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疆域

明帝国为什么没能继承元朝疆域?有人说元朝疆域最大,并且牢牢控制住西藏、蒙古和西域,但为什么元朝在历史上的地位始终不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3 13:32:54 浏览1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明帝国为什么没能继承元朝疆域

题目表述很有问题。明朝并不是继承元朝的疆域,而是驱逐蒙元,恢复中华故土。之所以没有占领蒙古高原和西域,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因为能力不够。

很多人以为明朝消灭了元朝。其实不然,明朝只是把元朝赶回了草原。但是蒙古各部,仍然存在,并且战力强悍。时刻威胁着明朝的北部边疆。

由于这个北方强敌的存在,明朝不得不把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帝国北方从山海关到嘉峪关一线。明朝在这里重修了万里长城,驻守重兵进行防御,形成了所谓“九边重镇”!

终明一世,始终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双方大小战斗打打停停,一直没有断过。防御蒙古各部消耗了明朝绝大部分战略力量。哪里还有余力经营西域!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有人说元朝疆域最大,并且牢牢控制住西藏、蒙古和西域,但为什么元朝在历史上的地位始终不高

并不是元朝历史地位不高,而是元朝对历史影响的传播不像其他朝代那样有家喻户晓的人物、流传广泛的故事而已。

历史地位,一般是用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元朝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对历史的走向,有着其独特的影响,是历史所不能割裂的存在的。

大部分人眼中的元朝,是模糊的,大抵提到元朝,就会想到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这样的蒙古人,元朝也一定程度上被认知为“蒙古人的王朝”。是故,每每讨论历史,这一段历史时期,就因为政治、民族的原因,充满了分歧和不理性的评判。

侧重军事的人,会看到一个疆域空前强大的帝国、注重文化的,会从前宋后明之间纵向对比,关注政治的,会对元朝的政治制度各种各样的批判。

就如题主的问题,侧重的也是元朝的疆域,以军事的角度,去强调元朝的贡献,以此来言其历史地位。事实上,笔者并不认同这种唯疆域论判定一个朝代对历史的积极影响,这是很片面的。

同时,中国的历史,并不是孤立的,它没有出现过完全地断代,乃至被割裂,被彻底同化的情况,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朝代,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和影响,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是人为可控的。

将元朝拟人化,试图来评价其历史地位,这是不可取的。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其辉煌与低谷之时,没有千年的帝国,也没有万世的王朝。

元朝短暂的统治,加上政权交替的不稳定性,造成了整个时期除了前期的军事外,没有什么比较突出的政治建树,所以跟其他朝代比起来,显得没有存在感。而研究元朝的学术著作其实很多,但因为这段历史没有很好的符合市场需求,又符合政策的素材,所以导致其传播度不高。

大部分的人,看历史,都只是听一耳朵,当成小说话本,奇闻异事来听,如果要细细分析某一时代的成就得失,大部分人是很难听得进去的。毕竟,在很多人眼中,历史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听别人讲历史,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或者猎奇心态所致而已。

就元朝这段历史,不包括学术界,除了忽必烈,在民间的关注度真的似有还无。老百姓不关注,学术界讨论的影响力也有限,政策法规的走向也比较敏感,所以元朝就变成了个小透明。

倘若现如今的主体民族是蒙古族,政府政策是倾向于元朝的,那么势必元朝的影响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说到底,一个时代,在当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取决于舆论引导,政策倾向。而不在于它疆域有多大,如果现如今是个军国主义政府,那么保不齐元朝就要吹上天了。

(哎,会不会404呀)

元朝时中国的版图有多大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吗

中国的元朝时期是中国领土最大的时候,但是元朝只是蒙古人统治下的一个东亚地区,还有西亚地区,东欧地区,都在蒙古人统治范围内。

就是这个元朝,没有了国家边界,使一大片地区成为一个国家,也就是这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中亚人,西亚人也进入中国,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出现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各族人民,主要还是西亚人,阿拉伯人居多。

