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 未曾谋面,一鸣惊人,四处受敌,永垂不朽,是什么典故
- 有哪些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
- 世界上一年四季都是阴天的地方在哪
- 没有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 战国时期中的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历史真的有这个典故吗
- 历史有没有过度贬低赵括,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 墨守成规是不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 吴下阿蒙都有哪些故事
- 国学典故中,有哪些冷门好听、朗朗上口且独特稀有的名字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典故是虚构的
提起中国历史上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兵仙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才出一个,以至于韩信都被人神话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无所不能、无往不利的神人,就拿韩信首次出手的战役来说吧,很多人就会说到那肯定是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闻名于世的还定三秦之战嘛。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是历史,是编出来的故事。
韩信拜将
因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是元朝时期说戏曲的人编出来的,是为了让戏曲听起来更精彩、更生动,才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强行扣在了韩信头上,事实上还定三秦之战根本就不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
元朝尚仲贤戏曲《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意思就是说:表面上在修栈道,以迷惑敌军,实际上军队偷偷地攻打陈仓,说白了,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因为韩信后来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太过于神奇,所以也把韩信神话了,事实上还定三秦之战韩信只能算个作战参谋,韩信没有指挥作战,也没有直接作战的记录。
褒斜谷栈道
整个还定三秦之战关于韩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就是一片空白,要么被人删除了,要么韩信根本就没参与,只是给刘邦提了战略性的意见,个人更倾向于后者,韩信没有参与。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邦领导的还定三秦之战根本就没有声东击西之计,刘邦的主要目标就是陈仓,而且章邯也把主力布置在陈仓防守,曹参的进攻路线是:下辨--故道--散关--陈仓;刘邦、周勃、灌婴、郦商的进攻路线是:南郑--故道--陈仓;樊哙的进攻路线是:白水--雍县--好畤--郿县。
刘邦大军在陈仓被章邯的主力所阻挡,原本根本无法攻下陈仓,但是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范目,这个范目是益州巴人的部落首领,跟随刘邦出汉中作战,范目由于是当地人,知道了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陈仓的背后,于是范目率领由賨人(土家族的前身)组成的军队从小路绕到了陈仓的背后,然后范目与刘邦前后夹攻章邯,由此章邯大败,陈仓被攻破,刘邦打进了关中。
栈道
陈仓被攻破,因此刘邦进入了关中站稳脚跟,而章邯只能继续后退,这是整个还定三秦之战的关键,而之所能攻破陈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范目提出一条能绕过陈仓的山间小路,并由他率领少数民族军队到达陈仓背后与刘邦一起击败章邯,这是重中之重,而这与韩信没有任何关系。
之所以很多人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成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就是因为:
1、韩信的名声太大了,很多人认为只有韩信才能帮刘邦打赢还定三秦之战,因为萧何也说了,刘邦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要用韩信,所以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套到韩信头上,事实上,压根就没这事。
