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你们认为中医是什么中医在你的生活里占据什么地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4 02:45:17 浏览13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你们认为中医是什么中医在你的生活里占据什么地位

谢谢邀请!中医,在我的认知里,就是中国的劳动人民经过多年的总结实践,整理出来的用于诊断、治疗疾病的一项技术!
这就是我的认识,再细化我就不懂了!不好意思了。

“学历”不代表“能力”更不代表“知识”,您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谢谢题主,本人对这句的理解,认为是对的。

首先,什么是学历?说白了就是文凭。文凭仅指你在某一领域有所学习,达到了毕业的要求,说句不客气的话,现在又有多少人是真靠自己学出来的?

找人代做作业,买论文,假学术研究的不要太多太多。

就算你拿到了某领域的最高学历博士后又如何,当然,还必须是靠真本事学习拿下来的才靠点谱,否则,就是一张纸,除了能忽悠别人,根本就代表不了他有多大能力。

就算是某领域的高学历,有真本事,那也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发挥作用,一但涉及到其他领域呐,还是一张白纸。

其二,俗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而世间又何止360行?

纵览现在的学科,根本就无法包括所有行业,可以说70%的行业,都没有专门的学科,难道这些行业的人就没有能力?

当然不是的,如木匠、刺绣、制砖、缝纫、诗词等等,如果让一个博士后去做木匠、刺绣、缝纫,他能做得好吗?就算他学学能做,又能比那些专业的人做得好?

肯定不会,他只能做自己擅长的领域或自己喜好领域的事情,一旦到了其他领域,无疑就是一棵小白菜,更何况,无数拿到学历的人,都没有从事本所学的专业,同样要从头开始。

其三,所谓的能力并不是只有在学校才能提升,不上学同样可以,只要你有时间,只要你肯学,只要你有恒心,当然,还得有钱财供给,就算你不去学校,没有文凭,在不间断的努力下,同样会站在某一个领域的顶端。

所以说学历仅只代表一种学习经历,不代表能力,但她却又是能力的一部分,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能力是全方位、全行业某一个领域的量,就算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是万能的神。

其四,有高学历的人本就不多,在这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水货,还有一部分人改变了所学的领域,剩下真正有本事的人就更少了。要是没有其他无数行业高手的辛勤劳作,和无数普通而又有能力的人努力创造财富、食物、装备,只拿着一张文凭,最后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学历一说才多少年?满打满算也就百来年时间,难道你能说以往几千年的先辈们都没有能力?

最后,有条件就是去学习,学习自己喜欢的行事和领域,在真正学有所成的同时,能拿个文凭忽悠人也不错,如果拿不到高文凭,有真本事同样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谁能想到马云一个师范大专生,会成就如此大的事业,试问有几个高学历的人能做得到?

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所爱的行业,持之以恒,相信你绝对不会比大部分有高学历的人差,努力吧,朋友!

梁漱溟为什么说:“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狂妄自大之人;不知自己为何物?大事做不得,小事做不好!学问有一点;但没有做过一点点为人民服务之事实!虚有其名,实则宵小之辈。读多了一点点的书就以为自己是“圣人”却真是贻笑了后人。

梁漱溟等人搞起来的建国后的新儒学跟我们熟悉的传统儒学区别在哪里

在中国现代,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被称为“新儒家三圣”。

新中国成立后,以熊十力、梁漱溟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家,试图从传统文化精神中汲取思想资源,诠释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认识,但两人的观点又有分歧,研究侧重面不一样。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他的一生贯穿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21年,梁漱溟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这本论著成了现代新儒学的先驱,而梁漱溟也迅速成为众望所归的新一代儒者的代表。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更竭尽全力致力于儒家文化的复兴,试图找到中国传统文化出路,从而解决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他的新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当代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的创新、坚定文化自信以及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儒家的心性之学,寓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于儒学中,诠释儒学是意欲调和持中的学说,这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存在的价值。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特征,就是充满了佛学色彩,人文主义道德,以及实用主义。总而言之,梁漱溟新儒学思想,就是开新儒学之先河和开辟了中西方文化研究的新途径。消极的一面是由于儒学的形而上学,导致思想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性。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旧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仁为核心”和“人为”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自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学派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论新、旧儒学的核心内容及其主要特征有何区别,应该说,新儒学是旧儒学的继承和发展,都对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同时对进一步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也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何看待“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徘徊

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可见其思想之高度!他信佛,痴迷儒。题主问如何看待他的出世和入世?我试着来剖析一下。

先生出生于1893年,应该说在他25岁前,也就是大概是在1917年12月他到北大任教以前,他都是有些出世的。而在1917到1920这段时间,我认为是转折时期。在这期间有两件事对他影响较大,其一是他的父亲沉潭自尽;其二是他阅读了《东崖语录》,对他触动很大。

先生在1917年12月以前,因受佛教思想影响,他曾两度都想出家:第一次是在1913年7月,他同父兄说想出家;之后是在1917年正月,他又想到衡山为僧,同样未能如愿。

经过反复斗争,先生终于选择入世。于是他决心推崇儒学,从而开始了他的儒学人生!我们真的很庆幸先生的这一明智之举,他真的做到了开往世之绝学。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关键是他研究的是关于人生这一最大命题!

