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二战苏军的炮火,威力如何
- 现代战争中进行一次炮火覆盖需要多少钱
- 热兵器时代,部队集结列队时不怕对方炮火覆盖吗
- 战争中为什么战斗人员伤亡惨重后才选择炮火覆盖,开始为什么不
- 《向着炮火前进》这部电视剧怎么样
- 为什么很少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 炮火支援的方位是如何划定的
- 战争中的炮火准备一般是多长时间打多少炮弹
- 上联:炮火包不住,求下联
- 战争电影中美军呼叫火力支援直接报一些坐标数字给炮兵分队,这么做的原理是什么呢
二战苏军的炮火,威力如何
二战美军用飞机进行地毯式轰炸,苏联空军实力不足,就用火炮梨地。大家都奉行火力至上理论,没有炮火支援就容易心里不安。例如: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在集中火力对德军老巢发起最后攻击时,在炮火准备最密集时刻,创纪录的在两小时内打光2000火车皮炮弹,已经完全不能想象炮火下德军是如何坚持的。
数量方面,1934年初,苏军装备各型火炮约17000门,到了1939年,数量上升至56000门。直至1941年6月开战时,苏军装备超过59000门各型火炮,其中包括不少210毫米以上重型火炮。二战苏军一线野战炮兵师装备标准,76毫米野战炮60门,122毫米以上口径榴弹炮45门,152毫米加榴炮30门。
具体到火炮,参考之前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邮政发行的一套火炮系列邮票。
76毫米(ЗИС-3)加农炮,火炮口径:76.2毫米、炮弹初速:680米/秒、战斗全重:1200千克、最高射速:25发/分钟、最大射程:13.29千米。
122毫米、1938型(М-30)榴弹炮,火炮口径:122毫米、炮弹初速:515米/秒、战斗全重:2450千克、最高射速:5-6发/分钟、最大射程:11.8千米。
1941型120毫米重型迫击炮,火炮口径:120毫米、炮弹初速:272米/秒、战斗全重:273千克、最高射速:15发/分钟、射程:6000米。
最猛的是下面两型,最具代表性,完全以火力说话。
1931型203毫米Б-4榴弹炮,火炮口径:203毫米、炮弹初速:575米/秒、战斗全重:17.7吨、射速:1发/分钟、射程:18千米。对付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士兵将该炮称之为“斯大林之锤”,可见该炮火力之猛。
“БМ-13”喀秋莎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轨道,每条上下各悬挂1枚火箭弹。轨道数量:16个、火箭弹口径:132毫米、一次齐射时间:7-10秒钟、不装炮弹全重:7.2吨、装填好炮弹全重:7.88吨、射程:8470米。整个装填并齐射只需5-10分钟,炮架还可以180度旋转,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威力巨大,被德军称之为“斯大林式管风琴”。
题目中提到的苏军火炮威力如何,直接参考上面数据,反正德军被打的不要不要的。
现代战争中进行一次炮火覆盖需要多少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766条回答。
这也是不可一概而论,要分别来看。
首先,我们看看远程火箭炮。
PHL-03自行火箭炮一次可以发射12枚300毫米口径火箭弹。
这种火箭弹是有一定制导能力的,等于是简化导弹,所以价格昂贵。
目前一枚火箭弹的价格约为70万元人民币,如果精度更高的火箭弹价格高达150万人民币(远程打击误差小于5米),相当于一辆最新款的奔驰S 500豪车。
即便使用70万人民币,PHL-03自行火箭炮的营,下辖3个连共12辆发射车。
也就是说,这个火箭炮营一次齐射,就要发射144枚火箭弹,就要耗费高达1亿元人民币。
如果是高精度火箭弹,价格会达到2亿人民币以上。
大家注意,这只是一次齐射,而火箭炮往往都会进行多次齐射。
再次,我们看看05式自行榴弹炮。
05式155毫米榴弹炮发射发射火箭底排复合增程弹,其射程可达到70公里,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而其配备的GP6激光末端制导炮弹,命中精度有着很大进步。
