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邺城

历史上出镜率极高的寿春,邺城等政治军事重镇,为什么没落了?邺城究竟是指邯郸的临漳还是指河南安阳为什么七大古都说安阳而不说临漳或邯郸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3 22:49:24 浏览1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历史上出镜率极高的寿春,邺城等政治军事重镇,为什么没落了

想了解这两个城市为什么没落,先看看这两个地方为什么兴起。我们先详细说说邺城。

邺城的兴起最早可以上溯到魏国。西门豹治邺之所以成为战国佳话,是因为邺地的兴起是魏国强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邺城地区在古代有非常独特的地理优势,向北可以威胁赵国的邯郸,向南可以进取当时富庶的豫东平原,向西可以经过太行山进入山西高原,向东过黄河可以直达山东半岛,处于交通要道,而且境内以平原为主,在当时土地非常肥沃,人口密集。特别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邺城的交通运输非常发达,不仅是陆路方便,其周边的漳河、滏河等水系可以构成水网,发展水上交通。所以魏文侯选择邺城为国都,很快使得魏国强大起来。。

但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邺城的重要性就下降了。道理很简单,因为全国统一了,帝国内部不再需要打仗了。尽管秦朝统治时期很短,但取代秦朝的汉朝依然是统一的王朝,所以西汉东汉两代,邺城的地位就不如战国时期。不过此时的邺城依然处于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的咽喉要道,政治地位依然重要,所以“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以邺城为中心。

邺城真正的发展始于曹操。在曹操战胜了袁绍之后,把自己的“霸府”安置在了邺城,并且对邺城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大规模扩建,这次扩建不仅奠定了今后几百年邺城作为名城的基本规模,而且修筑了三台,也就是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金虎台在后赵时期因为重了石虎的名讳,改名为金凤台。

曹操把自己的大本营定都于邺城,一来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直接威胁控制北方各大割据势力,二来则是看中了这里发达的农业和稠密的人口,既可以提供丰富的军粮,同时也可以作为征兵的主要基地。所以终曹魏一世,邺城始终是北方最重要的城市,超过了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和后来曹魏立国定都的洛阳。所以左思在写《三都赋》时,以邺城而非洛阳为描写的对象。

经过了曹操的营建之后,邺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方重镇,也是曹魏时期北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顺便说一句,曹操营建的三台,主要功能并非游玩,而是一个军事设施。三台依托邺城城墙而建,在当时华北平原是一个难得的制高点,在这个制高点上,通过旗帜的动作、颜色、指向,可以向周边部队发出简短而重要的命令。三台本身又可以储存大量物资,可以供军事使用,从而将邺城变成了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

邺城与三台的军事价值,在曹魏之后被许多军事家和战略家所认识。张宾劝石勒取邺城安身时就说过“邺有三台”之固。西晋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就曾经据有邺城,为王浚攻克。后来东瀛公司马腾也曾经据有邺城,为石勒所攻克。但此时的石勒还处于四处掠夺的小军阀阶段,没有认识到邺城的重要价值。在石勒投靠前赵,逐渐成为一股强大力量之后,在张宾的劝说下曾想夺取邺城为基地,但没有成功,退而取其次才占据了襄国,建立了后赵。但在石勒去世后石虎很快依据邺城成功取代石勒一支的后裔,成为后赵天王。

邺城在石虎时代得到了很大的扩建,修建了许多恢弘壮丽的建筑,三台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修缮,高度增加了一倍还多,可以储存大量军事物资,邺城也成为当时中国最壮丽的大城市,比南朝的建康雄伟许多。石虎死后,冉闵取代后赵建立冉魏,与北方诸多少数民族政权陷入苦战,依然以邺城为基地。东晋永和八年四月,冉闵为慕容恪擒杀后,邺城又发生了大饥荒,但凭借三台的险峻和物资储存,面对前燕大军依然坚守了两个多月才被攻克。

