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什么之什么

无什么之什么(“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这句话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30 09:49:41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这句话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喔爱小咪”,很高兴与有缘的人们一起聊天。今天又要聊到《论语》了。今天要聊的是《论语·公冶篇》中的一句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这句话有什么文化意义。

先说明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听到一个什么道理,没有来得及去实践这个道理时,便唯恐又听到了新的道理。”这说明子路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他不会随便相信一个道理,而是在实际行动中去检验这个道理,更深地领悟这个道理。

这句话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行动中检验出来的道理才是正确的。如果一个道理还没有在实践中去检验和领悟,那就不是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么,听到新的道理又有 什么用呢?还不是如水中望月、镜中看花一样虚无吗?

大家记得“邯郸学步”的故事吧。战国时期有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玩,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去学别人走路。他一会儿向路人甲学走路,一会儿向路人乙学走路,一会儿又向路人丙学走路。结果,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没有学会,倒是把原来在燕国时走路的姿势给忘记了。这说明,一个理论没有在实践中完全弄懂,再学下一个理论只会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会。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一会儿去学弹琴,学会了一点点弹琴方法, 就嫌练琴枯燥;又去学跳舞,跳舞学了一段时间,会了一点皮毛。感觉跳舞好累又去学习开车,开车要在露天学,又嫌太阳晒着难受,不想学开车了……最后就是一样东西也没有完全学会。

所以说,古人子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一个道理或方法一定要去实践,而且要坚持行动,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这个没有弄懂又去学那个。因为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一种方法,明白一个道理。

古人说,天无绝人之路是什么意思,你的理解是什么

上苍有好生之德,天无绝人之路。常以劝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对人事有信心,坚持就是胜利。

用现代的话来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给人打开了一扇窗。机会总会有的,只看人能否把握。

穷途末路之时,要相信奇迹总会发生。伍子胥过昭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际,一夜愁白了头,因之貌变过了关,虽侥幸,也恰印证了天无绝人之路一说。

人并不仅仅是靠吃饭活着,更多的时候,是因希望而活下去。身处困险之绝境时,如溺水之人尤寄命于一根稻草,也要紧紧抓住不放。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佛曰:众生皆苦,执相而求,咫尺千里。

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此消彼涨有生有灭,不过周尔复始的轮回。心有敬畏感激,存一分执念,老天爷长眼,不会让人无路可走。

有时候,什么也做不了,护住心中希望之火不灭,不妨坐观其变,天之道于公,静观其变好了。

命运的转折点忽现,直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一切事物都有存在的必然,不要看眼前利益。有些有利有用,有些无利也有用。

“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指的是什么

凌烟阁论史来回答。

这个话出自清末“裱糊匠”李鸿章之口。

先说结论吧。3000年未有之变局,最重要的意思是指:

3000年以来,我中国遇到的敌人,都是武力占优、文化落后。最终结局都是,外来力量占了地盘,但中华文化却反过来占了他们的心。

但是,西洋来的这股外敌,不但武力占优,文化也不落后,这对中华文明来说,是3000年来未曾有过的危局,有可能亡国灭种。

为什么这么理解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大变局之一:过去的3000年,中国的边患主要来自陆上力量,而此西洋之敌,来自几万里以外。

遍观中国历史,影响中国政局的力量从来都是来自地缘相邻的陆地。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戎、北狄,到秦国大一统之后,陆地威胁变成匈奴,后来陆续崛起了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等。

但是,英国、法国等西洋力量,却是来自于几万里以外,中国对他们缺乏深入了解,打交道也极少。

(进攻天京的清军)

大变局之二:原来的外交事务,一般处于中国文明圈内,或者在中国文明圈附近,与中国多有朝贡关系。而西洋力量,却与此完全不同。

中国与周边政权,多采用基于朝贡制的外交关系。从明朝开始,中国是周边众多小国的宗主国。最著名的藩属国当属朝鲜、越南、缅甸等。这种朝贡关系,是作为宗主国的中国对藩属国的恩赐,也是藩属国定期向宗主国表示顺从的仪式,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贸易关系。