好了,我是诗画人生相约篁岭,专注文史和旅游,谢关注!

关于傅斯年,有啥有意思的事迹值得说说该纪念他什么精神

我觉得题主提的问题很厉害啊。抓住了傅先生的特点。

傅斯年先生是个学者,但他的大部分著作,在当时的时代可能有些影响,如今却不是专业领域研究的必读书了,或可不再表。但傅先生的行止、交宜,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先生的风骨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

我讲几个先生的旧事,能看出风骨、看出真性情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傅大师感愤国难急就《东北史纲》,以学术捍卫国土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知识分子慷慨激昂却一筹莫展,傅斯年问:“书生何以报国?”傅斯年提出,要从学术上,为组织国人抵抗、争取国际支持、收复东北做好准备。作为一介学人,傅斯年紧握手中笔,用自己的知识,向帝国主义宣战。这也是傅斯年联络了方壮猷、徐中舒、肖一山、蒋廷黻等人来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写作《东北史纲》的第一动机。他用知识来说服国人,增进国人对东北地区的了解,进而增加国人抗日的决心。他驳斥了 “日本人近以‘满蒙在历史上非中国领土’一种妄说鼓吹当世”,并“以此为其向东北侵略之一理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爱国情怀激发的著作,更是以现代学术规范、运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现代学术规范建构出来的中国区域史的开创性作品。1932年1月,美、法、意、德等国组成的“李顿国联调查团”成立后,傅斯年让李济将《东北史纲》节译成英文,送交李顿调查团,《东北史纲》一书便成为李顿调查团调查“九•一八”事变时中国政府提供的确凿历史证据。书生报国,有远见、有学识、有激情。先生就是这样的典范啊!

第二个故事:傅老虎北大驱奸,一个都不宽容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由于校长胡适还没有回国,北大校长由傅斯年代理。从敌伪手里接办北京大学,有很多棘手问题,如对日本统治下的北京大学的教职员如何处理便是一个问题。傅斯年决定一个不用,“我决心扫荡之,决不为北大留此劣根。” 1945年10月底,傅斯年抵达北平,陈雪屏等人到机场迎接,傅斯年下了飞机,一句寒暄也没有,第一句话就问陈与伪北大教员有无来往,陈回答仅限一些必要的场合。傅先生闻言大怒:“‘汉贼不两立’,连握手都不应该!”当场表示伪校教职员全部都要“屎壳郎搬家-滚蛋”,请司法部门将罪大恶极的儒林败类捉拿归案。对自己曾经的老师周作人,因为周作人曾失足从伪,傅斯年也毫不留情的清算,他坚持的就是“正是非,辨忠奸”。

他之所以这样“秋风扫落叶”,是因为他知道,胡适为人温和、提倡宽容,回国以后很难应对这样复杂的局面,只有由他这个代理校长扮演老虎,痛下杀手了,他得意的说:“实在说在这样局面下,胡先生办远不如我,我在这几个月给他打平天下,他好办下去。”

第三个故事:参政会炮轰孔祥熙,三评论逼辞宋子文

傅斯年不但是个优秀的学者、是知识分子的灵魂人物,他从政的时候,还是一门巨无霸的大炮,并且专打豪门权贵。

傅斯年在1944年曾两次上书弹劾行政院长孔祥熙,上层虽不予理睬,但后来还是让他抓住了孔祥熙贪污的劣迹,在国民参政大会上炮轰孔祥熙。蒋为保护孔祥熙,亲自出面宴请傅斯年,想为孔祥熙说情。二人有这样一段著名的对话:

蒋问:“你信任我吗?”傅斯年答:“我绝对信任。”“你既然信任我,那么就应该信任我所任用的人。”傅斯年说:“委员长我是信任的,至于说因为信任你也就该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能这样说。”

蒋无奈,只得让孔祥熙下台。

1947年2月15日,傅斯年在《世纪评论》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炮轰行政院长宋子文。一星期后,傅又在《世纪评论》发表《宋子文的失败》一文,直言“(孔、宋)二人虽不睦,但祸国的事,却也‘萧规曹随’。”他指出孔、宋代表的权贵势力“断送中国的经济命脉”,“简直把中国葬送在十八层地狱下了。”3月1日,傅斯年应储安平之约,在《观察》周刊发表第三篇檄文《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从国家资本、官僚资本、权门资本入手,对当时中国的状况条分缕析,讲得清清楚楚,至今读来,令人击节!