前秦兴起后,前燕主力军在慕容评的率领下与前秦王猛决战兵败,随后符坚大举进攻邺城,前燕以微弱的兵力也在邺城据守了二十多天才投降。

淝水之战后,反叛的慕容垂率大军二十万攻打邺城。此时据守邺城的是符坚的弟弟符丕。这也是邺城历史上最惨烈的攻防战,双方反复拉锯争夺,符丕凭借邺城的坚固和三台的物资,竟然在邺城坚守了一年半。慕容垂是十六国时期非常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威名曾经为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所畏惧。这样的名将大兵压境,依然打了一年半,可见邺城作为军事要塞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在北魏时代,邺城没有发生过太重要的战争,但在高欢兴起后,邺城的战略地位再一次凸显出来。高欢家族再次以邺城为基地,北齐文宣帝高洋再次修建、增高了三台。但是,高洋之后的高湛与高纬都是昏庸之主,不仅没有加强邺城的防御,反而拆毁三台建筑佛寺,结果导致邺城在北齐末年两度沦陷于北周手中。最终,到杨坚统一中国后,拆毁了邺城。

杨坚摧毁邺城的目的之一,就是隋朝已经定都长安,统一中国大势已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崤山以东的河北地区(当时称之为“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再保留一个坚固的军事堡垒,很容易再次滋生尾大不掉的地方军阀。

由此可见,邺城的重要性,在于其处于控制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的咽喉要地;其兴起,往往伴随着地方军阀的崛起和战乱;而在国家统一之后,这样的重镇往往成为中央朝廷削弱的对象。其逐渐没落也就很自然了。

寿春的没落也是如此。寿春地位的重要,在于长江以南政权的兴起。从东吴开始,经永嘉南渡,建立东晋,之后的宋齐梁陈四朝,都是割据南方的地方政权(当然,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南朝被称为”正统“),与北方政权以长江为界对峙。要在对峙中争取主动,双方都要对江淮平原进行争夺,所以寿春所在的淮南地区就成为了焦点,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但是当国家统一,南北对峙的情况不复存在后,江淮地区就成为了和平之地,寿春失去了过去的战略价值,自然也就不见于史书了。

今天总有人说“兵家必争之地”,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地方天生是战略要地。一个地方的军事价值,往往是由围绕这一地区的政治力量争夺而决定的。比如,北极地区,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成为过“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该地区周边没有多少军事对抗。但是从冷战开始,由于美苏的对抗、阿拉斯加的地理位置,以及全球变暖引起的北极冰盖融化,导致北极资源开采成本的降低,使得围绕北极的大国较量越来越激烈,北极也就成为了战略要地

邺城究竟是指邯郸的临漳还是指河南安阳为什么七大古都说安阳而不说临漳或邯郸

回悟空问答:经过多年研究我知道为什么七大古都为什么说安阳而不说临漳或邯郸了!
欢迎各位看官评头论足。会说的赶不上会听的:第一,三台遗址(邺城)属于安阳还是邯郸管辖是现代区域划分问题,但曹操墓、西门豹祠、三台遗址都在安阳北边上就值得商榷了!自古以来南敬天北敬地,东、西汉朝更是风行:如曹操“南门秋操”的规定,洛阳“葬在北邙”的习俗,那有葬在西南方向的?你知道西北为上,北为上么?《三国演义》都知道尊重历史。
第二,曹操与袁绍大战,几番厮杀、几年争斗全是在洹水之南,割麦子清野,把冀州城周边人口迁居黄河南,谁割的、谁迁的《三国志》记载的明白,没有临漳什么事吧?打开冀州,进了邺城才在漳河边先后筑三台对吧?
第三,安阳老城历史上几经攻打,都记载不好打,我知道最早是秦国,之后是曹操:无奈之下决漳河水围安阳。别说历史,就现在的地势,临漳敢让决漳河水淹吗?!(未完待续)

曹操为什么攻下邺城后,把大本营从许都迁到邺城呢

要清楚为何曹操对邺城特别钟情,青眼有加,就需要了解一下邺城的历史。

邺城是历史名都,经济、军事、地理位置都极为重要,是成就霸业理想的根据地。

01

邺城是历史名城,源远流长。

”邺“之名称开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一带,邺,是业之居住地之意),距今4000多年。

