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军覆没的近义词

全军覆没的近义词(战争中的“全歼”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将敌人全部杀死了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31 02:56:32 浏览9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战争中的“全歼”是什么意思,真的是将敌人全部杀死了吗

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究竟算不算被“全歼”?军史学者家和爱好者们始终存在争论,支持者认为该整编师两级军事主官非死即俘,也没有出现成建制战场突围成功的情况,那就应该是全歼!而反对者指出,整74师有三个建制团(第153、第169、第173)和师属榴炮营并没有参加战役,只能算“基本被歼”,更重要的是,该整编师伤亡被俘总数远远未达到定员的90%,硬性指标不够!

关于90%这个量化标准,出自某科关于“全歼”的词语解释,即指“敌军全部或90%以上被歼灭”的意思。孟良崮战役华野共毙伤俘敌32676人(毙伤13000余人),其中包括了顺带消灭的整编第83师的一个团,按该团2000人左右计算,实际消灭整74师的兵力数字应为30600余人。以该师参战兵力32000人核算,华野消灭敌人的比例高达96%,其实已经超过了90%的标准。

至于军事主官情况,整74师的师和旅两级指挥官完全被一勺烩了,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毙命,参谋长魏振钺和副参谋长李运良被俘;整编第第51旅旅长陈传钧、整编第57旅旅长陈嘘云被俘,整编第58旅旅长卢醒战场自杀,另有绝大多数副旅长和团长阵亡或者被俘,漏网的只有在临沂训练新兵和掌握后方部队的副师长邱维达,也就是后面重建的整74师师长。

战役结束后,南京方面对战场情况和整74师的损失细情并不完全了解,第一兵团总司令汤恩伯兀自大吹牛叉,5月17日还在要求其他各整编师全力增援孟良崮以期“中心开花”。期间逃回去的少量低级军官、士兵因级别不够,掌握的情况也不全面,所以蒋军方面无法采信,直到5月19日一名副团长带伤逃到临沂,这才把情况说明白,也就是说,这个负伤的副团长已经是整74师战场逃出的最高职衔者。

而华野缴获的装备包括:山炮野炮28门、轻重迫击炮235门、轻重机枪987挺和长短枪9828支,以及大量弹药物资。笔者查阅了一下整74师自南京投入作战时的装备明细,其中轻重机枪共1169挺(损失率为85%)、长短枪总数约16000余支(损失率为62%),考虑到之前几次战役(比如两战涟水)的战损,以及在孟良崮战役中打坏的枪支,损失比例应该也会突破90%,没有缴获美式榴弹炮也是准确的,因为那12门炮和配属的战车部队留在了临沂。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整编第74师在战役中人员损失超过90%、武器装备损失接近90%,团以上军事主官无一漏网,到底算不算被“全歼”呢?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应该算的,因为这涉及到了部队“编制”和“建制”的细微区别,所谓编制,是指一支部队理论上的额定编成;所谓建制,则是指一支部队实际投入战斗的作战序列,它与编制经常会出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以当时的整编74师来说,它的编制在1947年4月下旬恢复为“三旅九团”的状态,所以每个整编旅又增加了一个团的番号,也就是整编第51旅的153团、整编第57旅的169团和整编第58旅的173团。但是这三个新编团都是从后方刚刚接收的新兵,并且几乎没有配备重武器,是不具备立即拉上战场的条件的,所以才在后方临沂整训。

换句话说,这三个团还没有正式纳入整74师的作战序列,并不属于其战时建制,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第74师的作战序列只有师部(含直属队)、三个整编旅六个步兵团、以及临时指挥的整83师一个团。而战役结果是,师部和三个旅部被完全摧毁,所属七个步兵团被全歼,没有一个哪怕建制营或者连逃出战场,至于漏掉编制中的一个榴炮营已经无伤大雅了。

因此总体而言,就是整74师所有参战部队全体覆灭,并且包括该师全部的旅、团级作战单位,人员装备损失也超过了90%以上,是妥妥的被“全歼”。南京方面的反应也证实了这一论断,老蒋接报哀叹:“74师的覆灭是无可补偿的损失”,若非视为全歼,咋就无可补偿了?王耀武则是数日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声称“74师之失,有如丧父之痛”,这都等于变相承认,那个曾经跟日本人打成1比1交换比的王牌军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方的表态则比较审慎,陕北致电华野:“歼灭74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而粟裕将军在战后总结报告中指出:“这个伤亡代价是值得的,我们换取了在敌人重点进攻的高峰、在敌人密集的进攻队形中歼灭其一个主力师的巨大胜利,砍掉了敌人一支最强的骨干力量”。注意用的都是“歼灭”而非“全歼”字眼,但是无论这支部队以后怎么重建,军魂都已经不在了。

至于说到“全部杀死”那就是缺乏军事常识和故意搞笑了,解放战争中一般毙伤敌人建制部队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基本就已经解决战斗了,战场更不是屠宰场,各部队还等着用抓获的俘虏补充兵源呐!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1992年4月8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开国中将韩伟同志逝世,按照他的要求,骨灰没有埋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而是埋在了闽西革命公墓当中。

韩伟将军他所的部队红一方面军第34师100团团长,该师在长征时期的湘江战役,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撤退,在与国民党军在战斗中被重重围困,经过殊死战斗后全军覆没,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最为悲情的一页。

而第34师,在我军历史上被称为绝命后卫师,该师因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撤退而全军覆没。

绝命后卫师

这支部队虽然没有重建,但是树立起了绝对的高度,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支部队因为阵亡而全军覆没,这种事非常的少见,绝大部分部队在丧失战斗力后就等于全军覆没了,丧失战斗力是什么标准?