傅斯年在给胡适的信上说:“我一读书人,既不能上阵,则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于此事,行之至今,自分无惭于前贤典型。士人之节,在中国以此维持纲常也。”

第四个故事:傅斯年侠骨柔肠,梁思成穷病受助

傅斯年脾气暴,但他对人才的关心,对朋友的细心,恐怕也不是他人能比的。

抗战期间,很多学术机构都迁到了李庄,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和次子梁思永也困在西南这个小山村,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梁思成的中国营造学社是个民间学术团体,没有经费来源,好不容易向政府要到一点钱,也只够维持很短时间的开支,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常年辗转于病榻,一方面协助梁思成编写《中国建筑史》,一方面又要照料两个孩子,处境十分艰难。梁思永是考古学家,虽然战胜了死神,度过了危险期,但由于工作劳累,营养不足,病体十分虚弱,每天连到山上史语所去上班都支撑不住。

目睹梁氏兄弟的艰难状况,傅斯年忧心如焚,为了替国家保存人才,他给朱家骅、叶企孙、杭立武等官员写信,谈到梁家兄弟的家世和学问人品,为他们争取经济资助。他甚至还直接上书蒋,介绍梁家兄弟的身世、学术贡献、面临的困难,争取经费支持。

而且,他所做的这一切,梁思成兄弟、林徽因都不知情。他觉得,如果说出来了,像梁思成、林徽因这些知识分子,完全可能拒绝接受帮助。傅斯年是一个侠义之人,他的做法,正表明了他柔情的内心,他无私和高尚的情操。

傅斯年的故事很多,我的这篇问答的主要参考了以下两本书。里面,还有许许多多像傅斯年这样的“先生”的故事。读来,是一边唏嘘一边景仰啊:

岳南著《南渡北归》,全六册,含《南渡》两册,《北归》两册,《离别》两册。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岳南著《那时的先生》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在线艰危岁月大师群体沉默而光荣的历程。

这次我没有放先生的照片。傅先生很胖。后来他的死因也和肥胖有关。拍了参考书封面照片附后。

如何评价梁漱溟

通过对梁漱溟先生一生经历的观察,可以发现他的身上有两个醒目的标记,一是“思想家”,二是“实践家”。

上上个世纪末,梁漱溟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其祖父梁承光,举人出身,做过山西永宁知州,剿过捻军,为挽救腐朽的清王朝,做过他自认为责无旁贷的努力,35岁病逝于任上。

其父梁济,一个为清王朝殉道的刚烈之人,曾任过内阁中书、内阁侍读、民政部员外郎、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斋务提调等职务。1918年11月7日,梁济留下遗书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然后,毅然投北京积水潭而死。

一个如此刚烈的父亲,同样生了一个这样刚烈的儿子,其父的思想,也深深印在了儿子的心田和头脑之中。当然,父子政见上有分歧,父亲主张君主立宪,儿子主张革命救国,方向一致,道路不同。尽管有分歧,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则是高度一致的。

梁漱溟虽然主张革命救国,但在文化上,却与五四时期打破孔家店狂飙猛进的思想不同,他既是西方文化的尊重者,更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所以,父亲去世的第二年,他就开始写作,不久即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此书在激烈反传统的时代潮流中,一反众议,竭力提倡儒家文化的真精神。此书于1921年初版后,曾多次重版,被译为十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发行,被学界公认为东西文化论争的经典之作,蒋百里甚至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是“震古烁今之著作”。这是梁漱溟作为思想家的一面。

同时,梁漱溟也是个脚踏实地的实践家。他长期主张教育救国,主张从最基础的教育入手抓起,他长于理论,勇于实践,为此他甚至辞去了北京大学的职务,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去山东荷泽去担任一个中学的校长。

对于乡村建设也是如此。梁漱溟致力于乡村建设和发展,实行社会改造,他在山东邹平县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领导一批知识分子从事于乡村建设工作,与村民打成一片,在提高村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改变乡村落后面貌等方面不遗余力。梁漱溟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思考。

虽然,乡村建设由于战乱而不得不停止,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践,为中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些探索,提供了一些经验,即使是对今天的乡村振兴或新农村建设,都有一些启示作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