但是,这是中国文明圈的情况,并不是世界通例。中国在自己文明圈内,一家独大,周边都是众多小国和迷你国,这种不对等关系形成了默契。中国对藩属国负有责任,藩属国负有孝悌意义上的责任和义务。

但是,在世界近代史上,这种关系是独一份的。西欧人则博弈出了平等交往的一套世界规则。在这套规则下,交往双方讲究权力与义务的对等。

大清则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接受这套规则。但大清是在对西欧列强时讲平等,但在对自己的跟班藩属国还是用原来那套。比如朝鲜,在大清的引荐之下,陆续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按说在同一个国家,朝鲜的驻外使节与大清的驻外使节是平等的,但是,朝鲜使节见到大清使节却要行大礼,外国与朝鲜使节谈事,朝鲜使节需要请示完大清使节后才能做答复。

这种外交关系上的变化,也是3000年未有的。因为中国历史上,历来只讲实力,你强大,那好,我尊敬你;反过来你就得尊敬我,平等的概念都是近现代才进入中国人意识的。

(平定准格尔得胜图)

大变局之三:原来的中国外敌,都是武力强文明弱,而西洋之敌却是武力强文明也强

这一点是最最关键的巨变因素。

中国过去的外敌,以中国边上紧挨着的游牧民族居多。他们因为生产链短,效率高,赶上好时候就迅速武力崛起,冲击中国。

但他们的弱点是文明力量很差。好多都是处在奴隶社会、原始部落社会性质的文明,到了中原睁眼一看: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满眼满脑子的羡慕,于是就开始汉化(或者叫中国化)。他们本身长得跟中原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风俗习惯不同而已。过不了两三代人,他们就跟中原人就没有任何区别了。你看历史上强大的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契丹人,等等,他们都哪去了?一部分跑了,绝大部分都融入汉民族了。

而西洋来的这股力量,对当时的大清来讲完全陌生。

长相不一样,语言不同,政治也没法对接,人家讲平等,咱们讲的是上下尊卑。关键是咱们打不过人家。

这下就真危险了。

原来的野蛮人我们还可以同化他们,现在这些西洋人,武力强过咱们,文明与咱们完全不同。打不过,说理也说不通,各讲各的。弄不好真要亡国灭种了。

这才是真正的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

(圆明园遗址)

结语:3000年来,中国从来没有同时失去武力和文明两种优势,西洋力量做到了。

也幸亏大清疆域广大,而且是政治统一的整体;换做是印度那样的独立小邦林立,估计咱们中国也就真成了完全殖民地了。

中国同时丧失了武力优势和文明优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李鸿章当然要发出3000年未有之变局的惊呼。

(完)

凌烟阁论史感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你如何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也因为断句的不同,有两种理解

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般理解为,名为命名。即:无,命名了天地最初的混沌状态。有,命名了万物的母体和起源。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一般理解为,名指概念。即,没有概念分化,那是天地最初的状态(天道),有了概念的分化,万物(人道,侧重人类社会)开始起源。

提前说一点,这里的有与无,都不是一般意义的存在和不存在,用程颐的说法理解,无,指本体,道理,微妙幽隐,所以叫无。有,指作用,现象,显著明显,所以叫有。但终究还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怎么理解

谢邀!经典智慧千人千解,我个人阅历有限,一点浅见,仅为学习理解交流

《坛经·行由第一》惠能偈针对神秀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的理解:菩提是指一种就像道那样的,而菩提树呢是有形的。道本身是无形的,形式是有限的,不能用有形的东西把像“空”相罩住。儒家的“君子不器”意涵差不多。本来是无量的自然之道或法。

明镜亦非台,心如明镜,本性清静,而非人为造一镜台去对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色空的思想,世界是空相的,我们所有的意念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加进去的。本来无一物,“境由心生”,烦恼也来自于人的主观意识。

人的修练,返璞归真,回归本源——何处惹尘埃。

图片来自度娘和微信阅读书签