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词 古诗

古诗《春词 》拼音版?《红楼梦》中惜春住的地方到底是藕香榭、暖香坞还是蓼风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03 09:48:28 浏览2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古诗《春词 》拼音版

1、注音:《chūncí》《春词》tángdài:báijūyì 唐代:白居易dīhuāshùyìngxiǎozhuānglóu,chūnrùméixīnliǎngdiǎnchóu。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xiéyǐlángànbèiyīngwǔ,sīliànghéshìbúhuítóu。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2、译文:小妆楼被树木掩盖着,周围种着花,有一位少女她眉目间带着忧愁。她斜靠在栏杆上,背对着鹦鹉,不知道在想什么事,鹦鹉叫也没有回头。

3、赏析:白居易此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4、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红楼梦》中惜春住的地方到底是藕香榭、暖香坞还是蓼风轩

惜春住的地方是蓼风轩。我搜索了《红楼梦》中所有含有藕香榭、暖香坞、蓼风轩的章节,得出此结论。这三者是从属的关系。蓼风轩包括藕香榭,藕香榭包括暖香坞。

关于蓼风轩,见第23章: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这里明确说明了三春的住处。第87章:忽然想起惜春有好几天没见,便信步走到了蓼风轩来。于是二人别了惜春,离了蓼风轩,弯弯曲曲,走进潇湘馆。这里也可以看出惜春住在蓼风轩。

关于藕香榭,见第37章: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这里说明藕香榭是惜春经常活动的地方。第38章: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第48章: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第49章:一条去径逶迤穿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这里说明藕香榭是一个四面有水的的亭台,需要走竹桥才能过去,而且到暖香坞必须经过藕香榭。

关于暖香坞,见第50章: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这里明确说明是睡觉的地方。第74章:凤姐直待伏侍得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这里也可以看出是睡觉的地方。

所以,惜春住在蓼风轩,经常在藕香榭活动,而睡在暖香坞。

这是我的理解,并不一定正确。欢迎在评论中一起讨论交流。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你向往此诗中的意境吗

问题:“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你很向往诗里的意境么?

?????????

提问老师您好!

笔者以《冬季里的春天》一文作答:

?????????

?《冬季里的春天》?

* 苏櫶邑

?‍?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问题”的出处:

《蝶恋花·春景》(原文)

*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接下来,让我按照“蝶恋花”的格式替苏轼写一首名为《蝶恋花·青少》的新诗:

《蝶恋花·青少》

* 苏櫶邑

冰偃流波浪声小。雪纷飞时,红火炉中烧。白袄厚厚裹树梢。草长之处不见草。

墙里书声声声高。墙外路桥 ,墙里学与考。有朝一日走路桥。一步一步栋梁脚。

?‍?

要从笔者这里走进苏轼《蝶恋花·春景》的春天里,必须要首先打开笔者的这首《蝶恋花·青少》的“雪花之门”。

?‍?

在我的少年时期,每个教室都有一个砖砌的火炉,柴烟经由圆形炉筒拐一个直角排出室外。炉子的铁盖上,一层一层地摞满了饭盒。热饭时间往往是在上午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的课间。第三节课基本上是从饭盒里飘出的饭香之中度过的。在肚子“咕噜咕噜”的伴奏之下,每一位学生都无比期盼下课铃声早一点儿响起。

教室里很暖和。温暖的空气陪伴我们学会了“加减混合运算”、学会了“通分约分”、学会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学会了如何写《记我最熟悉的人》、《难忘的一件小事》……

?‍?

就是这样:劈啪作响的炉火把我们带回到七十年代刀斧樵伐的春天。

?‍?

一队三百多人的学生,手里攥着斧子,腰里别着镰刀,肩上挎着绳子,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浩浩荡荡地走出校门,左拐向南而行。道路两旁迷人的景色,吸引着学生们不住地左顾右盼,后边的人总是时不时地踩一下前边人的后脚,引来一阵阵笑骂和混乱。

?‍?

路的左边,是一座大山,又高又陡。山下是一片很窄的一片稻田。一头头黄牛

正在用力拉动农民伯伯手扶的犁杖。犁杖翻起的黑土,一块倚着一块,在太阳的照耀下泛着黝黑黝黑的亮光。农民伯伯手里要么手里高举着半截鞭子,要么高举着一枝柳条,只是在半空摇晃咋呼而并不落下来真打。

?‍?

路的右边,同样是一座大山。山下没有田地,而是一条大河。河的两岸,是高大茂密的柳树,一棵挨着一棵,错落有致,密不透风,犹如两道绿色的大墙,只闻水声,不见浪腾。树墙里,偶尔传出话音,说话人都是操网捕鱼者。这个时期,农活虽忙,但还是有一些善于捕捞的勤快人忙里偷闲抓点鱼吃。

?‍?