正常来说,一个155毫米榴弹炮连压制20公里左右的敌人炮兵连,需要发射800发左右非制导炮弹,花费8分钟左右,也就是每分钟发射100发。
每个PLZ-05榴弹炮营由3个连组成,每个连各装备有6门榴弹炮,一共18门。
每门榴弹炮每分钟最多发射8发,实战射速没有这么快,一个营每分钟发射100发是正常速度。
但俄罗斯红土地激光制导炮弹,高达4万美元一发,相当于一辆宝马320,80发就要320万美元,也就是2000多万人民币。
这还是不到1分钟的一轮炮火压制而已。
换句话说,如果是非制导炮弹,发射800发炮弹,155毫米普通炮弹每发1000美元,也就是6000多人民币,也要500多万元人民币。
这已经是最便宜的火力覆盖,一个炮兵营区区8分钟的炮击,也要500多万。
西方计算过,解放军最便宜的牵引155毫米榴弹炮,实战中每小时发射300多发,一个连发射2000多发,需要花费200多万美元,也就是1300多万人民币。
这是最廉价的组合了,一小时炮击也要天价。
现代战争,就是吞金怪兽,没钱真的不能学别人打仗。
热兵器时代,部队集结列队时不怕对方炮火覆盖吗
非常怕,怕的要死,但关键是部队集结的准确时间和具体位置你知道么?如果不知道那就会错过时机,而高明的战术家则会根据战场情况来判断,假如判断准确的话,敌人必遭沉重打击。1984年在“两山轮战”期间的松毛岭战斗中,我第14军第40师的一名步兵团长,就曾经和炮兵团紧密合作,给隐蔽集结之敌以严重杀伤,创造了山地作战步炮良好协同的典范战例。
两山轮战的历史,大家应该有个大概了解,即79年持续一个多月的自卫反击战结束以后,我东西两路大军分头撤回国内,然而对手吃了大亏以后不死心呐,卷土重来开始争夺边境要点,期间停停打打一直对峙到84年,争夺的焦点即为老山、者阴山和法卡山等地区。从1984年4月起,我军集中兵力收复了被越军侵占的老山和者阴山,越军不服,酝酿调集重兵进行反扑。
于是围绕这两座山,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攻防拉锯战,期间我军抽调了各大军区共10个军番号的所属部队参战,史称“两山轮战”。两山轮战整整持续了将近五年,直到1989年才告结束,而松毛岭大战,正是爆发于我军刚刚收复两山的1984年7月12日,这一时期越军心气还算比较足,一心想报那一箭之仇,所以反扑的比较凶,战斗非常激烈。
此战越军调集了陆军356师、第1师和王牌316A师的一个团,炮兵的炮3师和炮18旅,另附坦克团、工兵团和特务团,总兵力在18000人左右。反扑作战计划被命名为“84-MB-北光”,因为其联合指挥部是在北光村进行的战役筹划,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从7月初起越军就开始实施无线电静默,并且停止了小规模的骚扰活动,连例行炮击也停了下来,老山一带出现了久违却令人心悸的安静。
徒弟的这一套,师父当然了然于胸,我军前指根据情报和种种迹象判断,敌人的大规模进攻迫在眉睫,立即展开全面防御布署。首先完成了30万颗地雷的紧急敷设,在我军前沿布成长7000米、宽500米的地雷带,然后是给前沿部队和炮兵补充足够的弹药,各炮兵团都储备了至少三个基数的炮弹,第14军所属各步兵分队也严阵以待。
防御战最关键的要素,是对敌人主要进攻方向的预判,老山地区我军防御体系从西向东,分别是老山、松毛岭和八里河东山,其中在松毛岭和八里河东山之间有一个峡谷,峡谷之中泸江河由北向南从我国流入越南,沿河有一条连通两国的公路。 峡谷口越南一方有个村寨叫清水口,如果遂行攻击,大部队必须经过此处进入老山地区,才能在松毛岭前展开兵力,因此我军把防御重点就放在了清水口至松毛岭一线。
1984年7月12日凌晨,根据截获和破译的越军电报,我军前指判明敌人将于3时左右进行战役集结,遂于2点50分下令进行了炮火急袭,炮4师的重炮群对越军纵深的集结地和后勤基地,先行实施了10分钟火力打击,然后根据战果再加大炮击力度。而配属给40师的炮兵团则对清水口地域,也同样进行了急速射击,炮击战果非常显著,给越军的战前部署造成了极大混乱,并予以大量杀伤。
第一轮炮击结束后,炮320团赵团长打电话给松毛岭阵地的步兵119团张团长,向他请教:假如越军在天明时分的凌晨5时发动总攻,其步兵集结地应在何处?张团长不假思索回复说,必在我前沿300到500米隐蔽集结。于是经请示上级后,炮兵团对松毛岭阵地前方500的山林进行了炮火覆盖,一顿榴弹炮和加农炮打击后,被覆盖区域却毫无反应,两位团长一头雾水:难道判断错了?