2、元朝的戏曲都这么唱了,也影响了一批人,再加影视作品和宣传,很多人就把这算到韩信头上了,当成历史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元朝的戏曲作家也是相当有才华的,所以就根据当时的情况编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来,因为这非常切合实际与当时的现实,刘邦进入汉中时是接受了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所以元朝戏曲作家就把这个考虑进来形成一个典故,事实上,只要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不可能的。
就算汉军真的在修栈道,章邯又怎么会知道呢?八百里秦岭在当里可是崇山峻岭,所谓的栈道,只不过是将木桩打进悬崖里,然后再把木板钉在木桩上,接成一条路,如果汉军只是作作样子吸引章邯,肯定不会修得很多,也就是从汉中这边修,章邯在关中,即使派出间谍来打探消息,也不可能打探到汉中来了,要知道栈道都被烧毁了,他不可能从修栈道的那条路来,只能走别的路来,这样的话,前后打探消息少说也要三四个月,要知道刘邦从进入汉中到发动还定三秦之战总共也只有四个月时间。
刘邦指挥还定三秦之战
所以,从实际上推断,明修栈道也不可能实现,毕竟隔着八百里路,章邯既看不到,又听不到,派人打探消息,更是要花几个月时间,戏曲听听就好,不能当真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从韩信本身出发,也知道刘邦用人有一个过程。韩信被萧何追回来推荐给刘邦后,刘邦确实有登台拜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并不代表刘邦就敢放心大胆用韩信了,要知道当时刘邦的年龄比韩信大一倍,而且三年反秦战争中,刘邦都是一路领导打出来的,让一个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经验的韩信率领十几万大军去打仗,换了谁也不敢吧,谁知道韩信是赵括还是吴起?理论强,并不代表实际也强。
韩信
按一般的逻辑来说,刘邦即使任命了韩信为大将军,也是需要实际考察一下韩信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考察韩信的战略行不行得通,再考察韩信的谋略是否行得通,再考察韩信的领兵和用兵能力,最后才敢把军队交到韩信手中,要知道打仗,一失足就是千古恨,几万军队一旦失败,损失可是相当地大的,因此刘邦没有让韩信领导还定三秦之战,是因为韩信还处于考察期。
所以,历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是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未曾谋面,一鸣惊人,四处受敌,永垂不朽,是什么典故
永垂不朽成语是东汉灵帝为纪念太傅胡广命他的学生给他写碑文用到永垂不朽后来成为成语。
有哪些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
我在一家公司实习了一个半月,从来没见到过老板。我以为是老板对员工很放心所以不来公司,没想到他在我后面的办公桌默默坐了大半个月了,我还找他帮忙干过活,知道真相的我感到很尴尬。
大三的时候,辅导员让我们暑假找机会去实习,提前接触社会,了解自己的专业在企业中是如何实践的。然后我就跟家里说了,想找个实习的工作,有没有工资无所谓,重要的是学习和积累。
后来我爸找了一个朋友,她在一家创业型公司工作,是人力资源总监,就让我去她们公司实习,我也不在乎公司规模大小,能学到东西就好,然后我就开始了一个半月的实习生涯。
公司在一栋商业楼里,在一层楼里租了一大间,大部分人都在公共办公区工作,只有少数几个人有单独的办公室,另外还有3个隔间是会议室。公共办公区大概有一百多平米,用的是六边形的办公桌,每个桌子坐六个人,按照不同的项目组分的。全公司大概就四十多个员工。
公司的风格让我对老板产生了好奇
在我实习的一个半月中,我觉得有4个地方跟我上学时想象的职场生活不太一样,颠覆了我的认知,哪怕我现在已经工作十几年了,都没有再遇到过类似风格的公司。
1、定期做知识分享
公共办公区域有一块地方是专门做分享用的,在墙上挂了一个幕布,用投影仪可以投屏,每周一上午会有一个人去做分享,可以讲具体工作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讲办公技巧,还可以讲最近看到的行业新闻动态,只要跟工作相关即可,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
听说是老板安排的,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大家的演讲口才,同时也可以增进同事间的感情,打破不同项目组之间的隔阂,我因为是实习生,所以没有上去演讲过,但是每周一上午的分享会我都会听,觉得那些上去做分享的人都很自信,也很有激情。
2、精致的茶水间让大家休息
还有一块地方是茶水间,那边有一张桌子,上面放了一些零食,比如糕点、茶叶、咖啡和一些饮料,还有一个冰箱和冰柜,里面放的也是冷饮和食品,还有一些是员工带的午饭,中午可以用微波炉加热。每天下午3点左右,前台都会过来切一点水果,然后大家有需要的就自己去吃,也可以在那边的沙发上坐坐休息一下。
我基本没有去吃过,主要是不好意思,一开始没有人告诉我,我以为那是每个人的私人物品,后来才知道是给大家吃的,但是始终不好意思在工作时间去吃零食,别的员工有些是会去的,他们表现得很自然,应该是习惯了。
3、宽松的工作时间
公司的上班时间是上午9点到晚上6点,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奇怪的是,上下班都不需要打卡。我第一天去公司时就很好奇,找了半天考勤机都没有找到,然后我问我的主管,这怎么看我有没有准时上下班呢?
