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恨不相逢未嫁时全诗意思
“恨不相逢未嫁时”一句出自唐代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全诗是什么
是出自 唐·张籍《节妇吟》 全诗如下:《节妇吟》唐·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以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原诗是写节妇的忠贞守节,今人每喜用“还君明珠双泪垂”来表达对难舍难分的感情的辞谢,用“恨不未嫁时”来惋惜所思慕的异性的已婚——相逢恨晚也。根据记载,唐宪宗时,藩镇割据,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拥兵跋扈,勾结朝廷的官吏文人,图谋不轨。李师道也想收买张籍,张籍特写此诗,以节妇的坚贞不二自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古人遇事不便明说,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示心意。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恨不相逢未嫁时其实是诗人为了拒绝什么事情所写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并没有完全平定,当时朝廷无能为力,只好双方妥协,听任叛乱势力转化为藩镇割据。
但割据后的藩镇并不安分,凭仗其强大的实力,偶尔也寻衅滋事,甚至刺杀朝廷命官。譬如元和十年(公元815)六月初三,主张平叛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刺杀身亡,朝野震惊,却没人敢吭。白居易忍无可忍,率先提出捉拿刺客,却因越级奏事被贬官为江州司马。由此可见,藩镇势力的嚣张跋扈。
同时,藩镇势力还常向朝中大臣发出邀请,希望才子们到藩镇去任职。这不,张籍就收到了任职邀请,是盘踞山东河北的李师道所寄。张籍出于对朝廷的忠贞,压根儿不想去藩镇,同时也不敢严词拒绝,因为后果太严重了。于是便写了《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全诗如下——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收到邀请任职的张籍,既不想为虎作伥,也不敢严词拒绝,便以“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男”的节妇自比,将李师道比作插足她人婚姻的第三者,既表达对朝廷“事夫誓拟同生死”的忠心耿耿,也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委婉曲折地拒绝了李师道的任职邀请。
耿耿忠心,昭如日月;比兴顿挫,曲折尽致。
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句诗什么意思
如果我没祸害现在和我在一起的这个人,我就能祸害一个更好的。这句诗是出自:还君明珠泪双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全诗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丧夫,每天过的很不好,偏偏佳人还迫于当时的风俗不改嫁。所以有了这种悔恨的心情。
怎样理解“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很有意思,代表了古代诗人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用诗歌来说明或者表达自己态度志向。这里有双重语境和双重性别的特点。
这两句诗出自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招募张籍的是节度使李师道,张籍虽不想去却不敢得罪他。张籍受到韩愈提携,二人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自然不肯依附于李师道。张籍有话不直说,通过一首诗一个故事婉转表示了拒绝。
另一个故事也和张籍有关。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最有名的比如王维当年行卷公主,提前就内定了。当时有个叫做朱庆馀的诗人,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不符合主考要求,因此写下这首诗:
《近试上张籍水部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的回答也很有意思,也是一首绝句:
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苏轼当年曾经想收陈师道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为由婉拒。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字子固,是江西省南丰县人,因此被陈师道尊称为“曾南丰”。陈师道虽然婉拒了苏东坡,但后人仍旧把他列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这个故事与“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有几分相似,但是没有张籍那么婉转,不过苏东坡并没有任何怪罪,真是诗人雅话。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