大约一袋烟的功夫,学生们便走到了左侧那片稻田的尽头,由此左拐开始爬山。爬到半山腰,大家便四散开来,开始伐薪。夕阳西下之时,一垛小山一般的柴禾便拔地而起,它要以火红的牺牲精神陪伴学生们快乐地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

去年回老家祭祖,顺便看看母校。却见两扇散架的铁门有气无力地相互倚靠着才得以不倒。想不明白:这样的门,竟然也用锁头锁着。锁头锈迹斑斑,看来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打开过了。透过铁门向内望去,院子里杂草丛生,堆着几堆黄沙。教室的门和窗户缺胳膊少腿,没有一处健全的。

?‍?

怎么回事?村落不大,环顾一周,未见有新建校舍。想打探打探情况,路上不见行人。

?‍?

等了一会儿,还是等不来行人,只好驾车悻悻而去。

?‍?

虽然,学校不知何故而破败,但那曾经劈啪作响的火炉、那如蝴蝶追逐的伐薪队伍、那农民伯伯悬而不落的半截皮鞭和一枝柳条、那条树墙圈护的大河和捕鱼人的吆喝,还有高年级的哥哥们用柳树皮做成的哨子和用核桃树皮做成的牛角号以及哨子和牛角号吹奏出的永远年轻、永远不老的青年与少年的生命音调,却是一堆永远不灭的青少篝火,借助时代的风势,不忘在每一个冬季都送给我一个暖人的春天。

(作于2020·4·23)

被誉为宋代第二才女的朱淑真,最好的词是哪一首该如何理解

先来看一首应景之作: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风敲翠竹,竹影斑驳,洒落在幽静的窗户上,成双成对的鸟儿在夕阳中尽情地喧闹鸣叫;在这海棠花凋落、柳絮纷飞的初夏时节,白昼开始渐渐变长,炎热的天气只让人感到困乏。

这首诗描写了春末夏初的景色,前两句动静结合,竹影鸟鸣,充满了初夏的勃勃生机,但是后两句却笔锋一转,写凋败的海棠花、困人的天气,又寄托了词人一种郁郁寡欢的心情,全诗寄情于景,淡而不哀,颇具感染力。

这首诗便是宋代著名女诗人朱淑真的作品《初夏》。朱淑真出生于仕宦家族,极有才名,一生写下了很多作品,但是她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的一些诗词,是劫后余篇,不得不说,这实在是一个大遗憾。朱淑真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也是很多人公认的才女,如果说李清照是公认的两宋第一才女的话,那么朱淑真,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第二才女了。

看过了这首诗,再来看一首她的名词,从而感受一下这位才女写诗填词的才气。明人陆昶在《历朝名嫒诗词》中评价说:“淑真诗好,词不如诗。爱其‘黄昏却下潇潇雨’句,又词好于诗也。

这句“黄昏却下潇潇雨”出自于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整首词的确是一首颇有韵味的作品,摘录如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词人的绝妙情思。词曰: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天资聪慧,才气逼人,在少女时代,曾有过一段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但是传说因为父母早年失察,给她配了一个庸夫,致使朱淑真婚后一直郁郁寡欢,“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最后竟然抑郁而终,这首《蝶恋花·送春》便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恋和哀伤。

词以垂杨引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暮春时节的杨柳,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事物之一了,词人以垂杨来表现惜春之情,主要是因为其柔软的枝条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古人折柳相赠,表示情思,现在词人想让柔软的柳条系住春天、留住青春,但短暂的春天还是走了,这样一来,送春、惜春之情,便表露无疑了。

接着进一步描写暮春之景,“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飞絮与残春,是很容易被联系到一起的事物,“飞絮著人春共老”。朱淑真此处,更是别出心裁,把天空中纷飞的柳絮,描写为尾随春天而去,似乎想要一探春天到底归到了何处,其巧妙之处,与黄庭坚的名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相似,将春归描述地十分曲折。

同飞絮一样,杜鹃鸟的鸣叫,也可以看作是春末夏初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末夏初,花落草长,山野各处,一片碧绿,此时远处传来杜鹃的凄厉叫声,听到这声音,即便是无情之人,也会感到愁苦了。词人借助杜鹃啼血的悲鸣声,表达了对春归的无限惋惜。

末二句更是十分传神,“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既然系春不住,随春无果,那么主人公无奈之下,只好把酒送春,“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可即便主人公依依不舍,归去的春天却一言不发,就在这绝望之时,词人别出心裁地写下了最后一句“黄昏却下潇潇雨”,黄昏时,忽然下起了细雨,似乎这雨便是对词人送春的回应,难道春也不舍,流下的竟是惜别之泪吗?

朱淑真的这首惜春之词,词句清丽,意境深远,上片抒发对春天的眷恋,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全词通过垂杨、飞絮、杜鹃、春雨等意境的描写,构成了一幅凄婉缠绵的暮春之景,女主人公把酒送春的画面,也跃然纸上了,整首词极具艺术美感,不枉朱淑真的才女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