主管跟我说,每天9点以后,前台会来办公室转一圈,看看谁到了谁没到,然后迟到的她会做个统计,记录下你迟到的时间,你晚上下班时就要自觉加班这么久,把迟到的时间补回来就行。
我说这也太宽松了,要是我迟到了,但是我晚上还是准时下班,或者我迟到了半小时,但是加班只加了10分钟就走了,前台又不可能天天加班,难道会一直等着我下班吗?她也不知道人家有没有补加班时间吧。
主管很严肃的跟我说,这个靠自觉,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不会迟到,迟到了也会自觉遵守规定去加班。而且公司大门口有监控,真要查还是可以看到的,只是人事那边一般不查,这是对大家的信任,很多老员工都是创业初期就在一起的,所以彼此间还是互相信任和自觉的。
公司没有加班费,工作做完了你可以到点准时下班,工作没做完你就需要主动自觉加班,固定工资固然还可以,但是大多数人都是靠项目奖金来挣钱的,多劳多得,所以工作效率都还比较高。
4、对着装的管理,严格而又人性化
上班第一周,我就收到了一封邮件,被点名批评了,原因是着装不符合要求。后来我问了主管,才知道,平时上班是要求穿正装,那时候是夏天,按要求是要穿衬衫加西裤,然后配皮鞋。后来我晚上赶紧去买了一套,因为是第一次穿皮鞋,脚后跟磨破了,一个多星期才好。
但是每周五可以不用穿正装,随便穿,哪怕你穿七分裤配拖鞋都可以。主管说是老板认为大家要过周末,有些人周五下班就要出去放松一下,所以周五可以穿的随意一些。
以上4点让我对老板这个人感到很好奇,不知道是怎样的老板才会制定这些奇怪的规定,这与我想象中的职场很不一样,在我印象中,应该是那种上班时间不苟言笑,加班可能会很多,每天都应该是西装革履的,领导都有自己专门的办公室那种。
后来我就闹出了两件有眼不识泰山的事,才知道自己毕竟是个学生,职场上的事还是不一样的,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教育,人生阅历还是不够丰富。
把人力总监当成普通员工,把恩人当陌生人
前面我说过,我进这家公司实习,是我爸找朋友介绍的,但是我并不认识这个人,进公司以后公司都是英文名互相称呼,说是这样可以避免上下级的称呼带来的严肃感,所以我也不知道那个人是谁,也不好意思跟别人打听。
上班第一天中午,吃过午饭后同事都结伴去楼下散步了,我一个人谁也不认识,就回办公室休息,那会有点困,我打算趴着休息一会,刚趴下,就有个阿姨走过来。
她敲了敲我的桌子,然后跟我聊天,问我哪个学校的,上大几了?学的什么专业?在学校里表现怎么样?
我当时心想这是谁啊,这么热情,知道我是来实习的也不用问这么细吧?不过我还是告诉她了,因为也想认识一下同事,毕竟要在这工作一个半月。
然后她又问我来上班感受怎么样,能不能适应,感受如何。我也一一回答了,但是说实话,我才来半天,我能有多少感想呢,所以我也回答的比较敷衍。
最后她还问我住哪里,每天怎么上班,爸妈在不在这边,这个我就不想回答她了,感觉这个同事热情过头了,怎么连人家家里的事都要问,我就说了个大概的地点,然后跟她说我困了,要休息一会。
她看着我笑笑,说刚上班不习惯,以后慢慢就会适应了,让我多跟组内其他同事学习,有问题跟主管说,也可以找她。
我当时心想,我连你是谁都不知道,我有事也不会找你啊,不过还是客气的跟她表示了感谢。
回家后我跟我爸说起这事,我爸问了一下她的年龄和长相,说这就是那个介绍我进公司的阿姨。我当时那个尴尬啊,把恩人当陌生人了,态度不够端正,人家心里不知道怎么想呢。
这是第一个有眼不识泰山的事,后来在公司也很少看见她,她一般都在自己的办公室内,我也没怎么找过她,直到我实习期满的那天,我才去她办公室对她表示了感谢,然后才知道了另外一件尴尬的事。
把老板当成老大哥,还经常找他帮忙做杂事
去跟人力总监告别的时候,她问我在这实习感觉怎么样,问我还有没有什么不清楚的事想问问她的。我说平时组内的主管和同事都挺照顾我的,感觉公司氛围挺好的,可是我还有一年才毕业,以后也不一定能来公司上班,还是挺喜欢公司的。
然后我们又聊了聊,后来我就好奇的问了她一句,说来公司一个半月了,从来没见过老板,对老板挺好奇的,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才创办了这样的公司。
然后她很惊讶的问我:你不知道老板是谁?他经常坐在你后面那张办公桌啊!