他们从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南中国,他们从泉州港登陆,进入泉州地区,然后到处传教,遍布全国各地,这就是回族的来源。

元朝中国有两条丝绸之路另一条是从西安经过甘肃河西走廊从新疆到哈萨克斯坦在往西到的中亚伊朗,伊拉克,和东欧地区。

那时的河西走廊,马队,骆驼队,络绎不绝,是元朝时期最繁忙的商旅运输线,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源源不断的运往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这时候传入欧洲的。

元朝时期,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他比西亚,幼发拉底河文明还要领先,这时的中国是世界的灯塔。

有盛就会有衰,今天的蒙古人已经失去了成吉思汗时期的能量,他们分布在中国,俄罗斯,伊朗,东欧地区被当地文化同化而失去了他们祖先的特征,有的已经西亚化,有的东欧化,只有俄罗斯的蒙古人,和中国的蒙古人还保留着黄种人的特征。

今天的蒙古国人民,是中国元朝皇室的后裔,他们还是过着祖先的生活,栖水草而居。他们也跟着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的风风雨雨,耻辱,与反抗,奋起而自强不息。

现代化的风已经吹绿了蒙古草原,蒙古国也在政治上,经济上迅速的现代化。

唐朝、元朝和清朝到底哪一朝代疆域最大

试回答本题:题目所设的唐、元、清,哪一朝代疆域最大之提问,似应从两个方面所回答。

一、如果从表面上看,名义上疆域最为广大的古代王朝,非唐、元两有朝而莫属了!为什么唐朝版图大?因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具有开拓精神的王朝之一!

大唐文明辐射范围之宽广,世所罕有。周边部族之归服臣属者,不计其数。当唐朝极盛时,唐太宗更有天可汗之号,由此足见唐朝之强大——然而,在唐朝所统治的庞大区域中,除了本土外,其他的多属羁靡统治。

那样的统治是不可靠的——一旦唐朝衰落,疆域便会大幅度缩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疆域已经退回了本土!

元朝——是蒙古帝国统治了整个中国,再加上蒙古高原本部的称谓。蒙古帝国包括四大汗国,元朝只是其一。而且其他几个汗国也同元朝没有什么隶属关系!

因此元朝的实控疆域,甚本上只比唐朝极盛时,多了一个青藏高原而己。同时,在元朝末年,由于红巾军崛起,元朝很快便被赶回了草原大漠,成了北元。所以元朝的领域虽广,但持续时间却只有区区98年而己。

清朝统治中国最久,几近三百年。而且他们己经建立起来一套成熟的统治秩序来!并且对于蒙古地区、新疆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台湾地区,都建立了实际而有效的统治秩序,并实际统治之。

因此,在清朝统治期间,中国的疆域无论是在名义与实际上都是最大的。这一点是没法否认的!而且后来的“中华民国”,也是在继承了清朝在法理上对中国的统治权后,才得以有效掌控了所有地区!因此也可以说,是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尽管在清末又被抢走了一百多万平万公里的土地。

综上:在名义上唐朝、元朝疆域最大。而在实际上则清朝疆域最大。(个人见解,欢迎各位朋友斧正。)

元朝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朝代吗

元朝是我国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面积1372万平方公里。蒙古人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草原诸部,开始南征北战到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时,消灭了南宋政权建立大元,定都大都(北京)。至此元朝达到顶峰,蒙古铁骑扫平了东欧平原,兵锋直达中欧多瑙河。元朝地跨欧亚两大洲,毋庸置疑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

随着对欧洲的战争,火药武器随之传播到了欧洲,火枪可以击穿使得欧洲贵族骑士厚厚的铠甲,火炮可以轰塌封建领主的城堡。欧洲的历史进程得到了加速,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到了我国清末,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领土被割让。通过各族人民奋勇抗争,才保持了民族独立,保住了现有的国土和海洋。

为何仅中国有「元是我国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这样的描述,而同被蒙古帝国统治百年的他国却未听说有类似表述