其实一点没错,越军整整一个步兵团就隐蔽集结在我军阵地前方500米处,这一套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也是跟师父学来的。而炮320团的火力覆盖也给其造成了严重杀伤,两名营长被当场炸死,数百人非死即伤,但是越军倒也很是顽强,遭此飞来横祸以后集体咬牙挺着,连重伤兵都不许哼哼,终于没有暴露目标。如果大喊大叫的话,我炮兵团再来一份“回锅肉”,那这个团基本就报销了。
所以部队在战时集结确实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两军交错的战场上,稍不留神就会遭到对方炮火的精确覆盖,如果越军这个潜伏团纪律不够严格的话,再炸一轮恐怕就得完全丧失战斗力,进攻也自然告吹,那也就不会出现后面激烈的阵地防御战了(战斗英雄李海欣就是此战牺牲于142号高地)。但是我炮兵战前的打击仍然功不可没,至少让敌人折损了四分之一左右的兵力,大大减轻了步兵的防守压力。
这种以炮兵火力破坏敌人战役集结的手段,源自于苏军在卫国战争中的发明,专业军事术语叫作“炮火反准备”,也就是当敌人在进攻战役中、还未及进行炮火准备时,我方先行动手予以炮火急袭和覆盖的战术。如此既打乱了敌人的战役部署,也给正在集结的敌军造成严重杀伤,其射击效果远超敌人尚未进行集结的情况之下,尤其是对步兵纵队杀伤最为明显,团灭吖。
(给打懵了?)
比如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战役中,由于苏军最高统帅部掌握了德军将在7月5日凌晨3时发动进攻的情报,在前线统一指挥的朱可夫当机立断,下令三个方面军所属炮兵和统帅部加强的炮兵部队,统于2时20分进行“炮火反准备”(有没有发现,跟前面的战例时间特别相近?)。于是苏军的上千门火炮包括喀秋莎火箭炮,一起向德军纵深倾泻火力,给正在隐蔽集结的德国人当时就炸懵了,指挥系统、观察系统和通信系统均遭到严重破坏。
德国人不得不用了两个多小时恢复通信和整理部队,战役发起时间被迫推迟,所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的进攻没有任何突然性,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朱可夫后来总结说,炮火覆盖的时间选择有些着急了:“当时德军士兵还在掩体之中,坦克部队也还在隐蔽待机区域,炮火反准备如果稍晚30到40分钟开始,效果会更好”!
战争中为什么战斗人员伤亡惨重后才选择炮火覆盖,开始为什么不
炮火覆盖需要观察员的指引,在确定敌人具体位置之前是不能随便浪费弹药的!电影是电影,现实是现实!电影中炮弹不要钱的打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一枚炮弹是昂贵的!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
举个例子,美军一枚155榴弹炮弹相当于一辆一辆宝马!发射炮弹就如同从天上扔宝马砸人!
你如果觉得夸张那就看看我们的记载!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一枚炮弹两千元!这是什么概念?当时两千元可以在农村盖一座房子!相当于工人一年多工资!换算成现在的价值也得十万八万的!
所以除非必要是不能乱炮火覆盖的!当然特殊情况那就另当别论!该打还要不惜代价的打!
根据回忆录,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某团阵地夜间发现阵地前有异常,果断呼叫了炮火覆盖,把目标去炸的尘土飞扬,地动山摇!静下来一看啥事没有,!就以为判断失误!
结果凌晨敌军摸上来了!双方开火绞杀在一起!异常惨烈!由于敌我已经接触,绞杀在一起,我军炮兵阵地无法给与战斗中的阵地支持,着急的不得了!
就在这个时刻,指挥官决定对越军可能增兵的路线进行炮火覆盖,切断越军后续兵源路线!
猛烈的炮火照亮了天空,突入阵地的越军得不到支援很快被我们消灭!我们取得战斗胜利
事后证明越军当时集中了几杯于我的兵力想偷袭占领我们阵地!第一轮炮火准确击中越军伏击区!
结果越军也表现出相当的战斗意志,愣是在炮火打击下没有暴露!
最后第二轮炮火覆盖是果断的,是胜利的关键!密集不间断的炮火打击彻底切断了后续越军的进攻路线,导致突入阵地越军后劲不足,被我方消灭,并为我方援军争取宝贵时间!
战争中把握战机,将就策略,绝不能胡乱炮火覆盖!
