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雍正为什么叫“雍正”这个帝号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 雍正为了乾隆当上皇帝,把弘时逐出宗籍,真的是康熙的原因吗你怎么看
- 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 雍正皇帝是孤臣,是怎样登上皇位,成为历史上勤政皇帝的呢
- 历史上真正的雍正到底是怎么继位的
- 雍正是如何当上皇上的难道真是私下篡改了遗诏
- 四阿哥雍正如何成为皇上的
- 康熙死后雍正当上皇帝真的是康熙的旨意吗
- 雍正王朝:当了“铁帽子王”还能得一世平安,胤祥是如何做到的
雍正为什么叫“雍正”这个帝号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从“雍正”的字面意义来看,的确存在着“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雍正”的意思就是“雍亲王得位正”的意思,因为雍正在作为皇子的时候被封为“雍亲王”,他之所以在继位后将年号定为“雍正”,可能就是强调自己的皇位取得的非常“正”意思,有对外宣告和解释的意图,可是,这样做不但没有起到雍正希望的效果,反而让人们对他取得皇位的事情更加好奇,甚至有了更多的传言。
雍正在继位前面临残酷的竞争环境
雍正之所以在继位后,如此在意世人的认可,主要是和他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其父亲康熙有35个儿子,活到成年的就有20人,特别是皇次子胤礽在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确定为皇太子,他前后当了30多年太子,期间还曾经历两次废立。
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以后,其他皇子都看到了希望,逐渐形成了争夺皇储的一股股势力,也就是有名的“九子夺嫡”。皇长子胤褆甚至对康熙说不用他动手,自己愿意帮助父亲杀掉废太子胤礽,此事令康熙非常寒心,为了皇位儿子们不惜手足相残,康熙曾说:“朕未卜今日被鸠,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可见争储之事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康熙为了考验大臣们和皇子,公开要求大臣们向他推荐合适的太子人选,大学士马齐等大臣等人秘密推荐了皇八子胤禩,皇长子和皇九子、皇十子以及大臣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人都归附了皇八子胤禩,形成了强大的“八爷党”。对于这种情况,康熙异常愤怒,他将皇八子胤禩圈禁,并对依附他的大臣进行打击,并复立胤礽的太子之位。
不仅是皇八子,还有皇十四子胤禵也是皇位的强有力竞争对手,在皇八子胤禩被康熙打击,眼看争储无望的情况下,他的那一股势力又依附到希望较大的皇十四子胤禵周围,成为另一支夺嫡的主力军。在太子胤礽再次被废以后,储君之位空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储位竞争赛。
在众多皇子极力争夺太子的位子时,胤禛却采取韬光养晦、不露声色的态度,暗中观察风向,他听从康熙对他的教导“安静受分”,虔心佛法,对兄弟表现出非常关心和爱护的样子,给外界留下了与世无争的态度, 最终,胤禛成为了一匹“黑马” ,在残酷的夺嫡暗战中脱颖而出。
一直默默无闻的雍亲王成为了新皇帝,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普通百姓都感到非常突然,而且康熙皇帝死得又非常突然,所以,对于雍正采取不正常手段取得皇位的说法,在社会上传的很广,这也对刚刚继位的雍正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急需要证明自己的清白。
雍正继位后面对众多的传言,急于“表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这时候,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胤禛突然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他的继位就面临着众人的质疑,各种传言也甚嚣尘上,面对各种质疑的声音,又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环境和有着多种不稳定因素的朝廷,胤禛也急于对外进行表白,首先要回应质疑的声音,以证明自己的皇位来的合理合法,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嘛!这可能也是他选择“雍正”作为年号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雍正有这种想法呢?我们看在他继位曾亲笔撰写了《大义觉迷路》一书,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行,还派出专人在全国各地进行讲解,可见雍正对于证明自己的清白是多么的急切了。雍正在书中,针对他的各种传言一一进行了解释,并举证陈述了事实的真相,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康熙皇帝在临终前,向隆科多口述传位于皇四子(雍正自己)的事情。