蒙古,从起源到结局都与中国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而这一点,蒙古人征服的其它地区完全不具备。

1,蒙古出自东胡

“胡”最初特指匈奴,而东胡指的便是匈奴以东的游牧民族,位于今天的东北地区。

东胡,这一支游牧民族对我国影响深远,鲜卑、乌桓、柔然、契丹、库莫奚、室韦、蒙古都出自东胡。

蒙古,即蒙兀室韦,其发源地在今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唐朝之时,曾在东北设室韦都督府辖之。

唐末,回鹘被黠戛斯击败后西迁,之后蒙古人(蒙兀室韦)便从东北向西进入了现在的蒙古高原。

唐亡之后,蒙古人受同属东胡的契丹人,也就是辽国统治。

公元1125年,金灭辽,辽室西迁,是为西辽。之后,金和辽均无力掌控蒙古高原,于是蒙古人开始崛起,即使金国曾对蒙古实行“减丁”政策,也无法阻挡这一趋势。

2,蒙古的主体一直在中国

唐有室韦都督府,辽国直接管辖蒙古,蒙古摆脱金国控制而崛起,以复仇为名,誓灭金国。

所以,蒙古的历史都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只不过并非一直属于中原王朝而已。

至1759年,清朝一统蒙古三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蒙古正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这一点,无论是蒙古人征服的波斯,还是俄罗斯都不具备。

以帕米尔高原(葱岭)为界,向东自古以来一直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华夷体系,东胡显然在这一体系之中。

波斯文明的东部延伸是中亚,也就是东伊朗人,自古与蒙古没有瓜葛。蒙古在波斯确实建立了伊尔汗国,但对波斯影响并不大。

而俄罗斯的文明程度在当时还不如蒙古人,同时它是一个斯拉夫人的国家,自古与蒙古没有关联。与东方的蒙古帝国相比,俄罗斯更愿意认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第三罗马。


综上,蒙古人出自东胡,从我国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向西进入蒙古高原,之后向四面八方展开了征服之战,但其最初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复仇灭金而已,这显然在中国历史的范围之内。

蒙古人的大征服,属于世界史,但也属于中国历史舞台的大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疆域最大,为何只短短存在了不到一百年,原因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中,西晋、隋朝和元朝,相对都较为“短命”,究其原因,自然是各有不同,这里按照题目要求,仅谈一谈元朝。

以往关于元朝统治时期较短的学术探讨的论文不少,大多归结为蒙元统治集团文化落后、穷兵黩武、民族压迫等几大点,然而近年来,随着对元史、蒙古史研究的深入,这几个以往的定论,似乎发生了动摇。在大蒙古国灭金及对南宋的早期攻击时代,蒙古贵族确实以野蛮的杀戮和掠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倒退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但在忽必烈汗集团定鼎元朝后,大规模、多频次的杀戮掠夺事件已大为减少。所谓的“穷兵黩武”,一般指的是忽必烈汗发动的征伐东南亚和日本,以及与西北窝阔台、察合台后裔的战争,但这些都在元朝第二个皇帝——元成宗在位期间,予以停止,且当时的元王朝仍处于上升期间。至于说到民族压迫,至今学界没有找到传闻中,将百姓分为四等种族、区别对待,甚至有什么初夜权的相关官方文献,基本已经将之归为谣言之类。事实上,当大规模的兼并战争结束后,元朝对广大征服地、尤其是原南宋的江南地区,实行了宽松、轻赋的统治,也很快赢得了广大汉族士绅的认可和拥戴。尤其是元朝地方官吏对文化、舆论上的管制,几乎没有,文人著书立说,比之唐宋都要自由。官府还对有影响的文人,提供一定的物质待遇。至于政治上的压迫,是客观存在的,元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取消了科举取士制度,实际上堵塞了汉族百姓们的仕途,但在元仁宗、英宗、文宗及惠宗时期,科举也曾几度重新施行,许多元朝中晚期的汉族名臣就是那些科举取士的结果,甚至明太祖朱元璋在公开评价元朝统治时,都说:“元以宽仁失国”。(详见,徐子方著《元代文人心态史》)。

