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军

手无寸铁的农民军是如何打败正规军的?李闯农民军为何一蹶不振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4-15 14:35:54 浏览2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手无寸铁的农民军是如何打败正规军的

俗话说,官逼民反,在古代的中国经常会发生农民军起义将王朝推翻的事情,但是农民都是手无寸铁的“泥腿子”,他们是如何打败拿着刀枪剑,弓弩箭矢的正规军的呢?因为古代冷兵器农民起义当中明末农民起义最为典型,声势最为浩大,所以我大略的用明末农民起义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首先得说明,农民是非常不热衷于起义的,但凡是还有一口饭吃,古代的农民就不会选择起义造反,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即使造反成功了,他们也是必死无疑——他们只是成功之路上的炮灰,真正成功的农民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是非常少的,确切的说大概就只有朱元璋一位了。

农民虽然很难成为最后的成功者,但是他们对历史的影响无疑是相当巨大的,有时候可以说是他们的走向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一个王朝最终的落幕和一个王朝的崛起,都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谁能获得农民人口的绝大多数支持,谁就能掌握最大的军事人员储备库,从而发挥无穷无尽的战争潜力。

虽然农民非常不愿意造反,但是时代的逼迫和社会的逼迫,往往使得手无寸铁、老实巴交的农民愤怒的揭竿而起,从而加入到汹涌澎湃的破旧迎新的活动当中去。明朝末年,辽东军阀养寇自重,辽饷拖垮了明帝国,也累坏了明朝的农民。再加上官府的苛捐杂税,还有底下官员的横行不法,忍无可忍的农民终于揭竿而起了。

但是其实在一开始的农民军在明朝正规军面前完全就是不堪一击的“战五渣”,你想想,一群饭都吃不饱的“叫花子”,怎么跟明朝精锐正规军正面刚呢?所以在最开始的阶段的农民军多是找些大户人家抢劫,尽量避免和正规军接触,万一遇上正规军就赶紧投降,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在投降这方面,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

由于崇祯皇帝觉得天下治不好是自己的错,所以他宽恕了这些起义军,并且说“贼亦赤字”,崇祯皇帝的初心当然是好的,但是这也给了一个机会让起义军得以生存。他们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投降,缓过气来继续干,让起义军得已有机会发展。

发展到这个时候,起义军当中有些见识的人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农民军的战斗力实在是太差了,根本不是正规军的一合之敌,如果他们继续这么发展下去,那就基本没有前途了。不过他们也发现农民军并不是所有的战斗力都比较差,有一小部分农民军战斗力相当强悍——那就是经过无数次大战残酷筛选活下来的“老营”。

所谓老营,就是经历过数次大战活下来的人组成的队伍,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死里逃生的,可能与他们一起来的有一万人,而活下来的仅仅只有几个了,这几个人都是身经百战的,不仅仅自身身体素质过人,而且心理素质极高,甚至有的可能还在战场当中摸索出了一些战术和战略经验,是真正的高手。

为了大规模的产生这样一批“老营”,后面起义军开始大规模的裹挟老百姓加入他们的队伍,所谓裹挟,就是把他们的财产抢光,房子烧掉,然后无家可归的农民也只能跟着他们加入起义军的行列——这些老百姓绝大部分就是为了产生少数几个高手而提供的炮灰。等到两军对垒的时候,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会被当作第一批炮灰冲上去。

所以我们看到,当时很多起义军的队伍没事又被杀几万人,没事又投降了几万人,但是对于李自成、张献忠他们来说,都跟没事人一样,摇身一变,又是数十万大军风起云涌,这些被杀被俘的人根本就是裹挟来的炮灰,他们一点儿也不在乎。真正的那些精锐“老营”,他们会放在最后,在最需要的时候发动最强一击。

而对他们来说,炮灰无处不在,随便找他几个村庄,劫掠一番,很快就有了几万几十万的炮灰,死个十万八万的,他们一点儿都不心疼——虽然曾经他们也是农民,但是一旦坐上了这个位置,他们就必须学会残忍,不然他们就没法生存下去。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到了最后的农民军运动,就变成了“养蛊”运动,活下来的农民军就算身体上没有正规军强大,但也是最狠,最毒的。

何况一到朝代末年,正规军的战斗力也大大下降,明朝的绝大多数卫所军都跟叫花子差不多,真正可堪为用的是少部分私兵,比如洪承畴这些人,他们亲自带的亲兵,就是精锐当中的精锐。农民军除了用“养蛊”的办法提高军队战斗力之外,还会大量的吸收正规军投降的兵马,这些人都相对受过正规训练,比直接“养蛊”好得多。

在这样的一套操作之下,只要明朝朝廷不消除农民军存在的土壤——饥饿与贫困,李自成们就可以不断地发展壮大,直到有一天完全超过了正规军,并且把正规军打倒在地上。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时的大地主的支持和鼓励也与农民军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虽然绝大多数地主都是站在农民军的对立面的,但是也会有一部分地主或者朝廷高官“两面下注”,他们对于农民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甚至绝大多数农民起义都是这样最后被夺取了胜利的果实,比如隋末农民起义。

总而言之,中国的历史,通过这种人民群众与少数英雄或者枭雄的互动,完成了社会的滚动式前进,虽然其中充满了坎坷与鲜血,但是历史本来就不是童话,以童话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和政治只能是把自己陷入错误和虚假当中去。

李闯农民军为何一蹶不振

李自成的失败有很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李自成当时占领了半个中国,但说到底,他在各地的底子并不稳,也就是人心他还没有完全掌握,如果他再稳上一两年的话,根基也就不会这样了2.李自成大军占领京城后,军纪迅速变坏,导致部队战斗力严重下降,更重要的就是失去了民心,再有对投降官员家产大量查抄,令官员们惶惶不可终日,这不仅仅是一地的官心民心,那是几近全国的民心。3.以上两点还是次要的,如果山海关之战打赢了,那啥事没有,但他带了6万他手下最精锐的部队,去和十几万人打,还搞了吴三桂的女人还叫他投降,结果吴三桂降了,降清朝了,结果两边一夹击,他败了,败了,那京城就没了,刚攒的一点人望也没了,钱来不及带的给别人当军费了,剩下那点杂牌军够干嘛的,他就逃呗,于是他开始了逃亡。。。4.他开始逃了,但他手下李岩说了,这样不行,不如我回河南召集人马再来抵抗,否则都玩完,但闯王那时心里大概有些多疑吧,以为他要叛变,于是旁敲侧击下之后,卡擦了,造成的结果是,手下军心又散了,要知道李岩在闯王军中有很高的人望,他挂了,造成的结果就不说了。然后呢,闯王带着部队边打边逃,部队又会和不起来,如果清朝放放他,停个一年再来,那说不定就是三分天下了(清,南明,李闯),可人家会放你吗,结果就被追死了,好李闯一死,后面就别说了。。。注:古代打仗并不是向楼主想的人多就能赢,民心是一方面,军队战斗力又是一方面,还要考虑战略补给等方面,古代以弱胜强的太多,而且那是清朝虽然人少点战斗力却很强,李军队多但多新兵,而且还集合不起来没士气,孰胜孰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