在唐尧、虞舜及夏朝时隶属冀州,商朝属京畿内名相,西周属卫,春秋属晋。

邺城与安阳一河之隔,以漳河为界,南为安阳,北为邺城。相比之下,商朝时期的安阳要比邺城名气大得多,安阳商业繁荣,是经济中心。但邺城地位也很重要,经济同样发达。

春秋时期,相传齐桓公开始在邺筑城,战国时期归属魏国,魏文侯以邺城作为陪都。

魏文侯任命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水利家西门豹为邺令,治理邺城,立下了赫赫功勋。

西门豹利用为河伯娶亲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颁布律令,禁止巫风,开凿漳河,修渠十二条,改良了大量农田。

同时,西门豹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东北重镇。

02

三国时期的经济、军事重镇。

汉高祖时设置邺县,治所一直在邺城。两汉三国时期,邺县地域包括今天临漳县南部和安阳县北部。

袁绍鸠占鹊巢,赶走冀州牧韩馥之后,一直把邺城作为冀州治所所在地。

袁绍平定河北,占据了冀、青、并、幽四州,兵士五六十万,兵精粮足,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势力,令曹操垂涎三尺。

冀州不仅是富庶之地而且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袁绍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就盘算着一旦失利,就去冀州发展,以此作为根据地,南争天下。

在得到冀州(治所在邺城)以后,袁绍才开始了争霸的征程。

对于冀州,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更清楚其意义所在。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占据邺城,开始营建邺都。本来,张绣、贾诩归降曹操后,曹操拜贾诩为冀州牧。等到战败袁绍后,曹操就自领冀州牧,不想再让贾诩染指冀州。

这时候的邺城再度崛起,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03

曹操经营邺城,其目的就是为了将来的曹魏建国。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战胜袁绍,204年攻占邺城。从此之后,曹操开始大规模建设邺城,并以此作为自己直接控制的核心根据地。

曹操此举,有几方面的打算:

第一,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献帝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尽管是掌控了朝政,但朝廷群臣并没有完全归顺曹操。特别是建安五年(200年),车骑将军、献帝国舅董承谋划的“衣带诏事件”,令曹操心有余悸。建立自己的政治、军事中心成为必然的需要。

第二,奉迎天子到许都之后,曹操已经不能再建立清一色的政治、军事势力,必然会受到献帝一些旧臣的牵制。比如孔融,号称当时的大儒,就对曹操很不感冒,时不时地搞点名堂出来,让曹操难堪一下。

第三,曹操占据了北方,但故都洛阳、长安破旧不堪,经过董卓之乱后,京城人口稀少,世家豪族全部流失,已经不能再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

而此时的冀州,经过袁绍多年的经营,已经富甲天下,成为北方经济中心之一。

曹操把大本营从许都迁移到邺城,也就势在必行。

邺城被曹操攻破后,曹操就在当年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冀州邺城,政令军令从此之后都从这里发出,而在许都只留下少许的官吏。

建安十九年(214年),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食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之上,以天子礼制郊祭天地,出行一如汉制。名为汉臣,实际上已经是皇帝。

当时的大臣,除了个别的官吏,几乎都是魏臣,大多是汉魏两面同时兼任。像夏侯惇这样的汉室重臣,曹操并没有勉强他为魏臣,但夏侯惇自己却强烈请求为魏臣。

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后,也是把大量的人口、财富集聚到邺城,以此充实邺城的实力。

由此看来,曹操把邺城作为大本营,是时势的需要。本来许都是曹操的大本营,但献帝到来之后,毕竟名义上曹操还得尊献帝为主,受到很多的限制。同时,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受到很大的威胁。这种情况下,曹操选择另立新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曹操另立新都之后,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号召力也大大减弱,失去了道义的高地。这或许也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吧。

邺城之败是监军鱼朝恩瞎指挥造成的吗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石壕吏》中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至二年三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九节度使率军围攻邺城(今河南安阳)安庆绪部及援军史思明部的作战。