《向着炮火前进》这部电视剧怎么样
向着炮火前进》中,吴奇隆飞虎岭兄弟逐一阵亡,令人悲叹,而王新的突然牺牲更是引爆泪点,就连吴奇隆也是哭戏爆棚,悲怆之感令不少观众动容。全剧大结局一反最初剧情的轻松、戏谑风格,以一个个英雄的悲壮陨落为铺垫,衬托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吴奇隆和甘婷婷带领幸存的八路军独立三团接下战旗,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并肩作战,走出“炮火”的阴霾迎来“胜利”的曙光(搜狐评) 。该剧却不走寻常路,将雷子枫和上官于飞的感情故事设为了全剧的一条关键主线,两人从冤家走向伴侣,都在追随美好爱情的过程中成为了懂得理想、懂得奋斗的革命战士,并最终走向了圆满的结局。用感情线串起来的《向着炮火前进》,人情味很浓,人物之间的情感非常真实(网易评) 。 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需求,抑或是观众心理诉求,抗战剧这一路的变化侧面体现着公众意识形态乃至国家整体的价值观走向。谈及未来抗战剧,影视研究者、武大文学院教授冯黎明认为,落点仍应是尊重历史。
为什么很少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别的国家我们姑且不管,就说说咱们的中越边境雷场吧。小兵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麻栗坡人,在我成长的时光里(高中以前),每年都可以亲眼目睹扫雷部队引爆扫出来的地雷的壮观场面。
我们这些出生边疆的人最能理解那句“谁是最可爱的人”;最能理解扫雷部队战士以命相拼,在刀尖上跳舞的意义(1984~1988这段时间出生的人最能体会,我们村这一辈出生的孩子一共12人,其中一对双胞在玩60迫炮弹时炸成肉泥,一个女孩玩手雷时炸死,一个男孩在观看双胞玩60迫炮弹时炸断双腿,一个男孩在教室用火柴点插在TNT里的雷管时炸死)。
边境扫雷非常困难,每年只有秋季适合扫雷作业(春夏两季植被茂密,冬季几乎天天下雾,都不适合),扫雷作业的程序一般是放火把地面植被烧光,;然后人工进场用金属探测器找雷并打上标记(插小红旗);接着人工排雷;把已排除的地雷/未爆弹集中销毁(以前是倒进山洞,现在没有山洞可倒了,只能用炸药引爆)。
这里山高坡陡林密,所有技术装备都用不上,只能靠人肉怼,至于用“炮火覆盖排雷”,扫雷部队也曾研究过类似的办法,理论上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在边境雷场并不适用,原因如下:
第一,避免误伤群众
边境上各村寨之间相隔只有几公里,比如老山第一村——小坪寨村,这个村子主要聚居瑶族人,村庄就座落在老山主峰脚下,四周除了公路和田地,其他地方都是雷区,这个时候你如何“炮火覆盖呢”?
而且村寨之间相隔不远,以现在的炮火精度,恐怕覆盖下来地雷排掉的同时小山村也跟着消失。
第二、边境安宁
根据《中越友好条约》规定,中越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军事调动以及军事演习都需要相互通告报备。比如说我军计划下个月要进行新兵实弹打靶训练,这个事情就要提前通报越军;而越军下季度要进行手榴弹实弹投射训练,也要提前通报我军,经报备以后方能实施训练。
如果要“炮火覆盖”排雷,那是不是要通报越军:越南同志,我方为高效排雷,计划下季度在边境部署155榴弹炮一个团,122火箭炮一个营,300远火一个旅?
那还不把越南人吓个半死,你这是排雷吗?你这分明是要进行军级部队集结呀,部队集结就是意味军事行动的开始啊。此时越军为了防范于未然,必然也会向边境部署兵力,那么问题就来了,双方都在边境部署大规模军事力量,那这个雷还能愉快地排吗?