我当时也很惊讶,不是吧,那个老大哥?
前面说过我们这边大部分人都在公共办公区,我因为是实习生,又是临时去的,就在我们组边上给我弄了一个小桌子,我后面还有一个六边形的桌子,那个桌子一半时间都没人坐,偶尔会有个老大哥坐在那。
之所以说是老大哥,是因为他看起来大概三十多岁,穿着打扮跟大家一样,每天都是白衬衫加西裤,一双皮鞋还有点灰,看上去很敦实憨厚,如果不穿西装,感觉就像我老家的大伯,穿上西装反而感觉有点奇怪,跟借来的一样。
他并不是每天都来,一个月有一半时间都不来上班,但是只要来上班倒是每天都是准时来准时走,因为他一个人一张办公桌,所以也没有什么人会跟他说话,我还以为他性格内向呢,偶尔倒是看到有人会来叫他一起开会。
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吃过午饭回办公室,去倒水的时候发现纯净水没有了,要去物业那边领,我们平时都是拿小推车一次领个五六桶的,但是一个人去不太方便,我看了一下办公区,就我和他还有几个女孩子在,所以我就去找他,让他跟我一起去拿水,他当时还是比较意外我会找他的,不过也没说什么就跟我一起去了。现在想想他当时看我的眼神,仿佛是在说这是哪个愣头青。
我上班时候还是不怎么跟除了我们组的其他同事交流的,因为不熟悉,而且在那时间也不多,所以没有太考虑人际关系。其他组的我就认识他和另外一个同事。
有的时候午休时间办公室人很少,就我和他还有其他个别同事,所以有一两次我吃完饭回来的时候会买雪糕吃,也会带一个给他,他一般也不会推辞,拿过去就吃,还跟我说谢谢。
我问他怎么经常不来上班,他说很多时候都是在外面跑业务,需要全国各地的跑,有的时候还要去国外,所以在公司时间少。我说那倒是挺辛苦的,我以为他是业务员呢。
有一次我工作忙,那天午饭都来不及吃,中午一直都在打印第二天要用的材料,几十份资料打印完还要装订,一个人在那忙的满头是汗。其实再过一会也能做完,但是我就要来不及去楼下的食堂吃饭了。
然后他吃完午饭回来后,看见我在那忙,就在我身边看了一下,然后转身就走了。我当时心里就不太舒服,平时也会偶尔闲聊几句,还请你吃过冷饮,现在看我这么忙,你不过来看也就算了,过来看了一眼又走了是几个意思,也太不够义气了吧。
然后我就问他有没有事,没有事的话帮我一起装订一下吧,这个工作还蛮急的。他思考了一下,然后说好的,就过来帮我装订。后来忙了小半个小时,终于搞完了,我资料都来不及收拾,跟他说我先去食堂吃饭,他要是来得及就帮我收拾一下,把资料堆起来就行,然后我就跑去食堂吃饭了。回来以后发现资料已经整整齐齐的堆在我桌上了。
现在听人力总监这么一说,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老板,想起我偶尔有时候上班划水上网,他就坐在我身后,他一抬头就能看到,我还找他帮我干活,我真是恨不得地上有个裂缝能让我钻进去,太尴尬了。
总监跟我说,老板是海归,思想比较开放,但是他本身是个很勤俭节约也很和气的人,因为他很多时间都不在公司,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跑业务,有时候还要去国外见朋友和亲戚,所以当时公司分办公室时他就没要单独的办公室,把有限的小房间都给了常在公司工作的其他领导。
他平时要么不来公司,要是来就在那个办公桌工作,有事要跟其他领导谈就直接去他们的办公室,或者直接组织大家去会议室开会。所以很少看到有人去办公桌找他。
当然,这些尴尬的事我是不好意思跟总监阿姨说的,我只好说没怎么见到过,见到了没人告诉我,所以我一直不知道,然后赶紧跟她友好的告别了。
写在最后
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所以闹了笑话。经过那次的实习以后,专业知识我学到了多少且不说,对于职场的人际关系倒是学到了一点,那就是人不可貌相,尤其是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对同事不熟悉的时候。