那么元朝国祚短暂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个人以为,主要有四点:

一,元代最高统治者奢靡无度的生活,导致的皇帝普遍短寿,皇位更替频繁带来的不稳定,(除了第一位皇帝忽必烈和在大都的最后一位皇帝妥欢贴睦尔外,其余皇帝没有一个寿命较长的),而几乎每一次皇位变更,都笼罩在阴谋和血腥之下。

二,元朝大肆滥封功臣、党羽的风气,元代由于诸王分封及功臣部落的投下制,造成了大片的领地由诸王、功臣及其后裔掌握,国家的收入及掌握程度愈加困难。这其中,尤其是元武宗海山的表现最为离谱,他的滥施封赏,几乎造成了中央财政的难以维持。。。。

三,激烈的内讧,几乎动摇了国本。元朝宗亲间的内讧一直很激烈,不但在忽必烈汗时期与西北诸王的长期鏖战,还有对东道诸王的远征、平叛,这些都使得国家在北部养兵众多。而成宗去世,诛杀阿难答后,海山大军南下;英宗遇刺,也孙铁木儿大军南下,都是几乎倾覆朝廷的事件。更不用说,在泰定帝死后,朝廷及地方实力派,公开分裂成上都和大都两派,数十万军队在几个战场展开空前激烈的内讧厮杀,这一两都之战,彻底打乱了元朝原有的统治秩序,已经给这个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病人,敲响了警钟。

四,开明的民族政策,却未能使来自各民族的臣僚们形成良好的向心力。元代对民族和信仰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一方面使得各民族、各宗教信仰的臣属们聚集于朝堂;但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依旧把自己定位在本部落、本民族、宗教的框架内,任人唯亲,朝廷、地方上小集团势力横行。例如,元代末期权臣燕帖木儿和伯颜,凭借的就是各自的钦察卫军集团和蔑儿乞军功集团。这在元末战乱中,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元廷的政府军已腐不堪用,而代表元朝政府的,都是由家族部落、士绅武装组成的军阀集团,其最终失去中原版图是可以预料的。

为什么民国继承了清朝的疆域版图而明朝没有继承元朝的疆域版图

因为此“疆域”非彼“疆域”。

简单来说,民国和清朝的版图,本质上是“领土”,而元朝和明朝的版图,本质上是“疆域”。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领土是可以继承的,而疆域不行。

翻开我国的历史地图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历朝历代的地图差别巨大,辨识度很高,但是从清朝到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我国的地图却几乎没有变化。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疆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发生了质变,完成了从“疆域”到“领土”的蜕变,而这个蜕变的时期,就是清朝。

作为一只脚踏入近代的古典王朝,清朝和明朝之前的所有王朝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个不同在于清朝已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

虽然15世纪的大航海作为全球化的开端,对应了我国的明朝中期,葡萄牙、英国、荷兰等西方列强也纷至沓来,对千年以来形成的东亚藩贡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明朝某种程度上也亡于全球白银危机导致的通货紧缩,但明朝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依然较低,保持了较多的古典王朝特征。

而到了清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在1648年,在遥远的欧洲,出现了一个足以改变世界历史的事件,那就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

作为欧洲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标志,《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也对“主权”概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而“主权”是一个国家领土最重要的特质,这意味着其后的所有国家政府,都对所管辖的疆域拥有绝对的主权,而且这样的管辖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当然,在全球化水平依然不如今天,特别是有联合国的情况下,这种承认主要是邻国的承认。

1644年清朝入关后,陆续建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随着江南地区的陆续平定,清朝也开始了向周边地区的疯狂扩张,尤其是1685年开始的两次雅克萨之战,将窃据黑龙江流域长达40多年的沙俄势力驱逐了出去,并通过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将这一战果确定了下来。

