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释义:智谋足会使人拒绝规劝,言辞足会使人拒绝过错。
注释:智,智谋,含贬义,指心机、巧诈、诡辩。据,拒绝,不接受。谏:谏言,规劝。饰:掩饰。非:过错,过失。
出处:《史记·殷本纪》
作者:司马迁
创作年代:汉
原文:知(智)足以距(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翻译: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
扩展资料
这句话出自《史记·殷本纪》,说的是商纣王在位时的表现。纣王本命为辛,天下都管他叫“纣”,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
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
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苛政暴税。于是太史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为什么诸葛亮让关羽去堵截曹操若是派张飞前去,结局会怎样
诸葛亮没发疯的话,就只能让关羽来执行这个任务。要是派别人去的话,曹操会死的。曹操一旦死掉,对刘备集团,百害而无一利。
曹操意外死亡,可能带来三种后果:1、曹氏子孙,稳定住局面;2、汉朝遗臣,趁机将大政奉还;3、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无论哪种情况,对于刘备集团来说,都是大大的利空。
一、曹氏子孙,稳定住局面
曹操在教育上还是很有一套的,无论是曹丕、曹植、曹彰还是早逝的曹冲,均是万里挑一的人物。曹氏更像一个家族集团,重要岗位的任命不是曹家人,便是夏侯家的人。
在曹操意外死亡之后,只要好好收拢人心,就有机会挺过这段难熬的时光,谁不想过一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瘾啊。
不管是谁,只要能安稳地把权力接过去,那刘备的末日也就到了:
替先王报仇,是继承人不可推卸的义务。不管他是否愿意,也得派兵征讨刘备。只有把刘备的脑袋,供在曹操的灵前,新君的执政根基才不会被人诟病。
未来的刘备可以为了关羽,去打夷陵之战;那曹家的继承人,为了曹操,再来一次赤壁之战,也是极有可能的。这个风险,刘备集团的任何人都不敢去冒。
二、汉朝遗臣,趁机将大政奉还
兼并北方的过程中,收拢了大量的人才,谁知道其中有多少心怀汉室之辈啊。类似于荀彧之类的,就不必多说了。
从前期的董承、王子服等人,到217年,吉本、金祎在洛阳纵火反曹,这些人给曹操制造了无尽的麻烦,为此曹操不知砍了多少脑袋。
只要稍有不慎,大殿之上的橡皮图章随时会变成一位实权君王。迎接曹家的自然是万劫不复的下场,但刘备、孙权也好不到哪去:
汉天子重掌乾坤,要求诸侯上洛朝贺,该怎么办?赤壁之战前,鲁肃已经给孙权说得很明白了,(一旦入京)之后,“车不过一乘,从不过数人”。
试问天下枭雄,谁肯放弃自己的实权,去朝廷当个空头侯爷?但要是执意抗旨的话,那就变成人人喊打的草寇了,痛打落水狗的角色,从古到今都是不缺的。
就算,新上台的也是个如同曹操一样的奸雄。那最起码,刘备手里的衣带诏算是失效了,毕竟诏书上面的讨伐目标已经死亡了。
作为地方军阀,最缺少的便是用兵的正义性。衣带诏无疑是手中的王牌,为了弄死曹操,直接报废了自己的王牌。这和斗地主的时候,对面出个“3”,然后你直接“王炸”有什么区别?
三、北方重新陷入分裂
孙权、刘备能联合起来,主要是由于北方曹操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一旦曹操意外死亡,最坏的后果便是北方回归分崩离析。这样一来,看似北方的威胁暂时是不存在了。
但足以给刘备集团带来更大的威胁:刘备此时的资本,不过是刘琦的一万大军、关羽的一万水军。总共两万人的部队,在那个乱世实在不值得一提,恐怕打张鲁都有点费劲。
一旦没有了北方的威胁,第一个翻脸的必定是江东的孙权。如果不是需要联合刘备来对抗曹操的话,哪里轮得到刘备独占荆南四郡外加一个南郡啊。
这种情况下,孙权步步紧逼以扩张实力,哪还来的机会去实现《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啊,还是趁早给自己写个《墓志铭》更实在一些。
写在最后:
杀掉曹操的代价,此时的刘备集团根本承受不起。
曹操一死,“衣带诏”随即失效,丧失最大的王牌;且面临着北方集团报复性进攻的威胁。更要命的是,没有北方的压力,孙刘联盟必将不保,刘备的生存空间,更加受到威胁。
所以派关羽,悄无声息地放过曹操,才是最符合刘备集团利益的行为。
虽然华容道的故事是出自演义,但有理由相信:要是曹操真的落到刘备、诸葛亮眼前的话,两个人一定会捂住眼睛,嘴里嘟囔着“我没有看到,我没有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