为了边境安宁,现在中越双方都不在边境搞实弹射击训练了,哪怕是对地雷/未爆弹的爆破都是需要通报双方的。
第三、排雷效果
重点排雷区域每年都要撒大量的枯草剂,如果用火炮覆盖的话可能会有效果,但是那些非重点区域怎么办?山高林密的,炮弹打上去大部分都会击中树干树枝就爆炸了,反而没有效果。有些地雷/未爆弹你怎么折腾它都不炸,偏偏在排除它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炸了,排雷英雄杜国富就是遇到这种情况,那只是一颗进攻型手榴弹,在排除它时偏偏炸了。
因此“火炮覆盖”排雷并不现实,至少是在我国边境雷场不现实。其实我军有比“’炮火覆盖”更好的排雷装备,比如小兵在《电影中的爆破筒》一文中提到的“可塑性火箭驱动爆破索”,而且也曾经在雷场上实验过,效果真不好,炸来炸去反而把地雷/未爆弹给炸得不稳定,人一旦进场就发生事故。
谨以此文向奋战在边境扫雷的英雄们致敬,边疆百姓不会忘记你们。
炮火支援的方位是如何划定的
我想,现在对于我们中国军队而言,炮火支援可能只能限于演习中使用了。以后的战争这个战法没有用了。从事工民建的专业,战争只是小说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知解一二。但是,男人都战争梦(不是发动战争,只是喜欢战争题材),所以,全当战争游戏一回瞎掰虎一筒罢了。
炮火准备完后,当步坦部队发起冲击。这时敌方必定进行火力还击,阻止进攻部队前进。所以必定有支援部队进入防御阵地投入防守,同时敌方炮兵也要反击。这时己方炮兵侦查分队对敌方按照事先划定好的坐标区域进行火力引导射击。“区域”,我想也就是根据己方炮兵数量,一次齐射火力覆盖范围确定。至于“方位划定”那就是根据图上标定了吧。比如重要目标区域那就是该图1、2、3号目标区域;次要目标就是该图4、5、6;可能目标就是7、8、9……。说,敌方炮阵地在3号区域,中心坐标**.**——***.**。那就来个八发齐射,完事儿!炮兵阵地欧了。说:敌方坦克部队通过9号区域向阻击阵地增援,报告路线中心点坐标,再来个八发齐射。坦克部队报销了!
这绝对是二战时期的打法。现在都是卫星、无人机。还没开战巡航导弹和轰六K、歼十五、歼十六都全给搞定了,剩点儿小目标飞豹也未必够吃。炮兵也就是拉出来列个架势给老百姓过过眼瘾,一饱眼福罢了,根本用不上。
战争中的炮火准备一般是多长时间打多少炮弹
火炮是炮兵的主要装备,炮兵是以火力遂行作战任务的战斗兵种。而战争中的炮火准备是炮兵主要的作战手段。在过去,炮兵是陆军的主要火力输出手段,而现在炮兵和其他火力输出手段会共同使用,制定统一的火力计划。
火力准备的时间没有一定规定,这个要看火力打击范围内敌方目标的数量,以及被火力摧毁的目标数量,还有就是要看本方火炮数量以及弹药的数量,综合这些情况通盘考虑,不同的时候,炮火准备的不一样。
比如苏军在莫斯科会战后的反攻过程中,由于弹药奇缺,这个时候苏军的炮火准备基本等于零,每门炮每个昼夜只有1-2发炮弹,这样的炮火准备基本上等于零。而到了后来柏林战役,苏军的火炮准备第一天就干出去123万发炮弹。那种炮火密度是非常惊人的。
一战中被炸成月球表面一样的双方阵地。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中,德军在向凡尔登发动进攻前,炮火准备长达8.5个小时,发射炮弹200万发,在随后的战斗中,德军还是保持了每小时10万发炮弹的射速。而在同时发动的索姆河战役中,协约国的炮火准备长达一周,发射炮弹也有150万发。
一战时期,炮火准备时间都很长。
而且当时火炮的口径更大。
长时间的炮击,会带来许多的问题,一方面长时间的炮击等于提醒,防守的一方我们要开始进攻了,而且就要在这里开始进攻了,还有一方面就是长时间的炮击会极大的改变进攻地域的地形,这一点在一战中特别明显,长时间的炮击把双方的中间地带变成了月球表面,在这种地形上,步兵运动十分困难,当时的坦克之所以做成菱形,很大原因就是要克服犹豫,炮击完成的大量巨大的弹坑。
在太平洋战争中,海军的火炮是更常见的炮火准备武器,尤其是美国海军经常用战列舰用直瞄火力消灭日本的碉堡。
火箭炮适用于攻击面积目标,可以很快轰平很大一片地方,不过对于坚固目标的能力一般。
到了二战以后,相对来说炮火准备时间已经缩短,基本上炮火准备时间都是缩短到了两个小时以内,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概况,一般来说苏军炮火准备一般是1个小时,美军也是差不多。而到了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火力打击的主角变成了空军,持续42天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38天的空袭实际上都是在为地面作战进行火力准备。不过在最后多国部队发动最后进攻之前,美军还是进行了猛烈的炮火准备,比如美军第1机步师在发动进攻之前,首先进行了6天的火力预准备,发射大口径炮弹14000发,火箭弹4900发,到了发动地面进攻的时候,还是进行了30分钟的炮火直接准备。