对于沙俄而言,虽然战败后极其不爽,其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更是不断叫嚣要夺回黑龙江,但在清朝实力强大的情况下,终归难有作为。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才在清朝盛极而衰的情况下趁火打劫,陆续夺走了外东北和外西北地区。

而即便如此,沙俄也是通过一系列《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实现的。

这种“双向承认”,是领土最大的特色。而明朝之前的疆域则是单向承认,疆域大小几乎完全取决于中原王朝国力的强弱和统治者开疆拓土的决心。这也意味着所谓的疆域,根本就没有“继承”一说,如果朱元璋不靠暴力,根本不可能有“明朝代元”的历史宿命。

而明朝之所以没有打下元朝的全部疆土,根本原因在于明朝作为小农经济立国的王朝,根本没有将长城以北的不毛之地纳入疆土的动力。因为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自古以来就被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区分于中原之外,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只能发展畜牧业。

所以,明朝对这些土地没有征服的动力,当然因为小农经济整体而言产值低下。明朝即便征服这里,也没有能力长期管理,所以明朝满足于羁縻统治,军事卫所是明朝管辖的主要方式,作为中原的屏障。一旦国力盛极而衰,统治者失去进取之心,卫所就大量内迁,明朝疆域也就止步于长城,形成“天子守国门”的尴尬局面。

相比之下,元朝作为少数民族王朝,本身就属于草原之主,自然不存在统治压力,而且一旦遭遇中原变故,统治者还能退往草原,事实上元朝统治者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明朝打不下元朝的全部疆土。

当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王朝异军突起后,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同样轻车熟路,通过盟旗制度等方式,清朝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原王朝数千年的游牧民族问题。

而清朝前期对蒙古地区的征服,带有古典王朝扩张的影子,但此时的沙俄也在西伯利亚猛烈扩张,并随时准备南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库页岛到萨彦岭,清朝和沙俄的边界也在自东向西逐渐确定,这和清朝前期的扩张方向保持一致。

而经过清俄双方的双向确定,两国边界不再是古典王朝时期的模糊边界,所以边界自然也具体而“曲折”。

等到清朝开始参与全球化,比如鸦片战争,那么彼时清朝的1316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也就真正成为清朝的领土,清朝对这片土地有着无可争议的主权,彼时的清朝也有了“清政府”的说法,这是清朝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标志。

而这也意味着,清朝完成了从古典王朝到近代国家的转变,清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届政府,和其后的北洋政府等一脉相承。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逊位,清朝寿终正寝,清政府也开始过渡到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

清朝到民国的交接,是主权的过渡,领土的继承,那些所谓清朝晚期只剩下紫禁城的说法,听听就好,而明朝所谓“不割地不赔款”,根本原因在于明朝的疆土根本不具备割让的双向承认条件,明朝的疆域,大多都是自己放弃。将明朝的所谓“骨气”和清朝的“屈辱”相比,是真正的无知之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元朝统一天下,疆域非常辽阔,为何没有选择西安为首都

元朝是没有在西安定都的理由。

首先唐朝以后,曾经作为千年帝都的长安城已经在战争中被严重损坏

西安是西周的都城,那时候叫做镐京;西安是秦国的都城,那时候叫做咸阳;西安是西汉帝国的都城,从那以后叫做长安,后来又是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和大唐王朝的古都,关中平原用它的质朴和博大让这里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政治中心。

曾经雄伟的长安城已经成为历史

然后唐朝后期,随着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到王仙芝、黄巢起义,再到五代十国,曾经规模庞大的长安城缩小到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残破不堪,而且多年的战乱,让关中愈发贫瘠,已经无法庞大帝国的核心之地,于是从五代到北宋,中国的政治中心开始向东转移到水路交通更为发达的开封。

