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顾茅庐完整视频

三顾茅庐完整视频(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才能请出诸葛亮)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31 17:43:19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才能请出诸葛亮

诸葛亮旷世奇才,堪比管仲乐毅,有鸿鹄之志,当时徐庶之母被曹操作为人质留在曹营,曹操用计骗得徐母笔记写诈信送于徐庶!徐庶信以为真、上当受骗!临别,刘备依依不舍,甚是惋惜、痛苦,徐庶不忍,走马荐诸葛。

诸葛亮为遇明主,审慎出山,必须审时度势,再三考察刘备诚信;刘备求贤若渴、爱才如命,三顾茅庐终于使得诸葛亮出山,从此刘备如鱼得水,最终赢得三分天下有其一。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孔明,是否确有其事

刘备三顾茅庐是确有其事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有明确记载。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因刘备的诚心相请而打动了诸葛亮,致使孔明死心塌地为刘备服务,为蜀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隆中对》这篇文章是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畅谈当时的天下形势,为刘备今后建立蜀国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这篇文章是他们当时的谈话主要内容,具有历史真实性。

《出师表》是孔明在出征时写给刘禅的一篇文章,其中也明确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实: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而《出师表》是诸葛亮千古不朽的名篇。

孔明醒来发现三顾茅庐、白帝托孤、秋风五丈原原来是南柯一梦,这时童子来报:刘备求见先生还会出山么

必须啊 关羽攻樊城时成都必须支援 北伐时必须不能用马谡 未卜先知 无敌了

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诸葛亮为什么避而不见呢

在三国时期,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的》的渲染,诸葛亮可以说是一哥的存在。奇谋巧智、层出不穷,几近妖化,可以说诸葛亮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嫣然已经成为中华智慧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而诸葛亮和刘备这对CP,更是让后人津津乐道。但诸葛亮是在刘备经过一番真诚的邀约后,第三次才出来应约的。一个是求才若渴的一代雄主,一个是怀才不遇的一代智囊,按理说,他们两个应该是干材遇烈火,一碰就燃烧的。但为何诸葛亮还是故意让刘备多次请他才出山呢?这里面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刘皇叔三顾茅庐

刘备刚开始的时候,身边只有关、张、赵等人可用。按理说,关、张、赵都是当世猛将、武功盖世,可怎么却连打败仗呢?刘备带着这样的疑惑被曹操一路赶到了新野。正巧有个隐士点拨了他,打天下光凭武功是不行的,要有谋士才行。于是刘备很巧的碰到了徐遮,并召之麾下。在徐庶的谋划下,刘备军大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仁,直取樊城。可以说徐元直让饱受逃跑之苦的刘备尝到了胜利之果的滋味,那种感觉就像,飞上天。

消息传到许昌,曹操大为吃惊,问明原由后,用计把徐庶骗到了曹营中去。这对初尝胜果的刘备来说,那可受不了了,这等于是挖了他的心头肉啊,气得刘备命人欲把徐元直所经路途两边的树都砍了。所幸徐元直回过神来,策马回头向刘皇叔推荐了诸葛亮,否则三国不知要少了多少精彩。

在听了徐元直的建议后,第二天,刘备就带着关、张二人,心急火燎的去拜访智囊中的智囊:“卧龙”,也就发生了被后来传为一段佳话的“三顾茅庐”。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第一次,刘备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郡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不巧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失望而归。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第二次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留下一封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的信后,三人怏怏而回。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恳请他出山相助。诸葛亮应允了。那年,诸葛亮27岁。后来我们都知道,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从此走了上坡路,建立了蜀国。

二、诸葛亮三请而出的原因

大家可能有疑虑,纵观历史,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是主动去领导那毛遂自荐的,都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况且诸葛亮还是个成大事的智谋者。为什么他这次这么婆婆妈妈,故意让刘备多次请他呢?有人说,诸葛亮避世于隆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只想要一个安稳的生活,并没有想过在诸侯里面闻名显达,诸葛亮是被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的诚意打动了。有这种观点的人其实是被诸葛亮的客气话迷惑了。如果一个高人真的想避世于林中、置身于世外,岂会总是把自己的才华自比于管仲、乐毅?又岂会与好友辩时局于草庐中?