虽然,雍正对人们的质疑进行逐一解释,但这并没有化解人们的疑问,反而在他的《大义觉迷路》中发现了其他的疑点,特别是其中康熙遗诏的内容,就有着前后矛盾的说法,他的解释也造成了“越描越黑”,所以,在他儿子乾隆皇帝继位后,立即将《大义觉迷路》收回销毁,并将其列为禁书。
在雍正继位后,他的一些做法也更加让人怀疑其皇位得来的有问题,他大肆排除异己,将兄弟圈禁打压,他的众多兄弟没有遭到他迫害,得以善终的没有几个。再一个,对他取得皇位帮助最大的隆科多和年羹尧,都在不久就被雍正治罪处死,颇有“兔死狗烹”的感觉。
通过雍正继位前和继位后的一系列表现,的确难以排除他以不正常手段取得皇位的可能,而且,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对史料进行分析后,也提出了许多疑点,康熙并没有遗诏,所谓的遗诏不过是隆科多的口述而已,而且,在雍正继位后的一周内,京城九门封闭,不允许人随意进出,而当时的九门提督则是雍正的亲信隆科多;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疑点,也都令人无法不对雍正继位的合法性表示怀疑。
也许这些怀疑只是毫无根据的猜测而已,也可能是大家对他的误解,但是,雍正却成为了故事最多的清朝皇帝。雍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颇有作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大家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他之所以将年号选为“雍正”,也许是急于得到世人的认可吧。
雍正为了乾隆当上皇帝,把弘时逐出宗籍,真的是康熙的原因吗你怎么看
从史料记载来看,弘历从小便是天选之子,聪慧机灵,备受祖父康熙喜爱,雍正也特别认可。雍正继位后,弘历即被秘密建储。而弘时虽然年长,却得不到康熙和雍正的重视,弘时肯定是心有不甘的,弘时不甘心沦为大清王朝的配角,但是实在不是雍正和弘历的对手,因而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雍正四年,雍正赐弘时为胤禩之子,也就是说这个儿子我不要了,既然你和八叔亲近,那就做他的儿子吧。雍正五年,在八爷党被一一处置后,弘时也被雍正以“放纵不谨”削去宗籍,无疾而终,去世时年仅24岁。后世很多学者认为是雍正杀了弘时,我认为这是极有可能的。
弘时与八叔胤禩来往甚密,这本就犯了雍正的大忌。雍正跟胤禩早就积怨颇深,弘时跟胤禩串联。这就告诉了雍正一个信号,康熙年间的诸子争斗,结党篡政现象还在持续。于是雍正将祸根连根拔起,彻底解除八爷党和弘时的威胁。这不仅是为了雍正王朝,也是为了后世的弘历。
而康熙呢,对诸子相争也很反感,但是康熙是以宽仁治国的。鳌拜专权,康熙都没有杀,更何况自己的儿子呢。康熙年间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也只是圈禁了事,而且这个大阿哥胤禔还在圈禁中繁衍了不少子嗣,一直活到了雍正十二年。可见康熙对自己的儿子,虽然怒其不争,但是不会随便加以屠戮,更不会示意雍正处置弘时,儿孙自有儿孙福,康熙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孙都能和平共处,共享富贵的。
既然不是康熙授意,那自然就是雍正独树一帜的做法了。雍正为了避免康熙晚年诸子争斗,党争的局面,也为了给弘历留下一个安定的环境,弘时便成了牺牲品。无情最是帝王家,弘时的结局告诉我们,做人平安健康快乐其实就不错,欲望太多反而会徒增烦恼和祸端。
雍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雍正应该是按康熙遗愿正常继位的。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患病在畅春园疗养。到了11月13日,康熙的病情突然恶化,康熙命胤祉、胤祥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向他们宣布:“皇四子胤禛人品极好,令人敬重,与朕很相似,因此他肯定能够继承大统,继承皇位。”同时让人诏胤禛赶回畅春园。当胤禛来到康熙面前时,康熙还能够说话,但是到了夜里戊时,康熙就归天了。隆科多即向胤禛宣布“遗诏”,并劝他节哀顺变,因此雍正就履行新皇帝的职权,并主持康熙的丧葬之事。