现在由于各种侦察手段的发展,各种伪装手段的发展,发现敌方目标的难度非常大,所以现在单纯的在进攻之前发动炮火准备已经被综合的火力计划取代,综合使用各种火力手段来对于敌方全纵深目标进行打击,至于发射多少弹药那就是要看对于敌方目标摧毁的程度来定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上联:炮火包不住,求下联
出上联:炮火包不住,
对下联:砂石少飞扬。
战争电影中美军呼叫火力支援直接报一些坐标数字给炮兵分队,这么做的原理是什么呢
呼叫炮火支援直接报一些坐标数字给炮兵就能得到炮火支援的原理是炮火射击诸元。欢迎关注兵器知识谱,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火炮射击的话题。
所谓“射击诸元”指的是火炮击中目标必备的技术参数,包括标尺、俯仰角、方向角等等,射击诸元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直瞄射击诸元和间瞄射击诸元。
射击诸元原理是将360度细分成6000份,将90度细分成1500份,俗称“密位制”,每个密位相当于0.06度。
假设某型火炮仰角每调高1个密位增加射程100米,那么当目标所在位置距离为5000米,那么火炮仰角需要调整密位为5000÷100=50(密位),相当于火炮射击角调高3度。
由此可见距离始终是火炮射击诸元计算的最关键的参数,缺失距离时,不论是直瞄射击还是间瞄射击都无法实现准确命中。
所以美军呼叫炮火支援直接报一些坐标数字给炮兵时,这些数字信息中必须包含射击距离,而这个“距离”又分为预设距离和临时测算距离。
下图为我军装备ZJD-02式炮兵射击诸元计算器,炮兵在得到目标距离这个重要参数以后就能使用它计算出相应的射击诸元。
预算距离指的是在炮火打击范围内的目标所在位置已经被侦察兵通过炮兵地形学测绘过了,每打击一个目标所需的标尺、俯仰角、方向角甚至发射药号、引信类型都已经完成计算。
当前方负责攻击的步兵需要炮火支援时,在地图上找到该目标在地图上的所在坐标以及目标编号以后,就可以通过无线电向后方炮兵要炮。
比如说电影《风语者》中,凯奇扮演的军士长角色在向海军战列舰“要炮”时,所报的“一些坐标数字”为:D1,右200。
这串数字的意思就是要求舰炮攻击编号为D1的目标,该目标的射击修正值为向右200米。
当巡洋舰收到这串数字以后,火炮指挥中心的炮兵参谋就在地图上首先找到编号为D1的目标,然后根据预先测绘好的射击诸元为火炮装填,接着将火炮方向角向右调整2个密位,最后就可以开火射击了。
测算距离指的是前线步兵发现敌方临时集结的集群生动目标或者临时构筑、临时出现的敌方火力点等目标时,步兵所报的数字里就不包括距离了。
下图为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炮兵所使用的炮兵地图,在地图上这个高地的每一寸土地的射击诸元都已经测绘过,步兵只要在地图上找到目标并告诉炮兵,炮火支援在40秒以后就会到来。
这时候炮兵就需要根据步兵所报位置进行地图作业,计算出目标距离,然后再换算成射击诸元为火炮装填,这也是这类火炮支援总是来的很慢,且打击精度总是不太高的原因。
比如说电影《金刚川》中美军侦察机呼叫155mm榴弹炮打击志愿军浮桥,飞行员所报的那串数字就是目标在地图上的所在位置,美军炮兵部队迟迟发炮,且偏离目标达100米。
这时候就需要侦察机再次上报目标的修正值,比如美军炮兵的弹着点与志愿军浮桥所在位置的偏差为100米。
当美军炮兵阵地在南,志愿军浮桥在北时,这表示炮兵修正值需要缩短射程100米,即下调仰角1个密位,这时候发射的炮弹就正好溅落在浮桥上了。
密位制的使用并不局限于炮兵,飞机空中打击、地面部队机动,乃至狙击手伏击等等都用得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指北针。
比如说空降兵空降到陌生地域以后,指挥官就需要使用指北针配合地图作业,为自己定位以后计算目标地域距离,并制定行军计划。
下图为炮兵军事院校所使用的密位制教材,它的基本原理是将360度划分为6000个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