但为何诸葛亮还是故意让刘备多次请他才出山呢?这里面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其实原因很简单。

1、抬高自己的身价,突显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更值钱。

可以说诸葛亮在经过前人对自己的包装,可以说在刘备心里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刘备对自己有种渴求的欲望。如果此时诸葛亮很容易就被刘备请出了山,反而会在刘备心里形成一个落差。因为人都是这样的,认为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也不会是什么珍贵的东西。前面那么多人说把你夸上天了,怎么你很好得,一得就得到了?前面是不是只是噱头而,是刻意引起我的注意呢?所以这时的诸葛亮必须把自己端起来,吊足了刘备的胃口,牢牢抓住刘备的心,让自己在刘备心中分量更大些。

那诸葛亮就不担心刘备打退堂鼓?因为此时的刘备,可以说身边没有好的谋士,他是求才若渴,久旱盼甘霖啊。而且经过前人的推荐,此时的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也是相当高了,诸葛亮料定刘备一定会再来寻找自己的。

2、诸葛亮也想验验刘备的成色。

虽说刘皇叔宽厚仁慈、礼贤下士的美名天下皆知,但百闻不如一见,是真是假,当面验验货,比道听途说来的真切,毕竟是自己要 “托付终身”之人。作为一个顶级谋士,诸葛亮故意让刘备三顾茅庐,实际上也是在考验刘备的耐心,检验刘备的人品。毕竟如果以后辅佐了刘备,但是刘备如果跟袁术之辈一样,压根不听自己谋士的话,那么自己的谏言不但得不到采纳,反而有可能丢了“卿卿性命”。所以诸葛亮在考验刘备是否可以给予他足够的信心,让他可以一直效忠于刘备。正是因为刘备的三顾茅庐才让诸葛亮看明白了他的为人处世,让他愿意一直跟在刘备身边辅佐他。

而且当时的刘备,要人没人,要地盘没地盘的,还在诸侯里面被大家叫做英雄,在民间声望很高,足以见刘皇叔的为人处世是非常的宽仁和忠恳,对待老百姓也是非常的慈祥,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君主愿意多次前去拜访,这一点也是让诸葛亮甚是感动。

3、越容易得到的,越不会被珍惜。

生活中人们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是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哪怕是一分钱,你在用的时候都会很谛慎;而如果是意外之财,是捡到的钱,你就会毫不犹豫地用掉它。这就是人们都知道的一个道理: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在人们所追寻的欲望中,他们常常会认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越是容易得到的往往越不去珍惜。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一样的道理,人们对于那些太容易得到的感情,或是送上门来的感情,通常都是不屑—顾的,在他们看来,没有感受追寻的过程就得到的感往往是廉价的。

所以如果诸葛亮太容易被请出山,就会在刘备心里产生“徒有虚名、追名逐利”的疑虑,哪怕是有一丝丝的这种想法,都会对寸功未建、寸威未立的诸葛亮来说,后期刘备集团对他的计谋的执行,都会大打折扣。所以,可以说诸葛亮在这里用了一点欲擒故纵的技巧,适当地给自己放一个度,让刘备更加珍惜自己,对自己绝对地信任,对自己的计谋,有绝对的执行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总结

“三顾茅庐”可以说不仅仅是体现出了诸葛亮欲擒故纵的智慧及试探诚心的谨慎,也体现出来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虚心求才的优秀品质。刘备虽说一直寄人篱下,但好歹也是皇叔,也是曹操口中的“英雄”,能做到如此礼贤下士,也是难能可贵了。所以,刘备从一个集市卖草席的,变身成一方诸侯,最终建立蜀国。他的成功,也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你有没有被感动

