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能否用《诗经》中的诗句解读一下你的感情经历
《诗经·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这首扬之水是一首戍边战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诗歌。
我虽不是可爱英勇的守护边关的战士,但因为工作原因长年在外出差,与家人爱人聚少离多也非常能体会诗中所表露的思念之情。
全诗三段,每章六句。诗以平缓流动的水作为引子来起意,一唱三叹,反复掀起守关战士的思乡思妻盼望早日归家的感情。
从扬之水带不动的三种物件可以看出是战士无法回家的一种贴切暗喻,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让人从视觉上有有强烈的画面感,同时流水也与日日一天天流水一般,感叹岁月如梭,一去不返。漂流物件先从一开始是一捆成捆的木柴,后来换成一捆成捆的柴草,再换成一捆成捆的柳枝,一件比一件更轻,但缓缓的流水仍然无法带动,可见其怨思之情是一点点在加深加重的。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终于战士爆发出内心深处的呐喊,深处远方战场上的他还在关心亲人的平安?感叹自己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与他们相聚呢?
夫妻之情,故乡之思,远戍之辛,不平之鸣,这些复杂的感情都交织在这两句问话之中,把战士对回家的渴望,表现出了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如果你的一名战士,这首诗送给你,愿你早日与家人团圆。
我在外地工作时当然没有这位战士如此的思乡思人,但每当出差在外赶上重要节日或者纪念日的时候还是很能体会无法回家与家人团圆的那种强烈的内疚与思念之情。随着年纪的越来越长,对于传统文学作品里那些被隐藏很深,很浓郁的情感也越来越能深刻体会,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人生阅历呢?
千寻千寻的作品《今夕何夕》完本了吗,在哪里可以看到
千寻千寻的作品,《今夕何夕》是一部言情小说,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第三部,网上看不到,去书店买整本书,就看到了。
古时“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天文学在古代真的如此普及吗
在一个由分分秒秒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被取代了。天文发达了,科学技术进步了,我们反而忽视了日出日落与季节的更替。
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首先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首先,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以农为本,而农业生产需要这些时令知识。再者,了解七月流火,三星在户这些基础性的,常识性的知识,也很正常,并不能说明人人都是天文通。就像现在社会的人,虽然懂天文的少,但什么时候月圆,什么时候月缺,北斗在哪里,什么是阳历,什么是农历,这些常识大家还是多少知道的,也可以说得上是普及。最主要的一点,这个时代,各种解锁好的信息直接呈现,不需要再通过夜观天象来获取信息了,那大家去了解天文知识,也只是看个人兴趣了。
现在如果对天文感兴趣,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更专业的设备,学习更多专业的天文知识。当然,结合着这些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天文常识,那所学必然是接地气的。
你知道哪些古文中隐藏的天文知识
你好,关于古代对天文现象的研究最著名的莫过于《淮南子》中的天文训的记录:
太微者主朱雀,紫宫执斗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岁,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营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岁,日月复以正月入营室五度无余分,名曰一纪。凡二十纪,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日月星辰复始甲寅元。日行一度,而岁有奇四分度之一,故四岁而积千四百六十一日而复合。
以上段落,精确的描绘了地球以及太阳运转的周期。
绕太阳一周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每天运动一度的距离。这也就是一年要分365五天,多出来的四分之一度,形成了四年为一闰年,也就是闰年会多一天的现象。还有描绘观察北斗七星,每天向左旋转一度,转一百八十二点五度的时候正好到夏至也就是半年。冬至时勺子柄指向的是最南方的山,夏至时指向的是最北边的山。
淮南子中记载了很多天文现象,并且把这些天文现象和我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五行等相关联,记载了有很多依据天文现象确定东西南北方位的方法。也有很多确定距离,时间等方法。书中有很多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相信阅读它一定会让你了解很多古人对天文 地理等领域的研究 。
以上是我对问题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