雍正皇帝是孤臣,是怎样登上皇位,成为历史上勤政皇帝的呢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康熙皇帝一生中总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这在历代皇帝中都是不多见的。自从治水的大禹将部落首领的权杖传给儿子夏启后,让后世儒家神往的“禅让制”就同原始社会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世袭制”带来的封妻荫子的好处让此后的历代君主如获至宝,奉为圣典,特别是西周初年,“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制度的形成,“家天下”成为了中国几千年皇位继承的传统。但是,作为起源于东北女真原始部落的满清统治者在前期奉行的却是“有德者即登大位”的八旗议政制度,所以,在皇太极死后,才会出现多尔衮和豪格相争的局面。
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君主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八旗议政制度必然会与皇权产生矛盾,到了康熙晚年,议政王大臣的权力与地位远远不如清朝初年,如何安排继承人的权力被康熙紧紧的抓到了手中。按说,康熙皇帝拥有众多儿子,是不会出现无人继承家业的烦恼,然而,康熙皇帝又为何发出了“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的感慨,担心步入齐桓公后尘呢?
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舍赫里氏来自索尼(索额图之父)家族,虽然是政治婚姻,但是康熙皇帝与她感情深厚。舍赫里氏在皇子胤礽出生时因难产病危。为了让她安心离去,康熙皇帝满足了她最后的愿望,决定立其子胤礽为太子。康熙皇帝之所以立胤礽为太子,首先,胤礽虽然是皇次子,但是他却是嫡长子;其次,康熙皇帝熟读中国历史,为了避免皇子们为了太子之位相残,就提前立下太子。然而,胤礽这个太子当的实在憋屈,一当就是40多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随着其他皇子的羽翼越来越丰满,胤礽的耐心也逐渐溃灭,渐渐对自己不利的形式促使他一次又一次铤而走险,最终,遭到了康熙的打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两立两废的皇太子。
让康熙皇帝想不到的是,随着胤礽的两立两废,诸皇子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诸皇子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越来越严重。以胤褆、胤礽、胤祉、胤禛、胤禩、胤禟、胤䄉、胤祥、胤禵为代表的九位皇子开始了夺嫡大战,这就是著名的“九子夺嫡”,尤其以皇八子胤禩动作最大。胤禩为了能够成为太子,积极钻研,精心谋划,拉拢胤禟、胤䄉及朝中重臣,逐渐形成了“八爷党”。
康熙皇帝熟读中国史书,特别知道朋党对皇权的危害,他原想随着胤礽的“太子党”被废,可以安宁一时,想不到又出现了“八爷党”,甚至比“太子党”还要嚣张,招数更是花样百出。为了摸清胤禩的用心,康熙皇帝顺水推舟,将废太子胤礽的案件交由皇八子胤禩全权处理,审讯相关问题。胤禩表面仁义道德,平日的仁慈随着胤礽到了自己手里,荡然无存,办起案来毫不留情,决定要将胤礽打入万丈深渊,永世不得翻身。康熙皇帝虽然痛恨胤礽的不争气,但是,儿子终究是儿子,他又怎么忍心自己的儿子死在自己的面前呢?胤禩聪明反被聪明误,本意想利用朝野给康熙施加压力,从而处死废太子胤礽,立自己为太子,殊不知此举大大触动了康熙的逆鳞,招致了康熙的抵触。康熙对胤禩彻底失望,最终给了他一句“处处学朕,处处学不像”的评语。
和胤禩不同的是,皇四子胤禛就聪明多了,他知道康熙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皇太子胤礽初废的时候,他和胤禵共同监视胤礽。胤礽分辩说,从来没有想过杀害父亲而取得皇位,请两位弟弟代为转奏。胤禵拒绝代转,而胤禛如实向康熙转奏了胤礽的话。从这就可以看出来,胤禛的高明之处。因为康熙皇帝绝对不相信胤礽有弑父夺位之心,即使胤礽真有此心,康熙也不愿意让皇家丑闻公布于天下,所以,当他收到胤禛的转奏,遂将胤礽项上锁链取了下来。
随着皇太子胤礽被废,康熙皇帝遭受到了沉重打击,身体非常不好,胤禛就屡次劝康熙治病,保重龙体,而皇八子胤禩呢,不仅不前来探望,却把两只要死的鹰送给康熙,令康熙皇帝大骂不孝不仁。
皇四子胤禛虽然也拉拢像隆科多、马齐、年羹尧等朝中重臣,投入了争夺皇位之中,但是,纵观他夺嫡过程,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打击兄弟上面,相反,常“为诸阿哥陈奏”,康熙皇帝多次夸奖他“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同时,他还抓住康熙的心理,对康熙虚寒问暖,得到了康熙的好感,康熙皇帝多次称赞他“诚孝”。