特别是北宋时期,由于受到西夏的威胁,西安几乎成为应对西夏威胁的前线,所以西安可以作为北宋的京兆府,但是不能成为都城了,此后西安也没有成为都城。

其次相比较于北京,西安太热

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以及后来满清,作为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有实力凭借着马刀杀入中原,但是中原对于习惯于塞外气候的他们,显然是太热了。

辽太宗耶律德光曾经攻灭后晋入主中原,曾经想要长期占据中原,但是中原地区的炎热显然让他无法承受,后来耶律德光居然在攻占开封后,病死在中原。

辽太宗耶律德光死于炎热

而后来女真人,蒙古人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辽国实行五京制,现在的北京是当时辽国的南京,已经是契丹人能够承受的最南的都城,女真人的金国实行三京制,北京作为他们的中都,另外两个是东北的上京和东京,而元朝则有自己的上都和林和大都北京。

其三北京的特殊位置,是西安所不具备的

西安位于关中之地,进可以窥视中原大地,退可保守关中中原,但是这是相对于中原大地而言的。而北京则处于燕山山脉南麓,是传统的塞外和塞内的胡汉分界线上,向北可以控制塞外草原的胡人动向,向塞内则可以兼顾到中原大地的汉地十八省,而且有燕山环绕,危机时刻随时可以依托燕山山脉进行防御。

而且对于元朝来说,北京建都有着特殊意义,蒙古帝国建国以来,位于草原腹地的和林一直是帝国首都,也就是尽管帝国幅员辽阔,但是传统的草原文化仍旧蒙古帝国的主导。

北京有着西安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

然而蒙古第四代大汗蒙哥汗在征伐南宋的钓鱼城下战死后,坚持着草原文化和保守势力的阿里不哥与汉化程度较深的忽必烈展开激烈的大汗争夺,最终忽必烈获胜,成为蒙古帝国的第五代大汗,可是忽必烈受到了很多蒙古贵族的反对,而显然和林的位置太过于靠近北方,这里远离汉文化和忽必烈的势力范围,而且忽必烈还要废除传统的忽里台大会大汗推举制度,代之以汉族传统父子相继,而这样的操作在大都远比在蒙古保守势力根深蒂固的草原上容易的多。

于是忽必烈按照汉文化传统,改大汗位皇帝,定国号位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并在北京附近兴建大都,并正式定位元朝都城。

而北京这样的条件,显然是西安所不具备的。

总有人说元朝打到了欧洲,但是元朝版图并没有到欧洲,这是为什么

中国哪个朝代的面积最大?这无疑是元朝。元朝的版图,北到贝加尔湖,南到缅甸一带,西到哈密一带,东到朝鲜,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然而,中国后来为什么没有能够继承下元朝的版图呢?这个原因只能从明朝的历史上去寻找。在明朝建立后,对原本是元朝管辖的缅甸土司、吐蕃各部、关西七卫、征东元帅府等地区不重视,只是满足于名义上的册封,最终导致版图缩减为了400万平方公里。
1,蒙古各部的丧失:400万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后,元朝在北方的残余势力主要分为三部分。其大漠是元顺帝的主力部队,其东部是纳哈出,其西北是扩廓帖木儿。此时的蒙古并未放弃皇帝称号,因此朱元璋对蒙古不断进攻。在开始的几次战役中,明朝军队均取得了胜利,使得明朝得以控制漠南河套地区。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达、李文忠、冯胜各率五万骑兵,三路出兵进攻北元。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至此,朱元璋认为蒙古是一时难以战胜的,于是放弃了主动进攻蒙古,命令军队驻扎于长城沿线,不断修建城墙,变为防御。朱元璋的这个政策,使得蒙古本部一直没有被攻下,明朝和蒙古打打杀杀了200年。到了明朝嘉靖时期,蒙古强大,基本占据了长城以北的地区,从此明朝和蒙古以长城为界。