如今我工作十几年了,工作也换了三次,但是都没有再遇到过那种工作氛围的公司了,可能那是创业型公司的特点吧,回想当初,自己确实有点笨,才闹出了有眼不识泰山的事,后来大学毕业后正式参加工作后就谨慎多了,吃一堑长一智,学习到了,还是很感谢那次的实习经历的。
世界上一年四季都是阴天的地方在哪
位于夏威夷群岛的最北边的怀额莱阿莱,一年中的335天都在下雨。降水量12244毫米,是平均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成都一年四季起码有300天是阴天,极少见到阳光、蓝天、白云,“蜀犬吠日”的典故古已有之。
没有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一种词组或者短语。它的字数不能随便增减改动,结构固定,言简意赅。
成语以四个字为最多,一般都有典故可寻。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又形成了很多新的成语,它们是没有典故的。
由于现在没有典故的成语实在太多,不胜枚举。我就不一一列举,只简单的从三到十、分别列举一个一字开头的成语做个例子吧。
一言堂
一帆风顺
一去不复返
一心不能二用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成语很多,但不能乱用。用得好,能让您的文章或语言文采飞扬,乱用的话会适得其反。
不多说了,愿大家都出口成章,文采飞扬!
谢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战国时期中的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历史真的有这个典故吗
和氏璧应该是真的,但是“卞和献玉”的故事就不一定了。
卞和献玉的故事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之中,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楚人和氏在楚山中找到了一块玉璞,就赶紧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找玉匠鉴定一下,玉匠说是石头。于是,楚厉王觉得和氏欺骗自己,就把他的左脚砍了。
楚厉王死了之后,楚武王继位。和氏又拿着玉献给武王。结果武王找玉匠一看,又说是石头。于是,和氏的左脚也被砍了。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和氏就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楚文王知道后,让人问问和氏怎么回事。于是,和氏把自己委屈说了出来,楚文王就让玉匠把玉璞雕琢了出来,称为“和氏之璧”。
这个故事的第一个问题在哪呢?
和氏这个人到底是谁?如果他是一个普通农民,是凭什么断定手中的“石头”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值得自己断掉双脚?春秋时期的玉是专属于君王贵族的,一般老百姓很少有机会接触到。
这样的话,连宫廷玉匠都看不出来是一块“玉”,和氏是怎么看出来的?所以,他绝不是一般老百姓——要么是非常懂玉的贵族,要么是经验丰富的玉匠。
如果是贵族的话,楚王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砍掉和氏的双脚?又不是什么逾越礼法的事情,不至于用这么重的刑。
如果不是贵族,那就只能是经验丰富的玉匠了。问题又来了,当时发现和雕琢玉器并不容易,一个经验丰富的玉匠必然有知名度。就算楚王不知道他,宫廷里的玉匠也会知道,为什么没人相信他?他为什么毫不争辩?
这个故事的第二个问题是,和氏活了多久?