到了康熙晚年,皇四子胤禛已经基本获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不仅让他代替自己前去盛京三陵祭祀,还让他前去太庙、天坛代表自己祭祀,表示了胤禛在康熙心中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
所以,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登上大宝,绝非偶然,也不是晚清时革命党人为了革命的需要而编撰的弑父夺嫡,更不会是“十四变四”的民间传说。
历史上真正的雍正到底是怎么继位的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近期专家公布康熙遗诏,揭开真相!
清朝的历史一直很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在位时期的时候总是格外引人注目。毕竟在这三位皇帝在位的期间,这一朝代就处于鼎盛时期,不仅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乐,而且也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时候。不过,这是哪位皇帝中,关于皇位最有争议的就是雍正。
从很久以前就有这样的传言:在康熙在位的时候,他最喜欢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皇四子,一个是皇十四子。而且当时关于皇位由谁继承,皇帝似乎更加属意皇十四子,但是最后真正登上皇位的却是皇四子,也就是之后的雍正。所以很多人就猜测这雍正的帝位来的并不光彩,是他将自己父皇原本要传给自己弟弟的圣旨给半路截了下来,然后偷偷将里面的内容进行了修改,这才得到了皇位。
这种说法被人说的越来越多,几乎人人都要信以为真了,但是当时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对于过去的历史,很多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很多事情和细节已经无从考究了,所以这样的说法被越来越多的人相信。
但是最近专家却公布了康熙皇帝的遗诏,这才解开了皇位继承的真相。在辽宁的一座档案馆中的史料显示,雍正皇帝是真正的继承者,他并没有篡位!在康熙的遗诏中就写着将皇位传给自己的皇四子,雍正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
细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康熙选择雍正当自己的继位者是十分正确的。他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稳重、勤奋的人,不管在读书还是武艺上面都和精进。而且做事非常周全,经常得到自己父皇的赞赏。在多方面都都很有建树。
在他成为皇帝之后,一直尽心尽力管理自己的朝政,经常批奏折批到深夜,对于每位大臣的上书都细细回复。在他的治理之下,清朝的天下更加稳固了,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他在位期间,也从国外引入了很多新奇的东西,也派中国的使臣出使其他国家。
其实谁当皇帝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在当时可以带领着整个国家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他就是这样一位好皇帝。
雍正是如何当上皇上的难道真是私下篡改了遗诏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清,到1912年溥仪(宣统)退位,共历12位君主,为何唯独雍正继位总被世人拿来说事呢?因为,他的继位有被世人拿来说事的“神秘把柄”。
那么,这个“神秘把柄”究竟是什么呢?
就是没有遵从祖制,也就是合法性存在问题。
那么,大清历代皇帝的传位祖制又是什么呢?当皇帝感到自己时日不多时,就会提前写好遗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遗嘱,一式二份,一份三文(即:满、蒙、汉三种文体书写),一份放于内殿木匣内,一份放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待到皇帝驾崩之时,由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两相对照无误后,宣读确立新君。
但是,雍正继位时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子的?