分析背后的故事,也许你也不会感动。

因为刘备是败军之将,在乱世之中没有立足之地,却又心怀大志意欲建立一方霸业,所以没有文臣武将的辅佐是行不通的。

好容易得到徐庶的帮助,却又被曹操所骗走,等同于给刘备当头棒喝,如果再失去刘表的支持,只怕刘备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诸葛亮其实与荆州刘表有些关系,但诸葛亮恃才傲物,而刘表在荆州却要受到当地世族如蔡氏等家族的制衡,以至于错失与曹操争夺中原的良机。

对于诸葛亮而言,刘表又未能体现对诸葛亮的重用之情,这令诸葛亮心中颇为失意,但荆州地界可辅佐之人却再无可选。

所以,刘备拜访诸葛亮其实对诸葛亮的才能并非信任,而只是无奈的病急乱投医,诸葛亮愿意辅佐刘备,也只是没有选择却又不甘心的决定。

真实的历史有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到底被虚构了多少

《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是具有事实依据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语,被誉正史和信史的陈寿著《三国志•诸葛亮传》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记载,事实胜于雄辩,以上史实证明,刘备“三顾茅庐”、“三请诸葛亮”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只不过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三顾”、“三请”的历史事实进行了雅化和美化,演绎成了高大上的文学真实而已。

说诸葛亮聪明、才情好,有两点不可撼动的事实。一是诸葛亮的聪明和智慧被刘备认可和承认。刘备是汉末时期的著名人物,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这一评价,不是刘备的自吹自擂,也不是当世或后世一些人的偏爱,而是在当时就被他的敌人曹操或竞争对手东吴集团以及天下豪杰共同承认和认定的。根据数学和逻辑学原理,如果相信年逾40,蹉跎半生的雄主刘备眼光和判断力的话,就应该承认诸葛亮的确不是一般人。否则,不仅贬低了诸葛亮,而且也忹顾了刘备,以及曹操和天下芸芸众生。二是在曹操强大攻击力和孙权自私行为的挤压下,在夹缝中辅助刘备建了国并称了帝,且延至二世,享国四十三年。

诸葛亮的聪明赖于思考,刘备的成功在于坚持,都很励志。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是史实吗对此你怎么看

谢邀请!“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在《三国志》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更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个人认为罗贯中传神地演义“三顾茅庐”,他是为了用刘备的礼贤下士,烘托出了一个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诸葛亮.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三顾茅庐”这个典故

“三顾茅庐”这个典故肯定有。

而且近二千年来,无论是典籍、史官,从来没有否认这个典故。这个典故经历岁月的考验,一直为人们所使用。

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具体描述,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岂願见之否?”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玄德冒雪再访孔明图)

巜三国志》先主传中,没有“三顾茅庐”的描述情节,但是,在陈寿“惜字如金”的文字中,还是可以一窥这件事的蛛丝马迹,请看:

“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亁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翻译一下:曹操打败袁绍以后,亲自南下攻打刘备。刘备派遣糜竺、孙乾与刘表联系,刘表亲自出城迎接,以上宾礼对待,又给他添加兵力,让他屯驻新野。荆州的豪杰归附刘备的日益增多,刘表起了疑心,暗中防备。

也就是说,在驻屯新野期间,刘备已经开始招览天下人才,所以豪杰纷纷来归附,诸葛亮与刘备的认识,应该是这个时候。

为什么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没有交待这件事呢?

我认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各个军阀和各个谋士,都在组合自己的集团,作为先主的刘备,应该记叙的事情太多,陈寿作为一个史官,自然清楚刘备的身份、地位,所以明确自己记录的问题应该轻重有序。所以把“三顾茅庐”的事情放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来记录,这是作者的记录布局,我们只能承认历史,没法要求古人达到今天的众多要求。

(诸葛亮上前出师表图)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故意为之考验刘备的吗

卧龙待业在家

试想一下,你就是那个自命不凡且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待业青年,但目标远大,希望有一天做到公司得总经理职位,帮助老板开拓市场。

但由于你所在地区的荆州集团大部分人对你的能力表示质疑,最终没能留在荆州集团工作。况且你本身也对荆州集团老板刘表的管理风格也不认同,你认为荆州集团在刘表的带领下,未来的发展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双方谁也没看上谁。