除了《韩非子》之外,历史没有任何史料中存在“楚厉王”。如果按照故事中的顺序,和氏一连见了楚国的三任君主:楚厉王、楚武王、楚文王。
楚武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在位51年。
楚文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689年至公元前677年,在位13年。
如果真的有楚厉王的话,那就只能是楚武王的楚国君主熊眴(当时并未称王),在位17年。
和氏能够连续给三代君王献玉,这中间至少相差了五十多年。而和氏有如此经验发现美玉,当时献玉时的年龄至少应该20岁左右了吧。
这样算的话,他最后把玉送到楚文王手上,应该已经70多岁了……一个双脚被砍断的人,是怎么活到这个年龄的。失去基本劳动能力是必然的,当时的时代普通农民家庭能养活的起这样一位倔强的老人?有可能,但非常困难。
第三,和氏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当时普通百姓不能使用玉,更别说加工的能力了。所以百姓如果发现璞玉,应该是送到专门的处理机构,由玉匠进行鉴定和加工。如果人人发现一块石头就去找楚王,那楚王的日子就不要过了,天天看石头吧。
所以,正常程序的话,和氏应该把这块玉璞送到负责这项事务的官员手中,或者交到玉匠手中。为什么他非要去找楚王?
正常来说,玉在和氏手中没有价值,他不仅卖不掉,还会给自己招来危险。把玉献给负责的官员,应该能拿到一定的报酬——这也应该是最正常的动机了。
不过,和氏似乎不是为了财富,他有更高的追求。为了求官?不太可能,因为春秋时期的官员一般都是世袭爵位,如果不是贵族,基本没有机会的。
不求财不求官,难道仅仅是求一个青史留名?那就真不知道了。
所以,《韩非子》中记载的故事,疑点太多,十有八九是假的。极有可能是通过这么一个“寓言故事”,表述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但是和氏璧应该是有的,只不过故事没这么曲折离奇而已。
历史有没有过度贬低赵括,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战国时代的长平之战,实质上是当时的韩国“断尾求生”之计。
当时,秦赵两国势大,秦赵两国都威胁到了韩国生存。于是,韩国就想方设法引发秦赵大战。韩王将上党地区献给秦国,韩国上党守将则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秦赵两国并非不知韩国的算计,但是秦赵也有自己的算计。秦国发倾国之兵征伐上党,其目的是以夺取上党为契机,进而讨伐赵国。赵国发倾国之兵,去上党地区抵御秦军,其实也包含了借机反杀秦国的心思,赵国也希望借机一举打残秦国,夺取秦国关东的大片国土。
秦赵两军在上党的长平地区,进入了战斗的胶着状况,双方一拖就是三年。三年的大战消耗,对于秦赵两国都是极其痛苦的事情,但是秦王在顽强的咬牙苦撑,而赵王的意志开始动摇了。因此,赵王听到秦国的故意制造的谣言后,赵王立马决定早日结束这场战争。赵王用精于战场攻伐战术的赵括,取代了精于军事战略的廉颇。
原本廉颇之意是尽量死守,拖垮秦军。倘若赵国坚持廉颇的战略,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秦军几十年内将无力东征东方六国;最好的结果就是秦军先崩溃,然后赵军反杀秦军,夺取秦国在关东的大片国土。
赵括其人精于战场博杀,他接替廉颇后,立马组织赵军对秦军展开反击。赵括颇具才能,秦军虽最终打败赵军,但是55万秦军也伤亡近半。由此可见,赵括亦非庸才,绝对不是应该被嘲笑的对象!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其主要责任在赵王。赵括只是在执行赵王的命令,主动出击,早日结束长平之战,尽早让赵国从不堪重负的战争消耗中摆脱出来。赵王用赵括取代廉颇,只是在利用赵括擅长于战术攻伐的特质而已。
长平之战,打残了赵国,重创了秦国,为韩国赢得了近四十年的国祚,韩国的计划成功了。
长平之战,秦军死伤惨重,而赵国壮男几乎都上了战场,所以秦将白起在获胜后,要将俘虏的赵军屠杀殆尽。白起知道40万赵军将士之死,将使赵国在几十年内无法恢复,自此秦赵国力差距将会快速扩大。
长平之战后,白起率兵攻赵都邯郸,而魏丶楚出兵救赵,白起贪功不肯撤军,而秦王忧心本已损失惨重的秦军,再遭重创,于是强令白起撤军。白起因此而不满,导致秦王与白起发生冲突,白起殒命!