瓦剌和鞑靼:大约400万平方公里 大兴安岭两侧,是蒙古高原的东部。这里分布着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个蒙古部落。元朝末年,纳哈出20万蒙古大军驻扎于此,北元三大残余势力之一。1387年,朱元璋派遣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纳哈出,纳哈出各部纷纷投降。第二年,蓝玉还出兵北伐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到捕鱼儿海(今呼伦贝尔贝尔湖)。1389年,明朝在此册封这里三大王公,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史称“兀良哈三卫”或者“朵颜三卫”。但是兀良哈三部第二年就背叛了,此后,兀良哈在明朝和蒙古之间,因此总是在两大势力之间首鼠两端,摇摆不定。最终在瓦剌、鞑靼强盛起来后,兀良哈三部彻底投靠给蒙古。
兀良哈三部 在嘉峪关以西,分布着察合台王系的7个蒙古王公贵族。朱元璋在击败了扩廓帖木儿后,派遣使者招抚这里的蒙古王公,最终册封了7个卫,分别是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史称“关西七卫”。然而明朝并没有在此驻扎一兵一卒,也没有派遣一官一职管理,明朝还想尽办法分化关西七部,让其相互残杀,压根没有当做自己人看待。因此,关西七部也没有真正服从于明朝,明朝的号令他们也不听,还经常截杀明朝的使者。在瓦剌强盛后,关西七部就纷纷投降瓦剌了。瓦剌衰落后,吐鲁番强盛,不断进攻哈密等部,明朝只派遣过一次军队来助战。最终到了1513年,哈密沦陷。明朝的势力范围至此退缩到了嘉峪关以内。

2,吐蕃的丢失:250万平方公里 1239年,窝端率领蒙古军进入了吐蕃地区,四分五裂的吐蕃势力土崩瓦解,纷纷投降蒙古。1247年,吐蕃宗教首领萨迦·班智签订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该协议规定了吐蕃隶属于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宣布继承为中国皇帝,建立了元朝。而吐蕃地区也归属于元朝的宣政院来管辖,并在西藏清查民户、设置驿站、征收赋税、驻扎军队、任命官员,统一历法和刑法。元朝在西藏设立了乌思藏宣慰司,下设13个万户府和若干个千户所。这些措施正式标志着西藏在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凉州会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断派遣使者到吐蕃地区进行了招抚,希望继承元朝在吐蕃地区的管辖。开始,的确取得了一些效果,乌斯藏宗教首领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于洪武六年来到南京。明朝册封为“炽盛佛宝国师”。此后明朝又册封了乌斯藏和朵甘卫指挥使司等。1372年,朱元璋又册封帕木竹巴僧章阳沙加监藏为“灌顶国师”。由于这些宗教首领在明朝得到了大量的“回赐”,于是他们会吐蕃后,就有更多的“高僧”不远万里来明朝,请求册封。永乐时期,将这些高僧册封为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和闻教王,共八大法王。

永乐时期明朝版图 然而实际上,明朝册封的都是一些高僧,也就是所谓的“僧官”,明朝的册封还基本没有到达世俗层面。明朝对吐蕃地区的政治格局几乎不了解,也从未派遣过一官一职、一兵一卒到达西藏。为了获得吐蕃地区的马,明朝允许内部和吐蕃进行“茶马贸易”,为了茶马贸易能够通常,明朝还在川西修建驿站。除了茶马贸易之外,明朝和吐蕃的民间经济交流基本是被限制和禁止的,这个和明朝对外关西七部、兀良哈三部和女真族地区的政策是一样的。因而,吐蕃从未对明朝有过归属感。因此,吐蕃可以说从来没有纳入明朝版图。到了明朝后期,蒙古人在吐蕃建立了和硕特汗国,其大汗和宗教首领都直接臣服远在东北的皇太极,对明朝直接无视。
3,黑龙江流域的放弃:200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流域,曾经是元朝辽阳行省的管辖之地,面积在200万平方公里左右。元朝还曾经在黑龙江入海口的特林设置了征东元帅府。在元朝灭亡后,这里的出现了一段权力的真空期。明朝建立后,辽阳行省的长官刘益投降于明朝,朱元璋于是在建立了辽东都司。为了控制黑龙江流域,朱元璋派遣使者不断到达女真族地区招抚。然而朱元璋只是招抚,朝鲜则直接出兵,将疆域北移到了鸭绿江—图们江沿线,设置“西北四郡”和“东北六镇”,朱元璋和朱棣也只好表示承认。 朝鲜北扩 永乐时期,对女真族的招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部落纷纷表示臣服于明朝。于是朱棣在1411设置奴儿干都司,位置就在元朝征东元帅府故地的特林,这明显是对元朝政策的继承。不过明朝对女真族地区的控制十分有限,到了1434年,明宣宗采取了全面收缩的战略,奴儿干都司就被撤回辽东了。这标志着明朝放弃了黑龙江流域。