据《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在申昜春园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圣祖大渐,召于斋宫,宣诏嗣位。圣祖崩。辛丑,上即位。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情节其实和该史料基本一致,1722年12月20日,68岁的康熙临终前,诏来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等皇子,于病床前口头宣布临终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此来看,显然雍正继位的过程没有按照合法的祖制程序来。
同时,更加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明明康熙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就算康熙宣布临终遗诏也应在清溪书屋,为何“世宗本纪”中又讲的是“圣祖大渐,召於斋宫,宣诏嗣位。”也就是在斋宫宣布继位诏书。
“斋宫”是个什么地方呢?就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的处所,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而并非“清溪书屋”。
因此,雍正的继位存在太多的谜团,这才有了一个个的传闻与猜测。
同时,据朝鲜史书记载:当年12月,朝鲜官员听清朝官员讲,康熙临终之时,曾召见雍正,并把自己戴的佛珠交给雍正,并对他说:“此乃顺治帝临时,送给我的,今我赠你,有意存焉,尔其知之。”
以此来看,似乎康熙确实传位给了雍正,这也就是雍正继位的经过。
那么,雍正又是如何在“九子夺嫡”中胜出的
“九子”,即: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大阿哥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终生圈禁,失去夺嫡之机;二阿哥,两立两废,同样失去夺嫡之机;三阿哥,喜欢舞文弄墨,无夺嫡之志。接着,便剩下四阿哥与十三阿哥一党;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十四阿哥一党。其实,最终变成了“四爷党”和“八爷党”之争。
但是,八阿哥多喜拉帮结派,党羽以内阁大臣为主,又处于康熙的眼皮底下,而康熙平生最痛恨的就是结党营私。虽说八阿哥多被康熙打压,可他的势力却很大。
为了对付八阿哥,四阿哥以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来牵制任抚远大将军的十四阿哥,一旦十四阿哥有所异动,也过不了年羹尧这一关。同时,他又以智囊戴铎为四川布政使,相当于川陕之地已基本被四阿哥手下的一文一武所掌控,可谓真正的实权在握。而支持他的十三阿哥曾在古北口练兵,无论是在京师卫戍部队的丰台大营,还是绿营,皆有很深的影响力。最为关键的是,负责皇宫安全的九门提督隆科多被他暗中发展成了合伙人。
面对四阿哥如此深谋远虑的谋划,岂是好图虚名的八阿哥能与争锋的。
那么,雍正究竟篡改过遗诏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一是当时清朝的行文规范是“传位皇四子”,而不是“传位于四皇子”;
二是清朝时的“于”字是繁体字“於”,又如何“十”改“於”;
三是遗诏行文为满、蒙、汉三种文字,更加没法去改。
那么,遗诏真实存在吗?
2013年8月29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曾首度展出过“康熙遗诏”,原文:“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既然有此遗诏,为何又会出现继承不合规矩的问题呢?
对于这些问题,雍正又是如何应对的?