长平之战,表面上是秦赵将士的战争,但实质上是秦赵的庙堂决战。秦国之胜,关键在于秦王。赵国之败,关键在于赵王。
墨守成规是不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墨守成规不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墨守成规
mòshǒuchéngguī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墨;不能写作“默”。
因循守旧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标新立异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动宾式。
吴下阿蒙都有哪些故事
《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意:鲁肃拍着吕蒙的背,感叹道:“我以前认为你是一个只懂行军打仗的武将,没想到今天你的学识变得如此广博,不再是当年的你了!”吕蒙笑着回答说:“呵呵,即便三日不见,你也不能用三日前的老眼光来看我呀!”
关羽之威名,人人皆知,但关羽败于谁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那个人名叫吕蒙。
吕蒙是东吴将领,孙权的手下,既然能击败关羽,那么他的本事一定十分了得。除了做将领必备的行军打仗等基础知识外,还要懂得谋略,这就必然涉及学习问题。不学习兵书,不思考兵学问题,哪里来的谋略素养呢?诸葛亮之所以用兵如神,还不是靠的隆中苦读,多年积累?
然而吕蒙起初却是一个厌学之人,他家也没有好学之风。
他本来是中原人士,因为东汉末年的战乱,随同族人南逃到了江东。从史料记载推断,吕蒙的家族并不怎么兴旺发达,应该属于贫民阶层,基本上没有什么读书人。吕蒙有一个姐夫,名为邓当,带着逃难过来的一些青壮男子,投奔到了孙策麾下。这个孙策乃是孙权的兄长,正领着军队在江东攻城略地。当时吕蒙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却极有胆量,偷偷跟着姐夫的人,混到了孙策的军队之中,还参加了几次战斗。被姐夫发现之后,挨了一顿痛骂,并要他回家,他却并不理会。无奈,姐夫只有请出吕母,希望能将这个小舅子领回家去,免得在战场上白白丢了性命。
吕蒙的回答是,在这个乱世之中,要想获取富贵,摆脱贫贱,就只有从军,靠军功,所以我是不会“退伍”的。
吕母只有流着眼泪随他去。从此以后,吕蒙就跟随姐夫,在孙策麾下效力。大约是因为年纪小,又属于逃难身份,并且胸无点墨,大字不识一个,吕蒙在军队中遭到许多人的耻笑,有一次他恼怒起来,居然把一个军官杀了。还是多亏姐夫的朋友说情,他才逃过一死。敢杀军官的小兵,这个恶名很快就被孙策知道了,这个被称为“小霸王”的人物,也是一位好勇斗狠之徒,加上正在打天下,所以对吕蒙的凶悍颇为欣赏,开始重用他。
没过几年,姐夫战死于沙场。令人意外的是,失去依靠的吕蒙,却得到了孙策麾下头号谋臣张昭的推荐,接替了姐夫的职位。
看来,他除了凶悍好斗之外,还有并不简单的头脑,否则何以能和张昭攀上关系,人家可是一位大学者,凭什么推荐你一个二十岁出头的文盲?