在女真族表示归顺的时候,明朝就册封这些女真族为卫,后来明朝册封的卫越来越多,到后期高达384个卫。但实际上,明朝自从撤离奴儿干都司后,就没有派遣一官一职、一兵一卒到黑龙江流域驻扎,明朝的军事基本退缩在辽东。明朝还在辽东修建长达1900多里的辽东边墙以抵御女真族的进攻。明朝也严禁女真族和汉族的贸易,只准女真族首领来朝廷进行“朝贡”贸易。在明英宗时期,这些女真族就开始进攻辽东了,明朝和女真族的关系转为了敌对关系,此后打了100多年。
4,中南半岛土司被缅甸攻陷:100万平方公里 元朝时期,忽必烈发动了两次对缅甸的战争。在战争中,恰好遇到缅甸蒲甘王朝分裂,于是元朝在缅甸一带设置了许多土司,如设置了邦牙、云远、蒙光、木邦、蒙憐、蒙莱、通西、孟併、孟广等,归云南行省管辖,这是在东南亚第一次设置土司。除了缅甸以外,元朝设置的土司还分布在老挝和泰国北部地区,有彻里(车里)路军民总管府、蒙庆宣慰司、八百宣慰司、老挝设立老告军民总管府。元朝设置的这些土司,主要是泰族(在中国称为傣族,在缅甸称为掸族)聚居区,他们语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连。到如今,缅甸的这些地区依然叫做“掸邦”。

明朝建立后,于1382年平定云南,于是派遣使者到中南半岛招抚,宣布继承元朝的土司政策,于是,这些土司纷纷接受了明朝的册封。到了永乐初期,于是形成了孟养、木邦、缅甸、大古剌、底兀剌、底马撒、麓川、车里、老挝、八百,共10个宣慰司。但是明朝依然没有派遣一兵一卒、一官一职到达这些地区。虽然这些土司名义上隶属于云南,但是却被称为“外夷”。明朝和这些土司以朝贡的方式的来联系,在民间联系上基本没有。因此,明朝对这些土司的控制远没有对云贵高原土司控制强度大,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控制。

中南半岛土司分布 在永乐时期,缅甸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其南部为勃固王朝,其北部为阿瓦王朝,两大王朝相互混战,长达四十年。当时的缅甸除了这两大王朝之外,还有东吁、木邦、孟养、孟密、阿拉干等国,他们有些名义上接受明朝的册封,但是实际上是缅甸诸侯之一。而勃固王朝的兴起也使得大古剌、底兀剌、底马撒三个宣慰司直接和明朝断绝了联系,成为了勃固王朝的一部分。
明朝后期的云南 明朝后期,缅甸中部的东吁王朝崛起。1551年,东吁王朝又灭阿瓦王朝,至此,缅甸再一次宣告统一。1556--1557年,东吁王朝又攻克翁榜、孟密、孟拱、孟养、孟乃、良瑞、耀绍、孟别等地,当地掸人纷纷归顺。到了1581年,东吁王朝的属国多达51个。此后,东吁王朝不断向明朝的“外野”宣慰司进攻,明朝也派军来战,双方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606年,最终缅甸占据了木邦,标志着云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