一支部队的伤亡率超过百分之五十。

那么另外百分之五十呢?

剩下的一半是非战斗人员,因为一支部队是有武器保有率的,这些装备都是战斗人员拥有,而战斗人员丧失百分之70的战斗力,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就接近零。

在红军队伍中,所有人员既是战斗员也是工作员,这就是为什么红军用劣势可以把一支国民党军队击垮。

1934年11月29日,当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于北、南两线与湘军和中央军、桂军展开殊死战斗的时候,湘江上还有一条生命通道。

当时的军委纵队还是没有到达湘江渡口。

二十公里仅仅是野战部队一个短促冲击的距离,但是中央红军各军团接到的电报显示:“军委纵队要完全渡过湘江,至少要在12月1日的晚上。”

从30日上午开始,军委纵队的人马陆续到达了湘江渡口。

至12月1日17时30分,军委纵队全部渡过了湘江。

但是,湘江以东,还有尚未过江的红军部队。

没能渡过湘江的是担任整个中央红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34师。

11月26日,军委纵队离开道县,开始向湘江渡口方向行进,红五军团34师被要求留在原地“坚决阻止尾追之敌”,以掩护行动缓慢并且走了弯路的第八军团,同时担任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

因为任务艰巨,命令还特别指示第34师:“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湖南发展游击战争。”

已经对34师的命运有了某种不祥预感的军团指挥员在和三十四师师团干部们握手时,依依不舍,叮咛不止:“全军团期望着你们完成任务后迅速过江!要把干部组织好!把战士们安全带回来!”

主力部队西进以后,师长陈树湘命令100团先行一步,向灌阳方向急行军,去接替红三军团6师在那里的阻击阵地,以便让六师去追赶红三军团主力部队。

然后,由师长陈树湘带领101团加师部走中路,程翠霖带领102团跟随,在掩护第八军团西进之后,蒋军中央军周浑元部的追击。

11月29日,34师在军委纵队后面的文市镇以东地区,与蒋军中央军展开了战斗,当军委纵队全部渡过湘江之后,34师接到的最后一个命令是:放弃阻击阵地,“立即向湘江渡口转移,并且迅速渡江”。

但是,34师的阻击阵地距离湘江渡口至少有75公里以上的路程,且通往湘江渡口的道路已经被敌人完全封锁。

34师和中央红军的各部队都失去了联系。

攻击湘江渡口的蒋军很快就发现了被包围的第34师,于是,国民党各路大军立即从各个方向向34师合围而来。

西渡湘江追赶主力部队已经无望,师长陈树湘命令把所有的文件烧掉,然后率领34师向东走去——这与中央红军远去的方向完全相反。

34师准备突围,这是要去湖南南部打游击了。

1934年12月1日,突围开始。

红军与蒋军军激战整整三个小时之后,子弹全部打光。

师长陈树湘向全师宣布了两条决定: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深夜,34师的部队被敌人切割成数块。陈树湘命100团团长韩伟带领部队掩护,自己和参谋长王光道带着师直、101团和102团继续向东突围。

负责掩护的100团实际上已不足一个营的兵力,红军官兵用大刀抵挡着敌人的冲击,最后全团只剩下三十多人。

团长韩伟重申了红军宁死不屈的精神,然后宣布部队解散——“立即分散潜入群众中,尔后设法找党组织找部队。”

陈树湘带领的那一百多名官兵,在向东突围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敌人的重重围堵,红军官兵只有用身体去和敌人拼杀,包括政委程翠霖和参谋长王光道在内,一百多名红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

蒋军道县保安司令命令将陈树湘放在担架上,押往长沙。

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抬着担架的蒋军突然脚下一滑,他们这才看见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从腹部的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

陈树湘壮烈牺牲

蒋军十分恼怒,他们把陈树湘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长沙小吴门城墙上。

最后红34师全军覆没,足以说明战斗的残酷。

韩伟将军是怎么突出包围圈的

韩伟是是全师仅存的团级干部,也是红34师历史的见证人。

当时在和陈树湘分散突围后,韩伟将他所带领的300余人编成3个连,因连长、排长大多牺牲了,韩伟重新任命了新的连、排长,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大家作好准备,决定趁夜间突围出去。但突围时再次被追击的桂军包围,全团仅剩的300余人,锐减至30多人。韩伟命令化整为零,钻出包围圈。

路上再次遇到追上来的桂军,情急之下,韩伟和身边的战士往山崖下跳。

又是一次赌命。

所幸,他还活着。

韩伟带两名战士走出了很远,终于突围成功。

这时,三人已遍体鳞伤,又饥又渴,好不容易爬到山脚下一家房屋前。

屋里只有一位老人。老人一看,就知道韩伟三人是突围出来的红军。老伯煮了南瓜汤和红薯给韩伟三人吃后,又将他们分散安置在屋后山林中休息。

第二天天亮后,韩伟找两名战士,却怎么也找不到,不知他俩到哪里去了。无奈之下,韩伟把自己的牛皮挎包留给老伯做纪念,踏上了寻找部队的道路。费尽周折,还是没有找到。两个月后,韩伟辗转到了武昌,在弟弟家。

住下的第四天晚上,韩伟正要睡觉时,忽然从门外进来一批人。其中一人以前和韩伟共过事,当了叛徒。韩伟被捕了。

再往后,就是以后的事情了,在这里,算是突围成功了。

最后,在韩伟将军去世后,他的骨灰没有安葬在八宝山,而是选择安葬在闽西革命公墓,他是湖北黄陂人,但是师里的战士们都是闽西子弟,说到底,是一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