一顾茅庐之顾虑

就这样你一直在家等着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突然有一天,挂靠在荆州集团旗下的一个小型企业过来招聘,招聘的职位就是你一直梦寐以求的总经理职位。该企业是通过司马徽的猎头咨询公司打听到你的,企业的老板刘备人很好,在业界的口碑还很不错。不过他的企业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企业目前的竞争力太弱了,市场占有率特别的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会被淘汰。要不然也不会挂靠在荆州集团的旗下。

这个企业过来招聘你之前,你还关注了两家大型企业,一家是老字号大型企业汉室集团,目前实际管理者是曹操曹总,另一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型家族企业孙吴集团,他的老板是一个青年才俊叫做孙权。

曹操管理的汉室集团资金雄厚,市场占有率高,接近市场份额的百分之七十。你盘算着如果能入职,以后的收入肯定有保障。该企业目前刚刚完成北方市场的业务拓展,估计没多久就会来你这里拓展市场,同时也会在当地招聘人员,自己也愿意试一试。但令你纠结的是,汉室集团之所以发展的好,就是依靠他的人才多,而你看上的那个职位就已经有三四个正式候选人在那里排着,估计自己一辈子也做不到那个职位。

孙吴集团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也在区域内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个家族企业也有向你所在的区域拓展市场的意愿,同时也应该会在当地招聘人才,现在正值用人之际,相信加入这个家族企业也不是难事,而且也会获得丰厚的薪水。但问题点是孙吴集团的高层管理者都是当初跟随创始人孙坚一起创业走过来的,而且其他重要岗位的人才本地化也相当严重,外人很难有大的发展。

你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对刘备这个公司还有很大的顾虑,万一公司倒闭了,自己还得找工作,所以希望再等等看。但为了给自己留个后路,也不能马上拒绝这个小型企业的招聘。最后折中一下,选择避而不见。就这样刘备第一次拜访以你的担忧顾虑而失败了。

二顾茅庐之观望

可能这个小企业确实招不到人了,没过多久这个企业的老板刘总又再次拜访你,希望能跟你谈谈。虽然此时你看中的那两家企业依旧没有将市场拓展到你那里,但是汉室集团却有了新的进展,曹总优化了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为自己进一步控制汉室集团做准备,于此同时也在集中筹集力量开拓你所在区域的市场,不出意外马上就会过来招人。孙吴集团也已将你所在区域的周边市场开拓差不多了,下一步就肯定是这里了。所以你还是坚持认为再等一等,结果你还是沿用了之前的策略,对于这个刘备的拜访既不接见,也不拒绝,继续静观其变。所以,刘备第二次拜访你又在你的观望中失败了。

三顾茅庐之成功

这个小企业老板刘备在业界的人缘好真不是吹的,他做人做事确实有一套,没过多久,就第三次来拜访你。暂不说别的,就这个招人的态度让你已经心生敬意。心中选择的天平开始向刘备这边倾斜。

此时那个大型企业汉室集团内部才刚刚完成内部组织调整。虽然早晚会来这里拓展市场,但是来期依旧未知。孙吴集团也是按兵不动,集团内部甚至出现与汉室集团合并的声音。

而此时恰逢荆州集团老板刘表去世了,他的接班人能力不堪重用,对集团业务根本就不熟悉。你发现了一个机会,本着富贵险中求的态度,你打算帮助刘备通过一系列的商业运作,反过来控制荆州集团,然后再联合东南沿海的孙吴集团,共同应付来自曹操领导的汉室集团的压力。况且刘备方面已经来三次了,所谓事不过三,再不做出选择,恐怕就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你最后果断地选择了加入刘备的企业。因为这样做会一举两得:自己即能得到想要的职位,又不用担心所在企业太小而被竞争挤压倒闭。刘备的第三次拜访终于在机缘巧合下成功了。

结语

站在常人角度考虑,诸葛亮初出茅庐时作为一个年仅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不能过分圣人化,很难想象他会去考验一个年近五十岁的将军,之所以三顾茅庐不过是为自己找到更好的选择拖延时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