在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接位时,吕蒙的灵活头脑再次发挥了作用。新官上任三把火,何况是一个割据势力的首领,故而孙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军队,选出他所信赖和欣赏的将领,组成一套新的班子。吕蒙得知后,便下血本,借钱买来许多新的布料,为他所领的军队赶制了崭新的军服和军旗。孙权前来检阅,自然是大为赞赏,觉得这个青年小将带兵很有一套,比那些老将强多了,吕蒙也就因此成功进入了孙权的班子之中。
此后,吕蒙作为孙权手下新成长起来的将领之一,转战各地,立下了许多军功。孙权也有心加以重点培养,某日便敦促他,现在身居要职,应该多读点书,学点文化。吕蒙起初还以军务繁忙加以推脱,不料惹来孙权一顿训斥:“我又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学者,而是要读点史书、兵书,学点前人的经验教训。你忙?你有我忙?我还天天看书学习呢,而且学到了很多东西!“
其实以吕蒙的灵活头脑,读书学习并非难事,他竟然敢在孙权面前推脱,只能说明他来自一个并无学习风尚的家庭,又是生逢乱世,自幼养成了一种轻视文化、崇尚蛮勇的性格。这种性格不能有所改变的话,只怕难当大任,更有可能在战场上吃亏,作为领导者的孙权,应该也是从此出发,要吕蒙重视学习。
主公有令,吕蒙岂敢不从?他开始被动应付式地读书,读着读着,却觉得书中所言之事,许多都很有道理,给了他很大启发。兴趣一旦来了,挡都挡不住,他从被动到主动,再到如饥似渴。一些野史中,就记载有吕蒙梦中读《周易》的故事。
孙权手下有名的谋臣鲁肃,原来是比较轻视这个吕蒙的,觉得他是个武夫而已。但在吕蒙向学之后,再与其交谈,发现此人变化巨大,连连感叹,“刮目相看”这个成语由此而来。
他更让关羽“刮目相看”。当时东吴不满蜀汉势力扩大,有动武的念头,主张者正是吕蒙。通过兵书的学习,吕蒙采取了隐强示弱、伺机偷袭的谋略,趁关羽麻痹大意,前去与曹魏交战之时,突然出兵,攻打关羽的根据地,获得大胜。最后关羽竟然被逼得走投无路,被东吴擒杀。
国学典故中,有哪些冷门好听、朗朗上口且独特稀有的名字
不请自来。
问:国学典故中,有哪些冷门好听、朗朗上口且独特稀有的名字?
人常说:男楚辞、女诗经。以典取名,不仅寓意好,而且韵味十足。现如今越来越被年轻一代的爸爸妈妈们所青睐。
题主能够有所提问,想必是要做爸爸妈妈或者已经做爸爸妈妈了。那么,国学典故中,有哪些冷门好听、朗朗上口且独特稀有的名字呢?不妨看看以下推荐:
1、皓尘
出自屈原《楚辞·渔父》:“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皓”洁白、明亮之意,寓意高洁、圣洁。“尘”飞扬的灰尘,佛教则用来表示人间,如凡尘、尘世。这句诗的意思是告诫人们要保持纯洁高尚的品德,用于男名寓意深远,且好听入耳。
延伸:皓辰、昊辰、皓蒙
2、羿清
出自李白《古朗月行》:“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羿”原指鸟张翅旋风而上的样子,亦可指射日英雄后羿,“清”则指清正、高洁等。用“羿清”为名,寓意孩子能够扶摇直上,平步青云。较适合于男名。
延伸:艺青、宜安、羿安
3、宜修
出自屈原《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指适宜、宜居,“修”则有修饰、修养之意,以“宜修”为名,则可以比喻孩子做事能够把握住分寸、举止优雅得当,比喻有修养、有作为之人。较适合于男名。
延伸:艺秀、翼修
4、语乐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引》:“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原诗意思是,“今晚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就像听了天上的仙乐一般,让我的耳朵也顿时清明了起来。”以此为孩子起名,暗喻孩子多才多艺、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始终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较适合于女名。
延伸:仙乐、瑜跃
5、筱静
出自司马光《清燕亭》:“碧筱静秋色,白苹低晚花。”“筱”指竹,有绿色长青、高洁、幸福之意。“静”则指安静、安稳。两者组合在一起,一方面隐喻孩子高洁、自律、平行好,另一方面也有平安之意。适用于女名。
延伸:萧敬 萧菁
6、瑾瑜
出自《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瑾、瑜皆指美玉,比喻品德高尚之人。尤为适合于女名,这一方面比喻孩子品行好,另一方面则暗喻孩子美丽、珍贵。
延伸:瑾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