史料记载中称邺城之战,唐朝当时有六十万大军,在洛阳周围的多个城池中驻扎,而史思明带领的叛军也是在附近围攻郭子仪,只是因为郭子仪的大军数量比较多,所以史思明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由于在战争中肃宗为了玩转帝王之术,认为郭子仪、李光弼都是中兴元勋,难以互相统属,因而不设统帅,封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军,监督各军行动。

与此同时,战争已进入胶着状态,大将李光弼看出史思明按兵不动,意在麻痹唐军,企图乘唐军懈怠而进行袭击。建议分兵直逼魏州,迫史思明出战,史有鉴于嘉山之败,必不敢出;时间一久,邺城定为唐军攻克,魏州的史思明也就容易被唐军消灭。但是,鱼朝恩拒绝采纳这一计划。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有人传言,说洛中将士皆幽州、朔方人,思乡心切,兵无战心。鱼朝恩却信以为真,屡次上言肃宗,请命李光弼率军攻取洛阳。结果由于战线过长,加之在战争中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对面不能相认。唐军因师老兵疲,军无斗志,一退不可遏止,丢弃甲杖辎重无数,河阳、怀州失守,鱼朝恩也狼狈逃回陕州。

郭子仪退保洛阳,其部战马万匹,只剩3000,甲杖10万,几乎全部丢弃。其他节度使也各自溃归本镇,仅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而还。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宰相元载密奏请杀鱼朝恩,并以重金贿赂鱼朝恩亲信周皓、皇甫温二人,暗中观察此人。三月寒食节的时候,皇宫举行宴会,宴会结束后,鱼朝恩回家之际,代宗叫他留下来讨论事项。等鱼朝恩一到,代宗便责难他图谋不轨,鱼朝恩为自己辩护,此时周皓与左右将之擒获,缢杀之。

点评:此战,唐肃宗在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讨伐;发兵数十万,又不设元帅,无统一指挥;鱼朝恩掣肘诸将,贻误战机;加上粮秣不继,士气低落,终至大溃败。

《三国演义》中魏国的首都是现在哪座城市

谢邀。

应该明确的是魏国的首都是洛阳。

许昌是曹操统一北方时的根据地,但曹操并未称帝,只做了魏王。当时魏国是东汉的国中之国,首都在原来袁绍的首都邺城。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嗣位,汉献帝禅位,曹丕篡汉自立魏国后,有五个都城,分别是洛阳、长安、许都、邺城和谯县。虽然名义上魏国的首都在洛阳,但实际的办公地点仍在邺城。

邺城文化的归属是邯郸还是安阳

邺城历史归安阳,让安阳变成第七大古都,简直就是历史地理学最大的笑话,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洛阳人士大量迁往建康(南京),我也没见南京说自己是洛阳的继承者。邺城历史就是邯郸历史的一部分,不管是赵国邯郸,魏晋南北朝邺城,宋朝北京大名府,都是依托太行山东麓(军事)+华北平原(粮仓)+漳河或者黄河故道(水系)的建都思维,就是赵国邯郸建都思维的一脉相承,临漳邺城,大名县城和邯郸市区共同的建都历史,才成就邯郸恢宏画卷,八朝古都的壮丽华章。

曹魏邺城在中国城建史上的影响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和河南安阳县的交界处,曹魏邺城位于漳河以北。

  1. 根据考古勘探资料显示,邺北城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城墙用夯土筑成。城内探明六条道路,东西大道是连接东面建春门和西面金明门的主干道,称为建春门-金明门大道,宽13米,发掘时发现上下两层路面,下层路面属于东汉晚期,曹魏至十六国时期;上层路面是东魏,北齐时期。这条东西大道将邺北城划为南北两大区域,北区是宫殿区和皇族居住区,南区是市民区。

  2. 建春门-金明门大道的南部发现三条南北大道,中阳门大道居中,凤阳门大道居西,广阳门大道居东,中阳门大道是邺北城的南北中轴线,与建春门-金明门相交,往北是宫殿区的主要宫殿文昌殿,长730米,宽17米,是邺北城已发现最宽的道路。东西大道以北发现两条南北大道,居东是广德门大道,居西是厩门大道。

  3. 东西大道之北是邺北城的宫殿区,发现十处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区以西的铜爵园发现四座夯土基址。

