够杀掉了他。
事实上,杀掉毛文龙以后,他的部下纷纷叛变,先后就有四五人叛变,还曾将明朝派来的指挥官杀死。
这说明,留下毛文龙这样乱搞,是非常危险的。
而袁崇焕杀死毛文龙后,皮岛牵制满清的局面没有改变。
毛文龙是1629年被杀,然而皮岛是1637年才沦陷的,又坚持了8年之久,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
虽然崇祯杀袁崇焕是错误,但话说回来,袁崇焕一人的死活不足以改变整个辽东的大局。
当时辽东明军的实力是绝对劣势,只能勉强招架。
但如果关内情况良好,大明倾全力和满清鞑子周旋,最终胜利者肯定是大明。
可惜,关内又因为明朝已经到了末年,大面积民变,农民军四起,将明朝整个掏空了。
在这种情况下,辽东战局或早或迟都是无法收拾。
退一步说,就算没有后来的松锦之战,洪承畴率领十多万大军驻守辽东。
然而李自成攻破北京逼死崇祯以后,洪承畴又能怎么办?
他无论是否投降满清,也不足以挡住满清的入关。
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没错,崇祯杀袁崇焕有错。
但杀不杀毛文龙或者袁崇焕,不足以动摇辽东大局。
明朝的灭亡是各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绝非满清辫子兵的进攻一个因素导致的。
主要还是王朝的客观规律,到了王朝末年就是这样不堪一击的。
后来满清的末年,更是不堪入目,皇上都亲自跑路两次。崇祯不管怎么说还是有骨气的,宁死不跑不投降,比满清老佛爷之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泽连斯基是乌克兰的民族英雄,为何很多投降派网友对他恨之入骨呢
英雄也罢狗?也罢,利益不同,纷争必异。
咱只须“静读圣贤书,不必妄论天下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