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僻

徐元直到曹营出过什么主意?“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是什么意思如何赏析姚鼐所写的《游媚笔泉记》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30 15:18:22 浏览7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徐元直到曹营出过什么主意

三国迷们都清楚,演义与史书有很大的差距。看了《三国志》等一些史书后,再看《三国演义》就感觉,罗贯中老先生,简直就是一个三国盲,对于许多的史料不清楚,或者说他在睁眼说瞎话。其实不然,罗先生对于这段历史是相当熟悉的,甚至是做了非常仔细、深入地研究。

就以题主这个问题说一下这个事。

关于徐庶的史料很少,主要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一些相关的记载:

(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从这里看出,徐庶徐元直与诸葛亮很早就认识,而且很熟悉,并且是好朋友。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曹操传》记载,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之后,亲自率兵南征汝南刘备。刘备听说曹操亲自来了,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派遣刘备屯驻新野,以抵御曹操。

就在刘备屯驻新野的时候,徐庶拜见先主刘备,刘备非常器重他。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刘备就说:“很好啊,叫他跟你一起来就行哦。”

徐庶说:“诸葛亮可是大才,不像我一样,可以呼来呼去的。你要想见他,还得亲自去。”也就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这个事,没有准确的时间记载,但很可能是在司马徽、庞德公等举荐诸葛亮之前的事。当时刘备对诸葛亮一点也不了解,认为诸葛亮就跟徐庶差不多的才能。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丸,诸将都说:“刘备一定会趁机建议刘表袭击许都。万一有失,后悔就来不及了。”

只有郭嘉说:“刘表不会信任刘备而出兵的。”奉劝曹操出兵乌丸。

果然,刘备向刘表建议,袭击许都,但刘表没有采纳。

这时候,徐庶、诸葛亮可能已经都在刘备军中,是不是他们的主意不得而知。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恰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就投降了曹操。在刘备南撤经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建议进攻刘琮,占据襄阳,但刘备没有采纳。刘备率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一起跟从。

在当阳长坂坡,刘备等被曹操追上,击败,刘备仅仅率领诸葛亮、张飞、赵云数十骑逃走,徐庶的母亲及刘备的二个女儿等都被曹操虏获。

徐庶就告辞刘备,指着自己的心口说:“本来想与将军一起图谋霸业,现在老母已失,方寸已乱,于事无益,请求就此告辞。”

徐庶就辞别刘备投奔了曹操。

从史料看来,刘备挽留一下,徐庶客气客气倒是可能,但没有史料记载,刘备痛哭流涕,说:“徐庶走后,自己也无心功业,就会遁隐山林。”徐庶也没有对刘备发誓:“誓不为曹操进一言。”否则,二人就是没有一句实话。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魏略》记载,徐庶本名徐福,因避难南下,与诸葛亮相识。长坂坡这个桥段,被后来艺术加工就成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史实是刘备没有隐遁山林,徐庶也没有一言不发。

徐庶被作为孝子,成为教化的典范,为后世推崇,这个是真的。

曹操对徐庶很信任,徐庶对曹魏集团也很尽力。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看一下这个官职有多大、多重要吧。

右中郎将,西汉时开始设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勋爵。魏时,为四品,秩比二千石。比郡守品秩二千石,略低一点。

御史中丞,秦朝开始设置,是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除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代相沿袭,但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时改为宫正,其待遇也就相当于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秦汉以丞相、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是最尊显的官职,是所有仕途上的人,一生追求的目标。不过,御史大夫在待遇上与丞相、太尉(均为一万石)差距较大,品秩只有二千石。

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是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丞相出现空缺,许多时候由御史大夫补缺。

后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司空一职,由御史大夫改设。

御史大夫要协助丞相处理朝政,所以监察的职能主要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去完成,其中御史中丞具体执行检察权。

御史中丞经常跟随皇帝身边,负责监察朝中文武官员。除了本职工作,御史中丞也负责一些行政事务,比如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图籍、秘书等等。

曹操废三公,独设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御史大夫依然是显赫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权力很大。御史大夫有时不设,由御史中丞代替。

徐庶在魏文帝时被授予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可见曹丕对徐庶的信任和器重。

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个比较复杂,既是对人才的分等,也是对官职的品评。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是四品以上的官吏,是中上等。在不设置御史大夫的情况下,御史中丞就是最高的监察官,相当于最高检察长。清朝,督抚常常加带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当时副都御使可比前代御史中丞。因此,督抚也常称作中丞,为正二品。无论在任何时候,这个官职都是相当重要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徐庶在曹营混得还是相当不错。如果徐庶真的是一言不发的话,他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得到这个官职的呢?

当然了,徐庶究竟说了些啥,无从得知。

既然从史料中找不到徐庶说了些啥,那就好办了,老罗就可以认为徐庶一言不发。

如果老罗对这段历史,特别是对徐庶的情况不熟悉,他会安排徐庶一言不发吗?

至于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重头戏,老罗安排了许多情节,关于徐庶的桥段就是,庞统替徐庶设谋,以西凉韩遂、马腾叛乱为由,带领三千人马去了散关,逃过了周瑜的一场大火,躲过一劫。这些,在传记中都没有相关的史料佐证。

演义看的就是个热闹,信不信就在各人自己啦。

在豹眼看来,曹操父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不会养着个闲人,只吃饭不干活的。

“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是什么意思如何赏析姚鼐所写的《游媚笔泉记》

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次写循溪西入,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既把媚笔泉与桐城、小溪沿途的景物风光连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在人们眼前现出作者探幽赏奇的志趣。

作者对媚笔泉的记述,先是写媚笔泉景致,犹有访古赏奇的情怀;然后写左学冲筑室幽居,盛情邀饮,却以“山风卒起”,令人悚然,扫兴而归,显出此地其实僻野荒冷,不宜久留,含蓄表示出作者不喜欢隐逸的意向。

文中既写了山势、溪流、奇石、树木、鸣禽、深潭、泉水、园池、屋舍等自然景物,又涉及李公麟、何如宠诸多名贤。同时,又没有辜负左公往日的教诲和世交的情谊,文中“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的记述,把左公及其别墅毫无雕饰地融于一炉。全文文笔清新,描写生动,对比衬托,形象鲜明,在艺术上形成一种高雅的意境和美感。如“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俯视溶云,鸟飞若坠”、“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等都是如此。

此文虽为鼐早年之作,但却足以表明作者写实的文学描写才能:他不是静止地写潭中石头,而是化静为动,把“大石出潭中”,想象和描绘成“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把“援石而登,俯视溶云”,想向或描绘成“鸟飞若坠”;把山崖上的“连石”,想象和描绘成“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这就不仅大大增强了自然景色的生动性,且写出了游人热爱大自然、富有美好想象力的高雅情趣,形成独具神韵的迷人意境。这就难怪令人读了不禁要“时而诵之”,从中获得“大乐”的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