当时,传播雍正阴谋夺位的是湖南永兴县秀才曾静。雍正为了向世人澄清此事,将他解来京师,进行质问。虽然,曾静表示认罪,而雍正也以问答的形式,将自己与曾静的对话编写成《大义觉迷录》一书,发往全国各府州县,以表明自己继承帝位的合法性。
可是,不知为何,不但未能起到澄清的效果,反而越描越黑,传言也更加的玄乎。如:进参汤毒死康熙等。
图片来源网络
四阿哥雍正如何成为皇上的
康熙是位明君,是历代做皇帝时间最长的一个他文韬武略,建立了康熙大帝,为了将它继承的大业延续下去,为了大清朝的未来,所以康熙在选择继承人这个问题上,慎之又慎,曾两次废立太子,长时间的考察,他的皇子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在他的心里,你决定继承人非皇四子雍正莫属。他认为皇四子性格刚毅,精明务实,手段强硬,有利于改革后朝旳弊政。皇四子的这些优点是其他皇子们所不能及的。
有人说,遗诏上本来是传给十四子的,是雍正修改了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这一说法这不能让人信服的。据正史记载,清朝皇帝的遗诏是用满文写的并用满语宣读,那时的“于“字写法是“於“〈于简化以后的汉字〉,这在语法上根本说不通。
当然在争夺皇位这段时间里,雍正也做了很多的准备,于是雍正就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帝。
,
康熙死后雍正当上皇帝真的是康熙的旨意吗
雍正帝继位后整肃吏治,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为了抹黑雍正帝,流言蜚语从朝廷到民间不绝如缕,其中最有杀伤性的流言就是雍正篡改康熙遗诏,认为雍正把康熙遗诏中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就是把“十”字头上加了一横,下面添了一个勾变成了“于”。言之凿凿,令雍正无法辩驳。
然而我们可以在清宫档案里找到答案,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康熙皇帝立四子胤禛(雍正)为储君的诏书”,康熙遗诏有多种语言版本,其中有一份满文一份汉文,内容是一样的。
满文是拼音文字,皇子被称为阿哥,如此皇十四子为“juwan duici age”,皇四子为“duici age”,如若删除十即“juwan”,是必出现字间距宽大空白的情况;当时亦无涂改技术,只能挖补重写,若如此挖改则过于明显。无论从字数、顺序、笔画都不是动几笔就能完成的。所以满文是无法篡改的。
至于汉文诏书,依据清皇室规矩,皇帝儿子称为皇某子,例如十四子称为皇十四子,雍正为四子正式称呼为皇四子,所以依据传说传位十四子应该为“传位皇十四子”,如把“十”改成“于”那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这无法说的通。
所以雍正帝是背了黑锅的,至于谁给他背的,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
雍正王朝:当了“铁帽子王”还能得一世平安,胤祥是如何做到的
纠正一下,十三阿哥胤祥确实是满清第九位铁帽子王,但他算不上一世平安,顶多算是半世而已!提起他,我觉得老天爷对他还是太不公平了!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十三阿哥胤祥被称为侠王,为人比较忠贞正直,见不得那些偷鸡摸狗的事,同时也特别爱管闲事,碰到不平总要凑凑热闹,这也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十三阿哥从小没了娘,没人跟他玩,唯独跟四阿哥和太子交好,也因此他跟四阿哥被列入了太子党的阵营。自打替太子办事开始,被其他兄弟冷眼相待瞧不起,十阿哥还说他是太子手底下的一只狗。足以见得,他得替太子爷背了多少黑锅。不过论聪明才智,论行军打仗,除了十四阿哥能跟他一较长短以外,其他阿哥都白扯,包括经常带兵打仗的大阿哥也都比不了。
康熙每次下江南,十三阿哥都是必须带着的,也就是因为康熙对他太好了,导致身边的兄弟对他都反感,不仅仅是八爷党,就是他死忠的太子对他也是记恨,十三阿哥就是这样夹缝求生。一共被圈禁了两次,最后一次一圈就是10年啊!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10年?你觉得他这是一世平安么?
康熙过世,雍正登基,十三阿哥作为有功之臣,本来该是好好享受的时候了,偏偏雍正需要他出来帮他一起治理国家。确实封了十三阿哥为铁帽子王,又把他塞进了军机处,但凡大事小情,十三阿哥无不都是十分用心,加上平时爱喝点酒,对待雍正也不能像平时那样喊四哥了,就这样十三阿哥仅仅活了46岁。邬思道曾经给他算命能够活到92岁,结果没日没夜地忙着国家大事,这也能算是一世平安么?
着实替十三阿哥感到不平,憋屈了半辈子,忙碌了很多年,一天福没享受到就英年早逝了,他需要做什么?他就是替太子背了太多的锅,帮助四阿哥成功当上皇帝,最终活活累死,这哪里叫一生平安,这明明是一生遭罪,本来挺佩服十三阿哥,可惜没有听邬思道的话,最终未免有些凄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