  4. 曹魏邺城的平面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建春门-金明门大道将全城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中部是宫殿区和中央衙署,西面是铜爵园和具有军事堡垒和宴饮游乐双重性质的“三台区”,东面是高级贵族居住的“戚里”,南区是一般衙署和城市居民区。中阳门大道为全城南北中轴线,与建春门-金明门大道构成“T”形主干道系统,邺北城的“T”字形布局对后世都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5. 曹魏邺城布局改变了汉代以来都城宫殿区分散的局面,中轴线的形成使平面布局更为规整对称,这种平面规划对北魏洛阳城,东魏邺南城,隋唐大兴城和长安城的规划产生重要影响,标志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安阳能否成为邺城的继承者

邺城应该是河北邯郸的临漳县,现有三台为证,古邺城遗址主体在临漳县境内。网上一搜邺城便知,安阳市北郊也属于邺城的范围,但不能说安阳就是邺城。如果把临漳县划给安阳市管辖,则可称安阳为邺城。

三国邺城在哪

1、古邺城遗址主体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的香菜营乡邺镇村、习文乡一带,南距安阳市中心18公里,北距邯郸市40余公里。

2、邺南城与邺北城均在临漳县。

3、邺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以此为都。邺城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遗址等)、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等)一带。

从许都到邺城,再迁洛阳,曹操父子为何爱迁都

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曹操父子爱迁都的根本原因。

曹操的发起地是山东兖州,后来向西南发展,在许昌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根据地。许昌在当时属颖川郡,在北方长安洛阳大动乱时,为躲避战乱,北方不少人纷纷南迁,颖川当时成了人口密集之地,很多士人聚于此地。曹操占领这里后,就以此为中心,安流民,兴水利,推屯田,选人才,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曹操在此的统治也稳定下来。汉献帝不堪李傕郭汜内乱,在大臣保护下逃出长安,回到洛阳,但这时的洛阳在董卓焚烧毁坏下,已是破败不堪。汉献帝无奈只好东走,这时的曹操接受了荀彧“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前去迎接汉献帝,最终把汉献帝迎入许昌,许昌就成了汉帝临时都城。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把都城定在洛阳呢?刚才已说了,洛阳不是曹操的势力范围,李傕郭汜仍有实力,马腾、韩遂西凉势力虎视耽耽,袁绍、吕布、张扬、杨奉等势力环伺,洛阳经战火洗礼,败墙颓垣,人民逃离,土地荒芜。由此诸多缺陷,曹操自然不会冒危险占洛阳建都,而自己早已经营的许昌,人口繁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地势险要,社会稳定,又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正合建都于此。同时呢,据传汉朝属火,火生土,而许昌地区属土,曹操有意将来以曹代刘。而当时曹操起家的兖州,有袁术、吕布、刘备、袁绍等的环伺,属临敌前线,自然不能作为都城。后来曹操尽灭北方各军阀诸侯,基本统一了北方,北方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发展,因曹操居功至伟,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封地在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一带,因此曹操就派世子曹丕到邺城,对邺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邺城也成了当时不亚于许昌的繁荣城市,是曹操封地的首府。曹操死后,曹丕继立,他逼着汉献帝禅位。汉献帝当时也只是个摆设,没办法只好按曹丕的意思,三次请求禅位魏王。就这样曹丕就代汉建立了魏朝。那么曹丕为何要定都洛阳呢?首先洛阳是东汉近二百年的都城,比邺城、许昌有名得多,邺城只能算是一个诸侯王的首都,既然代汉,汉朝所有的都要变成魏朝的,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将东汉都城变为曹魏都城了。其次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对各方都好控制掌握,发兵征讨也方便很多。而且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邺城所不具备的。再次洛阳经过近年的营建,特别是曹丕上位后的建设,又基本恢复了京城景观。

总之,曹操父子从许昌到邺城,再到洛阳,并不是他们父子爱迁都,那都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自己的私心所致,虽然达到了他们的目的,但终没有大汉得国之正,没过四代,就被司马氏所篡,倘若曹操父子泉下有知,不知又当何以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